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静海区一中2020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天津市静海区一中2020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

静海一中2019-2020第二学期高三生物(3月)‎ 学生学业能力调研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 ‎1.红细胞溶血可判断物质运输的速率,其原理是进入红细胞中的物质能增大红细胞的渗透压,使更多水进入红细胞导致红细胞破裂,即发生溶血。某实验小组利用该原理研究了细胞膜对几种物种的通透性,得到如下数据。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编号 溶剂 溶血现象 时间 ‎1‎ ‎1mL水0.1mL红细胞悬液 有 ‎9s ‎2‎ ‎1mL乙醇+0.1mL红细胞悬液 有 ‎48s ‎3‎ ‎1mL甘油+0.1mL红细胞悬液 有 ‎13s ‎4‎ ‎1mL葡萄糖+0.1mL红细胞悬液 无 ‎_‎ A. 细胞膜对上述四种物质的通透性不同 B. 细胞膜对甘油的运输速率大于乙醇 C. 红细胞一定不能从溶液中吸收葡萄糖 D. 甘油和乙醇进入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 ‎【答案】C ‎【解析】‎ ‎【分析】‎ 细胞膜的成分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还有少量的糖类.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流动性,功能特性是选择透过性。‎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成熟的红细胞放入不同溶液中,溶质分子会进入细胞,导致细胞内渗透压升高,而细胞内渗透压升高又导致吸水膨胀,最终导致红细胞膜发生破裂,而出现溶血现象。‎ ‎【详解】A、根据不同物质的溶液造成红细胞溶血所需的时间不同,可以估计红细胞对四种物质的通透性不同,A正确;‎ B、由于红细胞在甘油溶液中发生溶血需要的时间短而在乙醇溶液中发生溶血需要的时间长,所以细胞膜对甘油的运输速率大于乙醇,B正确;‎ C、红细胞能吸收葡萄糖,其方式是协助扩散,C错误;‎ D、甘油为脂溶性物质,乙醇为小分子,它们进入细胞的方式都是自由扩散,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知识,考生需要从渗透作用出发理解细胞为什么会破裂,则可解答该题。‎ ‎2. 下面说法正确的有几项 ‎①观察花生种子子叶细胞脂肪颗粒时,用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溶液洗去浮色 ‎②制作洋葱根尖细胞装片时,用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溶液对解离后的根尖进行漂洗 ‎③采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可分别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和土壤动物的丰富度 ‎④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时,不同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的扩散速度不同 ‎⑤显微镜下观察到的质壁分离是指细胞质与细胞壁的分开 ‎⑥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实验中用溴麝香草酚蓝检测酒精的产生 ‎⑦番茄含有丰富的葡萄糖和果糖,常用作还原糖鉴定的材料 A. 5项 B. 3项 C. 2项 D. 1项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观察花生种子子叶细胞脂肪颗粒时,酒精溶液的作用是洗去浮色,故①正确;制作洋葱根尖细胞装片时,用95%的酒精溶液的作用是解离,而不是漂洗,故②错误;土壤小动物身体微小,活动能力强,不能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故③错误;分离色素时,溶解度不同,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故④正确;显微镜下的质壁分离是指原生质层和细胞壁分开,故⑤错误;溴麝香草酚蓝溶液可以检测二氧化碳的产生,不能鉴定酒精,故⑥错误;番茄含有丰富的葡萄糖和果糖,但是含有色素,因此不能用作还原糖鉴定的材料,故⑦错误。