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吉林省长春市第六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学程测试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吉林省长春市第六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学程测试试题(解析版)

吉林省长春市第六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 第二学程测试试题 考试时间:90分 钟总分:100分 一、单选题 ‎1.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尊礼,主张“为国以礼”;道家“非礼”,认为“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法家否定礼治,提倡法治。这从本质上反映出当时 A. 私学兴起,民间思想异常活跃 B. 礼崩乐坏,需要重建社会秩序 C. 思想自由,百家争鸣局面形成 D. 诸侯争霸,分封秩序开始瓦解 ‎【答案】B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社会大变革的局面,学术下移,“士”阶层崛起,他们针对当时礼崩乐坏的社会局面,提出了不同的政治主张:儒家尊礼,倡导恢复礼乐秩序;法家推崇中央集权,倡导变法,强调法治;道家从“道”这一本源出发,强调无为而治,否定礼(“非礼”),认为“礼”是社会动荡的根源。这些争论反映出当时百家争鸣的局面,但其本质还是传统社会秩序渐趋崩溃在思想领域的反映,B项符合题意,故选B;A、C、D三项是表面现象,并非本质内涵,排除。‎ ‎2.“这一派别对宇宙论、认识论或者个人伦理道德不感兴趣,这些谋略家只专注于对无序的状态提出政治解决的办法,推荐积累权力的技巧。”以下观点中与该派别的思想主张一致的是 A. 奖励耕战与民休息 B. 厉行赏罚崇尚法治 C. 仁者爱人尊君爱民 D. 崇尚贤能厉行节俭 ‎【答案】B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该学派主张国家大一统,解决无序的状态,“推荐积累权力的技巧”‎ ‎ 主张集权政治,并且“对宇宙论、认识论或者个人伦理道德不感兴趣”,结合诸子百家特征分析可知,该派别为法家,法家厉行赏罚崇尚法治,故B正确;“与民休息”为道家思想,道家重视对宇宙论、认识论的探讨,不符题意,排除A;C项为儒家思想,儒家思想重视个人伦理道德, 不符题意,排除;D选项为墨家思想,不符题意,排除。‎ ‎3.周公将从远古到殷商的礼仪进行了大规模的整理、改造和规范化,孔子也一再强调自己“梦见周公”“吾从周”。但后世普遍认为儒家思想的开创者是孔子而非周公,这主要是基于孔子 A. 将血缘纽带注入到政治秩序之中 B. 更加注重等级规范和尊卑秩序 C. 高扬道德自觉并关注人伦亲情 D. 将礼乐制度改造为封建统治秩序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强调“克己复礼”,即约束自己,使言行符合于礼,由此可以得出其强调道德自觉,以维护周礼,C正确;A项与孔子无关;B项“更加注重”说法不准确,排除;孔子处于奴隶社会时期,其维护的是奴隶主阶级的利益,与“封建统治秩序无关”,D错误。‎ ‎4.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与其说儒家思想征服了汉代学者,不如讲是汉代学者改造了儒家思想。”材料中“改造了儒家思想”主要指汉代学者 A. 宣扬“君权神授”,否定王位世袭 B. 融合道家、法家和佛教思想 C. 神化君权并约束君主作为 D. 从根本上否定了仁政思想 ‎【答案】C ‎【解析】“汉代学者改造了儒家思想”指的是西汉董仲舒融合阴阳家、道家、法家等思想改造儒学,提出“大一统”、“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思想。新儒学强化君主集权的同时也主张限制君主权力的膨胀,故C符合题意;汉代学者站在统治阶级立场,并不否定王位世袭制或皇位世袭制,故A不符合题意;B是宋明理学的特点,故B不符合题意;仁政是儒学的重要内容,汉代儒学不是否定而是弘扬仁政思想,故D不符合题意。‎ ‎5.秦始皇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实行了“焚书坑儒”的政策,后来,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儒家思想地位的变化主要得益于 A. 政府文化政策的调整 B. 儒家思想的自我调整 C. 中央集权的加强 D. 君主专制的强化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代儒生非议“郡县制”等政策,遭到沉重打击,而西汉董仲舒适应专制政府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以君权神授、大一统等思想主张改造儒家,论证君主专政的合法性,使儒学确立了独尊地位,史实说明儒家思想地位的变化主要归功于其自我调整,B项正确;说到底汉武帝调整文化政策,认可儒家思想主要原因是因为儒家已经与先秦时期相比,发生了适应国家统一和集权需要的变化,A项没有揭示关键点;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的强化与政府政策调整一样,都只是一个外在表现,不是其主要原因,CD两项不符合题意。‎ ‎6.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曾说:“朱熹最重要也是在后世影响最广泛的著作是《家礼》。”“朱熹对于自己提倡理学原则如何进入生活世界是相当注意的,他反复强调这种原则在生活中的实现。”对于朱熹的作用,作者认为 A. 实现了儒学的世俗化和普及化 B. 实现了儒学的政治化 C. 实现了儒学的道德化和宗教化 D. 实现了儒学的哲学化 ‎【答案】A ‎【解析】由材料“如何进入生活世界是相当注意的,他反复强调这种原则在生活中的实现”可知,作者认为朱熹使儒学更加接近百姓的日常生活,实现了儒学的世俗化和普及化,故选A。BCD中政治化、哲学化和宗教化的描述与材料“强调这种原则在生活中的实现”的描述不相符合,排除。‎ ‎7.王阳明在其著作中写道:“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他深?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辩他吉凶灾难?”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范 B. 充分肯定了人的主体性 C. 忽视了人的主观感受 D. 具有思想启蒙的时代价值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的“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他深?