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吉林省延边市二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理)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吉林省延边市二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理)试题(解析版)

吉林省延边市二中2019-2020学年 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理)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图是人体组织局部切片示意图,其中①③④⑤表示不同部位的液体,②⑥表示不同管道的管壁。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②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血液和组织液 B. 营养不良时会造成①蛋白质过少而引起组织水肿 C. 血红蛋白、各种激素、尿素均可以在①处找到 D. 长期饮用弱碱性水,会使①的pH明显升高 ‎【答案】B ‎【解析】‎ ‎【详解】A.②是毛细血管壁细胞,其所处的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A错误;‎ B.营养不良吋会造成①血浆蛋白质过少而引起组织水肿,B正确;‎ C.血红蛋白属于红细胞内的蛋白质,正常情况下,不存在于血浆中,C错误;‎ D.血浆中存在着缓冲物质,即使长期饮用弱碱性水,血浆pH值不会有太大的变化,D错误。‎ 故选B。‎ ‎2.如图是—张生物概念图,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 A、B是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C、D可以是体温和渗透压 B. 酸碱度的相对稳定主要依靠血液中的缓冲物质 C. 内环境的稳态只要有三种调节方式即可,不需要其他器官或系统参与 D. 内环境的各相指标是在一定范围内动态波动的 ‎【答案】C ‎【解析】‎ ‎【详解】A.分析题图可知,A、B是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温度和渗透压是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所以C、D可以是体温和渗透压,A正确; B.内环境的酸碱度主要依靠内环境中的缓冲物质来维持,与其他器官或系统也有关系,B正确; C.内环境稳态需要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作用共同维持,C错误; D.内环境稳态是相对稳定,D正确。‎ 故选C。‎ ‎3.人体血浆渗透压可分为由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形成的胶体渗透压和由无机盐等小分子物质形成的晶体渗透压。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人体血浆的胶体渗透压大于血浆的晶体渗透压 B. 肝腹水患者可通过静脉输入血浆蛋白来排出体内多余的水分 C. 葡萄糖、胰岛素、淋巴因子和Na+等都参与血浆渗透压的形成 D. 人体内环境渗透压保持相对稳定是细胞正常代谢的基础或前提 ‎【答案】A ‎【解析】‎ ‎【详解】A. 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因此人体血浆的胶体渗透压小于血浆的晶体渗透压,A错误;‎ B. 血浆蛋白高有利于组织液中的水分排出,B正确;‎ C. 葡萄糖、胰岛素、淋巴因子和Na+等都是血浆中的物质,并参与血浆渗透压的形成,C正确;‎ D. 人体内环境渗透压保持相对稳定是细胞正常代谢的基础,D正确。‎ 故选A。‎ ‎4.关于内环境稳态,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能感受细胞外液渗透压的降低并产生渴觉 B. 正常情况下生成与回流的组织液中氧气含量相等 C. 血液中CO2增多引起呼吸频率加快,是由体液和神经共同调节的 D. 毛细血管处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相互转化的量总是平衡的 ‎【答案】C ‎【解析】‎ ‎【详解】A. 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能感受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而产生渴觉的部位是大脑皮层,A错误;‎ B. 