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07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解析版)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 第二次月考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6.考试时间:150分钟;历史政治地理同堂分卷考试,每科100分,共300分 第I卷 选择题(48分) 一、单选题(每小题4分,共12个小题,共48分) 1.公元前632年晋文公大败楚国后,在黄河以北的河阳举行诸侯会盟,并召周襄王参加。《春秋》将周襄王参加此次会盟记为“天子狩河阳”(“狩”是天子的大权之一,以狩猎为名巡视境内),这表 A. 春秋时期诸侯兼并战争频繁 B. 周天子丧失了天下共主地位 C. 晋文公履行了分封制的义务 D. 《春秋》意图维护礼乐秩序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公元前632年晋文公大败楚国后,在黄河以北的河阳举行诸侯会盟,并召周襄王参加。《春秋》将周襄王参加此次会盟记为‘天子狩河阳’”可知,材料反映了诸侯之间的争霸战争,说明周天子权威衰落,但《春秋》将周襄王参加此次会盟记为“天子巡视河阳”,这说明《春秋》意图维护礼乐秩序,维护周天子的权威,D正确;A不是材料主旨;据材料“……《春秋》将周襄王参加此次会盟记为‘天子狩河阳’”可知,《春秋》仍然维护礼乐秩序,维护周天子的权威,这说明周天子未丧失天下共主地位,B错误;据材料没有体现晋文公履行分封制的义务,C错误。 2.汉至隋唐,弹琴的儒者多是经过世族家教门风滋养、承续累世经学的贵族,“琴者,禁也”和“以琴正心”是他们追求的目标。这表明 A. 儒者通过琴理以期提高个人素养 B. 儒学实现了与时代精神的结合 C. 理学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 D. 世家大族是传承经学的主体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琴者,禁也” “以琴正心”体现儒家提倡古琴的“禁”,主要是因为儒家认为音乐的首要功能是教化,儒者通过琴理以期提高个人素养,A项正确。题干信息强调儒者通过琴理以期提高个人素养,与时代精神无关,排除B。理学产生于宋代,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题干体现弹琴的儒者是经过世族家教门风滋养、承续累世经学的贵族,而没有体现世家大族是传承经学的主体,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A。 3. 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从根本上说,是因为 A. 它是封建社会的一种进步思想 B. 适应了君主专制统治加强的需要 C. 儒家经典是科举考试主要内容 D. 宣扬了仁政思想得到人民的拥护 【答案】B 【解析】一种思想要成为某个社会的统治思想,则这种思想必须符合该社会政治的需要。儒家思想之所以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也正是因为儒家思想符合了封建社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君权神授”思想,创立了新儒学,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因此被汉武帝推崇,并逐步上升为封建统治思想。故答案选择B项。 4. 在鸦片战争后的半个多世纪里,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变。下列情形有可能出现在该时期的是 ①福建厦门某茶农向英国出口茶叶,订单数量急剧增加 ②上海某地主从国外引进机器设备,创办了纺织工厂 ③外国在华创办工厂的数量不断增多,并逐渐合法化 ④清政府曾经允许政府和民间私人创办近代民族企业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A 【解析】鸦片战后后中国沦为列强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福建厦门某茶农向英国出口茶叶,订单数量急剧增加正是这一现象体现,①正确;在外商企业利润刺激下。国人开始创办民族资本主义企业,②正确;外国商人来都忙中国,创办企业并逐渐合法化,③正确;清政府曾经允许政府和民间私人创办近代民族企业是甲午战争之后,排除④,选择B符合题意。 5.1840年,英国对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有学者在谈到这次战争之后中外交往的历史时曾说:“在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材料中的变化根本上是由于 A. 中英双方实力的变化造成的 B. 世界资本主义的迅猛发展 C. 中国封建制度的落后 D. 中英文化观念的冲撞 【答案】B 【解析】材料中叙述的变化实际上体现出的是实力的变化,中国和英国两个国家实力的转变还是得益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没有进一步挖掘出问题的本质;C选项说法没错,但是根本在于资本主义的进步性;D选项不是关键性所在。 