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乌鲁木齐市新疆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新疆乌鲁木齐市新疆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新疆实验中学 2019-2020 学年第一学期 高二年级期中生物文科考试(试卷) 一、单选题 1.要得到番茄的无籽果实,可在花蕾期去雄蕊后,在花的柱头上滴加(  ) A. 乙烯 B. 脱落酸 C. 生长素 D. 花青素 【答案】C 【解析】 【分析】 番茄的无籽果实: (1)原理:适宜浓度的生长素可以促进果实的发育 (2)方法:在未受粉的雌蕊柱头上涂上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子房就可以发育成无 子果实。 (3)优点:由于生长素所起的作用是促进果实的发育,并不能导致植物的基因型的改变,所 以该种变异类型是不遗传的。 【详解】由于发育的种子能合成生长素,促进果实的发育。因此,要得到番茄的无籽果实, 需在花蕾期,去掉雄蕊,以防止自花传粉,再将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滴在花的雌蕊柱头上。 故选 C。 【点睛】理解无籽番茄产生的原理和方法是关键。 2.以下可以称为生态系统的是( ) A. 一个湖泊中的浮游生物和所有分解者 B. 一块稻田中的水、泥土等和所有生物 C. 一个池塘中的所有鱼类和分解者 D. 一个鱼缸中的所有金鱼、水草和微生物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详解】A、生物圈中的所有生物,只包括了生物部分,没有环境部分,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 生态系统,A 错误; B、烧杯中的取自池塘的水,泥土和浮游生物,即包括生物部分,也包括非生物部分,符合生 态系统的概念,B 正确; C、一个池塘中的所有鱼类和分解者,只包括了部分生物部分,没有环境部分,不能构成一个 完整的生态系统,C 错误; D、一个鱼缸中的所有金鱼、水草和微生物均只包含了生物群落,而没有无机环境,所以不可 称为生态系统,D 错误。 故选 B。 【点睛】只要熟练掌握了生态系统的概念,仔细分析选项中的内容是否符合生态系统的概念, 即可正确答题。 3.学者拜尔在 1914~1918 年间进行植物生长的实验研究,曾在黑暗条件下,将切下的燕麦胚 芽鞘顶端移到切口的一侧,胚芽鞘会向另一侧弯曲生长(如图)。这个实验主要证实 (  ) A. 顶端能产生某种“影响物” B. 合成“影响物”不需要光 C. “影响物”具有促进胚芽鞘生长的效应 D. 有胚芽鞘一侧“影响物”分布多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实验可知,在无光的条件下胚芽鞘也会促进其生长,说明影响生长的物质,在无 光条件下也能合成,并促进生长,B 符合题意,ACD 不符合题意。 故选 B。 【点睛】解题关键点,该实验证明了影响物的存在,并且影响物的促进生长效应。 4.为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常在依山傍水的区域修建湿地公园。一方面进行人工植树造林,另一 方面注重人工池塘或湖泊的清澈与美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湿地公园的观赏性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B. 调查湿地公园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可采用样方法 C. 湿地公园中人工林群落垂直分布的主要原因是阳光 D. 人工种植的荔枝树比自然荔枝种群的抵抗力稳定性高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湿地公园的观赏价值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A 错误;由于土壤小动物身体微小,活动 能力强,不能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调查丰富度,可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调查,B 错误; 造成人工林中群落垂直分布的主要原因为阳光,C 正确;人工种植的荔枝树通过人工管理,提 高了荔枝树的产量,而导致生物种类减少,其抵抗力稳定性降低,D 错误。故选:C。 5.下列有关种群“S”型增长和“J”型增长的叙述,错误的是 A. “S”型增长的种群都有K 值 B. “S”型曲线形成的条件是资源、空间 有限等 C. 自然界中绝大多数种群呈“J”型增长 D. “J”型增长的种群个体数量不断增加 【答案】C 【解析】 【分析】 1、“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 限增长的情况。 2、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 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 形成“S”型增长曲线。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 K 值。 【详解】A、由上述分析可知,“S”型增长的种群都有 K 值,A 正确; B、由上述分析可知,“S”型曲线形成的条件是资源、空间等有限,B 正确; C、由上述分析可知,自然界中绝大多数种群呈“S”型增长,C 错误; D、由上述分析可知,“J”型增长的种群个体数量不断增加,D 正确。 故选 C。 【点睛】本题考查“J”型曲线和“S”型曲线种群数量增长规律,要求考生掌握种群数量变 化曲线,尤其是 S 型曲线,能准确分析曲线图,判断不同时期的种群数量增长率变化情况。 6.下列关于科学探究思维和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模型建构——种群的 S 型增长曲线 B. 同位素标记法——鲁宾和卡门探究光合作用产物氧气来自 H2O 还是 CO2 C. 对比实验——探究酵母菌呼吸作用方式 D. 