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南郊中学2020届高三第五次月考化学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南郊中学2020届高三第五次月考化学试题

三原南郊中学2020届第五次月考 化学试题 ‎ ‎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O 16 K 39 Cr 52 Na 23 S 32‎ 第I卷(选择题 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题仅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3分,共48分。)‎ ‎1.化学与人类生产、生活、社会可持续发展等密切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活性炭具有除异味和杀菌消毒作用 B. 碳化硅是一种新型的有机高分子材料 C. “光化学烟雾”、“硝酸型酸雨”的形成与氮氧化物有关 D. 为更好地为植物提供N、P、K三种营养元素,可将草木灰与NH4H2PO4混合使用 ‎【答案】C ‎【解析】‎ ‎【详解】A.活性炭有吸附性能,可去除异味,但没有杀菌消毒能力,故A错误;‎ B.碳化硅是一种新型的无机非金属性材料,故B错误;‎ C.氮氧化物可导致光化学烟雾及酸雨发生,则“光化学烟雾”、“硝酸型酸雨”的形成都与氮氧化物有关,故C正确;‎ D.草木灰中含有碳酸钾,碳酸根离子与铵根离子双水解生成一水合氨,一水合氨分解生成氨气,所以草木灰与NH4H2PO4混合使用会降低氮肥的肥效,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2.下列化学用语对事实的表述正确的是 (  )‎ A. CH4或CCl4分子的比例模型:‎ B. 硫化钠的电子式:‎ C. H2S的电离方程式:H2S2H++S2-‎ D. 由Na和Cl形成离子键的过程:‎ ‎【答案】D ‎【解析】‎ ‎【详解】A.C原子半径比Cl原子半径小,比例模型不能表示CCl4分子,故A错误;‎ B.硫化钠是离子化合物,其电子式为,故B错误;‎ C.H2S是二元弱酸,分步电离,其一级电离方程式为H2SH++HS-,故C错误;‎ D.NaCl为离子化合物,则由Na和Cl形成离子键的过程为,故D正确;‎ 答案为D。‎ ‎3.中国传统文化中包括许多科技知识。下列古语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 熬胆矾(CuSO4·5H2O)铁釜,久之亦化为铜 B.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C. 凡石灰(CaCO3)经火焚炼为用 D. 丹砂(HgS)烧之成水银,积变又成丹砂 ‎【答案】B ‎【解析】‎ ‎【详解】A. 熬胆矾(CuSO4·5H2O)铁釜,久之亦化为铜,反应为Fe+Cu2+ =Fe2++Cu,与题意不符,A错误;‎ B.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过程为金的富集,不涉及化学变化,符合题意,B正确;‎ C. 凡石灰(CaCO3)经火焚炼为用,反应为CaCO3CaO+ CO2↑,与题意不符,C错误;‎ D. 丹砂(HgS)烧之成水银,积变又成丹砂,反应有HgSHg+S,Hg+S=HgS,与题意不符,D错误;‎ 答案为B。‎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氢氧燃料电池放电时化学能全部转化为电能 B. 反应4Fe(s)+3O2(g)2Fe2O3(s)常温下可自发进行,该反应为吸热反应 C. 3 mol H2与1 mol N2混合反应生成NH3,转移电子的数目小于6×6.02×1023‎ D. 在酶催化淀粉水解反应中,温度越高淀粉水解速率越快 ‎【答案】C ‎【解析】‎ ‎【详解】A项,氢氧燃料电池放电时化学能不能全部转化为电能,理论上能量转化率高达85%~90%,A项错误;‎ B项,反应4Fe(s)+3O2(g)=2Fe2O3(s)的ΔS0,该反应常温下可自发进行,该反应为放热反应,B项错误;‎ C项,N2与H2的反应为可逆反应,3molH2与1molN2混合反应生成NH3,转移电子数小于6mol,转移电子数小于66.021023,C项正确;‎ D项,酶是一类具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质,酶的催化作用具有的特点是:条件温和、不需加热,具有高度的专一性、高效催化作用,温度越高酶会发生变性,催化活性降低,淀粉水解速率减慢,D项错误;‎ 答案选C。