综上所述,C正确。‎ ‎3.在植物受伤时,一种由18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链——‎ 系统素会被释放出来,与受体结合,活化蛋白酶抑制剂基因,抑制害虫和病原微生物的蛋白酶活性,限制植物蛋白的降解,从而阻止害虫取食和病原菌繁殖。下列关于系统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系统素能抑制植物体内与蛋白酶有关的基因的表达 B. 内含18个肽键的系统素是一种信号传递分子 C. 在常温下,系统素遇双缩脲试剂会产生紫色反应 D. 系统素能与外来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 ‎【答案】C ‎【解析】‎ 系统素与受体结合,活化蛋白酶抑制剂基因,合成蛋白酶抑制剂,抑制害虫和病原微生物的蛋白酶活性,A错误;系统素是由18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链,若为链状肽链,则含有的肽键数=氨基酸数-肽链(链状)数=18-1=17个,若为环状肽链,则含有的肽键数=氨基酸数=18个,B错误;系统素由18个氨基酸组成,有多个肽键,遇双缩脲试剂会产生紫色反应,C正确;系统素不是抗体,不能与外来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的结合,D错误,所以选C。‎ ‎【点睛】不认真审题,误认为系统素是抑制植物体内与蛋白酶有关的基因的表达,错误选A。‎ ‎4. 下图是某高等植物细胞中基因表达的过程图解,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图中的Ⅰ、Ⅱ、Ⅲ、Ⅳ代表的物质或结构依次为核孔、mRNA、核糖体、肽链 B. 图中Ⅴ是叶绿体中的小型环状DNA,Ⅴ上的基因表达的产物是LUS,物质Ⅵ具有催化某种高分子物质合成的作用,则Ⅵ是DNA聚合酶 C. 如果SSU是由n个氨基酸脱水缩合而成的,则rbcs基因中的碱基对数至少为3n D. 由SSU和LUS组装成的Rubisco能催化CO2+C5→‎2C3反应的过程,由此推测Rubisco存在于叶绿体基质中 ‎【答案】B ‎【解析】‎ ‎【详解】分析图示可知:图中的Ⅰ为核孔,Ⅱ是mRNA,Ⅲ为核糖体,Ⅳ是肽链,A项正确;‎ V是叶绿体中的小型环状DNA,VI催化的过程为转录,VI为RNA聚合酶,B项错误;‎ 在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过程中,若不考虑内含子、启动子、终止子等因素,则存在基因中的碱基数:mRNA分子中的碱基数:多肽链中氨基酸数=6:3:1,如果SSU有n个氨基酸组成,则rbcs基因中的碱基数至少为6n,即碱基对数至少为3n,C项正确;‎ CO2+C5→‎2C3的反应为光合作用暗反应阶段的二氧化碳固定,该过程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而Rubisco能催化该反应,所以Rubisco位于叶绿体基质中,D项正确。‎ ‎5. 家蚕的性别决定为ZW型,已知控制卵色的B基因(黑色)对b基因(白色)为显性。雄性(ZZ)家蚕利用饲料效率高,茧丝质量好,但是在卵期很难分辨雌雄,育种工作者经过下图过程获得新品种丙,实现了通过卵色直接分辨雌雄。请结合下图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甲经①处理形成乙发生了染色体交叉互换 B. 由乙发育的成熟个体能产生2种卵细胞 C. 丙个体产生的卵细胞全部为黑色 D. 丙与bb雄蚕交配后所产白色卵发育的为雄蚕 ‎【答案】D ‎【解析】‎ ‎【详解】甲经①处理形成乙发生了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片段的移接,该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不属于交叉互换,A项错误;‎ 由乙发育的成熟个体(b0ZWB)能产生bWB、0Z、bZ、0WB四种卵细胞,B项错误;‎ 丙个体产生的卵细胞一半黑色,一半白色,C项错误;‎ 丙(bbZWB)与bbZZ雄蚕交配后所产白色卵发育的(bbZZ)为雄性,D项正确。‎ ‎6.青蒿素()是从植物黄花蒿的茎叶中提取的一类可杀死疟原虫的特效药。