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宾县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宾县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1.《诗经·商颂》充分体现了殷人祭祀先祖(鬼神)时那种恭敬虔诚、谨严端肃,表现出惶畏的心理;《诗经·周颂》则渗透了强烈的伦理道德精神,颂词大多现实化、生活化了。这一变化体现了 A. 王权神秘色彩的强化 B. 朴素的人文主义色彩 C. 宗法等级观念的淡化 D. 天道与伦理完全分离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诗经·周颂》则渗透了强烈的伦理道德精神,颂词大多现实化、生活化了”可以看出,人们从对先祖鬼神的尊敬变为对现实中的人本身的关注,体现出朴素的人文主义色彩。故答案为B项。材料没有涉及王权,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宗法等级观念的变化,排除C项;D项中的“完全分离”说法绝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2.下面是关于“安”字写法的发展演变图。这种变化反映出 A. 文字书写艺术不断发展 B. 文化的发展具有多样性 C. 政治局面影响文化整合 D. 文化交流推动百家争鸣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秦统一后以“安”字为原型,并进行了细微的修改。这反映秦朝建立后统一了文字,说明了统一的政治局面影响了文化的整合,C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文字统一和统一后文字的统一,没有体现文字书写艺术的发展,A错误;据材料秦、齐、楚、燕、韩、赵、魏等国“安”的写法,不能说明当时文化发展具有多样性,B错误;据所学可知,中国百家争鸣的局面主要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与材料文字的统一无关,D错误。‎ ‎【点睛】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政治--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经济--秦统一后,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同时还统一了度量衡;文化--把小篆作为全国统一的文字,后来使用更为简单的隶书;思想--焚书坑儒;军事--北筑长城、南修灵渠。‎ ‎3.据记载,唐代医药学水平领先世界。医学方面如印度眼科医术的传入,阿拉伯治疗痢疾的悖散汤的传入;药学方面如东南亚的沉香、琥珀,阿拉伯的乳香、木香的传入等。这说明唐代医学的发展得益于 A. 朝贡贸易体制的盛行 B. 政治格局的稳定统一 C. 健全的医学管理制度 D. 密切的中外文化交流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唐代医药学水平领先世界。医学方面如印度眼科医术的传入,阿拉伯治疗痢疾的悖散汤的传入;药学方面如东南亚的沉香、琥珀,阿拉伯的乳香、木香的传入等”反映了唐代中印、中阿医药学交流频繁。根据所学可知,唐代医学的发展得益于中外医药学文化的交流。故答案为D项。A项,朝贡贸易体制的虽然在当时盛行,但是材料主要从文化交流的角度立意,而非朝贡贸易,排除;B项,政治格局统一是医药学发展的政治保证,也是唐代文明昌盛的政治前提,但是材料并未涉及到当时的政治环境,排除;C项,唐代医学管理制度虽然较为健全,这也是唐代医药学发展的原因之一,但是材料并未提及,而且材料强调医药学的发展水平,并非单纯的讲述医学的发展,排除。‎ ‎【点睛】推断(理)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 ‎4.唐朝宫廷建筑以浑朴雄阔宏伟壮丽为特色,但民间建筑不准高大。而《宋会要辑稿食货志》记载:“真仁(宋真宗、宋仁宗)以后,殖货致富者愈众,巨量交易出入京师,官方管理之设备及民间商业之建筑,皆因之侈大。公卿商贾拥有资产者之园圃第宅,皆争尚靡丽。”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出 A. 都城经济功能日益增强 B. 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 民众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D. 程朱理学影响逐渐减弱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而《宋会要辑稿•食货志》记载:‘真仁(宋真宗、宋仁宗)以后,殖货致富者愈众,巨量交易出入京师,官方管理之设备及民间商业之建筑,皆因之侈大。公卿商贾拥有资产者之园圃第宅,皆争尚靡丽’”描述的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宋朝官方和民间商业建筑都很奢侈,与唐朝时不准“民间建筑”高大不同,体现出经济的发展冲击了等级秩序。故答案为B项。A项,材料反映的是商业建筑高大奢侈,与都城经济功能是否增强无关,排除;CD项,民众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程朱理学影响逐渐减弱的表述材料信息不能体现,排除。‎ ‎5.1761年3月,都统多尔济奏称:“今准夷荡平,回部向化,请令内地商人各随所愿,裹带茶叶、布匹等项,前往青海贸易,使柴达木等远处贫困蒙古得以牲只售换,于边疆生计,大有裨益。”经军机大臣议复,乾隆同意实行。这则材料揭示出清朝前期 A. 边疆地区商业贸易获得较大发展 B. 西北边疆地区经济获得较快发展 C. 新疆地区开始归属中央政府管理 D. 通过加强经济交流维护边疆稳定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乾隆以前,不准商人超过日月山到牧业区自由贸易。