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18届一轮复习人教版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教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18届一轮复习人教版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教案

第6讲 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 ‎ 太平天国运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 ‎1.背景 ‎(1)鸦片战争激化了中国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 ‎(2)连年不断的自然灾害。‎ ‎(3)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组织。‎ ‎2.过程 ‎(1)金田起义:1851年,广西桂平,太平天国运动兴起。‎ ‎(2)永安建制:1851年9月,在永安封王,初步建立政权。‎ ‎(3)定都:1853年,定都天京,正式建立了政权。‎ ‎(4)全盛:经过北伐、西征和东征,军事达到鼎盛。‎ ‎(二)《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1.《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 ‎(1)内容: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每户留足口粮、其余产品归国库。‎ ‎(2)评价 ‎①革命性:它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是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②局限性:它是农民平均主义的空想,无法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无法实现。‎ ‎2.《资政新篇》(1859年)‎ ‎(1)目的:振兴太平天国。‎ ‎(2)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外交和文化教育等方面。‎ ‎(3)评价 ‎①进步性:它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在中国提出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一个改革方案,集中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愿望。‎ ‎②局限性:由于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和实施条件,加之当时处于战争环境,没能实施。‎ ‎(三)从天京事变到天京陷落 ‎1.天京事变:1856年,天京事变是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2.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1)标志:1864年,天京陷落。‎ ‎(2)意义: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农民阶级反封建反侵略的战争,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也打击了外国侵略者。‎ ‎ 辛亥革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武昌起义 ‎1.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危机严重。《辛丑条约》签订,清政府反动卖国的本质逐渐暴露无遗。‎ ‎2.条件 ‎(1)经济基础: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2)组织基础:1894年成立兴中会,1905年成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 ‎(3)军事基础:同盟会发动黄花岗等一系列武装起义,加速了革命发展的进程。‎ ‎(4)群众条件:1911年5月的保路运动为起义提供了有利时机。‎ ‎(5)思想宣传:湖北革命团体共进会和文学社在新军和知识分子中发展革命力量。‎ ‎3.爆发: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发动起义,次日占领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改国号为中华民国。‎ ‎4.影响:各省纷纷响应,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 ‎1.概况: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采用五色旗为国旗,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年。‎ ‎2.性质: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是一个以革命派为主体的政府。‎ ‎3.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内容 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按照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实行责任内阁制 性质 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 意义 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误区警示】‎ 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关系 ‎“太平天国运动是鸦片战争的回声。”鸦片战争爆发以后,随着列强的入侵,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农民的负担进一步加重,生活进一步贫困,阶级矛盾激化。可见,太平天国运动是国内本已激化的阶级矛盾在民族矛盾刺激下的一次总爆发。‎ ‎【图解历史】‎ 太平天国运动 ‎【辨析比较】 ‎ ‎《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关系 ‎《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在追求社会发展道路问题上,并不是一种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而是一种相互对立、矛盾的关系,二者设想的两种社会制度有本质的区别。前者要建立以小农经济为基础,以绝对平均主义为分配原则的人间天国;后者主张学习西方,发展工商业和资本主义。‎ ‎【名师点拨】‎ ‎1.《天朝田亩制度》的平均主义思想:《天朝田亩制度》具有绝对平均主义的性质,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是指平均分配土地,第二是指平均分配产品。平均分配土地调动了农民革命与生产的积极性,而平均分配产品则相反。‎ ‎2.太平天国运动对近代化的影响: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但它仍没有摆脱旧式政权的影响,专制、等级色彩明显,又阻碍了中国的近代化。