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06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广东省深圳市2020届高三下学期线上统一测试理综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试卷类型:A 2020年深圳市普通高中高三年级线上统一测试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动物细胞生命历程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动物细胞不具有全能性,不可能发育成个体 B. 在动物精子形成的过程中,中心体复制两次 C. 细胞分裂中着丝点数目是染色体计数的依据 D. 细胞衰老后染色体收缩,不利于基因的表达 【答案】A 【解析】 【分析】 衰老细胞的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 【详解】A、“多莉羊”的诞生,说明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的细胞核具有全能性,也可发育成个体,A错误; B、在动物精子形成的过程中,连续分裂两次,中心体复制两次,B正确; C、染色体的数目可根据着丝点的数目来确定,有几个着丝点就有几条染色体,C正确; D、基因的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过程,转录时需要DNA的一条链为模板,细胞衰老后,染色体收缩,DNA解旋困难,不利于基因的表达,D正确。 故选A。 【点睛】全能性的判断标准:看最终是否发育为一个完整个体。 2.有人将大肠杆菌的DNA聚合酶、4种脱氧核苷三磷酸(其中的脱氧腺苷三磷酸即dATP已被某种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微量的T2噬菌体DNA混合液在有Mg2+存在的条件下于37℃静置30min,经检测放射性标记进入了DNA分子。下列关于该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无DNA合成,因为实验装置中虽有原料的供应,但未提供能量 - 14 - B. 无DNA合成,因为细菌DNA聚合酶不能催化噬菌体的DNA复制 C. 有DNA合成,新合成DNA的碱基序列与T2噬菌体的DNA相同 D. 有DNA合成,新合成DNA的碱基序列与大肠杆菌中的DNA相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 脱氧腺苷三磷酸即dATP带放射性标记,它是DNA的基本单位,模板只有T2噬菌体DNA,静置30min,检测发现,DNA分子被该种放射性同位素标记,说明有新的DNA合成,故推测DNA发生了复制。 【详解】A、dATP为三磷酸脱氧腺苷,在DNA扩增中可以提供能量,同时可作DNA合成的原料,A错误; B、细菌DNA聚合酶同样能催化噬菌体的DNA复制,B错误; CD、混合液中模板只有噬菌体的DNA,故推测是以噬菌体的DNA为模板进行了DNA的复制,子代DNA与噬菌体的DNA相同,C正确,D错误。 故选C。 【点睛】DNA复制需要的基本条件:模板:解旋后的两条DNA单链;原料:四种脱氧核苷酸;能量:ATP;酶:解旋酶、DNA聚合酶等。 3.“生命观念”是指对观察到的生命现象及相互关系或特性进行解释后的抽象,是人们经过实证后的观点,比如结构与功能观、进化与适应观、稳态与平衡观、物质与能量观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溶酶体膜内侧的糖蛋白可防止溶酶体膜自身被酸性水解酶水解,体现了结构与功能间的相适应 B. 发生在细胞内的吸能反应一定与ATP的水解相联系,放能反应则一定与ATP的合成相联系 C. 生物体内各种过程的平衡受信息(遗传信息、激素、神经递质、细胞因子等)的调控 D. 适应是生物遗传变异与环境相互作用结果,包括结构与功能、生物与环境的相适应 【答案】B 【解析】 【分析】 - 14 - 溶酶体属于生物膜系统,在消化细胞内的物质时要吞噬这些物质,形成具有消化作用的小泡,所以溶酶体执行功能时要发生膜成分的更新;ATP好象是细胞内能量转换的“中转站”,我们可形象地把它比喻细胞内流通的能量“通货”,但其并非唯一的能源物质。 