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06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四川省宜宾市2020届高三三诊考试理综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1 - 宜宾市普通高中 2017 级高考适应性考试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被溶酶体分解后的某些产物可以被细胞再度利用 B. 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的有丝分裂与中心体有关 C. 细胞骨架在细胞分裂、分化及信息传递中起着重要作用 D. 线粒体内膜和外膜在功能上的差异主要与膜蛋白的种类和数量有关 【答案】B 【解析】 【分析】 溶酶体能够分解很多种物质以及衰老、损伤的细胞器,清除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被比喻 为细胞内的“酶仓库”“消化系统”。真核细胞中有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细胞骨架,它与细胞 运动、分裂、分化以及物质运输、能量转换、信息传递等生命活动密切相关。 【详解】A、溶酶体内含有多种水解酶,被溶酶体分解后的某些产物可以被细胞再度利用,A 正确; B、洋葱为高等植物,细胞内没有中心体,B 错误; C、细胞骨架与细胞分裂,分化以及信息传递等生命活动密切相关,C 正确; D、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承担者,线粒体内膜和外膜在功能上的差异主要与膜蛋白的种类和数 量有关,D 正确。 故选 B。 2.下列有关细胞核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核仁是产生核糖体、rRNA 和合成蛋白质的场所 B. 核膜、细胞器膜、细胞膜的组成成分和结构相似 C. 核孔是蛋白质和 RNA 等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 D. 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样的物质在不同分裂时期的两种存在状态 【答案】A 【解析】 【分析】 - 2 - 核仁与某种 RNA(r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核膜上的核孔的功能是实现核质之间 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细胞核中有 DNA 和蛋白质紧密结合成的染色质。染色质和染色 体是同样的物质在不同分裂时期的两种存在状态。 【详解】A、蛋白质合成的场所是核糖体,不是核仁,A 错误; B、核膜、细胞器膜、细胞膜都属于生物膜,它们在组成成分和结构上相似,B 正确; C、核孔是蛋白质和 RNA 等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具有一定的选择性,C 正确; D、染色质是极细的丝状物,存在于细胞分裂间期,在细胞分裂期,染色质高度螺旋化,呈圆 柱状或杆状,这时叫染色体。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一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形式,D 正确。 故选 A。 3.新型冠状病毒(简称新冠病毒)在侵入人体细胞的过程中,不会出现的现象是( ) A. 在新冠病毒和淋巴因子参与下,B 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B. 在体液中,机体产生的相应抗体与新冠病毒特异性结合并直接将其降解 C. 在新冠病毒入侵人体的过程中,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D. 新冠病毒再次感染新冠肺炎已治愈患者,能够诱导其产生更多的浆细胞和抗体 【答案】B 【解析】 【分析】 1、T 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 2、B 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浆细胞 能分泌抗体。 3、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比普通的 B 细胞更快地作出反应,即很快分裂产生新的浆 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再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此为二次免疫反应。 【详解】A、体液免疫过程中,在新冠病毒和淋巴因子参与下,B 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 忆细胞,A 不符合题意; B、在体液中,机体产生的相应抗体与新冠病毒特异性结合可阻止病毒的传播,抗体不能直接 将病毒降解,B 符合题意; C、在新冠病毒入侵人体的过程中,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第一道防线 皮肤、黏膜的阻挡作用,第二道防线中吞噬细胞的吞噬分解,C 不符合题意; - 3 - D、由于新冠肺炎已治愈患者体内存在针对新冠病毒的记忆细胞,所以当新冠病毒再次感染新 冠肺炎已治愈患者,能够诱导记忆细胞产生更多的浆细胞,并由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D 不符 合题意。 