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第二次月考)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第二次月考)试题(解析版)

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第二次月考)试题 一、选择题 ‎1.商代甲骨文中黍字出现300多次,稷字出现40次;周代《诗经》中提到谷物最多的也是黍和稷,分别达到28次和10次。由此,可推知 A. 中国是世界最早的农业生产区 B. 甲骨文是研究农学的重要资料 C. 《诗经》是反映农事的文学作品 D. 黍和稷是商周重要的粮食作物 ‎【答案】D ‎【解析】黍和稷在甲骨文中和《诗经》的频繁出现说明这两种粮食作物在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表明它们是商周两代重要的粮食作物,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无法从材料中得出,因为没有与其他国家对比;B选项没有突出《诗经》在材料中的作用和内容;C选项没有突出甲骨文在材料中的含义。‎ ‎2.下面的郡县增置表可以反映出 汉至唐前期东南三区的郡县增置 时期郡县数 西汉 西晋 唐前期 苏南浙江 会稽郡北部31县 ‎5郡57县 苏州等13州74县 江西 豫章郡18县 ‎6郡58县 洪州等7州34县 福建 会稽郡南部1县 建安、晋安2郡14县 福州等5州28县 A. 江南地区不断得到开发 B. 江西受隋末战乱影响最大 C. 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南方 D. 福建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 ‎【答案】A ‎【解析】从福建、江西和苏南浙江地区设置的郡县数目不断增多可知,江南地区随着经济不断得到开发,行政管理得到不断加强,故A项正确;江西在唐朝前期设置洪州等7州34县比福州还多,并不能说明是隋末战乱影响最大,故B项错误;古代经济中心转移到南方是南宋以后,故C项错误;福建地区设置郡县相对较少,并不能说明该地区经济发展最快,故D项错误。‎ ‎3.我们一般将材料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前者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后者是指经过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研究中国古代丝织业的发展情况时,不可以作为第一手史料的是 A. 考古学家在河南安阳墓葬中发现的商代玉蚕 B. 甲骨文中有“蚕”、“桑”、“丝”等文字 C. 《诗经·卫风》写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D. 刘克祥《简明中国经济史》记载:“商周时期的蚕桑生产和纺织手工业已相当发达”‎ ‎【答案】D ‎【解析】ABC三项都是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属于第一手史料,直接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但不符合题意,应排除。D项是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属于第二手史料,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项。‎ ‎4.下列关于我国古代官营手工业和私营手工业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春秋战国时期,私营工商业兴起 B. 唐代私营手工业在许多行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C. 从征役制到募雇制,是官营手工业生产关系上的重大进步 D. 明朝中后期,私营手工业中孕育出雇佣劳动关系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私营工商业兴起于春秋战国时期;唐代私营手工业在许多行业超过官营手工业,但是还没有占据主导地位;从征役制到募雇制,是官营手工业生产关系上的重大进步;明朝中后期,雇佣劳动关系孕育于私营手工业中。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 ‎5.1761年3月,都统多尔济奏称:“今准夷荡平,回部向化,请令内地商人各随所愿,裹带茶叶、布匹等项,前往青海贸易,使柴达木等远处贫困蒙古得以牲只售换,于边疆生计,大有裨益。”经军机大臣议复,乾隆同意实行。这则材料揭示出清朝前期 A. 边疆地区商业贸易获得较大发展 B. 西北边疆地区经济获得较快发展 C. 新疆地区开始归属中央政府管理 D. 通过加强经济交流维护边疆稳定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乾隆以前,不准商人超过日月山到牧业区自由贸易。材料中的“多尔济”上奏折论述了“内地商人”与“青海”“蒙古”等进行贸易“大有裨益”,并且“乾隆同意实行”,这反映了清朝前期通过加强经济交流,维护了边疆地区的稳定。故答案为D项。A项,材料没有涉及到滨江地区商业贸易获得巨大发展,排除;B项,材料也没有涉及到西北边疆地区的发展情况,排除;C项,材料可以体现出西北归属中央政府的管辖,但无法推断是否是开始,排除。‎ ‎6.下表为古代中国实行的几种形式的授田法,据表可知 A. 授田法打击了贵族和地主的利益 B. 政府将农民的部分福利制度化 C. 政府立法缩小了社会贫富差距 D. 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遭到了削弱 ‎【答案】B ‎【解析】材料中的制度从根本上是对地主土地私有制的保护,排除A。从材料给出的表格来看,从曹魏到唐代,农业经济的发展越发完善。随着时代的发展,历朝历代开始对农业管理规定了相应的制度,且不同时代有着自身的制度,体现了制度化的特点,故选B。材料没有反映社会贫富差距的缩小,排除C。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在此时依旧是主要形式而被保护,排除D。‎ ‎7.