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西藏拉萨市拉萨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1)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西藏拉萨市拉萨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1)

西藏拉萨市拉萨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门德尔逊在他的著作中这样叙述1825年的英国:“工业空前萧条,工业区的许多工人无工可做,忍饥挨饿的工人发生了公开的暴动。工人们数千人聚在一起,前往西克斯公司的一家工厂,彻底破坏了全部自动织机。其它各地也发生了这种破坏织机的骚动。”材料表明 A. 工人阶级斗争还处于自发阶段 B. 工人阶级开始了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 C. 工人阶级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 D. 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不断发生 ‎【答案】A ‎【解析】‎ 材料“1825年的英国”“工业空前萧条,工业区的许多工人无工可做,忍饥挨饿的工人发生了公开的暴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1825年经济危机中,走投无路的工人奋起反抗,但这时期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处于最原始阶段,即自发地破坏机器,捣毁工厂,而不是有组织地反对资产阶级,故A项正确,BD项错误;C项是指19世纪中期欧洲的三大工人运动。‎ ‎2.恩格斯说:“它(《共产党宣言》)无疑是全部社会主义文献中传播最广和最具有国际性的著作,是从西伯利亚起到加利福尼亚止的千百万工人公认的共同纲领。”关于《共产党宣言》发表的影响,下列表述有误的是 A. 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B. 促进了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 C. 指导了欧洲三大工人运动 D. 开创了无产阶级革命新时代 ‎【答案】C ‎【解析】‎ 本题属于逆向型选择题,考查《共产党宣言》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共产党宣言》促进了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欧洲三大工人运动发生于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共产党宣言》之前,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共产党宣言》主张无产阶级革命,开创了无产阶级革命新时代,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 ‎3.公社众人……之中并无深谙马克思学说,也无通晓科学共产主义……‎3月18日起义得胜后不去追击兵微将寡的梯也尔政府,却只顾忙于备办选举公社,使慌乱之敌得以稳住阵脚,便是一大失误。材料认为巴黎公社的失败是因为 A. 未建立工农革命联盟 B. 缺乏科学理论指导 ‎ C. 未接管法兰西银行 D. 革命的爆发是偶然的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由“公社众人……之中并无深谙马克思学说,也无通晓科学共产主义”可以分析出巴黎公社的失败原因是没有科学理论指导,故本题答案选B项;A性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中“法兰西银行”材料中没有提及;D项是巴黎公社爆发原因和特点,不是失败的原因。‎ ‎4. 约翰·麦克里兰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中指出:“社会主义理论之成败,判断标准是它能不能因应它当代世界的事实,而且如果它的当代世界改变,它却不变,未免奇怪。此外,我们不可忘了,社会主义批判的世界,即资本主义世界,是会转化的,与资本主义所取代的那些世界甚不相同。”在这里,该学者强调 A. 社会主义理论来源于社会实践 B. 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历史的必然 C. 社会主义理论应与时俱进 D.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应相互借鉴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解。由“社会主义理论之成败,判断标准是它能不能因应它当代世界的事实,而且如果它的当代世界改变,它却不变,未免奇怪。此外,我们不可忘了,社会主义批判的世界,即资本主义世界,是会转化的,与资本主义所取代的那些世界甚不相同。”得知社会主义理论应与时俱进。其它与材料无关。所以选C。‎ ‎5.“任何一个国家也没有像俄国那样严重地受到战争的磨难和痛苦。……由于许多历史原因(俄国比其他国家落后得多,战争带给它的困难特别大,沙皇制度腐朽透顶……),使得俄国革命比其他国家先爆发。”材料主要说明 A. 沙皇腐朽统治是十月革命爆发的重要原因 B. 政治经济状况落后使得俄国社会矛盾尖锐 C. 俄国国内矛盾错综复杂促使革命迅速发展 D. 一战加剧俄国社会矛盾加速了革命的爆发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战争是指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战激化了俄国内部各种矛盾导致革命爆发,故D项正确。