取样器取样法——蚜虫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答案】D 【解析】 【分析】 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在生物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1)用 35S 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用 32P 标记噬菌体的 DNA,分别侵染细菌,最终证明 DNA 是遗传物质; (2)用 3H 标记氨基酸,探明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 (3)15N 标记 DNA 分子,证明了 DNA 分子的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 (4)卡尔文用 14C 标记 CO2,研究出碳原子在光合作用中的转移途径,即 CO2→C3→有机物; (5)鲁宾和卡门用 18O 标记水,证明光合作用所释放的氧气全部来自于水。 【详解】A. 种群的 S 型增长曲线的探究过程中构建了数学模型,应用了模型建构的科学探究 方法,A 正确;B.鲁宾和卡门探究光合作用产物氧气来自 H2O 还是 CO2 时,用放射性同位素 18O 分别标记 H218O 还是 C18O2,运用了同位素标记法,B 正确;C. 探究酵母菌呼吸作用方式,是 对比分析结果中有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及无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的多少,属于对比实验,C 正确;D.蚜虫活动能力弱、范围小,其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是样方法,D 错误。故选 D。 7.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B. 内环境稳态需要由机体内各种调节机制所维持 C. 内环境稳态有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D. 当血液的成分相对稳定时,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均保持不变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的含义、调节机制及其意义,要求考生明确内环境稳态的机制是神经—— 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其含义是内环境成分及其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其意义是机体进 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A 正确;内环境稳态需要由机体内各种调节 机制所维持,B 正确;内环境稳态有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C 正确;当血液的成分相对稳 定时,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均保持相对稳定,而不是保持不变,D 错误。 8.下列有关抗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浆细胞产生抗体.记忆细胞不能产生抗体 B. 抗体主要存在组织液中 C. 抗体的分泌需经过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等膜结构 D. HIV 对 T 细胞的攻击使产生抗体免疫反应基本丧失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分子水平上的检测:①检测转基因生物染色体的 DNA 是否插入 目的基因--DNA 分子杂交技术;②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 mRNA--分子杂交技术;③检测 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个体水平上的鉴定:抗虫鉴定、抗病鉴定、 活性鉴定等。 2、分泌蛋白质合成与分泌过程为: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高尔基体进行再 加工→细胞膜(胞吐)→细胞外。 【详解】A、浆细胞产生抗体,记忆细胞不能产生抗体,A 正确; B、分泌型抗体主要存 于血清和组织液中,B 正确; C、抗体属于分泌蛋白,分泌蛋白质合成与分泌过程为: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 工→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细胞膜(胞吐)→细胞外.其中核糖体无膜结构,所以抗体合成 并分泌到细胞外需要经过的膜结构为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C 错误; D、HIV 攻击人体 T 细胞,使 T 细胞大量死亡,最终使机体体液免疫功能降低,细胞免疫几乎 在 全部丧失,则体液免疫产生抗体免疫反应基本丧失,D 正确。 故选 C。 9.注射乙肝疫苗,可预防乙肝。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疫苗可作为引起免疫反应的抗原 B. 疫苗可刺激 T 细胞产生抗体 C. 疫苗可刺激浆细胞转变为记忆 B 细胞 D. 第二次接种乙肝疫苗时,记忆细胞能快速产生大量的抗体 【答案】A 【解析】 【分析】 注射疫苗,能引起人体的免疫反应,在体内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进而获得了对该抗原的抵 抗能力,因为记忆细胞能存活时间长,所以人体可以保持较长时间的免疫力。 【详解】A、注射疫苗后可引起人体发生免疫反应,所以疫苗可作为引起免疫反应的抗原,A 正确; B、抗体是由浆细胞产生的,不是 T 细胞产生,B 错误; C、浆细胞不能转变为记忆 B 细胞,记忆 B 细胞可以可以分化为浆细胞胞,C 错误; D、第二次接种乙肝疫苗时,记忆细胞能快速产生浆细胞,浆细胞合成并分泌大量抗体,D 错 误。 故选 A。 【点睛】本题考查人体免疫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理解疫苗的 作用,抗体的产生细胞,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0.下图为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调节示意图,其中 a、b 和 c 表示人体内三种内分泌腺,①、②和 ③表示三种不同的激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a 表示垂体,b 表示甲状腺,c 表示下丘脑 B. 