读下图,从中我们可直接得到的信息包括 ‎ ‎ 清代中期农业税与工商杂税变化趋势图 ‎①农业税相对稳定 ‎②工商杂税逐渐增长并超过农业税 ‎③商品经济发展 ‎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 ‎【答案】B ‎【解析】考点:资本主义萌芽关系的本质是雇佣关系,从图中看不出来,所以排除④,而工商杂税越来越超过农业税收的趋势可以说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故选B。排除ACD。‎ ‎8.下表为近代中国棉质土布在国内棉布市场上的比重统计。据此可知,中国 年份 ‎1875年 ‎1905年 ‎1919年 ‎1931年 比重 ‎78.1%‎ ‎78.7%‎ ‎65.53%‎ ‎61.6%‎ A. 传统棉纺织业仍然具有生命力 B. 近代民族工业抵制了列强经济侵略 C. 农村自然经济丧失了统治地位 D. 实行了保护本国传统手工业的政策 ‎【答案】A ‎【解析】据材料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75年到1931年,中国土布在国内棉布市场上的比重统计基本稳定,变化不大,这说明传统棉纺织业仍有一定的生命力,故选A;B、D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故错误;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但与材料材料信息不符,故C错误。故选 A。‎ ‎9.以下为《19世纪60~90年代中国纺织品进口情况表》。该表能反映 A. 中国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B. 棉、毛织品是最大宗的进口商品 C. 中国这一时期外贸顺差不断扩大 D. 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答案】D ‎【解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19世纪60~90年代中国自然经济尚未完全解体,棉、毛织品进口总值比例的确是高,但并不能准确体现出棉、毛织品是最大宗的进口商品,中国这一时期外贸逆差不断扩大而非顺差不断扩大,但是19世纪60~90年代中国的确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D。‎ ‎10.《中国近代经济史纲》记载1922年一民族资本家言:“我之廉价工人,彼(日本)亦得而使用;我之丰富原料,彼(日本)亦得而购买,就地制造,就地卖出,运费既省,关税无多,我之便利即彼得便利。况彼来者皆该国一流工厂,资本较吾雄厚,技术较吾高深,对工厂之管理经营,亦皆养之有素,吾更何恃而不恐,吾将何术以善后。”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解决这种形势的根本方法应该为 A. 必须首先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B. 建立民国,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扫除障碍 C. 倡导创办实业,进行实业救国 D. 发动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抵制洋货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使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经历了短暂的春天,1919年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民族工业再度萧条。1922年帝国主义已经卷土重来,民族资本发展受挫,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民族资本与外国资本相比,力量十分薄弱。且此时的中国出于北洋军阀统治之下,北洋军阀为封建军阀,封建经济的优势也使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到极大的束缚。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民族资本发展受限的形势就需要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故A项正确;1912年民国已经建立,但1922年民族资本仍然是在夹缝中求生存,可见形式上建立民国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民族资本发展的问题,故B项错误;实业救国运动在民族资本主义经历短暂春天时已轰轰烈烈的展开过,但并未从根本上扭转民族资本的发展形势,故C项错误;辛亥革命前后,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此起彼伏,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1915年因反对“二十一条”而掀起的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也起到了很大作用,但都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在1919年帝国主义卷土重来之后,民族资本便再度萧条,故D项错误。‎ ‎11.下表为《1913-1948年中国产业资本属性结构状况表(部分)》(单位:万元)‎ ‎1911/1914‎ ‎1920‎ 增长%‎ ‎1936‎ 增长%‎ ‎1947/1948‎ 增长%‎ 外国资本 ‎102125‎ ‎133000‎ ‎4.50‎ ‎571758‎ ‎9.54‎ ‎73414‎ ‎—16.35‎ 国家资本 ‎47807‎ ‎66952‎ ‎3.81‎ ‎222454‎ ‎7.79‎ ‎420079‎ ‎6.72‎ 私人资本 ‎28741‎ ‎57977‎ ‎10.54‎ ‎204844‎ ‎8.21‎ ‎161499‎ ‎—2.05‎ 合计 ‎178673‎ ‎257929‎ ‎5.16‎ ‎999056‎ ‎8.83‎ ‎654992‎ ‎—3.61‎ 对表中数据分析正确的是 A. 外国资本在中国产业资本中始终占主导地位 B. 国家资本的发展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 私人资本的发展状况和政府的政策密切相关 D. 