沙皇腐朽统治是十月革命爆发的重要原因,A项正确但属于D项一部分,排除。B项政治经济状况落后使得俄国社会矛盾尖锐是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之一,但属于D项的一部分,排除B。C项俄国国内矛盾错综复杂是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之一,但属于D项的一部分,排除C。‎ ‎6. 美国记者约翰·里德根据自己在十月革命的亲身经历,撰写了《震撼世界的十天》。他在书中写道:“布尔什维克党代表了工人、士兵和农民那种单纯而又简单的愿望,并且据此来制定他们当前的纲领。”下列布尔什维克党颁布的措施最符合当时人民愿望的 A. 《和平法令》‎ B. 布尔什维克颁布《四月提纲》‎ C. 《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 D. 布尔什维克颁布《土地法令》‎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知识迁移能力。1917年俄国爆发二月革命,资产阶级建立起的临时政府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引起人民的反对。十月革命后为满足人民的愿望,布尔什维克党颁布《和平法令》。故选A项。‎ ‎7.列宁在回顾十月革命时说:“不仅同1789年和1793年相比,而且同1871年相比,俄国无产阶级在自己的革命中都达到了极高的高度。”“达到了极高的高度”是指十月革命 A. 采取了暴力斗争的形式 B. 首先从中心城市开始 C. 缔造了新型的社会制度 D. 由无产阶级政党领导 ‎【答案】C ‎【解析】A项B项与“1789年和1793年、 1871年”相同;D项与1871年相同;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与“俄国无产阶级在自己的革命中都达到了极高的高度”相同,故本题答案选C项。‎ ‎8.十月革命后,西方资产阶级政府开始承认工会的地位和工会活动的合法化,设定了工人的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取缔血汗工厂。这反映了 A. 国际工人运动开始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 ‎ B. 十月革命胜利冲破了世界帝国主义阵线 C. 十月革命使资产阶级政府进行一些改良 ‎ D. 十月革命推动了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开展 ‎【答案】C ‎【解析】考查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由材料“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西方资产阶级政府……合法化,设定了工人的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等可得出,十月革命后西方资产阶级政府进行了一些改良,以避免本国发生无产阶级革命,故C项符合题意;《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国际工人运动开始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而材料所述的是十月革命的影响,故A项不符合题意;材料并没有讨论帝国主义阵线的问题,故B项不符合题意;D项由材料信息无法得出,故D不符合题意。‎ ‎9.“冷战格局是人类社会在应对现代性矛盾和危机过程中,依据不同的政治理念,追求不同的发展目标所导致的制度性裂变。”材料认为“冷战格局”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 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的对立 B. 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 C. 美苏两国争夺世界霸权 D. 不同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 ‎【答案】A ‎【解析】题干材料认为冷战是“根据不同的政治理念追求不同的发展目标所导致的制度性裂变”,即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因为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差异导致冷战局面的形成,故A项正确。其余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10. 美国“政策的目的是恢复世界上行之有效的经济制度,从而使自由制度赖以存在的政治和社会条件能够出现──马歇尔”。由此得出马歇尔计划的根本目的是 A. 恢复欧洲经济 B. 稳定资本主义制度 C. 实施杜鲁门主义 D. 稳定世界经济 ‎【答案】B ‎【解析】根据“目的是恢复世界上行之有效的经济制度,从而使自由制度赖以存在的政治和社会条件能够出现”并结合所学可知, “自由制度”即是指资本主义制度,因此B是根本目的,A是直接目的,排除。CD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故选B。 ‎ ‎11.美苏“冷战”导致国际政治地图重绘,使得国际安全环境充满了更多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但是,“冷战”也包含着强大的稳定因素。其中“强大的稳定因素”主要是 A. 