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06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南通中考历史必背知识点
2018年南通市中考历史必背知识点 专题一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1、赤壁之战后三国鼎立局面逐步形成;魏、蜀、吴三国的建立。 (1)赤壁之战。背景: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之后,曹操想要统一全国,但南方刘备、孙权势力有所发展。时间:公元208年;作战双方:曹操与孙刘联军;结果:孙刘联军用火攻,以少胜多,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2)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熟悉课文中“三国鼎立形势图”) 国号 建立时间 都城 建立者 魏 220年 洛阳 曹丕 汉(蜀) 221年 成都 刘备 吴 222年 建业(今南京) 孙权 2、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南迁和民族交往促进了江南的开发。 (1)西晋的兴亡:魏国灭掉蜀汉后,266年,司马炎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掉吴国,结束了分裂的局面。“八王之乱”后,西晋衰弱,316年内迁的匈奴灭掉西晋。 (2)东晋和南朝的更替:西晋灭亡后的第二年,司马睿重建晋朝,定都建康,史称“东晋”。420年,刘裕改国号为“宋”,结束了东晋的统治。此后,南方经历了四个王朝,总称为“南朝”。 (3)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南迁的史实: ①从东汉末年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陆续内迁。 ②西晋后期以来,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浪潮中,更多的北方人迁到江南。 (4)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南迁和民族交往的结果: 民族交往和人口南迁,为南方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开发,为我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这是江南地方得到开发的主要原因) 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其它原因有:江南地区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江南战争较少,社会比较安定。 3、北魏孝文帝通过迁都洛阳、采取汉化规格措施,促进民族融合。 (1)北朝政权的更替:439年(5世纪),鲜卑族建立的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后来,北魏分裂,北方先后出现了四个王朝,北魏和四个王朝统称为北朝。 (2)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①迁都洛阳;②推行了一系列汉化改革:用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联姻;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 (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作用: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4、祖冲之、贾思勰、郦道元、王羲之、顾恺之的成就;石窟艺术。 (1)数学:南朝祖冲之利用“割圆术”,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领先世界一千年。 (2)农学:北朝贾思勰著《齐民要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该书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介绍了农林牧副渔的生产介绍和方法,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因地种植,不误年时等内容。) (3)地理:北魏郦道元著《水经注》,是一部综合性的地理学专著(全书以著录水道系统为刚,详细介绍了江河流经地区的山川城镇、地形物产、风土人情、历史古迹等。) (4)书法:东晋王羲之代表作《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王羲之被后人称为是“书圣”。 (5)绘画:东晋顾恺之代表作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6)石窟艺术:以北朝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为代表。 专题二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1、契丹族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与北宋并立;女真族建立的金与南宋对峙。 西夏 西夏 辽 北宋 南宋 金 (1)北宋的建立: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开封),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北宋建立后不久,结束了分裂的局面。 (2)了解辽、西夏与北宋,金、西夏与南宋政权的并立:契丹族(辽太祖阿保机)建立的辽、党项族(元昊)建立的西夏与北宋并立(北宋与辽曾达成澶渊之盟);女真族(金太祖阿骨打)建立的金与南宋对峙。(右图) (3)女真族的崛起及金灭辽和北宋:12世纪初,受辽控制的东北地区女真族在阿骨打领导下起兵抗辽。接着,阿骨打在会宁称帝,国号金。金先灭辽,后灭北宋。 (4)南宋建立:北宋灭亡后,赵构称帝,定都临安,史称南宋。岳飞是南宋抗金名将。 2、列举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 (1)我国古代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到南宋时最后完成。(“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宋史》”) (2)列举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 ①农业:江南地区农业发展逐渐超过北方;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在江南推广;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苏湖熟,天下足”);水稻在宋朝跃居粮食产量首位,主要产地在南方。 ②手工业:蜀地丝织品“号为冠天下”;从海南岛兴起的棉织业在南宋时发展到东南沿海地区;景德镇成为著名的“瓷都”;造船业居当时世界首位,广州、泉州都有发达的造船业。 ③商业:北宋的开封和南宋的临安(杭州)成为著名商城;广州、泉州成为闻名世界的大商港,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3、了解宋代的社会生活。 (1)娱乐与节日:随着城市的繁荣和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城市内出现娱乐兼营商业场所“瓦子”。 (2)宋代元旦(今春节)最受重视。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成为传统节日。 4、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忽必烈建立元朝;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元朝时回族形成。 (1)“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主要贡献: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建立蒙古国,他被尊称为成吉思汗。成吉思汗死后,蒙古先后灭西夏和金。 (2)忽必烈的主要活动:忽必烈继承蒙古国汗位后,于1271年定国号为元,定都大都(今北京,《马可·波罗行纪》中描述了大都的繁华景象),忽必烈就是元世祖,1276年元灭南宋(南宋文天祥成为著名的抗元将领)。 (3)元世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朝。元朝时,元政府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 (4)宋元时期,我国民族融合得到发展,蒙古族等少数民族与汉族杂居相处,逐渐融合。最重要表现是:元朝时,定居中国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与汉、蒙等族融合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5、四大发明及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资治通鉴》的作者及体例;宋词的主要成就。 (1)科技: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用胶泥做成陶活字,用来排版印刷,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比欧洲早了400年);北宋时制成了用于航海的指南针(南宋时被广泛用于航海);火药是我国古代炼丹家发明的,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宋元时,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印刷术、指南针、火药,造纸术,是我国古代人民的“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 (2)史学:北宋的司马光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按年代顺序,叙述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 (3)文学:宋代文学的主要形式是词,杰出的词人有豪放派词人苏轼,他的词,气势豪迈,雄健奔放,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婉约派词人李清照(风格委婉,感情真挚);豪放派词人辛弃疾(豪放风格,主要内容是倾吐对山河分裂的悲痛)。