有报道称,青蒿素与疟原虫的多种蛋白质共价结合,使其失去功能。另有报道称,青蒿素被激活后可促使疟原虫的膜结构包裹核内染色质形成自噬泡,自噬泡与溶酶体融合,使内容物降解。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青蒿素可催化疟原虫细胞内的多种蛋白质水解使之死亡 B. 青蒿素是由黄花蒿的茎叶细胞中的基因直接控制合成的 C. 青蒿素能杀死疟原虫是黄花蒿植株的一种表现型 D. 青蒿素可能使疟原虫无法进行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而死亡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据题干知,青蒿素的作用是与蛋白质结合,使其失去功能,或促使疟原虫的膜结构包裹核内染色质形成自噬泡自噬泡与溶酶体融合,使内容物降解;青蒿素没有催化蛋白质水解的功能;A错误。 B、根据青蒿素的分子式判定,青蒿素不属于蛋白质,不能由基因直接控制合成;B错误。 C、黄花青蒿植株的表现型是指生物个体表现的性状(形态结构,生理特征,行为习惯等具有的各种特征),从其体内提取的青蒿素能杀死疟原虫不属于其表现型;C错误。 D、根据题干知,青蒿素具有促进疟原虫的膜结构包裹核内染色质形成自噬泡自噬泡与溶酶体融合,使内容物降级解;可以判定疟原虫的DNA被水解,遗传信息无法进行表达和传递;D正确。‎ ‎7.植物在白天“醒来”晚上“入睡”的现象与叶绿体活动有关,而叶绿体活动受TRXL2酶和2CP酶的共同影响。若抑制这两种酶的活性,则植物无法在晚上“入睡 ”,此时叶绿体会进行低效率的光合作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植物“醒来”时,叶肉细胞能合成ATP的细胞器有两种 B. 测量植物细胞呼吸速率需要在植物正常“入睡”时进行 C. 植物可通过控制TRXL2酶和2CP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 D. 抑制TRXL2酶和2CP酶活性后,CO2的固定过程停止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的意思,植物白天“醒来”即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晚上“入睡”则停止进行光合作用,但能进行呼吸作用,抑制这两种酶的活性,则植物无法在晚上“入睡”,则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详解】A、植物“醒来”时,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所以合成ATP的细胞器有两种,叶绿体和线粒体,A正确;‎ B、测定呼吸速率需要排除光合作用的干扰,所以要在植物正常“入睡”时进行,B正确;‎ C、叶绿体活动受TRXL2酶和2CP酶的共同影响,所以可以通过控制TRXL2酶和2CP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C正确;‎ D、抑制TRXL2酶和2CP酶活性后,叶绿体会进行低效率的光合作用所以依然能够固定CO2,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需要结合题干中“叶绿体活动受TRXL2酶和2CP酶的共同影响。若抑制这两种酶的活性,则植物无法在晚上入睡”,这个信息进行解答,同时理解醒来和入睡对植物的含义。‎ ‎8.取染色体DNA被32P标记的蛙(正常体细胞有26条染色体)的精子与未被标记的卵细胞受精。不考虑染色体变异,下列关于该受精卵及其分裂所产生后代细胞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第二次卵裂结束及原肠胚时,胚体中最多分别有4个和26个细胞带放射性 B. 因为在分裂过程中可能发生交叉互换,原肠胚时期带放射性的细胞数无法确定 C. 取胚体的细胞制片观察,每个细胞内都可以看到染色体 D. 分裂时细胞质遗传物质随机分配,是生物体形成各种不同细胞和组织的主要原因 ‎【答案】A ‎【解析】‎ ‎【分析】‎ ‎1.DNA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即子代DNA分子的一条链来自母方,另一条链是新合成的子链。‎ ‎2.交换互换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时期)。‎ ‎3.