材料中的“多尔济”上奏折论述了“内地商人”与“青海”“蒙古”等进行贸易“大有裨益”,并且“乾隆同意实行”,这反映了清朝前期通过加强经济交流,维护了边疆地区的稳定。故答案为D项。A项,材料没有涉及到滨江地区商业贸易获得巨大发展,排除;B项,材料也没有涉及到西北边疆地区的发展情况,排除;C项,材料可以体现出西北归属中央政府的管辖,但无法推断是否是开始,排除。‎ ‎6.清代帝王多有禁查小说之举,嘉庆皇帝曾晓谕内阁:“愚民之好勇斗狠者,溺于邪慝,转相慕效,纠伙结盟,肆行淫暴,概由看此等书词所致。”道光皇帝也曾指出:“刑讼之日繁,奸盗之日炽,未必不由于此。”这从侧面说明 A. 清代小说冲击了理学的正统地位 B. 通俗小说在社会上影响力日增 C. 小说是导致社会混乱的主要原因 D. 文化专制阻碍了清代小说的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愚民之好勇斗狠者……概由看此等书词所致”“刑讼之日繁,奸盗之日炽,未必不由于此”可知,嘉庆、道光皇帝都认为小说影响了民风,导致社会上违法乱纪现象增多,说明小说在社会影响力增加,故B正确;理学一直是宋以后的官方哲学,故A错误;材料只体现小说影响民风,并未体现社会混乱,故C错误;材料表达的是清代查禁小说的原因是影响民风,未体现文化专制阻碍小说发展,故D错误。‎ ‎7.中国传统观念“重理义、轻艺事”,读书人从来不以技艺为正业,但随着洋务运动的发展,出现了天津电报学堂(1879)天津水师学堂(1880)天津武备学堂(1886)天津军工学堂(1893)等一批专攻军事和工艺的专门学堂。这种变化从本质上说明了 A. “中体西用”的思想观念被国人所抛弃 B. 在西方器物的刺激下,艺事渐为人重 C. 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思想观念进步 D. 中国近代文化教育事业由此起步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中国传统观念‘重理义、轻艺事’”到“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培养一批专攻军事和工艺的专门学堂”可知,这是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为挽救民族危机洋务派而采取的自救措施,这反映了社会的发展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C正确;据材料“随着洋务运动的发展”可知,洋务运动时期的指导思想就是“中体西用”,因此“中体西用”的思想观念没有被抛弃,故A错误;据所学可知,洋务运动兴起的原因是民族危机加深,为挽救民族危机洋务派创办了一批新式学堂,学习西方科技,而不完全是在“在西方器物的刺激下”兴起的,B表述片面;据材料“随着洋务运动的发展,出现了天津电报学堂(1879)……等一批专攻军事和工艺的专门学堂”可知,新式学堂的出现,培养了大批的军事、科技、翻译人才,促进了中国近代教育的进步,冲击了封建科举制,但不能说明近代教育由此起步,D错误。‎ ‎8.1922年,梁启超认为,楚国在春秋战国以前属于南方的蛮夷之邦,之后才逐渐融入华夏。楚国贵族屈原接触到当时新输入的中原文化,又出使齐国,受到稷下学派的影响,后来放逐到南方,南方的山水与屈原的精神相互激发,最后产生了《楚辞》这一独特的文学样式。梁启超关于屈原的研究 A. 与维新变法的政治理念相符 B. 隐含着近代民族国家的意识 C. 影射了军阀割据的社会现实 D. 体现了五四运动的时代精神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信息来看,梁启超认为,屈原开创《楚辞》的文学样式,是受到中原文化和稷下学派的影响,这一观点认为中华文化血脉相连,隐含着近代民族国家的意识。故答案为B项。维新变法主张实行君主立宪,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A项;材料信息与军阀割据无关,排除C项;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材料没有涉及,排除D项。‎ ‎9.晚清政府官员曾经三次大规模集体出洋:第一次是由外国人蒲安臣率领的近代中国第一个外交使团。第二次是1887年清政府第一次通过考试选拔,全部由中国官员组成的游历使团。第三次是1905年清政府第一次派遣王公大臣集体出洋考察各国政治,为清末改革做准备。这三次外交使团出国考察的变化反映了 A. 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不断加深 B. 清政府外交近代化的历程 C. 清政府外交日益半殖民地化 D. 先进中国人学习西方的探索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晚清政府官员曾经三次大规模集体出洋考察、游历,说明清朝“天朝上国”的观念淡化,逐渐走出国门,学习西方,反映了外交的近代化,故B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外交半殖民地化,排除AC;材料反映晚清政府官员曾经三次大规模集体出洋,并非都是先进中国人,排除D。‎ ‎10.1918年,《新青年》因销售不畅考虑停刊。1919年2~3月间,坚持使用古文体的林琴南以小说形式诋毁《新青年》,同时社会上“宣传教育部有训令达大学,令其将陈(独秀)钱(玄同)胡(适)三氏辞退”,《新青年》声名大振,销量大增。这反映出当时 A. 观念碰撞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B. 五四运动推动了社会观念转变 C. 思想启蒙开始成为时代主题 D. 白话文运动易被大众普遍接受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表明新文化运动在开展过程中受到封建守旧观念的抵制,新旧观念在不断的碰撞中让更多的人了解了新思想,也宣传了新思想。