激素③可作用于多种器官 C. 血液中激素③水平降低会引起激素①分泌减少 D. 幼年时激素②和③过少会导致成年后身体矮小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分析题图可知,b 产生的激素③可以作用与 a、c,则 b 为甲状腺,c 为下丘脑、a 为垂体,故 A 正确; 激素③为甲状腺激素,靶器官是全身几乎所有细胞,能够促进新陈代谢,故 B 正确; 当甲状腺激素较低时,会导致激素①和②分泌增多,故 C 错误; 幼年时促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少,会导致生长发育受阻,故 D 正确。 11.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直接价值 B. 建立自然风景区可对生物多样性进行最有效的保护 C. 保护野生生物资源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一个重要方面 D.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共同进化的结果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保护措施有①就地保护,建立 自然保护区;②易地保护,为濒临灭绝的物种提供最后生存的机会,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 种基因进行保护。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关键,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开发利用。 【详解】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包括可直接获得的价值,如粮食等,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指生物多样性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净化环境、改良土壤、涵养水源及调节气候等方面的作 用,故生态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直接价值,A 选项正确;建立自然风景区属于就地保护 生物多样性的措施,是最有效的保护措施,B 选项正确;众多的野生生物相互关联形成了生态 系统的多样性,故保护野生生物资源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一个重要方面,C 选项正确;生物多 样性的形成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共同进化的结果,D 选项错误。故错误的选项选择 D。 【点睛】生物进化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共同进化的过程,进化导致生 物多样性。生物是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逐渐进化而来的,是按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 由水生到陆生的进化顺序。生物多样性的内容包括:基因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 统的多样性。共同进化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 展。 12.在某水生生态系统中,分布有水鸟、藻类、芦苇等动植物,某些水鸟具有秋季迁徙的习 性.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该水生生态系统的物种数量随季节而发生变化 B. 芦苇和藻类垂直分布导致该系统对光能的利用率降低 C. 藻类和芦苇等固定的能量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D. 动植物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可产生含氮化合物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 2、水生生态系统动植物残体中含有各种有机物,其中蛋白质、核酸、ATP 等含有 N 元素,被 微生物分解后可产生含氮化合物。 【详解】A、生态系统中某些水鸟具有秋季迁移的习性,说明水生生态系统的物种数量随季节 而发生变化,A 正确; B、芦苇和藻类垂直分布导致该系统对光能的利用率升高,B 错误; C、藻类和芦苇等生产者固定的能量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C 正确; D、水生生态系统动植物残体中也含有蛋白质、核酸等含 N 成分,被微生物分解后可产生含 N 化合物,D 正确。 故选 B。 【点睛】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 决问题的能力,属于中档题 13.下图三条曲线中分别表示当环境温度从 25℃降到 3℃时,小白鼠体内甲状腺激素含量、尿 量及酶活性的变化情况为( ) A. ①②③ B. ①③③ C. ③①② D. ①①②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一是促进幼年动物个体的发育;二是促进新陈代谢,加速体内物质 的氧化分解;三是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寒冷时,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增多,便于氧化分解 生成更多的能量来维持体温;因为天气变冷导致从皮肤蒸发的水分减少,而根据水代谢平衡, 尿量增多。 【详解】环境温度下降,刺激下丘脑冷觉感受器,促进甲状腺激素的释放,从而促进新陈代 谢,增加产热;机体汗液分泌减少,使得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则抗利尿激素释放减少,导 致尿量增多;温度下降,人体温维持在相对稳定状态,使得酶活性不变,D 正确,ABC 错误。 故选 D。 14.如图曲线Ⅰ、Ⅱ分别表示甲、乙种群在理想条件和自然条件下的增长 曲线,下列叙述错误 的是 A. 甲种群无 K 值且无种内斗争 B. 甲种群的增长速率保持不变 C. 乙种群在 C 点时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D. 