有丝分裂形成的子细胞含有相同的遗传物质,但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使生物体含有各种不同细胞和组织。‎ ‎【详解】A、第二次卵裂结束时,DNA复制了两次,根据DNA 半保留复制的特点,第一次卵裂结束形成的子细胞均含有放射性,而第二次卵裂结束形成4个子细胞,最多有4个含有放射性;原肠胚时,胚体中最多26个细胞带放射性(每个细胞中有一个DNA的一条链含有放射性),A正确;‎ B、卵裂时,细胞进行的是有丝分裂,不会发生交叉互换,B错误;‎ C、染色体在有丝分裂前期出现,末期解体消失,因此不是每个细胞内都可以看到染色体,C错误;‎ D、生物体形成各种不同细胞和组织主要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D错误。‎ 故选A ‎9.下图为某高等动物(基因型为AaBb,两对基因独立遗传)生长发育过程中细胞进行的一系列生理过程,甲、乙表示在一次减数分裂过程中产生的两个次级精母细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②③过程细胞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发生了改变,两种细胞内的遗传物质不同 B. 尽管④不受基因控制,但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都可以通过④完成 C. 图甲的形成是A突变成a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 D. 图乙产生的子细胞发生的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答案】C ‎【解析】‎ A. ②③过程细胞的形成是分化的结果,两细胞的遗传物质相同,只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A错误;‎ B. 细胞凋亡是细胞程序性的死亡,受基因调控,B错误;‎ C. 图甲的形成是A突变成a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C正确;‎ D. 图乙产生的子细胞发生的变异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D错误。‎ ‎10.‎ 激酶是一类可以催化磷酸化反应的酶,能将来自于ATP的磷酸基团添加到底物蛋白上。如图是动物细胞外的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调节细胞生命活动的激酶信号传导途径。据图分析错误的是 A. FGFR受体的胞内部分具有催化作用 B. FGF导致FGFR空间结构改变而失活 C. 核孔是细胞质与细胞核信息交流的通道 D. FGF通过调节基因表达从而发挥了作用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FGFR受体的胞内部分含有激酶结构域,说明其具有催化功能,A正确; B、FGF导致FGFR空间结构改变,但是没有失活,B错误; C、核孔是细胞质与细胞核信息交流的通道,C正确; FGF通过调节基因表达从而发挥了作用,D正确。‎ ‎11.下表是某哺乳动物CO2产生量随环境温度变化的相对值,下列推断不合理的是 环境温度(℃)‎ ‎10‎ ‎20‎ ‎30‎ ‎40‎ CO2产生量相对值 ‎9.8‎ ‎6.9‎ ‎5.5‎ ‎6.2‎ A. 产生的CO2中的O部分来自于细胞中参加反应的H2O B. 产生的CO2大部分产生于线粒体,少部分产生于细胞质基质 C. 不同温度条件下,CO2产生量相对值不同,相关酶的活性基本相同 D. 从‎40 ℃‎环境移至‎10 ℃‎环境时,该动物体内产生CO2的生理活动加强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表分析可知:某动物CO2产生量随环境温度变化的情况,环境温度越高,CO2产生量相对值减少,呼吸作用产生的热量减少,说明该动物是恒温动物。‎ ‎【详解】A、CO2产生于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其O元素部分来自于细胞中参加反应的H2O,还有部分来自丙酮酸,A正确;‎ B、哺乳动物只有有氧呼吸过程产生CO2,即产生的CO2全部来自于线粒体,B错误;‎ C、哺乳动物属于恒温动物,不同温度条件下,代谢强度不同,所以CO2产生量相对值不同,但体内温度保持相对稳定,所以相关酶的活性基本相同,C正确;‎ D、从‎40℃‎移至‎10℃‎环境时,为了维持体温所以该动物的呼吸作用加强,产生CO2 的量增多,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结合表格数据,考查细胞呼吸和体温的关系,呼吸作用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形式释放维持体温,少部分储存于ATP中。