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1 发布 |
- 37.5 KB |
- 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广西2020版高考历史复习考点规范练 (10)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1.鸦片战争之后,马克思曾断言不平等条约不能扩大英国和欧美对华的输出。1847年,欧洲爆发经济危机。英国议会选出的专事中英贸易调查组得出的结论是:用银子来支付鸦片足以使华人的一般贸易遭受巨大损失,而丝和茶则能抵偿其余商品的价值。由此可见,当时的中英贸易( ) A.英国有明显的优势 B.中国处于出超地位 C.受到了经济危机的冲击 D.未满足列强的预期 答案: D 解析: “英国有明显的优势”与题干所述不符,故A项错误;题干中没有提及贸易总额的变化比较,得不出中国处于出超地位的结论,故B项错误;题干没有反映经济危机的影响,故C项错误;根据题干中“马克思曾断言不平等条约不能扩大英国和欧美对华的输出”“丝和茶则能抵偿其余商品的价值”,可知在鸦片战争后的中英贸易中,仅中国出口的丝和茶就能抵偿英国向中国输出的鸦片以外的商品的价值,这说明中英贸易未满足列强的预期,故D项正确。 2.《上海县志》记载:“当时划定此界,系允许外人于此界内可以随便寄居,非即将此界交与外人管理,则当时所谓开埠者,尚未至喧宾夺主,而‘租界’二字之名词亦未成立也。”这表明租界设立之初 ( ) A.英国人在租界受到完全限制 B.英国人已经获得领事裁判权 C.租界主权仍在中国手中 D.上海尚未成为通商口岸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当时划定此界,系允许外人于此界内可以随便寄居”,可知英国人在租界并未受到完全限制,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体现了租界的所有权问题,并未体现领事裁判权的问题,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系允许外人于此界内可以随便寄居,非即将此界交与外人管理”,可知当时租界仍然由中国管理,故C项正确;1842年《南京条约》规定开放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故D项错误。 3.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一书中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这样就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依附地位。”要研究这一状况产生的原因,应首选(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可知此时列强经济侵略由以商品输出为主变成了以资本输出为主,故选C项,因为《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侵华以资本输出为主。 4.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负责有关外交事宜的机构出现了从“理藩院”到“总理衙门”再到“外务部”的演变。这些变化( ) A.说明原有的整个官僚体系遭到否定 B.充满屈辱,严重阻碍中国社会的发展 C.是中国社会半封建化的表现 D.反映了中国外交制度的近代化 答案: D 解析: 负责有关外交事宜的机构名称变化,不能说明整个官僚体系遭到否定,故A项错误;外交机构名称的变化并不能体现“屈辱”,故B项错误;“理藩院”到“总理衙门”再到“外务部”的演变,本身不能体现半殖民地或是半封建社会,故C项错误;“理藩院”从称谓可以看出存在明显的华夷之辨,“外务部”采用当时国际通用名称,逐渐与国际接轨,体现了外交制度的近代化倾向,故D项正确。 5.中国近代某条约规定:清政府惩办“祸首诸臣将”,在外国人“被虐”“遇害”的地方,“停止文武各等考试五年”,为被害外国人的坟茔建立碑碣,以示“涤垢雪侮”。这些条款导致的严重后果是 ( ) A.列强结成侵华同盟 B.救亡运动的彻底失败 C.留学风潮日益泛滥 D.政府的角色完全转变 答案: D 解析: “清政府惩办‘祸首诸臣将’,在外国人‘被虐’‘遇害’的地方,‘停止文武各等考试五年’”说明该条约是《辛丑条约》。列强结成侵华同盟,与材料无关,故A项错误;救亡运动并没有彻底失败,故B项错误;留学风潮日益泛滥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故D项正确。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表节选自《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原文。 《南京条约》 《马关条约》 前第二条内言明开关俾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 四、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 材料二 下表所列为两位历史学家对清朝与列强签订条约的看法。 徐中约 费正清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通过建立条约口岸和扩展商务,争夺贸易利益和经济特权,俄国人则既强调贸易收益也强调取得领土。从南和从北而来的这两股推进势力,实实在在地构成了一种钳形活动,越来越紧地掐住江河日下的清王朝。在随后的一个世纪里,西方和俄国是影响中国的两个主要根源。 到了19世纪60年代初期,外国商人与外国势力因各种有利条件使中国的贸易与世界市场的关系更密切,也随世界市场的荣枯兴衰而起伏。外国人因为有治外法权的保护,得以跻身这个帝国的统治阶层。若说这样的结果是把中国当殖民地来剥削,不如说外国人有幸参加了中国企图西化的过程。 (1)根据材料一,从国际因素的角度分析两个条约的最大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二,评价关于近代中国条约体系的观点。(任选材料中的一种观点进行评价,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 (1)不同:19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展和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使商品输出成为列强经济侵略的主要手段;到19世纪末,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和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使资本输出成为列强经济侵略的主要手段。 (2)观点:徐中约是从民族主义的角度(或侵略与反侵略角度或民族危机角度)进行分析。费正清是从全球化角度(或近代化角度或文明融合角度)进行分析。 同意徐中约的观点。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俄国和西方国家攫取在华特权和割占中国领土,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同意费正清的观点。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西方国家在入侵中国的同时,也传播了工业文明,加速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南京条约》中“开关俾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和《马关条约》中“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的规定,并结合不同时期国际背景的相关知识,从国际因素的角度分析概括两个条约规定最大的不同之处。第(2)问,根据材料二中徐中约和费正清对近代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的两种不同看法,概括归纳出具体观点,即前者认为列强通过条约限制中国社会的发展,后者则主张条约加强了中国经济与世界市场的联系、加速中国社会近代化等。据此概括指出两人角度的不同,即徐中约是从民族主义的角度出发,费正清是从全球化的角度出发。对上述任一角度及观点分析阐释,结合所学知识从条约的内容及影响方面分析说明。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