乙种群在 F 点对应的时间之前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 【答案】B 【解析】 【分析】 1、曲线Ⅰ表示“J”型曲线,即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 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 2、曲线Ⅱ表示 S 型曲线,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 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 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形成“S”型增长曲线。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 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 K 值。 3、增长率是指: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增加的个体数:增长率=(增长后的值-增长前 的值)÷增长前的值。 增长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增长的数量:增长速率=(增长后的值-增长前的值)÷时间。 【详解】A、甲种群在理想条件下形成的“J”型曲线,能无限繁殖,无 K 值且无种内斗争,A 正确; B、甲种群在理想条件下形成的“J”型曲线,种群增长率保持不变,增长速率随时间增大,B 错 误; C、据图分析,乙种群在 C 点后的种群数量减少,年龄结构为衰退型,C 正确; D、乙种群在 F 点对应的时间之前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少,使得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基本不变, D 正确。 故选 B。 【点睛】本题考查 J 型和 S 型曲线,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和理解能力,属于中档题。 15.我国黄河流域的黄土高原在 13 世纪时曾是肥沃的森林草原带,而现在不少地区已成荒山秃 岭,土地沙化严重,其主要原因是(  ) A. 北方寒流长期侵袭 B. 地震引起地壳运动 C. 人类过度开发,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D. 长期干旱,造成沙漠化 【答案】C 【解析】 【分析】 黄土高原的形成是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过度的、掠夺性的开发,造成植被破坏,水土大量流 失,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 【详解】高原成荒山秃岭,土地沙化,其主要原因是人类过度开发,超过环境的承载力,破 坏了生态平衡。 故选 C。 【点睛】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属于容易题。 16.下图是某陆地生态系统食物网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该生态系统的基石是甲和戊 B. 丁属于第二、三、四营养级 C. 丙获得甲同化量的 10%~20% D. 该图未体现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答案】C 【解析】 【分析】 图中所包含的食物链有:甲→乙→辛;甲→乙→丁→辛;甲→丙→乙→辛;甲→丙→乙→丁→ 辛;甲→丙→丁→辛;甲→丙→己→庚;戊→己→庚;戊→丁→辛。 【详解】A、此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是甲和戊,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A 正确; B、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在不同食物链中丁属于第二、三、四营养级,B 正确; C、甲同化量的 10%~20%传递给第二营养级,而第二营养级上的生物不只是丙,C 错误; D、图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没有分解者出现,D 正确。 故选 C。 17.如图所示,甘氨酸能使突触后膜的 Cl-通道开放,使 Cl-内流,可使突触后膜的膜外正电位更 高。有关甘氨酸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B. 甘氨酸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被释放到突触间隙 C. 使突触后神经元抑制 D. 甘氨酸不属于神经递质的一种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于 Cl-内流,可使突触后膜的膜外正电位更高,从而使静息电位加强,导致下一个 神经元难以产生兴奋,即下一个神经元受到抑制,A 错误;甘氨酸通过胞吐方式被释放到突触 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B 错误;由 A 选项分析可知,下一个神经元受到抑制,C 正确;甘 氨酸属于神经递质的一种,能使突触后膜的 Cl-通道开放,D 错误。 【点睛】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 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 18.随着“二胎”政策的放开,有专家预测,我国人口数量在以后几年将出现明显增长,下列 叙述错误的是( ) A. 几年后,仍保持男、女相当的性比率 B. 人口自然增长率由出生率和死亡率 差值决定 C. 并不是所有的种群都有性比率这一特征 D. “二胎”政策开放后,我国人口的年龄结构将保持稳定型 【答案】D 【解析】 【分析】 种群具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四个基本特征。 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对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具有重 要意义的种群特征是年龄组成。 