‎ ‎12.研究者将乳腺细胞(M)诱导成为乳腺癌细胞(记为Me),研究细胞癌变后的代谢水平变化(如图所示),其中图2是在培养液中加入线粒体内膜呼吸酶抑制剂后测得的相关数据。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M中的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选择性表达导致Me产生 B. M对该呼吸酶抑制剂的敏感性大于Me C. Me的线粒体对葡萄糖的摄取能力高于M D. Me的培养液中酒精含量要高于M的培养液 ‎【答案】B ‎【解析】‎ ‎【详解】A、乳腺癌细胞(Me)的产生是M中的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的结果,A错误; B、据图2分析,加入线粒体内膜呼吸酶抑制剂后,M数量减少较多,说明M对该呼吸酶抑制剂的敏感性大于Me,B正确; C、葡萄糖的氧化分解发生在细胞质基质,线粒体没有摄取葡萄糖的能力,C错误; D、动物乳腺细胞无氧呼吸不产生酒精,而是产生乳酸,D错误。‎ 二、非选择题 ‎13.他莫昔芬(Tam)是一种治疗乳腺癌的药物,患者长期使用后药效降低,科研人员对此进行研究。‎ ‎(1)患乳腺癌的病人几乎都是女性,雌激素能刺激乳腺癌细胞生长和抑制凋亡。雌激素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___,主要是由女性的__________分泌的。临床研究发现,雌激素受体正常的患者使用Tam治疗效果较好,受体异常患者疗效较差,这是由于Tam在靶细胞内与雌激素__________雌激素受体,降低了雌激素的作用。‎ ‎(2)科研人员测定了初次使用Tam乳腺癌患者的癌细胞(细胞系C)和长期使用Tam乳腺癌患者的癌细胞(细胞系R)在不同Tam浓度下的死亡率,结果如图1。该实验结果表明,长期使用Tam的患者癌细胞对Tam产生了__________性。‎ ‎(3)为研究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科研人员进一步测定细胞系C和R的氧气消耗速率及葡萄糖摄取速率,结果如图2。‎ ‎①由该实验结果推测,由于细胞系R的细胞呼吸发生了__________的变化,从而使葡萄糖摄取速率明显提高。‎ ‎②一种验证上述推测的方法是检测并比较__________产生量。‎ ‎(4)根据以上研究,长期服用Tam的乳腺癌患者,可以同时服用__________的药物,使Tam的抗癌效果更好。‎ ‎【答案】 (1). 固醇(脂质) (2). 卵巢 (3). 竞争结合 (4). 耐药 (5). ①有氧呼吸减弱,无氧呼吸增强 (6). ②细胞系C和R的乳酸 (7). 抑制无氧呼吸 ‎【解析】‎ ‎【分析】‎ 人体进行有氧呼吸可以将葡萄糖分解成CO2和H2O,在无氧条件下,将葡萄糖分解成乳酸。‎ ‎【详解】(1)雌激素本质是脂质,由女性的性腺(卵巢)分泌,由于受体正常的患者使用Tam治疗效果较好,受体异常患者疗效较差,所以可以推测Tam的作用是与雌激素竞争性结合雌激素受体,降低了雌激素的作用。‎ ‎(2)实验结果显示长期使用Tam的患者癌细胞的死亡率下降,说明了乳腺癌患者癌细胞对Tam产生了耐药性。‎ ‎(3)①从图中看出细胞系R的氧气消耗速率降低,说明了其降低了有氧呼吸强度,增加了无氧呼吸强度。‎ ‎②由于动物细胞无氧呼吸要产生乳酸,所以可以通过检测并比较乳酸的产生量。‎ ‎(4)根据前面的解答,耐药性的产生是由于无氧呼吸的增强,所以在服用Tam的同时,服用抑制无氧呼吸的药物,抗癌效果更好。‎ ‎【点睛】本题最重要的是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对于坐标图需要分析纵坐标和横坐标,找到不同的地方得出实验结论。‎ ‎14.海带是我国北方大规模养殖的食用海藻,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养殖区重金属离子超标会造成海带大幅减产。‎ ‎(1)研究发现,在一定浓度的Cu2+溶液中,短时间内海带细胞中叶绿素含量显著下降,这一变化会对海带_________光能产生影响,直接抑制光合作用的_______阶段。