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07 发布 |
- 37.5 KB |
- 3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1高三生物人教版一轮学案:第25讲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第25讲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最新考纲 高频考点 核心素养 1.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Ⅱ) 2.神经冲动的产生、传导和传递(Ⅱ) 3.人脑的高级功能(Ⅰ) 1.反射和人脑的高级功能 2.神经冲动的产生与传导 1.生命观念——结构与功能观:神经细胞的结构与兴奋的产生传导相适应 2.科学思维——模型与建模:研究反射弧的结构模型;归纳与概括:分析兴奋的产生和传递原理 3.科学探究——实验设计:验证反射弧的完整性 考点1 反射和反射弧 1.神经元 (1)神经元结构 (2)功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传导兴奋。 2.反射 (1)概念:指在中枢神经系统 参与下,动物或人体对内外环境的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2)类型:依据有无大脑皮层参与,将反射分为条件反射(如看见山楂流唾液)和非条件反射(如吃到山楂流唾液)。 (3)结构基础:反射弧。 3.反射弧 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反射是在大脑皮层参与下,机体对内外刺激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 ) 2.感受器是指感觉神经末梢,效应器是指运动神经末梢。( × ) 3.没有感觉产生,一定是传入神经受损伤;没有运动产生,一定是传出神经受损伤。( × ) 4.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反射弧,而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 ) 5.看到井绳想起了毒蛇,是一种条件反射过程。( × ) 提示:“形成感觉”≠“产生反射” 大脑皮层是一切感觉(如冷觉、热觉、痛觉等)的形成场所,但形成感觉并不等于产生反射,反射需要经过完整反射弧,但感觉的产生并未发生对刺激“作出反应”的效应器参与,不需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感觉的产生只需经过感受器、传入神经和神经中枢3个环节,且产生感觉的神经中枢是在大脑皮层。 6.刺激传出神经也会引起效应器做出反应,这种反应也属于反射。( × ) 7.寒冷刺激皮肤引起皮肤血管收缩是条件反射。( × ) 8.如果破坏了反射弧的某一结构(如传出神经),则反射不能发生。( √ ) 1.(必修3P17“思考与讨论”改编)膝跳反射和缩手反射的反射弧所包含的神经元个数相同吗?如何证明脊髓是上述两种反射的神经中枢? 提示:膝跳反射的反射弧包含2个神经元,缩手反射的反射弧包含3个神经元;通过实验破坏脊髓,若膝跳反射和缩手反射不存在,说明脊髓是这两种反射的神经中枢,反之,则说明脊髓不是这两种反射的神经中枢。 2.(必修3P17“思考与讨论”改编) (1)剖析“神经元”“神经纤维”与“神经”的关系。 (2)一个完整的反射弧能否由一个神经元构成? 提示:(1)①神经元包括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突起一般又可分为树突和轴突两种。②神经元的长的突起外表大都套有一层鞘,组成神经纤维。③许多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面包着由结缔组织形成的膜,构成一条神经。 (2)不能;至少需要两个神经元,如膝跳反射等单突触反射的传入神经纤维经背根进入中枢(即脊髓)后,直达腹根与运动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而绝大多数的反射活动都是多突触反射,也就是需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神经元参与;而且反射活动越复杂,参与的神经元越多。 如图是反射弧的结构模式图。a、b分别是放置在传出神经和骨骼肌上的电极,用于刺激神经和骨骼肌;c是放置在传出神经上的电位计,用于记录神经兴奋电位;d为神经与肌细胞接头部位,是一种突触。 (1)用a刺激神经,产生的兴奋传到骨骼肌引起的收缩不属于(填“属于”或“不属于”)反射。 (2)用b刺激骨骼肌,不能(填“能”或“不能”)在c处记录到电位。 (3)正常时,用a刺激神经会引起骨骼肌收缩;传出部分的某一处(骨骼肌或传出神经或d)受损时,用a刺激神经,骨骼肌不再收缩。根据本题条件,完成下列判断实验: ①如果用a刺激神经,在c处不能记录电位,表明传出神经受损。 ②如果用b刺激骨骼肌,骨骼肌不收缩,表明骨骼肌受损。③如果用a刺激神经,在c处记录到电位,骨骼肌不收缩;用b刺激骨骼肌,骨骼肌收缩,表明d受损。 ●考向突破1 反射及其类型的判断 1.(2020·江西横峰中学月考)现象Ⅰ:小明的手指不小心碰到一个很烫的物品后将手缩回;现象Ⅱ:小明伸手拿别人的物品时被口头拒绝而将手缩回。两个现象中的缩手反应比较见下表,正确的是( B ) 选项 比较项目 现象Ⅰ 现象Ⅱ A 反射弧的完整性 不完整 完整 B 是否需要大脑皮层参与 可以不要 一定需要 C 参与反射的神经元数量 多 少 D 与缩手相关的肌细胞数量 多 少 解析:两个现象中的缩手反应的反射弧都是完整的,否则不能完成缩手反应;现象Ⅰ的神经中枢在脊髓,现象Ⅱ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现象Ⅰ中参与反射的神经元数量少,现象Ⅱ中参与反射的神经元数量多;两现象中与缩手相关的肌细胞数量应相当。 