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07 发布 |
- 37.5 KB |
- 3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山东省枣庄市高二上学期期末第二学段模块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
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二学段模块考试 高二生物 1.如图为人体细胞与内环境的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人体中约2/3体液存在①④⑥中 B. 图中⑤细胞生活的直接内环境是⑥ C. ④⑥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C1- D. 某人皮肤烫伤后,出现的水泡中的液体是指⑦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图文结合的形式,综合考查学生对体液的组成成分及其相互关系、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详解】①为淋巴,②为毛细淋巴管壁,③为红细胞,④为血浆,⑤是毛细血管壁,⑥组织液,⑦为组织细胞。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其中细胞内液约占体液的2/3,主要由淋巴、血浆和组织液构成的细胞外液约占体液的1/3,A错误;毛细血管壁的细胞生活的直接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B错误;血浆和组织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C1-,C正确;某人皮肤烫伤后,出现的水泡中的液体是指组织液,D错误。 【点睛】正确解答此题,需要理清体液的组成成分及其相互关系、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等相关的知识脉络,据此明辨图中数字所示结构或体液的名称,进而分析各选项。 2.下列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科学的引种能增加生物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B. 湿地公园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的价值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C. 对害虫进行生物防治,能有效的降低化学试剂带来的二次污染 D. 保护生物多样性要在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三个层次上采取保护措施 【答案】B 【解析】 科学的引种能增加生物种类,从而增加生物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A项正确;湿地公园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的价值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B项错误;对害虫进行生物防治,不会造成环境污染,C项正确;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要在三个层次上采取保护措施,D项正确。 3.如图为某低等海洋动物完成某反射的反射弧模式图(c类似于突触)。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a处接受适宜的点刺激,b处能测到电位变化 B. ③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完成后即失去活性 C. 图中有三个神经元,a处兴奋传导的速率大于c处 D. ②处接受适宜的点刺激,b处能测到电位变化 【答案】D 【解析】 试题解析:如果a处接受适宜的电刺激,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传导途径是a→b→c,因此b处可以接收到电位变化,A正确;③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完成后即失去活性,B正确;分析题图可知,图中3个神经元细胞体,因此有3个神经元,由于存在突触延搁,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率大于突触处的传导,C正确;②处接受适宜的点刺激,b处不能测到电位变化,因兴奋在突触中是单向传递的,D不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反射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4.下列关于植物激素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植物体内激素的合成量与环境因子的变化无关 B. 植物激素直接参与细胞代谢同时传达调节信息 C. 植物体内多种激素能对基因组的表达进行调节 D. 植物所有的生命活动都由植物激素调节来控制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综合考查学生对植物激素调节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植物体内激素的合成量受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的影响,因此与环境因子的变化有关,A错误;植物激素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而是给细胞传达一种调节代谢的信息,B错误;植物的各种生命活动是各种植物激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在根本上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的变化,会引起植物体内产生包括植物激素合成在内的多种变化,进而对基因组的表达进行调控,可见,植物体内多种激素能对基因组的表达进行调节,激素调节只是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一部分,C正确,D错误。 【点睛】以归纳整理为基点,识记和理解“植物激素调节”等相关的基础知识,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5.下列叙述中,属于群落研究范围的是 A. —个国家不同年龄段人口数量的比例 B. 鲈鱼吞食幼小鲈鱼 C. —个池塘中有多少种群 D. —块草地上的蒲公英数量 【答案】C 【解析】 —个国家不同年龄段人口数量的比例,是该国家的年龄组成,属于种群的特征,不属于群落研究范围,A项错误;繁殖季节里,成年鲈鱼吞食幼小鲈鱼的行为属于种内斗争,不属于群落研究范围,B 项错误;—个池塘中有多少种群属于池塘群落的研究范围,C项正确;—块草地上的蒲公英数量属于种群数量,不属于群落研究范围,D项错误。 6.下列最可能用于同一生物的一组名词是 ①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 ②次级消费者,自养生物 ③分解者,腐生生物 ④消费者,自养生物 ⑤植食动物,异养生物 ⑥自养生物,第一营养级 ⑦自养生物,初级消费者 A. ①③⑤ ⑦ B. ②④⑥ C. ①③⑤⑥ D. ①⑥⑦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初级消费者属第二营养级;次级消费者是异养型生物,而不是自养型生物;分解者是腐生生物;消费者是异养型生物,而不是自养型生物;草食动物是异养生物;自养生物属第一营养级;自养生物是生产者而不是初级消费者。 【详解】初级消费者属第二营养级,①正确;②次级消费者是异养型生物,而不是自养型生物,②错误;③分解者是腐生生物,③正确;④消费者是异养型生物,而不是自养型生物,④错误;⑤草食动物以植物为食,是异养生物,⑤正确;⑥生产者均为自养生物,属于第一营养级,⑥正确;⑦初级消费者是第二营养级,异养生物,⑦错误;故选C。 【点睛】牢记:生产者——第一营养级——自养型生物;分解者和消费者均为异养型生物;分解者营腐生生活,消费者营独立生活或寄生生活。 7.下列有关传统发酵技术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制作腐乳需利用毛霉产生的酶分解豆腐中的蛋白质等物质 B. 