6.1937年8月22日,时任国民革命军第18军少将旅长的蔡炳炎从常 州奔赴前线前,写信给妻子:“殊不知国难至此,已到最后关头,国将不保,家亦焉能存在?”此时 A. 日军进攻上海,威胁南京国民政府 B. 武汉会战结束,中国丧失大半国土 C.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国共合作抗日 D. 抗日战争爆发,日本正在筹建“伪满洲国” 【答案】A 【解析】日本发动侵略上海的八一三事变,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根据国共两党协议,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归属国民革命军第18集团军,国共宣言的发表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实现,故A正确;武汉会战是1937年10月结束,排除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是1937年9月,排除C;“伪满洲国”的建立是1932年,排除D。故选A。 7.下图所示的头版头条文件 A. 首倡用和平方式实现统一 B. 提出“一国两制”的方针 C. 实现政治经济交流正常化 D. 达成“一个中国”的共识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979年大陆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提出了结束两岸军事对峙、开放“两岸三通”、扩大两岸交流等方针,倡导结束分裂局面,和平统一中国,故A项正确。B项,“一国两制”的方针于1981年提出,排除。C项,《告台湾同胞书》提出时并未实现正常的政治经济交流,排除。D项,1992年海峡两岸达成“一个中国”的共识,排除。 8.1838~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统计图表 对图表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 鸦片战争后英国完全占有中国市场 B. 五口通商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商品输出 C. 中国的民族资本抵制了英国的商品倾销 D. 英国对中国表现为较大规模的贸易顺差 【答案】B 【解析】1843年-1847年输出值比1838年-1842年输出值出现了大幅度增长,主要原因是《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被迫五口通商便利了英国的商品输出,故B正确。从图中可知,鸦片战争后,英国对华商品输出不是持续增长,如1848年-1852年的输出值比1843年-1847年输出值出现了下降趋势,故A错误。中国的近代民族工业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故C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英国对中国的贸易顺差,排除D。 9.“太平天国的历史作用不在于‘运动’本身‘革命’,而在于引发了‘生死竞争’,迫使不同营垒中的开明之士顺应历史发展方向。”该观点认为太平天国运动 A. 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统治 B. 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 C. 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趋势 D. 不能承担民主革命的重任 【答案】B 【解析】材料这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如洋务运动、《资政新篇》等,都符合近代化的方向,故B正确。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统治,符合史实,但在材料中没有反映,故A排除。太平天国运动本身的局限性违反了社会发展规律,例如《天朝田亩制度》的绝对平均主义方案具有空想性,故C排除。材料重点不是论述太平天国运动不能承担民主革命重任,故D排除。 10.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部分官员认为中外冲突的根源在于外国人的嗜利。因此,可以全免关税,让列强放弃公使驻京、赔偿军费、长江通商等条款。这表明,当时清政府部分官员 A. 缺乏近代国家主权意识 B. 华夷观念正在转变 C. 已具有国际法意识 D 主张自由贸易以求自强 【答案】A 【解析】材料中“可以全免关税”能很明显地看出当时部分官员对于关税主权的不在意,说明这部分官员缺乏近代主权意识,A正确;材料中涉及的是晚清官员对于主权意识的淡薄,不是说明华夷观念的转变,B项错误;材料中官员不懂得主权意思,显然不具有国际法意识,C 错误;材料中官员认为西方列强是想通商,官员并不清楚通商的真正目的,所以主张自由贸易以求自强不符合史实,D项错误。 11.创办于20世纪初的上海《时报》在评论某一事件时指出:“革命军既有兵队,又有军械,与政府俨然有对峙之势矣,而政府亦以对峙相待,命陆军大臣统近畿军队乘车而下,相见于江汉之间。是役也,南北战欤?人民与政府战欤?