正常情况下生成的组织液中氧气含量大于回流的,B错误;‎ C.当吸入二氧化碳含量较高的混合气时,会使肺泡的二氧化碳量升高,动脉血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也随之升高,这样就形成了对呼吸中枢的有效刺激,呼吸中枢的活动就加强,呼吸加深加快,肺的通气量也增大,从而加快对二氧化碳的清除。此过程中既有化学物质的参与,又有神经中枢(呼吸中枢)的参与,因此血液中增多引起呼吸频率加快,是由体液和神经共同调节的,C正确;‎ D. 血浆和组织液之间不断发生组织液的生成与回流,但组织液中的大分子物质需要经过淋巴回流进入血浆,D错误。‎ 故选C。‎ ‎5.某同学为了验证“人体内环境中pH的相对稳定是由于血浆中存在着缓冲物质”,设计了如下实验:‎ ‎(1)实验材料及用具:家兔的血浆适量、蒸馏水、预先配制的缓冲液、量筒、滴管、试管若干支、Na2CO3溶液、乳酸溶液、pH试纸等。‎ ‎(2)实验步骤:‎ ‎①取3支洁净的试管,分别标号A、B、C。‎ ‎②向A组中加入蒸馏水,B组加入等量缓冲液,C组中加入等量家兔的血浆,分别测量pH值并记录 ‎③同时向三组试管中加入等量Na2CO3溶液,分别测量各组的pH并记录。‎ 下列关于实验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 A. 预测结果:A组pH值上升,BC组变化不大 B. 此实验的结果,即可证明“内环境中pH的相对稳定是由于血浆中存在着缓冲物质”‎ C. 此实验因变量是pH的变化 D. A组加入蒸馏水不具有缓冲作用,为对照组 ‎【答案】B ‎【解析】‎ ‎【详解】A.A组中不含缓冲液,所以不能维持pH稳定,BC两组含缓冲液或兔子的血浆,可以维持pH稳定,A正确;‎ B.实验结果A组pH有很大的变化,而BC两组pH改变不大,得出结论“在血浆中可能存在缓冲物质,维持pH稳定,”B错误;‎ C.实验因变量是三只试管的pH变化情况,C正确;‎ D.A组加入蒸馏水作为对照,D正确。‎ 故选B。‎ ‎6.下图是测量神经纤维膜电位情况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图甲中指针偏转说明膜内外电位不同,该电位是动作电位 B. 图甲中的膜内外电位不同主要是由K+以主动运输的形式外流形成的 C. 图乙中刺激神经纤维会引起指针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D. 图乙中产生的兴奋传导方向与膜外侧局部电流方向相同 ‎【答案】C ‎【解析】‎ ‎【详解】图甲中指针偏转说明膜内外电位不同,由于膜电位是外正内负,所以测出的是静息电位,A错误;静息时,神经纤维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该电位的形成与钾离子的外流有关,钾离子外流的方式是协助扩散,B错误;图乙中刺激神经纤维,产生兴奋,先传导到电流表右侧,后传导到电流表左侧,所以会引起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C正确;图乙中产生的兴奋传导方向与膜外侧局部电流方向相反,与膜内相同,D错误。‎ ‎7.下列关于体温调节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体温调节的原理是产热过程和散热过程达到平衡 B. 体温的恒定依赖于人体的神经—体液调节 C. 细胞内的有机物氧化分解后部分变成热能散失,用于维持体温 D. 人体产热的主要器官是肝脏和骨骼肌,散热主要是通过呼气 ‎【答案】D ‎【解析】‎ ‎【详解】A.体温调节的原理是产热过程和散热过程达到平衡,A正确;‎ B.人体体温调节为神经体液调节,B正确;‎ C.细胞内的有机物氧化分解后大部分能量变成热能散失,用于维持体温,C正确;‎ D.人体产热的主要器官是肝脏和骨骼肌,散热器官主要是皮肤,D错误;‎ 因此,本题答案选D。‎ ‎8.下列关于反射和反射弧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 只有具有神经系统的生物才能发生反射活动 B. 刺激传出神经引起的效应器的反应也属于反射 C. 构成反射弧的神经元至少有两个 D. 反射发生需要一定的刺激及完整的反射弧 ‎【答案】B ‎【解析】‎ ‎【详解】A、反射需要神经系统的参与,故只有具有神经系统的生物才能发生反射活动,A正确;‎ B、刺激传出神经引起的效应器的反应,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B错误;‎ C、反射弧包括五个环节,至少有两个神经元参与,C正确;‎ D、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发生需要一定的刺激及完整的反射弧,D正确。