元代文学的主要形式是曲,元曲代表人物是关汉卿,代表作《窦娥冤》。 (4)绘画与书法:两宋绘画特色是表现市民生活的风俗画增多,代表作有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元代最著名的画家和书法家是赵孟頫,他的画被当时人称为“神品”;宋代著名书法家有被称为“宋四家”的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专题三 近代化的探索 【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1、洋务运动中洋务派提出的口号及创办的企业;洋务运动的作用和局限性。 ①洋务运动:时间:19世纪60—90年代。口号:前期“自强”,后期“求富”。 ②洋务运动创办的企业:①前期创办军事工业,包括:A.曾国藩的安庆内军械所。B.曾国藩,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C.左宗棠在福州马尾创办福州船政局。②后期创办民用工业,包括:A.李鸿章在上海创办轮船招商局。B.张之洞创办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 ③洋务运动的作用和局限性: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洋务派的主观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而不是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但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社会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2、维新派代表康有为、梁启超;“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 ①维新派: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派的政治团体形成,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 ②百日维新:时间:1898年6—9月。内容:①政治上: 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②经济上: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③文化上: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④军事上:训练新式军队。失败:1898年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变法失败。维新派人士谭嗣同等六人遭清政府杀害,史称“戊戌六君子”。 3、孙中山创办兴中会、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的内容;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成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①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①成立兴中会:1894年在美国檀香山成立。②创建中国同盟会:1905年在 成立。性质: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组织。③提出“三民主义”:在《民报》发刊词中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即“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它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②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①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在武昌发动起义,标志着辛亥革命开始。武昌起义成功带来的影响:仅一个月左右,全国就有十几个省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②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1月1日,地点:南京,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 ③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4、北洋军阀统治的时期;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①北洋军阀统治: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他建立起北洋军阀的统治。 ②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旗帜:“民主”与“科学”。 ③新文化运动的作用: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它启发人们追求民主与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中国近代化探索的特点:经历了从学习西方的技术(器物)到学政治制度到学思想的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 专题四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1、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时间、地点、主要过程、结果;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①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的失败。要求(口号):“外争主权,内惩国贼”(最能体现运动性质)、“取消二十一条”、反对在对德“和约”上签字、“惩办卖国贼曹汝霖等人”、“ 誓死力争,还我青岛”。运动爆发: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游行示威。发展:6月初,上海工人罢工,商人参加罢市。中心从北京转移到上海。运动取得初步胜利的表现: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等卖国贼的职务,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 ②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性质),标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2、中共一大;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 ①中共“一大”: 时间:1921年7月。地点:上海,最后一天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代表:毛泽东、董必武、李达等13人。内容:通过了党的纲领,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大会确定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大会还选举了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 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 ②历史意义: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他不仅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他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3、第一次国共合作;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①第一次国共合作:1924年,中国国民党在广州召开“一大”,同意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通过的宣言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主张,这样,国民党同共产党实行了第一次合作。国共合作后,领导了国民革命运动。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1924年5月,国民党在广州的黄埔创办了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简称黄埔军校。蒋介石任校长,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黄埔军校培养了大量军事政治人才,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 ②北伐战争:时间:1926年开始,对象:北洋军阀的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个军阀。7月,北伐军10 万人出师北伐,蒋介石任总司令。