‎ ‎【图解历史】‎ ‎【微点提醒】‎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而不是封建制度 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即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中国仍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经济基础仍然是封建小农经济,因此没有推翻封建制度。中国封建制度被推翻是在1952年土地改革完成后。‎ ‎【名师指津】‎ ‎(1)清王朝与中华民国政权的本质区别在于清王朝是封建君主专制政权,中华民国是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的建立体现了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推动了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国家政体采用的是责任内阁制而不是总统制。‎ ‎【精巧点拨】‎ 三词巧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 ‎(1)主权在民: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2)自由平等: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和国民享有基本的权利。‎ ‎(3)三权分立:实行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和责任内阁制。‎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1.结果: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窃取了革命果实。‎ ‎2.性质: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3.功绩 ‎(1)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沉重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2)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提高了人民参政议政的意识。‎ ‎(3)使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4)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 ‎[答题术语]‎ ‎1.资产阶级组建了政党中国同盟会,发动了武昌起义,建立了中华民国。‎ ‎2.中华民国的成立和《临时约法》的颁布是辛亥革命的重大成果,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 ‎3.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声,《天朝田亩制度》是几千年来我国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4.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中国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新旧交替时代,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揭开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 一、湘军的建立与晚清清朝政局的变动 ‎1.曾国藩和湘军:曾国藩(1811—1872年),湖南湘乡人,出身于地主家庭。1838年中进士,1839年任侍郎。他崇尚程朱理学。1853年,咸丰帝任命他为帮办团练大臣,在湖南督办地主武装团练。他建立了一支地主武装,兵勇及其将领多用湖南人,因此被称为“湘军”或“湘勇”。湘军以地域的、封建的关系为纽带来巩固内部;以程朱理学作为思想武装;以抢劫掳掠和官爵鼓舞士气;将领大多数选自所谓“宿儒”“生员”等地主知识分子。1854年2月,湘军练成水陆两军约一万七千人。‎ ‎2.汉族官僚势力的扩大:倚重满族官员是清朝后期的既定方针。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以后,满族官员和八旗军队因腐化堕落丧失了战斗力,被太平军打得落花流水。清廷转而鼓励地方办团练,镇压太平军。汉族官员有四五十人被任命为团练大臣。从此,‎ 汉族官僚开始掌握武装。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左宗棠的楚军,在汉族地主武装中势力最大。他们自招兵将,自筹粮饷,兵归将有,层层效忠,形成独立的军事体系,成为能同太平军对抗的主要力量。另外,曾国藩等汉族官僚管辖的地区,不仅是太平天国活动的重要地区,而且也是外国侵略势力深入的地区。在共同对付人民革命的基础上,曾国藩等汉族官僚和外国侵略者迅速勾结起来。这些汉族官僚有外国侵略者撑腰,慈禧太后自然不敢轻视。这样,汉族官僚的势力在清政府中扩大了。‎ ‎3.朝廷式微,中央集权破坏,突出表现为东南互保的出现 ‎1900年6月,英美帝国主义与清朝南方各省督抚达成“东南互保”协议。义和团运动兴起后,英国深恐波及属于其势力范围的长江流域,便策动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合作,经买办官僚盛宣怀从中牵线策划,由上海道余联沅出面,与各国驻沪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和《保护上海城厢内外章程》,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省督抚保护。清室向十一国宣战后,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李鸿章和闽浙总督许应骙、四川总督奎俊、铁路大臣盛宣怀、山东巡抚袁世凯,即和各参战国达成协议,称“东南互保”。他们称皇室诏令是义和团胁持下的“矫诏、乱命”,在东南各省违抗支持义和团的命令。 ‎ 东南互保运动,保护了河北、山东以外的地区避免于义和团与八国联军战乱的波及;同时亦使地方的政治与军事权力进一步扩张,中央的权威大为下降。1911年辛亥革命后,各省相继宣告独立,与地方势力崛起、中央权力式微关系密切。而中华民国成立后,北洋军阀及各地方长期割据,则是源自强势人物袁世凯去世后,中央权力出现真空、各地派系拥兵自重,与东南互保并无直接关系。‎ 二、清末新政和立宪运动 ‎1.清末新政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彻底击垮了清政府的自信心,从1901年起,清政府被迫进行了一些改革措施,历史上称“清末新政”。清末新政的主导力量最初是洋务派,不久立宪派开始推动新政的进程。‎ ‎(1)背景 ‎①清政府在“仇洋排外”的对外战争中失利。‎ ‎②资产阶级立宪派要求“君主立宪”,革命派势力蓬勃发展。‎ ‎③清政府上下达成一致,不变革就无法继续统治。‎ ‎(2)内容 ‎①改革官制,裁闲散衙门,添新机构。‎ ‎②改革兵制,扩练新军。‎ ‎③改革学制,废科举,设学堂,奖留学。 ‎ ‎④依法保护和奖励工商业。‎ ‎(3)失败原因 ‎①清政府掌控全国的能力削弱,执行力下降。‎ ‎②改革缺乏诚意,改革措施滞后,统治者陷于孤立。‎ ‎③革命打断了改革。‎ ‎(4)评价:清末新政是统治者进行的一场自救运动。虽然归于失败,但是推行的一些政策,特别是在政治上进行的预备立宪措施促进了中国政治的近代化,也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条件。‎ ‎2.立宪运动 ‎(1)地位:立宪运动是中国清朝政府继洋务运动(1861-1895年)、维新运动(1895-1898年)之后的第三次大型改革, 目的是使大清帝国成为君主立宪政体的国家。