同时Cu2+还可通过抑制光合电子传递过程,使ATP的合成受阻,直接抑制暗反应中_____过程。‎ ‎(2)科研人员定量研究了水体中Cu2+对海带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影响。‎ ‎①将海带分别放入含不同浓度Cu2+溶液的透明瓶中,测定初始时瓶内溶氧量为M。将瓶口密封置于光下一段时间后,测定瓶内溶氧量为N ‎。本实验用单位质量海带在单位时间内引起的溶氧量变化来表示海带的净光合作用速率。计算公式为:( )/(t×w)×100%(w:海带湿重;t:反应时间)。在利用同样装置研究呼吸作用时,需要对装置进行_________处理。‎ ‎②由图可知,在Cu2+浓度为1.00mg/L时,光合放氧率_______呼吸耗氧率,此浓度下的真光合速率_______Cu2+浓度为0.50mg/L下的真光合速率。‎ ‎(3)若想进一步从细胞水平上探究Cu2+对海带光合作用及呼吸作用的影响,可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相关细胞器的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上述实验信息,推测Cu2+对_______(填细胞器名称)破坏较小。‎ ‎【答案】 (1). 吸收 (2). 光反应 (3). C3的还原 (4). N-M (5). 遮光 (6). 小于 (7). 小于 (8). 形态、结构、数量 (9). 线粒体 ‎【解析】‎ ‎【分析】‎ 依题文信息可知,由于用单位质量海带在单位时间内引起的溶氧量变化来表示海带的净光合作用速率,所以光照结束时溶氧量和光照开始时溶氧量的差值就是净光合作用速率,净光合作用速率和呼吸作用速率之和是总光合作用速率。‎ 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水的光解产生[H]与氧气,以及ATP的形成;‎ 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基质中):CO2被C5固定形成C3,C3在光反应提供的ATP和[H]的作用下还原生成糖类等有机物。‎ ‎【详解】(1)因为一定浓度的Cu2+溶液中使海带细胞中叶绿素含下降,叶绿素作用之一是吸收光能,所以海带吸收光能受到影响,从而直接抑制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 因为Cu2+抑制光合电子传递过程,ATP的合成受阻,无法为暗反应提供能量,所以会直接抑制暗反应中C3的还原。‎ ‎(2)①由于用单位质量海带在单位时间内引起的溶氧量变化来表示海带的净光合作用速率,所以光照结束时溶氧量和光照开始时溶氧量的差值就是净光合作用速率,计算式:N-M/(t×w)×100%;只测呼吸作用时,需要对装置进行遮光处理,因为需要停止其光合作用。‎ ‎②由题图纵轴数据可知,在Cu2+浓度为1.00mg/L 时,溶氧量的变化为负值,说明光合放氧率小于呼吸耗氧率;‎ 真光合速率即总光合速率,其等于净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之和;识图可知,Cu2+浓度为0.50mg/L时的溶氧量的变化为正值,说明光合强度大于呼吸强度,故Cu2+浓度为1.00mg/L 时的真光合速率小于Cu2+浓度为0.50mg/L时的真光合速率。‎ ‎(3)光合作用在叶绿体内,呼吸作用主要在线粒体内,二者的形态、结构、数量都会影响各自的代谢活动,所以在电子显微镜下应观察相关细胞器的形态、结构、数量;结合图片信息,可以发现Cu2+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大于对呼吸作用的影响,所以对线粒体的影响较小。‎ ‎【点睛】本题重在考查学生识记光合作用及呼吸作用相关基础知识能力,掌握总光合作用和净光合作用的计算方法,结合图表分析离子对生理作用的影响。‎ ‎15.狗的一个复等位基因系列控制皮毛中色素的分布。等位基因ay降低了色素沉积程度,产生沙色的狗;等位基因at产生斑点型式的狗;等位基因as使暗色素在全身均匀分布;等位基因ay、at、as之间具有不循环而是依次的完全显隐性关系(即如果ay对at显性、at对as显性,则ay对as也显性,可表示为ay>at>as)根据以下系谱图回答问题:‎ ‎ ‎ ‎(1)根据该系谱图确定复等位基因的显性顺序是________。‎ ‎(2)上述狗皮毛颜色的遗传遵循________定律。‎ ‎(3)Ⅰ中1的基因型为________,Ⅲ2与Ⅲ3交配产生斑点子代的概率是________。‎ ‎【答案】 (1). as>ay>at (2). 