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06 发布 |
- 37.5 KB |
- 2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南省湘赣皖十五校(长郡中学、南昌二中等)2020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1 - 2020 届湘赣皖·十五校高三联考第一次考试 语文模拟试卷 时量:150 分钟 总分: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所谓“元典精神”,是指一个民族的“文化元典”所集中体现的原创性精神。这种典籍因 其首创性及覆盖面的广阔性、思考的深邃性,而在该民族的历史进程中成为生活的指针。印度 的《华陀经》、波斯的《古圣经》,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等先哲的论著,犹太及基督教的《圣 经》、伊斯兰教的《可兰经》,都被相关民族视为“圣典”或“元典”。在中华文化系统中, 堪称元典的是“六经”,与之相关的《论语》《孟子》《老子》等典籍也具有“元典”性质。 文化元典是特定时代、特定地域的产物,当以历史文献视之,“六经皆史”即此之谓也。 同时,元典的某些基本精神又能观照久远的岁月,反复被后人重新刻勒,对该民族的价值取向、 行为方式、审美情趣、思维定式造成深远而又长期的影响。元典的这种超越性并非某种神秘 因子所造成,乃是由其基本特质所致:它们的思考指向宇宙、社会和人生的普遍性问题,而这些 问题是各个时代的人类所始终关心的,也就是说,元典讨论的是不朽的主题,同时,元典在回答 这些始终困扰着人类的普遍性问题时,提供的是一种哲理式的框架,而并非实证性的结论;是 一种开放式的原型,而并非封闭式的教条,这使元典不致因内容和形式的时代局限沦为明日黄 花,而以一种灵感的清泉,赢得不朽性,一再发挥巨大的启迪功能。 从文化史角度审视,近代文明既是对中世纪文明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也是对中世纪某些束 缚社会进步的制度和精神的否定。近代文明实现这种对中世纪的否定,往往借助于对古代文明 某些因素的“复归”。当然,这种复归并非复古,而是一种螺旋式上升的进程。这种向“哲学 原旨”“文化原本”汲取灵感、获得前进基点的文化现象,不仅在西方出现过,在东方也多次 出现。中国哲人对此早有领悟。考之以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返其初”的现象可谓俯拾即是 。即以龚自珍为例,便有相当精辟的识见。稍后的经史学家皮锡瑞在论及清学演变时曾概括道 :学愈进而愈古,义愈推而愈高;屡迁而返其初,一变而至于道。19 世纪中后叶活跃在中国思想 界的先进文化人,从徐继畲、魏源到郭嵩焘、薛福成进而到康有为、梁启超继之到孙中山、章 太炎,其具体见解虽各有差异,但菲薄“近古”崇尚“远古”并以此求新、求变,却是他们共同 遵循的一条思维路向。 20 世纪以降,工业文明在全球范围取得长足进展,特别是现在,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 - 2 - 在工业化的轨道上突飞猛进,文明的器用层面、制度层面和观念层面都发生着愈益深刻的现代 化转型。 然而,“现代化”给人类带来的并非单一式的进步,而是善恶并进、苦乐同行的矛盾 过程,正所谓“省忧喜之共门兮,察吉凶之同城”。不论与自然交互关系这一面,单就人与人的 关系这一面而论,工业文明取得了社会契约化、法治化、民主化的重要进程,却又带来社会的 失衡和人的异化,物欲主义的泛滥、道德的沉沦、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分离等令人困扰的问 题,显示了个人失调以至社会失衡的危险趋向。 面对当今形势,人类正在寻找解决途径。在这一努力过程中,元典精神可以给予我们以启 示。中华元典所贯穿的一天人、合知行、同真善、兼内外的融通精神,行健不息、生生不已的 好勤乐生主义、人道亲亲的人文传统,以及德业日新意识、社会改革意识、文化包容意识、守 中和谐意识等等,经过创造性的转化,无疑会成为现代人克服“现代病”的良药。这便是在“ 退却与重回”中获得民族文化原创性动力的“返本开新”之路,用新见变化元典的革故鼎新之 路。这种双向性的辩证发展进程,正是中华文化现代化的正途。 (摘编自冯天瑜《中华元典精神的近现代意义》)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元典精神体现在世界各民族遗留下来的文化典籍中,这些典籍具有“元典”性质。 B. 文化元典提供永恒的精神因子,能产生不朽而深远的影响,以解决困扰人的问题。 C. 近代文明在其发展的进程中选择以“尚古”作为前进的基点,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D. 工业文明利弊参半,只有走上用新见变化元典的道路才是中华文化现代化的正途。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从历史到现实展开论证,既有对历史发展的深刻剖析,也有对当下现实的冷峻思考。 B. 文章围绕论题,采用层层推进的方式进行论证,从多个角度充分说理,具有严密的逻辑性。 C. 文章论述从文化史角度审视近代文明时,将国外史料与中国文化人的理论材料作了对比。 D. 文章末段从解决问题的立场出发,指出面对当今形势,人类特别是中国正在寻找解决途径 。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一个民族的“文化元典”必有其原创性的元典精神,这种精神会潜移默化地渗透在该民族 的社会与生活之中。 B. 元典永远不会被时代淘汰,因为元典超越现实关照久远,摒弃实证亲近哲理,具有开放的气 度和终极关怀的胸襟。 C. 东西方文化共同遵循一条借助“复归”来谋求现实变革的思路,以至“返其初”的现象深 - 3 - 刻影响了近代文明的进程。 D. 中华元典凝聚了中华文明的优良传统,而今要发展现代中国,还需要开辟来自中华文化原 创性动力的“返本开新”之路。 【答案】1. D 2. C 3. B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 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的是“不正确的一项是 ”,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A 项,“这些典籍具有‘元典’性质”错误,以偏概全,从第一段所举的《华陀经》《古圣经 》等以及《论语》《孟子》《老子》等来看,世界各民族遗留下来的文化典籍能具有“元典” 性质的,只是少数“首创性及覆盖面的广阔性、思考的深邃性”的典籍,并不是所有的“世 界各民族遗留下来的文化典籍”。A 错误。 B 项,“以解决困扰人的问题”错误,从第二段元典“回答这些始终困扰着人类的普遍性问题 ”来看,文化元典不是用来解决问题的,而是给人们带来“启示”的。B 错误。 C 项,“以‘尚古’作为前进的基点”错误,“尚古”不正确,与第三段“复归并非复古,而 是一种螺旋式上升的进程”“菲薄‘近古’崇尚‘远古’并以此求新、求变”的说法不一致。 C 错误。 D 项,正确。 故选 D。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 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 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 点和论证的方法。 C 项,“将国外史料与中国文化人的理论材料作了对比”错误,“对比”有误,从第三段“这 种向‘哲学原旨’‘文化原本’汲取灵感、获得前进基点的文化现象,不仅在西方出现过, 在东方也多次出现”看,中西方对近代文明的审视应是殊途同归,而不是对比。C 错误。 故选 C。 - 4 -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 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 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 B 项,“因为元典超越现实关照久远”错误,从第二段的一二句的内涵看,元典的超越性是指 对某民族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审美情趣、思维定式的影响力,并不是具体指超越现实关 照久远。