2.(2020·株洲一模)给狗喂食会引起唾液分泌,但铃声刺激不会。若每次在铃声后即给狗喂食,这样多次结合后,听到铃声狗就会分泌唾液。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B ) A.食物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 B.食物引起味觉的反射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C.铃声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和食物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不同 D.铃声和喂食反复结合可促进相关的神经元之间建立新的突触结构 解析:食物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没有经过大脑皮层,属于非条件反射,A项正确;食物引起味觉的过程是食物刺激→传入神经→大脑皮层→产生味觉,这个过程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B项错误;铃声引起唾液分泌,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食物引起唾液分泌属于非条件反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两个反射弧不同,C项正确;铃声原本不能引起唾液分泌,但与喂食过程多次并行刺激后,这种无关刺激就成为了条件刺激,即建立了新的条件反射,形成长期记忆后,促进了脑中新的突触形成,D项正确。 整合提升 “三看法”判断反射类型 ●考向突破2 反射弧的结构及功能 3.互联网云脑的云神经反射弧已经广泛出现在我们的周围,例如汽车传感器发现有盗贼,发短信给车主,车主赶到将盗贼抓住等。云神经反射弧借鉴了人体的神经反射弧,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D ) A.云神经反射弧是互联网系统与人工智能结合的产物 B.云神经反射弧的感受器主要由联网的传感器(包括摄像头)组成 C.人体的神经反射弧的感受器是感觉神经末梢 D.人膝跳反射的反射弧由两个神经元组成,因此没有神经中枢 解析:人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是脊髓,D错误。 4.(2020·河南郑州牟县二高月考)如图是反射弧结构模式图,a、b分别是神经纤维上的刺激位点,甲、乙是分别置于神经纤维B、D上的电位计。A为骨骼肌,C为反射中枢。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 A.刺激a点,会引起A的收缩,但E不会发生反应 B.刺激b点引起A的收缩,属于反射活动 C.图示反射弧不可表示寒冷引起骨骼肌战栗的神经调节过程 D.若刺激a点,甲有变化,乙无变化,则证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单向传导 解析:刺激a点,会引起A的收缩,但E不会发生反应,A正确;反射必须依赖于反射弧的结构完整性,刺激b点引起A的收缩,不属于反射活动,B错误;寒冷引起骨骼肌战栗属于非条件反射,图示反射弧可以表示寒冷引起骨骼肌战栗的神经调节过程,C错误;刺激a点,甲有变化,乙无变化,则证明兴奋在反射弧中是单向传导的,D错误。 整合提升 反射弧中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的判断 (1)根据是否具有神经节判断。有神经节的是传入神经。 (2)根据脊髓灰质结构判断。与前角(膨大部分)相连的为传出神经(E),与后角(狭窄部分)相连的为传入神经(B)。 (4)切断实验法。若切断某一神经,刺激外周段(远离中枢的位置),肌肉不收缩,而刺激向中段(近中枢的位置),肌肉收缩,则切断的为传入神经,反之则为传出神经。 考点2 兴奋的产生、传导和传递 一、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兴奋:是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2.传导形式: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 3.传导过程 4.传导特点:双向传导。 5.传导方向与局部电流方向的关系 (1)在膜外,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 (2)在膜内,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 二、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传递结构:兴奋在神经元间通过突触传递。 2.突触 (1)形成:轴突末梢膨大形成突触小体,突触小体与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相接触形成突触。 (2)结构:由d、e、f组成(填字母),分别是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 (3)类型 a.轴突—胞体型,简画为 b.轴突—树突型,简画为 3.兴奋传递过程 4.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特点:单向传递。 原因: (1)存在: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中。 (2)释放: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5.神经递质 (2)释放方式:胞吐,体现了生物膜的流动性。 (3)受体的化学本质:糖蛋白。 (4)作用:引起下一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 (5)去向:迅速被分解或被重吸收到突触小体或扩散离开突触间隙,为下一次兴奋传递做好准备。 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产生和维持神经细胞静息电位主要与K+有关。( √ ) 2.突触小泡中的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的过程属于胞吐。( √ ) 3.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就会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 × ) 4.在完成反射活动的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双向的,而在突触处的传递方向是单向的。( × ) 5.神经递质以胞吐的方式释放至突触间隙,该过程共穿过了0层生物膜,该过程的发生体现了生物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 ) 6.神经纤维膜内K+/Na+的比值,动作电位时比静息电位时高。( × ) 提示:动作电位产生是Na+内流的结果,所以动作电位时K+/Na+的比值低。 7.神经冲动引起神经递质的释放,实现了由电信号向化学信号的转变。( √ ) 8.由于兴奋具有双向传导的特点,所以在反射过程中,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也是双向的。( × ) 9.无论兴奋还是抑制性神经递质作用于后膜,均能使后膜发生电位变化。( √ ) 提示:抑制效应是使后膜原电位差加大;兴奋效应是使后膜原电位差逆转。 10.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也可能抑制下一神经元。( √ ) (必修3P17图2-1改编)下图依次表示蛙坐骨神经受到刺激后的电位变化过程,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C ) A.图1可表示甲电极处兴奋、乙电极处不兴奋 B.图2可表示甲电极处兴奋、乙电极处不兴奋 C.图3可表示甲电极处兴奋、乙电极处不兴奋 D.甲电极处从静息、产生兴奋到恢复静息状态可依次用图1、2、3表示 (1)下列①②③示意图中,哪种示意图可测量神经纤维静息电位?哪种可测量动作电位? (2)假如某一神经递质使该细胞膜上的氯离子通道开启,氯离子(Cl-)进入细胞内(如图)。 则细胞膜两侧的电位怎样变化?会使神经元兴奋还是抑制? 答案:(1)①;①②③ (2)膜两侧电位差进一步增大;抑制。 解析:神经纤维上电位测定的方法 (1)静息电位的测量 灵敏电流计一极与神经纤维膜外侧连接,另一极与膜内侧连接,只观察到指针一次偏转。两极都与神经纤维膜外侧(或膜内侧)相连接时,指针不偏转。 (2)动作电位的常用测量方法 灵敏电流计的两极都连接在神经纤维膜外(或内)侧,可观察到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下图中a点受刺激产生动作电位“”,动作电位沿神经纤维传导依次通过“a→b→c左侧→c→c右侧”时灵敏电流计的指针变化细化图: 1.膜电位的测量及膜电位曲线解读 (1)膜电位的测量方法 测量方法 测量图解 测量结果 电表一极接膜外,另一极接膜内 电表两极均接膜外(内)侧 (2)膜电位变化曲线解读 2.电流计指针偏转的判断 (1)指针偏转原理图 下图中a点受刺激产生动作电位“”,动作电位沿神经纤维传导依次通过“a→b→c→右侧”时灵敏电流计的指针变化细化图: (2)例析电流偏转问题 ①在神经纤维上 a.刺激a点,b点先兴奋,d点后兴奋,电流计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b.刺激c点(bc=cd),b点和d点同时兴奋,电流计指针不发生偏转。 ②在神经元之间 a.刺激b点,由于兴奋在突触部位的传递速度小于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a点先兴奋,d点后兴奋,电流计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b.刺激c点,兴奋不能传至a,a点不兴奋,d点可兴奋,电流计指针只发生一次偏转。 3.突触影响神经冲动传递情况的判断与分析 (1)正常情况下,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后,立即被相应酶分解而失活。 (2)突触后膜会持续兴奋或抑制的原因:若某种有毒有害物质将分解神经递质的相应酶变性失活或占据,则突触后膜会持续兴奋或抑制。 (3)药物或有毒有害物质作用于突触从而阻断神经冲动的传递的三大原因: ①药物或有毒有害物质阻断神经递质的合成或释放; ②药物或有毒有害物质使神经递质失活; ③突触后膜上受体位置被某种有毒物质占据,使神经递质不能和后膜上的受体结合。 4.兴奋传导方向的实验探究 (1)探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①方法设计:电刺激图中甲处,观察A的变化,同时测量乙处的电位有无变化。 ②结果分析:若A有反应,且乙处电位改变,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若A有反应而乙处无电位变化,则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 (2)探究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①方法设计:先电刺激图甲处,测量丙处电位变化;再电刺激丙处,测量甲处的电位变化。 ② 结果分析:若两次实验的测量部位均发生电位变化,说明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双向的;若只有一处电位改变,则说明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考向突破1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2020·湖北黄石大冶实验中学月考)某哺乳动物处于静息状态的神经元内、外K+浓度分别是140 mmol/L和5 mmol/L。在膜电位由内负外正转变为内正外负过程中有K+排出细胞,膜电位恢复过程中有K+流入细胞。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 A.该过程中,K+排出细胞是主动运输,流入细胞是被动运输 B.该过程表明,神经元兴奋时,膜两侧K+的浓度差会缩小 C.该过程表明,神经元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会发生改变 D.神经元细胞膜外侧,兴奋部位比未兴奋部位的电位低 解析:K+排出细胞是被动运输,K+流入细胞是主动运输,A错误;神经元兴奋时,K+排出细胞可使两侧K+浓度差减小,B正确;静息时K+不排出,受刺激后K+排出,说明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会发生改变,C正确;外侧兴奋时由正电位→负电位,而兴奋部位两侧还是正电位,D正确。 2.将记录仪的两个电极分别放置在神经纤维膜外的a、c两点,c点所在部位的膜已被损伤,其余部位均正常。下图是刺激前后的电位变化,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C ) A.兴奋的产生与膜对Na+的通透性改变有关 B.被损伤部位c点的膜外电位为负电位 C.兴奋传到b点时记录仪的指针将向左侧偏转 D.结果表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 解析:动作电位由Na+内流引起,所以兴奋的产生与膜对Na+ 的通透性改变有关,A项正确;从最左侧的图可以看出,在没有受到刺激时指针向右偏转,此时a处膜外为正电位,c处膜外为负电位,B项正确;兴奋传导到a时指针不偏转,说明此时a和c处的电位相同,如果兴奋继续传导到b处,则指针应和最左侧的图一样向右偏转,C项错误;结果表明,当兴奋传导到不同的部位,指针的偏转情况可能会不同,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D项正确。 归纳总结 Na+、K+与膜电位变化的关系 (1)— (2)— ●考向突破2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3.(2020·吉林长春六中模拟)甘蔗发霉时滋生的节菱孢霉菌能产生三硝基丙酸(3-NP),3-NP能抑制胆碱酯酶的合成。如图表示突触结构,③表示乙酰胆碱,能够被胆碱酯酶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②中的③从突触前膜释放不需要①提供ATP B.若3-NP作用于神经肌肉接头,可导致肌肉痉挛 C.③与④结合后,一定会导致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 D.胆碱酯酶的作用是降低突触后膜的兴奋性 解析:图中②是突触小泡,其中的③神经递质从突触前膜释放的方式是胞吐,需要①线粒体提供ATP,A项错误;3-NP可通过抑制胆碱酯酶的合成,进而抑制乙酰胆碱的分解,使乙酰胆碱持续作用于肌肉,导致肌肉痉挛,B项正确;③乙酰胆碱与④ 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不一定会导致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必须达到一定阈值才能产生动作电位,C项错误;胆碱酯酶的作用是分解乙酰胆碱,使乙酰胆碱失去效应,从而中断兴奋的传递,D项错误。 4.(2020·河南商丘一高模拟)大多数有机磷农药、蝎毒都属于神经毒素。其中有机磷能使分解神经递质的酶活性受抑制,蝎毒能破坏膜钠离子通道,从而抑制神经冲动的产生。如果使用有机磷或者蝎毒,引起的后果是( B ) A.使用蝎毒,在a处给予刺激,b处释放神经递质 B.使用有机磷,在a处给予刺激,b处释放神经递质 C.使用有机磷,在a处给予刺激,c处保持静息电位 D.使用蝎毒,在a处给予刺激,c处产生神经冲动 解析:蝎毒能破坏膜钠离子通道,导致动作电位无法形成,因此在a点给予刺激,无法形成动作电位,不会产生神经冲动,突触前膜b处没有电信号的作用,则不释放神经递质,突触后膜c处也不会产生动作电位,A、D项错误;有机磷对突触前膜释放递质没有影响,在a处给予刺激,突触前膜b处能释放神经递质进入突触间隙,B项正确;有机磷能使分解神经递质的酶活性受抑制,导致神经递质不能被分解而持续刺激突触后膜c处,如果是兴奋性神经递质,则c处会产生动作电位,C项错误。 5.如图所示是毒品可卡因的作用机制。可卡因通过影响神经递质的回收,从而刺激大脑中的“奖赏”中枢,使人产生愉悦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D ) A.图中结构①是突触小泡,其中的多巴胺属于神经递质 B.图中结构②为受体,多巴胺与其结合使突触后膜发生电位变化 C.图示表明,多巴胺完成兴奋传递后会被运回上一个神经元 D.吸食的可卡因进入突触间隙后会使下一个神经元的兴奋受到抑制 解析:根据题图可知,①是突触小泡,其中的多巴胺属于神经递质,A项正确;②为特异性受体,多巴胺与其结合使突触后膜发生电位变化,B项正确;由题图可知,多巴胺在完成兴奋传递后,会通过多巴胺转运体运回上一个神经元中,C项正确;吸食的可卡因进入突触间隙后会与多巴胺转运体结合,阻碍多巴胺的回收,会使下一个神经元持续兴奋,D项错误。 知识拓展 1.突触影响神经冲动传递情况的判断与分析 (1)正常情况下,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后,立即被相应酶分解而失活。 (2)突触后膜会持续兴奋或抑制的原因:若某种有毒有害物质将分解神经递质的相应酶变性失活或占据,则突触后膜会持续兴奋或抑制。 (3)药物或有毒有害物质作用于突触从而阻断神经冲动的传递的三大原因: ①药物或有毒有害物质阻断神经递质的合成或释放; ②药物或有毒有害物质使神经递质失活; ③突触后膜上受体位置被某种有毒物质占据,使神经递质不能和后膜上的受体结合。 2.混淆离体和生物体内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 (1)离体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是双向的。 (2)在生物体内,神经纤维上的神经冲动只能来自感受器,并且反射弧中存在突触,因此在生物体内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沿反射弧方向单向传导的。 3.兴奋的传导和传递的比较 比较项目 兴奋的传导 兴奋的传递 结构基础 神经元(神经纤维) 突触 速度 快 慢 信号形式 (或变化) 电信号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方向 可以双向 单向传递 考点3 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 1.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1)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水盐平衡的调节中枢,还与生物节律等的控制有关)。 (2)大脑皮层(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3)脑干(有许多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如呼吸中枢)。 (4)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 (5)脊髓(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2.低级中枢和高级中枢的关系 一般来说,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高级中枢的调控。 3.人脑的高级功能 (1)语言功能 (2)学习和记忆 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以及某些种类蛋白质的合成。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尤其是与大脑皮层下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某同学正在跑步,参与调节这一过程的神经中枢有大脑皮层、小脑、下丘脑、脑干和脊髓。( √ ) 2.控制排尿反射的高级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 ) 3.学习与记忆的中枢位于下丘脑。( × ) 4.无意识排尿不属于神经反射活动。( × ) 5.某人的大脑某个部位受到损伤,但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也能听懂别人的谈话,却读不懂报刊上的新闻,他的大脑受损的区域可能是视觉言语区(V区)。( √ ) (必修3P22基础题T2改编)“开车不饮酒,饮酒别开车!”饮酒过量的人往往表现为语无伦次、走路不稳、呼吸急促,人脑中受影响的生理结构依次是( D ) A.大脑、脊髓、脑干 B.大脑、脑干、小脑 C.小脑、脑干、大脑 D.大脑、小脑、脑干 下面是排尿反射的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婴儿会尿床,也就是膀胱内尿满了就会排出,没有控制的意识,那么婴儿的排尿反射的过程是a→b→c→d→e(用字母表示)。 (2)成年人在医院尿检时能主动排尿,其过程是g→h→c→d→e(用字母表示)。 (3)上述例子说明低级神经中枢和高级神经中枢之间有什么关系? 低级中枢受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 ●考向突破 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 1.(2020·湖南岳阳一中、汨罗一中联考)下列关于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 A.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不同神经中枢分别负责调控某一特定的生理功能 B.脑干中有许多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还与生物节律的控制有关 C.饮酒过量的人表现为语无伦次,与此生理功能对应的结构是小脑 D.成年人有意识地“憋尿”,说明排尿活动只受高级中枢的调控 解析: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不同神经中枢分别负责调控某一特定的生理功能,如刺激下丘脑某一区域可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刺激下丘脑另一区域可引起副交感神经兴奋,A项正确;生物节律的控制与下丘脑有关,B项错误;饮酒过量的人表现为语无伦次,与此生理功能相对应的结构是大脑皮层,C项错误;成年人有意识地“憋尿”,说明低级中枢受脑中高级中枢调控,D项错误。 2.(2020·山西太原调研)如图为神经—肌肉连接示意图。黑点()表示神经元胞体,①~⑦表示神经纤维。肌肉受到刺激不由自主地收缩,大脑也能产生感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 A.大脑支配肌肉运动的兴奋传导途径依次是⑥⑤④ B.肌肉受刺激不由自主收缩的兴奋传导途径依次是①②③ C.兴奋只能由⑦传递至③而不能由③传递至⑦ D.