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07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课时39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作业)
课时作业(三十九)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作业时间: 月 日 1.20世纪50年代初,苏联经济学界在经济理论上争论的焦点是经济规律的客观性以及是否保留商品生产等一系列经济理论问题。苏联产生这一争论的背景是( ) A.市场经济的理论得到认可 B.计划经济理论被否定 C.赫鲁晓夫否定斯大林模式 D.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显露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苏联经济学界在经济理论上争论的焦点是经济规律的客观性以及是否保留商品生产等一系列经济理论问题,说明大家对已有的经济理论产生了质疑,结合所学可知,二战之后随着经济的恢复,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所以产生了上述争论,故选D项。 2.赫鲁晓夫改革时期,国家派出2万名有大学文化水平的干部去当农庄主席,并向农村输送了12万名农庄农机师、农艺师和拖拉机手。国家大力发展农机工业,使农村拥有的机械数量成倍增加。赫鲁晓夫的主要目的是( ) A.促进农业的发展 B.提高农业人口的素质 C.援助集体农庄 D.改变计划经济体制 答案:A 解析:结合题干材料可知,赫鲁晓夫采取的措施主要是为了发展农业,解决农、轻、重比例失调的问题,故答案为A项。 3.下表为苏联部分年份粮食产量的统计数据。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苏联当时( ) 1953—1958年苏联的粮食产量(单位:百万吨) 年份 总产量 生荒地的产量 其他地区的产量 1953 82.5 26.9 55.6 1954 85.6 37.3 48.3 1957 105.0 38.1 66.9 1958 141.2 58.4 82.8 A.把发展农业作为经济建设的重点 B.注重农业生产技术的革新 C.大力垦荒和调整农业生产关系 D.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根据题干时间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苏联处于赫鲁晓夫改革时期,同时题干表格信息反映了当时苏联粮食产量总体上不断增加。结合所学可知赫鲁晓夫改革中重点进行农业改革,促进了农业发展,故C项正确。 4.1953年苏联农庄向国家和合作社出售种植业产品和畜牧业产品的收入为4亿卢布,1960年上升为16亿卢布,这意味着在种植业产品和畜牧业产品产量增长0.6倍的情况下,收入增加2倍以上。上述变化主要是由于( ) A.斯大林模式遭到彻底否定 B.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 C.农业机械化生产的大力推进 D.对农业政策进行了调整 答案:D 解析:1960年苏联还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故A项错误;赫鲁晓夫改革没有使农民获得土地所有权,故B项错误;种植业和畜牧业大力推进机械化对产量有重要影响,但对于当时的苏联来说,这不是影响种植业产品和畜牧业产品收入大涨的主要因素,故C项错误;赫鲁晓夫改革对农业政策进行了调整,提高了农产品的收购价格,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促进了农业发展,故D项正确。 5.1956年,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对前来访问的苏共最高领导人赫鲁晓夫说:“赫鲁晓夫先生,您在着手大规模改革,这当然好!我只是想劝您不要操之过急。靠跳跃两步跨越鸿沟是相当难的,还可能会坠入沟中。”这从侧面反映了( ) A.英国对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敌视 B.赫鲁晓夫改革犯了急躁冒进错误 C.西方国家大肆攻击社会主义制度 D.斯大林模式的严重弊端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赫鲁晓夫改革的评价。赫鲁晓夫访问英国,说明并非“敌视”,排除A项;结合所学并根据题干信息“操之过急” 可知B项正确;题干中西方国家只涉及英国,排除C项;题干中丘吉尔评价的是赫鲁晓夫改革,而非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排除D项。 6.1963年8月,赫鲁晓夫在世界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同声谴责南斯拉夫背离社会主义复辟资本主义之际,赴南斯拉夫访问并发表演说,指出:南斯拉夫是一个“先进的”社会主义国家。这表明赫鲁晓夫( ) A.决心摒弃斯大林模式发展资本主义 B.试图探索新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C.认为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可以多元化 D.希望学习新的经验应对国内危机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赫鲁晓夫改革。决心摒弃斯大林模式发展资本主义与材料中“赫鲁晓夫……指出:南斯拉夫是一个‘先进的’社会主义国家”不符,故排除A项;材料所述体现不出赫鲁晓夫试图探索新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故排除B项;材料中“南斯拉夫是一个‘先进的’社会主义国家”说明赫鲁晓夫认可南斯拉夫的社会主义道路模式,即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可以多元化,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赫鲁晓夫希望学习新的经验应对国内危机,故排除D项。 7.下图中1971—1980年苏联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速度趋缓的主要原因是( ) 8.1952—1964年,苏联政府收购各种谷物的平均价格指数提高了7.48倍,收购畜产品的价格指数提高了15.69倍。这说明赫鲁晓夫( ) A.试图调整国家与集体农庄的关系 B.改变了苏联农业落后的状况 C.使自己成了“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 D.收购太多将影响农民积极性 答案:A 解析:材料中苏联农畜产品价格的大幅度提高是这一时期的农业改革政策的直接结果,1953年到1964年,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上台执政,赫鲁晓夫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农业改革: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鼓励垦荒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玉米,在这些政策影响下农产品价格提高,故A项正确。 9. 1978年,苏联向西方出口石油增加了5%,但其外汇收入却增加了2.5倍,达到了140亿美元。