B 错误。 故选 B。 【点睛】解答此题时要在原文中找对应句。先在选项中选定需要“定位”的关键词语,依据 选定的“关键词”寻找、确定选项在原文中的对应句。然后首先将题干与选项进行对比,看 题干问的是什么,选项回答的是什么,看看是不是考查答非所问类试题。如果题干中出现“ 不属于”“不能说明”这类词,考查的就是这类题;如果题干中仅出现“不符合原文意思( 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则可以不考虑此步骤。其次将选项与对应句进行比较,比较选项 和对应句时,应找到二者表述存在差异的地方,符合原文意思的是正确选项,否则是错误选 项。最后选项与选项进行比较,选出错误或者最恰当的一项。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区块链技术是伴随加密数字货币逐渐兴起的一种去中心化基础架构与分布式计 算范式,以块链结构存储数据,使用密码学原理保证传输和访问的安全性,数据存储受到互 联网多方用户共同维护和监督,具有去中心化、透明公开、数据不可修改等显著优点。区块 链技术通过在网络中建立点对点之间可靠的信任,去除价值传递过程中介的干扰,既公开信 息又保护隐私,既共同决策又保护个体权益,为实现共享经济提供了全新的技术支撑,有望 支撑实现共享交通、共享教育、共享住房、共享能源等多个共享经济场景,是实现共享经济 的一种非常理想的解决方案。 数据公开透明,为共享经济提供信用保障。区块链本身即为一个大型海量数据库,记录 在链上的所有数据和信息都是公开透明的,任何节点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在区块链平台进行信 息查询。任何第三方机构无法将记录在区块链上的已有信息进行修改或撤销,从而便于公众 监督和审计。这种体现为“公正性”的技术优势,使得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选举、保险、知 识产权、慈善公益等领域都具有广泛深入的应用价值。具体到共享经济当中,能够为以用户 - 5 - 体验为核心的信用体系提供保障。 笔者认为,随着区块链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智能合约将有望成为未来共享经济在具体 应用场景的一种标准化解决方案。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8 年 1 月 18 日) 材料二:由于区块链技术涉及对大量数据在线上的采集、部署和处理,以及其在金融、 政务等信息敏感部门未来大规模应用的前景,信息安全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其中,特别在 两个角度值得高度重视。 首先,伴随区块链技术为更多人熟悉,不法分子正通过所谓的“数字货币”脱离金融监 管进行非法的传销、洗钱等活动,损害个人经济利益,并对金融安全产生影响。而在《区块 链数据追溯技术白皮书》中,北京链安提出了包括对链上数字资产在内的数据进行追溯跟踪 的成熟技术,动态跟踪数字资产走向,及时发现非法活动。 其次,伴随区块链技术在更多行业的应用,个人用户也需要通过以手机 App 为代表的 C 端应用进行相关服务的使用。而在这些场景中,很可能接触大量涉及个人隐私、资产的链上 数据,而个人用户安全意识相对企业更为有限,一旦这个环节被黑客等不法分子利用,也将 严重威胁相关区块链系统的信息安全。而在《区块链移动端安全调查报告》,北京链安正分 析和展示了当前区块链移动端软件的安全现状,并提出了其中的典型问题和安全方面的建议, 希望对行业在安全建设方面有所裨益。 (摘编自凤凰网《北京链安发布区块链数据追溯技术白皮书和区块链移动端安全调查报告》) 材料三: 注:图中“E”表示预测 (数据中商产业研究院) 材料四:供应链行业往往涉及到诸多实体,包括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这些实体之 间存在大量复杂的协作和沟通。传统模式下,不同实体各自保存各自的供应链信息,严重缺 - 6 - 乏透明度,造成了较高的时间成本和金钱成本,而且一旦出现问题(冒领、货物假冒等)难 以追查和处理。 通过区块链各方可以获得一个透明可靠的统一信息平台,可以实时查看状态,降低物流 成本,追溯物品的生产和运送整个过程,从而提高供应链管理的效率。当发生纠纷时,举证 和追查也变得更加清晰和容易。 (摘编自《区块链技术指南》)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为一种新的基础架构和计算范式,区块链技术具有去中心化、透明公开、数据不可修改 等优点,为实现共享经济提供了全新的技术支撑,可以广泛的运用到共享经济的各个领域。 B. 区块链技术通过在网络中建立点对点之间可靠的信任,去除价值传递过程中介的干扰,记 录数据和信息公开透明,并且不可修改或撤销,便于监督和审计,因此具有绝对的安全性。 C.中国区块链技术收入增长率在经历了 2016 年、2017 年、2018 年的高速增长后,于 2019 年 达到高峰。到 2020 年其增长率虽然可能骤然减缓,但收入仍然大幅增长。 D. 区块链可以为各方搭建一个透明可靠、信息统一的平台,使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高效协 作和沟通,能解决传统供应链中的冒领、货物假冒等问题。 5. 区块链技术不能解决的一项是 A. 银行业可以通过区块链技术轻易获取客户的信用记录,评价客户的信用等级,而不需要线 下调查。 B. 艺术家们可以通过区块链技术可以更容易进行个性化的艺术创作,生产更多天才的艺术作 品。 C. 房地产行业可以通过区块链技术解决每个人在参与房地产面临的各种问题,包括命名过程 ,土地登记,代理中介等。 D. 只要保险公司将日常运营流程搬到区块链上,监管机构就可以实时的观察到保险公司的全 部业务动向。 6. 结合材料,归纳概括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前景。 【答案】4. B 5. B 6. ①为实现共享经济提供了全新的技术支撑,为实现共享经济提供理想的解决方案;②能够 形成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信用体系提供保障;③促进智能合约在未来共享经济中的运用;④ 加强供应链各实体间的协调和沟通。 【解析】 - 7 -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 要求,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 B 项,“因此具有绝对的安全性”错误,说法太绝对,原文“伴随区块链技术为更多人熟悉, 不法分子正通过所谓的‘数字货币’脱离金融监管进行非法的传销、洗钱等活动,损害个人 经济利益,并对金融安全产生影响”“而在这些场景中,很可能接触大量涉及个人隐私、资 产的链上数据,而个人用户安全意识相对企业更为有限,一旦这个环节被黑客等不法分子利 用,也将严重威胁相关区块链系统的信息安全”,可知区块链技术同样存在安全隐患。 故选 B。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时要在原文中找对应句。先在选项中 选定需要“定位”的关键词语,依据选定的“关键词”寻找、确定选项在原文中的对应句。 其次将选项与对应句进行比较,比较选项和对应句时,应找到二者表述存在差异的地方,符 合原文意思的是正确选项,否则是错误选项。 B 项,“艺术家们可以通过区块链技术可以更容易进行个性化的艺术创作,生产更多天才的艺 术作品”错误,原文“区块链技术是伴随加密数字货币逐渐兴起的一种去中心化基础架构与 分布式计算范式,以块链结构存储数据,使用密码学原理保证传输和访问的安全性,数据存 储受到互联网多方用户共同维护和监督,具有去中心化、透明公开、数据不可修改等显著优 点”,区块链技术主要是数据方面的技术,而艺术家们光靠数据是不能进行个性化的艺术创 作和生产更多天才的艺术作品的,而要靠自身的创作,区块链技术的这些特征无助于艺术家 的个性化创作。 故选 B。