【详解】在人群中因男性产生的 X 和 Y 型精子的比例为 1∶1,所以几年后,人群中还是保持 1∶1 的男女性比率,A 正确;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就是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差值,B 正确;有的生 物无性别之分,也就无性比率,C 正确;“二胎”政策放开后,我国人口的年龄结构应还是为 增长型,D 错误。 【点睛】种群性比率是指种群内两性个体数量的相对比例,有的生物如雌雄同株的植物没有 性比率;种群的自然增长率等于出生率减去死亡率。 19. 温哥华冬奥会反兴奋剂工作的难度加大。如“类胰岛素生长因子”能增强人的肌肉力量, 但由于是通过基因工程注射到人体,很难检测。以下关于胰岛素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的 A. 胰岛素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一种激素 B. 胰岛素是人体中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 C. 胰岛素是由胰岛 A 细胞分泌的一种激素 D. 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都参与血糖平衡的调节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胰岛素是由胰岛 B 细胞分泌的一种激素,C 错误,ABD 正确。本题选 C。 考点:激素调节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的识记能力,难度不大,只要记住相关的知识点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20.下列与激素作用无关的实例是( ) A. 饥饿时人体血糖仍能维持正常水平 B. 自然生长的松树、水杉等植物的株形呈宝塔形 C. 狗一见灯光就分泌唾液的反射活动的建立 D. 当人处于精神紧张状态时出现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呼吸加快等变化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激素作用”为切入点,围绕“血糖平衡调节、生长素的作用、动物激素的种类和生理作用” 等相关知识,对各问题进行分析作答。 【详解】A、饥饿时血糖仍然能维持正常水平,因为有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参与的血糖平衡的 调节,A 错误; B、自然生长的松树、水杉等植物的株形呈宝塔形,这属于植物的顶端优势现象,与生长素作 用的两重性有关,B 错误; C、狗的条件反射产生的唾液属于神经调节,与激素调节无关,C 正确; D、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呼吸加快与肾上腺素等激素有关,D 错误。 故选 C。 【点睛】明确各种激素的生理作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1.环境温度从 25℃降至 5℃时,人的耗氧量、尿量、抗利尿激素及体内酶活性变化依次为 A. 减少、减少、增加、不变 B. 增加、增加、减少、不变 C. 增加、减少、增加、不变 D. 增加、增加、减少、减少 【答案】B 【解析】 【分析】 ①在寒冷环境中的体温调节过程是: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 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细胞代谢增强,耗氧量增加),减 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②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对 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减弱→释放抗利尿激素减少→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 →尿量增加。③人体内酶的活性受人的体温影响。 【详解】当人所处的环境温度从 25℃降至 5℃,人体的冷觉感受器兴奋,通过神经和体液调 节,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多,促进细胞代谢,增加身体的耗氧量,以加快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产生更多的热量。温度降低,通过皮肤散失的水分减少,加之细胞代谢产生的水分增多,引 起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对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减弱,由下丘脑分泌经垂体释放的抗 利尿激素的含量减少,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过程减弱,导致尿量增加。由于体温的 相对稳定,所以酶活性不变。综上分析,环境温度从 25℃降至 5℃时,人的耗氧量、尿量、抗 利尿激素及体内酶活性变化依次为增加、增加、减少、不变。 故选 B。 22.下列关于动、植物激素类似物在生产中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用保幼激素类似物处理家蚕可以增加产丝量 B. 用性引诱剂干扰雌雄虫交尾可以降低种群的出生率 C. 喷洒适当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可以选择性地去除杂草 D. 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处理青香蕉,可以加速其转变为黄香蕉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生长素的作用表现出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 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生长素的主要合成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不 同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乙烯的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合成部位是植物体各个部 位。 