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B. 第三世界的崛起 C. 美苏势均力敌,旗鼓相当 D. 雅尔塔体制的长期存在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美苏“冷战”局面的出现,引发了美苏之间螺旋式上升的军备竞赛,两强相争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但在“冷战”的大环境下,美苏双方势均力敌,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结合本题可知,“强大的稳定因素”主要是美苏势均力敌,旗鼓相当,选项C正确;冷战时期,中国综合国力不强,因此不是强大的稳定因素,排除A;第三世界相比于美苏两国,其实力较弱,因此不是强大的稳定因素,选项B排除;雅尔塔体制长期存在的原因在于美苏两国的国际影响力以及两国势均力敌的态势,因此选项D不是强大的稳定因素,排除。‎ ‎12.康拉德阿登纳在回忆录中写道:“美国和苏联这样的超级大国的存在终究是一个事实。这就是欧洲为什么必须团结一致,为什么必须首先加强法德友好合作的原因。”由材料可知,法德两国实现“和解”‎ A. 可以消除法德两国仇怨 B. 旨在对抗美苏超级大国 C. 推动了欧洲一体化发展 D. 是冷战格局影响的产物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材料中的信息可以得出,由于美国苏联两个超级大国的对抗与威胁,促进了欧洲的联合,也推动了法德两国走向和解,所以D项说法正确 ‎13.1960年1月,英国首相麦克米伦在结束非洲之行后发表演讲:我看到了国家意识的觉醒,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这些国家的人们依赖着别的国家生存:十五年前这一运动风靡亚洲,今天非洲发生了同样的事情,变迁之风吹遍整个非洲大陆。这股风靡亚非的“变迁之风”推动了 A. 美苏两极格局建立 B.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C. 万隆会议顺利召开 D. 西欧一体化的进程 ‎【答案】B ‎【解析】根据“1960年1月,英国首相麦克米伦在结束非洲之行后发表演讲:我看到了国家意识的觉醒”,结合所学,非洲国家意识的觉醒,促进民族独立意识增强,推动1961年不结盟运动兴起,B增强;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建立,A错误;1955年万隆会议召开,排除C;非洲国家意识觉醒和西欧一体化的进程无关,排除D。‎ ‎14. 保罗•约翰逊在《现代:从1919到2000年的世界》中说“(二十世纪)80年代,人类刮起了一场巨大的求变之风……80年代成为当代史的分界线。民主精神恢复了自信,开始广泛传播。”这场“求变之风”最终 A. 壮大了国际社会主义力量 B 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 C. 实现了世界政治文明的统一 D. 加快了西方政治民主化进程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可知:这场“求变之风”发生时间在80年代,其结果是“民主精神恢复了自信,开始广泛传播”(资本主义民主)所以可以断定这场“求变之风”就是20世纪80年代东欧和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剧变,其最终结果是导致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进而引起世界格局的变化,故选项B。ACD三项均不符合东欧剧变的史实,故排除。‎ ‎15.有学者认为:“伴随着‘冷战’的结束,最直接、最明显的损失是两个前超级大国建立的联盟体系的消失。……全球失去了对混乱和暴力的威慑,相应的,世界的未来少了一种确定性。”对材料观点概括最准确的是 A. 结束美苏“冷战”不利于国际社会的稳定 B. 美苏联盟体系曾经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世界和平 C. 动荡的国际局势需要建立单极霸权 D. “冷战”结束后形成多极化格局 ‎【答案】B ‎【解析】根据“最直接、最明显的损失是两个前超级大国建立的联盟体系的消失。……全球失去了对混乱和暴力的威慑,相应的,世界的未来少了一种确定性”可知,材料观点认为“冷战”结束后,美苏联盟体系消失,一定程度上造成世界局势的不稳定,说明美苏联盟体系曾经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世界和平,故选B;美苏“冷战”曾造成世界局势紧张,A错误;材料反映美苏联盟体系的作用,材料无法体现“单极霸权”,排除C;多极化是一种发展趋势,D错误。‎ ‎16.《诗经》云:“千耦其耘。”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上述现象变化主要得益于 A. 土地私有制确立 B. 铁犁牛耕的运用 C. 赋税制的改革 D. 重农抑商政策 ‎【答案】B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犁牛耕的运用,导致农业生产效率提高,故“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因此材料中现象变化主要得益于生产力的发展,故B正确;土地私有制确立,属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不是最主要原因,故A错误;赋税制的改革,属于税收制度方面,不是根本原因,故C错误;重农抑商政策属于经济政策的原因,不属于最主要原因,故D错误。故选B。‎ ‎17.汉代晁错在《论贵粟疏》中写道:“春耕夏耘,秋获冬藏……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债)者。”