‎ ‎(2)背景: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期间,1901年1月,慈禧太后以光绪皇帝的名义在西安发布“上谕”,拉开了清末“新政”的序幕。其目的是对外取悦洋人,对内笼络人心,挽救清朝危局。‎ ‎(3)过程:初期的改革并未跳出“中体西用”樊篱,没有涉及政治制度的变革。为遏制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1905年,清政府被迫实行“预备立宪”。但又以种种借口加以拖延。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开始了实质性的宪政改革。《钦定宪法大纲》规定:司法权与行政权分离,君主不能以诏令变更法律;在保证“君上大权”的前提下,人民的合法权利和政治地位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宪法形式得到极其有限的确认。‎ ‎(4)结果:1911年5月,在立宪派的一再要求下清政府废除军机处,成立“责任内阁”,但大权集中在皇亲国戚手中,时人讥称“皇族内阁”,舆论对此多感失望。“预备立宪”的骗局被揭穿后,部分立宪派逐渐同情、倾向革命,汉族官员更加离心,清政府陷于空前孤立的境地。‎ 提升点一 单列视点——从不同角度认识太平天国运动 史料一 《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反映了农民千百年以来渴望得到自己一份土地的根本要求,而且以磅礴的气魄,明确的主张规定下来,这在中国历史上还是空前的第一次。‎ 所规定的关于农村主要生产资料的土地的分配法,是以户为单位,进行平均分配。……这显然是分田到户,以家庭为生产单位……‎ ‎……分配方案是错误的,空想的,指的就是它不可能实现,即使短暂的实行了,也会昙花一现,迅即消逝。‎ ‎——郭毅生《〈天朝田亩制度〉的经济背景及其性质》‎ 探究:(1)根据史料一,试从革命性、落后性、空想性等方面评价《天朝田亩制度》。‎ ‎[教你读史] 史料一分三段分别揭示了评价《天朝田亩制度》的三个角度。第一段“农民……渴望得到……土地”表现了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愿望;第二段“分田到户”“家庭为生产单位”表明太平天国仍然固守小农经济;第三段“错误的,空想的”语句表明纲领的空想性。‎ ‎[提示] 革命性:要求摆脱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 落后性:追求平等、平均和小私有制基础上的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空想性:绝对平均分配的圣库制度。‎ 史料二 除了改朝换代以外,他们没有给自己提出任何任务……他们的全部使命,好像仅仅是用丑恶万状的破坏来与停滞腐朽对立,这种破坏没有一点儿建设工作的苗头。……显然,太平军就是中国人的幻想所描绘的那个魔鬼的化身。但是,只有在中国才能有这类魔鬼。这类魔鬼是停滞的社会生活的产物。‎ ‎——马克思《中国纪事》(1862年)‎ ‎[论从史出] 史料二反映出马克思对太平天国运动表现出的失望和指责,认为太平天国政权已经跟晚清政权没有多大差别,这说明马克思从先前肯定太平天国反封建的革命性转变为指责,实质上看到了太平天国政权后期的堕落和蜕变。‎ 史料三 下图为一位同学的课堂笔记,记录了对某一历史事件的不同评价。‎ 探究:(2)史料三以怎样的史学立场认识太平天国运动?并说明判断的理由。‎ ‎[教你读史] 史料三的笔记从正反两方面评价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提示] 史观:近代化史观、唯物史观。理由:近代化史观:①打击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封建统治是太平天国运动担负的双重任务。②太平天国提出的《资政新篇》是中国第一个向西方学习的资本主义方案,具有近代化因素。唯物史观:①太平天国的斗争主要在长江中下游地区,长期的军事斗争严重破坏了此地区的社会生产力。②太平天国提出的《天朝田亩制度》主张建立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理想社会,废除商品经济,这些政策都是历史的倒退。‎ ‎1.分析归纳《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本质区别 二者有关社会发展趋势的设想和经济主张,观点是相反的、矛盾的,二者所设想的两种社会制度有着本质的区别。‎ ‎(1)《天朝田亩制度》要求废除一切私有财产,建立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社会,实行公有共享和绝对平均主义。‎ ‎(2)《资政新篇》允许私有财产存在,提倡建立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3)《天朝田亩制度》是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空想纲领,而《资政新篇》是符合时代潮流的进步纲领。‎ ‎2.对太平天国运动的理性反思 太平天国在“进步”的表征下存在理性上的倒退。表现如下:‎ ‎(1)政治上,太平天国由神权与王权相结合,朝中不但等级森严,为王为官者为所欲为,更甚于儒家思想约束下的朝廷。洪秀全等诸王等定都天京后,生活糜烂腐化,朝政纲纪紊乱,圣灵乱封。出于反满的需要,孙中山等革命党人曾是洪秀全等人的崇拜者。不过孙中山也只赞赏太平天国反清的“民族主义”,却直指太平天国“只知有民族,不知有民权;只知有君主,不知有民主。即使成功了,也不过是历史上的又一个封建王朝而已”,根本不值得效法。‎ ‎(2)经济上,使中国最富庶省份的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太平军在江南征战时,大量富户及平民逃到上海、香港避难,促进了两地的发展。‎ ‎(3)文化上,太平天国对固有传统文化完全推倒,对传统知识分子仇视。‎ ‎(4)制度上,《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等纲领只属纸上谈兵,没有任何成效可言。太平天国被认为是建立在欺压人性基础上的另一个残暴的政权。‎ 视角1 从历史发展潮流角度命题 ‎《天朝田亩制度》具有革命性、落后性、空想性,《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学习资本主义的方案。解题时注意结合两个纲领的内容进行分析。‎ ‎[对点1] (2017·泰州高三模拟)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指出:倘有百万家财者,先将家资契式禀报入库,然后准颁一百五十万银纸,刻以精细花草,盖以国印图章,或银货相易,或纸银相易,皆准每两取息三厘。……此举大利于商贾士民,出入便于携带。这段材料反映了(  )‎ A.太平天国后期农民阶级的经济需求 B.太平天国领袖们共同的经济主张 C.财富归公的圣库制度 D.洪仁玕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 解析:选D。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提出办银行、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而农民阶级的经济需求是获得土地,故A项错误;这一方案只是获得太平天国极少数领袖的赞同,故B项错误;这一方案保护个人私有财产,与财富归公的圣库制度截然相反,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了洪仁玕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故D项正确。‎ 视角2 从历史反思角度命题 天京变乱的发生、《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矛盾之处等,充分体现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解题时需结合农民阶级局限性的内涵来分析。