革命与专制战欤?其胜其败,势将大异。”这一评论 A. 支持了国民革命 B. 声援太平天国运动 C. 肯定了南昌起义 D. 针对的是武昌起义 【答案】D 【解析】从材料来看,时间是20世纪初,所以排除B选项。再从材料的叙述上看,“革命军”不可能指的是共产党的军队,所以排除C选项。再从具体内容来看,形容的是辛亥革命中的武昌起义,所以本题选额D选项,排除A选项。 12.日本投降前夕,美国总统杜鲁门说:“我决定,对日本的占领不能重蹈德国的覆辙,我不想分割地管制或划分占领区。我不想给俄国人以任何机会……。”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 美国要单独占领日本 B. 美国反对苏联实行分区占领,以维护日本领土完整 C. 美苏在处理战后日本问题上产生分歧 D. 美国企图称霸东亚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战后对德国的分区占领最终损害了美国的利益,故在日本问题上“不能重蹈德国的覆辙”,说明美苏两个大国在处理重大国际问题上出现了分歧,同时也说明美国欲借日本问题称霸东亚,A、C、D都正确,但与设问不符。材料强调美国欲借日本问题称霸东亚,而不是维护日本领土完整,故B项错误,所以选B。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关键信息“我决定,对日本的占领不能重蹈德国的覆辙,我不想分割地管制或划分占领区。我不想给俄国人以任何机会”,抓住设问要求“不正确”,结合战后美国扶植日本的相关史实即可知道正确答案。 第II卷 非选择题(52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容闳被称为“中国留学之父”。他决心“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富强文明之径”。1870年,他向曾国藩提出了派遣学生赴美留学的计划。曾国藩与李鸿章联名上奏获得批准。1872年,包括詹天佑在内的第一批官派留美学生从上海启程。在1872-1875年间,清政府先后遣送四批共120名幼童赴美留学。然而,在守旧派官员的反对下,清政府做出撤回留美幼童的决定。 最早提议派遣留欧学生的是洋务派领袖沈葆桢。1875年,沈葆桢委派福州船政局法籍顾问携带5名船政学堂高材生赴欧游历。1876年,李鸿章派遺7名淮军军官赴德国留学。此后,清廷共派出80余人赴欧留学,多数学习海军。他们提出“造材异域”,通过向欧洲国家派遣留学生,求得其知识技术,进而达到“自强”的目的。 ——摘编自王奇生《中国留学生的历史轨迹(1872一1949)》 材料二 甲午战后,朝野上下同感通过日本学习西洋文化是中国的最佳出路。留日学生从1896年的13名迅速增加到1904年的2557人。留日学生以读速成科和普通科为主,多学政法专业,学习理工科者较少。由于不少留日学生在新思想的影响下,成立了一些以“排满反清”为目标的革命组织,清政府开始调整留日政策,对留日人数和资格水平作出限制,1906年后,留日热潮逐渐消退。 ——蒋凯.徐铁英《近代以来中国留学教育的历史变迁》 材料三 在20世纪初期大批中国青年涌向日本的刺激下,一些美国外交官和政府中的“中国通”认为,“哪一个国家能够做到教育这一代中国人,哪一个国家就将因为这方面付出的努力,而在精神和商业的影响上,取回最大可能的收获,进而控制未来中国的发展”。鉴于清政府的财政状况,少数美国人士认为,退还庚子赔款也许是一个“伟大的办法”。美国国会即于1908年通过一项议案,决定将其在军旗下获得的部分庚子赔款退还给中国,作为向美国派遣留学生的经费,用于扩张精神上的影响。1911年,作为留美预科的清华学堂正式成立,从而又兴起了留美教育浪潮。 ——摘编自王奇生《中国留学生的历史轨迹(1872-1949)》 (1)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公派第一批留学生留学欧美的原因。与19世纪晚期留学欧美相比,20世纪初留学日本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08年美国退还“庚子赔款”的时代背景。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晚清时期的留学教育。 【答案】(1)留学欧美原因:鸦片战争失败后,封建统治者中的有识之士认识到中国科技落后于欧美,希望实现教育强国理想;洋务运动的开展,清朝对新式人才的需求;容闳及开明官员的推动。 留日学生特点:从学习方式上,以速成科为主;学习内容上,以政治法律等社会科学为主;学习结果上,成立了各种反清革命组织,成为了清政府的掘墓人。 (2)背景:八国联军侵华,中国战败,被迫签订辛丑条约。美国向亚太地区扩张,力图扩大其势力范围。与日本争夺对中国精神上的控制,推行利用教育加强精神侵略的战略。 (3)评价:清朝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开启了近现代留学教育之先河,打破了僵化封闭的教育制度,培养了一批新式人才,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国防军事力量:促进了中国教育变革和教育的现代化,推动了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变革。20世纪初期留学教育介绍了西方社会学说和启蒙思想,开启民智,推动了爱国教亡的政治运动高涨,为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创造了条件。