‎ ‎【点睛】本题考查燃料电池中能量的转化、化学反应自发性的判断、可逆的氧化还原反应中转移电子数的计算、蛋白质的变性和酶的催化特点。弄清化学反应中能量的转化、化学反应自发性的判据、可逆反应的特点、蛋白质的性质和酶催化的特点是解题的关键。‎ ‎5.下列有关热化学方程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已知甲烷的燃烧热为890.3 kJ/mol,则甲烷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CH4(g)+2O2(g)=CO2(g)+2H2O(g) ΔH=-890.3 kJ/mol B. 已知C(s,金刚石)=C(s,石墨)ΔH=−1.9 kJ·mol−1,则石墨比金刚石稳定 C. 已知中和热为ΔH=-57.3 kJ/mol,则NaOH与醋酸反应的中和热可以表示为:NaOH(aq)+CH3COOH(aq)=CH3COONa(aq)+H2O(l) ΔH=−57.3 kJ·mol−1‎ D. 已知S(g)+O2(g)=SO2(g) ΔH1;S(s)+O2(g)=SO2(g) ΔH2,则ΔH1>ΔH2‎ ‎【答案】B ‎【解析】‎ ‎【详解】A.已知甲烷的燃烧热为890.3 kJ•mol-1,则甲烷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CH4(g)+2O2(g)=2CO2(g)+2H2O(l)△H=-890.3 kJ•mol-1,故A错误;‎ B.已知C(石墨,s)=C(金刚石,s)△H>0,石墨能量低,则金刚石不如石墨稳定,故B正确;‎ C.醋酸电离吸热,中和反应放热,且焓变为负,则NaOH(aq)+CH3COOH(aq)═CH3COONa(aq)+H2O(l)△H>-57.3 kJ•mol-1,故C错误;‎ D.固体硫燃烧时要先变为气态硫,过程吸热,气体与气体反应生成气体比固体和气体反应生成气体产生热量多,但反应热为负值,所以△H1<△H2,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睛】判断热化学方程式正误的观察点:“一观察”:化学原理是否正确,如燃烧热和中和热的热化学方程式是否符合燃烧热和中和热的概念;“二观察”:状态是否标明;“三观察”:反应热ΔH的符号和单位是否正确;“四观察”:反应热的数值与物质的系数是否对应。‎ ‎6.已知NA是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 常温常压下,‎17g甲基(-14CH3)所含的中子数为8NA B. 电解精炼铜,当外电路通过NA个电子时;阳极质量减少‎32g C. 1 mol K2Cr2O7被还原为Cr3+转移的电子数为6NA D. ‎17g H2O2中含有非极性键的数目为0.5NA ‎【答案】B ‎【解析】‎ ‎【详解】A.‎17g甲基的物质的量为1mol,而甲基中含8个中子,故1mol甲基中含8NA个中子,故A正确;‎ B.电解精炼铜时,阳极上放电的除了铜,还有比铜活泼的金属杂质,故当转移NA个电子时,阳极减少的质量不可能等于‎32g,故B错误;‎ C.1 mol K2Cr2O7中含2mol+6价的Cr,故1 mol K2Cr2O7被还原为Cr3+转移的电子数为6 NA,故C正确;‎ D.H2O2的结构式为H-O-O-H,‎17g H2O2的物质的量为=0.5mol,则‎17g H2O2含有非极性键的数目为0.5NA,故D正确;‎ 故答案为B。‎ ‎7.常温下,下列各组离子一定能在指定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A.   溶液中:、、、‎ B.  的溶液中:、、、‎ C. 与Al反应能放出的溶液中:、、、‎ D. 水电离的溶液中:、、、‎ ‎【答案】A ‎【解析】‎ ‎【详解】解:  溶液中,该组离子之间不反应,可大量共存,故A正确; ‎ B. 的溶液,显酸性,不能大量存在,故B错误; ‎ C.与Al反应能放出的溶液,为非氧化性酸或强碱溶液,碱溶液中不能大量存在,酸溶液中或、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不生成氢气,故C错误; ‎ D.