‎ ‎[对点2] (2017·黄山高三质检)1862年,英国人在上海的《华北捷报》载:“太平革命是一场血污的运动……它不是反清的革命,而只是反对一切安乐的、富有的以及和平的人民的血腥的‘十字军’……谁能说尽太平军给中国社会和物质繁荣所带来的痛苦与破坏?”该报刊的观点(  )‎ A.肯定了太平天国运动要打碎旧世界的坚定决心 B.认识到太平天国运动摧毁文明阻碍发展的一面 C.认识到太平天国运动有利于近代化的主流因素 D.完全否定了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反帝爱国斗争 解析:选B。由“它不是反清的革命,而只是反对一切安乐的、富有的以及和平的人民的血腥的‘十字军’……谁能说尽太平军给中国社会和物质繁荣所带来的痛苦与破坏”可以看出该观点认为太平天国运动摧毁文明阻碍发展,选择B项符合题意。‎ 提升点二 单列视点——社会转型过程中的辛亥革命 史料一 偶然与必然 有人认为,1911年武昌发生的那些事,是一场意外,意外里的意外。这场意外,毁了一个王朝,像扳道岔一样,把古老的中国,扳到了另一个轨道上。也有人认为它不是一场意外,而是19世纪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探究:(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1911年武昌发生的那些事”是一场意外吗?为什么?‎ ‎[教你读史] 史料一信息“毁了一个王朝”是指武昌起义推翻了清政府;“扳到了另一个轨道上”指建立中华民国,让中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提示] 不是一场意外。辛亥革命是19世纪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包括: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中国民众救亡图存意识的增强;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发展壮大。‎ 史料二 辛亥革命的喜与悲 ‎[论从史出] 图一反映了武昌起义后各地纷纷响应,清朝统治土崩瓦解。图二反映了民主共和观念激荡全国;资产阶级革命脱离群众;革命顺利发展中隐藏着失败的危机。‎ 史料三 肯定与否定 ‎“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 是近代中国社会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它打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因而也触动了传统社会的各条神经,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共和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因为它在中国的历史、传统、政治经历、制度、天性、信仰、观念或习惯中毫无根基。它是外国的、空洞的,是附加在中国之上的。‎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探究:(2)根据史料三,说明两人对“民国”的评价有何不同。‎ ‎[教你读史] 史料三中陈旭麓肯定了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如“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而斯塔夫里阿诺斯则认为辛亥革命并没有触动中国社会的根基,影响有限。‎ ‎[提示] 前者肯定:“民国”的建立是中国社会发生的重大变化,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后者否定:“民国”在中国缺乏根基,失败是必然的。‎ 多元史观理解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转型的影响 ‎1.从革命史观看,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完整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从近代化史观看,辛亥革命是一场深刻的近代化运动,它促进了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近代化。‎ ‎(1)政治:推翻了清政府,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迈出了中国政治由专制向民主转化的重要一步。‎ ‎(2)经济:制定法令保护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实业救国成为潮流。‎ ‎(3)法制: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现代法制观念。‎ ‎(4)思想: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3.从文明史观看,辛亥革命促进了传统文明向近代文明的转变,在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领域表现得尤为突出。‎ ‎4.从社会史观看,辛亥革命使社会生活发生巨变,自由、平等、博爱的风气兴起。剪辫易服、废止缠足、废除跪拜礼和革除“大人”“老爷”等称号的移风易俗举措,使得国民的面貌为之一新。‎ ‎5.从整体史观看,辛亥革命是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组成部分,推动了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是亚洲觉醒的典型代表。  ‎ 视角1 从偶然性与必然性角度命题 同盟会的组织领导、革命思想的传播、民族经济的发展、保路运动的契机与新军的革命主动精神等,共同促成了武昌起义。解题时需结合武昌起义的历史背景分析。‎ ‎[对点1] (2017·曲靖高三检测)《天朝的镜像》一书中描述:“无数中国人在1911年被革命的细菌所传染,并于一夜之间在没有具备任何新思想的情况下,变成了暴力反满和反君主政体者。革命党人发明的反满口号很快被大量中国人拾起。”这反映了辛亥革命(  )‎ A.爆发的条件已经成熟     B.许多参与者具有盲目性 C.参与民众反对君主制 D.革命党人发动民众参与 解析:选B。根据材料“一夜之间在没有具备任何新思想的情况下,变成了暴力反满和反君主政体者”可知,许多参与反满反君主政体者,没有新思想的指导,“被革命的细菌所传染”,具有很大的盲目性,故B项正确。‎ 视角2 从新史观角度命题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民国,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但并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解题时需结合辛亥革命的影响,从辩证统一角度分析。‎ ‎[对点2] (2017·大庆高三模拟)《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限制行政权的措施,较之英法更为“变本加厉”,但对于行政权如何反过来制约立法,却没有一条具体的规定。这说明资产阶级革命党人(  )‎ A.废除专制制度的迫切愿望 B.违背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C.对西方民主政治认识肤浅 D.有关法律意识比较淡薄 解析:选C。材料中对行政权、立法权的规定,体现出革命党人没有真正领悟西方民主政治的分权本质是以分权制衡的方式防止权力过于集中,故C项正确。