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2020版高考历史复习考点规范练 (31)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广西2020版高考历史复习考点规范练 (31)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1.下面是苏联部分年份粮食产量的统计数据。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增加播种面积,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B.组织个体农民,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 C.推广玉米种植,加强集体农庄的管理 D.建立家庭农场,承认市场的调节作用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该时期苏联粮食产量的增长主要是由于荒地产量的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赫鲁晓夫实行大规模垦荒,提高粮食产量,故A项正确;组织个体农民,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是20世纪30年代斯大林领导苏联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推行的,故B项错误;推广玉米种植,加强集体农庄的管理与材料信息无关,故C项错误;建立家庭农场,承认市场的调节作用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故D项错误。‎ ‎2.1953年,赫鲁晓夫在自家周边的农庄播种玉米,使该农庄一下成了“全国最先进和最赢利的农庄之一”。成功的经历冲昏了赫鲁晓夫的头脑,使他萌发了在全国推广玉米种植的想法。这表明苏联的种植玉米运动(  )‎ A.源自赫鲁晓夫个人迷信的影响 B.没有经过任何试验 C.与赫鲁晓夫的局部试验成功有关 D.与当时苏联的重大自然灾害直接相关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并没有提及赫鲁晓夫的个人迷信,故A项错误;“赫鲁晓夫在自家周边的农庄播种玉米”表明苏联的种植玉米运动经过了赫鲁晓夫的局部试验,故B项错误;“成功的经历冲昏了赫鲁晓夫的头脑,使他萌发了在全国推广玉米种植的想法”表明苏联的种植玉米运动与赫鲁晓夫的局部试验成功有关,故C项正确;D项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3.1957年苏联撤销了25个联盟共和国部和113个加盟共和国部,全国划分为105个经济行政区,各区设国民经济委员会,管理各地的企业。这一做法(  )‎ ‎                   ‎ A.加速了工业化的完成 B.促使企业获得自主地位 C.冲击了原有经济秩序 D.导致苏联经济陷入困境 答案: C 解析: 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完成时间是在1937年,完成于第二个五年计划之际,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这一做法扩大了地方权力,但未能使企业获得独立自主的经济地位,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赫鲁晓夫对工业管理体制进行了一定的改革,地方权力有所扩大,冲击了原有经济秩序,故C项正确;导致苏联经济陷入困境不是赫鲁晓夫时期,故D项错误。‎ ‎4.有学者在评论苏联某“五年计划”时,称它是“斯大林时代以来最成功的一个‘五年计划’”“尽管犹豫不决和保守主义不允许改革者的计划得以彻底地实施”“但新办法开始在绝大部分工业企业实行,并波及运输业和其他一些国民经济部门”。实施这个“五年计划”的领导人是(  )‎ A.斯大林 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该“五年计划”是对斯大林体制的改革,故A项错误;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在于农业,故B项错误;“新办法开始在绝大部分工业企业实行,并波及运输业和其他一些国民经济部门”,可见改革侧重于工业,运用了新经济体制,这是指勃列日涅夫改革,故C项正确;戈尔巴乔夫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对苏联进行全面改革,其效果难以说是“最成功”,故D项错误。‎ ‎5.苏联1966—1982年工农业年均增长表 年 份 ‎1966—1970年 ‎1971—1975年 ‎1976—1980年 ‎1982年 工业总产值 ‎8.5%‎ ‎7.4%‎ ‎4.4%‎ ‎2.8%‎ 农业总产值 ‎3.9%‎ ‎2.5%‎ ‎1.7%‎ ‎4.0%‎ 根据上表可以推知,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苏联(  )‎ A.国民经济发展停滞 B.工农业产值差距缩小 C.经济改革出现困境 D.综合国力水平下降 答案: C 解析: 根据图表,可知苏联1966—1982年工农业产值呈现不同程度的增长,故A项错误;材料列举的是工业和农业产值年均增长比例,而非工业和农业产值的变动情况,故B项错误;工农业总产值后期增长乏力,这表明苏联受制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发展模式,经济改革陷入困境,故C项正确;综合国力下降缺乏详细的数据资料,故D项错误。‎ ‎6.戈尔巴乔夫认为,如果不是因为他“改革”,苏联体制上的问题还可以“再拖上一段时间”,不会这么快丧命。这说明(  )‎ A.戈尔巴乔夫改革客观上延缓了苏联解体的到来 B.如果没有戈尔巴乔夫改革,苏联就不会解体 C.苏联解体是国内外因素在戈尔巴乔夫错误改革路线的催生下发生的 D.苏联解体的根源在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直接原因是西方“和平演变”‎ 答案: C 解析: 戈尔巴乔夫改革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故A项错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没有解决,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导致苏联国内外危机加剧,从而促使苏联解体,故C项正确;西方“和平演变”是苏联解体的外部因素非直接原因,故D项错误。‎ ‎7.在现代化的历程中,农业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是工业化、城市化的基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赫鲁晓夫上台时苏联的农业问题十分尖锐。赫鲁晓夫执政后首先改革农业计划制度。赫鲁晓夫指出绝不需要中央给集体农庄布置播种面积,规定牲畜的头数。为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赫鲁晓夫还在农产品采购制度方面进行了调整……在1953年的九月全会上,赫鲁晓夫提出要种植玉米。‎ ‎——摘编自陆南泉等《苏联真相:‎ 对101个重要问题的思考》‎ 材料二 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中国领导层看来,70年代农业成就不能满足本国需要,其失误在于计划不周和管理不力,在于农民缺乏努力工作和发挥积极性的动力。邓小平及其同僚依赖改变组织方式来提高农业生产率,市场力量在农村地区的作用也进一步扩大。从一开始,就多数农产品而言,新兴的市场便已存在,并被允许获得更大的发展……1985年,经过连续三次创纪录的丰收……‎ ‎——摘编自[美]R.麦克法夸尔、费正清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赫鲁晓夫执政后是如何进行农业改革的。‎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农业改革的举措呈现的特征。‎ ‎(3)上述农业改革,有成功也有失败,给我们留下了哪些启示?‎ 参考答案: (1)措施:扩大集体农庄的自主权;调整农产品采购制度;种植玉米。‎ ‎(2)特征:改革旧体制(改变组织方式);发挥市场的作用。‎ ‎(3)启示:改革要适合国情;遵循经济发展规律;要减轻农民负担,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的“赫鲁晓夫指出绝不需要中央给集体农庄布置播种面积,规定牲畜的头数”,可归纳出其措施为扩大集体农庄的自主权;根据材料一中的“赫鲁晓夫还在农产品采购制度方面进行了调整”,可归纳出其措施为调整农产品采购制度;根据材料一中的“赫鲁晓夫提出要种植玉米”,可归纳出其措施为种植玉米。第(2)问,根据材料二中的“邓小平及其同僚依赖改变组织方式来提高农业生产率”,可归纳出其特征为改变组织方式;根据材料二中的“新兴的市场……被允许获得更大的发展”,可归纳出其特征为发挥市场的作用。第(3)问,结合材料从这些改革能够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之中来寻找启示。‎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