肌肉受到刺激,大脑产生感觉的兴奋传导途径依次是④⑤⑥ 解析:由于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传导是单向的,在图中传导途径只能是④⑤⑥,而不能是⑥⑤④,A错误;肌肉受刺激后不由自主收缩属于非条件反射,反射中枢在脊髓,反射途径应是①②③,B正确;由于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从突触前膜传向突触后膜,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因此图中兴奋只能由⑦传递至③而不能由③传递至⑦,C正确;肌肉受到刺激,大脑产生感觉的兴奋传导途径依次是④⑤⑥,D正确。 3.(2020·湖南师大附中摸底)下图是人类大脑皮层(左半球侧面)的言语区模式图。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B ) A.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B.W区发生障碍的患者不能讲话,出现运动性失语症 C.V区发生障碍的患者不能看懂文字 D.H区发生障碍的患者不能听懂别人讲话 解析:S区受损伤,患者可以看懂文字、听懂别人的讲话,但自己却不会讲话,不能用词语表达思想,称为运动性失语症,B错误。 1.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弧是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 2.静息电位的电位特点是外正内负,是由K+外流形成的;动作电位的电位特点是外负内正,是由Na+内流形成的。 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方式是局部电流,方向与膜外电流方向相反,与膜内的电流方向一致。 4.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通过化学物质(神经递质),可能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传递方向为单向传递,发生的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产生反应≠反射:反射必须经过完整的反射弧。当电刺激传出神经或效应器时,都能使效应器产生反应,但不属于反射。 误认为只要有刺激就可引起反射,反射的进行需要接受适宜强度的刺激,若刺激过强或过弱,都将导致反射活动无法正常进行。 感受器、传入神经和神经中枢破坏后,产生的结果相同,但机理不同:感受器破坏,无法产生兴奋;传入神经破坏,无法传导兴奋;神经中枢破坏,无法分析和综合兴奋,也不能向大脑皮层传导兴奋。 最简单的反射弧至少包括2个神经元——传入(感觉)神经元和传出(运动)神经元。 离体和生物体内神经纤维上兴奋传导方向不同 (1)离体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是双向的。 (2)在生物体内,神经纤维上的神经冲动只能来自感受器,因此在生物体内,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 中枢神经系统与神经中枢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与脊髓的结构,神经中枢是指中枢神经系统中负责调控某一特定生理功能的区域。 中枢神经系统中含有许多神经中枢,它们分别负责调控某一特定的生理功能;同一生理功能可以分别由不同的神经中枢来调控,这些不同的神经中枢之间相互联系与调控。 1.(2019·全国卷Ⅰ)动物受到惊吓刺激时,兴奋经过反射弧中的传出神经作用于肾上腺髓质,使其分泌肾上腺素;兴奋还通过传出神经作用于心脏。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D ) A.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 B.惊吓刺激可以作用于视觉、听觉或触觉感受器 C.神经系统可直接调节、也可通过内分泌活动间接调节心脏活动 D.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会使动物警觉性提高、呼吸频率减慢、心率减慢 解析: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在突触部位以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形式传递,A正确;惊吓刺激可以通过图像、声音、接触等刺激作用于视觉、听觉或触觉感受器,B正确;由题中信息:兴奋经过反射弧中的传出神经作用于肾上腺髓质,使其分泌肾上腺素,从而加快心跳,说明神经系统可通过内分泌活动间接调节心脏活动。由题中信息:兴奋还通过传出神经作用于心脏(效应器即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心脏),说明神经系统可直接调节心脏活动,C正确;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会使动物警觉性提高、呼吸加快、心跳与血液流动加速,D错误。 2.(2019·江苏卷)如图为突触传递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D ) A.①和③都是神经元细胞膜的一部分 B.②进入突触间隙需消耗能量 C.②发挥作用后被快速清除 D.②与④结合使③的膜电位呈外负内正 解析:①是上一个神经元的轴突膜的一部分,③是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膜或树突膜,因此二者均是神经元细胞膜的一部分,A正确;②神经递质以胞吐的方式分泌到突触间隙,需要消耗能量,B正确;正常情况下,神经递质和激素都是“一次性”的,作用后会被快速清除,不然会持续性作用,C正确;神经递质分为两类,兴奋性递质与抑制性递质,兴奋性递质会使下一个神经元的膜电位呈外负内正,而抑制性神经递质不会使下一个神经元的电位发生变化,膜电位仍然是外正内负,由于不知道②神经递质的类型,因此无法判断③的膜电位的情况,D错误。 