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辩他吉凶灾祥?”等信息可以看出,王阳明充分肯定了人的主体性在天地万物中的重要地位,故答案为B项;这种观点在哲学派别上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范畴,排除A项;这种观点重视人的主观感受,是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排除C项;这种观点否定了真理的客观性,并不具有思想启蒙的时代价值,排除D项。‎ ‎8.李贽说,宇宙间有阴阳二气,男女二命,无法统一于“理”或者“太极”。他进一步反问,一统宇宙的“理”或者“太极”存在于哪里呢?指向的事物真实存在吗?由此可知李贽 A. 极力反对道家学派太极之说 B 主张高度强化儒家纲常伦理 C. 从哲学的高度否定宋明理学 D. 深受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影响 ‎【答案】C ‎【解析】李贽反对宋明理学将万物归于“理”或者“太极”,C项符合题意;材料中“太极”是宋明理学太极之说,不是道家学派太极之说,A项不符合题意;李贽反对宋明理学,抨击儒家纲常伦理,B项不符合题意;李贽等明清进步思想家没有深受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影响,D项不符合题意。‎ ‎9.顾炎武说:“事关民生国命者,必穷源溯本,讨论其所以然。”黄宗羲也说:“扶危定倾之心,吾身一日可以未死,吾力一丝有所未尽。”这体现了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具有 A. 勇于追求真理的献身精神 B. 批判理学虚伪的革新精神 C. 揭露封建专制的无畏精神 D. 积极进取的社会责任意识 ‎【答案】D ‎【解析】顾炎武关注民生,黄宗羲有扶危定倾之心,这种精神,可以说是对时代和社会的一种责任感的概括,故选D项;材料未体现献身精神,排除A项;材料也没有反映反对封建专制和理学,排除B、C两项。‎ ‎10.《中国文化概论》中指出:“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这里的“先天不足”具体是指 A. 未形成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 B. 与之相适应的经济基础薄弱 C.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走向极端 D. 程朱理学在社会上根深蒂固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虽然反对君主专制,但是仍然是站在维护封建统治的立场上,不属于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根源是经济基础薄弱,即资本主义发展程度较低,故B正确;“先天不足”指思想产生的条件不好,A不属于“先天不足”,排除;C不是最主要原因,而经济基础是根源,排除C;D属于思想方面的因素,“先天不足”主要指资本主义经济基础薄弱,排除D。‎ ‎11.普罗泰戈拉在其著作《论神》中说:“我不能断定神是否存在,认识神障碍众多,第一是对象不明,第二是人生短暂。”下列对这一思想理解正确的是 A. 宣扬相对主义认识论 B. 实际提倡运用人自己的理智 C. 反对雅典的民主政治 D. 肯定人性,反对基督教神学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普罗泰戈拉处于西方人文精神起源时期,他提出“不能断定神是否存在,认识神障碍众多,第一是对象不明,第二是人生短暂”,这实际上是对当时神的信仰的怀疑和一定程度上的否定,主张把研究对象放置于人世间,体现了一定的人文精神。故答案为B项。A项,根据所学可知,相对主义认识论是中国古代庄子的观点,而且该项表述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有关雅典民主政治的信息点,排除;D项,材料只是对神的信仰产生怀疑并有否定神的存在的倾向,但真正反对基督教神学的是文艺复兴,不是智者运动,排除。‎ ‎12.西塞罗说:“苏格拉底将人们的视野从自然转向城邦甚至家庭之中,使之考虑生活和美德、善、恶的问题”。他旨在说明苏格拉底 A. 强调道德和知识的有机结合 B. 具有主观性与相对性 C. 追求功利主义的思想倾向 D. 认为人是哲学研究的主体 ‎【答案】D ‎【解析】根根材料”第一个把哲学从天上拉了回来,引入城邦甚至家庭之中,使之考虑生活和美德、善、恶的问题“可以看出西塞罗旨在说明苏格拉底主张哲学研究的主体是人,D选项符合题意。道德和知识的有机结合与材料无关,A选项排除。具有主观性与相对性属于智者学派的主张的特点,B选项排除。追求功利主义的思想倾向属于智者学派的主张的特点,C选项排除。‎ ‎13.阿伦·布洛克在评价西方某一运动时说:“古人世界的重新发现释放了新的能力,刺激了想象力,最后发现了新的真理,创造了新的形式,而不仅仅是恢复了过去已被淹没或歪曲的许多价值。”该运动 A. 复制了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内核 B. 诠释了全新的文化体系 C. 导致了西方社会人文精神的诞生 D. 推动了理性时代到来 ‎【答案】B ‎【解析】根据“古人世界的重新发现释放了新的能力,刺激了想象力,最后发现了新的真理,创造了新的形式”,结合所学可知,文艺复兴是打着恢复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旗号,宣传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诠释了全新的文化体系,故B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运动实质是宣传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并非复制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内核,排除A;C指的是古希腊时期西方社会人文精神的起源,不符合题意,排除;启蒙运动推动了理性时代的到来,不符合题意,排除D。‎ ‎14.1748年孟德斯鸠发表《论法的精神》,他主张立法机关为贵族院和众议院,贵族院由世袭的贵族组成,众议院通过普选方式由各区域的人民选出的平民代表组成,两院同时有立法权,有各自的议会、各自的考虑、各自的见解和利益。这一见解 A. 反映了三权分立的思想 B. 体现了近代代议制的特征 C. 影响了西方议会制度的建立 D. 