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原文内容的归纳、筛选、概括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考生通读所有 材料,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对材料进行筛选整合。原文“区块链技术通过在网络中建立点对点 之间可靠的信任,去除价值传递过程中介的干扰,既公开信息又保护隐私,既共同决策又保 护个体权益,为实现共享经济提供了全新的技术支撑,有望支撑实现共享交通、共享教育、 共享住房、共享能源等多个共享经济场景,是实现共享经济的一种非常理想的解决方案”, 可以概括成为实现共享经济提供了全新的技术支撑,实现共享经济的一种非常理想的解决方 案;“这种体现为公‘正性’的技术优势,使得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选举、保险、知识产权、 - 8 - 慈善公益等领域都具有广泛深入的应用价值。具体到共享经济当中,能够为以用户体验为核 心的信用体系提供保障”,概括成能够为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信用体系提供保障;“随着区 块链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智能合约将有望成为未来共享经济在具体应用场景的一种标准化 解决方案”,可以概括成促进智能合约在未来共享经济中的运用;“供应链行业往往涉及到 诸多实体,包括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这些实体之间存在大量复杂的协作和沟通。传统 模式下,不同实体各自保存各自的供应链信息,严重缺乏透明度,造成了较高的时间成本和 金钱成本,而且一旦出现问题(冒领、货物假冒等)难以追查和处理”,概括成可以加强实 体之间大量复杂的协作和沟通。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秋 唱 谢应龙 一季的雨水足,晒够了秋阳,地里有个好收成。 田边一个人站着,一个人蹲着,站着的抽着旱烟卷儿的是四爷,蹲着的头上结着素边皂 布头巾的是四奶。 田是村里的好田。村里现有的田都好。稍差的这些年都种上了大豆、花生和红薯,荇里 都疯长着青草儿——种的人不愁收,播了种完事。甭管它大豆比白米细,花生赛黄豆大,红 薯藤遮不住烈烈的黄土。 站在田边,可以看清整个村院,村子里没有狗了,行路的人走得静心清闲。蹲着的四奶 对抽着旱烟,眼睛直望着村子黄土大道的四爷说:“老头子,甭等了,开镰吧!” 甭等了?这几天四爷等的就是他的儿子!大儿子在恢复高考后那年上了大学,工作在城 里,秋收时总要请假回来帮衬爹,原是不要等的,直到三年前,儿子升了职,开镰时就再也 未见到他影子。春节小车回来,劝爹:这几亩田,就别在它上面想主意,穷折腾了。四爷眼 一瞪,那年春节就过得没滋没味的。 说好今年全都回来,咋还未露出脑尖顶? 二儿子,三儿子,一个专科,一个本科,考得让村里人眼红。四爷听了消息,好久未作 声。半晌才说,谁让他们走了呢?说的是实话。 半个也不会回来了。四爷的眼又朝村里逡巡了一阵后,他叹了口气才回过头来对四奶说: “开镰吧。” 开镰了,熟透的水稻沉沉地朝着镰刀挥去的方向倒下。沉沉倒下的水稻在四爷的眼中闪 - 9 - 过一道道无比绚丽的弧线,一股无言的稻香痒痒甜甜地悬浮在秋日的风中了,他忍不住打了 个响亮的喷嚏。四爷说:“老婆子,看我割了好大的一蔸呢!” 四奶接言:“我也割了好大的一蔸呢!” 四爷一愣,随即就笑了,“割吧。” 日近当午,四爷抬头看了一下天,天穹里尽是一层薄薄的青云,没有一丝儿的彩色,天 底下的飞鸟一小群一小群地飞过。邻家地里的庄稼早已割了,稻草胡乱地散在田里,东一垛 西一垛的。在不远处的稻田里是几柱冲天的浓烟在飘……四爷的心就猛然地紧缩了一下,他 一下就怀念起过去那火火热热的情景来:男人挑禾挥汗如雨,女人割禾弯腰如弓,机声鸣鸣, 镰光闪闪,连最顽皮的娃儿们也跟在挑桶后边泥着脸蛋抢拾着稻穗…… 四奶说:“我又割了好大的一蔸呢!” 四爷看了看已汗流浃背的四奶,她满头的白发和烘黄的稻色正衬着一种游离状的美丽。 四爷很痴迷地看了一阵,说:“老婆子,我总觉得这地里怪冷清的。” 四奶抬起满是汗湿的脸,撩起青布衬衣的下襟在脸上撸了一下,便笑了说:“冷清就冷 清吧,难道让人一边唱戏不成?” 四爷说:“今日里我才真觉得自己老了。” 四奶听了,一愣,随后就豁开牙床笑。 “笑啥呢。”四爷见状,问。 “笑你七十还不服老呢,想想,人若不老不去,这黄土地上的人又一茬连着一茬疯长, 到今日恐怕连挤都挤不下呢?更何况人要吃要喝,堆成这么多,会弄成啥样呢?” “那种田的把式都老了又去了,田地里冷冷清清了,你说又会成啥样呢?” 四奶听了,又一愣。她看见四爷的眼空洞而又迷失般地在空荡荡的田野上呆望着——路 上有几个人正远远地朝这里走来。四奶跟着望,过了一阵,四奶说:“不是咱家的儿,割吧。 ” “割吧,割起才热闹点。” 镰刀又动作起来,稻子在轻吟的阵痛声中成功地倒下。忽然,四爷嘶哑着粗犷的嗓门吼 叫了起来: 锄禾日当午,挣钱儿读书,谁知读书儿,进城不沾土,说读书,说读书…… 空旷的田野里,一段如泣如诉的歌谣,像一张无边无际的网撒向了天地的四方。不远处 一棵苦楝树上一群打盹的鸟儿惊醒了,扇动着惊恐的翅膀箭一般地逃去。 四奶没来由地竟浑身颤栗起来,低头看,一层殷红的血液已浸过了她的指尖,无声地点 - 10 - 滴在稻田里,她回过头去想看,却不见了血痕,血早已溶浸尘土之中了……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说好今年全都回来,咋还未露出脑尖顶?”中可以看出,儿子们虽事业有成,但对土 地上的劳作已经彻底淡漠,这样写是为了突出当今乡村社会只剩老人与小孩留守的空心化现 状。 B. 秋日割稻,田间地头,老两口你一言我一语,对话极简单极朴素,富有生活气息,既传递 出丰收的喜悦,又暗含着隐忍的愁绪。 C. 四奶不小心割破手指,殷红的血液溶浸在她脚下的尘土中,这一看似不经意的细节,将人 与土地的血肉联系,刻画得入骨入髓。 D. 这篇小说叙述从容,作者运用语言、动作等描写方法塑造了一对热爱土地的勤劳老人。他 们对田地丰收感到喜悦,也对“开镰”冷清无人感到失落,同时表现了作者对农村现状的关 注和隐忧,令人深思。 8. 小说中间部分划线内容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9. 小说题目“秋唱”能否改 “秋收”?为什么? 【答案】7. A 8. ①丰收季节的田野冷清、散乱,以环境的孤寂强化四爷失落迷惘的心理 ;②和后文大集体大生产火热的劳动场最形成对比,引发读者对农村历史和现状的关注与思 考;③在对话中插入环境描写,增强了文学美感,调节叙事节奏,使行文富有变化。 9. 不能。①凸显人物形象。表现了四爷对土地和劳作的热爱,对农耕文明衰落的失落和惆怅 ,体现了其执着的个性。②悲怆的秋唱,寄托情感的苍凉,更能凸显主题,引发读者对农村 现状的关注和思考。③四爷从隐忍到爆发,情绪遥层蓄积,最终以化用李绅《悯农》诗句嘶 吼出来,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④秋唱中悯农的传统主题在今天抑扬顿挫地吟唱,深 化了主题。⑤“秋唱”比“秋收”更有一种诗意的韵味和美感,使小说更有含蓄、深沉的情 味。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小说内容及艺术特色分析鉴赏的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 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 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 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为 - 11 - 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A 项,“这样写是为了突出当今乡村社会只剩老人与小孩留守的空心化现状”错误,原文“说 好今年全都回来,咋还未露出脑尖顶”“二儿子,三儿子,一个专科,一个本科,考得让村 里人眼红。四爷听了消息,好久未作声。半晌才说,谁让他们走了呢?说的是实话”“半个 也不会回来了”,可知是为了突出“开镰”冷清的场景,儿子们在城市生活不再回农村的行 为与四爷坚守田园,坚持劳动的行为对比;原文也没有提及小孩留守;不是突出空心化现状。 故选 A。