‎ 提升点三 综合视点——正确认识近代前期的抗争探索 一、从时代潮流角度评价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 近代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主要是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和本国封建统治势力。在这一时期农民阶级较早的走到了历史的前台,如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复习备考时,注意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分析农民阶级掀起反抗斗争的原因以及产生的深远影响,认识农民阶级时代与阶级的局限性。‎ 二、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分析辛亥革命的地位和影响 近几年高考多以图片、表格、文字史料为载体,考查对辛亥革命特点、结果及影响的理解和评价,特别是突出考查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地位。复习备考时,应注意与三民主义相结合,‎ 对中华民国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等进行分析与评价;运用多种史观从政治、经济、文化角度来分析辛亥革命的地位和影响等。‎ ‎1.正确认识农民阶级局限性的具体表现 ‎(1)从经济上看,是分散的小生产者。‎ ‎(2)从政治上看,农民阶级不可能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和口号。‎ ‎(3)从思想上看,农民阶级缺乏科学的世界观,不能用科学理论作指导,多是用迷信思想宣传和组织群众。‎ ‎ (4)从组织上看,作为小生产者,因其自私性和分散性,很难形成统一的、坚强的革命领导核心。‎ ‎2.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 ‎(1)判断辛亥革命成败的标准 ‎①衡量革命的成败,关键是看革命的基本目的和预定目标是否或者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以这个标准来衡量辛亥革命,我们可以说辛亥革命既是成功的,也是失败的。‎ ‎②历史事件本身就具有复杂性,只有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全面、辩证地看待,才能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2)辛亥革命成败一览表 目 标 结 果 直接目标 推翻满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共和国,挽救民族危亡 直接结果 推翻了清王朝,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根本目标 推翻帝国主义压迫,废除封建制度,使中国成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道路 最终结果 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针对训练] (2017·郴州高三质检)1912年颁布的《临时约法》是中国宪政史上的里程碑,但却为后人诟病。“因人设法”的做法根本上违背了宪政本意,对此后北洋军阀视宪法为儿戏起到了不好的示例作用。这种评价主要基于《临时约法》(  )‎ A.最终成为一纸空文 B.明显的限袁倾向 C.缺乏明确反帝要求 D.强烈的排满色彩 解析:选B。最终成为一纸空文是从结果来看,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因人设法”的做法根本上违背了宪政本意,对此后北洋军阀视宪法为儿戏起到了不好的示例作用,可知此题强调的是《临时约法》明显的限袁倾向,故B项正确;材料与明确的反帝要求无关,‎ 故C项错误;材料与强烈的排满色彩无关,故D项错误。‎ ‎[随堂演练]‎ 一、选择题 ‎1.(2017·江西名校联考)太平天国推行乡官制,设总制与监军两级,多由太平军文官担任,监军以下乡官全由当地人担任。时人张德坚在《贼情汇纂》中也承认:“到处遍立乡官,是我民尽为贼助。”这表明乡官制(  )‎ A.推动了太平天国政权的巩固 B.赢得了当地开明士绅的支持 C.提高了太平天国的行政效率 D.分化了清朝内部的统治力量 解析:选A。据题干材料“到处遍立乡官,是我民尽为贼助”表明乡官制对保护农民利益、动员农民参加地方政权建设,都起到了积极作用,从而推动了太平天国政权的巩固,故选A项。‎ ‎2.“太平天国的历史作用不在于‘运动’本身‘革命’,而在于引发了‘生死竞争’,迫使不同营垒中的开明之士顺应历史发展方向。”该观点认为太平天国运动(  )‎ A.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统治 B.不能承担民主革命重任 C.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趋势 D.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 解析:选D。抓住题干的关键信息“生死竞争”“开明之士”“顺应历史发展方向”,意思是太平天国运动唤醒了有识之士的危机感,出于为清政府的生死存亡考虑,他们开始探寻中国近代化的方向,故D正确。‎ ‎3.(2017·梅州模拟)托克维尔认为:路易十六统治时期(1774年即位)是旧君主制(经济)最繁荣的时期,何以繁荣反而加速了大革命的到来?……而对于一个坏政府来说,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刻。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也曾发生过类似情况,其中最符合材料中托克维尔观点的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维新变法运动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解析:选C。辛亥革命爆发时,清政府进行了“新政”和“预备立宪”,处于改革时期,与题意相符,故C项正确。‎ ‎4.钱谷风在《清王朝的覆灭》中说:“辛亥革命成功得仓促,到手的乃是很不彻底的胜利。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只完成了第一项——民族主义,其他民权、民生长期挂着欠账。”这说明辛亥革命(  )‎ A.完成了民族主义革命,解决了中国近代的民族问题 B.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C.没有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 D.实现了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解析:选B。辛亥革命完成了民族主义,不等于解决了近代困扰中国的民族问题,故A错误;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是其最直接最伟大的历史功绩,故B正确;辛亥革命后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但空有其形,故C错误;辛亥革命没有实现孙中山先生倡导的平均地权、节制资本的革命主张,故D错误。‎ ‎5.民国初年,人民开始在公开的场合畅谈国事,对政府的决定、法令进行监督,“无分伦类,皆托义于公民。辄曰共和政体,用人行政,上官不能专也”。这反映了(  )‎ A.中国已经建立了民主的政体 B.全国人民参政议政意识高涨 C.革命后民主思想渐入人心 D.人民主权在中国已基本实现 解析:选C。