有效防止了专制独裁 ‎【答案】B ‎【解析】孟德斯鸠主张立法机关分为贵族院和众议院,贵族院由世袭的贵族组成,众议院通过普选方式由各区域的人民选出的平民代表组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近代代议制的特征,故B正确;材料信息不能体现三权分立的思想,故A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分权学说,与英国的议会制度建立无关,故C错误;D项错在“有效防止了”,说法绝对,故错误。‎ ‎15.东晋南朝纸的种类很多,有赤纸、麻纸、敕纸、法纸、藤角纸等。王羲之为会稽内史,一次就给谢安9万多张,朝廷曾下令“诸用简者,皆以黄纸代之”。这种现象 A. 体现了区域专业化生产的特点 B. 促进了文化高度发展 C. 说明了官营手工业主导造纸业 D. 反映了经济重心南移 ‎【答案】B ‎【解析】纸张种类多、数量大,为文化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故B不符合题意;材料反映因材料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的纸张种类,但没有涉及纸张的专业化生产的信息,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纸张主要是由官营手工业作坊生产的,无法说明了官营手工业主导造纸业,故C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比较南北经济发展状况,无法反映经济重心南移,故D不符合题意。‎ ‎16.“这本史诗般的巨著以白话文而非文言文写就。全书中出现了400多个人物,以一个贵族家庭中的两个分支为主线,……充满人文主义精神。”这本巨著 A. 树立了历史演义小说和英雄传奇小说的创作楷模 B. 真切描绘了知识分子、官僚和乡绅的生活和心理 C. 表现出要求个性解放、冲破传统思想束缚而积极进取的精神 D. 揭示了专制王朝和封建社会由强大走向衰弱的必然历史命运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红楼梦》以一个贵族家庭中的两个分支为主线,讲述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充满人文主义精神,这本巨著揭示了专制王朝和封建社会由强大走向衰弱的必然历史命运,故D正确;A是《三国演义》,B是《儒林外史》,C是《西游记》,ABC不符合题意,排除。‎ ‎17.宋人偏爱画竹,如北宋文人画家文同,他在画作《咏竹》中赞扬竹子具有“心虚异众草,节劲逾凡木”的品格。苏轼也以竹的品格来比喻文人的节操:“而况我友似君者,素节凛凛欺霜秋。”这折射出宋代文人画 A. 注重展现作者的独特个性 B. 重视形似与神韵的高度统一 C. 体现现实主义的绘画理论 D. 表现文人士大夫的理想人格 ‎【答案】D ‎【解析】文人画中体现了作者的品格和节操,表达了文人士大夫的理想人格,选项D正确;文人画重在寓意,表达志向,借物抒情,选项A不能全面的概括文人画的寓意,排除;文人画重在写意,有得意忘形的特征,选项B排除;文人画重在写意,不是写实,排除C。‎ ‎18.牛顿力学使人们相信,原来整个错综复杂,扑朔迷离的自然界,只是一个遵循某种法则运转的巨大的机械装置,而其中并没有上帝的地盘,于是传统的宗教信仰被动摇了。这使人们对牛顿和自然规律的崇拜发展出一种探寻人类社会客观规律的热忱。这说明 A. 牛顿力学摧毁了宗教神学的信仰观念 B. 牛顿力学计算出自然宇宙的运行法则 C. 牛顿力学推演出人类社会的运行规律 D. 牛顿力学提供了认识社会的科学精神 ‎【答案】D ‎【解析】根据“这使人们对牛顿和自然规律的崇拜发展出一种探寻人类社会客观规律的热忱”可知,牛顿力学揭示了自然界运行的规律,激发了人们探寻人类社会客观规律的热情,说明牛顿力学提供了认识社会的科学精神,故D正确;牛顿不反对对宗教神学的信仰,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牛顿的科技成就为人们认识社会的规律提供了科学精神,B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牛顿力学是物理学成就,不能推演出人类社会的运行规律,排除C。‎ ‎19.《科学旅程》介绍某一理论:“其中引力不再是一种力,而是一种时空的弯曲,就好像每个大物体都置于一块大橡胶的表面……引力的‘力’并不真正是恒星或行星等物体的特征,而是来自空间形状本身”。这一理论 A. 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 B. 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 C. 首次对自然规律作经典总结 D. 为工业革命奠定了理论基础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引力不再是一种力”“‘力’并不真正是恒星或行星等物体的特征”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一理论”与牛顿的经典力学不符,即否定了万有引力定律,揭示了时空的本质特征。根据所学可知,“时空的弯曲”属于相对论的内容,它弥补了经典力学的不足。故答案为B项。ACD项,标志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应该是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诞生;首次对自然规律做出经典总结,还是牛顿经典力学体系;为工业革命奠定理论基础的也是牛顿经典力学体系,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 ‎20.1862年,马克思在重读了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之后说到,“重新阅读达尔文的著作,使我感到好笑的是……达尔文在动植物界中重新认识了他自己的英国社会及其分工、竞争……”据此可以看出马克思认为 A. 生物进化论得到了英国社会的认可 ‎ B. 生存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C. 进化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来源 ‎ D. 达尔文混淆了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区别 ‎【答案】D ‎【解析】据材料“重新阅读达尔文的著作,使我感到好笑的是……达尔文在动植物界中重新认识了他自己的英国社会及其分工、竞争……”可知,令马克思感到好笑的是达尔文在动植物界中重新认识了他自己的英国社会及其分工、竞争,这表明达尔文混淆了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区别,D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生物进化论得到了英国社会的认可,故A错误;据所学可知,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B说法错误;据所学可知,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是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来源,故C错误。