【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通史版专题七第1讲1894~1900年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作业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通史版专题七第1讲1894~1900年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作业

‎ (建议用时:45分钟)‎ 一、选择题 ‎1.(2019·中原名校质评)1894年西方评论家评价道:“日本海军以其精华,突袭中国二等慢舰‘济远’舰及辅助舰,而最速之‘吉野’竟受重伤,在‘济远’舰上外籍引擎师称:日炮多不准,实非日本海军之胜。”该评论可能印证的是(  )‎ A.西方列强支持日本侵略中国 B.北洋水师的军事素质较弱 C.洋务运动的自强梦已告破产 D.清政府的军力远甚于日军 解析:选B。材料中外籍引擎师称“日炮多不准”,但北洋水师仍然战败,说明其军事素质较弱,故选B项;材料没有体现出西方列强支持日本,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对洋务运动的影响,故C项错误;材料不能反映清政府的军力远甚于日军,故D项错误。‎ ‎2.(2019·蚌埠模拟)下图版画名为《高丽月夜大战牛阵得胜全图》,作于甲午战争期间。画中,狂牛角上绑有利刃,背上负有灯笼,直冲日军而去,日军士兵或瘫软在地,或仓皇返身逃跑。这幅版画(  )‎ A.利于安抚民心维护清政府统治 B.表明了清政府坚决抗日的决心 C.表现清军将领战术思想先进 D.全景再现了平壤战役的情景 解析:选A。版画作于中日甲午战争期间,画面内容显示清军的强大,利于树立清政府的正面形象,故A项正确;B、C、D项中的“坚决抗日”“战术思想先进”“全景再现”说法错误,均排除。‎ ‎3.(2019·邢台质检)1895年,在中日《马关条约》的谈判过程中,李鸿章曾想把第一款修改如下:承认朝鲜的独立自主,并放弃对朝鲜内政的干涉,同时要求日方保证朝鲜为“局外之国”。其目的是(  )‎ A.试图确保中国东北边疆的安全 B.配合日本对外扩张的步骤 C.顺应民族独立的世界历史潮流 D.极力维护晚清的朝贡体系 解析:选A。从材料“要求日方保证朝鲜为‘局外之国’”中可以看出,李鸿章希望通过朝鲜的“中立化”,以阻止日本对朝鲜的独占,继续确保朝鲜半岛作为中国东北边疆的一个安全屏障,故选A项。‎ ‎4.(2019·河南天一全国卷大联考段测)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中间跨越50多年,没有人认为我们遇到了危机。事实上中国的变化真正开始是在1894年甲午战争后,我们被日本人打败了。这主要在于甲午战争(  )‎ A.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B.打破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局面 C.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完整 D.促进了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 解析:选D。对比材料中“没有人认为我们遇到了危机”“事实上中国的变化真正开始是在1894年甲午战争后”,可以看出甲午战争促进了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故选D项。‎ ‎5.(2019·天津南开区质检)19世纪末,《时务报》发表了大批西方人看中国的文章(见下表)。其主要目的是(  )‎ 类别 篇数 比例 列强在中国 ‎215‎ ‎47.4%‎ 经济/财政/商务 ‎87‎ ‎19.2%‎ 总论 ‎19‎ ‎4.2%‎ A.关注世界形势的发展 B.向国人介绍西学知识 C.揭露列强瓜分中国阴谋 D.为变法制造社会舆论 解析:选D。根据题目中的关键信息“《时务报》”“19世纪末”结合所学可知,《时务报》是维新派宣传变法的阵地,而从文章类别上看,“列强在中国”占了近一半,可得出“目的”是为谋求维新变法制造社会舆论,故选D项。‎ ‎6.(2019·北京海淀区模拟)19世纪末,俄、德、法、日等国企图通过划分“势力范围”瓜分中国,英国对此持反对态度。1898年,英国国会通过“维护中国的完整和独立”的决议,声称英国只坚持维护它在条约上的权利,主张在中国全境无限制的贸易。这表明英国(  )‎ A.主张与中国平等外交 B.维护其在华侵略权益 C.坚持公平贸易的原则 D.丧失了殖民霸主地位 解析:选B。据材料“坚持维护它在条约上的权利,主张在中国全境无限制的贸易”‎ 可知英国是需要维持其权益,保证其在中国贸易利益,故B项正确。‎ ‎7.(2019·福州一中模拟)1899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要求在中国实行商业机会均等的主张,1900年又补充了保持中国领土和行政权力完整的条款。“门户开放”只是一项原则宣言,美国既不打算也没有力量强制推行。但奇怪的是,在宣布这项政策后,其他各国瓜分中国的趋势确实缓和了下来。对此较为合理的解释是(  )‎ A.清政府对义和团由扶持到绞杀 B.美国的军事威慑迫使各国让步 C.列强希望清政府平稳地推行改革 D.列强在华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矛盾 解析:选D。因为列强之间在华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矛盾,故而当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及其补充条款之后,其他各国瓜分中国的趋势有所缓和,故选D项。