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二轮通史版第1部分第1篇中国古代史“专题贯通”与“中外关联”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通史版第1部分第1篇中国古代史“专题贯通”与“中外关联”学案

中国古代史“专题贯通”与“中外关联” 一、纵向专题贯通——线索清 (一)政治层面线索梳理 1.中央体制——从“公天下”到不断完善的“家国一体” 时期 发展历程 先秦(萌芽) 王位世袭制:使政治权力由“传贤”变成“传子”;宗法制规定 嫡长子继承制,“家国一体”,周王既是天下大宗,也是最高领 袖 秦朝(创立) 皇帝制度:皇帝总揽一切军政大权。三公九卿制:设置丞相、 御史大夫、太尉,分管行政、监察和军事;下设诸卿负责具体 事务 西汉(发展) 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等,建立“中朝”,削弱相权 隋唐(完善) 三省六部制: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长官均为宰相,分工明确, 互相牵制,从而分散相权;尚书省下设六部,具体执行国家事 务;保证了皇权独尊 宋朝(加强) 二府三司制:中书门下、枢密院分掌行政和军事,三司分管财 政,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相权 元朝(加强) 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枢密院为最高 军事机构 明朝(强化) 明太祖废除丞相,设置殿阁大学士协助处理政务;明成祖时, 设立内阁,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 清朝(顶峰) 清初军国大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处理;康熙时,设置南书房; 雍正年间,设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2.地方体制——从“天下共主”到日益强化的中央集权制度 时期 发展历程 周代 实行分封制,加强了王权,周王成为“天下共主”;春秋战国时期,分封 制崩溃 秦朝 废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奠 定了中国古代统一王朝的基础,促使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 汉朝 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武帝颁行“推恩令”,设置刺史。封国制导致“七 国之乱”,“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 唐朝 中期设节度使,后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宋朝 文官知州通判制:由文官任地方长官,通判监督,将兵权、财权、行政 权收归中央。这一举措改变了藩镇割据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从宋代 后,中央确立了对地方的优势 元朝 实行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 明朝 废行省,设三司,将地方权力进一步集中到中央 3.选官监察——从确立发展到日趋完善 朝代 制度 夏、商西 周 选官制度 世官制 (1)夏商开始,春秋战国衰落 (2)贵族子弟世代承袭权力 选官制度 军功爵制 (1)战国开始,秦朝发展,汉初衰落 (2)按军功授爵战国、秦、 汉初 监察制度 中央:御史大夫掌管监察 地方:汉武帝将全国分为十三州,每州设刺史,代表 中央监察地方官及诸侯王 选官制度 察举制 (1)西汉开始,东汉末年衰落 (2)地方以品行为依据向中央举荐人才 两汉 监察制度 中央:东汉设御史台 地方:东汉末年,州逐渐演变成地方行政区 魏晋南 北朝 选官制度 九品中正制 (1)曹魏开始出现,两晋发展,南北朝衰落 (2)依据品行、门第等分九等,作为中央选官的依据 隋唐至 明清 选官制度 科举制 (1)隋朝产生,唐朝确定,宋代发展,元代衰落,明清 僵化 (2)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员 监察制度 中央:唐代御史台的权力进一步扩大;明清将“御史 台”改为“都察院” 地方:唐太宗在全国划分“道”作为监察区,宋代将“道” 改为“路”,明清时期实行密折制度 (二)经济层面线索梳理 1.农业经济——从“刀耕火种”到精耕细作 生产工具的改 进 如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推广、唐朝的筒车 和曲辕犁等 耕作技术的进 步成熟 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垄作法、西汉的代田法、隋唐时期南方两年 三熟耕作制等 农作物的推广 如商周时期已种植五谷、明朝棉花推广和引进新品种甘薯和玉 米等 水利工程的兴 修 如春秋战国时期的都江堰和郑国渠、西北地区的坎儿井、隋朝 的大运河等 农产品商品化 程度提高 如唐代的茶叶成为生活必需品、唐中期开始征收茶税、明清时 期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等 2.