‎ ‎21.18世纪60年代,瓦特将蒸汽机的动力由原来的直线运动改为连续的均匀的直线运动,改进之后的蒸汽机可以连续不断的驱动其他机器的工作。这一成就 A. 推动了工业摆脱自然条件限制 B. 使人类摆脱之前的乏动力状态 C. 颠覆了人类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D. 实现了资本主义的跨越式变革 ‎【答案】A ‎【解析】根据“改进之后的蒸汽机可以连续不断的驱动其他机器的工作”可知,蒸汽机的发明和改良解决了工业生产的动力问题,使工业生产摆脱了自然条件限制,故A正确;工业革命前工业生产的动力主要是风力、水力,不能说明“乏动力”,排除B;C言过其实,排除;D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 ‎22.观察下图,分析1870年以后世界能源中石油消费的比重不断加大的主要原因是 A. 煤炭资源因掠夺性开采而逐渐枯竭 B. 石油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唯一能源 C. 核能、太阳能尚未得到开发和利用 D. 内燃机的创制和交通工具的新发明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开始于19世纪70年代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成功地创制了内燃机,使得汽车工业和石油工业迅速发展起来,故D项符合题意;A项的表述与图片中直至1950年煤炭资源所占比重仍居首位的信息不符,故排除;B项中“唯一”的表述与图片中多种能源并存的局面不符,故排除;C项的表述与石油消费比重不断加大的现象无必然联系,故排除。‎ ‎23.1840年后,中国信西教之徒在农村往往是舆论所鄙视的下层人物,缙绅之流几乎以异类观之,而城市教徒却常有社会上层分子,知识分子也常以平和之气作些记述。这说明 A. 西方宗教对农村影响超过城市 B. 市民思想开放对西方宗教宽容 C. 传统观念受冲击程度存在差异 D. 宗教信仰与民众经济状况相关 ‎【答案】C ‎【解析】近代以来,沿海城市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冲击要早,思想开放,而农村特别是偏远农村依然处于保守和封闭状态,所以对中国信西教之徒的态度存在差异,故C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城市和农村对中国信西教之徒态度的差异,不能得出西方宗教对农村影响超过城市,排除A;根据“知识分子也常以平和之气作些记述”,说明城市知识分子对城市教徒的态度,无法体现市民的态度,排除B;农村信西教的是下层人物,城市教徒却常有社会上层分子,可见经济状况不是宗教信仰的主要原因,排除D。‎ ‎24.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中的有识之士意识到,“探源之策,在于自强;自强之求,必先练兵;练兵又以制器为先”。这主要表明清延中部分官员 A. 已认识到中国落后的根源 B. 强调学习西学应循序渐进 C. 反对清廷固守传统的做法 D. 对西方的认识仍较为肤浅 ‎【答案】D ‎【解析】“探源之策,在于自强;自强之求,必先练兵;练兵又以制器为先”说明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器物,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学习西方制度重要性,D正确;A不符合洋务运动特点;B和C显然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25.1902年,梁启超发表了《新史学》,提出“善为史者,必研究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其公理公例之所在”。该观点引起其它新学派呼应,从而改变了传统的“一治一乱”的循环史观和“好古非今”的退化史观。这反映出 A. 进化论的传入促进思维方式的改变 B. 新史学标志着近代社会思想的解放 C. 史观的改变推动了维新变法的开展 D. 传统史观不符合反封建专制的需要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善为史者,必研究人群进化之现象”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中国学者受到进化论的影响,思想方式改变,从制度到文化上积极革新,寻求救亡图存的新道路,故答案为A项。维新变法运动是中国近代的一次思想解放,且发生在早于“1902年”的19世纪末,排除B、C项;材料强调进化论的传入促进思维方式的改变,而没有体现传统史观不符合反封建专制的需要,排除D项。‎ ‎26.新文化运动期间,钱玄同提出了“废孔学、废汉文、灭道教”等过激主张,陈独秀对此虽表理解但并不予支持,并公开声明:“像钱先生这种用石条压驼背的医法,本志同人多半是不大赞成的。”这反映出当时陈独秀 A. 继续维护儒家学说统治地位 B. 理性批判中国传统文化 C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改造社会 D. 有选择地吸收西方文明 ‎【答案】B ‎【解析】据材料针对钱玄同提出了“废孔学、废汉文、灭道教”等过激主张,陈独秀对此虽表理解但并不予支持,这表明陈独秀肯定钱玄同反封建的热情,但认为“废孔学、废汉文、灭道教”的主张过激,因此可以判断,陈独秀对传统文化理性批判,B正确;据所学可知,在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宣传民主、科学,提倡新道德,这与当时儒家学说是不一致的,A错误;据材料没有体现马克思主义学说,C错误;材料说的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没有涉及对西方文明的态度,D错误。‎ ‎27.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唯物史观和关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的两个重要发现。十月革命后,李大钊、陈独秀在宣扬马克思主义时往往重点介绍唯物史观,特别是其中的阶级斗争学说。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中国的政治、经济有别于西欧 B. 维护国共两党合作的现实需要 C. 两人对马克思主义认识不全面 D. 