材料反映出小农经济的特点是 A. 男耕女织 B. 自给自足 C. 脆弱性 D. 封闭性 ‎【答案】C ‎【解析】根据“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债)者”可知,材料反映小农经济下,农民抵抗自然灾害、急政暴赋的能力很差,具有脆弱性,故选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封闭性的特点,排除ABD。‎ ‎18.汉武帝元封元年规定:把郡国应贡物连同运输所抵充的财政上缴额,按照当地正常的市价,折合为一定数量的土特产品,直接上缴给国家在该地设置的均输官,然后由均输官像过去商人那样,将这些土特产品运往需要该项物资的其它地区去出售,这一措施 A. 解决了郡国对中央的威胁 B. 体现了政府的抑商政策 C. 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D. 体现了政府的垄断政策 ‎【答案】B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汉武帝时期的均输法,是汉代政府把郡国应贡物折合为一定数量的土特产品,然后由均输官将这些土特产品进行销售的经济措施,实质上是官营贸易,这压缩了私商的经营空间,因此体现了政府的抑商政策,故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郡国割据的基础,故A项错误;材料涉及的是商业贸易,不是农业,故C项错误;官营贸易是政府在某些领域进行垄断,不能体现出政府全面垄断,故D项错误。‎ ‎19.北宋推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这对北宋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正面影响是 A. 便于农村人口向城市工商业转移 B. 推动了宋朝经济重心的南移 C. 租佃关系成为农业生产主要形式 D. 促使新的生产方式开始萌芽 ‎【答案】A ‎【解析】北宋推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使得农村贫困人口失去土地,成为自由劳动力,从而便于农村人口向城市工商业的转移,故A项正确;材料中的“不抑兼并”不是宋朝经济重心才开始南移,故B项排除;“不抑兼并”导致土地兼并现象加重,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这是负面的影响,而不是“正面影响”,故C项排除;宋朝仍是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并未促使新的生产方式萌芽,新的生产方式开始萌芽于明清时期,故D项排除。‎ 点晴:紧扣“不抑兼并”的历史影响,再结合“正面影响”,综合分析即可。‎ ‎20.苏州盛泽镇“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绸绫之聚亦且十倍。四方大贾辇金至者无虚日……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上述材料可以佐证下列明清经济的哪一特点 A. 区域性商人群体形成 B. 工商业市镇繁荣 ‎ C. 资本主义因素的萌芽 D. 海外贸易的兴盛 ‎【答案】B ‎【解析】材料没有反映商人群体的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了苏州盛泽镇从明初到乾隆时期,成为“邑中诸镇之第一”,体现了明清工商业市镇的繁荣,故B项正确;资本主义因素的萌芽的依据是雇佣关系,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苏州盛泽镇与海外贸易无关,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21.二战后,国际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材料一:美国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要造成一种局势,俾使我们和其他国家都能塑造出一种免于威胁的生活方式。在对德国和日本作战中,这是一个基本问题。我们的胜利乃是战胜那些想把其意志和生活方式强加在别国头上的国家。‎ ‎——杜鲁门总统‎1947年3月12日致国会的咨文 材料二:1971年7月,尼克松总统发表演讲:当我发表就职演说的时候,我提到一个需要谈判的时代,而不是对抗的时代,我们一直在进行谈判,我们在谈判中取得了一些进展,重要的事情上,我们在世界上许多地区正在进行谈判而不是正在对抗,在这些地区,对抗可能导致爆炸性的局面……现在,当我们环顾我们所处的世界时,我们发现美国已经不再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或者完全支配的地位了。‎ 材料三:俄罗斯总统叶利钦‎1998年2月8日在访问意大利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知道,要摒弃旧的思维模式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其中的惰性是很强的。然而个别国家(指美国)总是试图把一个单极世界的模式,也就是自己独一无二的领导作用强加给这个世界,这是不现实的,甚至可能是很危险的 ‎——新华网 ‎(1)材料一中,杜鲁门所说的“把其意志和生活方式强加在别国头上的国家”主要指哪一国家?美国对其采取了什么政策?‎ ‎(2)据材料二,概括尼克松时代美国的对外政策特征。试从国际局势的角度,分析导致这些特征的主要原因。‎ ‎(3)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90年代美国对外政策的主要特征。此时,美国的对外政策对国际局势产生了什么影响?