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07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云南省普洱市景东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解析版)
云南省普洱市景东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 1.西周将商族遗民微子分封于 A.燕 B.鲁 C.镐 D.宋 2.战国时期的《孝经》便征引孔子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当时影响这一观念的制度是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九品中正制 3.白寿彝曾对西周政治制度作如此评价:“从政治上讲,一国无二君;从宗法上讲,一庙无二祭主。”这表明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A.家国同构 B.神权政治 C.等级森严 D.中央集权 4.在阿房宫遗址出土的一块秦砖(如下图)上,用小篆刻写了“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十二个字。其中“海内皆臣”最能表明秦朝 A.经济繁荣 B.国家统一 C.文化统一 D.百姓安居乐业 5.秦朝御史大夫的职权是 A.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B.掌管律令、图籍,监察百官 C.协助皇帝管理军务 D.管理御马 6.谈到秦汉、隋唐政权建设,史家常以“汉承秦制”“唐袭隋规”作论。下列各项中能体现“汉承秦制”的是 A.皇帝制与郡县制 B.郡县制与刺史制 C.皇帝制与封国制 D.丞相制与刺史制 7.宋朝大臣文彦博曾说“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这明显地体现出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是 A. 皇权高度加强 B.皇权制度与官僚制度的结合 C. 皇权制度与神权制度的结合 D.官僚政治制度正式形成 8.元朝时期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当时管理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的机构是 A.三司 B.宣政院 C.内阁 D.军机处 9.明朝“折中书省之政归六部”。六部所掌主要是 A.决策 B.行政 C.监察 D.司法 10.明太祖朱元璋认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为此他对中央机构作出的重大调整是 A.设立军机处 B.设置枢密院 C.实行一省制 D.废除宰相制度 11.梁启超曾把中国古代的某一机构比喻成“将留声机器所传之声,按字誊出的写字机器”。这一机构是 A.汉朝的刺史 B.宋朝的通判 C.明朝的内阁 D.清朝的军机处 12.张明在图书馆借来《康雍乾三朝实录》、《论军机处与极权政治》、《百年“文字狱”》三本书,计划写一篇历史小论文,你觉得下列最佳论文题目是 A.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B.明清君主专制的发展演变 C.浅议历史上的焚书坑儒 D.清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13.据史料记载,中国古代某一机构,其主要职责是“掌献替可否,奉陈规诲,点检题奏,票拟批答,以平允庶政”。由此可以看出这一机构 A.对皇权形成了一定的制约 B.能够参与中央决策 C.适应了皇权加强的需要 D.提高了中央行政效率 14.陈旭麓先生说:“时代变了,道光帝浑然不觉,结果脚随之跟人新时代,而头脑却依旧留在旧时代。在专制社会中,旨意决定一切。道光帝由此断送了机会。”对这段话最好的理解是 A.中闰社会历史悠久、结构牢固 B.封建自然经济是君主专制的基础 C.自给自足心态滋生封闭保守观念 D.皇权专制延缓中国近代化历程 15.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一书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 力。”费正清的上述观点 A.揭示了鸦片战争的根源 B.抹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 C.肯定了中国抗击英国侵略的正义性 D.从全球化的角度正确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原因 16.下列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内容中,最能体现英国当时侵略需求的条款是 A.英国人在中国犯法由英国领事裁决 B.强迫中国开放东南沿海五处通商口岸 C.双方商定英商在中国进出口货物的关税 D.英商在中国取得居住和租地的特权 17.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其实英国在要求外交平等及商业机会等方面代表了西方各国的愿望。如果不是英国,那么别的国家也会这么做的。至于英国在华贸易的重点是鸦片而非茶叶或其它什么商品,这只是历史的巧合罢了。”作者强调了中英战争的 A.必然性 B.偶然性 C.可能性 D.必要性 18.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近代化产生了一定影响,这主要表现在它 A.否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B.动摇了清朝的统治基础 C.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D.实施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19.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湖广总督等针对汉口、镇江一线“内地奸商亦依托洋商,任意私售私卖”的现象,与西方列强力争,最终促成汉口、九江、镇江开埠设关。这表明 A.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 B.中国成熟地处理了与西方列强的外交关系 C.中国重视自身利益诉求 D.清政府成为西方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20.有人曾对中国近代史上发生的一场战争发出这样的感慨:“从前我国是被西方大国打败,现在竟被东方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的是那样惨,条约订得那样苛刻,这是多么的耻辱啊”。