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安徽卷地理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安徽卷地理解析

‎ 2014年高考(安徽卷)地理解析 ‎ 四川省南充市白塔中学陈禄春 ‎ 第Ⅰ卷(选择题 共44分)‎ ‎ 本卷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2013年12月,安徽省人民政府颁布《安徽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主要规划目标到2020年),从开发内容上将全省划分为农产品主产区、城市化地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图7)。完成23~24题。‎ ‎ ‎ ‎23.图中代表重点生态功能区、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的分别是 A.Ⅰ Ⅱ Ⅲ B.Ⅰ Ⅲ Ⅱ C.Ⅱ Ⅲ Ⅰ D.Ⅲ Ⅰ Ⅱ ‎24.三类区域中 A.区间人口迁移主要由Ⅱ区迁往Ⅰ区 B.铁路建设成本Ⅱ区一般大于Ⅲ区 C.商业网点密度Ⅲ区一般大于Ⅰ区 D.承接省外产业转移的主要是Ⅱ区 解析 :本组题主要考查读图分析能力和安徽省的区域差异。第2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Ⅰ区主要分布于长江、淮河沿岸地区和工矿区,应为城市化地区;Ⅱ区主要分布于平原地区,应为农产品主产区;Ⅲ区分布于南部的黄山、大别山地区,多为低山丘陵地区,应为重点生态功能区。第24题A项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是从农村迁往城市,因为我国和本省目前正处于快速城市化时期;B项铁路建设成本是平原地区小于山区;C项商业网点密度是山区小于平原地区(城市化地区);D项承接省外产业转移的主要是Ⅰ区(城市化地区。)‎ 答案:23 D 24 A 欧洲鳗孵化于马尾藻海,幼体随着洋流到达欧洲西部沿海,然后进入河流生活,成年后回到马尾藻海,产卵后死亡。读图8,完成25~26题。‎ ‎ ‎ ‎25. 欧洲鳗从马尾藻海西南部迁往欧洲,首先借助的洋流属于 ‎①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②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③寒流 ④暖流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②④‎ ‎26. 甲地自然环境深受海洋影响,在河流水文特征方面表现为 A.含沙量小、冰短期 B.流量稳定、水量丰富 C.水量丰富、落差小 D.流速缓慢、流量稳定 解析:本题组用区域地理知识考查北大西洋洋流分布和欧洲河流水文特征与气候之间的关系。第25题从图中可知马尾藻海西南部到欧洲借助的洋流为北大西洋暖流。第26题关键词是“受海洋影响”,欧洲西部受海洋影响显著,形成全年温和湿润的温带海洋气候,降水丰富,且季节分配均匀;河流水文特征主要受气候影响。落差,流速,含沙量水文特征主要与流域地形平坦有关。‎ 答案 25 B 26 B ‎ 1958年竺可桢在《中国的亚热带》一文中指出:我国亚热带北界接近34°N,即淮河、秦岭、白龙江一线直至104°E;南界横贯台湾中部和雷州半岛南部……。完成27~28题 ‎27. 我国亚热带在34°N以南、104°E以西分布范围小,主要影响因素是 A. 纬度位置 B.地形 C.季风 D.海陆外置 ‎28. 北半球亚热带在我国分布总体偏南,是因为我国 A.冬季气温南高北低 B.地形阻挡了夏季风深入西北 ‎ C.夏季南北普遍高温 D.冬季风势力强且影响范围广 解析:本组题考查影响气候的因素。首先要搞清气候带中的“亚热带”是如何划分的,一般地,最冷月(北半球的1月)的平均气温在0°-15°C之间,为亚热带。第27题我国34°N以南、104°E以西地区与东部最大的差异是地形,海拔高气温低,才使得亚热带分布范围小。第28题与同纬度的欧洲西部和北美相比,我国亚热带偏南是因为来自高纬度地区寒冷冬季风势力强大,致使最冷月(北半球的1月)平均气温显著低于其它地区。‎ 答案:27 B 28 D ‎ 图9为我国科考队在北极点放置中国结时拍摄的照片。读图完成29~30题。‎ ‎29. 该照片拍摄日期、拍摄者或中国结影子的方位是 A. 3月21日、中国结影子指向正南 B.6月22日、拍摄者位于中国结东南 C. 8月20日、拍摄者位于中国结正南 D.9月16日、中国结影子指向东北 ‎30. 