“《新青年》声名大振,销量大增”也说明了这一点,因此A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到五四运动,排除B项;C项是指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与材料的主旨不符,排除C项;从材料“《新青年》因销售不畅考虑停刊”,而坚持使用古文体的林琴南的小说却十分畅销,可以看出白话文运动未并大众普遍接受,故D项错误。‎ ‎11.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认为:今后将敷设无数之干线,以横贯全国各极端,使伊犁与山东恍如毗连,沈阳与广州语言相通,云南视太原将亲如兄弟焉,……则中国之前途,可永久适存于世界。其意在说明铁路的修筑 A. 有助于实现中国近代化 B. 有助于增强民族意识 C. 有利于交通条件的改善 D. 有利于实现民生幸福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使伊犁与山东恍如毗连,沈阳与广州语言相通,云南视太原将亲如兄弟焉”来看,孙中山认为铁路的修筑可以促进中国境内不同地区人们之间的联系,从而有助于增强民族意识。故答案为B项。材料没有反映铁路修筑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排除A项;铁路修筑有利于改善交通条件,但材料信息是从促进不同地区人们之间的联系来说的,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铁路修筑与实现民生幸福之间的关系,排除D项。‎ ‎12.韦尔南说:“在哲学的黎明时期,正是这样一种受‘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调节的社会宇宙图景,被伊奥尼亚哲学家们投射到了自然宇宙上。”这说明古希腊时期 A. 政治与哲学涉及的论题具有类似性 B. 民主政治是哲学产生的根源 C. “平等”是人类与自然共有的法则 D. 哲学家们关注民主政治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表明哲学家们将“社会图景”投射到“自然宇宙”上,即社会问题启发哲学家对自然界的思考,为什么能产生这样的启发,是因为他们具有类似性或相同的规律,所以A项正确;民主政治对哲学发展有启发作用,但不能说是“根源”,哲学产生的根源,就是人们认识宇宙的需求,B项排除;“平等”是人类社会中人们的一种追求,但不能说是“法则”,为“平等”而斗争是社会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C项排除;通过从政治法则得到启示,与重视民主政治发展不是一回事,一个关注法则,一个是关注政治,D项排除。‎ ‎13.16世纪,英格兰教育家马尔卡斯特说,“我爱罗马,但更爱伦敦,我虽仰慕拉丁语,但更崇拜母语”;同一时期,马丁·路德创造了“德语”,他的翻译为人民提供了对抗天主教会的武器。据此推断,这一时期的欧洲 A. 民主思想广泛传播 B. 民族意识逐步形成 C. 文艺复兴渐入高潮 D. 宗教改革纵深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并结合材料文字“更崇拜母语”“马丁·路德创造了‘德语’”“他的翻译为人民提供了对抗天主教会的武器”可知,宗教改革时期,将《圣经》翻译为本国民族语言的做法促进民族意识逐步形成。故答案为B项。A项,根据所学可知,民主是针对专制而言的,材料强调的是要热爱自己的民族语言,而且宗教改革时期尚未进行政治制度方面的建构,民主思想广泛传播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根据所学可知,翻译《圣经》为民族语言的做法是宗教改革时期而不是文艺复兴时期,排除;D项,宗教改革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语言的发展,但不是纵深发展。根据所学可知,英国宗教改革进入纵深发展的阶段,改革的重点转向教义及宗教仪式,但不是材料要表达的主旨,排除。‎ ‎14.孟德斯鸠在《波斯人信札》中讲述了一个“穴居人”的故事:在那里,人们“以正义待人”,财产“永远混在一起”,人们相亲相爱,过着幸福的田园生活。这说明孟德斯鸠 A. 追求社会平等 B. 反对教会特权 C. 主张回归自然 D. 倡导权力制约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人们‘以正义待人’,财产‘永远混在一起’”可知,材料强调是社会平等,故A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教会,排除B;材料强调的是社会平等,并非回归自然,排除C;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权力制约问题,排除D。‎ ‎15.格兰特在《科学与宗教——从亚里士多德到哥白尼》中写道:“研究物理世界意味着研究上帝的创造物,研究上帝则意味着了解世界。追求、发现、阐明自然规律的效果,足以显示上帝造物之奇妙与思虑周详,这一神学动机为整个近代早期的科学研究提供了最大的驱动力。”作者意在说明:‎ A. 基督教促进了近代科学的诞生 B. 宗教改革影响了人类价值取向 C. 理性崇拜与宗教信仰同步共生 D. 科学发展彻底否定了宗教神学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研究物理世界意味着研究上帝的创造物,研究上帝则意味着了解世界”可知作者意在描述近代科学和基督教之间的联系,即基督教促进近代科学的诞生,选项A正确;选项B脱离材料主旨,排除;选项C错在“同步共生”,排除;选项D不符合材料意思,排除。‎ ‎16.1835年,达尔文在看到了加拉帕格斯群岛的动植物之后,发现它们和美洲大陆上十分接近。但岛上的环境和大陆差异是很大的。按照创世论的看法,造物主应该把各个物种放在它最为适合的环境中才对。达尔文在日记中写道:这里肯定工作着两种不同的创造者。上述材料表明达尔文 A. 具有虔诚的宗教信仰 B. 破解了生命起源之谜 C. 挑战封建神学创世说 D. 