【详解】A、溶酶体膜内侧存在与细胞膜糖被类似的结构,此结构具有防止溶酶体膜被水解酶水解的作用,这体现了结构与功能间的适应,A正确; B、吸能反应一般与ATP水解的反应相联系,由ATP水解提供能量,但ATP不是唯一的能源物质,如GTP、UTP等也可供能,B错误; C、生物体内各种过程的平衡受信息的调控,如水盐平衡的调节需要抗利尿激素的调控,这体现了稳态与平衡观,C正确; D、适应是生物遗传变异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包括结构与功能(如细胞膜的流动性是其选择透过性的前提)、生物与环境的相适应(选择与适应),这体现了进化与适应观,D正确。 故选B。 【点睛】明确细胞结构与各种物质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4.油菜素(BR)是植物体内产生调节生长发育的重要物质,为探究油菜素(BR)对生长素(IAA)生理作用的影响,研究人员利用相应浓度的BR和IAA处理番茄萌发的种子,观察其对主根伸长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合理的是( ) A. BR的主要作用是抑制主根的伸长 B. BR可影响IAA作用浓度的最适点 C. 从图示可判断BR不属于植物激素 D. 乙组数据说明BR的作用具有二重性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可知,甲组表示在BR浓度为0 - 14 - 时对番茄主根生长的影响,故是对照组;此时自变量只有IAA浓度,可知IAA的作用是“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乙组BL浓度为100nM,据图可发现每个IAA浓度下,主根长度均小于未加BR时,故可推知BR抑制主根伸长。 【详解】得出 A、据图分析可知:BR可抑制主根的生长,但不能得出这是其主要功能,A错误; B、题图信息显示,在不施加BR时,IAA的最适浓度为100nM,施加BR后IAA作用的最适浓度为1000nM,B正确; C、油菜素(BR)是植物体内产生的调节生长发育的重要物质,BR属于植物激素,C错误; D、乙组没有设置梯度浓度的BR溶液对主根生长影响的实验,故不能证明BR对主根生长的作用具有两重性,D错误。 故选B。 【点睛】明确题图两条曲线的含义及“两重性”的内涵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5.澳洲老鼠毛色由常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M、m 和N、n)控制,M对m、N对n完全显性,其中M基因控制黑色素的合成,N基因控制褐色素的合成,两种色素均不合成时毛色呈白色。当M、N基因同时存在时,二者的转录产物会形成双链结构。用纯合的黑色和褐色亲本杂交,F1为白色,F1雌雄个体相互交配得到F2。不考虑交叉互换,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 含有M和N基因的个体毛色是白色,原因是两基因不能转录 B. 若F1测交后代表现型中黑色等于白色,则两对基因独立遗传 C. 可以推断F2中出现3种表现型,其中白色个体基因型有5种 D. F2中若褐色个体的比例接近1/4,则白色个体的比例接近1/2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意:白色的基因型为M_N_、mmnn,黑色个体的基因型为M_nn,褐色个体的基因型为mmN_,用纯合的黑色和褐色亲本杂交,F1为白色,亲本的基因型为MMnn和mmNN,F1基因型为MmNn。 【详解】A、由题干可知,当M和N基因同时存在时,二者的转录产物会形成双链结构进而无法继续表达,故含有M和N基因基因仍可转录,毛色为白色是转录产物没有表达的结果,A错误; B、若F1 - 14 - 测交后代中黑色个体数量等于褐色个体数量,不足以说明两对基因一定独立遗传,因无论是独立遗传还是连锁(M与n、m与N连锁),均可能出现上述结果,B错误; C、F1自交得到F2,F2中表现型为白色的个体基因型有MMNN、MmNN、MMNn、MmNn、mmnn五种的前提条件是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而据题干信息无法判断是否为独立遗传,C错误; D、若F2中褐色个体的比例接近1/4,说明M与n、m与N连锁,则白色个体的比例接近1/2,D正确。 