‎ 故选B。‎ ‎9.如图为人体某神经调节示意图,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 A. 针刺肌肉后,图中电流计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B. 图中反射弧的效应器是肌肉 C. 针刺手指皮肤后,兴奋到达脊髓中枢,经过分析综合产生痛觉 D. 针刺取血时未出现缩手反射,与脊髓中枢内突触的抑制有关 ‎【答案】D ‎【解析】‎ ‎【详解】A.兴奋在反射弧中单向传递,针刺肌肉后,兴奋不能通过电流表,电流表不发生偏转,A错误;‎ B.该反射弧的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和腺体,B错误;‎ C.针刺手指皮肤后,兴奋到大脑皮层,经过分析综合产生痛觉,C错误;‎ D.针刺取血时未出现缩手反射,因为高级神经中枢大脑皮层对低级神经中枢脊髓的调控作用,使脊髓中枢的突触产生了抑制,D正确。‎ 故选D。‎ ‎10.如图表示人体在寒冷环境中的体温调节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 甲的含义是汗腺分泌减少,毛细血管舒张等 B. 感受外界环境温度变化的感受器和体温调节中枢都在下丘脑中 C. 会在下丘脑中产生寒冷的感觉 D. 人体在低温环境中产热和散热比在高温环境多 ‎【答案】D ‎【解析】‎ ‎【详解】A、毛细血管舒张会增加散热,A错误;‎ B、感受环境温度变化的感受器在皮肤,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中,B错误;‎ C、寒冷环境中,皮肤中的冷觉感受器兴奋,将兴奋传递至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一方面通过传出神经传递至效应器,使机体产热增加,散热减少;另一方面会将兴奋传递至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产生冷觉,C错误;‎ D、人体中,产热量=散热量才能使体温保持恒定。在低温环境中的散热量比在高温环境中的多,为了维持着体温的相对恒定,在低温环境中的产热量也是比在高温环境中的多,D正确。‎ 故选D。‎ ‎11.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不可能偏大的是 A. 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只统计方格内菌体 B. 标志重捕法调查灰喜鹊种群密度时标志物脱落 C. 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密集地区取样 D. 从未摇匀的试管中吸出少量酵母菌培养液对酵母菌进行计数 ‎【答案】A ‎【解析】‎ ‎【详解】A.正常统计时,血球计数板的框格边上的菌体要计算两条相邻的两边,所以只统计计数室方格内的菌体,则实验所得到数值比实际数值偏小,A正确;‎ B.根据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可知若部分灰喜鹊身上的标志物脱落,则会导致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偏小,最终导致实验所得到数值比实际数值大,B错误;‎ C.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在分布较密的地区取样会使计算所得值偏大,C错误;‎ D.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计数时,从未摇匀的试管底部中吸出少量酵母菌培养液对酵母菌进行计数会偏大,D错误。‎ 故选A。‎ ‎12.以下关于艾滋病(AIDS)的叙述,错误的是 A. HIV的遗传物质是RNA B. AIDS是一种先天性的免疫缺陷症 C. HIV最初侵入人体时,免疫系统可以摧毁大多数病毒 D. 艾滋病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 ‎【答案】B ‎【解析】‎ ‎【详解】A、HIV的遗传物质是RNA,A正确;‎ B、AIDS是一种获得性的免疫缺陷症,B错误;‎ C、HIV最初侵入人体时,还未来得及破坏免疫系统,正常的免疫系统可以摧毁大多数病毒,C正确;‎ D、艾滋病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D正确。‎ 故选B。‎ ‎13.下列关于免疫系统组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骨髓、胸腺、脾脏、扁桃体、淋巴结都是免疫器官 B. T细胞、B细胞、吞噬细胞都是淋巴细胞 C. 