十月革命否定了剩余价值学说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十月革命后,李大钊、陈独秀在宣扬马克思主义时往往重点介绍唯物史观,特别是其中的阶级斗争学”可知李大钊、陈独秀的介绍偏向于唯物史观而忽略剩余价值学说,结合所学可知,剩余价值学说解释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原因,中国工业不发达,中国要求反对北洋军阀的统治,适用于阶级斗争学说,故选A项;国共两党合作是1924年不是十月革命后,排除B项;据材料“李大钊、陈独秀在宣扬马克思主义时往往重点介绍唯物史观”可知是李大钊、陈独秀宣传时的选择,而不是不了解马克思主义,排除C项;十月革命是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革命,是对剩余价值说的肯定,排除 D项。‎ ‎28.20世纪初,孙中山先生公开号召同盟会员、革命志士宣传太平天国,宣传洪秀全。他首先以“洪秀全第二”自居,又赞扬太平天国领袖为“民族英雄”“老革命党”。这是因为 A. 二者革命纲领上的一致性 B. 二者革命任务上的一致性 C. 二者革命前途上的一致性 D. 二者革命立场上的一致性 ‎【答案】B ‎【解析】孙中山宣传洪秀全,称其为“民族英雄”,是号召人们进行排满革命,推翻清政府的统治,二者在革命任务上具有一致性,故B正确;太平天国的纲领是《天朝田亩制度》,孙中山领导革命的纲领是三民主义,二者纲领不一致,排除A;洪秀全要建立一个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人间天国,孙中山要建立的是资产阶级共和国,排除C;洪秀全是农民阶级,孙中山是资产阶级,二者革命立场上不具有一致性,排除D。‎ ‎29.1924年,孙中山陆续提出一系列主张:“我等同在弱小民族之中,我等当共同奋斗,反抗帝国主义国家之掠夺与压迫”“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这反映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观是 A. 主张推翻清朝政府的专制统治 B. 认识到中华民族属于弱小民族 C. 以平等原则处理国内民族关系 D. 反对列强侵略和国内民族压迫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可知孙中山发展了旧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内容,明确提出反帝及实现国内各民族平等的主张,即反对外来民族压迫与国内民族压迫,故D项符合题意;推翻清政府统治为旧三民主义内容,排除A项;中华民族属于弱小民族是孙中山对当时形势的判定,不符合其民族主义观,排除B项;C项表述未全面概括题干内容,排除C项。‎ ‎30.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的战略,第一步……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族主义社会,第二步……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据此判定下列哪个选项与两步走战略相匹配 A. 渡江战役三大改造 B. 抗日战争土地改革 C. 国民革命解放战争 D. 国共对峙土地革命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与完成第一步实现民族独立的任务相匹配的是促进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的渡江战役,与完成第二步,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相匹配的三大改造,A项正确;抗日战争的胜利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完成革命的第一步,土地改革只是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并没有建立起社会主义社会,B项错误;国民革命和解放战争都没有完成民族独立的任务,C项错误;国共对峙即土地革命时期,其只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部分,D项不符合题意。‎ ‎31.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政治风云变幻,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共产主义遭受重大挫折,这更坚定了邓小平深化经济改革的决心。随后邓小平 A. 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B. 确立开发开放浦东的政策 C. 召开中共十四大确立新制度 D. 考察南方并发表南方谈话 ‎【答案】D ‎【解析】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共产主义遭受重大挫折,当时国内对是否深化改革出现争议和分歧,为了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邓小平视察南方并发表系列谈话,故D项符合题意;“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A项不符合题意;开发开放浦东是更多围绕长三角地区的局部战略,不是指导全国性经济改革的政策,B项不符合题意;十四大的召开在南方谈话之后,而且并没有确立新制度,C项不符合题意。‎ ‎32.“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此后马克思主义开始了中国化进程。以下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 经历由学术思想向社会改造指导思想转变的过程 B. 梁启超作《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做相应介绍 C. 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 D. 陈独秀在上海组织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 ‎【答案】A ‎【解析】马克思主义思想属于指导无产阶级革命思想,可见此时思想传播体现出这一特点,A正确;其他说法不符合题意。‎ ‎33.改革开放近4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伟大实践中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理论创新已经被写人党的十九大通过的党章,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一道被确立为党的行动指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 A.