手工业生产——从“工商食官”到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西周 官营,青铜铸造;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三种形态并存 汉代 开始用煤炭冶铁;获“丝国”称号;东汉烧制出成熟的青瓷 魏晋南北朝 出现灌钢法,北朝烧制白瓷 隋唐 制瓷业形成独立部门,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宋元 制瓷业兴盛,出现五大名窑;黄道婆改进棉纺技术 明代中叶 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出现了资本主义萌 芽 清代 出现了粉彩和珐琅彩 3.古代商业——从严格控制到打破时空 时期 概况 先秦 “商人”出现;官府控制;私商的发展;市场的形成 秦汉 秦朝制定了管理“市”的法律,汉代城中设专供贸易的“市”,官府直接 管理;推行重农抑商;开通丝绸之路 隋唐 市坊分开的城市布局;“柜坊”“飞钱”的出现;市舶使专管外贸 宋元 使用“交子”;市坊界限打破了城市布局;夜市与早市兴盛;海外贸易发 达 明清 江南工商业市镇的涌现;商帮的活跃与兴盛;由于海禁和闭关锁国,对 外贸易渐趋萎缩 (三)文化层面线索梳理 1.主流思想——从“百家争鸣”到儒家思想的趋时更新 时期 发展历程 春秋战国时期 创立与发展 孔子提出“仁”和“礼”的学说;孟子 将孔子的政治主张发展为“仁政”,提出 “民贵君轻”,主张“性善论”;荀子认 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儒 学的体系更加完整 西汉时期 完善与独尊 董仲舒建立新儒学体系,汉武帝独尊儒 术,兴办太学,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 会的正统思想 魏晋至隋唐时期 吸收与改造 儒、佛、道纷争与融合,儒家思想体现 出极大的包容性,进一步被官方所接受 宋明时期 转型与成熟 程朱理学(天理、心性、修养)出现,朱熹 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进一步形成封 建伦理精神体系。明初理学官方化,成 为八股取士的唯一学术根据,王阳明心 学的形成标志着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 主观唯心主义演变 明清之际 批判与继承 进步思想家在继承传统儒学的基础上, 着重对其弊病进行批判,提出“经世致 用”和批判君主专制的主张,从而使儒 学获得新生 2.科技成就——从领先世界到迟滞落后 时期 发展历程 从先秦到 秦汉 奠基 发展 (1)战国时期出现了司南和《石氏星表》等科技成果;春 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算筹计算法 (2)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出现了《九章算术》《黄帝内经》 《伤寒杂病论》和《氾胜之书》等科技论著 从魏晋南 北朝到宋 元 繁荣 外传 (1)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 书;祖冲之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 (2)唐代造纸术西传,发明雕版印刷术;唐末,火药用于 军事 (3)宋代:活字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三大发明完成和西 传 (4)元代:郭守敬制成“简仪”,编制《授时历》;王祯的 《农书》 明清 总结 落伍 (1)《本草纲目》系统地总结了中国 16 世纪以前的中医 药学成就,创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分类法 (2)《农政全书》系统地总结了历代经验,达到传统农业 科技的顶峰,徐光启被誉为“中国近代科学先驱” 3.文学艺术——从辉煌灿烂到多元一体、各具特色 时期 发展历程 先秦、秦 汉 奠基 发展 (1)汉字:商代甲骨文出现,中国文字成熟 (2)文学:春秋末年,我国古代出现了第一部诗歌总集《诗 经》,具有现实主义特色;战国时期,“楚辞”创作并盛 行;汉代的综合文体汉赋集中体现了当时的文学成就 从魏晋 南北朝 到唐宋 元 全面 繁荣 (1)文学:隋唐时期,诗歌的发展进入黄金时代,出现了 李白、杜甫等诗人;宋代,文学成就主要是宋词,分为 婉约派与豪放派;元代,元曲繁盛,成为兴起的新诗体 (2)书法:魏晋时期,书法进入自觉阶段,主要代表人物 是钟繇、王羲之、王献之等;唐宋风格多样,楷书、草 书流行,出现了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张旭、怀素 等书法名家 (3)绘画:魏晋时期,士大夫文人画出现,主要代表人物 是顾恺之;唐代绘画艺术进入了繁盛时期;宋代文人山 水画兴起,风俗画发展 (4)元杂剧表明古代戏曲走向成熟 明清 承古 萌新 (1)明清小说:明清时期,小说创作进入繁荣时期,著名 的长篇小说有《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2)绘画:明清时期,文人画代表作有明代徐渭的《牡丹 蕉石图》和清代郑板桥的《墨兰图》 (3)“国粹”京剧:清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徽班兼 收昆曲、秦腔等艺术流派之风格,逐渐形成了新剧种—— 京剧 二、横向中外关联——联系明 (一)轴心时代的中西对比 公元前 800 年至公元前 200 年,尤其是公元前 600 年至公元前 300 年,是人 类文明的“轴心时代”,是人类精神文明取得重大突破的时期,当时中西方形成 了两种风格迥异的文化形态。 