故选 B。 4.下列有关苹果细胞呼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苹果细胞无氧呼吸产物与乳酸菌无氧呼吸产物相同 B. 苹果细胞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有能量释放并合成 ATP C. 苹果细胞在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过程中均会产生 NADH D. 在生产实践上,苹果最好放在 O2 浓度为 0 的环境中储藏 【答案】C 【解析】 【分析】 1、有氧呼吸指细胞在氧气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 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生成大量能量的过程。 2、无氧呼吸是不彻底的氧化分解,产物是二氧化碳和酒精或乳酸,只在第一阶段释放出少量 的能量。 3、细胞呼吸原理具有广泛的应用,如粮食和蔬菜的贮藏: (1)粮食贮藏的适宜条件是:低温、低氧(CO2 浓度较高)和干燥; (2)水果贮藏的适宜条件是:低温、低氧(CO2 浓度较高)和一定湿度。 【详解】A、苹果细胞无氧呼吸的产物为酒精和二氧化碳,乳酸菌无氧呼吸的产物为乳酸,A 错误; B、无氧呼吸只在第一阶段释放能量、合成 ATP,第二阶段不释放能量,B 错误; C、苹果细胞在有氧呼吸的一、二阶段和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中均会产生 NADH,C 正确; D、在生产实践上,苹果最好放在低 O2 环境中储藏,放在无氧环境下,苹果细胞只进行无氧呼 吸,产生的酒精会加速苹果的腐烂,D 错误。 故选 C。 5.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HCO3 -和 HPO4 2-参与维持血浆 pH 的稳态 B. 内环境的成分有尿素、氨基酸、胆固醇等 - 4 - C. 血红蛋白对于维持血浆渗透压有重要作用 D. 内环境稳态的维持主要与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有关 【答案】C 【解析】 【分析】 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凡是存在于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中的物 质都属于内环境中的物质。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 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详解】A、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可维持血浆 pH 的稳定,如 HCO3 -、HPO4 -等参与维持血浆 pH 的稳态,A 正确; B、尿素、氨基酸、胆固醇等均可被血液运输,可存在于内环境中,B 正确; C、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不能维持血浆渗透压,血浆蛋白可维持血浆的渗透压,C 错误; D、内环境稳态的维持主要与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有关,D 正确。 故选 C。 6.科学家在研究北美两种不同物种果蝇(种 1 与种 2)的进化过程时发现,在百万年之前,北 美大陆只有一种果蝇,其基因型为 aabbccDDeeff。随后不同区域的果蝇出现了不同的基因型 (如图)。已知含有基因 A 与 B,或基因 C 与 D,或基因 E 与 F 的胚胎不能发育成个体;果蝇 最多只能飞越相邻的两地距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北美大陆不同区域在阶段Ⅰ出现了基因型的差异说明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性 B. 甲地与乙地果蝇、乙地与丁地果蝇、戊地与己地果蝇均有生殖隔离 C. 种 1 和种 2 的形成说明甲、戊两地果蝇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最终达到了生殖隔离 D. 自然选择直接作用的是北美大陆果蝇的个体,而且是个体的基因型 【答案】D 【解析】 【分析】 - 5 - 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 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生殖隔离指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使亲缘关系接近的 类群之间在自然条件下不能交配,或者即使能交配也不能产生后代或不能产生可育性后代的 隔离机制。根据题意“含有基因 A 与 B,或基因 C 与 D,或基因 E 与 F 的胚胎不能发育成个体”, 所以两个不同区域中的个体杂交,如果出现上述情况,则不能形成后代,即可说明两种群存 在生殖隔离。 【详解】A、在百万年之前,北美大陆只有一种果蝇,其基因型为 aabbccDDeeff。