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全部理论成果 B. 指导社会变革和推动新时代前进的根本动力 C. 指导人们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具体方法 D.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精神的精华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特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理论,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行动指南,D项符合题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而非全部理论成果,A项说法错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杜会主义思想是指导杜会变革和推动新时代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而非根本动力,B项说法错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指导人们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科学理论而非具体方法,C项说法错误。‎ ‎34.儒家“尊王”、“忠君”及“三纲”思想的精神实质,从来都不是让人们无条件地服从君权,或无止境地强化王室权威,而是敏感于地方势力的膨胀,以及诸侯兴起、地方权力过大破坏天下安宁的教训。从儒家思想演变的进程看,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 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B. 孟子主张“民贵君轻”‎ C. 董仲舒倡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 墨子主张“非攻”“兼爱”‎ ‎【答案】C ‎【解析】从题干中“敏感于地方势力的膨胀”“地方权力过大”等信息可以看出,这里的儒家思想意在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儒学经董仲舒改造,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故C正确;ABD与解决“敏感于地方势力的膨胀”“地方权力过大”无关,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35.《尚书·武成》用“血流漂杵”来描写武王伐纣战争的惨烈。而孟子却质疑,“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矣?”孟子的质疑 A. 从不同角度解释了历史 B. 抨击了春秋时期诸侯争霸 C. 说明其历史观的局限性 D. 体现了对商亡教训的反思 ‎【答案】C ‎【解析】材料“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反映了孟子认为武王的军队是仁义之师,不会滥杀无辜,纣王残暴,士兵会纷纷起义,不会有这样激烈的战斗。由此可知,孟子质疑《尚书·武成》“血流漂杵”的根据和推理是以价值判断代替事实判断,这说明了孟子的历史观存在局限性,故C项正确。材料主要说明孟子的历史观存在局限性,而不是从不同角度解释历史,故A项排除。孟子主要是否定武王伐纣战争的惨烈,而不是抨击了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故B项排除。材料中没有涉及对商亡教训的反思,故D项排除。‎ ‎36.唐宪宗曾将法门寺佛骨迎入宫中供养,韩愈认为“佛本夷狄之人,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义”,要求皇帝“以此骨付之有司,投诸水火,永绝根本”;同时他认为道教“老子之所谓道德云者,去仁与义言之也,一人之私言也”。材料反映了韩愈 A. 吸收融合佛教道教思想 B. 迎合君主专制集权需求 C. 主张重振儒学正统地位 D. 论证伦理秩序的合法性 ‎【答案】C ‎【解析】材料表明韩愈反对佛道二教,不符合儒家仁义思想,主张恢复孔孟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故C正确;材料表明韩愈反对佛道二教,不能体现吸收融合佛教道教思想,排除A;材料信息不能体现韩愈迎合君主专制集权需求,排除C;材料只是说明佛道二教不符合儒家仁义思想,没有论证伦理秩序的合法性,排除D。‎ ‎37.马丁·路德提出:“让每一个知道自己是基督徒的人确知:我们都是祭司,我们彼此没有分别,即是说,我们对圣道和一切圣礼都有同等的权利。”这一主张在当时的积极意义在于 A. 提高了世俗封建主的地位 B. 顺应了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 C. 有利于各民族国家的形成 D. 否定了天主教会和教皇的特权 ‎【答案】D ‎【解析】从材料中的“每一个知道自己是基督徒的人……对圣道和一切圣礼都有同等的权利”等信息来看,马丁·路德主张“因信称义”,实际上是否定了天主教会和教皇在人类信仰过程中的特权,故答案为D项;这一主张提高了教徒在宗教信仰中的主体地位,排除A项;这一主张与资本原始积累、民族国家的形成无关,排除B、C项。‎ ‎38.“十八世纪的启蒙思想家一致认为,他们的主要使命在于使人们不只是获取和扩展具体有用的知识,而是捍卫、强化和巩固新的思维方式。”这说明,启蒙运动 ‎ A. 消除了思想界的分歧 ‎ B. 注重发动民众的力量 ‎ C. 旨在推动知识的普及 ‎ D. 具有鲜明的理性精神 ‎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捍卫、强化和巩固新的思维方式”指的是反对封建专制和独立思考的思维方式,“新的思维方式”是指理性为中心的新的思维方式,说明启蒙运动具有鲜明的理性精神,故D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了启蒙运动的理性精神,无法得出消除了思想界的分歧,并且A选项说法有误,故A选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调动民众力量的问题,故B选项错误;“他们的主要使命在于使人们不只是获取和扩展具体有用的知识”说明推动知识的普及不是该材料主要内容,故C选项错误。‎ ‎39.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说》里谈到国家与政府的关系:“国家如一公司,朝廷则公司之事务所……朝廷由正式成立者,则朝廷为国家之代表,爱朝廷即所以爱国家也。