不同资本的发展变化反映了社会性质的变迁 ‎【答案】C ‎【解析】根据表格信息可知,从1911年到1920年、1920-1936年,民国政府实行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使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1948时,民族资本急剧下降,主要是因为官僚资本的膨胀、国民政府苛捐杂税、战争的破坏等;故私人资本的发展状况和政府的政策密切相关,C项正确;1948年时国家资本的金额远远高于外国资本,故A项中“始终占主导地位”的说法错误,排除;1948年时国家资本急剧增加,主要和官僚资本膨胀、国民政府滥发纸币有关,最终不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排除B;从1911年到1948年,无论何种资本发展,都无法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排除D。‎ ‎12.1953年至1957年,我国生产资料在进口中所占比重年均达到92.36%,高于经济恢复时期年均84.7%的水平;消费资料所占比重仅为7.64%,较经济恢复时期的15.3%有较大下降。这一变化反映了 A. 经济发展加大消费资料供给 B. 经济建设深受外来模式影响 C. 生产关系变革减少进口需求 D. 西方国家经济封锁已经打破 ‎【答案】B ‎【解析】材料显示1953-1957年生产资料进口比重远远高于消费资料的进口比重,联系当时中国正进行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才导致这种情况,根据所学知识优先发展重工业是深受苏联斯大林模式的影响,故答案为B。消费进口比重低说明国家减少了消费资料的供给,A错误。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进口比重不会导致生产关系的变革,C错误。1953-1957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的经济封锁并没有打破,D错误。‎ ‎13.下图这幅画描绘夸张,超越现实。它最有可能出现在 ‎“爬着梯子摘棉花”‎ A.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 B. 土地改革时期 C. “文化大革命”时期 D. 改革开放时期 ‎【答案】A ‎【解析】1958年大跃进运动的主要特征是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材料中“爬着梯子摘棉花”显然是“浮夸风”的表现,A正确;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核心是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B排除;文革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特征,C排除;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D排除。故选A。‎ ‎14.到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初步形成的对外开放格局是 A.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内地 B. 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发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 C. 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发区——内地 D. 沿海经济开发区——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1978年底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到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初步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内地的对外开放格局,故A项正确;B、C、D三项不是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正确表述,排除。故选A。‎ ‎15.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广东成为最早对外开放的地区之一,其优势在于广东 ‎①毗邻港澳,有对外开放的地理优势 ②作为侨乡,有利于吸引华侨回国投资 ‎③历来是对外开放的门户 ④具有比国内其他地区更雄厚的工业基础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1979年根据广东靠近港澳、华侨众多的有利条件,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在此设置经济特区,实行对外开放,同时广东历来是对外开放的门户,这也使广东成为最早对外开放的地区之一,故①②③正确,D项符合题意;广东当时不具备比国内其他地区更雄厚的工业基础,④错误,故排除A、B、C三项。故选D。‎ ‎16.据媒体报道,2010年5月开始,我国CPI指数屡创新高,老百姓对通货膨胀的感受真真切切。改革开放之后,在此次通胀之前,中国发生过三次通货膨胀,第三次通货膨胀出现在1992—1994年,其物价上涨率一度高达21%。与第三次通货膨胀相关度最高的历史事件是 A. 两极格局的瓦解,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加强 B. 美国“新经济”的影响 C. 过去发放票证、限额供应的商品可以根据市场供求关系自由定价 D. 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而采取了贸易自由化的政策 ‎【答案】C ‎【解析】‎ ‎1992年我国开始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过去发放票证、限额供应的商品可以根据市场供求关系自由定价,计划经济逐渐淡出历史舞台,C正确;A是1991年的苏联解体;B是20世纪90年代主要是对美国影响;D是1991年,时间不符合。