基因分离 (3). asay (4). 1/8‎ ‎【解析】‎ ‎【分析】‎ 分析题意可知,本题性状的遗传涉及一个复等位基因系列,该复等位基因也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因此仍然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因此可以用“无中生有为隐性”来判断显隐性关系。‎ ‎【详解】(1)分析图解可知,表现型均为沙色的Ⅱ1和Ⅱ2生了一个斑点的Ⅲ1‎ ‎,因此可以确定沙色对斑点为显性,即ay >at;又由于表现型为暗黑色的Ⅰ1和斑点的Ⅰ2能够生沙色的Ⅱ1和Ⅱ2,因此可以确定暗黑色对沙色为显性,即as >ay,根据该系谱图确定复等位基因的显性顺序是:as>ay>at。‎ ‎(2)由于该复等位基因也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因此上述狗皮毛颜色的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3)由于斑点的Ⅲ1的基因型为atat,由此确定沙色的Ⅱ1和Ⅱ2的基因型为ayat,因此可以确定Ⅰ1的基因型为asay;‎ 由于Ⅰ1的基因型为asay,Ⅰ2的基因型为atat,由此推测Ⅱ3和Ⅱ4的基因型分别为asat、ayat,因此Ⅲ2与Ⅲ3的基因型分别为1/2asay或1/2asat、ayat,因此它们交配产生斑点子代(atat)的概率1/2×1/4=1/8。‎ ‎【点睛】本题考查了复等位基因的遗传以及是否为可遗传变异的实验验证,考生明确复等位基因的遗传也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并能够审清题意,确定各个体的基因型,再根据基因分离定律进行解答。‎ ‎16.研究者在大豆突变体库中筛选出纯合突变体甲,并对其展开研究。‎ ‎(1)γ射线照射可诱导大豆发生基因突变或__________,是构建大豆突变体库常用的诱变方法。突变体甲表现为叶皱缩型,如图。‎ ‎(2)以突变体甲与野生型大豆为亲本,进行正反交获得F1。采用特异性引物对两亲本基因组DNA进行扩增得到两亲本的差异性条带,可用于杂种植株的鉴定。下图是用该引物对双亲及F1植株进行PCR扩增的结果。‎ 据结果判断,1~10中__________是杂交成功获得的F1植株;推测F1中出现其它植株的原因是__________。F1自交收获F2,发现突变型124株、野生型380‎ 株,说明突变体甲叶型突变的遗传符合孟德尔的________定律。‎ ‎(3)研究发现突变体甲是7号染色体片段缺失导致的,预测该缺失范围内有6个基因(记为基因1~6)最有可能与甲的叶皱缩有关,而这6个基因在8号染色体上均有功能类似的基因(记为基因1'~6')。为确定基因1~6中与甲的叶皱缩直接相关的基因,研究者从野生型__________细胞中提取总RNA,逆转录获得DNA作为PCR模板进行扩增。结果发现只扩增出基因1~4,以及基因1'、3'、5'、6',故锁定基因__________作为重点研究对象,后命名为基因P和基因Q。‎ ‎【答案】 (1). 染色体变异 (2). 3,4,7,9 (3). 亲本发生了自交 (4). 分离 (5). 叶肉 (6). 2和4‎ ‎【解析】‎ ‎【分析】‎ ‎1、PCR原理:在解旋酶作用下,打开DNA双链,每条DNA单链作为母链,以4种游离脱氧核苷酸为原料,合成子链,在引物作用下,DNA聚合酶从引物3'端开始延伸DNA链,即DNA的合成方向是从子链的5'端自3'端延伸的。‎ ‎2、DNA分子杂交的原理是利用了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 ‎【详解】(1)γ射线可以诱发大豆发生基因突变或者染色体变异。‎ ‎(2)将突变体甲与野生型大豆为亲本,进行正反交获得F1,则F1中含有突变体甲和野生型大豆的基因,对照电泳图,3,4,7,9含有双亲的基因,所以是杂交成功获得的,其他植株只含有1个亲本的基因型,可能是发生了自交。‎ F1自交收获F2,发现突变型∶野生型≈1∶3,说明遵循孟德尔的分离定律。‎ ‎(3)为确定基因1~6中与甲的叶皱缩直接相关的基因,基因的表达具有选择性,所以需要从叶肉细胞中提取总RNA,在没有缺失的8号染色体上只表达了1'、3'、5'、6',所以2和4可能与叶片的皱缩有关。‎ ‎【点睛】本题以题意“大豆突变体库中筛选出纯合突变体”的原理为切入点,围绕基因工程操作的基本程序、基因的分离定律相关知识,对各问题情境进行分析作答,理解PCR技术的基本原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