湖南、湖北是主战场。叶挺独立团:取得汀泗桥、贺胜桥等战役胜利,为第四军赢得“铁军”称号。北伐军乘胜攻占武昌,基本消灭了吴佩孚的主力。北伐不到半年,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声势震动全国。 ③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破裂:北伐战争胜利进军时,蒋介石、汪精卫等国民党右派突然叛变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第一次国共合作也破裂了。 ④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蒋介石叛变革命后,1927年4月,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南京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他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对内镇压人民革命运动。 4、南昌起义;井冈山会师;中国共产党创建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 ①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周恩来、贺龙、朱德等人,率领革命军在南昌举行武装起义,占领南昌城。不久,革命军撤离南昌,南下广东,途中,革命军遭到失败。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八一建军节来源于南昌起义。) ②井冈山会师:1927年9月,毛泽东在井冈山创建中国革命史上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1928年4月,朱德、陈毅领导的南昌起义的队伍和湘南农民武装,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会师,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由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这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的队伍。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始。 5、遵义会议;红军长征的艰辛历程。 ①红军的长征(1934年10月—1936年10月):原因: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②遵义会议:1935年1月,党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集中全力解决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取消了博古在军事上的指挥权,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意义: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③长征胜利经过:四渡赤水河(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渡过金沙江,(跳出了敌军的包围),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 过雪山、草地,陕北吴起镇会师(1935 年10月 ),三大主力会师1936月10月,甘肃会宁,标志长征胜利结束)。 ④长征胜利意义: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⑤长征精神:“不怕苦,不怕死”;百折不挠,自强不息;不畏艰险,不怕牺牲,顽强拼博,艰苦奋斗。 专题五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1、九一八事变;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 ①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加剧: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炸毁南满铁路柳条湖的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以此为借口,炮轰我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占领沈阳城。②影响:蒋介石采取不抵抗政策,导致东北三省迅速沦陷。中国人民进入局部抗战时期。 2、西安事变爆发的背景、时间、地点、主要人物;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意义; 西安事变:背景:①日军占领东北后,又将侵略的魔抓伸向华北。②在中华民族生死关头,中共提出建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要求国民政府停止内战,一致抗日。③张学良、杨虎城出于爱国,接受了中共主张,停止进攻红军,并要蒋联共抗日,遭到拒绝。目的:为了逼迫蒋介石抗日。时间: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联合行动,扣押了蒋介石,发动 “兵谏”,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结果:经过中共的努力,西安事变最终和平解决。历史作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3、七七事变爆发的原因、经过及影响 ①时间:1937年7月7日,又称卢沟桥事变。②借口:日军在卢沟桥附近举行演习,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被中国守军拒绝。蓄意挑动战争的日本军队悍然向卢沟桥中国守军发起进攻,并炮轰宛平城,卢沟桥事变爆发。③影响:中国守军忍无可忍,奋起抵抗,全国性的抗日战争从此爆发。④英雄壮举:第二十九军副军长佟麟阁,一三二师师长赵登禹在指挥作战中壮烈殉国。⑤卢沟桥事变爆发以后,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成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奔赴抗日战场。 4、南京大屠杀的时间、屠杀人数、被害者的身份和残忍暴行; ①时间:1937年12月。概况:日军占领南京后,对南京人民进行了血腥大屠杀,犯下了滔天罪行。南京的和平居民,有的被当作练习射击的靶子,有的被当作练习刺杀的对象,有的被活埋。在占领南京六周内,日军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三十万人以上。日军占领南京后,国民政府迁往重庆,把其作为抗日战争时期的陪都。 ②认识:南京大屠杀反映出日军侵略成性,灭绝人性是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的体现。 5、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重大战役; ①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抗击日军的三次重要战役: ⑴平型关大捷:1937年9月,参战部队:八路军一一五师——是中国抗战以来的第一次大捷。 ⑵台儿庄战役:1938年春,山东省,李宗仁指挥。——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取得抗战以来最重大的胜利。 ⑶百团大战:1940年8月,为了破坏敌人的交通线,摧毁日伪军的据点,粉碎日军的“囚笼”政策,八路军一百多个团,在彭德怀的指挥下,在华北两千多千米的战线上,向日军猛烈攻击,取得辉煌的战绩,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的战役(敌后战场)。 ②三次重要战役的胜利,体现了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6、中共七大召开的时间、地点、主要内容和意义;日本投降的史实;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及历史意义。 ①中共七大:①时间:1945年4月,②地点:延安,③内容:讨论夺取抗日战争胜利和胜利后中国将走什么道路的重要问题。大会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那就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④意义:中共“七大”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②抗日战争的胜利:1945年8月。美国向日本的广岛、长崎投掷两枚原子弹,苏联红军也进攻中国东北的日军,与此同时,中国的抗日战争进入大反攻。在中国人民和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沉重打击下,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八年抗战取得胜利。台湾也回到祖国的怀抱。 ③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⑴主要原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实行了全民族的团结抗战。⑵中国军民的顽强作战,如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和百团大战的胜利。⑶国际上反法西斯国家的援助,如美国、苏联。⑷中国的抗日战争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 ④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⑴抗战胜利,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的完全胜利,是中华民族由危亡走向振兴的历史转折点。