‎ 点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计划经济体制的区别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重要产物,是国家宏观调控下的新型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最大特点是使市场在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的调节作用。‎ ‎17.下图是小雨研究中国现代经济史时搜集的我国某一历史时期的经济结构示意图。该图反映的现象,出现在 A. 过渡时期 B.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C. 文革时期 D. 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答案】D ‎【解析】材料中出现三资企业,说明是改革开放之后,D正确;过渡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文革时期均不存在三资企业,选项A、B、C排除。‎ ‎18.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五大,中国共产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这表现在:‎ ‎①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 ②实现工作重心的转移 ‎ ‎③采取“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④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⑤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A. ①②③④⑤ B. ①②③④ C. ①②④⑤ D. ②③④⑤‎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解决了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本质的问题,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将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的决策,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中共十五大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①②④⑤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五大期间,中国共产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的主要表现, C项正确;采取“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是20世纪60年代为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错误而采取政策,发生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③不合题意,与之组合的ABD三项错误。‎ ‎19.下表是根据陈锡《从农村改革四十年看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绘制的我国农村从1978年到1984年的某些变化。表中内容反映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时间 我国粮食产量 人均粮食 人均纯收入 农村贫困人口 ‎1978年 ‎6095亿斤 ‎633斤 ‎134元 ‎2.5亿人(标准为100元/人,年)‎ ‎1984年 ‎8146亿斤 ‎781斤 ‎355元 ‎1.25亿人(标准为206元/人,年)‎ A. 使我国绝大多数农民彻底地摆脱了贫困 B. 促进我国非农产业人数大增 C. 使农村增产增收与解决贫困的效果明显 D. 加速了我国农村的土地流转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数据可知,我国农村从1978年到1984年粮食产量、人均粮食及人均纯收入均呈现上升趋势,而农村贫困人口数量呈下降的趋势,表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村增产增收与解决贫困的效果明显,故C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这时期农村粮食产量、人均粮食及人均收入的增加,无法得出我国绝大多数农民彻底地摆脱了贫困,并不符合史实,故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了我国在1978-1984年期间的农村变化,没有体现我国非农产业人数的变化,故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以来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只是获得了土地的使用权并没有改变土地归国家所有的所有权,这时期没有发生土地流转,故D选项错误。‎ ‎20.下表中各项数据的变化最能说明京津地区 A. 男女平等意识逐渐增强 B. 西方婚俗冲击传统婚姻 C. 女性平等意识领先全国 D. 社会动荡影响婚姻稳定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表格中数据分析可知,从1921年到1928年女性提出离婚的比例越来越多,说明民国以来妇女解放运动有所发展,是男女平等平权意识增强的体现。故答案为A项。B项,离婚案件的增加是婚姻自由观念深化的体现,不能代表西方婚俗冲击传统婚姻,排除;C项,不能单纯通过女性提出离婚的占比越来越多来推断出女性平等意识领先全国,是以偏概全的体现,排除;D项,社会动荡与婚姻稳定与否无直接联系,排除。‎ ‎21.刘志琴在《服饰变迁——非文本的社会思潮》中提到:“……断发易服是清王朝最忌讳的事,清初用暴力手段强制汉人剃发留辫,又岂能在清廷的子孙中断送这一祖制。然而正是断发易服成为点燃人民大众反清斗争的火种。……当革命的矛头指向满清统治的时候,断发易服成为动员民众支持革命党组织有力的召唤。”这一现象的变化最能说明 A. 政治革命具有移风易俗的作用 B. 革除社会旧俗阻力重重 C. 断发易服带有政治色彩 D. 