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在文中作用的能力。作答时,首先读懂文章,把握作者写作的意图,然后依据 上下文,找出句子出现的语境,依据语境作答句子的作用,一般从结构、内容和主题方面分 析。内容上主要是在人物的塑造和主旨的表达上体现,结构上注意前后的照应、情节的推进, 还要注意一些手法,比如对比、衬托、抑扬等。某一情节在文章中的作用,往往是推动故事 发展,使人物性格更加丰富,形象更加丰满。原文“天穹里尽是一层薄薄的青云,没有一丝 儿的彩色,天底下的飞鸟一小群一小群地飞过。邻家地里的庄稼早已割了,稻草胡乱地散在 田里,东一垛西一垛的。在不远处的稻田里是几柱冲天的浓烟在飘……”,这一段是环境描 写,一是凸显了周围的环境是寂静冷清的;二是这篇小说主要是以人物的对话构成,中间插 入了这一段环境描写,让行文富有变化,增强了文学美感;在这丰收的季节了,场面应该是 盛大而且热闹的,而四爷看到的是“邻家地里的庄稼早已割了,稻草胡乱地散在田里,东一 垛西一垛的”的景象,周围特别冷清、散乱,衬托和强化了四爷此时的心理是失落的、怅惘 的,因为几个儿子都没有回来帮忙收割;这一冷清的环境与后文“男人挑禾挥汗如雨,女人 割禾弯腰如弓,机声鸣鸣,镰光闪闪,连最顽皮的娃儿们也跟在挑桶后边泥着脸蛋抢拾着稻 穗……”的过去那火火热热的情景形成鲜明的对比,让我们对这两种状态进行关注和比较, 引发我们深深的思索和隐忧。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探究作品标题的深刻意蕴的基本能力。在理解标题本意的基础上,要注意它在文中 是否还有比喻义、象征义、深层义、双关义等。有的标题十分含蓄,如寄托作者思想情感, 揭示文章中心主旨。这道题是比较标题的探究题,首先要明确观点,再阐释原因。先确定观 点:“秋唱”不能改为“秋收”。原文“锄禾日当午,挣钱儿读书,谁知读书儿,进城不沾 土,说读书,说读书……”,这是四爷唱的内容,标题“秋唱”照应四爷所唱的如泣如诉的 歌谣,“空旷的田野里,一段如泣如诉的歌谣,像一张无边无际的网撒向了天地的四方。不 - 12 - 远处一棵苦楝树上一群打盹的鸟儿惊醒了,扇动着惊恐的翅膀箭一般地逃去”,充满苍凉感 伤之情,更能凸显主旨;如果是“秋收”,指的是四爷和四奶收割水稻的行为,那就体现不 出唱的情节和唱的意蕴,表达的情感较之“秋唱”没有那么强烈;“镰刀又动作起来,稻子 在轻吟的阵痛声中成功地倒下。忽然,四爷嘶哑着粗犷的嗓门吼叫了起来”,四爷在收割稻 谷自己的几个儿子都没有回来帮着收割时唱的这首歌,表明了四爷对土地和劳作的热爱,以 为就是土地养育了自己的儿子,但读书之后不愿再回来,一是四爷情感的一个爆发,二是对 农耕文明衰落的失落和惆怅,最后都集中在了四爷唱的“悯农”里;这样更能突出全文的主 旨,表现了作者对农村现状的关注和隐忧,令人深思。 【点睛】关于小说阅读需要: 1.理清事件发展的线索和过程,把握小说的结构。要搞清楚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 经过和结果,记叙中具体的明线是什么,暗线又是什么,再具体分析结构。通过这些就可以 整体把握小说的大致内容了。 2.分析小说的表现手法。小说的表现手法较多,应着重分析小说的情节、环境以及细节。小 说一共有几个情节,用了几个细节,这几个细节侧重表现主要形象的哪些方面,处于怎样的 环境等。 3.鉴赏形象。阅读小说一定要把握形象的特点,小说通过情节刻画,表现了形象哪些具体的 特点,这一形象又有怎样具体的作用。 4.归纳作品的主题。通过事物和形象的叙写,就可以大致把握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态度,进 而去推测小说的主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申屠致远,字大用,其先汴人。金末从其父义徙居东平之寿张。致远肄业府学,与李谦、 孟祺等齐名。世祖南征,荐为经略司知事,军中机务,多所谋画。师还,至随州,所俘男女, 致远悉纵遣之。至元十年,御史台辟为掾,不就。宋平,焦友直、杨居宽宣慰两浙,举为都 事,首言:“宋图籍宜上之朝;江南学田,当仍以赡学。”行省从之。临安改为杭州,迁总 管府推官。宋驸马杨镇从子玠节,家富于赀,守藏吏姚溶窃其银,惧事觉,诬玠节阴与宋广、 益二王通,有司榜笞,诬服,狱具。致远谳之,得其情,溶服辜,玠节以贿为谢,致远怒绝 之。杭人金渊者欲冒籍为儒儒学教授彭宏不从渊诬宏作诗有异志致远察其情执渊穷诘罪之属 县械反者十七人,讯之,盖因寇作,以兵自卫,实非反者,皆得释。改寿昌府判官。时寇盗 - 13 - 窃发,加之造征日本战船,远近骚然,致远设施有方,众赖以安。二十年,拜江南行台监察 御史。江淮行省宣使郄显、李兼诉平章忙兀台不法,有诏勿问,仍以显等付忙兀台鞫之,系 于狱,必抵以死。致远知其冤状,将纵之,忙兀台胁之以势,致远不为动,亲脱显等械,使 从军自赎。桑哥当国,治书侍御史陈天祥使至湖广,劾平章,桑哥摘其疏中语,诬以不道, 奏遣使往讯之,天祥就逮。时行台遣御史按部湖广,咸惮之,莫敢往,致远慨然请行。比至, 累章极论之。桑哥方促定天祥罪,会致远章上,桑哥气沮。转运使卢世荣榷茶牟利,致远并 劾之。又言日本不可涉海远征,徒费中国;铨选限以南北,优苦不均,宜考其殿最,量地远 近,定为立制,则铨衡平而吏弊革。致远清修苦节,耻事权贵,聚书万卷,名曰墨庄。家无 余产,教诸子如师友。 (节选自《元史・列传第五十七》)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杭人金渊者/欲冒籍为儒/儒学教授彭宏不从渊/诬宏作诗有异志/致远察其情/执渊穷 /诘罪之 B. 杭人金渊者/欲冒籍为儒/儒学教授彭宏不从渊/诬宏作诗有异志/致远察其情/执渊穷 诘/罪之 C. 杭人金渊者/欲冒籍为儒/儒学教授彭宏不从/渊诬宏作诗有异志/致远察其情/执渊穷 /诘罪之 D. 杭人金渊者/欲冒籍为儒/儒学教授彭宏不从/渊诬宏作诗有异志/致远察其情/执渊穷 诘/罪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学田,旧时办学用的公田,以田地收益作为祭祀、教师薪俸及补助读书人士的开支。 B. 御史,西周时设置的官职,起初专门负责监察朝廷官吏,隋以后兼负记录历史之责。 C. 榷茶,旧时对茶叶的种植、交易等所实施的征税、管制、专卖等一系列的限制措施。 D. 殿最,古代考核政绩或军功,上等称“最”,下等称“殿”,文中泛指等级的高低。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申屠致远备受重用,为政有方。元世祖南征时,军中的机要事务,大多由他谋划;担任寿 昌府判官时,他施政得法,百姓因此得以安定。 B. 申屠致远明察秋毫,断案公正。任杭州总管府推官时,为屈打成招的杨玠节平反昭雪,又 释放了因持兵器自卫而被误认为谋反的十七人。 C. 申屠致远为人正直,不惧权贵。忙兀台要治弹劾他不守法的郄显等人死罪,皇帝不闻不问 - 14 - ,致远不惧怕威胁,亲自解开刑具,释放他们。 D. 申屠致远为人勇敢,敢于斗争。陈天祥被捕后,大家都不敢前往湖广巡视,致远慨然请求 前往,到任之后,屡次上书极力为陈天祥争辩。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致远谳之,得其情,溶服辜,玠节以贿为谢,致远怒绝之。 (2)桑哥方促定天祥罪,会致远章上,桑哥气沮。 【答案】10. D 11. B 12. C 13. (1)申屠致远审查此案,查得实情,姚溶服罪,杨玠节拿财物作酬谢,申屠致远生气地拒 绝了他。(2)桑哥正催促定陈天祥的罪,恰逢申屠致远的奏章呈上,桑哥气焰受阻。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先了解文章大意,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 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 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 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等。“渊诬宏作诗有异志”,“渊”是本句的主语,故排除 AB;“ 执渊穷诘”,“执渊”和“穷诘”是连动短语作谓语,“穷诘”是极力审问,“穷”作状语, 紧邻动词“诘问”词语和独立句子间不能断开,排除 C。 本句译为:杭州有个叫金渊的人,想假冒籍贯作儒生,儒学教授彭宏不同意,金渊诬陷彭宏 作诗有反叛之心。