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二轮复习现代文阅读作业(全国卷用)(23)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现代文阅读作业(全国卷用)(23)

‎2020届二轮复习 现代文阅读 作业(全国卷用)‎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阅读是永恒的,载体却不断更新。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一些商家不断推出新的电子书阅读器,努力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从中国的简帛、埃及的莎草纸、欧洲的羊皮纸到今天的电子墨水屏,人类的阅读载体不断演进,不变的却是人们对阅读的热爱,对精神世界的守望。‎ 经典作品的魅力,并没有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而消散。相反,阅读方式和载体的丰富,让人们可以更轻松地接触经典。近两年,中国互联网界最引人关注的现象之一,就是风起云涌的“知识付费”。通过缴纳费用,用户可以收听收看包括经典作品在内的各种知识讲座,甚至可以让专家为自己答疑解惑。诸如《傲慢与偏见》《堂吉诃德》《巴黎圣母院》这些被认为“高冷”的文学经典,通过这一方式收获了大批听众。‎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开拓出一个巨大的文化和阅读空间。对中国来说,知识付费的商业模式之所以能够兴起,一个重要的社会基础就在于,经过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的高等教育改革,当代中国社会已经积累了规模庞大的“知识大众”和“文化大众”群体。他们拥有一定的知识水平和文化水平,有着较强的精神诉求。这个数量以千万级计算、以45岁以下年轻人为主体的人群,和知识爆炸的移动互联时代正面遭遇,产生了核爆级的知识需求,构成了学习型社会的主力军。满足他们的阅读需求,为他们提供包括经典作品在内的优质知识资源,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刚需。‎ 有了大众的参与,阅读将不仅仅是一项个体的、静穆的思想活动,还将是一项动态的文化生产。一部作品从诞生到成为经典,就是“经典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因为有了无数读者的参与和拣选,成为一项大众文化事业,体现出专属于自己民族和时代的精神气质,构成了经典的谱系。其实,已经进入经典谱系的作品尤其是文学作品,通常也和大众有着亲密的关系。简·奥斯汀的作品在成为经典之前和之后,都是很多英国家庭晚饭后的谈资;美国西进运动中的拓荒人,结束一天的伐木后也会读上一幕莎士比亚;对于不少中国人来说,听老人摇着蒲扇讲《三国演义》的情景,又填满了多少个夏日黄昏?正是在大众的口耳相传之中,成就了人类文明史上延绵不绝的经典作品。‎ 因此,我们阅读经典作品,也要以优质的创作、精纯的阅读、大众的文化参与,成就今天的经典。前段时间,美国一杂志网站刊文介绍中国作家金庸。文章称他在中国的文化价值,大约相当于《哈利·波特》加《星球大战》。这一评价,恐怕是看中了金庸作品作为大众文化“今典”的价值。当然,“经典化”的过程难免泥沙俱下,大部分风靡一时的流行读物成了泥沙。这就需要大学、知识群体以及负有文化责任的媒体做出引导,让年轻人在更广阔的世界里,以更高质量的阅读,形成自己的精神视野。‎ 书林新叶催陈叶。移动互联网时代,知识正以裂变般的速度更新,人们期待更多经典作品。今天,我们阅读前人经典,更要成就当代“今典”。技术发展赋予我们时代的读与写更大的开放性,需要好好把握,善加运用,让久远的经典面目可亲,让优秀的当代作品脱颖而出。‎ ‎(摘编自白龙《阅读经典,成就“今典”》)‎ ‎1.【提分攻略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人类的阅读载体虽然不断更新,但是,人们对阅读的热爱不变。‎ B.阅读方式的丰富让人们能轻松地接触经典,使得“知识付费”成了互联网最重要的现象。‎ C.“知识大众”和“文化大众”群体的扩大是“知识付费”商业模式兴起的一个重要基础。‎ D.中国的文化大众群体数量很大,他们对知识的需求很强烈,满足其阅读需求是文化刚需。‎ 答案B 解析B项,用“使得”表述的因果关系不成立。