开创科学实证的先河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这里肯定工作着两种不同的创造者”可知,达尔文认为上帝不是世界的造物主,按照创世论的看法,造物主应该把各个物种放在它最为适合的环境中才对,挑战封建神学创世说,故C正确,A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达尔文挑战封建神学创世说,无法体现破解了生命起源之谜,排除B;D不是达尔文的科学成就,排除。‎ ‎17.从英国历史的发展轨迹看,1832年改革法第一次对英国议会选举制度进行了重大调整,标志着从贵族寡头制度向西方民主制度的转变,奠定了一个现代工业国家扼守渐进和非暴力的道路。但1832年10月25日的《贫民卫报》则指出:“提出改革法案的人,不是想推翻,甚至也不是为了改造贵族制度,而是为了从中等阶级那儿获得一支准贵族增援军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 英国的议会制度是高度民主制度 B. 英国议会始终被少数大贵族控制 C. 遏制民主的举措却促进了民主的发展 D. 英国中产阶级和工人阶级都获得选举权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提出改革法案的人,不是想推翻,甚至也不是为了改造贵族制度”可以看出,这是一项想要“遏制民主的举措”;根据材料中“1832年改革法……标志着从贵族寡头制度向西方民主制度的转变”可以看出,改革法案最终的结果是“促进了民主的发展”。综上所述,C项能够准确、完整的表达材料的原意。故答案为C项。A项,该项表述与“甚至也不是为了改造贵族制度”矛盾,排除;B项,“始终”一词表述太绝对,且该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根据所学可知,1832年议会改革使更多工业资产阶级进入议会获取了更多的议席,英国中产阶级和工人阶级都获得选举权的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 ‎18.1880年—1914年间,美国增长率在6倍以上的20个行业中,13个是新兴部门。这些新兴部门的产值增长17.6倍,相当于整个制造业增长率的4倍。如1903年成立的福特汽车公司,由于推行新的科学装配线,劳动生产效率大大提高,汽车基价由1910年950美元下降到290美元,迅速得到普及。材料表明 A. 美国成为新技术研究和应用的中心 B. 大企业在新科技运用中占主要地位 C. 科学影响人类的生产结构和生活方式 D. 科学技术改变产业结构和企业布局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1880年-1914年间”可知,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依据材料“由于推行新的科学装配线,劳动生产效率大大提高,汽车基价由1910年950美元下降到290美元,迅速得到普及”可以看出,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将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促进生产结构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故C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从得出美国成为新技术研究和应用的中心,排除A;B不是材料主旨,排除;材料没有体现产业结构和企业布局的变化,排除D。‎ ‎19.1956年6月,西欧六国代表齐聚布鲁塞尔,讨论(欧洲)共同市场和原子能合作开发问题。英国首相麦克米伦拒绝六国邀请,他不想参加一个“六个国家,其中四个(法、荷、比、卢)是由我们从另两个(德、意)手中解放”的俱乐部。这反映了 A. 欧陆国家合作冲击了英国霸权 B. 欧洲经济一体化之路充满挑战 C. 历史纷争是区域合作主要障碍 D. 欧共体难以消弭成员内部矛盾 ‎【答案】B ‎【解析】‎ ‎【详解】西欧六国积极推进区域经济合作,英国以历史问题为由表示抵制,表明西欧经济一体化之路充满挑战,故B项正确;二战后,英国已丧失了世界霸权,A项错误;西欧六国并未因历史纷争而停止合作进程,C项错误;1967年,欧共体方才成立,D项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20.1929年10月,苏联参加集体农庄的农户占农户总数的7.6%,1930年为23.6%,1931年为52.7%,1932年为61.5%,1933年为65.6%,1934年达71.4%,到1937年,超过90%的农户加入集体农庄。这从本质上反映出,农业集体化运动 A. 满足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需要 B. 开创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先河 C. 完成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 D. 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的发展要求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数据变化发现,从“1929年10月”“苏联参加集体农庄的农户占农户总数的7.6%”到“1937年”“超过90%的农户加入集体农庄”可以看出,苏联的农业集体化发展迅速,即基本消灭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存在着急躁冒进的现象,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的发展要求。故答案为D项。