申屠致远察知其中实情,拘捕金渊极力审问,判了他的罪,属县中逮捕了 十七个谋反的人 故选 D。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考生平时要注重文化常识的积累,尤其是课本注 释的相关内容,需要分门别类,进行归纳识记。对于考题中出现的比较生僻的古文化常识, 根据文意仔细甄别正误。 B 项,“御史,西周时设置的官职,起初专门负责监察朝廷官吏,隋以后兼负记录历史之责” 说法错误。御史是西周时始设的官职,掌文书及记事。秦始,以御史监郡,专门负责监察朝 廷官吏;隋朝始设监察御史,掌“分察百僚,巡按郡县,纠视刑狱,肃整朝仪”。 故选 B。 【12 题详解】 - 15 - 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然后依据人名、 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做 好理解分析,找出与原文不符合之处。 C 项,“皇帝不闻不问”说法错误。皇帝是下令不要问忙兀台的罪,“释放他们”也不准确, 是让他们充军赎罪。 故选 C。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 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 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 落实。 第一句得分点:“谳”,审判定案;“辜”,罪;“贿”,钱财; 第二句得分点:“方”,正;“会”,恰逢;“沮”,阻止。 【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一般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 变。“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除无须译出的 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 词汇;“调”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 “变”,就是变通,在忠于原文 的基础上,灵活译出有关文字。翻译标准:信达雅。答好此题,要积累文言基础知识,要兼 顾上下文分析把握关键词、注意特殊句式,并做到通畅表述。关键词,一般是通假字、古今 异义词、 活用字、多义词等,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敲断定解释即可。 译文: 申屠致远,字大用,他的祖先是汴梁人,金朝末年辑随他的父亲中屠义迁居东平的寿张, 致远在府学进修学业,和李谦,孟祺等人齐名。世祖南征,(申屠致远)被推荐担任经略司知 事,军中的机要事务,大多由他谋划。军队返回,到达随州,所俘获的男女,申屠致远全部 释放了他们。至元十年,御史台征召他担任操吏,(中屠致远)没有赴任。南宋被平定后,焦 友直,杨居宽任两浙宣慰使,推荐他做都事,(申屠致远)首先建议:“宋朝的图书文集应上 缴朝廷;江南的学田,应仍旧用来供应学校。”行省听从了他的建议。临安改为杭州,(申屠 致远)升任总管府推官,宋朝驸马杨镇的侄子杨珍节,家中很有钱。看守钱财的小吏姚溶偷了 他的银子,怕事情被发觉,就诬陷杨珍节暗中和宋朝的广、益二王勾结,官吏拷打,杨珍节 - 16 - 无辜服罪,案于已定。申屠致远审议此案,得知实情,姚溶服罪,杨珍节拿财物作酬谢,申 屠致远生气地拒绝了他。杭州有个叫金渊的人,想假冒籍贯作儒生,儒学教授彭宏不同意, 金渊诬陷彭宏作诗有反叛之心。申屠致远察知其中实情,拘捕金渊极力审问,判了他的罪, 属县中逮捕了十七个谋反的人,(申屠致远) 审问他们,原来是因强盗兴起,他们拿兵器自卫 ,实际不是谋反的人,都获得了释放。改任寿昌府判官。当时敌寇盗贼暗中兴起,加上建造 攻打日本的战船,远近民众骚动,申屠致远布置得法,百姓赖以安定下来。至元二十年,(申 屠致远)拜任江南行台监察御史。江淮行省宣使郄显、李兼告平章忙兀台不守法,皇上下诏不 必追问,并把郝显等人交给忙兀台审讯,(郄显等人) 被关在狱中,(忙兀台 )一定要置他们于 死地。申屠致远知道他们的冤情,要放了他们,忙兀台以权势逼迫他,申屠致远不为所动, 亲自解开郄显等人的囚具,让他们充军赎罪。桑哥当权时,治书侍御史陈天祥被派到湖广, 弹劾平章,桑哥摘录他奏疏中的话,诬陷他大逆不道,奏请派使者前往审讯他,陈天祥被捕。 当时行台要派御史到湖广巡察属部,大家都怕桑哥,没有人敢去,申屠致远慷慨激昂地请求 前往。等到了后,屡次上奏章极力争辩。桑哥正催促定陈天祥的罪,恰逢申屠致远的奏章呈 上,桑哥气焰受阻。转运使卢世荣征收茶税牟取暴利,申屠致远弹动他。他又说不能跨海远 征日本,白白消耗国力;选拔人才以南北为限,苦乐不均,应考核他们的优劣,考虑地区的 远近,定为制度,这样选拔人才就能公平而官场弊端也能革除。申屠致远清心修持,坚守名 节,以侍奉权贵为耻,藏书万卷,取名墨庄。家中没有多余的财产,教育孩子如同师友一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戏答元珍 欧阳修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借“春风”与“花”的关系来寄喻君臣、君民关系,是历代以来以“香草美人”来比 喻君臣关系的进一步拓展。 B. 颔联中的“犹”是“依然”的意思,该诗以橘来衬托出风雪对万物的摧残。“欲”字是想 象之辞,摹写出万物即将萌发的情状。 - 17 - C. 颈联触景生情,用“归雁”而生乡思,难以成眠;用“物华”多换而感时伤怀,真切地表 达了被贬伤感之情。 D. 尾联写自己早年作客洛阳,稔熟洛阳牡丹,今日山城野花虽晚,但自己全不在意。与首联 有呼应效果。 15.儒家诗教讲求“哀而不伤,愤而不怒”的中和之美,本诗是如何做到“愤而不怒”的?请 做赏析。 【答案】14. B 15. ①本诗的“愤”,主要是指对自己被贬山城、被朝廷遗忘的不满。首 联运用双关的手法,“愤”而委婉。“春风疑不到天涯"表面写春风难到山城,实际上是说皇 恩难以恩泽到自己,委婉传达出不满之情。着一“疑”字,而非“恨”字,愤而节制。②作 者以“橘”“笋”自比,“愤”而乐观。颔联“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表达 自己即使被贬,也不改变自己的志向,对未来充满信心。③尾联今昔对比,用“野芳虽晚不须 嗟”,进一步表达了作者的豁达乐观。 【解析】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 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 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B 项,“该诗以橘来衬托出风雪对万物的摧残”错误,“残雪压枝犹有橘”意思是残余的积雪 压在枝头好像有橘在摇晃,应该是以风雪摧残万物来反衬橘能力抗风霜。 故选 B。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指出手法,其次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是 怎样运用这种手法的,最后写出运用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作用,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本题已经告知情感是“哀而不伤,愤而不怒”,我们结合诗句分析如何表达“愤而不怒”这 种情感的就可以了。首联“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二月时分在其他地方早就 应该花开满眼香气逼人了,但在此地却遍地荒凉。诗人表面上是写自然环境的恶劣,但实际 上是写政治环境的不善,言下之意是朝廷的关怀怎么就不再远度天涯光顾一下这小城的官员 呢?