但由于封建守旧势力的阻挠,帝国主义的侵略与控制,留学教育受到严重制约,具有半殖民地性质的特征。 【解析】 (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和所学,从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洋务运动的开展以及容闳及开明官员的推动等角度思考;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二从学习方法、学习内容以及学习结果等角度思考回答。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20世纪初期大批中国青年涌向日本的刺激”“用于扩张精神上的影响”的信息并结合所学中国民族危机深重、美国和日本的扩张等角度思考回答。 (3)评价历史事件从积极和消极两个视角分析,积极从培养了一批新式人才,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国防军事力量,促进了中国教育变革和教育的现代化,推动了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变革等思考回答;消极从留学教育受到严重制约,具有半殖民地性质的特征思考回答。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重商主义产生于西欧封建制度解体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时期。是与工场手工业和资本原始积累相适应的经济学说和政策。这一政策限制了资本主义自由发展,由此,经济政策的钟摆开始反向运动,1759年亚当·斯密首次提出“看不见的手”,主张经济自由主义。从重商主义到经济自由主义历时百余年,这次经济政策变革有利于维护资本主义的社会稳定。到19世纪末期,经济自由主义登上巅峰,也开始走向极限。20世纪前期,英国经历两次世界大战和西方经济大危机,之后,英国经济政策“重返”国家干预。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使英国社会在20世纪前期剧烈动荡后达到新稳定,出现战后20年经济的“黄金时代”。但20世纪70年代的英国面临的危机重重,1979年起,奉行新自由主义的保守党连续执政18年,重点是“重返”自由经济,即“解放市场和压缩大政府”。 ——摘编自吴必康:《变革与稳定:英国经济政策四次重大变革》 材料二 二战后,由于欧洲普遍衰落,寻求联合,先后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经济共同体,而英国却与欧洲大陆若即若离。随着欧洲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欧洲国家联系更加紧密,英国担心失去领导地位,曾两次提出申请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但都被戴高乐否决,戴高乐担心担心英国成为美国的“特洛伊木马”。经过几年的努力,英国1973年才最终加入欧共体。 ——何梦吉《英国脱欧原因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经济政策演变特点以及经济政策发生演变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加入欧共体的背景;分析英国加入欧共体对欧洲和世界格局的影响。 【答案】(1)特点:随着英国经济发展,经济政策不断调整与变革;每次经济政策变革都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秩序的稳定;经济政策变革与理论发展相互推动和促进;每次经济政策的变革都经历了盛极而衰的过程。 原因: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末期,经济自由主义出现的原因是英国首先开展和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急需倾销工业品,其产品具有竞争优势,重商主义已经不适应资本主义经济自由发展的需要;20世纪前期,英国自由主义经济政策转向国家干预的原因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受国内外因素的影响,英国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干预;1979年起,英国“重返”自由经济的原因是资本主义经济出现危机,经济发展出现滞胀,国家加强对经济干预导致企业失去活力,大规模福利政策导致财政困难。 (2)背景:英国在二战后欧洲普遍衰落;美苏主导下的两极格局形成;西欧各国在二战后经济联系日益密切;摆脱美国的控制和苏联的威胁;美国和西欧存在控制和反控制斗争;英国担心失去在欧洲的领导地位。 影响:促进了西欧经济一体化,带动了政治一体化进程;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形成,冲击了两极格局,使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欧共体经济、社会和政治的一体化阻止了欧洲内部再度爆发战争;有利于解决各成员国之间经济和社会上的不平等,形成了一个和而不同、更加多样的欧洲。