朝廷不以正式而成立者,则朝廷为国家之蟊贼,正朝廷乃所以爱国家也。”对这种说法的理解正确的是 A. 宣传立宪保皇思想 B. 主张救亡图存 C. 反对民主革命 D. 启蒙了国民觉悟 ‎【答案】D ‎【解析】由材料“朝廷由正式成立者,则朝廷为国家之代表”“朝廷不以正式而成立者,则朝廷为国家之蟊贼”可知,梁启超区分了国家和政府两个概念,表明只有正规成立的政府才能被视作国家的代表,这对国民国家观念的明晰是一次思想启蒙,故选D。若选A项,梁启超则只会强调爱朝廷即爱国家,故排除;材料没有指出中国的危机和救亡图存的号召与需求,排除B;朝廷不以正式而成立者,国民可正朝廷,这说明梁启超并不反对革命,排除C。‎ ‎40.普朗克曾回忆说:“当时,我已经为辐射和物质的问题奋斗了6年,但无所获,但我知道这个问题对于整个物理学来说至关重要,我也已经找到了确定能量分布的那个公式,所以不论付出什么代价,我必须找到它在理论上的解释。”最终普朗克的“解释”‎ A. 使人类认识深到微观世界 B. 完善了牛顿经典力学体系 C. 成功建立了量子力学体系 D. 改变了物理学的发展方向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普明克有关辐射和物质问题的解释是提出了量子论,而量子论使人类认识深入到微观世界,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牛顿力学揭示的是宏观世界物体运动的规律,与普朗克的量子理论不符;C选项错误,量子力学体系正式建立的标志是海森堡的矩阵力学和薛定谔的波动力学的建立,不是普朗克的成就;D选项错误,量子论是顺应而非改变物理学发展方向。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二、非选择题 ‎41.民主启蒙思想是人类思想文化中的宝贵财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社会中应有“共同意志”,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而且我们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于是,这一结合行为立刻就产生了一个道德的与集体的共同体,以代替每个订约者的个人。这是至高无上的人民主权,不可侵犯,不得转让,不受限制,不准分割……为维护这一主权,必须使人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包括立法、司法、守法、受法律保护、受法律制裁各方面的平等……政府官员只是人民委派的工作人员,不享有主权。随着政府职位诱惑力的加大,人民应采取更有力的监督手段……人们在行使自由权时,绝不允许损害他人的自由,否则他自身也就不自由了。这时,共同意志就要通过法律手段制裁他,“强迫他自由”。‎ ‎——摘编自卢梭某著作 材料三:“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技术),相形见拙,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近年来政象所证明,以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倘恍迷离之境。吾敢断言日:伦理的觉悟,为吾人之最后觉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请回答: ‎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三位思想家的共同主张。结合所学,分析其产生的社会背景。‎ ‎(2)依据材料二概括卢梭思想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 ‎(3)近代先进的中国人为实现材料三中所说的“学术觉悟、政治觉悟、伦理觉悟”分别做了哪些努力?‎ ‎【答案】(1)私欲是人的自然属性。社会背景:阶级、民族矛盾尖锐,封建社会危机加深,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到达顶峰;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程朱理学禁锢人们的思想;新兴市民阶层日益强大;对外闭关锁国,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2)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社会契约论”“人民主权说”;成为法国和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激励着亚洲的仁人志士为改造旧社会而斗争。‎ ‎(3)“学术觉悟”:地主阶级抵抗派和洋务派“师夷长技”,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政治觉悟”:维新派、革命派效仿西方政治制度,进行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 ‎“伦理觉悟”:资产阶级激进派,提出民主和科学,解放国民的思想,掀起新文化运动.‎ ‎【解析】‎ ‎(1)第一问,概括三位思想家的共同主张。李贽主张“人必有私”,黄宗羲主张“人各自私也”,顾炎武认为“人之私也”,均强调私欲是人的自然属性。第二问,分析其产生的社会背景。李贽生活在明末,黄宗羲、顾炎武生活在明末清初,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是明末清初的时代大背景,包括政治、经济、思想、阶级和对外政策等方面。政治上,阶级、民族矛盾尖锐,封建社会危机加深,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到达顶峰,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文化上,程朱理学禁锢人们的思想;阶级上,新兴市民阶层日益强大;对外政策上,对外闭关锁国,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2)第一问,卢梭思想的主要内容。依据材料,“人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至高无上的人民主权”可以概括出他的思想主张: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社会契约论”“人民主权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卢梭的思想包括国内国际两个方面。本题要求回答世界范围内的影响,所答为卢梭思想的国际影响,内容是成为法国和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激励着亚洲的仁人志士为改造旧社会而斗争。