诗人对自己此时的处境应该是愤懑的,但他表达的很含蓄委婉,主要采用的手法是一语 双关;颔联“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残雪压枝,但山城还有鲜美的柑橘可以 品味,意即尽管如此,但在山城该怎么生活就怎么生活着,并且还要品出美味打破生活的寂 - 18 - 寞,冻雷初响,惊醒熟睡的竹笋,它亦积蓄着力量,正要冒出新生的嫩芽,突破严厉的压制, 抒发了诗人坦然面对逆境的豁达,对未来充满希望,主要采用的手法是以“橘”“笋”自比; 尾联“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表面上说他曾在洛阳做过留守推官,见过盛盖 天下的洛阳名花名园,山城野花开得虽迟也不必为此嗟叹惊讶,表面上是自我宽解,直抒惯 见世态炎凉,不为远离京都而憾,甘与野芳为伴,不为人生失意而屈服的乐观、豁达心情, 主要采用的手法是对比。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 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 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 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此题的两个选项 分别为手法和情感错误。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疫情爆发后,很多人谈“鄂”色变,几乎忘了湖北之美,西起重庆奉节、东至湖北宜昌 的长江三峡便是盛景之一。《三峡》中从色彩上对三峡景物进行了精妙的描写:“______, ______”。黄州赤壁更是因苏东坡的《赤壁赋》而名扬天下,其中,“______,______”写 出了江水无边无际和远方天际相接的壮阔景观。除了自然景观,湖北还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 底蕴,屈原更是生长于此。如果屈原目睹疫情之下百姓的生活,必然会伤心感叹“______, ______”(《离骚》)。 【答案】 (1). (则)素湍绿潭 (2). 回清倒影 (3). 白露横江 (4). 水光接天 (5). 长太息以掩涕兮 (6). 哀民生之多艰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古诗文名篇名句的能力。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 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如同音字、形似字、通假 字、难写字等字的写法。考查常见的名篇名句默写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 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 有一定难度,理解和记忆同时考查。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 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字形复杂字,要在平时默写时反复写。另外,较长的句子不能掉字。 从历年高考题来看,名篇名句考查的内容基本上诗词文兼顾,立足课内,也涉及少量课外名 句。从考查的倾向来看,主要是富有教育意义和警策作用的哲理句。本题要注意如下字词: - 19 - 湍、潭、倒、横、太、涕、兮、艰。 【点睛】本题既考查学生名句名篇记忆默写情况,又考查学生对于名句意思的理解掌握情况。 题目中所涉及的名句名篇都是课内要求背诵掌握的。这就要求学生在记忆背诵名句名篇时, 不但能正确地书写出来,还要注意领悟其含义,结合名句名篇的含义和具体语境记忆。同时 还要特别注意通假字、生僻难写字、同音异义词、同义异形词,留意语句顺序等。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的青色草浪,在风中起伏。草是竹节草和黑麦草,簇拥着翻卷。晌午后的 微雨,也是青黛色的。远处的岛屿,像隐在烟雨之中的帆船。这里是初夏的“鄱阳湖草海 ”——香油洲,面积很大。再过两个月,鄱阳湖就会进入丰水期,湖水将慢慢上涨,将草洲 ,这里将变成一片汪洋,而水下的草甸将成为鱼类觅食的天堂。 大自然神秘莫测,它的力量是 的。在中生代,受燕山运动的影响,地质下 陷,形成了古赣江下游的河谷盆地。至一万年前,最近一次亚冰期结束,断块上升后形成的“ 庐山”耸峙盆地之缘,盆地变成泱泱大湖。因与鄱阳山相接,山的名字就被拿来给湖命名, 即鄱阳湖,它是最大的中国淡水湖。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五条 虬曲 的动脉,盘踞在江西大地,养育着世世代代的子民。最终,这五大水系注入鄱阳湖,与长江 相通。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一望无际 吞噬 不可名状 健壮 B. 一览无余 吞噬 不可思议 粗壮 C. 一览无余 吞没 不可名状 健壮 D. 一望无际 吞没 不可思议 粗壮 18. 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 “好香的饭菜,——听到雨声了吗?”老陈低声说道。 B. 我们在天安门前深情地呼唤:周——总——理—— C. 想赢的不能赢,不怕输的反而输——这是竞赛的辩证法。 D. 24 小时的时间变得没有意义——一天之中太阳会升起 15 次。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因与鄱阳山相接,湖的名字就来自于山的名字,即鄱阳湖,它是最大的中国淡水湖。 B. 因与鄱阳山相接,湖被用山的名字来命名,即鄱阳湖,它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 - 20 - C. 因与鄱阳山相接,湖被用山的名字来命名,即鄱阳湖,它是最大的中国淡水湖。 D. 因与鄱阳山相接,湖的名字就来自于山的名字,即鄱阳湖,它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 【答案】17. D 18. D 19. B 【解析】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词语的辨析的能力。解答时注意要从词语意义轻重、意义侧重点、感情色彩和语 境等方面综合考虑分析。 第一处,“一望无际”,一眼看不到边,形容辽阔;“一览无余”,一看就全在眼里了,形 容事物简单或平淡无味;语境说的是一眼望去,青色草浪没有边际,应选用“一望无际”。 第二处,“吞噬”,吞食,并吞;“吞没”,淹没;语境说的是湖水淹没草洲,应选用“吞 没”。 第三处,“不可思议”,不可想象,不能理解;“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形容;从语境 看,这里形容的是神秘莫测的自然的力量,应选用“不可思议”。 第四处,“粗壮”,(物体)粗大而结实;“健壮”,强健;语境把五条河比作动脉,用来修 饰动脉,应选用“粗壮”。 故选 D。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破折号的作用的能力。解答时一要了解破折号常见的作用,二是要结合具体的 句子分析破折号的作用。破折号常有的作用:表示解释说明,表示意思的递进,表示意思的 转换、跳跃或转折,表示语音的延长,表示语音较大的停顿或中断。画波浪线部分的破折号 的作用是解释说明。 A 项,表示话题的转换; B 项,表示声音的延长; C 项,起总结上文的作用; D 项,表示解释说明。 故选 D。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熟悉常见的病句类型及其特点,要特别注意 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的语病;然后采用语感审读、句子紧缩、逻辑分 析等方法找到病句的病因;最后“对症下药”,根据语病修改病句,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原 【 【 - 21 - 意。 A 项,“因与鄱阳山相接,湖的名字就来自于山的名字”,偷换主语,“与鄱阳山相接”的应 是鄱阳湖,而后句的主语却是“湖的名字”;“它是最大的中国淡水湖”,语序不当,多项 修饰成分并列,表领属性的“中国”应放在“最大的”的前面; C 项,“它是最大的中国淡水湖”,语序不当,多项修饰成分并列,表领属性的“中国”应放 在“最大的”的前面; D 项,“因与鄱阳山相接,湖的名字就来自于山的名字”,偷换主语,“与鄱阳山相接”的应 是鄱阳湖,而后句的主语却是“湖的名字”。 故选 B。 20.