酿制果酒、果醋所需酵母菌和醋酸菌的发酵底物、条件完全相同 C. 制作果酒最快捷的途径是先制果醋,再制果酒 D. 制作果酒、果醋和腐乳过程都应杜绝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答案】A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果酒、果醋、腐乳等传统发酵技术,以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详解】制作腐乳需利用毛霉产生的酶分解豆腐中的蛋白质等物质,A正确;酵母菌发酵底物是糖,醋酸菌的发酵底物是糖或者乙醇,而且条件不同,果酒需要缺氧环境,果醋需要有氧环境,B错误;一般是先制酒后制醋,C错误;制作果酒、果醋和腐乳过程都需要微生物的生长繁殖,D错误。 【点睛】本题属于简单题目,只要识记果酒、果醋及腐乳的生产过程,本题就会迎刃而解。 8.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种群密度是决定种群兴衰的晴雨表 B. 均匀分布的种群种内竞争激烈 C. 存活曲线为凸形的种群最适应环境 D. 同一物种的种群性别比例不会发生变化 【答案】B 【解析】 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兴衰的晴雨表,A错误。均匀分布的种群种内竞争激烈,B正确。存活曲线以环境条件和对有限资源的竞争为转移,不能说凸形的种群最适应环境,C错误。同一物种的种群性别比例也会发生发生改变,如使用性引诱剂后性别比例改变,D错误。 9.艾滋病(AIDS)是由于感染HIV引起的一类传染病,人体感染HIV后体内HIV浓度和T细胞浓度随时间变化如下图。下列相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曲线AB段,HIV浓度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它在内环境中大量增殖的结果 B. 曲线BC段,HIV浓度下降主要是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共同作用的结果 C. 曲线CD段,人体的细胞免疫能力大大下降,体液免疫基本不受影响 D. 曲线EF段,T细胞浓度上升是因为骨髄中造血干细胞快速分裂的结果 【答案】B 【解析】 结合曲线图分析,由于HIV只能在宿主细胞内才能增殖,所以AB段内HIV浓度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它在宿主细胞中大量增殖的结果,不是内环境,A错误;消灭HIV,一方面需要细胞免疫将胞内的HIV释放到内环境,另一方面需要体液免疫将内环境中的HIV通过与抗体结合而消灭的HIV,所以B正确;图中CD段时期,体内HIV逐渐增多,而T细胞逐渐减少,由于T细胞既要参与细胞免疫,也要参与体液免疫,所以随T细胞的减少,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都要大大降低,C错误;T细胞是在胸腺内产生并成熟,不是在骨髓,所以D错误。 10.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种群内的个体在水平方向的分布构成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B. 捕食者的存在客观上起到促进被捕食者种群发展的作用 C. 环境容纳也称K值,是指一定空间种群的最大数量 D. 在沙丘、火山岩、弃耕农田上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答案】B 【解析】 【分析】 种群的特征包括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群落层次的问题有丰富度、种间关系、群落结构等。 【详解】A. 种群内的个体在水平方向的分布属于种群的结构,A错误;B. 捕食者的存在客观上起到促进被捕食者种群发展的作用,二者共同进化,B正确;C. 环境容纳也称K值,是指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所能维持的种群的最大数量,C错误;D. 在沙丘、火山岩上发生的是初生演替,弃耕农田上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D错误。故选B。 【点睛】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判断依据:起始是否有植被存在。裸岩、沙丘上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弃耕农田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11.某校生物兴趣小组探究生长素类似物2,4-D对月季插条生根的影响,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生根的平均长度或总长度也可作为本实验的观察指标 B. 插条的状况,芽的数量,2,4-D的浓度等都是该实验的无关变量 C. 2,4-D浓度为800mg/L时,抑制插条生根 D. 根据实验结果,确定2,4-D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是400mg/L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并且在促进生长的浓度中存在一个最适浓度。分析图解可知,随着NAA浓度的逐渐升高,平均生根数逐渐增多,400mg/L时生根数最多,然后生根数又逐渐下降。 【详解】由于生长素能够促进生根,所以实验记录的因变量可以是枝条生根的平均数量或枝条生根的平均长度(或总长度),A正确;插条的状况、芽的数量等都是该实验的无关变量,而2,4-D的浓度是自变量,B错误;与2,4-D浓度浓度为0时相比,2,4-D浓度为800mg/L时,促进插条生根,C错误;由于该实验分组较少,所以不能确定促进月季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只能确定2,4-D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是400mg/L左右,应该在200~600mg/L范围内设置梯度更小的浓度以探究最适浓度,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能够通过曲线分析确定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明确侧芽的数目、溶液处理的时间等属于无关变量,而无关变量会影响实验的结果,因此应保持相同且适宜。 12.下图为人体体温与水平衡调节的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下丘脑是体温调节的主要中枢,是形成冷觉的部位 B. 寒冷刺激时,a、b、c、d、e激素的分泌均增加 C. 下丘脑中具有渗透压感受器,还能合成分泌a、e激素 D. 图示的神经调节过程中,肾上腺、骨骼肌均为效应器 【答案】C 【解析】 【分析】 下丘脑是内分泌调节的枢纽,在维持内环境稳定方面,如人体的体温恒定、水盐平衡、血糖平衡等生理过程都具有重要调节作用。分析题图:在寒冷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在垂体前叶,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作用在甲状腺,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促进物质的氧化分解,使产热增多。在水盐调节过程中,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由垂体后叶释放后随着血液运输作用到集合管、肾小管,促进水的重吸收。a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是促甲状腺激素,c是甲状腺激素,d是肾上腺素,e是抗利尿激素。 【详解】下丘脑是体温调节的中枢,冷觉形成的部位在大脑皮层,A错误。寒冷时,a、b、c、d激素增加,使产热增加;但是寒冷时水平衡调节过程中,因为通过皮肤散失的水分减少,因此抗利尿激素减少,使尿液增加,B错误。下丘脑既是渗透压感受器又是水平衡调节的中枢,还能分泌抗利尿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C正确。