故选D。 【点睛】解答此题需要充分考虑独立遗传及连锁的两种情况,并注意四个选项之间的递进推理关系。 6.草菇是一种食用真菌,喜温喜湿喜半阴,可在稻草和麦秸等农作物秸秆上栽培。某果园在果树下加入一个人工栽培的草菇种群,形成果树-草菇结构的立体农业,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对果树-草菇立体农业中的土壤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应采用取样器取样法 B. 稻草和麦秸中的能量在传递给草菇时,其能量传递效率一般在10%~20%之间 C. 在果园丰富度调查选取样方时,必须随机取样、避开过渡地带并适当增加样方 D. 稻草和麦秸中的能量可通过草菇被人类利用,提高了生态系统能量的利用率 【答案】B 【解析】 【分析】 立体农业方法具有四大特点:①多层次性,实行农牧渔相结合,充分利用生物间互惠共生关系,发挥群体优势;②充分利用阳光、水、气、热等自然资源,投入少,产出高;③保护环境,消除污染;④有利于生产、经济、社会、生态四种效益同步增长。 【详解】A、土壤动物体型较小,活动能力较强,宜采用取样器取样法,A正确; B、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大约为10%-20%,草菇为分解者,不属于某一营养级,B错误; C、在果园丰富度调查选取样方时,必须随机取样以避免主观因素影响,同时为保证实验结果准确,应避开过渡地带并适当增加样方,C正确; D、稻草和麦秸中的能量可通过草菇被人类利用,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该生态系统的能量利用率,D正确。 - 14 - 故选B。 【点睛】本题题干虽然含有“立体农业”几个字,但落脚点仍然是生态相关的基础知识考查,应结合相关知识分析作答。 7.为了探明臭柏幼苗在遮荫处理下的光合特性,通过盆栽实验,测定了 75% 遮荫处理下臭柏的叶面积、叶绿素含量等生理指标。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请分析回答: 株叶面积(cm2) 总叶绿素 (mg•g-1FW) 胞间CO2浓度 (μmol•mol-1) 净光合速率 (μmol•m-2•s-1) 75%遮荫 3715 1.67 297 4.47 自然条件 2856 1.41 178 14.05 (1)叶绿素中含量较多的色素是_________。光反应的产物中用于暗反应的有_________。 (2)自然条件下胞间CO2浓度更低,推测其原因是_________。75%遮荫处理一段时间后,臭柏幼苗产生的有利于提升光能利用率的变化是_________。 (3)为了进一步研究臭柏光合作用O2产生和CO2吸收的部位,有人设计了“叶绿体膜和叶绿体基质”离体实验。实验I:用酶破坏细胞壁,离心分离叶绿体;实验II:用充分研磨的方法破坏细胞,离心分离生物膜。在适宜光照的条件下,分别检测两组实验装置是否产生O2和吸收CO2,预测实验结果并分析原因: 实验I: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 实验II: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 【答案】 (1). 叶绿素a (2). 还原氢(或者[H]或者NADPH)和ATP (3). 光照强度大,净光合率高,消耗CO2较快 (4). 总叶绿素含量增加,叶面积增大 (5). 实验I:既有O2的产生,也有CO2的吸收 (6). 叶绿体类囊体膜完整,叶绿体基质得以保留;(补充答案:叶绿体完整,光合作用能正常进行) (7). 实验II:能产生O2,但不能吸收CO2 (8). 叶绿体被破坏,分离只得到破碎的类囊体膜,叶绿体基质流失(补充答案:实验II中只有类囊体膜,无叶绿体基质,只能进行光反应) - 14 - 【解析】 【分析】 分析表格数据可知:在75%遮荫条件下,株叶面积、总叶绿素及胞间CO2浓度均高于自然条件,但净光合速率遮荫条件低于自然条件。 