【详解】A、用蜕皮激素类似物处理家蚕可以促进发育过程,用保幼激素类似物处理可使蚕多 吃桑叶,可增加产丝量,A 正确; B、用性引诱剂干扰雌雄虫交尾,改变了性别比例,可以降低种群的出生率,B 正确; C、双子叶植物对生长素比较敏感,喷施高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可以去除单子叶作物大田的双 子叶杂草,C 正确; D、乙烯具有催熟的作用,用乙烯利处理青色的生香蕉,可加速转变为黄香蕉,而生长素类似 物的作用是促进生长,不能促进成熟,D 错误。 故选 D。 23.如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Ⅰ、Ⅱ、Ⅲ、Ⅳ表示能直接与内 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 4 种系统或器官。①②是有关的生理过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内环境与Ⅰ交换气体必须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 B. Ⅱ内的葡萄糖通过①进入血液 C. ②表示重吸收作用 D. Ⅲ表示的器官是皮肤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题图是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图,Ⅰ能进行体内外物质交 换的系统,并能为内环境提供氧气和排出二氧化碳,这说明Ⅰ是呼吸系统;Ⅱ表示体外的物 质进入体内的结构、表示消化系统,①代表的生理过程是消化吸收;Ⅲ表示泌尿系统,②表 示对原尿的重吸收作用;Ⅳ表示体内物质排出的途径,为皮肤。 【详解】A、Ⅰ是呼吸系统,内环境与呼吸系统交换气体必须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A 正 确; B、Ⅱ是消化系统,消化系统内的葡萄糖通过①血液和淋巴,B 正确; C、Ⅲ是泌尿系统,②表示通过泌尿系统返还内环境的物质,所以②是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 收作用,C 正确; D、Ⅳ表示的器官是皮肤,D 错误。 故选 D 24.给正常家兔静脉注射一定量的高渗葡萄糖溶液后,家兔体内发生一定变化,一段时间后恢 复正常。注射后随即不会发生的变化是(  ) A. 红细胞失水增加 B. 胰岛素分泌增多 C. 肝糖原的分解增加 D. 血浆渗透压迅速升高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意可知:静脉注射高渗葡萄糖,立即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从而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 受器,通过下丘脑调节水平衡;同时注射后导致血糖含量升高,将刺激胰岛 B 细胞分泌胰岛 素,胰岛素具有抑制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促进葡萄糖氧化分解、促进合成糖原和转 化成非糖物质的作用。 【详解】A、由于葡萄糖渗透压较高,静脉注射后会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进而使红细胞失水 皱缩,A 不符合题意; B、静脉注射葡萄糖导致血浆中葡萄糖含量升高,此时胰岛素分泌量会增加,以降低血糖,B 不符合题意; C、静脉注射高渗葡萄糖后,血糖浓度升高,胰岛素分泌增加,将抑制肝糖原的分解,C 符合 题意; D、给正常家兔静脉注射一定量的高渗葡萄糖溶液后,会立即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D 不符合 题意。 故选 C。 25.微塑料一般指的是毫米级别甚至微米级别的塑料碎片,微塑料可阻碍水中的光线传播,极 易被海洋生物误食,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微塑料可降低海洋藻类的光合作用 B. 微塑料释放的有毒物质可沿着食物链进行传递,并通过生物富集,最终危害人类 C. 海洋生态系统在旅游观赏、科学研究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体现了它的间接价值 D. 海洋污染造成生物多样性降低,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 。 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微塑料可阻碍水中的光线传播,极易被海洋生物误食,会对海洋生物的生存造成 不利影响;生物多样性价值有:潜在价值,是指目前人们还不清楚的价值;间接价值,是指 它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如保护水资源、维护水体的自然循环,减少旱涝,调节气候等;直 接价值,如药用价值、科学研究价值、美学价值等,据此分析。 【详解】A. 根据题意,微塑料可阻碍水中的光线传播,因此会降低海洋藻类的光合作用,A 正确; B. 食物链是有害物质移动和浓缩的通道,因此微塑料释放的有毒物质可沿着食物链进行传递, 并通过生物富集,导致危害,最终危害人类,B 正确; C. 生物多样性价值有潜在价值、间接价值和直接价值,海洋生态系统在旅游观赏、科学研究 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C 错误; D. 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海洋污染会造成生物多样性 降低,D 正确。 第 II 卷(非选择题) 26. 下图表示用燕麦胚芽鞘进行的向光性实验。请据图回答: (1)图中生长且向光弯曲的是_____;生长但不弯曲的是_____; (2)该实验表明胚芽鞘产生生长素的部位是_____;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___. (3)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调节作用具有______________,其在植物体里物质运输特点是 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B, AD, (2)尖端 吲哚乙酸 (3)两重性 极性运输。 【解析】 【分析】 A 尖端被罩住,不能感受光刺激,生长素分布均匀,直立生长;B 是胚芽鞘下面一段被罩住, 而感受光刺激的是尖端,生长不受影响,仍向光弯曲生长;C 无尖端,没有生长素,不能生长 了;D 也无尖端,不能生长;E 中含生长素的琼脂块放在偏右侧,胚芽鞘会向左弯曲生长。