图中的下丘脑支配的神经直接作用在肾上腺上,但并没有直接作用在骨骼肌上,骨骼肌的变化是因为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作用在骨骼肌上引起的,因此骨骼肌不是效应器,肾上腺是效应器的,D错误。 【点睛】做此题要对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的过程掌握熟练,易错选项是D ,没有分析图中的反射弧,误认为骨骼肌是效应器。 13.在下列物质或过程中,不会在人体内环境中出现的是 ①血红蛋白②葡萄糖③葡萄糖分解产生丙酮酸和还原氢④二氧化碳⑤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⑥甲状腺激素的运输⑦乙酰胆碱 ⑧尿素 ⑨维生素 A. ②③④⑥ B. ①③⑤ C. ①③⑦ D. ③⑤⑥⑧⑨ 【答案】B 【解析】 【分析】 人体内的液体都叫体液,可以分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其中细胞外液是人体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又叫内环境.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淋巴组成.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等都是直接与外界相通的,不属于内环镜。 【详解】①血红蛋白在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成分,①符合题意; ②葡萄糖属于内环境成分,②不符合题意; ③葡萄糖分解产生丙酮酸和还原氢的场所是线粒体,不属于内环境,③符合题意; ④二氧化碳是细胞代谢后直接排入内环境的,属于内环境,④不符合题意; ⑤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的场所的消化道,而消化道与外界环境直接相通,不属于内环境,符合题意; ⑥甲状腺激素是通过血浆运输的,属于内化境,⑥不符合题意; ⑦乙酰胆碱是一种神经递质,可以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组织液),属于内环境,⑦不符合题意; ⑧尿素是细胞代谢后直接排入内环境的,属于内环境,⑧不符合题意; ⑨维生素是细胞从内环境中直接吸收的营养物质,属于内环境,⑨不符合题意。①③⑤不属于内环境成分,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组成,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的组成部分即组成成分,能准确判断题中各选项是否属于人体内环境,再选出正确的答案即可。 14.某科研人员以大豆幼苗为实验材料进行相关实验,实验记录如下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浓度 总长度 试剂 0μmol·L-1 0.05μmol·L-1 0.5μmol·L-1 1μmol·L-1 5μmol·L-1 吲哚乙酸(IAA) 80cm 114cm 100cm 76cm 35cm 吲哚丁酸(IBA) 80cm 77cm 50cm 35cm 15cm α-萘乙酸(NAA) 80cm 44cm 23cm 18cm 10cm A. 该实验所用大豆幼苗的品种、大小以及生理状态属于无关变量 B. 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三种植物激素对大豆幼苗根系生长的影响 C. 该实验能反映出IAA的两重性,但不能反映出IBA和NAA的两重性 D. IAA促进大豆根系生长的最适宜浓度可能在0.05μmol·L-1—0.5μmol·L-1之间 【答案】B 【解析】 A、该实验中自变量是不同试剂和各试剂的不同浓度,因变量是大豆幼苗生长程度,其所用大豆幼苗的品种、大小以及生理状态属于无关变量,A正确; B、实验中的三种试剂并不都是植物激素,吲哚丁酸和α-萘乙酸是生长素类似物,B错误; C、该实验能反映出IAA的作用效果是,高浓度抑制生长,低浓度促进生长,体现了两重性,而IBA和NAA的作用效果均是抑制生长,没有体现两重性,C正确; D、IAA促进大豆根系生长的最适宜浓度在0-0.5μmol·L-1之间,故有可能在0.05μmol·L-1—0.5μmol·L-1之间,D正确。 考点: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 15.在人体的免疫调节过程中,不属于T淋巴细胞功能的是 A. 呈递抗原 B. 分泌淋巴因子 C. 分泌抗体 D. 分化为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 【答案】C 【解析】 在体液免疫中,大多数病原体经吞噬细胞的摄取、处理,暴露出这种病原体特有的抗原,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T细胞再将抗原呈递给B细胞;B细胞在抗原的刺激下,在T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分泌相应抗体,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在细胞免疫中,T细胞在抗原的刺激下,增殖分化为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接触,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并最终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综上分析,C正确,A、B、D均错误。 【点睛】解答此题需要熟记并理解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 16.以下有关神经元及兴奋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神经递质与突触前膜上受体的结合有特异性 B. 静息状态下神经细胞膜两侧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 C. 静息状态时神经元细胞膜内外也会有离子进出 D. 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一定使其兴奋 【答案】C 【解析】 【分析】 静息电位内负外正,动作电位是内正外负。神经元之间传递兴奋时依靠神经递质的作用。 【详解】A.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特异性结合,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或抑制,A错误;B. 静息状态下神经细胞膜两侧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B错误;C. 静息状态时神经元细胞膜内外也会有离子进出,如钾离子外流,C正确;D. 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可能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或抑制,D错误。故选C。 【点睛】神经递质分为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故神经递质会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或抑制。 17.下列有关菌种保藏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临时保藏的菌种一般是接种到试管的固体斜面培养基上 B. 对于频繁使用的菌种,可以采用临时保藏的方法 C. 临时保藏菌种的培养基不需要定期更换 D. 长期保藏菌种时,各取lmL灭菌甘油和培养菌液混匀后保存在-20℃冷冻箱中 【答案】C 【解析】 固体斜面培养基可使菌种与培养基有较大的接触面积,可用于临时保藏的菌种,A项正确;对于频繁使用的菌种,可以采用临时保藏的方法,B项正确;临时保藏菌种的培养基每隔3~6个月需要定期更换,C项错误;长期保藏菌种时,在3ml的甘油瓶中装入lmL灭菌甘油和1,ml培养菌液,混匀后保存在-20℃冷冻箱中,D项正确。 18.结合下图的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图示的各种成分在生态学上可以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B. 细菌位于第二、第六两个营养级 C. 细菌与蝉之间的关系属于竞争 D. 