随后不同区 域的果蝇出现了不同的基因型,说明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A 正确; B、不同物种之间不能杂交或杂交后代不能成活或不育,已知含有基因 A 与 B,或基因 C 与 D, 或基因 E 与 F 的胚胎不能发育成个体,结合阶段Ⅰ中不同区域中个体的基因型可知,甲地与 乙地果蝇、乙地与丁地果蝇、戊地与己地果蝇均有生殖隔离,B 正确; C、种 1 和种 2 的形成说明甲、戊两地果蝇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最终达到了生殖隔离,C 正确; D、自然选择直接作用的是北美大陆果蝇个体的表现型,D 错误。 故选 D。 二、非选择题: (一)必考题 7.现提供以下材料用具:菠菜叶、打孔器(直径 1 cm)、注射器、40W 台灯、烧杯、不同浓度 的 NaHCO3 溶液、蒸馏水、不同颜色的透明薄膜,选择适宜的材料用具,完成相关实验。下图 甲为某同学研究光合作用的实验装置,图乙为该同学测量得到的每个烧杯中叶圆片上浮至液 面所用的平均时间。回答下列问题: (1)该同学所做实验是探究__________。 (2)在计时之前,盛有叶圆片的烧杯应置于__________(填“黑暗”或“适宜光照”)下。 实验进行一段时间后叶片上浮的原因是__________。 - 6 - (3)与 a 浓度相比,b 浓度下叶圆片叶肉细胞中 NADPH的生成速率更__________(填“快”“相 等”或“慢”)。与 c 浓度相比,d 浓度下叶圆片上浮至液面的时间更长的原因最可能是 __________。 (4)利用以上材料用具,还可以探究__________等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答出两点即 可)。 【答案】 (1). CO2 浓度(或 NaHCO3 浓度)对叶片光合速率的影响 (2). 黑暗 (3). 光合作用产生 O2 多于呼吸作用消耗的 O2 (4). 快 (5). d 浓度时细胞渗透失水会影响光 合速率 (6). 光照强度、光的波长 【解析】 【分析】 不同浓度的 NaHCO3 溶液可为光合作用提供不同浓度的二氧化碳。用注射器抽去叶圆片中的气 体,叶圆片变会沉到 NaHCO3 溶液底部,将此装置放在光照条件下,由于光合作用产生 O2 多于 呼吸作用消耗的 O2,细胞间隙中充满气体,叶圆片的浮力增大,所以叶圆片会上浮,其上浮 的速率可代表净光合速率的大小。 【详解】(1)本实验中的自变量是不同浓度的 NaHCO3 溶液,由于不同浓度的 NaHCO3 溶液可为 光合作用提供不同浓度的二氧化碳,故该同学所做实验是探究 CO2 浓度(或 NaHCO3 浓度)对叶 片光合速率的影响。 (2)在计时之前,盛有叶圆片的烧杯应置于黑暗下,排除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影响实验结果。 将此装置放在光照条件下,由于光合作用产生 O2 多于呼吸作用消耗的 O2,细胞间隙中充满气 体,叶圆片的浮力增大,故实验进行一段时间后叶片会上浮。 (3)a 浓度下叶圆片上浮需要的时间比 b 浓度下所需时间长,说明 a 浓度下光合速率小于 b 浓度下的光合速率,故与 a 浓度相比,b 浓度下叶圆片叶肉细胞中 NADPH 的生成速率更快。与 c 浓度相比,d 浓度下叶圆片上浮至液面的时间更长的原因最可能是 d 浓度时细胞渗透失水会 影响光合速率。 (4)利用以上材料用具,还可以改变光照强度、光质来探究光照强度、光的波长等环境因素 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因素及相关的探究实验,属于高频考点。解决本 题的关键是图形分析和实验分析,要求学生明确曲线图变化的原因,并能利用图中信息准确 答题。 8.下图为下丘脑参与的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部分示意图,其中字母代表有关器官,数字代表 - 7 - 相关激素。回答下列问题: (1)激素③与甲状腺激素相互___________,共同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激素②只能作用于 甲状腺细胞的原因是____________。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反馈调节机制意义在于 _____________。 (2)正常人体感染新型冠状病毒会导致发热,发热过程可分为体温上升期、高温持续期、体 温下降期。在发热过程中,人体散热的主要途径是_____________。在高热持续期,人体的产 热量_____________(填“>”“<”或“=”)散热量;同时人体可通过增加抗利尿激素的分 泌来促进_____________,以防止出现脱水现象。 (3)兴奋只能从传出神经传到骨骼肌,而不能倒过来传递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协同 (2). 只有甲状腺细胞才有识别激素②的特异性受体 (3). 维 持血液中甲状腺激素的相对稳定 (4). 汗腺分泌增加、皮肤血管舒张 (5). = (6). 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分 (7).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 【解析】 【分析】 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为分级调节,①为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②为垂体分泌的 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物质氧化分解、增加产热,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详解】(1)激素③与甲状腺激素都能使代谢加强,二者为协同作用,共同维持体温的相对 稳定。