【详解】(1)叶绿素中含量较多的色素是叶绿素a;光反应的产物有[H]、ATP和O2,其中[H]和ATP可用于暗反应中C3的还原; (2)据表格数据可知,自然条件下植物的净光合速率较遮荫条件高,原因是光照强度较强,植物光合作用较强,故消耗CO2也较快;据表格可知:75%遮荫处理一段时间后,臭柏幼苗的总叶绿素含量增加,叶面积增大,这些变化均有利于提升光能利用率; (3)光合作用O2产生和CO2吸收的部位分别是叶绿体类囊体薄膜和叶绿体基质;实验I用酶破坏细胞壁,离心分离得到叶绿体;实验II用充分研磨的方法破坏细胞,离心分离生物膜,再将其置于适宜光照的条件下,则预测实验结果为: 因实验I叶绿体完整,光反应和暗反应均可正常进行,故既有O2的产生,也有CO2的吸收; :实验II中只有类囊体膜,无叶绿体基质,只能进行光反应,故该组只能产生O2,但不能吸收CO2。 【点睛】明确光合作用的过程及影响因素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解答(3)时应结合光反应和暗反应的条件和场所分析作答。 8.将新生小鼠的神经元置于小鼠血浆中,将一电流表的两个接线头分别接于神经纤维的a、b两处细胞膜外表面,当在a的左侧给予神经纤维一适当刺激,可迅速引发此处兴奋产生和传导。请回答: (1)神经纤维兴奋处膜电位表现为_________,其形成原因是_________。处于兴奋状态的神经元内钠离子浓度_________(填“低于”“等于”或“高于”)血浆中钠离子浓度。 (2)在a的左侧施加刺激后电流表指针发生了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据此能否得出兴奋在神经纤维上能够双向传导的结论。如能,请说明理由;如不能,请提出解决方案。_________。 - 14 - (3)若实验所用神经元先经过了24h、5℃低温处理,测得动作电位峰值较处理前有所下降,分析其原因是_________。 【答案】 (1). 外负内正 (2). 钠离子内流 (3). 低于 (4). 不能;解决方案:在a、b两点之间(除a、b之间的中间点之外)施加适宜的刺激,观察电流表指针是否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5). 低温使钠离子通道活性降低(細胞膜对Na+的通遗性降低)。使神经兴奋时钠离子内流量减少;同时低温使钠钾泵的活性和能量供应减少,细胞膜两侧的Na+浓度差减小 补充答案:低温引起神经元酶的活性降低;细胞呼吸速率下降,细胞膜的通透性降低,从而使神经兴奋时钠离子内流减少) 【解析】 【分析】 静息电位形成的原因是钾离子外流,动作电位形成的原因是钠离子内流,静息电位时的钾离子外流和动作电位时的钠离子内流均是协助扩散,扩散的速率与细胞膜内外相应离子的浓度差有关。 【详解】(1)动作电位的形成是钠离子大量内流所致,神经纤维兴奋处膜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无论有没有产生动作电位,膜内钠离子浓度始终小于膜外(血浆中)浓度; (2)当将电流表的两端分别接在a、b两处,在a左侧给予一适当刺激,受刺激部位立即产生兴奋,当兴奋传至a处,电流表发生一次偏转,再传到b处,电流表发生一次方向相反的偏转,这只能证明神经纤维上兴奋能够发生(一个方向的)传导;要通过一次刺激证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能双向传导 ,应在在a、b两点之间(除a、b之间的中间点之外)施加适宜的刺激,观察电流表指针是否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3) 若神经元先经过了24h、5℃的低温处理,测得动作电位峰值较处理前有所下降,原因主要是钠离子内流减少造成的,而钠离子内流减少是由于低温引起的:低温使钠离子通道活性降低(細胞膜对Na+的通遗性降低)。使神经兴奋时钠离子内流量减少;同时低温使钠钾泵的活性和能量供应减少,细胞膜两侧的Na+浓度差减小。 【点睛】明确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形成的原因,并能结合题干信息分析作答是解题关键。 9.荒漠藻类是一种生长在荒漠地区的土壤藻类,可通过自身的生理作用影响和改变荒漠环境。