蛇属于三级消费者 【答案】A 【解析】 图中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可以构成一个生态系统,A正确;细菌不参与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组成,不占有营养级,B错误;细菌属于分解者,其与蝉之间不构成竞争关系,C错误;蛇为三级消费者,属于四级消费者,D错误。 19.下图中甲、乙为人体内两种不同组织处的毛细血管,①②③表示某些化学物质。请据图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 图中CO2浓度最高的部位是乙 B. 若②为氨基酸,经吸收、运输,在组织细胞中的核糖体上合成组织蛋白共要穿过5层生物膜 C. ①②③三种化学物质中②和③可以是葡萄糖 D. 人进食1小时后,毛细血管内的胰高血糖素会迅速升高 【答案】C 【解析】 CO2是细胞呼吸产生,所有图中CO2浓度最高的部位是组织细胞内,A错误;氨基酸经过吸收、运输,在组织细胞中的核糖体上合成组织蛋白,至少需要经过小肠上皮细胞(2层膜)、2层毛细血管壁细胞(4层膜)、组织细胞膜(1层膜),共要穿过7层生物膜,B错误;由图可知:①→②表示物质的消化过程,②和③可以是葡萄糖,C正确;人进食1小时后,由于消化吸收,使得血糖含量迅速上升,超过正常范围,此时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的含量上升,使得血糖恢复正常值,D错误。 20.下列有关“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用尿素为唯一氮源、加有酚红指示剂的培养基培养尿素分解菌,指示剂不变红 B. 分解尿素的细菌能产生脲酶,将尿素分解产生氨和二氧化碳 C. 统计尿素分解菌的数目时,以菌落数在30—300的平板进行计数 D. 将实验组和对照组平板倒置,30— 35℃恒温培养24〜48小时 【答案】A 【解析】 用尿素为唯一氮源、加有酚红指示剂的培养基培养尿素分解菌,尿素分解菌将尿素分解为氨和二氧化碳,氨使培养基碱性增强,指示剂变红,A项错误,B项正确;统计尿素分解菌的数目时,以菌落数在30—300的平板进行计数,小于30说明稀释倍数太大,菌液浓度分布不均,各平板之间菌落数差异会很大,造成误差;大于300菌落的生长受到抑制,并且难以区分各个菌落准确计数,造成误差,C项正确;为排除培养基制备过程中可能造成的污染,应设置不接种菌液的对照组平板,将实验组和对照组平板倒置,防止皿盖上的冷凝水珠滴落在培养基上,细菌的培养一般需要30— 35℃恒温培养24〜48小时,D项正确。 21.下列关于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从细胞水平看,适宜浓度的赤霉素可以促进细胞的伸长 B. 在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 C. 用适宜浓度的2,4-D处理插条两端,可促进插条两端生根 D. “瓜熟蒂落”的过程中,乙烯和脱落酸均起调节作用 【答案】C 【解析】 生长素可以促进细胞的伸长生长和细胞分化,A正确;正常情况下,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称为极性运输;而在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B正确;2,4-D是生长素的类似物,只能促进插条基部生根,C错误;乙烯能促进果实成熟;在“瓜熟蒂落”的果实中,除乙烯(瓜熟)外,脱落酸(蒂落)含量也比较高,D正确。 22.在用乳酸菌制作泡菜中泡菜腐烂,下列原因中不正确的是 ①罐口密闭缺氧,抑制了乳酸菌的生长繁殖 ②罐口封闭不严,氧气抑制了乳酸菌的生长繁殖 ③罐口封闭缺氧,抑制了其他好氧菌的生长和繁殖 ④罐口封闭不严促进了需氧腐生菌的生长和繁殖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A 【解析】 乳酸菌为厌氧菌,罐口密闭,隔绝氧气供应,会促进而不是抑制乳酸菌的生长繁殖,①错误;罐口封闭不严,氧气会抑制乳酸菌的生长繁殖,②正确;罐口封闭,会抑制好氧菌的生长和繁殖,③正确;罐口封闭不严,氧气会促进需氧腐生菌的生长和繁殖,④正确。选A。 23.如图表示甲和乙相对含量的变化,下列叙述与图示不符合的是 A. 若如图表示进食后一段时间内,则甲表示胰高血糖素,乙表示胰岛素 B. 若如图表示进食过咸的食物后,则甲表示细胞外液渗透压,乙表示抗利尿激素 C. 若如图表示人进入寒冷环境一段时间后,则甲表示皮肤血流量,乙表示耗氧量 D. 若如图表示垂体被破坏后,则甲表示甲状腺激素,乙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考查对血糖调节、水平衡调节、体温调节机理和激素调节特点的理解。图中甲与乙的变化趋势变现为负相关,据此可判断各选项中对应关系的正误。 【详解】进食后一段时间内,由于葡萄糖被吸收进入血液,血糖浓度升高,此时胰岛素含量升高,胰高血糖素浓度降低,甲表示胰高血糖素,乙表示胰岛素,A项正确;进食过咸的食物后,血浆渗透压升高,此时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B项错误;人进入寒冷环境一段时间后,皮肤血流量减少,以减少散热,耗氧量增加,以增加产热,则甲表示皮肤血流量,乙表示耗氧量,C项正确;垂体被破坏后,不能分泌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减少,对下丘脑的抑制作用减弱,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含量增加,D项正确。 【点睛】人的体温保持相对稳定是产热量和散热量大致相等的结果。人进入寒冷环境一段时间后,产热量和散热量均增加,以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而不是产热增加,散热减少。此时虽然皮肤血管收缩,但由于机体和外界的温差较大,散热量仍然较大。 24.下图表示某种鱼迁入一生态系统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B. 若在t2时种群的数量为K,则在t1时种群的数量为K/2 C. 捕获该鱼的最佳时期为t2时 D. 在t1~t2时,该鱼的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t0时,种群数量增长率为0;t0-t1时,种群数量增长率逐渐升高,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加快;t1时,种群数量增长率最大,此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快;t1-t2时,种群数量增长率逐渐降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减慢;t2时,种群数量增长率为0,此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即K值。 【详解】在t0-t2时间内,种群增长率先增加后减少,但“J”型曲线的种群增长率不变,A错误;在t2时种群数量增长率为0,此时种群数量K,为最大值,t1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此时种群数量为K/2,B正确;捕获该鱼的最佳时期为t1之后,捕完鱼之后种群数量维持在t1时间点的数量,C错误;在t1~t2时间内,该鱼的种群增长率下降,但出生率仍然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呈上升趋势,D错误。 【点睛】理解种群数量变化呈“S”型规律时,种群的增长速率的变化规律,先增大(在K/2时最大)后减小至0(达到K值时)。 25.下列关于高等动物神经、体液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在体温调节中,人的体温调节和感觉中枢位于下丘脑 B. 突触小体上的突触前膜能通过主动运输将突触小泡分泌到突触间隙 C.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速度比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速度慢 D. 血糖调节中,胰岛素的作用结果会反过来影响胰岛素的分泌 【答案】D 【解析】 【分析】 动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常常同时受神经和体液调节。