激素②为促甲状腺激素,由于只有甲状腺细胞才有识别激素②的特异性受体,所以激 素②只能作用于甲状腺细胞。当血浆中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后,会通过负反馈调节抑制下丘 脑和垂体对相关激素的分泌,其意义在于维持血液中甲状腺激素的相对稳定。 (2)在发热过程中,人体散热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神经调节使汗腺分泌增加、皮肤血管舒张。 在高热持续期,人体的产热量=散热量;同时人体可通过增加抗利尿激素的分泌来促进肾小管 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分,以防止出现脱水现象。 (3)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是 单向的,即兴奋只能从传出神经传到骨骼肌,而不能倒过来传递。 【点睛】本题考查反馈调节、体温调节和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基础知 - 8 - 识的识记能力。 9.库布其沙漠经过人们沙埋枝条、退耕禁牧等措施的治理,形成了沙区生态持续改善的局面。 回答下列问题: (1)植物锁阳(叶退化)依附在西伯利亚白刺的根部生长,从其根部获取营养,由此推知它 们的种间关系为_______。种植西伯利亚白刺等植物起到了固沙的作用,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 的_______价值。 (2)在治理库布其沙漠的过程中,群落发生了_______演替;同时也说明了人类的活动往往 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_______进行。治理后的库布其沙漠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 构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_______。 【答案】 (1). 寄生 (2). 间接 (3). 次生 (4). 速度和方向 (5). 食物和 栖息空间 【解析】 【分析】 种间关系包括:捕食、竞争、寄生、互利共生等。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直接价值、间接价 值、潜在价值。 【详解】(1)植物锁阳(叶退化)依附在西伯利亚白刺的根部生长,从其根部获取营养,由 此推知它们的种间关系为寄生。防风固沙的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2)在治理库布其沙漠的过程中,群落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同时也说明了人类的活动往 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治理后的库布其沙漠群落中植物的 垂直结构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食物和栖息空间。 【点睛】本题考查种间关系、群落的结构、演替等相关知识,比较基础,意在考查考生的识 记能力。 10.研究发现突变型棒眼果蝇的出现与常染色体上的两个基因发生突变有关,突变情况如表所 示。将突变型棒眼果蝇与野生型圆眼果蝇杂交,F1 均为圆眼果蝇,F1 雌雄交配,统计 F2 中圆眼 果蝇有 451 只,棒眼果蝇有 30 只。回答下列问题: 突变基因 Ⅰ Ⅱ 碱基变化 C→T CTT→C 蛋白质变化 有一个氨基酸与野生型果蝇的不同 多肽链长度比野生型果蝇的长 - 9 - (1)据表可知,突变基因Ⅱ的形成是由于基因中碱基对的________导致,蛋白质变化是由于 突变基因Ⅱ转录后形成的_______延迟出现。 (2)根据杂交实验结果可知,突变基因Ⅰ和突变基因Ⅱ的产生是________(填“隐性”或“显 性”)突变的结果。 (3)根据该实验结果可推知突变基因Ⅰ、Ⅱ的遗传_________(填“遵循”或“不遵循”) 自由组合定律,理由是_________。 【答案】 (1). 缺失 (2). 终止密码子 (3). 隐性 (4). 遵循 (5). F1 圆眼 果蝇雌雄交配后产生的 F2 出现了圆眼∶棒眼为 15∶1,是 9∶3∶3∶1 的变式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将突变型棒眼果蝇与野生型圆眼果蝇杂交,F1 均为圆眼果蝇,F1 雌雄交配,统计 F2 中圆眼果蝇有 451 只,棒眼果蝇有 30 只,即圆眼果蝇∶棒眼果蝇≈15∶1,说明子一代为双 杂合子,设为 AaBb,根据子二代圆眼果蝇∶棒眼果蝇≈15∶1,可知只要含有显性基因即为圆 眼,aabb 为棒眼。 【详解】(1)据表可知,突变基因Ⅱ的形成是由于基因中碱基对 CTT→C,即发生了碱基对的 缺失,使表达的多肽链长度比野生型果蝇的长,所以应是由于突变基因Ⅱ转录后形成的终止 密码子延迟出现。 (2)根据杂交实验结果可知,aabb 表现为棒眼,即突变基因Ⅰ和突变基因Ⅱ的产生是隐性突 变的结果。 (3)由于 F1 圆眼果蝇雌雄交配后产生的 F2 出现了圆眼∶棒眼为 15∶1,是 9∶3∶3∶1 的变 式,所以突变基因Ⅰ、Ⅱ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突变的结果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意在考查考生理解题意,能运用 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选考题: [生物——生物技术实践] 11.