这场战争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1.中日甲午战争时,慈禧太后命人向李鸿章问策,李怒曰:“总理度支(户部),平时请款辗驳诘,临事而问兵规。兵舰果可恃乎?……政府疑我跋扈,台谏参我贪婪,我再哓哓不已,今日尚有李鸿章乎?”----- 引自陈旭麓《近代中 国新陈代谢》在李鸿章看来,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在于 A.军费不足、朝廷猜忌和同僚的倾轧 B.军费不足、洋务派失误和朝廷猜忌 C.同僚倾轧、朝廷猜忌和洋务派失误 D.同僚倾轧、洋务派失误和军费不足 22.如果请你担任历史纪录片《1908年的北京东交民巷》的导演,下列场景中,不该出现在当时的东交民巷中的是 A.英国公使陪同家人散步 B.许多北京居民在准备晚餐 C.意大利使馆在举办舞会 D.日本军队在进行军事训练 23.1940年12月30日,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个广播电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第一次正式播音。当天可能播出的新闻是 A.百团大战的最新战况 B.卢沟桥事变爆发 C.淞沪会战的最新战况 D.日本制造惨无人道的南京大屠杀 24.史料是历史学习的重要载体。下列选项中,最能无可辩驳地证实日本侵华罪行的是 A.中国人民控诉日军侵华的言论 B.日本美化战争的宣传单 C.日本战犯在东京审判中的笔供 D.外国史学家的史学著作 二、非选择题 2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 材料 始皇二十六年,秦初并天下……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音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讎,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祖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史记·秦始皇本纪》 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请回答王绾、李斯对地方管理体制的主张各是什么? 秦始皇最终采纳了谁的主张? 为什么?(10分) 2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6分) 材料一: 西汉政权建立后,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大力放宽政策,轻田租促农业。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武帝时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和法律制度建设,确立了郡县制的主体地位。汉武帝时还形成中外朝制度,由三公九卿为代表的外朝官和皇帝侍从官即内朝官共同执政。 ——摘编自杜庆余《论国家制度建设与汉代兴衰的关系》 材料二: 唐太宗全面革除隋朝弊政,推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推行均田制。他发展完善三省六部制度,三省长官共为宰相,其他官员加以“参预朝政”等名号也可为宰相,后来进一步形成了十分成熟的政事堂制度。他发展科举制度,健全府兵制,强化监察机构。 ——摘编自刘玉峰《大唐气象览胜》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唐初期制度建设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唐制度建设的意义。(10分) 2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近代以来,在列强的压力下,中国被迫开放了一系列通商口岸。自1898年至1910年,清政府又主动开设了30余个商埠。 ——据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等 从材料中提取一个有关自开商埠的信息,并加以简要分析。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今天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于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 ——1937年中共洛川会议 材料二 (1)中国人民全面抗战开始的标志是什么?(2分) (2)依据材料一、二与所学知识,说明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6分) (3)你认为抗战胜利有哪些重要影响?(6分) 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答案】D 2. 【答案】A 3. 【答案】A 【解析】“一国无二君”“一庙无二祭主”表明的是家国同构的特点,故A项正确;材料末体现“神权”“等级森严”,故B、C项错误;中央集权与之不符,故D项错误。 4. 【答案】B 【解析】“海内皆臣”表明国家统一,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 5. 【答案】B 6. 【答案】A 7. 【答案】B 【解析】抓住关键信息“与士大夫治天下”,这里的士大夫指的是读书人,文官,说明皇权制度与官僚制度的结合,故选B。A、C、D三项表述材料均未反映这样的信息。 8.【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并结合所学可知,元朝管理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的机构是宣政院,故B项正确。 9.【答案】B 10.【答案】D 11.【答案】D 【解析】从材料中“留声机、写字机器”等信息可知,这一机构是清朝的军机处。因为清朝的军机大臣的职责是跪受笔录,将皇帝的意旨拟写成文经皇帝批准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军机大臣没有决策权,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所以本题选D。 12.【答案】D 【解析】本题从研究性学习的角度考查学生对明清君主专制强化的掌握。解答本题要注意题干与选项的准确对应。从题干内容来分析,主要是涉及清代的政治和文化专制的方面,A、B 两项的范围过大,C项与题干内容不符,因而D项正确。 