水电离的的溶液,为酸或碱溶液,酸溶液中不能大量存在、,故D错误; ‎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离子的共存,为高频考点,把握习题中的信息及常见离子之间的反应为解答的关键,侧重氧化还原反应、复分解反应的离子共存考查,题目难度不大。‎ ‎8.某同学为测定Na2CO3固体(含少量NaCl)的纯度,设计如下装置(含试剂)进行实验。‎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必须在②③间添加吸收HCl的装置 B. ④的作用是防止空气中的气体影响实验的精确度 C. 通入空气的作用是保证②中产生的气体完全转移到③中 D. 称取样品和③中产生的沉淀的质量即可求算Na2CO3固体的纯度 ‎【答案】A ‎【解析】‎ ‎【详解】A项,氢氧化钡足量,挥发出的HCl先被吸收,不会影响BaCO3沉淀的生成和测定,无需单独添加吸收HCl的装置,故A项错误;‎ B项,碱石灰可与二氧化碳反应,吸收水分,可防止空气中气体影响实验的精确度,故B 项正确;‎ C项,根据③中沉淀的质量计算碳酸钠的纯度,故需要通入空气,保证②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完全转移到③中,被充分吸收,减小实验误差,故C项正确;‎ D项,③中产生的沉淀为碳酸钡,③中根据碳酸钡的质量可计算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②中根据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计算样品中的碳酸钠质量,根据称取样品的质量即可求算碳酸钠固体的纯度,故D项正确。‎ 故答案选A。‎ ‎9.下列离子方程式能用来解释相应实验现象的是 (  )‎ A. 向氢氧化镁悬浊液中滴加氯化铵溶液,沉淀溶解:‎ B. 向沸水中滴加饱和氯化铁溶液得到红褐色液体:‎ C. 二氧化硫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D. 用铜做电极电解NaCl溶液: 2Cl﹣+2H2OH2↑+Cl2↑+2OH﹣‎ ‎【答案】A ‎【解析】‎ ‎【详解】A.向氢氧化镁悬浊液中滴加氯化铵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镁和一水合氨,氢氧化镁沉淀溶解,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Mg(OH)2+2NH4+═Mg2++2NH3•H2O,故A正确;‎ B.向沸水中滴加饱和氯化铁溶液得到红褐色液体,说明反应生成氢氧化铁胶体,正确的离子方程为:Fe3++3H2OFe(OH)3(胶体)+3H+,故B错误;‎ C.二氧化硫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正确的离子方程式为:5SO2+2H2O+2MnO4-═5SO42-+2Mn2++4H+,故C错误;‎ D.用铜做电极电解NaCl溶液时,阳极上Cu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离子方程式为Cu+2H2OCu(OH)2↓+H2↑,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10.W、X、Y、Z均为短周期主族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且原子核外L电子层的电子数分别为0、5、8、8,它们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原子半径:W>X B. 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Y<Z C. 阴离子的还原性:W>Z D. X与Y不能存在于同一离子化合物中 ‎【答案】C ‎【解析】‎ ‎【分析】‎ W的L层无电子,则W是H元素;X的L层有5个电子,则X是N元素,Y与Z的L层都是8个电子,则二者都是第三周期元素。由“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8”‎可知Y与Z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2。