另外,说法绝对,原文为“中国互联网界最引人关注的现象之一,就是风起云涌的‘知识付费’”。‎ ‎2.【提分攻略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以移动互联网时代为背景,指出尽管阅读载体不断演进,但人类对精神世界的守望是永恒的,这也是当今中国社会的文化刚需。‎ B.文章以美国一杂志对金庸的评价为例,说明成就“今典”需要优质的创作、精纯的阅读和大众的文化参与。‎ C.本文层层递进、深刻论证了经典作品“经典化”的过程,表明作品保持民族和时代精神气质的重要性。‎ D.文章多角度举例,论述经典作品的永久魅力,把论证不断引向深入,强调当今不但要阅读经典,更要成就“今典”。‎ 答案C 解析C项,文章没有“层层递进、深刻论证”经典作品“经典化”的过程;另外,“表明作品保持民族和时代精神气质的重要性”,无中生有,也不符合文章主旨。‎ ‎3.【提分攻略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一些“高冷”的文学经典通过知识讲座等收获了大批听众,说明阅读方式和载体的丰富会让经典更亲切。‎ B.大众的参与,使阅读不再是一项个体的静穆的思想活动,而是变成了一项动态的文化生产。‎ C.如果大学、知识群体以及负有文化责任的媒体能做出正确的引导,“经典化”过程中泥沙俱下的现象就能够避免。‎ D.知识更新赋予当今时代的读与写更大的开放性,这需要我们好好把握,善加运用,从而阅读经典,成就“今典”。‎ 答案A 解析B项,曲解文意。原文是“有了大众的参与,阅读将不仅仅是一项个体的、静穆的思想活动,还将是一项动态的文化生产”。C项,“如果……就……”表述绝对化。D项,原文是“技术发展赋予我们时代的读与写更大的开放性”并非“知识更新”,偷换概念。‎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5分)‎ 玉关情 郭保林 ‎①我们驱车来寻找玉门关遗址,眼前只是一片废墟,黄土墙垣的残骸。站在高冈上,纵目天地,只见北面远山一抹,山之南便有长城一痕,近而远,古而今,无论从哪个角度望去,都是一行气势雄浑的边塞诗,是一曲无头无尾凄婉悲凉的绝唱。天风浩荡,大漠苍茫,远处的一座座烽燧,隐约的轮廓随着长城一字排开,这起伏跌宕的旋律,震撼古今,有一种惊心动魄的威慑力量。‎ ‎②风也悲嘶云也悲嘶,却不闻胡马的悲嘶;沙也狂啸尘也狂啸,却不闻边卒的狂啸。关楼里白发将军的梦,垛堞上戍卒风吹飘动的衣袂,静夜里,一角弯月下,那凄凉哀婉的塞下曲也都化为天光云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吗?风沙撕去了皮,剔净了肉,烈日吸尽了血,只留下一副嶙峋的骨架,这残存的骨架曾支撑过一个巍然庞大的雄关,曾支撑过汉唐时代的尊严,曾支撑过一段用方块字垒起的历史。‎ ‎③我走进残垣断壁间,我凝视它们,它们凝视我,眼前海市蜃楼般地幻化出一座赫赫雄关。‎ ‎④城楼轩昂,垛堞绵延。戍卒们的甲戈跳荡着夕阳的余红,战袍上落满尘埃,粗糙黝黑、突兀的肌腱勃起雄性的勇猛,一种原始的美,一种原始的生命力。‎ ‎⑤寒星霜月,孤月一轮,漠漠旷野,沉寂无声。蓦然夜色里传来凄婉的笛声,是《折杨柳》,还是《凉州词》?中原白发母亲泪,闺中娉婷少妇愁。山路遥遥。水路遥遥。风路遥遥。雨路遥遥。何处觅故乡?大山隔绝。戈壁隔绝。荒漠隔绝。断鸿声里,听胡笳悲切。月色里,是什么发出磷磷青光?可怜荒滩戈壁骨,犹是春闺梦中人。谁曾想,这漠漠荒野曾是布满剑戟和鼓角的血土!‎ ‎⑥这里本来就是一片古战场,只要你静下心来,侧耳倾听,那箭矢簇雨的呼啸,那烈烈战马的长嘶,那古燧上的缕缕狼烟,那城楼上的角鸣,那剑戈撞击的铿锵,都会从远方传来,从历史深处传来。‎ ‎⑦战争与和平是平衡人类的两块砝码。历史躯体里流淌着血与火的基因,也长满诗与歌的细胞。如果没有战争,历史的躯体成为侏儒;如果没有诗与歌,历史之躯体也会枯涩,而失去丰腴和弹性。‎ ‎⑧汉唐不是晚清。汉武唐宗都是气宇雄瞻、视野宏阔的一代霸主,有囊括四海之鸿志,吮纳八面来风之襟怀。玉门关既是御敌的盾牌,又是友谊的窗口。这里驰骋过班超、李广利的萧萧战马,飞扬过霍嫖姚的猎猎旌旗,也游弋过云蒸霞蔚的释家经幡,飘扬过细君公主和解忧公主的彩幡锦帜。门开门闭,吐纳着中西文明;锁启锁落,凝聚着战争的阴云。文明与野蛮在这里厮杀,智慧和愚昧在这里格斗,友谊和仇恨在这里交织,痛苦和欢乐在这里分娩。每一道雄关都张扬着国家的尊严,每一座烽燧都燃烧过民族的浩气。‎ ‎⑨黄土凝结的巨大墙垣,高达数丈突兀在蓝天下,旷野间。周围空无一人,历史的残骸摊晒在烈日下,风在它身上任意践踏,沙在它头顶肆虐狂啸。 日月浮浮沉沉,春秋来来往往,玉门关虽死犹未瞑目。