淋巴因子、抗体、溶菌酶都是免疫活性物质 D. 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 ‎【答案】B ‎【解析】‎ ‎【详解】A、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免疫器官有骨髓、胸腺、脾脏、扁桃体、淋巴结等,A正确;‎ B、淋巴细胞包括T细胞和B细胞等,不包括吞噬细胞,B错误;‎ C、溶菌酶、淋巴因子和抗体都是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属于免疫活性物质,C正确;‎ D、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D正确。‎ 故选B。‎ ‎14.激素之间作用相同,使作用效果加强称为协同作用。下列是某同学对人体内具有协同作用关系的激素所作的归纳,其中有误的是(  )‎ A. ① B. ②③‎ C. ③④ D. 无法确定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胰岛素具有降血糖的作用,不能促进生长发育,①错误;‎ ‎②甲状腺激素既能促进生长发育,又能促进细胞代谢,增加产热,②正确;‎ ‎③肾上腺素具有升高血糖的作用和增加产热的作用,③正确;‎ ‎④胰高血糖素上有升高血糖的作用,④正确;故错误的只有①,A正确。‎ ‎15.某饲养员长期给海狮喂食,海狮听到该饲养员的脚步声就分泌唾液。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这一过程需要高级中枢和低级中枢共同参与 B. 这是一种反射活动,其效应器仅是唾液腺 C. 食物引起味觉和脚步声引起唾液分泌属于不同反射 D. 这一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 ‎【答案】A ‎【解析】‎ ‎【详解】A、某饲养员长期给海狮喂食,海狮听到饲养员的脚步声就分泌唾液,这属于条件反射,需要高级中枢和低级中枢共同参与,A正确;‎ B、海狮听到饲养员的脚步声分泌唾液是一种反射活动,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唾液腺,B错误;‎ C、食物引起味觉到神经中枢(大脑皮层)已经完成,没有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不属于反射,C错误;‎ D、由分析可知,这一反射属于条件反射,D错误。‎ 故选A。‎ ‎16.下列各图箭头表示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和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其中不正确的是(  )‎ A. B. ‎ C. D. ‎ ‎【答案】C ‎【解析】‎ ‎【详解】A、A图所示是兴奋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A正确;‎ B、B图所示是兴奋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B正确;‎ C、C图所示是兴奋从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而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C错误;‎ D、D图所示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兴奋的传导方向和膜内侧的电流传导方向一致,其特点是双向、速度快,D正确。‎ 故选C。‎ ‎17.胰腺是人体内重要的消化腺,其分泌的胰液中含有胰蛋白酶等消化酶,胰液通过十二指肠进入小肠,参与食物的消化。如图是胰液分泌的部分调节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胰腺细胞合成和分泌各种消化酶需要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的参与 B. 胰腺分泌的胰液进入内环境参与食物的消化 C. 图中促胰液素的作用体现了细胞间可以进行信息交流 D. 由图可以看出胰腺分泌胰液受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双重作用 ‎【答案】B ‎【解析】‎ ‎【详解】A.胰腺细胞合成和分泌各种消化酶属于分泌蛋白,根据试题的分析,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参与了各种消化酶的合成和分泌,A正确;‎ B. 胰腺分泌胰液时属于外分泌腺,分泌物通过导管直接进入消化道,参与食物的消化,不进入内环境,B错误;‎ C. 