与图示地区相比,南极点及周边相应范围内 ‎①1月份冰层厚度大 ②3月份累计昼长长 ‎③7月份近地面气压高 ④9月份平均气温高 A. ‎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本组题考查极地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地图上的方向、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第29题北极点上有影子而且太阳高度还较高,应该是夏半年,可排除A、D项;在极点上四周方向都是正南,拍摄者在中国结的正南,影子也在中国结的正南,可排除A、B、D项。第30题南极地区为陆地,海拔高、气压低、冰川厚;北极地区是海洋,加上北大西洋暖流影响,温度比南极高,不论是1月还是7月都是南极冰层厚。南极点地区大约从9月23日-次年3月21日为极昼,所以从9月23日-次年3月21日的时期内,3月份累计昼长长。气温最高月份在1月份(南半球的季节与北半球相反)。‎ 答案: 29 C 30 A 鄱阳湖地区夏季的风向、降水等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位置变化的影响。鄱阳湖汛期水位上升,湖面辽阔;枯水期水位下降,水流归槽成为“赣江”(图10b)。图中的沙岭沙山(29.5°N附近)形成于2万年前,由松散沙粒组成。沙山临湖一侧发育了一系列垄(脊)槽(谷)相间的地形。读图10,完成31~32题。‎ ‎31. 受大气环流和地形分布(图10a)的影响,图10b所示地区 A.全年以偏北风为主,冬半年风速较大 B.夏半年以西南风为主,风速较大 C.全年以偏南风为主,夏半年风速较小 D.冬半年以东北风为主,风速较小 ‎32. 沙山及沙山上垄槽相间地形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 A.风力堆积、流水侵蚀 B.流水堆积、风力侵蚀 ‎ C.风力堆积、风力侵蚀 D.流水堆积、流水侵蚀 解析:本组题考查读图、分析材料的能力和大气环流对地质、地貌的影响。第31题:关键词“大气环流和地形分布(图10a)的影响”,从大气环流的角度看,该区域冬半年是偏北风(东北风),夏半年有部分时间(7-9月),副高高压脊位于该区北部,也是偏北风,所以全年以偏北风为主。从地形上看,该地地处河谷,且河流走向与冬季风向一致,两侧地势高,狭管效应强,故冬季风速大。我国总的气候特征也是夏季风强于冬季风。第32题,题干有“沙岭沙山(29.5°N附近)形成于2万年前,由松散沙粒组成。沙山临湖一侧发育了一系列垄(脊)槽(谷)相间的地形。”,可知物质松散;再从图10b可以看出,垄(脊)槽(谷)的走向为东北西南。可推测是由风力堆积,而非流水堆积而成。从图b中垄槽的走向,可知与冬季风(东北季风)一致,应是风力侵蚀的结果。‎ 答案:31 A 32 C 通过海面的热收支方式主要有辐射、蒸发和传导。图11示意世界大洋海面年平均热收支随纬度的变化。读图完成33题。‎ ‎ ‎ ‎33. 图中表示海面热量总收支差额、辐射收支差额、蒸发耗热量、海-气热传导差额的曲线,依次是 A.Q4、Q1、Q3、Q2 B.Q3、Q4、Q2、Q1‎ C.Q3、Q1、Q2、Q4 D.Q2、Q3、Q1、Q4‎ 解析:本题考查全球热量平衡和大气受热状况的纬度变化规律。涉及的知识有太阳辐射的纬度变化,天气与气候的纬度变化,气温的纬度变化,海陆分布的纬度差异等知识。海面热量总收支差额,应从低纬度向高纬度地区递减,应为Q3,蒸发量最大的是副热带海区(气温高,降水少,晴天多),故Q2为蒸发耗热量,可排除A和D。辐射收支差额和蒸发耗热量除在低纬海区外应该有很大的相关性,所以Q1为辐射。‎ 答案:C。 ‎ ‎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56分)‎ ‎34.(32分)根据材料和图1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很多中药材生长习性独特,有的喜阴,有地喜光,有的喜湿,有的耐寒,有的耐旱,有的耐盐碱……。甘肃省地理位置独特,是全国中药材资源大省,素有“天然药库”、“千年药乡”之称。近年来,依托中药材,甘肃制药、药膳食品、日化用品等工业蓬勃发展。‎ ‎⑴简述甘肃省地理位置的特点。(8分)‎ ‎⑵分析甘肃省种植中药材的区位优势。(12分)‎ ‎⑶说明依托中药材发展工业对甘肃省的积极影响。(12分)‎ 解析:本组题考查区域分析的能力。涉及地理位置特点,农业、工业区位和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 ‎(1) 描述地理位置的“特点”,图上给出的信息可以找出答案。