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放弃了民主共和政体,故A错误;材料主要涉及人民开始公开畅谈国事,以“公民自居”,全国人民参政议政意识高涨的说法过于夸张,故B错误;根据材料信息“人民开始在公开的场合畅谈国事,对政府的决定、法令进行监督”“用人行政,上官不能专也”可知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人民开始由封建社会的臣民向“公民”转变,故C正确;材料主要涉及人民的民主意识增强,人民主权基本实现的说法错误,故D错误。‎ ‎6.在中国近代史上,各阶层一直在内忧外患中寻找着强国御辱之道,其中农民阶级发起的有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发起的有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从社会发展演进的角度看,对上述事件概括正确的是(  )‎ A.两大阶级的斗争目标趋向一致 ‎ B.都始终将自由作为奋斗目标 C.经历了由反侵略到求民主的转变 ‎ D.世纪之交出现了反侵略的高潮 解析:选D。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危机严重,中华民族进一步觉醒,不管是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还是资产阶级领导的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其目的都是救亡图存,故D正确。‎ 二.非选择题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洪秀全从农民阶级立场出发,把《劝世良言》中关于上帝是真神、人皆上帝子女,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材料与儒家的“四海之内皆兄弟”的传统思想结合起来,‎ 宣传“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姊妹之群”,“天下凡间,分言之则有万国,统言之则实一家”的平等内容,使宗教的教义得到中国传统思想的印证而取得了合法的地位。‎ ‎——赵去章《〈劝世良言〉与洪秀全早期思想》‎ 材料二 (东王)杨秀清给英国公使文翰发了一纸诰谕,其中说:“尔海外英民不远万里而来,归顺我朝,不仅天朝将士兵卒踊跃欢迎,即上天之天父天兄,亦当嘉汝忠义也。兹特降谕:准尔英酋,带尔人民,自由出入,随意进退,无论协助我天兵歼灭妖敌,或照常经营商业,悉听其便。深望尔等能随吾人勤事天王,以立功业而报答天父之深恩。”‎ ‎——《浅析太平天国与西方的关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洪秀全成功发动农民起义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分析杨秀清对发展中英关系的态度。‎ ‎(3)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太平天国运动的宗教观念。‎ 解析:(1)根据材料一进行归纳概括即可得知,洪秀全把早期基督教中的平等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同观念相结合,创立“拜上帝教”来发动农民运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两广地区深受西方列强蹂躏,民愤日深;清政府为偿还对外赔款加重赋税,激化了阶级矛盾。(2)根据材料二“尔海外英民不远万里而来……以立功业而报答天父之深恩”进行分析可知,杨秀清仍然以传统的大国自居的思想看待中英问题,并许诺英国货物可以“自由进出”“随意进退”,这有损于国家的主权,反映出杨秀清等人没有认清西方殖民主义的本质。(3)分别从积极和消极,对内和对外两个角度分析,如对内的平等思想、对外的认识不足等。‎ 答案:(1)原因:洪秀全把早期基督教中的平等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同观念相结合创立“拜上帝教”来发动农民运动;鸦片战争后,两广地区深受西方列强蹂躏,民愤日深;清政府为偿还对外赔款加重赋税,激化了阶级矛盾。‎ ‎(2)态度:他仍然以传统的大国自居的思想看待中英问题,并许诺英国货物可以“自由进出”“随意进退”,这有损于国家的主权,反映出杨秀清等人没有认清西方殖民主义的本质。‎ ‎(3)评价:在太平天国运动之初,宗教中的平等思想确实起到了组织发动群众的作用,成为太平天国运动发展的一种凝聚力;利用宗教束缚百姓思想,大搞个人崇拜,酿成了天国内部的分裂;在对外关系方面把西方国家称为宗教上的朋友和兄弟,甚至出现放弃国家主权的行为和言论,未认清西方国家的侵华本质,一定程度刺激了西方国家的侵华野心。‎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2017·宁德质检)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把西方国家的使节称为“洋兄弟”,允许西方人在控制区域内自由通行和经商,但同时又把他们视为“天下万国真主”‎ 洪秀全的臣民。这反映太平天国(  )‎ A.迫切希望得到西方国家的承认 B.外交政策深受宗教信仰的主导 C.仍未摆脱“华夷之辨”的观念 D.认可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条约 解析:选C。根据材料“但同时又把他们视为‘天下万国真主’洪秀全的臣民”可以看出其没有摆脱“华夷之辨”的影响,故C项正确。‎ ‎2.(2017·德州高三期中)张德坚所编太平天国运动的情报集《贼情汇纂》记载:“惟各处俘获贼书皆成捆束,独无此书(《天朝田亩制度》),即贼中逃出者亦未见过,其贼中尚未梓行耶?”材料说明《天朝田亩制度》(  )‎ A.实际上没有发行 B.没有号召作用 C.在太平军中没有普及 D.不能反映农民的愿望 解析:选C。1853年太平天国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故A项错误;《天朝田亩制度》反映农民的要求,有号召作用,故B项错误;从材料“即贼中逃出者亦未见过,其贼中尚未梓行耶”说明《天朝田亩制度》在太平军中没有普及,故C项正确;《天朝田亩制度》反映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故D项错误。‎ ‎3.有学者认为《资政新篇》的价值在于,它在近代条件下给农民革命提示了一条摆脱封建羁绊,甩开落后空想,继续前进的方向和道路。这反映了《资政新篇》(  )‎ A.克服了农民阶级局限并具有可行性 B.体现了传统社会的平均主义心态 C.有着超前意义并符合历史发展潮流 D.获得了广大下层民众的理解支持 解析:选C。依据所学,《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方案,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故C项正确。‎ ‎4.1858年,英国侵华军司令额尔金率舰队自上海沿江西上。在天京江面,太平军与其交火。事后,太平天国向英方道歉,并同意在事先通知的条件下英国船舰可在长江航行。这主要说明了太平天国(  )‎ A.反对帝国主义的态度不坚决 B.受《北京条约》的影响较深 C.对西方列强存在某种幻想 D.急于学习西方的强烈愿望 解析:选C。“与其交火……向英方道歉,并同意在事先通知的条件下英国船舰可在长江航行”,说明太平天国运动对西方列强的侵略本质认识不清,故C项正确。‎ ‎5.(2017·全国名校大联考)有学者认为,同为中国近代影响深远的农民运动,“太平天国运动却比义和团运动更好地推进了中国的现代化”。其主要原因是太平天国(  )‎ A.建立了自己的政权 B.沉重地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 C.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图谋 D.在中国实施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解析:选B。