图中小肠细胞分泌的促胰液素作用于胰腺,促进胰腺对胰液的分泌,体现了小肠细胞和胰腺细胞间可以进行信息交流,C正确;‎ D. 据图分析可知,胰腺分泌胰液受迷走神经调节,还受促胰液素调节,即胰腺分泌胰液受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双重作用,D正确。‎ 故选B。‎ ‎18.胰岛素可以改善脑神经元的生理功能,其调节机制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胰岛素受体InR的激活可以促进神经元轴突末梢释放神经递质 B. 胰岛素激活InR后,可抑制因炎症因子释放而导致的神经细胞变性、坏死 C. 若糖尿病病人体内对InR的激活能力下降,会导致神经元摄取葡萄糖速率下降 D. 若糖尿病病人体内对InR的激活能力下降,会减弱炎症因子对GLUT的抑制能力 ‎【答案】D ‎【解析】‎ ‎【详解】A. 由上分析可知,胰岛素受体InR的激活可以促进神经元轴突末梢释放神经递质,A正确;‎ B. 胰岛素激活InR后,可抑制因炎症因子释放而导致的神经细胞变性、坏死,B正确;‎ C. 胰岛素激活InR后,可以促进葡萄糖的吸收,若糖尿病病人体内对InR的激活能力下降,神经元摄取葡萄糖速率下降,C正确;‎ D. 胰岛素激活InR后,会抑制炎症因子的释放会减弱炎症因子对GLUT的抑制能力,若糖尿病病人体内对InR的激活能力下降,会增加炎症因子的作用,D错误。‎ 故选D。‎ ‎19.下列关于人体免疫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胸腺先天性缺失的人,发生恶性肿瘤的概率高于正常人 B. 体液免疫过程中,T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能促进浆细胞增殖分化 C. 体液免疫过程中,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结合而使之裂解 D. 再次接触过敏原时,机体会将自身物质当作异物进行攻击 ‎【答案】A ‎【解析】‎ ‎【详解】A、胸腺先天性缺失的人,失去了对体内肿瘤细胞的监控清除功能,发生癌变的可能性较髙,A正确;‎ B、浆细胞是髙度分化的细胞,不增殖,B错误;‎ C、效应T细胞使靶细胞裂解是细胞免疫的内容,C错误;‎ D、当再次接触过敏原时,引起机体发生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D错误。‎ 故选A。‎ ‎20.为了探究单侧光对燕麦胚芽鞘伸长长度的影响,某兴趣小组将生理状态,大小等相同的燕麦胚芽鞘分成甲、乙两组,其中甲组进行单侧光处理,乙组进行均匀光照处理,然后检测两组胚芽鞘的伸长长度,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甲组为实验组,而乙组为对照组 B. 根据实验结果推测生长素具有两重性 C. 若40分钟时去除尖端,则甲组依然持续弯曲生长 D. 该实验能得出生长素具有极性运输的特点 ‎【答案】A ‎【解析】‎ ‎【详解】A、乙组属于自然状态下的情况,属于对照组,那么甲组就属于实验组,A项正确;‎ B、该实验只能得出单侧光能导致燕麦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B项错误;‎ C、去除尖端,没有生长素来源,所以燕麦胚芽鞘不可能持续弯曲生长,C项错误;‎ D、题目中只能证明单侧光照使生长素由向光侧向背光侧运输,是横向运输而不是极性运输,D项错误。‎ 故选A。‎ ‎21.下列关于生命活动的调节叙述正确的是 A. 生长素可以加快新陈代谢,因而生长素是种高效的酶 B. 生长素都是从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 C. 生长素的发现源于人们对植物向光性的研究 D. 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共同调节血糖平衡,它们之间表现为协同作用 ‎【答案】C ‎【解析】‎ ‎【详解】A.生长素是激素起到的是调节作用,酶是催化作用,故A错误;‎ B.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是从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生长素,此外还有非极性运输方式,故B错误;‎ C.生长素的发现源于人们对植物向光性的研究,故C正确;‎ D.胰岛素是降低血糖的,胰高血糖素是升高血糖的,它们之间是拮抗作用,故D错误。‎ 故选C。‎ ‎22.下列有关植物生长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幼嫩细胞和成熟细胞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相同 B. 