正是由于这两种调节方式的协调,各器官、系统的活动才能协调一致,内环境的稳态才得以维持,细胞的各项生命活动才能正常进行,机体才能适应环境的不断变化,所以生命活动调节的基本方式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详解】在体温调节中,人的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A错误;突触小体上的突触前膜能通过胞吐的方式将神经递质分泌到突触间隙,B错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速度比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速度快,C错误;胰岛素作用的结果是使血糖浓度降低,血糖浓度降低会反过来影响胰岛素的分泌,使其含量降低,这属于反馈调节,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了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相关知识。易错点:神经递质以胞吐的方式分泌到突触间隙,人体的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而不在下丘脑。 26.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生态系统稳定性与其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有关 B. 围湖造田、扩大耕地增强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C.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说明生态系统只具有抵抗力稳定性 D. 与草原生态系统相比,热带雨林的恢复力稳定性强 【答案】A 【解析】 生态系统稳定性与其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有关,A正确。围湖造田、扩大耕地降低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B错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较强的恢复力稳定性,C错误。与草原生态系统相比,热带雨林的恢复力稳定性弱,D错误。 点睛:一般情况下营养结构越复杂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强,而恢复力稳定性较弱,二者呈负相关。 27.发酵酿造苹果醋正成为果醋市场新贵,该产品由苹果汁经“两次发酵”而成。以下关于“两次发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第一次发酵指乳酸发酵,第二次发酵指醋酸发酵 B. 第一次发酵指酒精发酵,第二次发酵指醋酸发酵 C. 两次发酵均为真菌所为 D. 两次发酵均为细菌所为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其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 2、参与果醋制作的微生物是醋酸菌,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果醋制作的原理: 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糖分解成醋酸. 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 【详解】苹果醋由苹果汁经“两次发酵”而成,第一次发酵指酒精发酵,即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第二次发酵指醋酸发酵,即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故A错误,B正确;酵母菌是真核生物,属于真菌,醋酸菌是原核生物,属于细菌,故C、D错误; 答案选B。 【点睛】本题以苹果醋制作为载体,考查果酒和果醋制作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 28.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甲、乙两种群在一段时间内数量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 甲乙两种群间为捕食关系, 且能量流动的方向是甲→乙 B. M时刻,甲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C. 两个种群间的信息传递是双向的 D. 两个种群数量波动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答案】B 【解析】 分析图中的两种生物的数量变化曲线,可以推知甲是被捕食者,乙是捕食者,两个种群间能量流动方向是甲→乙,A正确;M时甲种群的曲线是下降趋势,出生率小于死亡率,B错误;分析两个种群曲线可知,当甲数量的增多,会使乙的数量随之增多;当乙增多到一定数量,甲的数量会随乙的增多而减少,两种群数量变化说明信息传递是双向的,C正确;两种群数量波动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D正确。 【点睛】本题有一定难度,考查的知识点多,考查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要通过图示分析出两个种群的关系;判断出甲是被捕食者,乙是捕食者,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9.淋巴细胞存在两种状态:活化状态和未活化状态。下图是未活化状态的B淋巴细胞(a图)和活化的B淋巴细胞(亦被称之为浆细胞)(b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未活化的B淋巴细胞转化为活化状态,涉及到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B. 浆细胞分泌抗体过程中会出现膜融合现象,且消耗细胞本身能量 C. 在抗原和淋巴因子的共同作用下,B淋巴细胞才能由未活化状态转变成活化状态 D. b图所示细胞相对表面积的增大有助于提高其物质运输效率 【答案】D 【解析】 由题意可知未活化状态的是B细胞,活化后的是能分泌抗体的浆细胞,所以当未活化的B淋巴细胞转化为活化状态会涉及到基因的选择性表达,A正确。浆细胞分泌抗体是通过胞吐分泌的,涉及到膜融合现象,全程需要消耗线粒体的能量,B正确。在抗原和淋巴因子的共同作用下,B淋巴细胞才会进行增殖分化产生记忆细胞和浆细胞,即B淋巴细胞才能由未活化状态转变成活化状态,C正确。b图所示细胞相对表面积是减小的,会使其物质运输效率降低,D错误。 30.下列关于人体水盐平衡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升高会导致大脑皮层产生渴觉 B. 水盐平衡是神经系统和多种激素共同调节的结果 C. 肾小管在维持人体水盐平衡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D. 垂体合成抗利尿激素,并对水盐平衡起调节作用 【答案】D 【解析】 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升高,对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增强,产生的兴奋通过有关神经传到大脑皮层产生渴觉,A正确;水盐平衡是神经系统和多种激素共同调节的结果,其调节中枢在下丘脑,醛固酮可以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钠的重吸收,并且促进排出钾盐,同时还有保水的功效,抗利尿激素能够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从而减少尿量,B正确;综上分析,肾小管在维持人体水盐平衡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C正确;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合成分泌、经垂体释放,D错误。 31.下图甲表示动作电位产生过程示意图,图乙表示动作电位传导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a〜c段和①〜③段Na+通道开放,神经纤维膜内外Na+浓度差减小 B. 若神经纤维膜外K+浓度增大C点将上升 C. 静息电位是指图乙AB之间膜内的电位差 D. 