生 长素作用两重性是指既能促进生长又能抑制生长。 【详解】(1)据上分析可知,图中生长且向光弯曲的是 B;生长但不弯曲的是 AE; (2)该实验表明产生生长素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作用于尖端下部;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 哚乙酸; (3)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调节作用具有两重性,即既能促进生长又能抑制生长。其在植物体 里进行极性运输。 27.健康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内环境稳态的维持与人体健康有密切的关系。下面是人体 某组织结构示意图,据图回答:(在“[ ]”中写字母,在“_____”上写名称。) (1)图中 A 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 ]______,红细胞中的氧进入组织细胞被利用的途径是 ______(用字母和箭头表示),该过程至少穿过____层磷脂双分子层。 (2)日常生活中,如果饮水过少或吃的食物偏咸,会导致内环境的渗透压______,但机体能 通过体液和______的共同调节,使内环境的渗透压保持相对稳定。 (3)如果不吃早餐或早餐吃的很少,则不利于身体健康。此时机体会处于饥饿状态,但一般 情况下,体内的血糖仍能________,主要原因是我们体内的_______分解成血糖补充其不足。 【答案】 (1). [B]组织液 (2). C→B→A (3). 6 (4). 升高 (5). 神经 (6). 维持相对稳定 (7). 肝糖原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示为人体内环境的结构示意图,其中 A 表示组织细胞,B 表示组织液,C 表示 血浆,D 表示淋巴液。在人体内环境中,组织细胞与组织液、组织液与血浆之间的大多数物质 可以实现双向交换,组织液中的水分和小分子蛋白质可以进入淋巴液,淋巴液经淋巴循环最 终回流入血液。 【详解】(1)图中 A 是组织细胞,其生活的内环境是[B]组织液;红细胞中的氧气进入组织 细胞被利用的过程经过了 1 层红细胞膜、2 毛细血管壁膜、1 层组织细胞膜、2 层线粒体膜, 因此该过程可以用 C→B→A 表示;经过的磷脂双分子层有 1+2+1+2=6 层。 (2)如果饮水过少或吃的食物偏咸,会导致内环境的渗透压升高;此时机体会通过神经-体液 调节内环境渗透压平衡。 (3)饥饿状态下,机体分泌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增多,促进肝糖原分解以补充血糖浓度, 因此体内的血糖仍能维持相对稳定。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及其关系的相关知识点,能够准确判断图 中各个字母代表的成分的名称,进而利用所学知识结合题干要求分析答题。 28.如图 1 为细胞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a、b 处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 ①②③④代表不同的体液。图 2 中⑤⑥表示结构,c〜f 表示相应的物质,甲、乙表示相应 器官;图 3 是一种血糖调控模式,已知 I 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分泌不足。据图分析回答问题: (1)若图 1 中②为肾脏细胞,则 b 处的尿素浓度_______a 处,③④在成分上的主要差别是 __________。 (2)某同学观看恐怖影片,受到惊吓,此时图 2 中下丘脑的_______兴奋,引起⑤分泌物质 c 增多,最终引起 e 分泌增加,在此过程中 e 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外,通过________调节,体内的_____(激素)也会分泌增加,导致短时间内出冷汗。 (3)图 3 中 A 表示葡萄糖,当人体饥饿时,通过途径⑦作用于胰岛 A 细胞,该细胞所分泌 的激素通过途径⑧促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血糖水平升高。Ⅰ型糖尿病患者不 能正常进行的过程是__________________(填数字) 【答案】 (1). 低于(小于) (2). ④中含较多的蛋白质,而③中蛋白质含量很少 (3). 体温调节中枢 (4). 提高细胞代谢速率,使机体产生更多热量 (5). 神经 (6). 肾 上腺素 (7). 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 (8). ⑧⑩ 【解析】 【分析】 分析图形 1 可知:a 处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①是淋巴,②是组织细胞,③是组织液, ④是血浆。 分析图 2 可知,图示为甲状腺激素的调节过程和渗透压调节过程,其中 c、d、e、f 分别是促 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抗利尿激素,甲、乙分别是甲状腺、肾 小管和集合管。 分析图 3 可知:图示是血糖调控模式图,当⑦⑨表示血糖浓度高时,胰腺中的胰岛 B 细胞分 泌胰岛素增多,则⑧表示胰岛素促进肝脏中的肝糖原合成,⑩表示葡萄糖转化成脂肪;⑦⑨ 表示血糖浓度低时,胰腺中的胰岛 A 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增多,则⑧表示胰高血糖素促进肝 脏中的肝糖原分解。 【详解】(1)若图 1 中②为肾脏细胞,血液中的代谢废物如尿素经肾脏进入尿液,故则 b 处 的尿素浓度低于 a 处。图中③是组织液,④是血浆,其中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 中的蛋白质含量较少。 (2)当人体受到惊吓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兴奋,引起物质 c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 增多,最终引起 e 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从而提高细胞代谢速率,使机体产生更多热量。此时, 通过神经调节,肾上腺素髓质释放的肾上腺素增加,导致短时间内出冷汗。 (3)当人体饥饿时,血糖浓度降低,通过途径⑦作用于胰腺的胰岛 A 细胞,该细胞所分泌的 胰高血糖素通过途径⑧促进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使血糖水平升高。