向光性是由向光侧和背光侧生长素合成速率不同引起的 C. 利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处理未受粉番茄雌蕊,培育出的无子番茄中染色体加倍 D. 植物幼嫩叶片中的色氨酸可转变为生长素 ‎【答案】D ‎【解析】‎ ‎【详解】A.幼嫩细胞和成熟细胞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A错误;‎ B.向光性是由向光侧和背光侧生长素分布不均引起的,B错误;‎ C.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处理未受粉番茄雌蕊得到的无子番茄染色体没有加倍,C错误;‎ D.植物幼嫩叶片中的色氨酸可转变为生长素,D正确。‎ 故选D。‎ ‎23.种子萌发和休眠的调控机理目前尚无定论。最能被人们接受的是Kham和Waters提出的“植物激素三因子”假说,其模型如图所示,其中GA、CK和ABA分别是赤霉素、细胞分裂素和脱落酸。下列实验分析错误的是 ‎“+”表示激素存在生理活性浓度;“-”表示激素不存在生理活性浓度 A. 据图可知种子的休眠和萌发是多种激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B. 该实验的因变量为种子是萌发还是休眠 C. 从上述实验结果可知GA是种子萌发的必需激素 D. 由实验可知ABA对GA作用的发挥起到促进作用 ‎【答案】D ‎【解析】‎ ‎【详解】A、据图示实验结果可知,种子的休眠和萌发是多种植物激素共同调节的结果,A正确;‎ B、分析图中实验可知,因变量是种子是萌发还是休眠,B正确;‎ C、综合图中实验结果,可分析得到GA是种子萌发的必需激素,C正确;‎ D、由于GA是种子萌发的必需激素,但第3组GA和ABA同时存在时种子休眠,故ABA对GA作用的发挥起到抑制作用,D错误。‎ 故选D。‎ ‎24.为了探究生长素(IAA)和乙烯对植物生根的影响,科学家用拟南芥下胚轴插条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生长素浓度高于50μmol•L-1时抑制拟南芥下胚轴插条生根 B. 由上图结果可知,乙烯对拟南芥下胚轴插条生根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C. 两种激素浓度为0时拟南芥下胚轴插条均能生根,与内源激素有关 D. 由上图结果可知,相同浓度下IAA更利于拟南芥下胚轴插条生根 ‎【答案】A ‎【解析】‎ ‎【详解】A、分析图示可知,与IAA浓度为0对比,生长素浓度为100μmol•L-1时仍为促进拟南芥下胚轴插条生根,所以生长素浓度高于50μmol•L-1时不一定抑制拟南芥下胚轴插条生根,A错误;  B、与对照组相比,较低浓度的乙烯对拟南芥下胚轴插条生根为促进作用,而较高浓度的乙烯对拟南芥下胚轴插条生根为抑制作用,所以乙烯对拟南芥下胚轴插条生根的作用具有两重性,B正确;  C、两种激素浓度为0时,拟南芥下胚轴插条均有一定的生根量,这与其自身的激素有关,C正确;  D、由图中信息可知,相同浓度下,生长素比乙烯作用下插条生根数目多,说明相同浓度下IAA更利于拟南芥下胚轴插条生根,D正确。‎ 故选A。‎ ‎25.用柳树的枝条浸出液来处理插枝条,则早生根1~3天,且植株存活率提高10%~20%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柳树枝条浸出液中的调节物质可能为吲哚乙酸 B. 浸出液中的调节物质幼嫩组织中的腺体分泌 C. 植物激素发挥完作用后也会被灭活,不能够反复利用 D. 基因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促进植物激素产生从实现对植物体的调节 ‎【答案】B ‎【解析】‎ ‎【详解】A.根据题意,浸出液中的调节成分可能为生长素,生长素的化学本质为吲哚乙酸,A正确;‎ B.植物无腺体,B错误;‎ C.植物激素发挥作用后会被灭活,C正确;‎ D.基因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促进植物激素产生,从而调节植物体的生长等,D正确。‎ 故选B.‎ ‎26.人体感染白喉杆菌后,将启动系列免疫反应,其中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 A. 鼻腔粘膜分泌杀菌物质抑制白喉杆菌繁殖 B. 吞噬细胞通过溶酶体将吞入的白喉杆菌彻底消化分解 C. 口腔中的链球菌产生过氧化氢杀死白喉杆菌 D. 体液中的免疫球蛋白与白喉杆菌毒素反应,中和其毒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A.