3.(2019·浙江4月选考)下列关于人体反射活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B ) A.反射活动具有规律性 B.膝反射的效应器是伸肌中的肌梭 C.神经元受到适宜刺激后会产生神经冲动 D.反射活动一定需要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 解析:反射是指生物体内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刺激作出的规律性应答,故反射活动具有规律性,A选项正确;膝反射的感受器是伸肌中的肌梭,效应器是伸肌,B选项错误;神经元受到适宜的刺激后,能够形成动作电位便会产生神经冲动,C选项正确;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故反射活动一定需要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D选项正确。故错误的选项选择B。 4.(2018·全国卷Ⅲ)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细胞内外K+和Na+的分布特征是( D ) A.细胞外K+和Na+浓度均高于细胞内 B.细胞外K+和Na+浓度均低于细胞内 C.细胞外K+浓度高于细胞内,Na+相反 D.细胞外K+浓度低于细胞内,Na+相反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静息状态下神经细胞内、外离子的分布与特点。静息状态下,神经细胞内的K+浓度高于细胞外的K+浓度,细胞外的Na+浓度高于细胞内的Na+浓度,故D项符合题意。 5.(2018·天津卷)下列关于人体神经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 A.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B.不受激素影响 C.不存在信息传递 D.能直接消灭入侵病原体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A正确;神经调节可受激素影响,如甲状腺激素可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B错误;神经元之间通过神经递质传递信息,C错误;直接消灭入侵病原体的系统是免疫系统,D错误。 6.(2018·江苏卷)如图是某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C ) A.K+的大量内流是神经纤维形成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 B.bc段Na+大量内流,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并消耗能量 C.cd段Na+通道多处于关闭状态,K+通道多处于开放状态 D.动作电位大小随有效刺激的增强而不断加大 解析:K+的外流是神经纤维形成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A错误;bc段Na+大量内流,运输方式是协助扩散,需要通道蛋白的协助,但不消耗能量,B错误;cd段为恢复静息电位阶段,Na+通道多处于关闭状态,K+通道多处于开放状态,C正确;神经纤维产生动作电位需要达到阈值的刺激,在受到阈值以上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且不再随刺激强度增大而加大,D错误。 7.(2017·江苏卷)如图为突触结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D ) A.结构①为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提供能量 B.当兴奋传导到③时,膜电位由内正外负变为内负外正 C.递质经②的转运和③的主动运输释放至突触间隙 D.结构④膜电位的变化与其选择透过性密切相关 解析:结构① 为线粒体,可为神经递质以胞吐的形式运出细胞提供能量,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不需要能量,A错误;静息电位为内负外正,动作电位为内正外负,兴奋传导到③时,膜电位由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B错误;神经递质经过③时的运输方式是胞吐,不是主动运输,C错误;结构④膜电位的变化与神经递质和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而引起的细胞膜对不同离子的通透性改变有关,故与④膜的选择透过性密切相关,D正确。 8.(2017·海南卷)下列关于人体中枢神经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D ) A.小脑损伤可导致身体平衡失调 B.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 C.大脑皮层具有躯体感觉区和运动区 D.下丘脑参与神经调节而不参与体液调节 解析:小脑的主要作用是维持身体平衡,损伤可导致身体平衡失调。脑和脊髓构成了人的中枢神经系统。躯体感觉区和运动区都在大脑皮层。下丘脑可以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和抗利尿激素参与体液调节。 9.(2016·全国卷Ⅰ)下列与神经细胞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B ) A.ATP能在神经元线粒体的内膜上产生 B.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的移动消耗ATP C.