⑵抗战胜利,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提供了一个弱国战胜帝国主义强国侵略的经验和范例,也促进了民族觉醒和唤起了民族团结的巨大力量。⑶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专题六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1、“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及主要成就。 ①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1957年) ②基本任务:主要是集中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③主要成就:重工业: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1956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交通运输业: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青藏高原上的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工业基地: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形成,华北、西北也建立了一批新的工业基地。 ④意义: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2、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制定及其性质。 ①第一部宪法的制定: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性质: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3、“三大改造”的内容、方式和意义。 ①三大改造的内容: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②三大改造的形式:农业、手工业采用合作化,工商业:首先采取公私合营,再创举性地实行“赎买”政策,实现和平过渡,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造中的创举。 ③三大改造的意义: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 1958年党中央提出总路线,又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左”的错误在全国各地严重泛滥开来,主要标志是: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这是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国家和人民面临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经济困难。 5、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的主要事迹。 20 世纪 50—60 年代英雄人物:①“铁人”——大庆石油工人王进喜;②“两弹元勋”—— 邓稼先; ③人民的好干部 ——河南兰考县委书记焦裕禄。 我们要学习他们的不怕吃苦、不怕牺牲、艰苦奋斗、奋发图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爱国精神。 6、“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危害及主要教训。 1966年—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使民主法制与国民经济遭受严重破坏。国家主席刘少奇被迫害致死,这是党的历史上最大的一起冤案。 文化大革命是由毛泽东错误发动,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的一场内乱。其主要教训有: ①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应该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②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的原则; ③要健全民主与法制,走依法治国的道路。 专题七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间、内容、意义。 ①时间:1978年底; ②内容:思想上: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段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组织上: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③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实施的地点、主要内容。 我国的改革首先在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安徽凤阳小岗村首先实行)。其主要内容是: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就是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集体所有的土地长期包给各户农家使用。 意义:农业生产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 3、五个经济特区的建立和作用;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①经济特区的建立:1980年,我国在(广州的深圳、珠海、汕头,福建的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其中深圳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对外开放的窗口,被称为“一夜崛起之城”。 ②对外开放的扩大:1984年,国家开放了广州、上海、江苏的南通、连云港等14个沿海开放城市;后来又增设了海南经济特区(最大的经济特区),设立了浦东开发区(已经发展为国际化的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 ③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现在初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 ④五个经济特区建立的作用和: 经济特区以国家给予优惠的经济政策,吸收侨资、外资,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带动了我国对外开放地区的逐渐扩大。 4、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①从1985年起,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重点是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第一,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第二,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第三,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②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有企业加快了改革步伐,在大中型企业推行公司制、股份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对小型企业采取改组、联合等形式,加快企业改革步伐。 5、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重大进展。 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在全国全面展开,1980年,党中央为刘少奇恢复名誉,党的历史上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 ②开展立法工作:1982 年全国人大颁布了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6年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此后又通过了《义务教育法》、《劳动和社会保障法》、《环境保护法》等一系列法律,基本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体系。初步实现了在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社会文化生活等方面有法可依的局面。 6、邓小平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邓小平对改革开放所起的重要作用。 ①邓小平理论形成过程:改革开放后,提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1982年“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1987年“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基本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了思想;1992年“ 十四大”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1997年“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②邓小平对改革开放所起的重要作用: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他系统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问题。