鼻腔黏膜分泌杀菌物质抑制白喉杆菌繁殖,属于非特异性免疫,故A错误;‎ B.巨噬细胞通过溶酶体将吞入的白喉杆菌消化,属于非特异性免疫,故B错误;‎ C.口腔中的链球菌产生过氧化氢杀死白喉杆菌,不属于免疫反应,故C错误;‎ D.体液中的免疫球蛋白与白喉杆菌毒素反应,中和其毒性,属于特异性免疫中的体液免疫,故D正确。‎ 故选D。‎ ‎27.下图甲表示人体内众多免疫细胞的起源和分化示意图,图乙表示一正常人注射疫苗后体内抗体产生的反应记录。下列结合免疫知识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 ‎ ‎ A. 图甲①~⑦细胞中不需抗原刺激就可形成的只有①②③‎ B. 淋巴细胞起源于造血干细胞,①②③都在骨髓中完成 C. 图甲①~⑦细胞中,只有①和⑤不具有识别抗原的能力 D. 图乙中m>n,de<bc的主要原因是注射疫苗后机体产生了较多的抗体 ‎【答案】A ‎【解析】‎ ‎【详解】A.图甲①〜⑦中不需抗原刺激的就能产生的只有①②③,④⑤⑥⑦需要抗原的刺激,A正确;‎ B.淋巴细胞起源于造血干细胞,③T细胞转移到胸腺中成熟,B错误;‎ C.图甲①~⑦细胞中,只有⑤浆细胞不具有识别抗原的能力,C错误;‎ D.图乙中m>n,de<ac的主要原因是注射疫苗后机体产生了较多的记忆B细胞,二次免疫时记忆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大量的浆细胞并产生大量抗体,D错误。 ‎ 故选A。‎ ‎28.有一种“生物活性绷带”的原理是先采集一些细胞标本,再让其在特殊膜片上增殖,5~7天后,将膜片敷到患者伤口上,膜片会将细胞逐渐“释放”到伤口处,并促进新生皮肤层生长,达到愈合伤口的目的。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膜片“释放”的细胞能与患者自身皮肤愈合,与两者细胞膜上的糖蛋白有关 B. 种植在膜片上的细胞样本最好选择来自本人的干细胞 C. 若采用异体皮肤移植会导致排异反应,主要是因为抗体对移植皮肤细胞有杀伤作用 D. 人的皮肤烧伤后易引起感染,主要是由于非特异性免疫机能受损所致 ‎【答案】C ‎【解析】‎ ‎【详解】A、膜片“释放”的细胞能与患者自身皮肤愈合,与两者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的识别功能有关,A正确;‎ B、种植在膜片上的细胞样本最好选择来自本人的干细胞,这样不会发生排异反应,B正确;‎ C若采用异体皮肤移植会导致排异反应,主要是因为效应T细胞对移植皮肤细胞有杀伤作用, C错误;‎ D、皮肤是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因此人的皮肤烧伤后易引起感染,主要是由于非特异性免疫机能受损所致,D正确。‎ 故选C。‎ ‎29. 吞噬细胞对细菌抗原的吞噬、加工处理和呈递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吞噬细胞特异性地吞噬细菌抗原 B. 溶酶体参与抗原的加工处理过程 C. 加工处理后的抗原可直接呈递给B淋巴细胞 D. 抗原加工处理和呈递过程只存在于体液免疫 ‎【答案】B ‎【解析】‎ 吞噬细胞不能特异性的识别抗原,A选项错;图示细菌进入吞噬细胞后,细胞中的溶酶体对细菌进行了加工处理,并暴露抗原,B选项正确;加工处理后的抗原直呈递给T细胞,而不是B淋巴细胞,C选项错;抗原加工处理和呈递过程同样存在于细胞免疫过程,D选项错。‎ ‎30.某研究小组将含有未知浓度生长素的琼脂块X和Y同时放置在一个去除尖端的胚芽鞘的两侧(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若胚芽鞘向右弯曲生长,则左侧细胞的长度大于右侧 B. 若胚芽鞘直立生长,则琼脂块X与Y中的生长素浓度可能相等 C. 若图中胚芽鞘不生长,可能是切段的形态学上端与下端颠倒所致 D. 若胚芽鞘向左弯曲生长,则琼脂块X中的生长素浓度小于Y中的生长素浓度 ‎【答案】D ‎【解析】‎ ‎【详解】A.生长素能促进细胞的伸长,若胚芽鞘向右弯曲生长,则左侧细胞的长度大于右侧,A正确;‎ B.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在最适浓度的两侧存在促进作用相等的两个浓度,若胚芽鞘直立生长,则琼脂块X与Y中的生长素浓度可能相等,也可能不相等,B正确;‎ C.若胚芽鞘不生长,可能是胚芽鞘切段的形态学上端与下端颠倒,生长素不能向下运输,无法起作用,C正确;‎ D.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若胚芽鞘向左弯曲生长,说明琼脂块X侧的促进作用偏小,琼脂块Y侧的促进作用偏大,此时X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