又因为Z的原子序数大于Y且均为主族元素,所以Y是P,Z是Cl元素。‎ ‎【详解】A、核外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则氮元素原子半径大于氢原子半径,A错误;‎ B、未指明是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故不能判断酸性(如:H3PO4>HClO,但H3PO4<HClO4),B错误;‎ C、H元素的非金属性比Cl弱,所以简单阴离子的还原性W>Z,C正确;‎ D、N与P可以同时存在于同一离子化合物中,如磷酸铵,D错误;‎ 答案选C。‎ ‎11.室温下,关于pH=11的NH3·H2O溶液,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c(NH3·H2O)=10-3mol/L B. 由水电离出的c(H+)=10-11 mol/L C. 加入少量 NH4Cl固体,NH3·H2O的电离平衡逆向移动,KW值减小 D. 加入等体积 pH=3的盐酸,所得溶液:c(Cl-)>c(NH4+)>c(H+)>c(OH-)‎ ‎【答案】B ‎【解析】‎ ‎【详解】A. NH3·H2O在溶液中存在电离平衡,因此c(NH3·H2O)>c(OH-),室温下溶液的pH=11,则c(OH-)=10-3mol/L,由于c(NH3·H2O)>c(OH-),所以c(NH3·H2O)>10-3mol/L,A错误;‎ B.氨水中氢离子由水电离产生,溶液的pH=11,则c(H+)=10-11mol/L,即由水电离出的c(H+)=10-11 mol/L,B正确;‎ C.NH3·H2O在溶液中存在电离平衡:NH3·H2ONH4++OH-,加入少量 NH4Cl固体,溶液中c(NH4+)增大,NH3·H2O的电离平衡逆向移动,但由于温度不变,所以水的离子积KW 值不变,C错误;‎ D.pH=11的NH3·H2O溶液中,c(OH-)=10-3mol/L,加入等体积 pH=3的盐酸,H+与OH-恰好发生中和反应,但由于c(NH3·H2O)>c(OH-),因此NH3·H2O过量,使溶液显碱性,c(OH-)>c(H+),NH3·H2O电离产生NH4+),使溶液中c(NH4+)>c(Cl-),盐电离产生的离子浓度大于弱电解质电离产生的离子浓度,故c(NH4+)>c(OH-),因此该溶液中离子浓度关系为:c(NH4+)>c(Cl-)>c(OH-)>c(H+),D错误;‎ 故合理选项是B。‎ ‎12.下列关系图中,A是一种正盐,B是气态氢化物,C是单质,F是强酸。当X无论是强酸还是强碱时都有如下转化关系(其他反应产物及反应所需条件均已略去),当X是强碱时,过量的B跟Cl2反应除生成C外,另一产物是盐酸盐。‎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是( )‎ A. 当X是强酸时,A、B、C、D、E、F中均含同一种元素,F可能是H2SO4‎ B. 当X是强碱时,A、B、C、D、E、F中均含同一种元素,F是HNO3‎ C. B和Cl2的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 D. 当X是强酸时,C在常温下是气态单质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图中的转化关系可知,A一定是弱酸的铵盐,当X是强酸时,A、B、C、D、E、F分别是:Na2S、H2S、S、SO2、SO3、H2SO4;当X是强碱时,A、B、C、D、E、F分别是:NH4Cl、NH3、N2、NO、NO2、HNO3。‎ ‎【详解】A.由上述分析可知,当X强酸时,F是H2SO4,故A正确;‎ B.由上述分析可知,当X是强碱时,F是HNO3,故B正确;‎ C.无论B是H2S 还是NH3,B和Cl2的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故C正确;‎ D.当X是强酸时,C是硫,在常温下是固态单质,故D错误;‎ 答案选D。‎ ‎13.一种肼(N2H4)燃料电池的结构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a为正极,电极反应式为:N2H4-4e-+4OH-=N2↑+4H2O B. 外电路中每通过1mol 电子,则有NA个Na+穿过交换膜向正极移动 C. b极的电极反应式为H2O2+2e-=2OH-‎ D. 