‎ ‎8.(2019·全国Ⅱ卷百校联盟联考)美国专使柔克义将《辛丑条约》内容分为四类:一是适当惩办策动排外屠杀和暴乱的分子及其参与者;二是采取必要措施防止此类事件重演;三是对各国及其人民在暴乱中所遭受的损失予以赔偿;四是普遍改善与中国政府及中国的关系。这表明列强当时的主要目的是(  )‎ A.恢复和强化不平等条约关系 B.扶植清政府以抵制革命的潮流 C.实现瓜分中国的迷梦与阴谋 D.修复形象以改善与中国的关系 解析:选A。从材料《辛丑条约》的内容分类可知,列强企图通过不平等条约,将清政府作为其控制中国的工具,以维护其在华的权益,故选A项;列强扶植清政府抵制人民反抗是表面现象,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四是普遍改善与中国政府及中国的关系”可知,列强的主要目的不是瓜分中国,故C项错误;修复形象以改善和中国的关系是其伪装,故D项错误。‎ ‎9.(2019·北京朝阳区期中)陈旭麓指出:“由传统意识所维系的民族心理防线在震荡中的解体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显著变化之一。慈禧太后的奴颜和谀态是过去所未曾有过的。在她身上,民族战争的失败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这一论述(  )‎ A.表明了鸦片战争后清朝政府的态度 B.表现了甲午战争失败后清朝的反应 C.反映了《辛丑条约》签订后的现实 D.揭示了武昌起义爆发后政府的心态 解析:选C。《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与“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相符,故C项正确;鸦片战争及甲午战争中国失败后清朝政府对外国侵略者并没有完全屈服,故A、B项错误; 武昌起义是资产阶级革命派推翻清政府的活动,与“‎ 民族战争的失败”无关,故D项错误。‎ ‎10.(2019·沈阳东北育才学校联考)黄仁宇说:“过去曾有不少读史者,以光绪帝不能毅然下决心清算慈禧太后为憾。殊不知皇帝之存在,并非因籍之以富国强兵,而是君临天下,作忠臣孝子的表率。要是他放弃了传统的使命,也等于否定了本身所扮演的角色。”制约光绪帝的症结在于(  )‎ A.角色意识       B.性格缺陷 C.君主制度 D.宗法制度 解析:选C。材料中“而是君临天下,作忠臣孝子的表率。要是他放弃了传统的使命,也等于否定了本身所扮演的角色”说明是君主专制的制度制约着光绪帝,故选C项。‎ ‎11.(2019·菏泽模拟)“这一运动强大的社会动员奇迹和爆发力使势头正盛的外国殖民者心头一震……改变了列强国家对中国和中国人民的普遍态度和观念,深刻认识到中国巨大的潜力和战斗力是不可短期战胜的。”这体现了(  )‎ A.辛亥革命影响的普遍性 B.义和团运动影响的深刻性 C.五四运动影响的国际性 D.太平天国运动影响的震撼性 解析:选B。材料中“强大的社会动员奇迹”“外国殖民者心头一震”“改变了列强国家对中国和中国人民的普遍态度和观念”等体现了义和团运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打击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故选B项。‎ ‎12.(2019·安徽五校联考)庚子变乱后清政府内部讲“民主”、骂“专制”不再敏感,立宪派与革命派的分歧已不是民主不民主,而是排满不排满了。这是因为(  )‎ A.民主共和成为政治共识 B.清朝清专制统治不得人心 C.反满兴汉已经深入人心 D.革命派和立宪派达成妥协 解析:选B。结合所学可知“庚子变乱”即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战败后与帝国主义列强签订了《辛丑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得民族危机加深,《辛丑条约》签订使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清政府专制统治不得民心,所以出现排满思想,故B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3.(2019·南昌模拟)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894年7月卷3发表了《朝鲜纪乱》,初次报道了中日军队在朝鲜对峙的严重事态。其指出:“中国出师为藩邦戡乱,实属名正言顺”,而日本以《天津条约》为借口,拒绝各国调停,“则是日本自知其曲而思图逞志于戎行,中国于此岂尚甘于退让哉”!与此相应,《万国公报》不但相信中国必胜,而且积极为之出谋划策,主张狠狠教训日本。直到 ‎1894年10月,《万国公报》卷69还发表了《英将谭兵》,即对曾在北洋水师任职的英水师副提督琅威理的访谈录。这位英国将军断言,中国海军的实力不容低估,不仅足以战胜日本,即与西方大国战亦觉绰绰有余。‎ 自1894年11月卷70起,林乐知写道:“中国昔日自夸之处,至此而扫地殆尽……总而言之,中国至今日,实已一败涂地,不可收拾。”1895年1月,林乐知在《以宽恕释仇怨说》一文中说:“量论中日两国之是非曲直,则中国任朝鲜之败坏而不加整顿,固亦有不是处,亦有曲处,然日本之甘为戎首,而以强词夺理,则其但有曲处,而无是处可知……所惜天下事,往往不论理而论势。今中国亦既败矣,遂有偏于日本者。”5月《万国公报》刊载《追译中东失和之先往来公牍》,其中包括由西文译出的战前中日双方交涉公牍9件。林乐知在按语中说,从这些文件看,双方互相咨照,词意和平,唯中国始终坚持朝鲜是其属国,“轻蔑日本之意,实于言外见得。从此衅隙渐开”。‎ ‎ ——据郑师渠《〈万国公报〉与中日甲午战争》‎ 材料二 1868年,美籍传教士林乐知、丁韪良在上海创办《中国教会新报》周刊,以刊登教义、教务等内容为主。