人们的审美观念已经发生变化 ‎【答案】C ‎【解析】“断发易服成为点燃人民大众反清斗争的火种”说明断发易服与政治革命相联系,C正确;材料不是单独论述政治革命具有移风易俗的作用,A错误;材料没有说明革除社会旧俗阻力重重信息,B错误;D中审美观念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22. 这是关于达·伽马航行的佚名笔记,从中可以获得的历史信息有 ‎①船队由葡萄牙国王委派,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 ‎②此行是在西班牙航海家麦哲伦远航好望角基础上完成的 ‎③船队司令回答王公的言论具有一定的欺骗性 ‎④目的在于寻找黄金白银、香料产地以及通往产地的航线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史实。达·伽马的航行发生在1497-1498年,而麦哲伦完成环球航行是在1519-1522年,故②有悖于史实;①③④均符合材料反映的信息;故选C。‎ ‎23.历史解释是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对以下图文中白银流向和世界贸易地位解释正确的是 A. 白银由美洲流向欧洲,其原因是美洲从欧洲购买工业用品 B. 中国和印度沦为西方的原料产地,成为白银主要的流入国 C. 英国占据了世界贸易支配地位,将欧洲贸易扩展到全世界 D. 中国在世界贸易中占重要地位,传统商品具有强大吸引力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中国不仅仅是亚洲纳贡贸易中心,而且在整个世界贸易中即使不是中心,也占据支配地位”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在世界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此时期欧洲从中国和印度大量购买丝绸、瓷器、茶叶和香料等奢侈品从而使他们成为白银主要流入国,体现了传统商品的强大吸引力,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此时期白银由美洲流向欧洲的原因是欧洲的殖民掠夺;B选项错误,此时期欧洲从中国和印度大量购买丝绸、瓷器、茶叶和香料等奢侈品从而使中国和印度成为白银主要流入国,并非成为西方的原料产地;C选项错误,依据材料“中国不仅仅是亚洲纳贡贸易中心,而且在整个世界贸易中即使不是中心,也占据支配地位”可知,此时期中国占据世界贸易支配地位。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24.下表反映了1786年至1830年海外各地输入英国的棉花的数量(单位:磅)据表可知 ‎——王璨《1700—1830年曼彻斯特棉纺织贸易》‎ A. 英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 B. 美国工业化程度落后于其他地区 C. 拉美地区殖民地化程度逐渐加深 D. 技术革新扩大了英国对原料的需求 ‎【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海外各地输入英国的棉花,无关英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排除A;美国工业化程度并不落后所有其他地区,排除B;C材料体现不出,排除;由时间可知,当时英国正在开展工业革命,需要充足的原材料,故选D。‎ ‎25.(19世纪、20世纪之交)“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不管反动派怎样惋惜,资产阶级还是挖掉了工业脚下的民族基础。”这段话的正确含义是 A. 资产阶级革命是历史的倒退 B. 民族运动在世界范围内趋于消亡 C. 资本主义生产不需要民族基础 D.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信息“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的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体现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故选D; 材料说的是世界市场对民族主义的影响,没有涉及资产阶级革命,排除A;B项的“趋于消亡”、C项的“不需要”表述不符合史实,民族主义到现在依然存在,排除BC。‎ ‎26.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于 A.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 B.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 C.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D. 达尔文进化论提出后 ‎【答案】B ‎【解析】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开始掀起瓜分世界狂潮,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B正确;A、C 和D不符合材料主旨时间,排除。‎ ‎27.1933年,美国前总统柯立芝说:“在其他萧条时期,总可以看到能够寄托希望的事物,但现时举目四顾,却看不出任何希望。”有人描述当时的情景说:“人们常常谈到社会革命。成千上万的人的确认为:被剥夺者和饥饿的人们将反抗把他们带进这种绝望境地的政府和经济制度。” 上述材料表明 A. 经济危机给社会生产力造成严重破坏 ‎ B. 经济繁荣导致社会贫富分化 C. 经济危机加深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 ‎ D. 经济危机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成千上万的人的确认为:被剥夺者和饥饿的人们将反抗把他们带进这种绝望境地的政府和经济制度”,这一信息表明,大萧条使资本主义国家社会阶级矛盾激化,表明大危机加深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故C项正确;材料未提及经济危机对社会生产力的影响,故A项错误;1933年是经济危机期间,经济发展繁荣表述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材料未提及经济危机对世界局势的影响,故D项错误。