邓小平理论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专题八 国防建设和外交成就 【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1、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支海军----华东军区海军。 (1)海军建立: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支海军——华东军区海军建立。 新中国成立后,又相继建立了北海、东海和南海舰队。 (2)1971年自行研制导弹驱逐舰,1974年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进入20世纪90年代,海军已由水面舰艇部队、潜艇部队、海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等多兵种组成。 2012年9月,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交接入列。 2、1966年,中国组建战略导弹部队。 1966年,中国组建战略导弹部队(第二炮兵部队),担任核反击的特殊任务。在几十年中不断发展壮大,陆续装备了中程、远程、洲际导弹,还有其他多种型号的导弹,具有较强的战斗力。2015年,第二炮兵部队更名为火箭军。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的方针。 新中国的外交宗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最早是周恩来于1953年底同印度就两国在西藏地区的关系问题进行谈判时提出的,后来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万隆会议: 时间:1955年,地点:印度尼西亚的万隆,性质: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对会议成功的贡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和合作。 4、1971年我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1972年尼克松访华,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1979年中美建交。 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多数通过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提案,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同时恢复的还有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合法席位。 中美建交:① 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②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双方在上海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③ 1979年1月1日,中国于美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中美两国二十多年的对抗结束了,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认识:我国外交取得巨大成就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主要归功于综合国力的提高。 5、2001年在上海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会议是中国中国迄今为止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2001年在上海举行的APEC会议(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的主题是“新世纪、新挑战;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上海APEC会议是中国迄今为止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拓展:2014年,APEC第22次领导人会议在北京举行。2016年,G20杭州峰会。2017年,首届“一带一路”国际高峰论坛;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 专题九 古代文明的传播与发展 【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1、亚历山大帝国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作用;罗马帝国的征服与扩张; ①亚历山大东征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作用:使希腊文化传播到东方,东方文化也渗入希腊文化,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②罗马帝国的征服与扩张: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罗马帝国后发动多次侵略战争,到2世纪,罗马帝国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地中海成为它的内湖。(谚语“条条大路通罗马”反映了帝国建立后最初的200年间,局势安定,经济繁荣,交通发达。) 2、阿拉伯数字的发明、传播; 马可·波罗来华; ①阿拉伯人被称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他们把古印度人所创的0到9十个数字的计数法改造,12世纪初,传到欧洲,被称作为“阿拉伯数字”,16世纪,写法与现在基本一致,此后“阿拉伯数字”并传遍了全世界。 ②中国元朝时,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华,被元世祖忽必烈赏识,在朝廷任职。记述马可·波罗东方经历和见闻的《马可·波罗行纪》一书,激起欧洲人对东方的向往。 ③古代文明交往的两种主要方式:暴力冲突、和平交流(主要的方式)。 ④世界各民族各地区和平交往的历史意义:增加了相互之间的了解,有利于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和平交流,对人类和平与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3、三大宗教产生时间、地点、创始人、公元纪年的由来、伊斯兰教经典; ①佛教:公元前6世纪,佛教诞生于古印度,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即释迦牟尼)。 ②基督教:1世纪时产生于巴勒斯坦一带。传道者宣传说耶稣就是“救世主”。现在通用的公元纪年,就是以传说中的“耶稣出生”之年算起,这一年就是公元元年。“圣诞节”传说就是耶稣出生的那一天。 ③伊斯兰教:7世纪时,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的麦加创立了伊斯兰教。伊斯兰教信徒称为穆斯林,它们的经典是《古兰经》。伊斯兰教促进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 4、麦加清真寺是伊斯兰教第一大圣寺;巴黎圣母院是巴黎最古老、最高大的天主教堂 ①麦加大清真寺:在今沙特阿拉伯境内,是伊斯兰教的第一大圣寺。建筑特点是高大、圆形拱顶。寺内的克尔白神庙是前来朝觐的穆斯林必须拜谒的地方; ②巴黎圣母院:巴黎最古老、最高大的天主教堂。建筑特点是高、直、尖,属哥特式建筑。 专题十 步 入 近 代 【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1、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代表人物及其作品;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麦哲伦全球航行;文艺复兴、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①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人文主义”。14世纪,文艺复兴最先开始的地点:意大利。 ②文艺复兴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作品:意大利:①但丁,他是文艺复兴运动的先驱。被称为“旧时代(封建时代)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资本主义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神曲》明确表达了作者对天主教会的厌恶,率先对教会提出批评。②达·芬奇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艺术大师,代表作品有《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英国:莎士比亚,英国的文学巨匠,代表作有《罗密欧和朱丽叶》、《哈姆雷特》。 文艺复兴的影响: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③新航路的开辟:经过:结合课文P62《新航路开辟图》。哥伦布:1492年,意大利人哥伦布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横渡大西洋,到达今天美洲的古巴、海地。哥伦布认为自己到达的地方就是亚洲的印度,所以把美洲当地的土著居民称为“印第安人”(印度的居民)。麦哲伦及其船队:完成全球航行。 ④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使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欧洲大西洋沿岸工商业经济繁荣起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2、《权利法案》《独立宣言》和《人权宣言》的内容;1640年革命;1688年政变;1787年宪法;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历史影响 ①《权利法案》:为了限制国王的权利,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基本内容:以法律形式对国王的权利进行了明确的制约,规定,不经议会批准,国王不能征税,也不能在和平时期维持常备军;同时,还规定国王既不能随意废除法律,也不能停止法律的执行。(从征税权、军事权、立法权等方面对国王的权利进行制约。)颁布的作用:标志着君主立宪制在英国确立。(从社会转型角度看,《权利法案》的颁布表明以法律为标志的“法治”取代“人治” 。) ②《独立宣言》: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颁布。内容:痛斥了英国国王对殖民地的暴政,宣布一切人生而平等,人们有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等不可转让的权利。宣言同时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而独立。 ③《人权宣言》:法国大革命期间颁布。基本内容:宣称人们生来自由,权利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作用:体现了资产阶级反对君主专制和封建等级制度的要求,具有进步的意义。推动了法国大革命的进程。 ④1640年革命:由于封建专制统治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1640年议会的召开期间,议员们要求限制国王权利,查理一世挑起了内战。 ⑤1688年政变:克伦威尔去世后,查理二世及其继承者继续实行专制统治,1688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宫廷政变(“光荣革命”),推翻了专制统治,另立新的国王。 ⑥1787年宪法:美国资产阶级为了巩固政权,华盛顿主持制定了1787年美国宪法。宪法确立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规定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享有行政权;国会和最高法院分别掌握国家的立法权和司法权。(1787年宪法的作用: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⑦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影响(意义):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为发展资本主义扫清了道路;推动了世界历史进程。 ⑧美国独立战争的意义(影响):美国独立战争既是一次民族解放运动,又是一次资产阶级革命(双重性质)。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的独立;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欧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起到了推动作用。 ⑨法国大革命的意义或影响:摧毁了法国的封建统治;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进步思想,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3、华盛顿领导独立战争、当选美国第一任总统;拿破仑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颁布《法典》、发动对外战争; ①华盛顿的主要活动(对华盛顿的评价):他是美国历史上杰出的资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①领导美国独立战争,推翻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的独立;②主持制定1787年宪法,当选美国历史上第一任总统。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拿破仑的主要活动(对拿破仑的评价):拿破仑是法国大革命时期杰出的资产阶级政治家,军事家。①发动政变,夺取政权;②1804年,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③对内为巩固资产阶级统治,颁布了《法典》,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典范;④对外多次打败欧洲反法同盟的军队,但后期发动对外侵略战争,最后失败。(1812年远征俄罗斯失利成为他战争生涯转折点,滑铁卢会战是他最后的失败。) 4、18世纪60年代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英国工业革命开始; 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的国家:英国。 开始标志:18世纪60年代,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珍妮机发明的影响:引发了棉纺织生产领域一系列的发明,出现了更多更先进的纺织机器,珍妮机的发明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开始。) 5、瓦特改进蒸汽机,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1785年以后,瓦特改进的蒸汽机首先在纺织部门投入使用。作用:极大地促进了大工厂生产的发展,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6、史蒂芬孙发明“旅行者号”机车;工业化时代来临的历史意义。 ①交通运输工具的革新:美国人富尔顿1807年,发明轮船;英国工程师史蒂芬孙1825年发明火车机车(“旅行者号”机车在英国试车成功)。(铁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铁路交通迅速发展,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② 工业革命结束的标志:1840年左右,英国大机器生产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方式,工业革命完成。(随后,美国、法国等也先后进行了工业革命。) ③工业革命的影响(工业化时代来临的历史意义):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生产力;工业革命以后,资本主义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逐步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世界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 专题十一 无产阶级的斗争与资产阶级统治的加强 【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1、英国宪章运动中工人的要求; 英国宪章运动是世界上第一次群众性的、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工人的要求:取得普选权,以便有机会参与国家管理。 2、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立者、组成部分;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 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立者:马克思、恩格斯; 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③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为国际无产阶级组织——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了纲领性文件《共产党宣言》。发表的历史意义: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国际工人运动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3、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国际歌》的词、曲作者; ①巴黎公社:1871年3月,巴黎工人起义推翻资产阶级政府,选举了产生了自己的政权——巴黎公社;1871年5月21日——28日,公社战士同敌人展开了激烈的巷战,全部牺牲,这就是“五月流血周”。意义: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公社战士在强大敌人面前表现出的大无畏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 ②《国际歌》:诞生于巴黎公社失败后不久,公社领导人之一的欧仁·鲍狄埃作词,工人作曲家狄盖特谱曲。 4、林肯在南北战争中主要活动;《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主要内容;南北战争在美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①林肯在南北战争中的主要活动:林肯当选美国总统,南方宣布成立独立国家“南部同盟”,挑起内战。内战爆发后,由于北方军事上的失败,林肯政府于1862年颁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扭转了北方失利的局面。 ②《解放黑人奴隶宣言》(1862年9月颁布)的主要内容:从1863年元旦起,废除叛乱各州的奴隶制,并允许奴隶作为自由人参加北方军队。 ③南北战争在美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美国南北战争的历史意义):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废除了奴隶制度,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④林肯在美国历史上的主要贡献:维护了国家的统一,解放了黑人奴隶。(区别:华盛顿是实现了国家的独立。启示:国家的独立和统一是国家发展的前提。) 5、1861年改革(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废除农奴制改革)的背景、内容及作用; ①背景:农奴制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农奴处境悲惨,暴动频繁。 ②内容:⑴规定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地主不许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⑵农奴在获得解放时,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必须出钱赎买。 ③作用:1861年改革是沙皇自上而下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改革虽然留下大量封建残余,但加快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俄国近代历史的重大转折点。 6、明治维新的背景和主要政策;明治维新在日本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①背景:⑴幕府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⑵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侵略加深了日本的民族危机;③倒幕运动推翻了幕府统治,为明治维新创造了条件。 ②主要内容:⑴政治方面,“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⑵经济方面,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⑶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即向欧美学习,努力发展教育。 ③作用(历史意义):明治维新使日本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 专题十二 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1、十月革命爆发的时间、地点、领导人及历史意义。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原因: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依然进行罪恶的帝国主义战争(一战),对内镇压人民。概况:1917年11月6日晚,列宁秘密来到起义的的指挥部——斯莫尔尼宫,领导起义,1917年11月7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又称“十月革命”) 结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为主席。 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①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②十月革命的胜利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2、新经济政策开始实施的时间、主要内容;苏联成立的时间及加盟共和国。 新经济政策。时间:1921年;内容:①允许多种经济并存;②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作用: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苏联成立: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1922年底—1991年) ,组成:最初由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组成,后来扩展到15个加盟共和国; (3)苏联“一五”、“二五”计划的完成;新宪法的制定;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苏联“一五”、“二五”: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两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国防力量大为加强。 新宪法的制定:在苏联基本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基础上,1936年,苏联通过新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 斯大林模式的严重弊端:斯大林模式即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特点)。形成标志: 1936年,新宪法的制定 。斯大林模式是在苏联外有帝国主义国家包围,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形成的,它在一定历史阶段里发挥过积极作用。但也具有严重的弊端:第一,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第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了产品品种少、质量差;第三,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严重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第四,经济发展粗放,经济效益低,大量消耗和浪费了资源。随着时间的推移,斯大林模式的一系列问题日益暴露出来,从长远看,它严重阻碍了苏联的的进一步发展。 专题十三 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 【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1、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①战后的繁荣: 时间:20世纪五六十年代。 原因:二战后,美国是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占据了广阔的国际市场;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利用高新技术成果,改进传统工业的生产技术,发展新兴工业和军事工业;改善人民生活,创造比较有利的发展环境。特点:美国经济持续发展,西部和南部发展尤其迅速,呈现繁荣景象。 ②危机和经济调整:20世纪70年代,经济发展的表现:美国经济地位下降。原因:美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弊端日益显露;由于中东产油国大幅度提高石油价格,引发了1974~1975年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的严重打击;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初,经济发展的表现:美国经济缓慢回升。但受通货膨胀的困扰;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经济发展的表现:经济形势逐渐好转。原因:美国政府调整经济政策,但债务负担加重,美国成为最大的负债国,经济发展受制约。 ③新经济的出现:时间:20世纪九十年代。原因:美国政府进行社会经济改革;加大发展教育、科技事业的的力度,促进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发展;完成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成效(特点):美国经济 持续稳定发展,在保持低通胀、低失业率和减少财政赤字的同时,速度名列西方发达国家前列,进入新经济时代。新经济的主要特征:信息化和全球化。 2、二战后欧洲联合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①二战后欧洲联合的原因:①二战后,欧洲地位的下降;②美苏争霸的威胁。 ②欧洲联盟建立时间:1993年 基础:欧洲共同体。 ③影响:⑴经济上:欧盟成立后,成员国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欧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⑵有助于欧洲的稳定和和平,有助于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形成,提高欧洲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 ④欧洲一体化表现:⑴各成员国使用统一的货币——欧元;⑵成员国内部人员、资本和货物自由流通;⑶不同国家的人可自由地在任何一个成员国工作、学习或居住;⑷力求外交和国家安全等方面步调一致。 ★欧盟成立的启示: 经济发展需要国际间的联合与协作,只有联合起来,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才能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3、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表现和影响 ①原因:二战后,美国在日本进行了社会改革,推行非军事化政策;20世纪50年代美国开始扶持日本;日本政府制定了适当的经济政策,引进最新的科学技术成就,发展教育和科学技术;80年代中期以后实行“科技立国”政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②表现: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的近二十年间,日本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 ③影响: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日本的国际地位也得到加强。