机体内反射弧中神经冲动的传导是单向的 【答案】D 【解析】 a〜c段段Na+通道开放,但①〜③是K+通道开放,A错误。K+浓度影响的是静息电位,对动作电位c点没有影响,B错误。静息电位是膜内外的电位差,C错误。机体内反射弧至少需要两个神经元,而兴奋在神经元之间是单向传递的,所以机体内反射弧中神经冲动的传导是单向的,D正确。 32.豌豆种子刚萌发时,只有一个主茎,没有侧枝;切除主茎顶端,常会长出甲、乙两个侧枝(图①)。若将甲的顶芽切除后,甲、乙的侧芽均无明显生长(图②);若同时切除甲、乙的顶芽,其侧芽均明显生长(图③)。图②实验中甲的侧芽未明显生长最合理的假说是 A. 甲枝的侧芽因其顶芽被切除而缺少生长素 B. 甲枝的侧芽自身产生的IAA过多导致其死亡 C. 乙枝顶芽产生的IAA通过极性运输运到甲枝的侧芽抑制其生长 D. 乙枝顶芽产生的IAA运至根尖诱导生成的抑制性物质向上运输至甲枝的侧芽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生长素主要的合成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研究表明,在胚芽鞘、芽、幼叶和幼根中,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的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而不能反过来运输,称为极性运输。生长素的作用表现出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详解】甲枝的侧芽也会产生生长素,因此甲枝的侧芽不会缺少生长素,故A错误;植物激素具有微量高效的特点,因此不会出现甲枝的侧芽自身产生的IAA过多导致其死亡的情况,故B错误;乙枝顶芽产生的IAA通过极性运输运到主茎(形态学下端),不能再继续运输到甲枝的侧芽(形态学上端)抑制其生长,故C错误;乙枝顶芽产生的IAA经极性运输运至根尖,诱导根尖生成的抑制性物质向上运输至甲枝的侧芽,可抑制甲枝侧芽的生长,故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生长素的运输特点及作用。 33.如图为人胃部活动的有关调节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神经冲动在①与②之间单向传递 B. ①②释放的神经递质均作用于神经元 C. 胃泌素与胃粘膜壁细胞的结合不具有特异性 D. 促进胃幽门粘膜细胞分泌胃泌素的调节是神经一体液调节 【答案】A 【解析】 【分析】 离体神经纤维上,兴奋可以双向传导,神经元之间兴奋只能单向传递。 【详解】A. 神经冲动只能由①传到②,A正确;B. ①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于神经元,②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于胃粘膜细胞,B错误;C. 胃泌素与胃粘膜壁细胞的结合具有特异性,C错误;D. 促进胃幽门粘膜细胞分泌胃泌素的调节是神经调节,D错误。故选A。 34.研究人员将若干生长状况相同的迎春花插条分别用一定浓度梯度的NAA溶液和清水处理,然后在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插条生根数目如图所示,图中乙代表用清水处理的插条生根数目。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促进迎春花插条生根的浓度范围是A~B浓度 B. B~D浓度的NAA溶液抑制迎春花插条生根 C. 该曲线不能说明NAA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 D. 研究人员在该实验过程中设置了空白对照和相互对照 【答案】D 【解析】 促进迎春花插条生根的浓度范围是B浓度左右,A错误;B~C浓度的NAA溶液促进迎春花插条生根,C~D浓度的NAA溶液抑制迎春花插条生根,B错误;与乙相比,甲代表的曲线可以说明NAA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C错误;据图分析,图中乙代表用清水处理的插条生根数目表示空白对照,图甲表示实验组,D正确。 35.激素作为一种化学信使,能把某种调节的信息由内分泌细胞携带至靶细胞。如图表示影响血糖调节的因素及激素发挥作用的过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刺激X最可能是血糖含量升高 B. 刺激X ①下丘脑 ②胰岛A细胞是体液调节 C. 激素可以使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 D. 靶细胞接受激素刺激后,促使合成肝糖原及非糖物质 【答案】C 【解析】 【分析】 图中刺激X是血糖下降,①传入神经,②传出神经,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可以促进肝糖原分解,升高血糖。 【详解】A. 刺激X最可能是血糖含量下降,A错误;B. 刺激X →①→下丘脑→ ②→胰岛A细胞是神经调节,B错误;C. 激素可以使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如肝糖原分解,C正确;D. 靶细胞接受激素刺激后,促使肝糖原水解,D错误。故选C。 36.在分离和纯化土壤中自生固氮菌的实验中,不合理的操作是 A. 取土表3-5cm以下土层的土壤 B. 用无菌水稀释土壤样品 C. 使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 D. 用接种环进行划线接种 【答案】C 【解析】 土表3-5cm以上的土壤比较干燥,自生固氮菌的数量较少,因此取土表3-5cm以下土层的土壤,A正确;用无菌水稀释土壤样品,否则可能造成土壤被杂菌污染,B正确;自生固氮菌可以在缺乏氮源的培养基中生存,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含有氮源,用其分离出的微生物既有自生固氮菌也有其他的杂菌,无法纯化自生固氮菌,C错误;接种自生固氮菌时可用接种环进行划线接种,也可用涂布器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D正确。 【点睛】微生物的实验室分离是高考的热点,学生需注意掌握教材上的基础知识,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基选择自生固氮微生物的原理:配置缺乏氮源的培养基,只有能利用空气中的氮气的微生物才能生长,对于其他微生物来说,缺乏氮源其生长、繁殖就会受到抑制,所以用此培养基就能够选择出自生固氮微生物。 37.下图为横放萌发后的玉米种子,据图分析种子萌发过程中激素调节的相关内容,以下描述正确的是 A. 在黑暗环境中一段时间后,根、茎分别出现不同的向性,此时生长受到抑制的是A、D侧 B. 玉米种子萌发初期,赤霉素含量增加,促进了淀粉的水解,为种子的萌发提供物质和能量 C. 玉米种子萌发成幼苗过程中只受赤霉素和生长素的调节作用且调节作用的原理相同 D. 根、芽合成的生长素能从C运输到D、从A运输到B,反映了生长素极性运输的特点 【答案】B 【解析】 在黑暗环境中一段时间后,根表现为向地性,茎表现为背地性,此时生长受到抑制的是D侧,A侧是促进作用,A错误;玉米种子萌发初期,赤霉素含量增加,促进了淀粉的水解,为种子的萌发提供物质和能量,B正确;玉米种子萌发成幼苗过程中受多种激素共同调节,C错误;根、芽合成的生长素能从C运输到D、从A运输到B,是生长素的横向运输,不能反映生长素极性运输的特点,D错误。 38. 如图A、B、C分别表示某研究小组统计某一年的某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数量金字塔、某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和某浮游生物群落的能量金字塔。据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三个生态系统都需要持续接受外部的能量输入 B. 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之间的关系最好用生物数量金字塔表示 C. B图中,能量从初级消费者流动到次级消费者的传递为17.5% D. C图中能量传递率小于10%的原因是浮游生物数量多而寿命短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流动的,故都需要从外界持续获得能量,故A正确;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之间的关系最好用能量金字塔来表示,能量金字塔永远是正金字塔形,故B错误;B图中初级消费者占有的能量为200000kJ,次级消费者占有的能量为35000kJ,因此能量传递效率为35000÷200000×100%=17.5%,故C正确;C图中为浮游生物群落的能量金字塔,由于浮游生物的数量多而寿命短,传递效率很低,故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39.