千岁滚石还睁着一只眼,断戟锈镞呢,只要擦拭一下,依然闪烁着汉唐的雄威!‎ ‎⑩大漠穷秋,孤城落日,萧萧边风,萋萋疏草,更添一抹悲凉。悠悠千载,烽火不息,狼烟不止,战争的浩幅铺天盖地,更添悲凉。高适有诗云:“边兵如刍狗,战骨成埃尘。”人类历史就是在这白骨丛中,在这血水浇灌之中,拔节生长,一代一代。‎ ‎⑪然而,在历史波澜壮阔的长河巨流中,令我激动振奋的不是那些古战场刀鸣剑戟的厮杀,不是血流成河陈尸荒野的悲惨场景,也不是英雄豪杰马革裹尸的悲壮……而是那些艰难跋涉,风尘仆仆,传播文化文明,汗洒大漠的文化使者。‎ ‎⑫玉门关既是边陲重镇,也是古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驿站。如果把古丝绸之路改分为东、中、西三段,这里既是东段的终点,又是中段的起点,由此可以进新疆的伊吾,沿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北部边缘途经焉耆、轮台、龟兹、姑墨、疏勒,越葱岭,至安息,而可达古罗马帝国……‎ ‎⑬落日熔金,残霞缤纷,玉门关在晚照里更显得苍凉、肃穆。虽为废墟,那残缺的美更令人敬畏。一代雄关虽已零落如此,仍不失威风凛凛的浩然之气,怎能不让人怦然心动呢?‎ ‎(选自《线装的西域》,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①段,作者简笔勾勒出站在高冈之上极目远眺,看到戈壁雄浑苍茫的景致,引出作者对玉门关纵横古今的无限遐思。‎ B.第②段,作者以生动的拟人手法描述风沙的力量,以形象的比喻突出玉门关的颓圮,从中表现出景象的苍凉与历史的厚重。‎ C.作者将玉门关作为汉唐气象的符号,回顾了其作为边陲重镇、丝路驿站、历代战场的不同内涵,表达了对汉唐雄威的赞美。‎ D.在文中作者由玉门关联想到汉唐时期的战争,并广泛联系到与之相关的历史场景与古代诗歌,表达出对战争的谴责与鞭挞。‎ D [D项,“表达出对战争的谴责与鞭挞”错,文章表现出的应是对战争的辩证思考。]‎ ‎5.请赏析本文第⑤段的修辞特色。(6分)‎ ‎                                    ‎ ‎                                    ‎ ‎                                    ‎ ‎[解析] 四个“遥遥”句,三个“隔绝”句,运用了反复的手法,增强了语言的音韵美;“断鸿声里”和“犹是春闺梦中人”引用、化用前人诗句,富有文化色彩,表现了古朴的悲凉之美;“布满剑戟和鼓角的血土”运用拟物手法,将剑戟和鼓角比作密集的庄稼,表现出此地战争之频繁。‎ ‎[答案] ①反复,如“遥遥”“隔绝”的间隔重复,使节奏铿锵,富有韵律美。②化用诗词,如“可怜荒滩戈壁骨,犹是春闺梦中人”化用了陈陶《陇西行》中“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两句,以及“断鸿声里”引用辛弃疾《水龙吟》中的词句,使文章极富文化感,又营造出古朴的悲凉之美。③拟物,如“布满剑戟和鼓角的血土”将剑戟和鼓角比作密集的庄稼,表现出此地战争之频繁。(每点2分)‎ ‎6.请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意蕴。(6分)‎ ‎                                    ‎ ‎                                    ‎ ‎                                    ‎ ‎[解析] 从字面看,“残缺的美”就是指今日玉门关的断壁残垣,这都是古代辉煌历史的见证,体现了历史的苍凉厚重之美。再结合全文看,从文中第②段中的“这残存的骨架曾支撑过一个巍然庞大的雄关,曾支撑过汉唐时代的尊严,曾支撑过一段用方块字垒起的历史”,以及文中第⑧段中的“每一道雄关都张扬着国家的尊严,每一座烽燧都燃烧过民族的浩气”可以看出,玉门关废墟彰显着国家的尊严和民族的浩气。第⑪段中写道,令“我”振奋的是“那些艰难跋涉,风尘仆仆,传播文化文明,汗洒大漠的文化使者”,这是从文化传播的角度写玉门关的意蕴,再结合该段前后所描写的内容,即可由玉门关遗址如今的苍凉,联想到汉唐金戈铁马的雄浑之美与丝绸之路文明传播的大气之美。‎ ‎[答案] ①当年的赫赫雄关如今已是断壁残垣,体现了历史的厚重苍凉之美;②玉门关遗址的苍凉让人联想到汉唐金戈铁马的雄浑之美与丝绸之路文明传播的大气之美;③这些历史记忆彰显的是国家的尊严与民族的浩然正气。(每点2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