苏联用于购买国外技术和粮食的财政硬通货中60%以上是石油收入。这一现象( ) A.体现出勃列日涅夫改革成效显著 B.助长了苏联低效僵化体制的发展 C.说明苏联的工业正快速健康发展 D.使苏联在美苏争霸中处于优势 答案:B 10.有学者认为,由于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重回老路,戈尔巴乔夫上任时,苏联共产党可以说已经病入膏肓了,这样的病人需要慢慢调养,结合良药治疗,才能获得新生。这表明,该学者认为( ) A.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过于激进 B.改革的重点应转向政治体制 C.应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D.应坚持赫鲁晓夫的改革路线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戈尔巴乔夫改革。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以后,采取了从经济到政治全方位的激进的改革措施,由于改革步伐过大,最终导致苏联解体。材料的意思是苏联病入膏肓,需要慢慢调理,才能获得新生,而戈尔巴乔夫违背了这一原则,A项正确。 11.俄国历史学家德米特连科评述道:“这样,到(20世纪)80年代初,苏联的集权体制事实上在社会上失去了支持,不再有合法性。它的崩溃只是时间问题。”据此可得出( ) A.赫鲁晓夫的改革没有实现理论上的突破 B.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架 C.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具有历史必然性 D.斯大林模式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因素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戈尔巴乔夫改革。材料“社会上失去了支持,不再有合法性”“崩溃只是时间问题”描述了20世纪80年代初苏联各阶层对社会的不满,反映了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陷入严重危机,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些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故C项正确,排除A、B两项;斯大林模式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故D项错误。 12.1990年莫斯科的第一家麦当劳开业,数千人排着长队等待就餐。一位公民回忆道:“我们在烈日下等了8个小时,这对我来说不是问题,因为为了获得配给的糖和茶叶,我们经常要站上几天。”这反映了( ) A.快餐业开始改变苏联人的饮食习惯 B.苏联政府开始大规模引进国外资本 C.苏联民众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D.苏联经济结构失调的局面没有改变 答案:D 解析:根据“数千人排着长队等待就餐……我们在烈日下等了8个小时……因为为了获得配给的糖和茶叶,我们经常要站上几天”说明买麦当劳、茶叶、糖等生活用品仍然很困难,说明经过改革苏联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重工业发达,农业和轻工业停滞的局面,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故D项正确。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9年10月1日,苏联政府批准了70个有关外国的技术援助和技术咨询的协议,其中24个协议是关于冶金和金属加工工业,55个合同是与美国和德国的商号签订的。如苏联同福特公司签订的关于为下诺夫哥罗德建设汽车工厂的咨询和供应设备的合同;美国勃兰德塔商行(帮助改造莫斯科汽车厂)和马基商行(设计和建造马格尼托格尔冶金联合企业)等都在苏联投资设厂。 ——曹广金《论1929—1933年经济 危机对苏美关系的影响》 材料二 1978年邓小平访问松下电器公司以后,松下电器开始在中国投资。同年12月18日,可口可乐与中国粮油集团签署了一份合同,获准向中国出售第一批瓶装可口可乐,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绝迹了30年的可口可乐重返中国……同年12月19日,位于西雅图的波音飞机制造公司宣布,中国将历史性地引进3架波音747客机。……1984年,德国大众汽车开始进入中国市场。大众汽车是第一批在中国开展业务的国际汽车制造商之一。 ——摘编自《改革开放初期进入中国的知名外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与外国签订技术援助和咨询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比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引进国外企业与苏联引进外国技术援助和咨询的共同点,并说明其不同的结果。 答案:(1)新经济政策时期的租让制奠定了合作的基础;苏联工业化建设迫切需要西方国家的技术支持;西方国家因国内市场饱和而急于扩大外部市场。 (2)共同点:都面临着发展经济的艰巨任务;都注重对外引进技术和资金;都体现了对外市场的开放性。 不同结果:苏联随着工业化的实现而停止了对外技术引进;中国则通过不断扩大引进外资和技术推动了改革开放的深入。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历史的教训》第九章“社会主义与历史”中,作者指出,“社会主义反对资本主义之斗争,是财富集中与分散之历史乐章的一部曲”,并预言:“资本主义的恐惧迫使社会主义放宽自由,而社会主义的恐惧也迫使资本主义增加平等,东方是西方,而西方也是东方。不久,两者就要碰头。”为何如此?作者在第三章“生物学与历史”中已经指出了三条教训:生命即是竞争、生命即是选择、生命必须繁衍。“学习和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人类最终必然相向而行。 运用中外现代经济史的史实,探讨材料中的理论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答案:示例 理论观点:东(社会主义)西(资本主义)方社会相互借鉴,相向而行。 探讨:历史上东方借鉴西方的文明。譬如:苏联借鉴西方国家的市场经济体制,制定新经济政策;中国借鉴西方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开放,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历史上,西方也曾借鉴东方的成功经验。譬如: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后,美国借鉴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的经验,实施罗斯福新政,国家对经济进行干预,开创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模式,这一模式在二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普遍推行。(任举三个史实即可) 由此可见,东西方社会相互借鉴,使人类经济模式呈现市场与政府干预相结合的基本历史趋势。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