A项,根据所学可知,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是“一五”计划的特点,“一五”计划是1928—1932年,该项只能解释从1929年到1932年苏联参加集体农庄农户所占农户总数比重的增加,不能解释其他时段该比重增加的现象,排除;B项,根据所学可知,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属于斯大林模式,要建设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苏联经济体制改革是从20世纪50年代赫鲁晓夫时期开始的,排除;C项,根据所学可知,苏联通过国有化、工业化和集体化,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根本变化。1936年苏联颁布新宪法,其新宪法草案的报告中指出,苏联经济已经完全改变了,资本主义成分已被消灭,社会主义体系已在国民经济一切部门中获得胜利,生产资料公有制已成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该项属于时空错位,排除。‎ ‎【点睛】表明类选择题是高考中相对稳定的题型,该类选择题主要借用了“表明”或“说明”、“反映”、“旨在”、“体现”一词“相当肯定地显示”的含义。它要求考生获取材料中比较确切的信息,重点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试题的题干部分一般描述历史现象,考生需要根据所学知识,用简洁的语言准确、清楚地概括现象背后的历史结论。一般解题步骤有三步,第一步:概括材料的主体信息;第二步:联系选项,进行“等价转换”。“等价转换”是指第一步概括出的主体信息要与选项完全匹配;第三步:检验其他选项的正确性。‎ ‎21.1948年初,东北解放区合江省除缴公粮及以粮换盐、换布外,每人尚有余粮六斗至一石。从1946年6月到1948年10月,该地共输送子弟兵六万两千余人到主力兵团,为解放军提供了丰富的兵源。这主要是因为 A. 人民民主专政政权建立 B. 土地改革运动顺利进行 C. 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反攻 D. 农民积极支持解放战争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解放战争其间,中共在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使农民获得了土地,农民积极提高,涌跃参军参战,努力发展生展,支援中共的解放战争,故B正确;1949‎ 年人民民主专政政权建立,A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1947年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反攻,但不能说明人民涌跃参军的原因,排除C;D是材料反映的现象,不是原因,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信息是“1948年初”“每人尚有余粮”“该地共输送子弟兵”,联系所学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的土地改革的影响分析解答。‎ ‎2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一家人种几亩田地的土地经营模式,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在国外一个人就能做好的事情,就能种的田地,到了中国却需要几个人,甚至几十个人来完成。这样的低效率自然造成了农民的贫苦。这反映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 符合自给自足的农业传统 B. 造成土地所有权的分散 C. 亟需赋予新时代内涵 D. 忽略了人口众多的国情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强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造成了人力的浪费,生产的低效率,该制度也是需要根据时代的变化而调整的,是亟需赋予新的时代内涵的,故C正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在公有制不变的前提下进行的,与自给自足的农业传统有本质区别,A错误,排除;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下土地所有权仍然是国家的,不会造成土地所有权的分散,B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正是从人口众多的国情出发的产物,而非忽略了人口众多的国情,排除D。‎ ‎23.美国史家帕尔默说:“人们阅读的书籍没有标点符号,或者使用古怪的标点符号;听被称作无调性的音乐,还故意制造嘈杂和不谐和的效果;热衷于研究抽象的或者‘非写实的’绘画和雕塑,对它们艺术家本人往往不安上标题。”与上述艺术倾向最契合的作品是 A. 《自由引导人民》‎ B. 《日出·印象》‎ C. 《约翰·克利斯朵夫》‎ D. 《格尔尼卡》‎ ‎【答案】D ‎【解析】‎ ‎“或者使用古怪的标点符号;听被称作无调性的音乐,还故意制造嘈杂和不谐和的效果;热衷于研究抽象”属于现代主义特点,D正确;A是浪漫主义;B是印象主义;C是现实主义。‎ ‎24.“他的小说形式别具一格、情节浪漫离奇、人物怪诞多样、思想深遼缈远,而小说中所表现的独到的审美理想、乌托邦式的社会主义理想以及一反传统的理想人物,……一直到21世纪的今天依然魅力无穷,具有相当的研究价值。”该作家的代表作是 A. 《十日谈》 B. 《巴黎圣母院》 C. 《人间喜剧》 D. 《百年孤独》‎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情节浪漫离奇、人物怪诞多样、思想深邃缈远”“审美理想、乌托邦式的社会主义理想以及一反传统的理想人物”,结合所学,浪漫主义文学的特点是想象比较丰富、感情真挚,采用对比、夸张塑造人物形象的超凡性,材料符合浪漫主义文学,《巴黎圣母院》是浪漫主义文学,故选B;《十日谈》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作品,《人间喜剧》是现实主义文学,《百年孤独》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排除ACD。