项目 中国(春秋战国) 西方(古希腊、罗马) 总体 特征 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的社会转 型时期 是西方文明的源头 政治 宗法制及分封制逐渐瓦解,一些诸 侯国为了富国强兵进行社会变革,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萌芽 古希腊奴隶制民主政治是西方民主 政治的源头,古罗马形成了欧洲古 代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不仅 稳定了古罗马的社会秩序而且对近 现代西方的法律建设产生了深远影 响 经济 进入“铁器时代”,井田制遭到破坏, 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小农经济开 始占主导地位 工商业繁荣,海外贸易发达,奴隶 制经济发展 思想 文化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科技、文 学、艺术取得了重要成就,形成了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文化高峰,奠 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古希腊出现人文主义思想,强调以 人为本,是近代欧洲启蒙思想的源 头 (二)14 世纪至 18 世纪 60 年代的中西对比 西方:经济上,资本主义产生并逐步发展,处于工场手工业时期;社会形 态上,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文明进程上,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 过渡。中国处于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封建社会逐渐走向衰 落。 项目 中国(明清时期) 西方 主体 特征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和封 建社会走向衰落;中国社会处于由 古代文明向近代文明转型的前夜 资本主义萌芽时期,资本原始积累 和工场手工业的发展阶段 政治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封 建统治渐趋衰落 英、美、法爆发早期资产阶级革命; 西方少数国家建立起资产阶级代议 制 经济 农耕经济高度发展,自然经济仍占 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 慢发展;与西方相比,中国开始落 后于时代发展潮流 西方资本主义产生并逐步发展;国 际贸易日益繁荣,资本主义世界市 场开始形成 思想 文化 厉行文化专制;理学占统治地位; 出现早期民主思想,传统儒学受到 批判;文学艺术繁盛 出现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 运动三次思想解放运动 科学 科学技术发展趋于停滞 近代自然科学兴起;近代实验科学 产生 国际 关系 推行海禁或闭关锁国政策,开始了 反殖民反侵略斗争 西方殖民者开始了早期殖民扩张, 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原始积 累,并开拓了市场;英国确立了世 界殖民霸权地位 (三)佛教的传播对魏晋到隋唐时期社会的影响 1.政治上,它被封建统治者用来腐蚀人民,维护封建统治。南北朝时,佛 教在中国得到很大发展,南方和北方相同的宗教信仰成为隋朝统一中国的条件 之一。唐朝时,佛教与道教、儒学并存,玄奘西行、鉴真东渡密切了对外关系。 但同时,佛教的盛行也导致了人口减少、军队战斗力减弱、官吏不问政事,导 致了僧侣贵族与世俗地主的矛盾。 2.经济上,佛教的盛行催生了一种畸形的社会经济——寺院经济。它占用 了大量的土地和劳动力;同时,僧尼众多,却没有纳入国家的户籍,成为免除 赋役的特权阶层,使国家税收减少,国库虚空,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3.思想文化方面,佛教的传入及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儒家思想。自魏 晋以来,儒学不断吸收佛教、道教思想的精华,有了新的发展。佛教对中国的 文学艺术等方面也有重大影响,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佛教盛行,宗教画也 十分流行,我国著名的石窟和佛像也大都集中于此时开凿。 (四)新航路开辟对明清时期中国的影响 1.经济上,使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等农作物传到了亚洲。我国在明清 时期引进并推广种植了这些作物,使不适宜种植稻麦的贫瘠土地得到利用,粮 食产量大幅度提高。欧洲人在中国购买商品,也推动了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 2.对外关系上,葡萄牙、荷兰等国殖民者开始侵略中国,葡萄牙侵占中国 澳门,荷兰侵略中国台湾,中国开始了反抗西方殖民侵略的斗争。清朝建立后, 一度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阻断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落 后。 3.文化上,出现了“西学东渐”现象。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西方传教士来到 中国,在中国传播基督教,并把西方的天文、数学、绘画、音乐等方面的著作 介绍到中国。中国开明士大夫积极引进西学,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引入了西 方的《泰西水法》,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引入了西洋红夷火炮铸造法等,为中 国科技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