在荒漠藻类作用下,干旱的荒漠地表依次经历藻结皮、苔藓结皮、地衣结皮和高等植物的入侵和拓殖,发展到草木阶段。回答下列问题: - 14 - (1)在荒漠群落发生演替的过程中,_________被替代,群落中物种的_________逐渐增加。 (2)群落演替最终要能达到森林所需的主要条件是_________。 (3)荒漠地区高等植物的入侵、拓殖和外来物种入侵存在哪些本质区别?_________。 (4)荒漠藻类一般只生活在空气污染程度小的荒漠地区,综合上述信息,荒漠藻类可应用于_________。 【答案】 (1). 优势物种 (2). 丰富度(数目/多样性) (3). 气候适宜 (4). 荒漠地区高等植物是通过自然途径迁移到荒漠生态系统,外来物种入侵是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到生态系统 (5). 治理荒漠化、作为监测空气污染的指示植物 【解析】 【分析】 群落演替的原因: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详解】(1)在荒漠藻类的作用下,干旱的荒漠地表依次经历藻结皮、苔藓结皮、地衣结皮和高等植物的入侵和拓殖,最终发展到草木阶段,在该群落演替过程中,优势物种逐渐被替代,群落中物种的丰富度逐渐增加; (2)一般森林阶段是群落演替的顶级群落,若环境比较干旱,则不能形成森林,故群落演替最终要能达到森林所需的主要条件是气候适宜; (3)荒漠地区高等植物是通过自然途径迁移到荒漠生态系统,逐渐成为优势种群并不断拓展,增加了当地物种的多样性;而外来物种入侵是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到生态系统,可能会降低当地的物种多样性; (4)由题干信息可知“荒漠藻类是一种生长在荒漠地区的土壤藻类,可通过自身的生理作用影响和改变荒漠环境”,即该植物一般只生活在空气污染程度小的荒漠地区,故可将其作为监控空气污染的指示植物,也可用于治理荒漠化。 【点睛】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群落演替的概念、类型及实例,掌握影响群落演替的影响因素,并能结合题干中荒漠藻类的特点分析作答。 - 14 - 10.根据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位置,可分为伴性遗传和常染色体遗传,其中伴性遗传又分为伴X遗传(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上)、伴Y遗传(基因仅位于Y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上)和同源区段遗传(基因位于X与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某研究人员从世代连续培养的野生型红眼果蝇种群中分离出雌、雄各一只紫眼突变体,并进行了以下实验。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①:紫眼雌果蝇×野生型雄果蝇→F1均为红眼→F1雌雄相互交配得F2,F2中红眼﹕紫眼=3﹕1 实验②:紫眼雄果蝇×野生型雌果蝇→F1均为红眼→F1雌雄相互交配得F2,F2中红眼﹕紫眼=3﹕1 (1)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可确定果蝇眼色的遗传不可能是伴Y遗传和伴X遗传,确定的依据分别是_________。 (2)研究人员提出了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位于X、Y染色体同源区段的假设(假设1)。你认为果蝇眼色基因的位置还可以提出哪一种假设(假设2)。_________。 (3)为了判断上述何种假设成立,需要对实验①、②的结果做进一步的观测,则支持上述假设1的观测结果是_________。 【答案】 (1). 若果蝇眼色的遗传为伴Y遗传,则实验①的F1和F2中所有雄性果蝇的眼色均表现为红眼;实验②的F1和F2中所有雄性果蝇的眼色均表现为紫眼,而实际杂交结果与之不符 若果蝇眼色的遗传是伴X遗传,则实验①F1应为红眼:紫眼=1:1,F2也应为红眼:紫眼=1:1,与实际杂交结果不符 (2). 