但欧共体内部也存在着一定的分歧与矛盾。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英国经济政策的演变,以及英国加入欧共体的背景和影响,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归纳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英国经济政策演变的特点,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从重商主义到经济自由主义历时百余年,这次经济政策变革有利于维护资本主义的社会稳定”“英国经济政策“重返”国家干预。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使英国社会在20世纪前期剧烈动荡后达到新稳定,出现战后20年经济的‘黄金时代’”“但20世纪70年代的英国面临的危机重重,1979年起,奉行新自由主义的保守党连续执政18年,重点是‘重返’自由经济”等信息归纳得出。经济政策发生演变的原因,可以联系教材所学,以及材料信息,从发生转变时的社会状况以及经济政策自身的效果等方面来分析。 (2)英国加入欧共体的背景,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二战后,由于欧洲普遍衰落”“欧洲国家联系更加紧密”“英国担心失去领导地位”等信息,并联系教材所学关于这一时期的欧洲和世界形势的有关内容来回答。英国加入欧共体对欧洲和世界格局的影响,应当联系所学,从对西欧一体化的影响、对多极化趋势的影响、对欧洲局势的影响以及所存在的消极影响等方面来回答。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中叶以来,吏治败坏,考察官吏的制度流于形式。张居正在维护明朝统治的基础上推行了“考成法”,内容:其一是六部和都察院要把所属官员应办之事,规定出完成期限。然后分别登记在三个帐薄上,一本由部、院留做底薄,一本送六科,一本送内阁。其二是六部和都察院分别按照底簿登记,逐月检查。六科根据帐薄登记,稽查六部的执行情况,内阁亦根据账簿登记,稽查六科,并对欺隐事例进行惩处。这样,月有考,岁有稽,内阁总其成。“致理之要,无逾于此”。 ——摘编白张海瀛《论张居正的考成法》 材料二 17世纪和18世纪初叶,中国对欧洲的影响远比欧洲对中国的影响大得多……中国由于其孔子的伦理体系、为政府部门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对学问而不是对作战本领的尊重以及精美的手工艺品……开始被推举为模范文明……18世纪末叶,欧洲人对中国的钦佩开始消逝。 ——摘自美国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 材料三 在1855—1870年文官制度改革期间……最大胆的举措是八个方面的借鉴和采用了中国科举制度原则,对英国文官秉用制度做出了革命性的变革。第一采用科举制公开考试、自由竞争,择优录取原则……还强调了新考试制度必须和英国国情融合、贯通。 ——摘自严泉《论中国的科举制度对近代西方文官考试制度形成的影响》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张居正推行“考成法”的特点,并简析“考成法”实施的历史作用。 (2)依据材料二、三,说明西方人是怎样学习中国的考试制度的?到18世纪末叶“欧洲人对中国的钦佩开始消逝”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案】(1)特点:立限考事;以事责人;分工具体,相互制约、相互监督;逐层落实与考查(责任制);加强了内阁集权;可操作性强。 作用:吏治清明;行政效率提高(作风更加务实)。 (2)说明:借鉴中国的科举制,创建文官考试制度;根据本国国情吸收其有益的东西,如:公开考试、自由竞争、择优录取的原则。 原因:工业革命的发展,欧洲工业资产阶级迫切需要中国成为其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中国由于封建制度严重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而走向衰落。 【解析】 第一问中,“应办之事,规定出完成期限”体现立限考事,“所属官员应办之事…登记在三个帐薄上”体现以事责人,“六部和都察院…逐月检查,六科…稽查六部,内阁…稽查六科”体现分工具体,逐层落实与考查,加强制约和监督,“内阁总其成”体现加强了内阁集权,“六部和都察院把所属官员应办之事…分别登记在三个帐薄上”并逐层检查,可操作性强。由“吏治败坏,考察官吏的制度流于形式”可得,考成法的实施能澄清吏治,使作风更加务实。 第二问中,由“文官制度改革期间……最大胆的举措是八个方面的借鉴和采用了中国科举制度原则”可得借鉴中国的科举制,创建文官考试制度,由“第一采用科举制公开考试、自由竞争,择优录取原则,新考试科度必须和美国国情融合、贯通”可得,根据本国国情吸收其有益的东西,如公开考试、自由竞争、择优录取的原则。分析“欧洲人对中国的钦佩开始消逝”的根本原因要从经济角度着眼,结合所学,18世纪末西方开展工业革命,迫切需要中国成为其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而同时期的中国封建制度走向衰落。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