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07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导学案
一、从政治认同角度准确理解我国的改革 党的十九大指出,过去五年,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蹄疾步稳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着力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压茬拓展改革广度和深度,推出一千五百多项改革举措,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主要领域改革主体框架基本确立。因此,有必要立足于社会发展,从哲学角度对我国改革的要求、措施进行系统化理解,以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可和赞同。 1.改革的原因: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在社会主义社会是非对抗性的,可以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加以解决。 2.改革的性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3.改革的根本目的: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状况。 4.改革的地位: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5.改革的辩证法依据 (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改革是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方法解决矛盾的体现。 (2)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其实质是“扬弃”。改革是一个辩证否定的过程,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在不改变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某些方面和环节进行变革,用新的体制代替旧的体制,从而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其中,经济体制改革是对生产关系的调整,政治、文化等体制改革是对上层建筑的调整。 6.图示法理解历史唯物主义角度下的改革要求 [对点训练] 1.到2017年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等试点工作都将完成。这将进一步释放和发挥政策的潜力与效力。这些改革( ) ①作为实践基础上的制度创新,有利于解放农业生产力,激发生产积极性 ②科学理顺各种权益的关系,体现综合性思维方式 ③是上层建筑的改革,目的是适应经济基础,推动生产力 ④是生产关系的改革,目的是适应经济基础,推动生产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A ①②符合题意,材料中所述的一系列制度改革,将进一步释放和发挥政策的潜力与效力,说明这些改革作为实践基础上的制度创新,有利于解放农业生产力,激发生产积极性,同时表明科学理顺各种权益的关系,体现综合性思维方式;材料中所述的改革属于生产关系的改革,而不是上层建筑的改革,③不当选;④错误,材料中所述的改革属于是生产关系的改革,目的是适应生产力,推动生产力,而不是适应经济基础。 2.李克强总理引用《后汉书》中“简除烦苛,禁察非法”的句子,来表明政府推动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向纵深发展的决心,使人民群众有更平等的机会和更大的创造空间。政府这样做旨在( ) ①调整生产方式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②发挥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的主体地位 ③变革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的环节 ④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D ①不符合题意,材料内容未体现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关系;②不符合题意,发挥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的主体地位不是政府改革的目的;③符合题意,改革的目的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政府这样做旨在变革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的环节;④符合题意,我国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因此政府这样做旨在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3.近日,山东省政府就进一步推动非户籍人口在城镇落户印发相关通知。该通知中明确提出,将针对农村籍大学生,探索省内来去自由的落户政策,对省内高校录取的农村籍大学生,可根据本人意愿,将户口迁至高校所在地;毕业后可根据本人实际,将户口迁回原籍地或迁入就(创)业地。从唯物史观角度看,这一改革( ) ①体现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人类思维的变革 ②坚持了辩证否定观,实现了事物自我发展 ③促使上层建筑进一步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 ④是人民利益与社会发展规律内在统一要求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D ① 不符合题意,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人类思维的变革不属于唯物史观的内容;②不符合题意,辩证否定观不是唯物史观的观点;推动非户籍人口在城镇落户政策是在变革上层建筑,使上层建筑进一步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这样的做法符合人民利益与社会发展规律内在统一要求,③④入选。 二、从科学精神和公共参与角度把握人生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党的十九大在部署文化工作时强调,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要加强理论武装,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面向生活和世界,是马克思主义生活哲学的主题与宗旨。因此,在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下理解人生价值的实现,既能增强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作出科学的解释、判断和选择,又有利于承担公共责任,维护公共利益,践行公共精神的意愿与能力,以负责任的态度和行动促进社会和谐。 1.图示人生价值的内容 2.在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下理解人生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社会 本质上是实践 投身于实践 ①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②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③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发展是有规律的 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人生价值 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也是价值的享受者,人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①全面提高个人素质,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②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③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价值观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正确的价值观 [对点训练] 4.