下面几处情境下的用语分别存在表述不当之处,请指出并加以修改,使之准确、得体。 (1)《中国为什么能》书中的一处文字:“中国人越去烧日本车、抵制日本货,日本国民对 中国就越反感,安倍修改和平宪法在国会通过的可能性就越大。中国人这样做,岂不正中日 本右翼势力下怀吗?” (2)《新白娘子传奇》中张员外答谢白娘子时说:“久闻白娘子大名,今日一见果然是名不 虚传,您虽是一介女流,但您的作风丝毫不让须眉,真是让人佩服啊!” (3)《扬子晚报》报道:“‘八一三’卷沪抗战健在老兵重返昔日战场,重游谢晋元墓地, 祭奠团长和死难战友的英灵。” (4)大洋网体育频道讯,“并非体育大省的河南只有 7 名运动员参加奥运会,却有 3 人染指 金牌,成为全国夺金成功率最高的省份。” (5)每年高考成绩公布,许多学校都会贴出喜报,挂出横幅:“热烈祝贺我校今年高考再创 佳绩!” 【答案】(1)“正中下怀”改为“达到…的目的” (2)“一介女流”改 “一位女子” (3)“重游”改为“拜谒” (4)“染指”改为“夺得” (5)“祝贺”改为“庆祝”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语言得体的能力,语言得体主要有文体得体和语体得体,文体得体注意一 般应用的格式的规定,语体得体注意说话者的身份,对象的身份,重点注意谦敬词语的运用。 本题重点注意谦敬词语的运用,“正中下怀”指正合自己的心意,谦词;“一介女流”含轻 为 - 22 - 蔑之意,可用作谦辞;“重游”带有游览、游赏的意味,有失敬重;“染指”比喻分取非分 的利益,也比喻参与或插手分外的某种事情。是贬义词,不合语境;无论“祝”还是“贺”, 都是别人对自己,或者自己对别人,不能自己祝贺自己。 21.仿照第一幅漫画中的文字,任选余下两幅图中的一幅,根据提示写一首打油诗,要求押韵 ,符合漫画内容。 (作者:曾初良) 【示例】(有关名利的思考):闲看史书论今古,钱犹在世人入土。多少追名逐利客,一生 钻营又何苦。 【第二幅】(有关挠痒的思考): 【第三幅】(有关守望的思考): 【答案】(1)第二幅:解开衣服脱下袍,自己身体自己挠。他人岂知痛痒处,爽与不爽差分毫。 (2)第三幅:儿女告别去远方,父母牵挂暗神伤。从此村口常张望,唯愿平安归故乡。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仿写和图文转换的能力。一般说来,做仿写题的方法是:根据提供的 语言材料,从形式(结构、修辞、句式、字数)和内容两大方面入手进行仿写。解答此题, 先要读懂漫画的内容,再分析漫画的寓意。先看示例的打油诗,有四句,每句七字,要押韵( 示例第一、二、四句是押了韵的);内容与漫画本身有关,提示的寓意和提示“有关名利的 思考”有关。要求是在余下的两幅漫画中任选一幅仿照示例来写一首打油诗,内容与漫画有 关联,提示的寓意和提示相关。 第二幅:先看画面,画面中有一个裸露着上半身的人,手里拿了一个老头了正在给自己挠背, 旁边有茶壶和杯子;按照题目要求仿写一首七言打油诗,诗歌的内容要揭示漫画的内容和有 关挠痒的思考,所以应该出现“脱了衣服”“挠痒”“自己挠”等关键性的词语,表达出哪 里痒了自己挠,哪里痒了挠哪里,别人是很难挠准确的。诗歌形式要符合七言打油诗,中间 可不严格讲究平仄,要押韵;诗歌的内涵与题干的提示“有关挠痒的思考”相关。 - 23 - 第三幅:先看画面,画面中有一棵树,树下有院墙和门,门口有两个人,在不停地向外张望; 题干提示仿写的这首打油诗与守望有关,那我们就可以把树、院墙和院门理解为故乡、家乡 等;这两个人可以看作父母;父母在门口张望,张望的应该是出远门的子女,期盼他们能够 早日归家。所以应该要出现“父母”“家乡”“儿女”“张望”等关键词。诗歌形式要符合 七言打油诗,中间可不严格讲究平仄,要押韵;诗歌的内涵与题干的提示“有关守望的思考” 相关。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这个特殊时期,全国人民正在进行一场特别的考试:疫情防控。而作为高三学生的你, 又迎来另一场特别的考试——深圳市 2020 年普通高中高三年级线上统一测试。是的,这场考 试有着很特别的地方:居家、线上、没有老师监考…… 因为特别,你会有特别的应对,崭新的思考,深刻的启发。 今后的人生中,还会有许多特别的考试,而你,就是那答卷人。 请你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根据要求完成写作。 ①以“20 年后的你”的身份,给参加这次考试的你写一封信。 ②有人说:有监考能保证考试的结果真实可信,希望父母参与监考;有人说:不需要监考, 重在自觉,考试的过程更重要。请你针对其中一个看法写一篇驳论文。 ③请你为《南方教育时报》的“教育众声”栏目写一篇关于这场线上考试的评论。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切合身份,贴合情境;符合文体特征;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莫言监考才真诚 疫考自会鉴人心 一场特殊的疫情,让 2020 变得不再平凡。同时,也让高三的我们体验了一场特别的模拟 考试:在家进行,没有考场,也没有监考老师。于是,就有了“有监考能保证考试的结果真 实可信,希望父母参与监考”这样的声音。可我,并不这样认为。 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考试结果的真实可信,并不一定需要监考来保证。 诚信考试,早已经深入人心。有多少学校在线下考试的时候,早就尝试过无人监考的诚 信考场。 我们知道,考试的目的是检验学习过程中知识的掌握情况,为以后的学习指明方向。考 试其实是在帮助大家收获知识。再就是,通过考试暴露出问题,帮助老师掌握教学情况,调 - 24 - 整后期的教学计划。从本质上说,考试的目的和我们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一致的,我们实在没 有理由去破坏考试的规则。 即便有监考,也不一定能确保考试的真实可信。这个,其实我们在线下考试的时候已经 屡见不鲜了,更何况是线上考试。过去舞弊的同学,多是因为羞于暴露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问 题。可这次线上考试,不上报、不排名。所以,曾经作弊的同学,这次应该也没有太大的动 力了。再说了,真有铁了心要舞弊的人,安排这种监考有意义吗? 再有,让所有父母监考,也是不现实的。虽然我们并没有开学,但是很多家长已经复工 了。难道还要父母再请假为我们监考,而影响复工复产的大局吗?即便有的家长还没有复工, 但也多是在家线上办公了。我们高三的同学都差不多是成年人了,如果这点自觉性都没有,还 让父母放下工作,专门为我们监考,于情于理应该都说不过去吧。 当然,也许有人会说:不监考,你从网上抄答案怎么办?要知道,这次的试卷是专家们 精心准备的,题目基本上都是原创,网络上是不太可能马上搜索到原题和答案的。也许还有 人还会说一千种一万种需要监考的理由。 在此, 我认为,无需一一反驳,有一个无需监考的坚定理由就行了:考试是为了我们自 己好。为了解决问题,为了我们真正有实力面对不足百日后的高考。 疫情,成为了我们这场特殊考试中的试金石。我绝对相信,大多数同学是讲诚信的。虽 然,我并不否认,监考也确实能阻止一部分作弊事件的发生,但绝不是只有监考才能考出真 实成绩的。真不如互信互助动,让社会、学校和家长都充分信任我们一回,我们也自然会不 负所托,用真实的成绩来面对未来的挑战!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本题是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写作。任务驱动型材料作 文更能贴近社会生活,注重材料的启发和引导作用,更能体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 力,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在角度、立意文体和标题等方面,给考生留出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 材料作文中增加任务型指令,着力发挥试题引导写作任务的功能,使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辨 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 【审题】考生是时代的答卷人,高考作文写作内容要有时代性,这是作文命题的追求。