经纬度是描述绝对位置;三大地形单元是说明相对位置;等温线是说明热量带的过渡;年等降水量线是说明干湿带的过渡。‎ ‎(2) 考查农业区位,从自然和社会经济两大方面分析其优势。自然方面联系到上一题甘肃省地理位置位置的过渡性特点和题干文字中药材生长条件的灵活性,可以得出甘肃省地形多样、气候类型多样,有利于中药材的多样化种植。社会经济方面,对应农业区位分析:市场、交通、劳动力、科技、政策和历史经验等。‎ ‎(3) 以工业区位分析的方法,考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即生态可持续、经济可持续和社会可持续。生态方面促进中药材种植,调整产业结构,改善生态;经济上,延长产业链,,促进经济发展;最后扩大就业,增加收入,社会可持续发展。‎ 答案:‎ ‎(1) 大致位于32N-43N,92E-109E,地处亚热带到中温带的过渡带;深居内陆,地处湿润区到干旱区的过渡带;地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结合部,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三大自然区交汇处;地处西北地区重要的交通和经济走廊(“丝绸之路”、“欧亚大陆桥”要道),毗邻新疆、青海、四川、陕西、宁夏、内蒙古并与蒙古国接壤,蒙、维、藏、回等少数民话聚居区结合部。‎ ‎(2) 自然地理环境县有过渡性、多样性特点,适合多种中药材生长,中药材资源丰富;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劳动力充足;产品质量好,中药材用途扩大,市场需求增加;地处西北交通要道,交通方便;中药材加工技术进步;政府政策引导,推动中药材种植。‎ ‎(3) 有利于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自然资源潜力,促进中药材专业化种植,调整种植业结构,改善生态环境;有利于延长产业链条,增加中药材附加值,带动贸易、物流、科技服务第三产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增加就业机会,提高收入水平,实现脱贫致富,弘扬传统医药文化,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 ‎ ‎35.(24分)根据材料和图1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霾是一种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的空气普遍混浊现象。其形成和分布通常主要由污染源和气象条件决定。图13表示某地区1961-2008年霾的年平均日数分布。图中甲地霾日数夏季少于冬季。‎ 图中乙地境内多中低山,坡度多在35°以下,森林覆盖率约为46%,曾承办国际雪联滑雪积分赛等赛事,目前正在积极参与2022年冬奥会的申办工作。‎ ‎⑴描述图示地区霾的年平均日数空间分布特点,并分析甲地霾日数夏季少于冬季的原因。(16分)‎ ‎⑵简述乙地具备承办冬奥会雪上项目比赛的有利自然条件。(8分)‎ 解析:考查地理图的阅读和材料的分析能力。‎ ‎(1)通过等值线描述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特征,可从由整体到局部,由总量到极值,最后注重细节和典型特征。对甲地霾的冬夏季多少差异分析,要注意其形成条件“其形成和分布通常主要由污染源和气象条件决定”,分析方向应该是对比甲地冬夏季污染源和气象条件的差异,同时要考虑图中甲地西侧太行山的作用。充分考虑区域地形、气候、植被和人类活动对气象和污染物的影响。‎ ‎(2)材料和图中可知:该地多中低山,坡度多在35°以下;森林覆盖率约为46%;北部有坝上高原、燕山等信息。再和冬奥会雪上项目建立的条件(气温低,地表积雪多;地势高,坡度缓;空气质量好等)联系,找出答案。‎ 答案:‎ ‎(1)总体上,中部、西南部多,自中部和西南部向周边地区减少,西南部最多;太行山东麓,燕山南麓多(冬季风北风坡多),华北平原东南部少,坝上高原少;城市地区较多,乡村地区较少。‎ ‎ 与冬季相比,甲地夏季盛行东南风,气流沿太行山东坡上升,加上近地面气温高(逆温现象少),空气对流旺盛,有利于干尘粒扩散;夏季降水多,空气较湿润,有利于干尘粒沉降;生活用煤量省,烟尘排放少;植被茂盛,吸烟滞尘作用强。‎ ‎(2)境内多中低山,地形条件利于冬季降雪,且纬度较高,冬季气温低,地表积雪持续时间长;山地坡度适中,适宜建设滑雪场地;地势较高,大气扩散条件好,污染小(霾日数少),植被覆盖率高,空气质量好。‎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