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居里夫人曾说:“获奖与工作本身相比,前者令人兴奋(快乐)的程度还不如后者的一半。” 居里夫人追求的是科学家真正的快乐。科学家的快乐( ) ①与社会是否认可自己的贡献无关 ②建立在为人民服务的基础上 ③体现为发现真理而奋斗的过程 ④是创造价值与享受价值的有机统一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选C 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也是人生价值的一个方面,①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工作给科学家带来的快乐,不体现为人民服务的内容,②不当选;“获奖与工作本身相比,前者令人兴奋(快乐)的程度还不如后者的一半”即工作才能带给科学家真正的快乐,说明科学家的快乐体现为发现真理而奋斗的过程,是创造价值与享受价值的有机统一,③④当选。 5.李保国生前是河北农业大学一名普通教授。他35年如一日情系太行,甘愿放弃舒适的城市生活,把课堂搬进山沟,把实验室放在果园,用科技染绿荒山,把富裕带给乡亲,10多万农民因他而脱贫,被誉为“太行新愚公”。李保国的事迹告诉我们( ) ①要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人生价值 ②科技创新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经之路 ③要把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我们最高的价值追求 ④在得与失面前作出正确选择,才能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选A 甘愿放弃舒适的城市生活,把课堂搬进山沟,把实验室放在果园,用科技染绿荒山,把富裕带给乡亲,这说明要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人生价值,要把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我们最高的价值追求,①③当选;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经之路是投身社会实践,②错误;材料不体现得与失的选择,④不符合题意。 6.曾将《诗经》《楚辞》《唐诗》《宋词》《西厢记》《牡丹亭》等中国文学名篇翻译成英语和法语,同时又把《追忆似水流年》《红与黑》等翻译成了中文,荣获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之一“北极光文学翻译奖”的96岁翻译家许渊冲先生做客《朗读者》,他的讲述感动无数人。几十年来翻译出版了150多部图书,如今,96岁的他仍每天工作到凌晨三四点,专注于翻译《莎士比亚全集》,至今交稿十本,出版六本,他说:“能出一本是一本,如果我活到一百岁,我计划把莎士比亚翻译完。”这启示我们实现人生价值( ) A.要以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为前提 B.要有孜孜不倦的顽强拼搏精神 C.要在价值选择的基础上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D.要坚持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的统一 解析:选B 材料未涉及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A项不符合题意;96岁的翻译家许渊冲 先生仍每天工作到凌晨三四点,专注于翻译,并计划把莎士比亚翻译完,启示我们实现人生价值要有孜孜不倦的顽强拼搏精神,答案为B项;应该是要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作出正确的价值选择,C项错误;材料不体现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的关系,D项不符合题意。 失分点(一) 错误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例1] (2017·全国卷Ⅲ)“爆竹声中一岁除”是传承千百年的中国春节习俗,然而2017年春节期间,许多人选择少放甚至不放烟花爆竹,北京、上海等许多城市的烟花爆竹燃放量较往年大幅减少,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在从“放”到“少放”或“不放”的变化中,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绿色环保过春节正成为“新年俗”。年俗的这种变化表明( ) ①社会意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自主变化的 ②社会意识可以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 ③社会意识的变化总是滞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 ④社会意识的变化归根到底是社会存在变化的反映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选C 本题易选①,误认为社会意识能自主变化。年俗属于社会意识范畴,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年俗的变化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②④正确;社会意识的变化归根到底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①错在“自主”;社会意识的变化有时会先于社会存在的变化,有时会滞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③错在“总是”。 [走出误区] 多方面把握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运用 ①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中的体现,因此材料必须是关于社会方面的,不能是自然界的。②当材料强调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精神层面上出现一些变化,这是在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③若强调精神层面的变化超前或滞后于社会发展或精神层面的变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则需运用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④社会意识的变化归根到底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其可能先于或滞后于社会存在表明社会意识具有能动性。 失分点(二) 混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例2] (2016·江苏高考)某地作为全国33个农村土地改革试点地区之一,正在逐步完成从“确权到人”到“确权到户”的制度转变,从而更好地让集体土地入市流转,使农户更好地分享工业化收益。这一做法表明( ) A.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经济基础 B.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C.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 D.改革的目的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解析] 选C 本题容易因不能准确区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而误选B项。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产品分配制度、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和人的关系,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土地”属于生产资料,因此土地改革是生产关系的改革,生产关系改革是为了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因此A、B两项和材料无关;D项说法错误,改革的目的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正确答案是C。 [例3]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下列选项能正确反映社会基本矛盾运行规律的是( ) ①充分发挥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的重要作用 ②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 ③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④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建设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A.③→②→④ B.②→①→③ C.④→③→① D.①→④→② [解析] 选A 本题容易因不能正确理解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而误选。②属于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范畴,③属于大力发展生产力,④属于上层建筑范畴,答案为A。 [走出误区] 例证法辨别生产关系的变革与上层建筑的变革 经济体制改革,如所有制结构调整、分配制度的改革、土地制度的改革等一般属于生产关系的变革;政治体制改革如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法律法规的完善、思想观念的解放等则属于上层建筑的变革。 失分点(三) 夸大人民群众的地位 [例4] (2016·全国卷Ⅲ)在谈到中国选择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时,习近平指出,“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道路。只有能够持续造福人民的发展道路,才是最有生命力的。这一论断的哲学依据是( ) ①矛盾的特殊性规定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②基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发展道路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 ③认识矛盾的特殊性就能把握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④人民群众的意愿是衡量社会发展道路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 选A 本题容易因对人民群众的地位把握不准而误选④。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道路,这是因为不同事物具有不同特点,矛盾具有特殊性,只有能够持续造福人民的发展道路,才是最有生命力的,这是因为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①②正确;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是把握矛盾问题的精髓,③错误;衡量社会发展道路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是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④错误。 [走出误区] 哲学与人民群众的结合 失分点(四) 错误理解价值观的作用 [例5] (2017·全国卷Ⅱ)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发表讲话强调,理想信念的坚定,来自思想理论的坚定。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基础之上,建立在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之上,建立在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崇高价值的基础之上。上述论断蕴含的价值观道理是( ) ①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真理观 ②有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就能把握社会发展的规律 ③只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才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④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衡量价值观正确与否的最高标准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 选D 本题容易因混淆真理观与价值观而误选①,或因不能准确理解价值观的作用而错选②。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基础之上,建立在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之上,建立在维护人民利益的基础之上,由此可见,只有符合最广大人民利益的、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价值观才是正确的,才是中国共产党人所应该坚持的,③④符合题意;价值观属于意识范畴,并不能决定真理观,①说法错误;②说法绝对,不选。 [走出误区] 真理观、价值观、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关系 失分点(五) 夸大人生价值实现的主观或客观条件 [例6] (2012·全国卷)汉代的匡衡少年时没钱买蜡烛,就凿壁偷光,勤奋苦读。有一户人家有很多书,匡衡在这户人家当雇工却不要报酬,只是请求主人把所有的书都让自己读一遍。主人深受感动,就把书都借给他。后来,匡衡成了大学问家。这表明( ) ①社会和他人提供的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 ②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决定性因素 ③人生价值能否实现取决于能否用正确的价值观来引导 ④ 人生价值总是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的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 选C 本题容易因错误理解主观能动性的作用而误选②。人生价值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对个人的尊重与满足。匡衡不计报酬做雇工,这是个人对他人的贡献,主人把书借给他是他人对个人的满足,这表明人生价值是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的,④当选;社会和他人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①当选;人生价值的实现是在个人主观努力和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中实现的,其中,客观条件是基础,②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不选;正确的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和人生价值的实现具有导向作用,③说法错误。 [例7] 北京某地铁站旁,有一个由退休老人组成的“志愿者服务站点”,这些退休老人在为行人提供义务指路服务的同时,感受到了自己的价值,获得了快乐。这表明( ) ①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 ②实现人生价值取决于客观条件 ③索取是人生价值的标志 ④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 选B 本题容易因错误理解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而误选②。实现人生价值既需要客观条件,又需要主观条件,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是评价人生价值的标准。②③错误。“退休老人在为行人提供义务指路服务的同时,感受到了自己的价值”说明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①④正确。 [走出误区] 图示人生价值及其实现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