‎ ‎25.下图是19世纪俄国画家列宾的作品,被烈日炙烤得焦黄的河岸上,一队蓬头垢面、衣衫褴褛的纤夫拖着沉重的脚步拉着货船,在酷日下精疲力竭的向前挣扎。系列创作理念与该作品最为贴近的是 A. “专注于对自然任意瞬间的描绘”‎ B. “我要如实地表现出我所生活的时代”‎ C. “最美的艺术品就是要传达出由艺术家的纯粹的幻想”‎ D. “色彩的目的,是表达画家的需要,而不是看事物的需要”‎ ‎【答案】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片是俄国画家列宾的作品《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属于现实主义美术作品,与该作品创作理念最为接近的是“我要如实地表现出我所生活的时代”,B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A项表述是印象画派的创作理念,不符合题意,排除;C、D两项表述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 ‎【名师点睛】‎ 首先根据题干材料和图片信息判断出图片是俄国画家列宾的作品《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属于现实主义美术作品,然后从选项中选出符合现实主义作品特点的选项即可。‎ 二、非选择题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儒家文化注重德治,宣扬和倡导一种绝对无偿的进贡以体现对国家的忠心,使得古代中国的治税思想具有明显非法制的性质,法外征收现象非常普遍。官吏使用权力的机会多,导致聚敛过度,超过人民的承受能力……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凡开征新税、废除旧税,或制定、修改税法,都必须以不违宪为原则,并经议会审议通过,贵族、僧侣等阶层不再享有免税的特权。‎ ‎——摘编自《中西方税收法律文化比较研究》‎ 材料二 到民国时期,中国的税收制度逐渐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先是对城市工商业课征的间接税,超过历史上的田赋,逐渐上升为主要的税收。比较重要的是,国民党政府从外国引进了近代直税制(注:直接税指税负不转嫁,而由纳税人直接负担的税收,如所得税、房产税等),当时财政部曾经为此专设了直接税署。起先是于1936年10月首次开征所得税,继之于1939年1月开征过分利得税,后来又于1940年7月开征遗产税。‎ ‎——摘编自刘军《中西方传统税收文化的比较》‎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西方国家税收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民国时期税收制度较古代有何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成新变化的主要原因。‎ ‎【答案】(1)特点:西方税收实现了法制化(或有法可依);取消了特权阶层,体现了普遍性。历史影响:巩固了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有利于社会公平与稳定;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新变化:工商业税收(间接税)比重上升;成为国家主要税源;学习引进外国近代税制(直接税制);政府成立专门税务部门。‎ 主要原因:民国时期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或“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动了民族工业的较快发展);受到西方国家治税思想的影响(或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不断深入);国民政府为解决财政危机,扩大税源;满足战争的需要 ‎【解析】‎ ‎【详解】(1)特点:根据“都必须以不违宪为原则”得出西方税收实现了法制化(或有法可依);根据“原则,并经议会审议通过,贵族、僧侣等阶层不再享有免税的特权”得出取消了特权阶层,体现了普遍性。历史影响:结合所学,可从巩固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有利于社会公平与稳定、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等角度分析解答。‎ ‎(2)新变化:根据“对城市工商业课征的间接税,超过历史上的田赋,逐渐上升为主要的税收”得出工商业税收(间接税)比重上升,成为国家主要税源;根据“国民党政府从外国引进了近代直税制”得出学习引进外国近代税制(直接税制);根据“财政部曾经为此专设了直接税署”得出政府成立专门税务部门。‎ 主要原因:根据所学,可从民国时期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西方国家治税思想的影响、国民政府扩大税源的需要、战争的需要等角度分析总结。‎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元鼎四年(前115年),汉武帝收回了郡国铸币权,由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秦汉的钱币,通常在钱文中都明确标明钱的重量,如“半两”、“五铢”,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统一铸造“开元通宝”钱,此后我国铜钱不再用文字标重量,都以通宝、元宝相称。北宋时期的四川地区首先出现了纸币——交子。明初,白银普遍流通,一两白银值铜钱1000文。明清时晋商在全国开设了许多票号经营汇兑、借贷等业务。