故选C。‎ ‎28.美国罗斯福总统在首次就职演说中讲到“……在困难中,……他们要求的是有领导性的纪律和方向,他们已经选择我来作为实现他们愿望的工具。我也是以此为目的的。”这段话预示着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是 A. 实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模式 B. 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C. 保护劳工的权利 D. 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总统在1933年首次就职演说中,强调面对经济危机导致的“困难”,他和选民的目的都是实现“有领导性的纪律和方向”,这预示着罗斯福新政具有“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的特点,B项正确;罗斯福新政放弃了自由放任的经济模式,A项错误;保护劳工的权利和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与“(美国选民要求)有领导性的纪律和方向”不符,CD两项错误。‎ ‎29.《圣经》中“马太福音”第25章有这么几句话:“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们所有的,也要夺过来。”美国科学史研究者莫顿用这几句话来概括社会分化的现象,并命名为“马太效应”。从市场经济角度看,要将“马太效应”对和谐社会的负面效应降低到最小限度,需要 A. 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 B. 国家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C. 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 D. 提高经营和消费的道德水平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们所有的,也要夺过来”来看,马太效应指的是两极分化,这会影响社会的稳定,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因此需要国家加强宏观调控。故答案为B项。A项这种分化正是因为市场作用的影响,排除;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提高经营和消费的道德水平与缓解两极分化无关,排除。‎ ‎30.下表反映了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是 ‎1987年英、法、日三大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表 英国 法国 日本 第一产业 ‎2%‎ ‎2%‎ ‎3%‎ 第二产业 ‎38%‎ ‎38%‎ ‎40%‎ 第三产业 ‎60%‎ ‎60%‎ ‎57%‎ A. 建立“福利国家”‎ B. 第三产业的兴起 C. “新经济”的出现 D.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读取表格信息并得出结论的能力。首先注意时间是1987年,当时第三次科技革命纵深发展,新技术发明层出不穷,信息产业兴起。然后看数据,无论是英国、法国还是日本,纵向数据的增长明显。很容易得出结论是B项,第三产业迅速上升。A项材料没有提及福利,故排除。C项是90年代的变化,故排除。D项不是表格的主要内容,故排除。‎ 二、非选择题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外国资本主义对于中国的社会经济起了很大的分解作用,一方面,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基础,破坏了城市的手工业和农民的家庭手工业;又一方面,则促进了社会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 ‎——摘编自《毛泽东选集》第二卷 材料二 ‎ ‎ 1895-1913年,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进入初多发展时期。这19年中,国内新创办的、资本在1万元以上的工厂共有468家,平均每年增设24.6家,资本总额高达9822万元,平均每年新投资为516.9万元。值得指出的是,新投资本中80%以上属商办企业,改变了甲午中日战争前以清政府投资为主的特点,民族资本成为本国工业资本的主体。投资方向方面,主要涉及纺织、缫丝、面粉、火柴等轻工业。同时,在工业企业的地区配置上,开始越出沿海、沿江口岸,逐渐向内地城市伸展。‎ ‎——摘编自王觉非《近代中国工业的发展以及阻碍因素》‎ 材料三 南京国民政府大事记(部分)。‎ ‎1930-1931年,蒋介石对革命根据地发动三次“围剿”。‎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了中国东北。‎ ‎1933-1934年,蒋介石对革命根据地发动第四、五次“围剿”。‎ ‎1945年,陈立夫、陈果夫控制的中国蚕丝公司在上海设立。‎ ‎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签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具有怎样的重要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归纳阻碍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扫除这些障碍的关键是什么。