太平天国运动所建立的政权依然是封建性质的,所以不能更好地推进中国现代化,故A项错误;太平天国运动沉重地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所以更好的推进了中国现代化,故B项正确;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图谋是义和团运动的历史影响,故C项错误;太平天国运动只是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但并未实施,故D项错误。‎ ‎6.曾国藩、李鸿章以及直接受太平军威胁的地方官吏何桂清、薛焕等人感知,在军事上,太平天国借用了西洋技法,因而需“借洋兵助剿”,在中央的奕、桂良等人也力主改变国策,向西方学习长技。材料主要说明(  )‎ A.清政府已认识到“借师助剿”的重要性 B.洋务派靠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壮大了势力 C.太平天国间接地影响了洋务运动的发生 D.太平天国运动给予列强侵华以可乘之机 解析:选C。“借师助剿”与“借洋兵助剿”不同,洋务派不等于清政府,故A项错误;题目中提到为镇压太平天国,开始学习西方技术,从而形成了洋务派,故B项错误;洋务运动兴起的原因是内忧外患,而内忧指的就是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故C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给予列强侵华以可乘之机与题干内容不符,故D项错误。‎ ‎7.(2017·绵阳高三诊断)太平天国失败后,清王朝为恢复社会秩序对所谓的“忠义之士”进行表彰和纪念。在这一过程中,地方精英通过主持本地区纪念活动趁机扩大自己的影响,地方社区则通过表彰自己社区的“忠义之士”确立自己在战后新秩序中的地位。这表明(  )‎ A.朝廷意在重塑正统价值观 B.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 C.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D.社会各阶层争夺政治权利 解析:选C。据材料“地方精英通过主持本地区纪念活动趁机扩大自己的影响,地方社区则通过表彰自己社区的‘忠义之士’确立自己在战后新秩序中的地位”可知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故C项正确。‎ ‎8.如图是1911年法国某杂志上刊登的一幅反映辛亥革命的漫画。据漫画中的信息可知(  )‎ A.法国政府支持中国的民主革命 B.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C.作者认为中国出现了内部叛乱 D.中国的民主革命形势发展迅速 解析:选D。此材料中漫画取自某杂志,并不代表法国政府的态度,故A项错误;1911年辛亥革命尚未推翻清政府,清帝退位是在1912年2月,故B项错误;材料看不出中国内部出现了叛乱,故C项错误;材料中革命者大刀阔斧,显示了中国革命形势发展迅速,故D项正确。‎ ‎9.(2017·菏泽高三模拟)有学者认为: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大都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不属于资产阶级,他们革命的动力不是为资产阶级争取利益,而是从帝制统治和列强的窥视下拯救中国。因此,他们也代表了深受列强欺凌之苦的民族资本家的心声,材料表明革命派(  )‎ A.进行革命的目标不明确 B.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利益 C.有民族民主革命的诉求 D.已成为知识分子代言人 解析:选C。根据材料中“从帝制统治和列强的窥视下拯救中国”说明革命派要求推翻封建帝制,有民主的要求,对外反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因此有拯救中华民族的愿望,故C项正确。‎ ‎10.(2017·无锡高三检测)有的史学家称中国辛亥革命为英国版的“光荣革命”。此观点的提出是基于(  )‎ A.同盟会发动武装起义旨在推翻清朝统治 B.武昌起义导致了清政府统治的土崩瓦解 C.列强以武力威胁向革命政权施加了压力 D.清政府和平交权实现了对袁世凯的妥协 解析:选D。“光荣革命”是指英国通过不流血的政变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A项武装起义与“不流血”不符,故A项错误;B项也是用暴力革命的方式,‎ 故B项错误;C项是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之一,不能够证明材料观点,故C项错误;从“和平交权”可知与“光荣革命”不流血的政变性质相符,故D项正确。‎ ‎11.武昌起义后,很多地区的农村士绅大部分持三种态度:一种是顽固守旧,拼命抗拒,愚忠清廷,一种是走走看,认为“民心噪逆,朝野纷争,上下未有所定,此时欲顺不可,欲拒弗能”, 一种是顺水推舟,积极响应,在革命的口号中借以自保,并扩大权势。士绅的态度说明(  )‎ A.革命受到传统士绅的抵制 B.传统士绅对革命的冷漠 C.士绅对清政府的同情理解 D.革命思想并未深得人心 ‎ 解析:选D。材料表明只有部分士绅抵制革命,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顺水推舟……并扩大权势”可知部分士绅借机扩大势力,故B项错误;材料表明部分士绅愚忠清朝,故C项错误;材料中士绅不同反应体现了其对革命态度各取所需,并未真正认识革命,故D项正确。‎ ‎12.(2017·大庆高三模拟)辛亥革命后两年里,全国出现了500多家报馆,标榜民主,评价时政,其中胡鄂公就在天津的《大中华报》上“无日不骂项城(袁世凯)”。材料反映了辛亥革命后(  )‎ A.社会资讯传播方式的改变 B.传统社会道德观念被打破 C.言论出版自由制度受尊重 D.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解析:选D。根据题目中的“标榜民主”“无日不骂项城(袁世凯)”可以得出辛亥革命后,尽管革命果实为袁世凯窃取,但民主观念深入人心,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3.(2017·成都高中毕业班诊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武昌起义爆发时,传教士感到非常震惊,但他们很快认识到“这里正在进行一场革命”,“结局以惊人的速度来临,说明了满族统治基础的腐朽和中国人民的高尚、有秩序,从来没有一场如此宏大的革命如此迅速、平和地完成”,他们进一步指出:“整个世界都惊讶于中国能够开始并完成一场理性的革命,其流血之少,在任何东方国家中从未有过”。在众多传教士眼中,“伟大的中国革命”对中国和世界都有重大意义,“(对中国来讲)一次性彻底完成破坏的工作,不管转变怎样跌跌撞撞,不管进步是怎样不确定,确信无疑的是中国不可能回到之前的情形了”。‎ ‎ ——据朱英等著《民间社会对辛亥革命的记忆与诠释》‎ 材料二 新中国官方纪念辛亥革命大事记 时间 主要领导人讲话 ‎《人民日报》社论标题 ‎1961年 全国政协主席周恩来:“孙中山是伟大的革命家和杰出的民主主义者。”‎ ‎《一次伟大的民主革命——纪念辛亥革命五十周年》‎ ‎1981年 中共中央委员会主席胡耀邦:“共同纪念这个光荣的节日,尤其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在目前时期我们的内外任务……就是:实现四化建设、保卫世界和平、完成统一大业。”‎ ‎《一次伟大的民主革命——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 ‎1991年 国家主席杨尚昆:“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自己奋斗的事业,视为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四十二年间,特别是实行改革开放的十多年里,我国的现代化事业获得了巨大进步。”