如图是牛奶消毒及细菌检测实验的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 10 - (1)培养基中的牛肉膏和蛋白胨都能为细菌的生长提供__________等主要营养物质。 (2)步骤③所用的接种工具是__________。对试管、培养皿的灭菌可采用与培养基灭菌不同 的方法是__________。 (3)步骤①为巴氏消毒法,这种消毒法的好处是__________。判断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灭菌 是否彻底的做法是__________。 (4)将接种后的培养基放入 37℃恒温箱中培养,每隔 24h 统计一次菌落数目,选取__________ 时的记录作为结果,三个平板上的菌落数分别是 97、93 和 95,计算出经消毒后的牛奶中,细 菌数大约是__________个/mL。 【答案】 (1). 碳源、氮源、维生素 (2). 涂布器 (3). 干热灭菌 (4). 既能 杀死牛奶中的微生物,又不破坏牛奶中的营养成分 (5). 将未接种的培养基放入相同温度 的恒温箱中培养 (6). 菌落数目稳定 (7). 95000 【解析】 【分析】 实验室常用的灭菌方法:①灼烧灭菌:将微生物的接种工具,如接种环、接种针或其他金属 工具,直接在酒精灯火焰的充分燃烧层灼烧,可以迅速彻底地灭菌,此外,在接种过程中, 试管口或瓶口等容易被污染的部位,也可以通过火焰燃烧来灭菌;②干热灭菌:能耐高温的, 需要保持干燥的物品,如玻璃器皿(吸管、培养皿)和金属用具等,可以采用这种方法灭菌; ③高压蒸汽灭菌:将灭菌物品放置在盛有适量水的高压蒸汽灭菌锅内,为达到良好的灭菌效 果,一般在压力为 100 kPa,温度为 121℃的条件下,维持 15~30 min。 【详解】(1)培养基中的牛肉膏和蛋白胨都能为细菌的生长提供碳源、氮源、维生素等主要 营养物质。 (2)根据实验目的是对菌体计数可知,步骤③为涂布平板接种法,所用的接种工具是涂布器。 培养基灭菌一般是高压蒸汽灭菌,对试管、培养皿的灭菌可采用与培养基灭菌不同的方法是 干热灭菌。 - 11 - (3)巴氏消毒法既能杀死牛奶中的微生物,又不破坏牛奶中的营养成分。判断牛肉膏蛋白胨 培养基灭菌是否彻底的做法是将未接种的培养基放入相同温度的恒温箱中培养,若有菌落生 成,则说明灭菌不彻底。 (4)将接种后的培养基放入 37℃恒温箱中培养,每隔 24h 统计一次菌落数目,选取菌落数目 稳定时的记录作为结果,三个平板上的菌落数分别是 97、93 和 95,计算出经消毒后的牛奶中, 细菌数大约是(97+93+95)÷3×103=95000 个/mL。 【点睛】本题考查培养基的成分、灭菌方法和微生物的计数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 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 准确的判断。 [生物——现代生物科技] 12.下图是通过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获得“番茄—马铃薯”植株的技术流程图。回答下列问 题: (1)过程①需用到的酶是________,过程②中常用的试剂是________。 (2)植物体细胞融合完成的标志是_______。过程④和⑤主要与植物激素_______有关。 (3)已知番茄的染色体数目为 X,马铃薯的染色体数目为 Y,则“番茄—马铃薯”的染色体 数目为________。若要获得“番茄—马铃薯”脱毒苗,应选择茎尖细胞,原因是________。 (4)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在育种上的优点是________。 【答案】 (1). 纤维素酶、果胶酶 (2). 聚乙二醇(或 PEG) (3). 细胞壁的形成 (4). 细胞分裂素与生长素 (5). X+Y (6). 茎尖细胞无病毒 (7). 克服远缘杂交不 亲和的障碍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示为植物体细胞杂交过程示意图,其中①表示去壁获取原生质体的过程;②表 示人工诱导原生质体融合;③表示再生出新细胞壁的过程;④表示脱分化过程;⑤表示再分 化过程。 【详解】(1)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过程①为去壁获得原生质体的过程, - 12 - 需用到纤维素酶、果胶酶,过程②为诱导细胞融合,常用的试剂是聚乙二醇。 (2)植物体细胞融合完成的标志是再生出新的细胞壁。④脱分化和⑤再分化过程主要与植物 激素细胞分裂素与生长素有关。 (3)细胞融合过程中,细胞核内的染色体将融合在一个细胞中,已知番茄的染色体数目为 X, 马铃薯的染色体数目为 Y,则“番茄—马铃薯”的染色体数目为 X+Y。由于茎尖为新生组织, 细胞无病毒,所以若要获得“番茄—马铃薯”脱毒苗,应选择茎尖细胞进行组织培养。 (4)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在育种上的优点是能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 【点睛】本题结合植物体细胞杂交过程示意图,考查植物体细胞杂交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 识记植物体细胞杂交的原理、具体过程及意义;识记组织培养的具体过程,能准确判断图中 各步骤的名称,再结合所学的知识答题。 - 13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