下表是用2,4-D溶液处理黄瓜花蕾以后的植株结实情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项目 未处理的组 2,4-D处理的组 浓度(ppm) 0 1000 850 720 630 平均结果率(%) 27 100 100 100 100 平均株产量(kg) 0.16 0.73 0.92 0.91 0.72 平均单果重(g) 186 247 277 273 243 A. 实验表明:2,4-D促进细胞分裂、伸长,而促进果实的发育 B. 对照组结果率低,是因为植物体内2,4-D的合成量较低 C. 不同浓度的2,4-D对同种植物的结果情况影响一定不同 D. 实验结果说明一定浓度的2,4-D促进黄瓜结果 【答案】D 【解析】 分析表格可知,本实验中实验的自变量为2,4-D溶液的浓度,因变量为平均结果率、平均株产量、平均单果重;而2,4-D溶液的浓度为0的作为实验的对照组,因此通过与对照组结果的比较,不同浓度的处理均具有促进作用,并且其中浓度为850ppm的促进效果最好。 但实验不能表明2,4-D是通过促进细胞分裂和伸长,而促进果实的发育,A错误;2,4-D是人工合成的生长素类似物,植物体内不能合成,B错误;由于2,4-D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在最适浓度两侧存在两种不同的浓度其促进作用相同,C错误;对照组和实验组比较,平均结果率增加,可以说明一定浓度2,4-D能促进黄瓜结果,D正确。 40.如图为实验室培养和纯化大肠杆菌过程中的部分操作步骤,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①步骤使用的培养基已经灭菌并调节过pH B. ①②③步骤操作时需要在酒精灯火焰旁进行 C. ④在恒温培养箱中培养时需要将平板倒置 D. ④操作过程中,需灼烧接种环5次 【答案】D 【解析】 由图可知,①是倒平板,②是用接种环沾取菌液,③是进行平板划线,④是培养结果。 ①步骤表示倒平板,在倒平板之前已经灭菌并调节过pH,A正确;①②③步骤操作时需要在酒精灯火焰旁进行,防止被杂菌污染,B正确;将④放在恒温培养箱中培养时,需要将平板倒置,防止皿盖上的水珠滴落污染培养基,C正确;接种环在每次接种前和接种结束后都要通过灼烧来灭菌,所以完成步骤④中5次划线操作前都要灼烧灭菌,接种结束后还需灼烧灭菌1次,防止造成污染,由此可见,完成步骤④共需灼烧接种环6次,D错误。 41.同一植株的不同器官或同一器官不同部位的生长素浓度往往不同。甲图是一株盆栽植物,乙图表示该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的反应。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要求:用乙图根、茎、芽三条曲线上相应字母所对应的浓度来表示甲图相应各点的生长素浓度): (1)乙图______点浓度可表示甲图②处生长素浓度。②处结构长不出来的原因是____________,解决的办法是_________。 (2)将该植物较长时间置于右侧光照下,乙图_________点浓度可表示③侧生长素浓度,乙图_______点浓度可表示④侧生长素浓度,此时植物茎将__________________生长。 (3)将该植物向左侧放倒水平放置一段时间,可表示⑦侧浓度的是乙图中_________点浓度,表示⑧侧生长素浓度的是乙图中_________点浓度,因此根将_______________生长,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__________性。 【答案】 (1). f (2). ①处(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积累在②处(侧芽)抑制②生长 (3). 去除顶芽 (4). g或k (5). c (6). 向右(向光)弯曲 (7). e (8). a (9). 向重力弯曲 (10). 两重性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甲中①处是顶芽,具有顶端优势,生长素接近最适浓度;顶端优势,即顶芽产生的生长素促进顶芽生长,同时顶芽产生的生长素运输到侧芽附近,抑制侧芽的生长。植物水平放置时,由于受到重力的作用,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于远地侧,而根对生长素最敏感,所以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抑制生长,背地侧浓度低促进生长。植物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同时还与植物器官的种类有关。 【详解】(1)甲图②处为植物的侧芽,此处生长素浓度抑制侧芽的生长,侧芽部位的生长素浓度对于图乙中的f点。①处(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积累在②处(侧芽)抑制②生长,因此②处结构长不出来,此现象称为顶端优势,解除顶端优势的方法是去除顶芽,之后侧芽处的生长素浓度会下降,低于10-6mol•L-1,促进侧芽的生长。 (2)将该植物较长时间置于右侧光照下,③背光侧生长素浓度高,生长快,④向光侧光侧生长素浓度低,生长慢;乙图g或k点浓度可表示③侧生长素浓度;c点表示④侧生长素浓度。此时植物茎将向右(向光)弯曲生长。 (3)若将该植物向左侧放倒水平放置一段时间,由于生长素受重力的作用,生长素会从⑧侧运输到⑦侧,也会从⑥侧运输到⑤侧,对于根来说:⑦侧生长素浓度过高抑制根的生长,对应于乙图的e点,⑧侧生长素浓度降低,会促进根的生长,对应乙图的a点,所以根将向重力弯曲生长,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点睛】 分析题图获取信息是解题的突破口,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植物弯曲生长的原理综合性理解并把握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是本题考查的重点。 42.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下图是人体内某些信息分子作用的示意图,字母A~F表示信息分子,数字表示相关生理变化或作用对象。请据图回答: (1)信息分子B和C分别是由_______和_______分泌产生(填器官)。 (2)信息分子E参与稳态调节方式可能是________。 (3)图中①过程表示_______;②表示增殖分化产生_________。 (4)寒冷时产生冷觉的神经中枢位于______;写出人体寒冷时产生骨骼肌颤栗的反射弧:_________。 (5)靶细胞识别A、B、C、D、E、F等信息分子依赖于细胞膜上的_________。 【答案】 (1). 垂体 (2). 下丘脑 (3). 神经调节、激素(体液)调节 (4). 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强 (5). 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6). 大脑皮层 (7). 冷觉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骨骼肌 (8). 受体(受体蛋白或糖蛋白) 【解析】 【分析】 图中A神经递质、B促甲状腺激素、C抗利尿激素、D淋巴因子、E胰岛素。②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 【详解】(1)B促甲状腺激素是垂体分泌的,C抗利尿激素是下丘脑分泌的。 (2)E胰岛素参与的血糖调节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 (3)过程①增加对水分的重吸收,②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 (4)产生冷觉的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寒冷刺激到冷觉感受器,通过传入神经传入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进行分析综合后,经过传出神经作用于骨骼肌,引起骨骼肌战栗。 (5)信息分子A、B、C、D、E、F通过与靶细胞上的受体结合传递信息。 