‎ ‎(1)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货币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演变趋势?简要说明哪些社会需求推动了货币的发展变化?‎ 材料二 中国出现的最早的资本主义性质的新式银行机构是由外国人建立的。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英国丽如银行在香港和广州同时开设了分行,这是中国最早出现的外国银行。此后外国银行逐渐增多,并多集中在上海。‎ ‎1897年5月,清政府在上海成立中国通商银行,这是一家仿效西方银行成立的有限股份制银行,也是中国银行业第一家以“银行”命名的银行。从此,结束了我国银行业只有牌号(如票号“日升昌”、钱庄“福康”等)而没有“银行”字样的历史。‎ 以金融业为例,晚清改革后期,帝国沿海城市的金融业已经建立起了严格的信审、银监机构以及相关流程。‎ ‎——摘编自邵娜、李婧《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对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银行业发展的特点。分析近代银行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答案】(1)趋势: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由金属货币向纸币的演变;白银成为普遍流通货币;明清时期出现较为成熟的银行需求:手工业和商品生产发展;国内市场扩大;商业资本的活跃。‎ ‎(2)特点:①先是外国在华开设银行,然后是中国自办第一家新式银行;②银行多开在上海等通商口岸;③清末效仿西方建立自己的银行,并进行相关制度完善。‎ 影响:有利于中外贸易的发展;便利了西方列强资本输出;推动近代工业发展等 ‎【解析】‎ ‎【详解】(1)根据汉武帝收回铸币权、唐代不再用文字标注钱币重量、宋代发行纸币交子、明代白银普遍流通和明清票号的设立可以看出发展的趋势是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由金属货币向纸币的演变;白银成为普遍流通货币;明清时期出现较为成熟的银行。需求根据所学内容可从手工业和商品生产的发展、国内市场扩大以及商业资本的活跃等方面进行总结概括。‎ ‎(2)根据“中国出现的最早的资本主义性质的新式银行机构是由外国人建立的”、“外国银行逐渐增多,并多集中在上海”、“1897年5月,清政府在上海成立中国通商银行,这是一家仿效西方银行成立的有限股份制银行”等内容可概括总结近代中国银行业发展的特点。影响结合所学可从推动中外贸易发展、便利列强资本输出和推动近代工业发展的角度进行总结。‎ ‎2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传统伦理文化的义利观中,“义”,就是道德准则,是谋“利”的立足点和根本点。“利”,就是利益,既包含物质利益或功利,也包含其他方面的利益。它是人活动的目的,也就是举“义”的目的。义为理,利为欲,二者互为依存,对立而统一,这一对矛盾范畴作用于人的主体,就构成了人的思维方式,即形成了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义利观范畴,主要有以下几个层面:一是主张“贵义重利”,提倡和鼓励人们追求“义”的利益,反对“重义轻利”;二是在谋利的方式和处理“义”和“利”的关系上,主张“取利于义”,“见利思义”,反对见利忘义,唯利是图,损人利己;三是强调先公后私,直至“舍生取义”。‎ ‎——摘编自吴定求《论中国传统义利观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材料二 在近代义利观演进中能较为完整地吸收和消化西方思想,并提出独立见解的要数严复。他将义利观摆在其德育教授新法中的显要位置,并借用西方资产阶级的道德观念,对这一古老的课题赋予了新的意义。……严复依据西方近代生物学知识论证自利的必要性与合理性,又依据经济学知识来论证“独利必不利”的公例,进而提出了“义利合”、“两相为利”的思想。他认为,要获取功利,其行为必须以符合道义为前提,所谓“非明道则无以计功,非正义则无以谋利。‎ ‎——摘编自《传统义利观的近代衍化》‎ 材料三 邓小平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对义利观作了发展,他强调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并将人民的利益作为整个关于发展的战略思想的核心与根本,他提出大力发展生产力,正视并重视正当的物质利益,指出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应协调发展,这是对义利之辨的新的诠释与发展。‎ ‎——摘编自刘天宇《中华传统义利观及其当代价值阐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传统义利观的内涵,并说明传统义利观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近代义利观产生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代新型义利观发展的意义。‎ ‎【答案】(1)内涵:义利相互依存,对立而统一;义利构筑成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贵义重利,追求正当的利益;取利于义,以义为本。‎ 积极作用:推动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和完善;有利于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构筑和谐的社会关系。