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欲望也开始膨胀,军费支出不断增加,引起亚洲领国的关注和不安。 ★战后西欧、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及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启示:⑴共同原因:美国的援助或扶持;都大力引进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教育与科技事业,培养人才;都制定了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⑵启示:要善于抓住机遇,注意加强国际经济交流与合作;要大力发展教育,培养人才,积极引进先进科技,大胆创新;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 专题十四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1、赫鲁晓夫改革冲击斯大林模式; 赫鲁晓夫改革:1953年赫鲁晓夫担任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后开始进行改革。主要针对斯大林时期存在的一些弊端,在经济、政治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赫鲁晓夫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并未根本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进入60年代,改革带来的各种矛盾日益突出。1964年,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2、戈尔巴乔夫改革的重点及影响;苏联解体的时间; ①尔巴乔夫改革: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针对苏联经济发展面临的停滞局面,首先把经济改革作为重点,但没有取得成果。80年代后期,戈尔巴乔夫又把改革重点转到政治方面。结果:苏联政治体制剧变,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国家的权力分散。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随之加强。 ②苏联解体:八·一九事件后,分裂进一步加快;1991 年,底苏联解体。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的结束,标志着冷战的结束。 3、匈牙利改革 ①匈牙利改革:⑴背景: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大都按照斯大林模式进行经济建设,走了不少弯路,它们先后进行了改革,以推动经济的发展。其中匈牙利的改革较为突出。⑵特点:对政治经济体制进行了局部改革和调整。⑶内容:A.政治:改善党的领导,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法制,稳定政治局势。B.经济:调整国民经济比例,优先发展农业和轻工业;调整农业政策,利用经济手段调节;工业方面进行了管理体制的改革。⑷结果:改革使匈牙利的政治经济形势逐步稳定,为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经济改革奠定了基础。 ②东欧剧变:东欧各国日益严重的经济困难导致严重的社会危机,与此同时,苏联也放松对东欧的控制。 1989 年下半年开始,东欧各国社会制度发生变化,南斯拉夫一分为五,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合并,实现了统一。 专题十五 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九年级下册第七单元】 1、“杜鲁门主义”的含义及其影响;北约、华约的成立及其影响;苏联解体,美苏两极格局结束; ①杜鲁门主义:含义: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演说,提出的“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加紧控制其他国家的纲领和政策,被称为“杜鲁门主义”。影响:它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美苏冷战的开始。 ②冷战政策:含义:二战后,为“遏制”共产主义,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除武装进攻以外的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表现:政治上:“杜鲁门主义”的出台;经济上:“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军事上:建立“北约”。 ③美苏争霸:针对“北约”,苏联采取了针锋相对的措施,成立了“华约”。“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组织的建立,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④两极格局结束的标志:1991年底,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结束。 2、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具体表现;世界贸易组织成立的时间、宗旨和作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①经济全球化的具体表现:①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迅速增长;②跨国公司的影响增大,生产活动的全球化趋势加快。 ③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WTO)成立,这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 ②世界贸易组织(WTO)成立的宗旨和作用:希望通过开放市场和公平贸易,最终实现世界贸易的自由化。(中国于2001年加入WTO) ③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利:(1)对世界:促进经济的发展。(2)对发展中国家: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竞争。弊:⑴拉大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间的贫富差距 (发展中国家由于科技水平和经济实力相对较弱);⑵有些跨国公司有不公平行为(跨国公司常常把一些技术水平低、污染程度高的企业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⑶国际经济风险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进一步加大(亚洲金融危机)。 ④中国与经济全球化:面临着机遇与挑战。2001年加入WTO,同年举办上海APEC会议等,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何面对:在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的同时,制定防范风险的有效策略,引进国外的投资和技术,学习先进的经济管理经验,促进经济高速发展。 3、当今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政治格局朝多极化方向发展;科索沃战争的交战双方、影响。 ①趋势:⑴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苏对立的两极格局结束;⑵当今的世界政治格局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一超”指美国,“多强”指日本、中国、俄罗斯及欧盟等国家和国家联盟);⑶世界政治格局正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一个新的相对稳定的世界政治格局还没有定型,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的形成过程中,经济实力越来越具有决定性作用。) ②科索沃战争:交战双方:1999年3--6月,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南斯拉夫联盟(科索沃战争中,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遭到北约导弹袭击,3名中国记者不幸牺牲。)影响:⑴科索沃战争是美国对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挑战,是美国推行霸权主义的表现;⑵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违背国际法的基本准则,公然对一个联合国成员国动武,严重削弱了联合国的作用,给世界和平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和威胁。⑶对世界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表明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将是长期的、曲折的斗争过程。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