‎ ‎《继往开来、振兴中华——纪念辛亥革命八十周年》‎ ‎2001年 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在中国人民正朝着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的重要时刻,我们隆重纪念辛亥革命这一伟大历史事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发扬辛亥革命精神、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 ‎2011年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孙中山先生振兴中华的深切夙愿,辛亥革命先驱的美好憧憬,今天已经或正在成为现实。”‎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 注:1951年和1971年因特殊历史背景,未举行纪念大会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带给传教士的印象,说明“中国不可能回到之前的情形”这一观点的合理性。(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官方举行辛亥革命纪念活动的特点,分析说明举行这些纪念活动的原因。(15分)‎ 解析:(1)第一小问印象,据材料一“武昌起义爆发时,传教士感到非常震惊”“结局以惊人的速度来临,说明了满族统治基础的腐朽和中国人民的高尚、有秩序,从来没有一场如此宏大的革命如此迅速、平和地完成”和“‘伟大的中国革命’对中国和世界都有重大意义”可知传教士眼中的辛亥革命印象是突然发生,进程迅速,和平完成,影响深远;第二小问说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总体上来说辛亥革命顺应了世界现代化历史潮流,然后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角度思考。(2)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二“时间1961、1981、1991、2001和2011年”可知纪念活动长期坚持,除特殊年份外,逢十周年都要举行纪念活动,据材料二“主要领导人讲话”和“《人民日报》社论标题”可知以最高规格举行纪念活动,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发表重要讲话,《人民日报》发表专题社论,结合主要领导人讲话和社论标题具体内容可知纪念活动将辛亥革命与振兴中华、民族复兴的时代精神相结合,‎ 中共始终将自己作为孙中山未竟事业的继承者和发展者;第二小问原因,要注意结合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两个角度。‎ 答案:(1)印象:突然发生;进程迅速;和平完成;影响深远。(任答两点即可)‎ 说明:辛亥革命顺应了世界现代化历史潮流;辛亥革命后君主专制统治结束,民主共和观念逐步深入人心;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新的经济因素进一步成长;传统的思想文化观念受到冲击,近代意识逐步加强。(任答三点即可)‎ ‎(2)特点:长期坚持,除特殊年份外,逢十周年都要举行纪念活动;以最高规格举行纪念活动,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发表重要讲话,《人民日报》发表专题社论;将纪念辛亥革命与振兴中华、民族复兴的时代精神相结合;中共始终将自己作为孙中山未竟事业的继承者和发展者。(任答三点即可)‎ 原因:①是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决定的。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民族民主革命,是中国近代化进程的里程碑。②是辛亥革命与中共事业的共同目标决定的。辛亥革命与中共的奋斗目标都是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③是实现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通过隆重纪念辛亥革命,可以不断发展与完善爱国统一战线和政治协商制度;可以在“一国两制”构想的框架下进一步促进海峡两岸关系的缓和,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可以将辛亥革命的精神发扬光大,在提高中国综合国力的基础上,鼓舞民众增强实现民族复兴的勇气,担负起实现民族复兴的重任。(至少答出三点)‎ ‎14.(2017·甘宁青三省高中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比较两份目录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中一处不同,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12分)(所指出的不同之处明确清楚;原因可从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观点正确,合理充分。)‎ 目录A 第一章 鸦片战争和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第一节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第二节 反对英国侵略的战争 第三节 战后十年间的中国社会 第二章 太平天国运动及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一节 太平天国起义 第二节 (略)‎ 第三章 洋务运动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摘编自李侃《中国近代史》1994年第四版 目录B 第一章 “近代中国”的概念 第一编 传统制度的延续 ‎(1600-1800)‎ 第二章 清帝国的兴盛 第三章 (略)‎ 第二编 外患内乱(1800-1864)‎ 第七章 广州贸易体系 单口贸易的缘起 广州贸易 外国人在广州的生活 英国改变广州体系的企图 第八章 鸦片战争 第三编 外国帝国主义加剧时期的自强运动(1861-1895)‎ 第十一章 清朝中兴与自强运动 第四编 改革与革命(1898-1912)‎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上卷 ‎2002年第六版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观察目录A、目录B对重大历史事件的称谓差异,然后从史观角度分析说明导致不同的原因,也可以史实和观点角度论述其不同的原因,只要观点正确,论证合理即可。‎ 答案:示例一:目录A强调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侵略性。目录B强调鸦片战争的动因源于贸易体系的矛盾。‎ 原因分析:二者对近代英国侵略中国认识的出发点不同。目录A的编写以革命史观和民族主义为主导;目录B则以工业革命后工业文明的扩张为背景来看待这场战争,带有文明史观的倾向。‎ 示例二:目录A将太平天国运动称为革命和起义。目录B将太平天国运动称为内乱。‎ 原因分析:二者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认识角度不同。目录A的编写体现明显的革命史观和阶级斗争观念;目录B则以清政府为叙事主体,把太平天国运动看成是封建国家的内乱。‎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