‎ ‎(2)历史背景:西方思想和道德观念的传入;近代生物学和经济学的影响;近代维新思想的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 ‎(3)适应和推动了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建立以人为本的公众价值观念,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纯化社会风气和规范社会秩序 ‎【解析】‎ ‎【详解】(1)根据“一是主张‘贵义重利’,提倡和鼓励人们追求‘义’的利益,反对‘重义轻利’;二是在谋利的方式和处理‘义’和’利’的关系上,主张’取利于义’,‘见利思义’,反对见利忘义,唯利是图,损人利己;三是强调先公后私,直至‘舍生取义’”可知中国古代传统义利观的内涵主要是义利相互依存,对立而统一;义利构筑成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贵义重利,追求正当的利益;取利于义,以义为本。积极作用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主要体现在推动中国古代文明发展完善、有利于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构筑和谐社会关系上。‎ ‎(2)根据“在近代义利观演进中能较为完整地吸收和消化西方思想,并提出独立见解的要数严复”并结合所学可知近代义利观产生的历史背景主要和西方思想的传入、近代生物学经济学影响、近代维新思想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有关。‎ ‎(3)根据“强调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并将人民的利益作为整个关于发展的战略思想的核心与根本,他提出大力发展生产力,正视并重视正当的物质利益,指出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应协调发展 ‎”可知当代新型义利观发展的意义主要体现在适应和推行市场经济、建立以人为本的公众价值观念、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纯化社会风气和规范社会秩序等方面。‎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 ‎1937年10月,《红星照耀中国》首先在英国出版,一问世便轰动世界,在伦敦出版的头几个星期就连续再版七次,销售10万册以上。此书先后以近二十种文字翻译出版,几十年间几乎传遍了世界。1938年2月10日,第一个中文全译本在上海问世。考虑到在敌占区和国民党政府统治区发行的缘故,译本改名为《西行漫记》。此书在短短的十个月内就印行了4版,轰动了国内及海外华侨聚集地,在香港及海外华人集中地还出现难以计数的重印本和翻印本。‎ ‎1949年后,斯诺的书继续照耀世界各地,而在中国反被打入黑牢。《西行漫记》只是在1960年2月由三联书店印了一小部分,作为内部读物,限于内部发行,这还是因为新中国成立后斯诺第一次访华而特批的。文化大革命期间,《西行漫记》也难逃劫,被加盖严控之类印记,密封于图书馆和资料室书库中,禁止借阅。‎ ‎1979年12月,北京三联书店出版了中文本《西行漫记》,此书再次回归国人视野。2016年7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的最新版《红星照耀中国》中文版推出。新版《红星照耀中国》推出20个月来,创下了销售奇迹,也是人文社首部一年内销售额过亿元的书,更是国内出版界2017年头号爆款图书。‎ ‎——摘编自百度百科词条《红星照耀中国》‎ 请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对《红星照耀中国》一书出版后在不同时期的传播情况进行解读。(要求:可以就整个历程或者某一段时间进行解读,观点明确,论证充分,表述成文。)‎ ‎【答案】观点可以就该书出版后整个传播历程提出观点,也可以就某一阶段提出观点。‎ 示例:《红星闪耀中国》一书的传播受时代影响明显。‎ ‎30年代,《红星闪耀中国》备受国内外关注,当时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影响逐渐扩大,世界关注20世纪的中国,需要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真实生活;1937年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国际社会广泛关注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后,国内民众对中国共产党的支持、香港和海外华侨对国家命运的关切;翻译为中文,也为该书的传播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1949年,新中国成立,一方面,国际社会为了解中国共产党,因此该书在海外广泛传播。另一方面,新中国成立后,由于作者是美国人,受冷战和意识形态的影响,该书在国内不能公开发行。‎ 改革开放后,国内极“左”思潮逐渐消退,思想得到解放;进入21世纪以来,中共加强自身建设的需要;因此,该书在改革开放后,再次回归国人视野并逐渐走红。‎ 综上所述,《红星闪耀中国》一书在海内外传播,深受当时国际国内环境的影响,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同时也为宣传中国,宣传中国共产党起到推动作用 ‎【解析】‎ ‎【详解】可就该书出版后20世纪30年代传播历程提出观点:20世纪30年代《红星闪耀中国》备受国内外关注。解读:结合所学,可从当时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影响逐渐扩大,中国全民族抗战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中国,国内民众对中国共产党的支持、香港和海外华侨对国家命运的关切,翻译为中文推动了《红星闪耀中国》传播等方面分析阐述。‎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