13.【答案】C 【解析】本题解题的关键在于理解题干中的材料。从“票拟批答”可以看出它是指明朝内阁职责。内阁的设立加强了君主权力。 14.【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査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根据“在专制社会 中,旨意决定一切”可知,材料主旨突显君主专制,唯有D项最符合材料要求,A、B、C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来。 15. 【答案】B 16.【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中英《南京条约》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分析本题四个选项,AD和打开中国市场无关;BD都有利于打开中国市场,二者相比较,协定关税更有利于英国打开中国市场。故选C。 17.【答案】A 18.【答案】B 19.【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叙述的内容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入侵。面对这种现象,中国官员对此开展了积极的抵抗,也产生了一定的效果。这就反映出中国对自身利益的保护,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 20.【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的认识。1894—1895年,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中国的洋务运动宣告破产。1895年4月,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马关条约》规定: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增辟通商口岸等。《马关条约》的危害是: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故此题选C。 21.【答案】A 22.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辛丑条约》把尔交民巷划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允许中国人居住,故B项符合题意。A、C、D符合史实,符合题意.排除。 23. 【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时间和所学知识可知.1940年下半年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了瓦团人战,故A项正确,卢沟桥事变、淞沪会战、日本制造惨无人道的南京大屠杀均发生在1937年,B、C、D与题干时间不符。 24.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史料包括文字史料和非文字史料。言论并不能作为最好的史料,因为其具有主观性,而且是单方面,所以排除A;宣传单也是出于某种目的而进行宣传,作为日本美化战争的宣传单不能有效地说明日军的罪行,排除B;日本战犯在审判中的笔录可以作为日本侵华罪行的证据,所以答案选C;而史学著作也可以作为依据,但是并不是最无可辩驳的,因为这是经过加工的历史,有作者主观的意识,所以排除D。 二、非选择题 25.【答案】王绾:分封制;(2分)李斯:郡县制。(2分) 秦始皇最终采纳了李斯的主张,实行郡县制。因为郡县制更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其他回答言之有理即可)(6分) 【解析】通过材料中“不为置王,毋以填(音镇)之。请立诸子”和 “今海内赖陛下神灵统一,皆为郡县”可知二人的主张;从材料屮 “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可知秦始皇反对分封制,实行了郡县制。原因可以从郡县制政治影响的角度回答。 26.【答案】(1)特点:注意吸取前代教训;减轻农民负担;注重对前代制度的继承与发展;重视对宰相权力和地位的制约;强化皇权。(每点2分,答对其中任意三点即可满分6分) (2)意义: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社会稳定,巩固了新生政权: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有利于防止宰相专权;有利于减少决策与施政错误:促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与完善。(每点2分,10分) 27.(12分) 评分要求:所提取信息明确清晰,必须源自材料;(3分)论据准确,史实引用合理,围绕所提取的信息;(6分)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3分) 示例: 信息:集中于沿海地区。(2分) 沿海地区已有众多被迫开设的通商口岸,交通相对便利、经济相对发展; 自开商埠,可分洋人之利,且可利用便利条件,促进地区发展,并抵御外侵。(8分,其他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总而言之,近代中国受列强的侵略,从沿海地区被迫开放。(2分) 28.【答案】(1)标志: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或七七事变)。(2分) (2)原因: ①国共两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团结抗战。 ②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援助和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持。 ③日本发动的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6分,每点2分) (3)影响: ①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侵略战争的完全胜利; ②大大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③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6分,每点2分)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