‎ ‎(3)“学术觉悟、政治觉悟、伦理觉悟”分别指的是近代向西方学习的三个阶段,学习对象分别为技术、政治制度、文化等三个不同层次的内容“学术觉悟”指的是地主阶级抵抗派和洋务派“师夷长技”,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活动;“政治觉悟”指的是维新派、革命派效仿西方政治制度,进行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等活动。“伦理觉悟”指的是资产阶级激进派,提出民主和科学,解放国民的思想,掀起新文化运动等活动。‎ ‎42.20世纪以来形成的三大理论成果,不断推动着中国社会进步。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孙中山出身贫农,十岁始入私塾,但儒家思想对其影响至深,后来他曾说:“真正的民生主义,就是孔子所望之大同世界,”并多次亲笔书写《礼运,大同》的全文以激助全党——1896年广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移居英国。后来他对张国焘说:“我在欧洲的时候,与社会主义各派的领袖人物都有过接触,各派的理论也都研究过。我参酌了社会主义各派的理论,汲取它们的精华,并顾及中国的实际情形,才创立三民主义。”‎ ‎——秦正为《孙中山与社会主义中国化》‎ 材料二:以为不要城市工人而用农村包围城市可以取得胜利,这无论在理论上与事实上都是行不通的,假使没有城市做领导,则任何乡村都是不能“联合起来”的,并且,没有城市工人激烈斗争,则一切“包围城市”的计划完全是空谈。‎ ‎——《红旗》(1930年5月24日)‎ 材料三:毛泽东思想承担的具体历史使命主要是回答和解决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即新中国的建立及向社会主义过渡,并使社会主义在中国得以巩固和发展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承担的具体历史使命是,在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后,如何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 ‎——摘编自张开年《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作用》‎ 请问答:‎ ‎(1)据材料一归纳孙中山创立“三民主义”的思想渊源。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民主义”的实践成果。‎ ‎(2)概括材料二中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分歧并分析其实质。‎ ‎(3)指出材料三中两种理论的不同历史使命,并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理论成果的认识。‎ ‎【答案】(1)渊源:儒家的大同思想;社会主义思想。成果: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分歧:工农武装割据道路还是城市中心论。实质:实事求是与教条主义的对立(或是依据中国国情革命还是照搬苏俄经验革。‎ ‎(3)历史使命:毛泽东思想:实现民族独立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关系:前者是后者的前提与基础;后者是对前者的继承和发展。‎ ‎(4)认识:理论创新要结合国情或与时俱进。‎ ‎【解析】‎ ‎(1)渊源:从材料“儒家思想对其影响至深”“真正的民生主义,就是孔子所希望之大同世界。”“参酌了社会主义各派的理论,汲取它们的精华,并顾及中国的实际情形,才创立三民主义”中可以分析出答案。成果:根据材料“实践成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推翻帝制、民国建立、颁布《临时约法》等方面来分析出答案。‎ ‎(2)分歧,根据材料“以为不要城市工人而用农村包围城市可以取得胜利,这无论在理论上与事实上都是行不通的”可以分析出答案。实质: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分歧实质上是实事求是与教条主义的对立。‎ ‎(3‎ ‎)历史使命:从材料“毛泽东思想承担的具体历史使命……新中国的建立及向社会主义过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承担的具体历史使命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中可以概括出答案。毛泽东思想:实现民族独立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关系: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前者是后者的前提与基础;后者是对前者的继承和发展。‎ ‎(4)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从理论创新与国情之间的关系来分析出答案。理论创新要结合国情或与时俱进。‎ ‎4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在其著作《历史研究》中指出:“我们应该记住,大一统国家基本上是消极组织。大一统国家的历史告诉我们,它们都几乎着魔似的追求不朽,它们的国民不仅希望而且热烈地相信这种组织会永远存在于世,但是在局外人看来,大一统国家是没有创造力的,它们只不过是昙花一现。”‎ 结合材料与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围绕“大一统国家与文化创造力”这一主题,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观点明确:围绕“大一统国家与文化创造力”拟题。‎ 史论结合:大一统国家的史实之文化创造力的史实及其相互关系。‎ 简要记述:史实表述准确、逻辑清晰、论点正确。‎ ‎【解析】‎ 从材料中的“大一统国家是没有创造力的,它们只不过是昙花一现”来看,作者认为大一统局面不利于文化的发展。对这一观点可以辩证地来看,因此可以确定“大一统国家不利于文化发展”和“大一统国家有利于文化发展”的论题。如果持第一种观点,可以联系有关史实,如秦朝的“焚书坑儒”、西汉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清时期的“文字狱”现象来论证说明;如果持第二种观点,可以联系有关史实,如唐朝时期的文化繁荣来论证说明。本题的解答首先必须确定论题,然后联系有关史实来论证,要做到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