六年后易名为《万国公报》,共延续33年,出了七百多期。这份传教士办的中文报纸对于中国有识之士的思想熏陶作用无可比拟。光绪皇帝每期必读;洋务派大臣都是这份报纸的忠实读者;孙中山不但是其忠实读者,它还刊登了孙中山致李鸿章书两封;康有为、梁启超以其为精神支柱和理论依据;那个时代几乎每一个中国文化人,都如饥似渴地寻求每一期《万国公报》。林语堂称:透过《万国公报》,林乐知成为他生命中影响最大、决定命运的人物;甚至日本天皇都长期订阅这份刊物。‎ ‎——黄显功《万国公报》出版前言 ‎(1)据材料一,简要概括《万国公报》对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前后立场与态度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产生的原因。‎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万国公报》对甲午战争立场与态度的变化,并分析其对中国近代社会的作用。‎ 解析:(1)第一小问变化,由材料一“不但相信中国必胜”“实已一败涂地”“为藩邦戡乱,实属名正言顺”“轻蔑日本之意,实于言外见得”得出。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史实,从战场局势的变化、清政府的无能、列强侵华本质以及林乐知等人的立场等角度作答。(2)第一小问简评,从正反两个方面评价即可。第二小问作用,从材料中《万国公报》对近代西方文化的传播和中西文化交流及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1)变化:由中国必胜论者转变成了中国必败论者;由肯定中国的正义性,转而极力混淆是非,甚至不惜颠倒黑白,为日本侵略者张目。‎ 原因:战场上中国连连失利,日本赢得了战争胜利;战争中暴露了清政府腐败无能;国际上列强对日本的支持;作者从西方帝国主义的利益出发。‎ ‎(2)简评:《万国公报》作为媒体,预料战争谁胜谁败,自有根据,‎ 无可厚非;但偏袒日本混淆是非,则暴露了信奉“强权即公理”这一殖民主义者的信条,实质是维护西方侵略者的利益。‎ 作用:《万国公报》有助于近代西方文化的传播和中西文化交流;对中国社会有识之士和文化人士的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4.(2019·广安、遂宁等四市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 1898年9月,清政府处决“六君子”后发布上谕:“康有为首倡邪说,而宵小之徒,群相附和,乘变法之际,隐行其乱法之谋。又闻该乱党私立保国会,言保中国不保大清,其悖逆情形,实堪发指。”‎ ‎1901年1月,慈禧、光绪避难西安发布《变法上谕》:“著军机大臣等,参酌中西政要,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各举所知,通限两个月,详悉条议以闻。再斟酌尽善,切实施行。”‎ ‎1906年9月,清廷发布《宣示预备立宪谕》:“各国之所以富强者,实由于实行宪法。惟有仿行宪政,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以立国家万年有道之基。著内外臣工,妥议立宪实行期限,再行宣布天下。”‎ ‎——根据《清实录德宗实录》等 ‎ 解读材料,围绕“清政府与西学”提炼一个论题,并进行阐释。(要求:论题符合题目要求,史实引用合理;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解析:本题属于归纳论点并阐述的探究题。首先需要从提供的材料归纳论题,可以从接受西学的过程归纳:清政府由反对政治体制变革逐步转变为主动推行政治变革,程度逐步加深;也可以从历史发展的实质出发归纳:清政府学习西学主要是应对统治危机,而非真正建立民主政治。其次是对归纳的观点进行阐述,均可以从背景、过程和影响等角度进行阐述,要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侵华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归纳背景,从维新变法、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归纳过程和实质,如果选择第二个论题,还需要说明其结果。‎ 答案:示例一 论题:清政府由反对政治体制变革逐步转变为主动推行政治变革,程度逐步加深。‎ 阐释:从背景上看,甲午战争后,列强的侵略加剧以及国内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兴起,推动清政府对政治改革态度的转变。从过程上看,由“戊戌政变”反对政治改革到清末新政主动推行改革,并且1906年实施“预备立宪”,表明清政府的改革逐步深入。从程度上看,清政府的改革经历由“新政”的器物为主发展到“预备立宪”的立宪改革,清政府的改革程度逐步深入。从结果上看,清政府的政治改革,虽然失败,但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示例二 论题:清政府学习西学主要是应对统治危机,而非真正建立民主政治。‎ 阐释:甲午战后列强的侵略和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加重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迫使其推行改革;清政府改革目的是巩固统治,‎ 应对统治危机;清末戊戌变法和“新政”,虽涉及政治体制方面改革,但未触及专制皇权;清末的两次改革均未实现真正的政治民主化。‎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