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3). 实验①F2中紫眼果蝇性别是雌性,实验②F2中紫眼果蝇性别是雄性 【解析】 【分析】 基因在染色的位置有以下可能:位于常染色体;位于X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位于XY的同源区段;位于Y染色体,可假设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为B、b,据此分析作答。 【详解】(1)若控制眼色的基因仅位于Y染色体体(伴Y遗传),则实验①的F1和F2中所有雄果蝇均应与亲代雄蝇的表现型相同,即均表现为红眼;实验②的F1和F2中所有雄性果蝇的眼色均应与亲代雄蝇相同,表现为紫眼,而实际杂交结果与之不符,故不可能位于Y染色体; 由杂交实验①②的表现型及比例可知,红眼对紫眼为显性,若该性状为伴X遗传,则实验①为XbXb×XBY→F1:XBXb、XbY→F2:XBXb、XbXb、XBY、XbY,即F1应为红眼:紫眼=1:1,F2也应为红眼:紫眼=1:1,与实际结果不符,故不可能为伴X遗传; (2)根据题意,该性状不可能位于Y染色体及仅位于X染色体,故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还可能位于XY的同源区段(假设1)或是常染色体(假设2); - 14 - (3)为了判断上述何种假设成立,需要对实验①、②的结果做进一步的观测,若假设1成立,则: 实验①为:XbXb×XBYB→F1:XBXb、XbYB→F2:XBXb、XbXb、XBYB、XbYB,即F2紫眼性别为雌性; 实验②为:XbYb×XBXB→F1:XBXb、XBYb→F2:XBXB、XBXb、XBYb、XbYb,即F2紫眼性别为雄性。 【点睛】本题以“世代连续培养的野生型红眼果蝇种群中分离出雌、雄各一只紫眼突变体”为背景材料,综合基因在染色体的位置判断,解答此题应结合设问采用假设的方法逐项分析的方法。 11.纤维素的微生物分解对减轻废弃物污染和作物秸秆再利用具有重要应用价值。某兴趣小组从富含纤维素的土壤中取样,加入选择培养基中进行振荡培养,待培养液混浊后接种于鉴别培养基上进行培养,筛选出能够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请回答: (1)上述选择培养的目的是_________。培养过程中“振荡”作用是_________。 (2)鉴别培养时,为了得到单菌落,常采用平板划线法或_________进行接种,后一种方法测得的菌落数比活菌实际数目低的原因是_________。 (3)鉴别培养基中需加入_________才能对纤维素分解菌加以筛选。鉴别培养后,培养基中出现了几个以菌落为中心的透明圈,根据_________( 填 “菌落直径”、“透明圈直径”或“透明圈直径/菌落直径”)的大小可初步筛选出高效纤维素分解菌。 (4)从纯化培养得到的纤维素分解菌中分离提取纤维素酶后怎样确定该酶酶活性的高低?_________。 【答案】 (1). 促进纤维分解菌生长,抑制其他微生物生长(或增加纤维分解菌的浓度) (2). 促进微生物对营养物质和氧气的充分接触和利用 (3). 稀释涂布平板法 (4). 两个或多个细菌聚在一起只能形成一个菌落 (5). 刚果红 (6). 透明圈直径/菌落直径 (7). 将分离提取的纤维素酶与纤维素混合,通过测定单位时间、单位体积中葡萄糖的生成量确定该酶酶活性的高低 【解析】 【分析】 从土壤中分离纤维素分解菌的一般步骤是:土壤取样、选择培养、梯度稀释、涂布培养和筛选菌株;筛选纤维素分解菌需要用以纤维素为唯一碳源的选择培养基,纤维素分解菌可以用刚果红染液进行鉴别,在培养基中加入刚果红染液,在其菌落周围会出现透明圈。 【详解】(1)选择培养的目的是增加目的菌(纤维素分解菌)的浓度,同时也可抑制其他微生物的生长;为促进微生物对营养物质和氧气的充分接触和利用, 培养过程中需“振荡”。 - 14 - (2)常用的接种方法有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其中稀释涂布平板法的具体操作是先将菌液进行一系列的梯度稀释,然后取少量菌液涂布在培养基表面,合适的稀释度下可以获得单个菌体形成的菌落,但当两个或多个细胞连在一起时,平板上只能形成一个菌落,故这种方法统计到的菌落数比活菌的实际数目要低。 (3)鉴别培养基是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试剂或化学药品,通过微生物产生的某种代谢产物与其反应产生明显的特征变化而加以筛选,对纤维素分解菌加以筛选时通常需要加入刚果红;使用刚果红染色法时,纤维素酶作用的透明圈的直径与菌落直径比越大,酶活性越强,故根据透明圈直径/菌落直径的大小可初步筛选出高效纤维素分解菌。 (4)纤维素酶活性的测定方法一般是对纤维素酶分解滤纸等纤维素后所产生的葡萄糖进行定量测定,这种定量测定能对单位时间、单位体积重葡萄糖的增加量进行测定,从而反映出纤维素酶的活性。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土壤中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及提纯的相关知识,熟记相关知识并能迁移运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 是一种常见慢性病,可用单克隆抗体(简称单抗)进行治疗。请回答下列有关单克隆抗体制备和应用的问题: (1)通过细胞工程制备单克隆抗体的方法是将从小鼠脾脏中提取的已免疫B淋巴细胞与小鼠_________相融合。经选择性培养基筛选出的杂种细胞还需要进行_________,其目的是_________。 (2)利用抗癌的单克隆抗体等制成的“生物导弹”能在原位杀死癌细胞的原因是_________。 (3)传统制备抗体的方法是从已注射了特定抗原的动物的_________中分离抗体,单克隆抗体相较于传统方法制备的抗体的优点是_________。 (4)除了上述工程技术外,制备单克隆抗体途径还有_________(答两条途径)。 【答案】 (1). 骨髓瘤细胞 (2). 克隆化培养和抗体检测 (3). 获得足够数量的能分泌特定抗体的杂交瘤细胞 (4). 借助单克隆抗体的导向作用,能将药物定向带到癌细胞所在的位置(补充答案:抗癌的单克隆抗体与癌细胞表明的抗原特异结合,从而能将药物带至癌细胞处) (5). 血清(或血浆) (6). 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可大量制备 (7). 将无限增殖的调控基因导入已免疫的B淋巴细胞、将合成某抗体的基因导入骨髓瘤细胞 【解析】 【分析】 单克隆抗体:由单个B - 14 - 淋巴细胞进行无性繁殖形成的细胞系所产生出的化学性质单一、特异性强的抗体;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并可能大量制备的特点。 【详解】(1)因经过免疫的B淋巴细胞在体外培养条件下不能无限增殖,而骨髓瘤细胞具有在体外培养条件下无限增殖的能力,故需将B淋巴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为最终能够筛选出足够数量的能分泌特定抗体的杂交瘤细胞,经选择性培养基筛选出的杂种细胞还需要进行(多次)克隆化培养和抗体检测; (2)把抗癌细胞的单克隆抗体跟放射性同位素等相结合,制成“生物导弹”注入患者体内,能在原位杀死癌细胞的原理是借助单克隆抗体的导向作用,能将药物定向带到癌细胞所在位置,在原位杀死癌细胞而不损伤正常细胞; (3)传统制备抗体的方法是向动物体内反复注射某种抗原,使B细胞和记忆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然后从动物血清(或血浆)中分离所需抗体;单克隆抗体的相较于传统方法的优点是特异性强、灵敏度高、产量大(可大量制备); (4)除诱导动物细胞融合制备单抗之外,也可以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无限增殖调控基因分离出来再导入到已免疫的B淋巴细胞中;或将合成某抗体的基因导入骨髓瘤细胞(也可利用细胞核移植技术将浆细胞的细胞核移入到含有无限增殖基因的细胞质中,获得重组细胞,最终获得单克隆抗体)。 【点睛】单克隆抗体的作用:①作为诊断试剂:(最广泛的用途)具有准确、高效、简易、快速的优点;②用于治疗疾病和运载药物:主要用于治疗癌症,可制成“生物导弹”。 - 14 - - 14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