【点睛】 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涉及到的信号分子有激素、神经递质、淋巴因子等。 43.某生物课外小组对一个草原生态系统进行了相关的生态学调查.请分析回答: (1)采用样方法调查草原中某种植物的种群密度,取样的关键是要注意_________。若选取面积为 10m2的样方5个,种群密度分别是 n1, n2, n3, n4, n5,则该植物的种群密度约为_________株 /m2 。 (2)如图1表示小组同学根据当地主管部门提供的该植物种群数量变化的数据,绘制出的 λ值变化曲线.分析可知,在 0-20年间种群数量最少的是第______年。 (3)某研究所对该生态系统某一段河流进行了几年的跟踪调查,如图2表示某种鱼迁入此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请分析回答: ①A、B图中能反映鱼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是_________。 ②从种群的数量特征分析,这种鱼在 t2时期后,种群数量不再增加,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 ③若在 t2时种群数量为N,为了保护这种鱼类资源不受破坏,以便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应使这种鱼的种群数量保持在________________水平,因为在此水平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随机取样 (2). (n1+n2+n3+n4+n5)/5 (3). 20 (4). B (5). 食物和空间(或资源)有限 (6). N/2 (7). 种群的增 【解析】 试题分析:关于调查种群密度,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活动能力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志个体→重捕并计数→计算种群密度。据图2分析,A表示J型曲线,B表示S型曲线;t0-t1种群增长率增加,t1-t2群增长率减小为0,表示S型曲线的种群增长率。 (1)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调查不同的植物类型时样方面积应不同,样方大小根据调查的对象来确定。种群密度分别是n1、n2、n3、n4、n5,则该植物的种群密度约为其平均值=(n1+n2+n3+n4+n5)/5。 (2)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λ值小于1时,种群数量在减少,所以在30年间种群数量最少的是在第20年;第20~30年间,λ值等于1,说明种群数量保持稳定,基本不变。 (3)①鱼迁入此生态系统后,刚开始食物、空间充裕,种群数量增长,但由于食物、空间有限,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减慢,最终保持相对稳定,所以种群数量表现为S型曲线,即B图。 ②t2时,由于食物和空间有限,种内斗争加剧,捕食者数量增加,种群出生率下降,死亡率升高,所以种群数量不再增加。 ③由于N/2时种群的增长速度最快,所以捕捞后种群数量保持在N/2,有利于保护这种鱼类资源不受破坏,以便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 44.近年来,《舌尖上的中国》引发全民关注美食的热潮,其中不乏利用微生物发酵制作的美食,如素有“东方奶酪”之称的“石宝寨牌”忠州豆腐乳、中国泡菜领导品牌“吉香居”等.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石宝寨牌”忠州豆腐乳前期发酵是在严格的无菌条件下温度应控制在___________,并保持一定的湿度,然后向长满毛霉的豆腐块加盐,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时,盐还能____________,避免豆腐块腐败变质.后期加入食盐、香料粉、乌杨白酒密闭发酵6个月,乌杨白酒含量一般控制在12%左右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制作吉香居泡菜时,起主要作用的微生物是____________.为了缩短制作时间,有人还会在冷却后的盐水中加入少量陈泡菜液,加入陈泡菜液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在发酵初期,很多杂菌会大量繁殖,其中导致泡菜水的表面长白膜的微生物是__________________。 (3)我国酿醋的历史悠久,其主要生产工艺流程如图. 酵母菌与醋酸杆菌在结构上的最大区别是后者______________.酵母菌和醋酸杆菌的异化作用类型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酒精发酵阶段,参与反应的酵母菌菌种来自于_________,该反应在酵母菌细胞的________________中进行。在操作过程中,发酵罐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促进酵母菌大量繁殖,然后密闭,有利于获得更多的酒精产物.若产物中生成了酒精,可使用酸性重铬酸钾试剂检验呈现______________色。 【答案】 (1). 15~18℃ (2). 析出豆腐中的水分,使豆腐块变硬 (3). 抑制微生物的生长 (4). 酒精含量过高会延长腐乳成熟的时间,含量过低,则不能抑制杂菌生长 (5). 乳酸菌 (6). 增加乳酸菌含量 (7). 酵母菌(或产膜酵母) (8). 无核膜 (9). 兼性厌氧型 (10). 需氧型 (11). 葡萄皮上的野生型酵母菌 (12). 细胞质基质 (13). 通入无菌空气 (14). 灰绿 【解析】 分析: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其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果酒制作的原理:在有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C6H12O6+6H2O+6O2→6CO2+12H2O+能量;在无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C6H12O6 →2CO2+2C2H5OH+能量。参与果醋制作的微生物是醋酸菌,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果醋制作的原理: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果糖分解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参与腐乳制作的微生物主要是毛霉,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腐乳制作的原理:蛋白质在蛋白酶的催化下生成小分子肽和氨基酸;脂肪在脂肪酶催化下生成甘油和脂肪酸。 详解:(1)腐乳前期发酵时,温度应该控制在15~18℃,并保持一定的湿度。加盐的作用是析出豆腐中的水分,使豆腐块变硬;同时,盐还能抑制微生物的生长,避免豆腐块腐败变质。酒精含量一般控制在12%左右,酒精含量过高会延长腐乳成熟的时间,含量过低则不能抑制杂菌生长。 (2)参与泡菜制作的微生物是乳酸菌。陈泡菜液含有乳酸菌,可为泡菜发酵提供菌种,因此为了缩短制作时间,有人还会在冷却后的盐水中加入少量陈泡菜液。在发酵初期,很多杂菌会大量繁殖,其中导致泡菜水的表面长白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或产膜酵母)。 (3)酵母菌属于真核生物,醋酸杆菌属于原核生物,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在结构上的最大区别是原核细胞无核膜。酵母菌的异化作用类型是兼性厌氧型,醋酸菌的异化作用类型是需氧型。酒精发酵阶段,参与反应的酵母菌菌种来自于葡萄皮上的野生型酵母菌。酵母菌通过无氧呼吸产生酒精,而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在操作过程中,发酵罐先通入无菌空气,促进酵母菌大量繁殖;然后密闭,有利于获得更多的酒精产物。若产物中生成了酒精,可使用酸性重铬酸钾试剂检验呈现灰绿色。 点睛:解决本题关键要熟悉果酒制作、果醋制作以及泡菜和腐乳制作的原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