‎ ‎(4)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阶段简述二战后国际格局的演变过程。‎ ‎【答案】(1)苏联;冷战政策。‎ ‎(2)特征:以谈判为主要方式(处于守势)。‎ 原因:欧共体的发展;日本的崛起;不结盟运动兴起。‎ ‎(3)特征:建立单极世界;(推行强权政治)。‎ 影响:造成国际局势的局部动荡。‎ ‎(4)二战后形成两极格局;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出现多极化趋势;20世纪90年代初两极格局结束,暂时形成一超多强局面(多极化趋势加强)。‎ ‎【解析】(1)结合所学,二战后美苏由盟友走向对峙,所以指苏联,美国对其采取遏制的冷战政策。‎ ‎(2)结合材料“我们一直在进行谈判,我们在谈判中取得了一些进展”,尼克松时代美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特征是以谈判为主要方式 ;结合当时的国际背景,我们知道原因包括美欧日的三足鼎立、不结盟运动及第三世界的兴起等。‎ ‎(3)第一小问,从材料三“试图把一个单极世界的模式,也就是自己独一无二的领导作用强加给这个世界”,可归纳出20世纪90年代美国对外政策的主要特征是建立单级世界,推行强权政治,充当世界警察。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美国的霸权主义造成国际局势的局部动荡。‎ ‎(4)二战后世界格局演变结合材料和所学我们知道经历了由两极对峙到出现多极化趋势再到20世纪90年代后两极格局解体后多极化趋势加强和一超多强的局面。‎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类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经历了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两个方面的漫长历程。纵向发展是指人类物质生产史上不同生产方式的演变和由此引起的不同社会形态的更迭,它们构成一个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纵向序列。——据吴于廑《中国大百科全书(世界历史)》整理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开始使用,耕犁和牛耕技术也随之出现,并首先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实行起来……秦汉以来,随着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耕犁也有所革新,除犁铧是全铁外,还创造了犁壁,从而更有利于深耕和碎土。……唐帝国前期,在耕犁的完善方面有巨大的贡献,这就是曲辕犁(又称江东犁)的出现。它操作起来较为灵活方便,因而特别适于在土质黏重、田块较小的江南水田中使用,这对江南地区农耕经济的发展起了不小的作用。‎ ‎——陈文华《农具发展史》‎ 材料三 从汉至明清甚至近代,中国传统的农业耕作虽处在进步中,但一直变化幅度不大。具体而言,犁和铧无论在形制、种类还是质地上改进都比较大,但就主要耕作形式而论,自汉到近代没有什么根本不同。 ——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材料四 ‎ ‎(1)结合材料一,列举春秋战国时期体现生产力发展的史实,简述其对生产方式的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春秋战国至唐朝时期耕作技术发展的特点。‎ ‎(3)指出材料三中这一耕作形式“自汉到近代没有什么根本不同”的主要原因。‎ ‎(4)比较图1、图2、图3,提取两项有关西汉至明朝商业城市发生变化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答案】(1)史实:铁犁和牛耕的使用及推广。影响:集体劳作发展为个体农耕,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2)特点:耕作技术不断革新;由北方逐步向江南推广。‎ ‎(3)原因:中国传统农业长期以小农户个体经营的小农经济为主,农业耕作技术难以实现革命性革新和推广。‎ ‎(4)变化:分布地区由主要集中于北方的黄河中下游地区,逐渐向南方、向运河和沿海地区发展;商业城市数量呈现不断增多的趋势。‎ 原因:隋朝大运河的开凿;唐宋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宋朝起城市坊市界限被打破;唐、宋、元海外贸易兴盛;农产品、手工业产品的商品化趋势加强。‎ ‎【解析】(1)史实: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出现铁犁和牛耕。影响:结合所学可知,生产方式由集体劳作发展为个体农耕,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2)特点:根据“铁农具开始使用,耕犁和牛耕技术也随之出现”得出耕作技术不断革新;根据“曲辕犁(又称江东犁)的出现……这对江南地区农耕经济的发展起了不小的作用”得出由北方逐步向江南推广。‎ ‎(3)原因:根据所学,可从中国传统农业长期以小农经济为主,不利于农业耕作技术革新和推广分析。‎ ‎(4)变化:根据三幅图片可看出,商业城市分布主要由北方的黄河中下游地区逐渐向沿海地区发展,商业城市数量不断增多。‎ 原因:结合所学,可从隋朝大运河的开凿,唐宋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宋朝起城市坊市界限被打破,海外贸易兴盛,农产品、手工业产品日益商品化等方面分析总结。‎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