突触后膜上受体蛋白的合成需要消耗ATP D.神经细胞兴奋后恢复为静息状态消耗ATP 解析:神经元线粒体的内膜上进行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H]和氧气结合形成水,同时生成大量的ATP。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的移动属于扩散,不消耗ATP。蛋白质的合成都需要消耗ATP。神经细胞兴奋后恢复为静息状态时,将Na+排出细胞,是主动运输的过程,需要消耗ATP。 10.(2015·江苏卷)下图表示当有神经冲动传到神经末梢时,神经递质从突触小泡内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的机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D ) A.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泡内可避免被细胞内其他酶系破坏 B.神经冲动引起神经递质的释放,实现了由电信号向化学信号的转变 C.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上相应的离子通道开放 D.图中离子通道开放后,Na+和Cl-同时内流 解析:神经递质存在于轴突末梢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中,生物膜的分隔作用可避免其被细胞内的其他酶系破坏。神经细胞上的神经冲动属于电信号,神经递质属于化学信号,神经冲动引起神经递质的释放,实现了由电信号向化学信号的转变。从图中可以看出,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的效应是引起相应的离子通道开放,使下一个神经细胞兴奋或抑制。图中离子通道开放后,该神经细胞膜外侧Na+大量内流,从而导致膜内侧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侧,Cl-内流会使神经细胞受到抑制,两者不能同时发生。 11.(2019·全国卷Ⅰ)人的排尿是一种反射活动。回答下列问题。 (1)膀胱中的感受器受到刺激后会产生兴奋。兴奋从一个神经元到另一个神经元的传递是单向的,其原因是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2)排尿过程的调节属于神经调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排尿反射的初级中枢位于脊髓,成年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排尿,说明排尿反射也受高级中枢控制,该高级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3)排尿过程中,尿液还会刺激尿道上的感受器,从而加强排尿中枢的活动,促进排尿。 解析: (1)兴奋传到神经末梢时,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受到刺激,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经扩散通过突触间隙,然后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兴奋传递到另一个神经元,正是因为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兴奋从一个神经元到另一个神经元的传递是单向的。 (2)排尿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其初级控制中枢位于脊髓,婴幼儿由于大脑发育尚未完善,不能控制排尿,经常会尿床,而成年人大脑发育完善,可以通过大脑皮层有意识地控制排尿。 (3)当膀胱内贮尿量达到一定程度,膀胱壁内的感受器受到刺激而兴奋,神经冲动沿传入神经传到脊髓的排尿反射初级中枢;同时由脊髓再把膀胱充胀的信息上传至大脑皮层的排尿反射高级中枢,并产生尿意,大脑皮层向下发放冲动,将贮存在膀胱内的尿液排出;尿液进入尿道,刺激尿道上的感受器,神经冲动沿传入神经再次传到脊髓排尿中枢,进一步加强排尿。 12.(2016·全国卷Ⅱ)乙酰胆碱可作为兴奋性神经递质,其合成与释放见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A—C表示乙酰胆碱,在其合成时,能循环利用的物质是C(填“A”“C”或“E”)。除乙酰胆碱外,生物体内的多巴胺和一氧化氮能(填“能”或“不能”)作为神经递质。 (2)当兴奋传到神经末梢时,图中突触小泡内的A—C通过胞吐这一跨膜运输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再到达突触后膜。 (3)若由于某种原因使D酶失活,则突触后神经元会表现为持续兴奋。 解析: (1)图中A—C表示乙酰胆碱,B表示ADP和Pi,E表示ATP。据图可知,A—C在突触间隙中,被D酶催化分解成A和C,其中,C又被突触前膜吸收回突触小体中,重新与A反应生成A—C,由此可知C能循环利用。神经递质种类很多,主要有乙酰胆碱、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5-羟色胺、氨基酸类、一氧化氮等。 (2)当兴奋传到神经末梢时,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通过胞吐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中,再到达突触后膜。 (3)若由于某种原因使D酶失活,则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的A—C将无法分解,会导致受体持续受A—C刺激,从而会引起突触后神经元持续兴奋。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