I 型糖尿病患者⑧⑩过程 不能正常进行,理由是 I 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 B 细胞受损。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内环境及其稳态的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水盐平衡调 节、血糖平衡调节等知识点,准确判断三幅图中各个数字代表的成分、物质或过程的名称, 进而结合题干要求分析答题。 29.某自然保护区地震后,据不完全统计,植被毁损达到 30%以上。下图为该地区人为干预下 的恢复过程能量流动图【单位为 KJ/(m2.a)】,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能表示各营养级同化量都存在的最终去向是____________。 (2)流经该生态系统 总能量是________________KJ/(m2.a)。 (3)该图体现了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____________。 (4)随着时间的推移,地震毁损的自然保护区内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不断恢复的过程属于 __________演替。 (5)某兴趣小组对该地区地震后的小动物丰富度进行了调查,对一些个体微小、数量多的小 动物,采用的计数方法_________________。将土壤样品带回实验室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 忘记打开装置上的电灯,会导致统计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偏大”、“偏小” 或“基本不变”)。 【答案】 (1). 呼吸作用消耗、流向分解者 (2). 117 (3). 能量流动、物质循环 (4). 次生 (5). 目测估计法 (6). 偏小 【解析】 【试题分析】 1.图中输入生态系统的能量主要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还有少部分是有机物输入的能量, 每一营养级的能量主要去路是流向下一营养级(最高营养级无此去向),流向分解者,未利用 (不是最终去向)和呼吸消耗。 2.群落演替的类型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次生演替,初生演替就是从没有生命体的一片空地上植 被类群的演替,而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 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进行的演替,地震后,植被毁损达到 30%以上,自然保 护区内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不断恢复的过程属于次生演替。 (1)一般来讲,输入每一营养级的能量最终有三个去路:自身呼吸消耗的,流向下一营养级 的(最高营养级无此去向),遗体残骸被分解者分解的。所以图中能表示各营养级同化量都存 在的最终去向是呼吸作用消耗、流向分解者。 的 (2)由数据可知,流入植食性动物被同化的能量是 14+2=16,被肉食性动物同化的能量为 16 -4-9-0.5=2.5,肉食性动物同化的能量中,能量去向共消耗 0.25+2.1+5.1+0.05=7.5, 所以肉食性动物需补偿输入的能量值至少为 7.5-2.5=5。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 所固定的太阳能+有机物输入的能量=(3+14+70+23) +2+5=117KJ/(m2.a)。 (3)生态系统的物种循环和能量流动是同时进行的,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二者都是沿 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这种渠道进行的。因此,该图体现了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能量流动、物 质循环。 (4)随着时间的推移,地震毁损的自然保护区内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不断恢复的过程属于次生 演替。 (5)对小动物丰富度进行调查时,对一些个体微小、数量多的小动物,可采用目测估计法进 行计数;诱虫器是根据土壤中小动物的避光性和趋湿性来采集小动物的,将土壤样品带回实 验室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如果忘记打开装置上的电灯,会导致统计结果偏小。 30.图为人体内的浆细胞结构图。请据图回答: (1)该细胞是由 B 细胞经抗原刺激增殖、分化形成的浆细胞,由该细胞参与的特异性免疫称 为______免疫。 (2)该细胞发挥免疫作用时需合成并释放一种称为________的物质,这种物质合成的场所是 细胞中的[ ] __________,对该物质加工的场所是[ ] _________。 (3)抗原初次侵入机体时,该细胞由__________增殖、分化产生;当同一种抗原再次侵入机 体时,该细胞主要由__________增殖、分化产生;抗原第二次侵入机体时,该细胞产生的速 度比初次侵入时__________,产生量比初次侵入时__________。 【答案】 (1). 体液免疫 (2). 抗体 (3). 1 核糖体 (4). 2 内质网和 4 高尔基体 (5). B 细胞 (6). 记忆 B 细胞 (7). 快 (8). 多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1 是核糖体,2 内质网,3 是线粒体,4 高尔基体,5 是细胞膜。 【详解】(1)若该细胞是浆细胞,浆细胞参与体液免疫,即特异性免疫。 (2)该细胞为浆细胞,可以合成抗体,抗体在 1 核糖体合成,2 内质网和 4 高尔基体对抗体 进行加工。 (3)抗原初次侵入机体时,B 细胞会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当同一种抗原再次侵入机体时, 浆细胞主要由记忆 B 细胞增殖、分化产生;抗原第二次侵入机体时,记忆 B 细胞快速的增殖 分化产生浆细胞,浆细胞产生的速度比初次侵入时快,且数量较多。 【点睛】二次免疫比初次免疫更快更强,能在抗原侵入且尚未患病之前将其消灭。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