‎ ‎【答案】(1)原因: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外国资本主义企业的刺激以及洋务运动的诱导;意义: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政治上,它导致民族资产阶级产生,为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提供了社会基础,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思想上,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不断地冲击和动摇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 ‎(2)特点:初步发展,民族资本成为工业资本的主体,主要集中于轻工业,工业布局由沿海向内地扩展;原因:自然经济的进一步瓦解,清政府放宽民间办厂的限制以及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 ‎(3)因素:国内局势动荡不安,日本的侵华战争,官僚资本的压榨;美国商品的入侵;关键:推翻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实现民族独立。‎ ‎【解析】(1)原因:依据材料一“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基础”的信息可知是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结合所学从外国资本主义企业的刺激以及洋务运动的诱导回答;意义:依据所学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在政治上、经济上以及思想上的影响回答。‎ ‎(2)特点:依据材料二“1895-1913年,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进入初步发展时期”可以得出是初步发展时期,依据“民族资本成为本国工业资本的主体”可知民族资本成为工业资本的主体;依据“主要涉及纺织、缫丝、面粉、火柴等轻工业”可知投资部门主要是轻工业;依据“在工业企业的地区配置上,开始越出沿海、沿江口岸,逐渐向内地城市伸展”的信息可知工业布局由沿海向内地扩展;原因:依据材料二“1895-1913年”的时间并结合晚清政府的政策从自然经济的进一步瓦解、清政府放宽民间办厂的限制以及实业救国思想影响等回答。‎ ‎(3)因素:依据材料三“蒋介石对革命根据地发动三次“围剿””可知是国内局势动荡不安;依据“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了中国东北”可知是日本的侵华战争;依据“陈立夫、陈果夫控制的中国蚕丝公司在上海设立”可知是官僚资本的压榨;依据“《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签订”可知是美国商品的入侵;关键:依据材料和所学可知扫除这些障碍的关键是推翻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实现民族独立。‎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仅仅数年前,里斯本还是一个地处世界边缘的城市。现在它变成了能与东方最富有的贸易中心相媲美的商业枢纽。来自三大洲的舰船云集在它的海港……全欧洲的人都赶来观看、购买和品尝这些刺激的新鲜事物。‎ ‎——奈杰尔·克利夫《最后的十字军东征》‎ 材料二: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了世界性的了……古老的民族工业被消灭了,并且每天都还在被消灭。它们被新的工业排挤掉了,新的工业的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问题……过去那种地方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 ‎——《共产党宣言》‎ 材料三: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人民日报》‎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当时欧洲商路和贸易中心发生的变化,并指出促使这种变化发生的重大事件的名称。分析说明这个事件对欧洲生产关系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的大致时间及对“古老的民族”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 ‎(3)材料三中的“南方谈话”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有什么重大调整?在哪一次大会上确立的?‎ ‎【答案】(1)变化:大西洋沿岸取代地中海区域成为欧洲商路和贸易的枢纽。‎ 原因:新航路的开辟 影响: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2)时间:十九世纪中叶。‎ 影响:促使中国的传统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西方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地;客观上有利于中国近代工业的兴起;促进经济近代化。‎ ‎(3)目标调整: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会:中共十四大 ‎【解析】(1)从材料一“仅仅数年前里断本还是一个地处世界边缘的城市。现在它変成了能与东方最富有的贸易中心相媲美的商业枢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欧洲商路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根据所学可知,这种变化主要是由新航路的开辟引起的。根据材料和所学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2)根据材料二出自《共产党宣言》可以分析出,近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大致时间是19世纪中期。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以从中国小农经济的逐瓦解、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附庸、中国近代化的开始等方面来分析出影响的答案。‎ ‎(3)根据所学目标调整是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会,是在中共十四大提出的。‎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