以往 的作文题,能够反映最近几年发生的事情,或者刚发生不久的事情,就算是具有时代性了。 而本次作文题直接考查的是正在发生的事情,这估计是“前无古人”般的题目。这道作文题 从新冠疫情的背景切入,抗疫正在进行中,在家线上学习进行中,一场没有监考老师,在家 进行的考试正在进行中,这一切贴近学生实际,学生都有亲身感受,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 25 - 与思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乍一看,这是一道写抗疫的文章的作文题,实质不是,这不是一篇写抗疫的文章的作文 题,只要我们细心审题,就不难发现,题目引导我们关注的,主要不是疫情,而是从考生熟 悉的“考试”入手,重点是思考“考试”,引导考生思考眼前的考试,延伸开去思考更广泛 的人生的考试,反映时代的声音与精神。这样的编排,有一定的迷惑性,头脑发热的学生很 容易掉到陷阱中,马上就写抗疫内容,而忽视了这道作文题的关键词是“考试”。 从三个写作任务来看,都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第一个写作任务是个人的反思,从假设的 20 年前后的“我”对同一个事件不同的看法,引起反思。第二个写作任务是侧重人与人之间的 思想交流,驳论就是向别人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与思考,这个是辩证思维的一种表现。第三 个写作任务是面向社会的思想展现。从三个写作任务比较来看,第三个写作任务限制性较少, 能够充分尊重学生思想表达的自由。 2020 年高考没有考试大纲,没有考试说明,只有高考评价体系。高考评价体系,最强调 的是突出“情境”,这道题就是一个突出情境的很好的样例。突出情境,就是要清楚几个问 题: 第一是“我是谁?” 第二是“我给谁写文章?” 第三是“在什么样的情境下写文章?” 第四是“要谈什么问题?” 第五是“要达到怎么样的表达效果?” 这道作文题,以 2019 年全国二卷作文题的形式来组题,提出三个写作任务。 “20 年后的你”的身份,给参加这次考试的你写一封信。 这个写作任务,写作者“我”是 20 年后的“我”,是自己给自己写信,只不过是 20 年 后的“我”给现在的“我”写信。对这个写作身份与写作对象的转化是完成好这个写作任务 的关键。20 年后的“我”会是一个怎么样的自己?人生的阅历丰富了,心理成熟了……那个 时候的“我”会对现在这场特殊的考试有什么大看法与思考,是写这个写作任务写作的重点。 考生需要切换好这两种身份,写出 20 年前后“我”的思想的变化。 有人说:有监考能保证考试的结果真实可信,希望父母参与监考;有人说:不需要监考, 重在自觉,考试的过程更重要。请你针对其中一个看法写一篇驳论文。 这个写作任务,重点训练的是“驳论”,这既是文体上的要求,写一篇驳论文,也是论 证思路的要求,要求用驳论来进行论证说理。批驳的观点很清晰,就两个,一个是“有监考 - 26 - 能保证考试的结果真实可信,希望父母参与监考”;另一个是“不需要监考,重在自觉,考 试的过程更重要”。 其实最主要是要考虑清楚两个问题:一个是需不需要监考员的问题;一个是监考与自觉 如何看待的问题。 考生能够考虑清楚这两个问题,提出批驳的意见,就可以完成好这个写作任务了。写作 者身份在这里没有进行限定,这个就以真实的自我身份进入写作最合适了。 请你为《南方教育时报》的“教育众声”栏目写一篇关于这场线上考试的评论。 这个写作任务,写作重点是文体上的要求,是写一篇“评论”。评论的对象就是这场正 在进行的特殊的“线上考试”。 这个写作任务,隐含的两个信息需要注意: 一个是《南方教育时报》中的“时报”,突出当前时事,所以写成“时评”是比较合适 的。另一个是“教育众声”这个栏目名,从这个栏目名来看,是要谈教育问题,考生适合从 这场特殊的线上考试思考教育的问题。 参考立意:(以第二个材料为例)无人监考,让人减少压力,考试成绩就更好。无人监考锻 炼人的诚信度,让人们自觉遵守考场规矩。有些考试不是在考场中,而是让考生出外实验, 这样就无法监考。无人监考尊重考生。从小实行无人监考,培养考生诚实度。 行文结构:首先针对所给作文材料整理出观点“有监考能保证考试的结果真实可信,希望父 母参与监考”,其次提出自己的观点,对社会上的一些人所持观点加以反驳,表明自己的态 度:考试结果的真实可信,并不一定需要监考来保证。然后选取几个事例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最后再次阐明观点,收束全文。 素材: 1.这种尊重是要以不公平的竞争为代价的,在无人监考的情况下,部分考生会认为自己 作弊不会被人发现,就可以轻易的拿到高分,在这样的情况下,小部分的学生就会积少成多, 造成考试的不公平。07 到 09 年,全国参加高考的人数均超过 1000 万人,假设 100 人中出现 1 人考试作弊,那么全国每年就有 10 万人在考试中作弊,銬的公平性将会严重倾斜。 2.从小保持无人监考,一部分人会养成诚信考试的好习惯,另一部分人会从小作弊,当 诚信考试的人看见作弊拿高分的人后,就会难免产生嫉妒的心理,为了不被中、高考等考试 淘汰,他们也会选择作弊,那么社会上将会形成一股作弊风,考试将会变得毫无意义。 3. 2020 年春季,“冠毒”肆虐,举国上下奋力“战疫”。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破坏了社 会生产和生活,搅扰了教育教学宁静。“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在这特殊的环境 - 27 - 下,学校、家庭一边抗疫,一边探索在线教育教学新路径;师生、家长共同尝试教育教学角 色大转变;教育人勠力践行创新教育教学方式, 开发教育教学资源,有序开展线上教育教学 。突如其来的全国范围线上教育教学虽是不得已而为之,但也有力地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步 伐,倒逼教师素养能力提升,促使家长学生接受新的挑战。 4. 学生居家学习在线受教,家长居家陪学、组织监督,同样接受了新的挑战。尤其是小 学生家长,他们在疫情期间,体会到教师管理的不易,学生教育的艰难。普遍渴望疫情早结 束,孩子早入学。就学生而言,在这期间受到生命教育,品质教育是真切的;学生学习力, 自控意识、学习生活习惯培养和践行是直接的、深刻的。尽管这种“散养式”学习会造成学 生“分层”、出现“分化”现象,对于大多数学生是一种挑战,一种历练和养成的过程。对 于心中有梦想的家长、孩子,“居家学习”“在线教育教学”,会磨炼他们意志、定力,树 立规划意识、健康的生活态度,养成自主学习习惯,学会学习是有利的环境和机会。教师报、 人民日报新媒体、央视新闻、新华社、国馆文化、长江日报、大河报、中国日报网、中国网 等多家媒体刊发的一组学习照《同学,你认真学习的样子真好看》,使人真切的感到:只要 心中有梦,心中就会自信、毅力坚韧!养成好习惯成就一生!教育抗疫,在线教学,是一次 挑战,也是家庭教育、学生成长的一场磨炼。 点睛】材料作文写法指导 : 一、首先要“读”:①读文题。要研读文题,明确考试范围,了解写作要求。 ②读材 料。粗知材料内容,初步理解含义,以做到心中有底。 二、其次要“析”:析读材料是必不可少的一步,这个过程需要认真地咀嚼、品味、联 想、提炼。由于“析材料”是材料作文的关键性的一环,所以可运用如下的读法: ①发现法。主要用于意义显豁、中心明确的材料。发现的目标,一是材料的中心句,二 是文题中关于中心的提示,三是材料中关于中心的提示。发现了这些内容,就找到了据以立 意的突破口。 ②设想法。主要用于有头无尾或有尾无头的材料,如续写的材料。设想的内容,或是与 材料合理衔接的情节,或是与材料合理衔接的论述。设想的过程就是思维的发散,所以要注 意发散的合理性。 ③归纳法。主要用于意义明晰,但既无中心句,也无提示句的一则或多则材料,归纳出 其中心意思,立意便有了立足之处。 ④提炼法。主要用于含义对立的对照型材料。从正反对比中、矛盾对立中、正误相对中 提炼出材料所要表达出的意图,以作立意的依据。 【 - 28 - ⑤撷取法。主要用于多段型的材料,从一系列彼此并存的材料中撷取文题所需要的部分 内容,并据此清理写作的线索。 ⑥揣摩法。主要用于喻义型、寓义型、象征型的材料,在反复体味、比较之中品评出材 料的喻义、哲理、观点等,然后据此形成自己的观点。 - 29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