用该电池作电源电解饱和食盐水,当得到0.1mol Cl2时,至少要消耗0.1mol N2H4‎ ‎【答案】B ‎【解析】‎ ‎【详解】A.a电极区N2H4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应为燃料电池的负极,发生的电极反应为N2H4-4e-+4OH-=N2↑+4H2O,故A错误;‎ B.原电池工作时,阳离子向正极移动,则外电路中每通过1mol 电子,则有NA个Na+穿过交换膜向正极移动,故B正确;‎ C.b极为正极,电解质溶液为H2SO4,则电极反应式为H2O2+2e-+2H+=2H2O,故C错误;‎ D.电解饱和食盐水,当得到0.1mol Cl2时,转移0.2mole-,则至少要消耗 N2H4的物质的量为=0.05mol,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14.下列图中的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 A. 验证FeCl3对H2O2分解反应有催化作用 B. 探究温度对平衡2NO2N2O4的影响 C. 除去CO2气体中混有的SO2‎ D. 比较HCl、H2CO3和H2SiO3的酸性强弱 ‎【答案】B ‎【解析】‎ ‎【详解】A.温度和催化剂都可影响反应速率,比较催化剂的影响,应在温度相同的条件下进行对比实验,故A错误;‎ B.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降低温度平衡向放热反应方向移动,其它条件相同,只有温度改变,所以可以探究温度对平衡的影响,故B正确;‎ C.CO2和SO2都可与碳酸钠溶液反应,应用饱和碳酸氢钠除杂,故C错误;‎ D、盐酸易挥发,不能排除盐酸的干扰,应先通过饱和碳酸氢钠除去二氧化碳中的氯化氢,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睛】D选项为易错点,容易忽视盐酸的挥发性。‎ ‎15.乙烯气相直接水合反应制备乙醇:C2H4(g)+H2O(g) C2H5OH(g)。乙烯的平衡转化率随温度、压强的变化关系如下(起始时,n(H2O)=n(C2H4)=1 mol,容器体积为‎1 L)。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乙烯气相直接水合反应的∆H<0‎ B. 图中压强的大小关系为:p1>p2>p3‎ C. 图中a点对应的平衡常数K =‎ D. 达到平衡状态a、b所需要的时间:a>b ‎【答案】B ‎【解析】‎ ‎【分析】‎ A. 温度升高,乙烯的转化率降低,平衡逆向移动;‎ B. 增大压强,平衡正向移动,乙烯的转化率增大;‎ C. 由图象可知a点时乙烯的转化率为20%,依据三段法进行计算并判断;‎ D. 升高温度,增大压强,反应速率加快。‎ ‎【详解】A. 温度升高,乙烯的转化率降低,平衡逆向移动,正向为放热反应,∆H<0,A项正确;‎ B. 增大压强,平衡正向移动,乙烯的转化率增大,由图可知,相同温度下转化率p1a,所需要的时间:a>b,D项正确;‎ 答案选B。‎ ‎16.用NaOH溶液吸收烟气中的SO2,将所得的Na2SO3溶液进行电解,可循环再生NaOH,同时得到H2SO4,其原理如图所示。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 A. a极应与电源的负极相连 B. 膜1为阴离子交换膜,膜2为阳离子交换膜 C. a极的电极反应式为2H2O一4e一=4H++O2↑‎ D. 若收集‎22.4L的P(标准状况下),则转移4mol电子 ‎【答案】A ‎【解析】‎ ‎【详解】A.a电极上稀NaOH溶液转化为浓NaOH溶液,过程中OH-浓度增大,a电极发生反应:2H2O+2e-═2OH-+H2↑,说明a电极为阴极,应与外电路负极相连,故A正确;‎ B.b电极上稀硫酸转化为浓硫酸,过程中SO42-的量增大,则是由SO32-转化得到,发生反应SO32--2e-+H2O═SO42-+2H+,则膜2应为阴离子交换膜,a电极上稀NaOH溶液转化为浓NaOH溶液,过程中OH-浓度增大,则发生电极反应2H2O+2e-═2OH-+H2↑,膜1应为阳离子交换膜,故A错误;‎ C.a电极上稀NaOH溶液转化为浓NaOH溶液,过程中OH-浓度增大,且反应有气体产生,则应发生的电极反应式为:2H2O+2e-═2OH-+H2↑,故C错误;‎ D.a电极发生电极反应为:2H2O+2e-═2OH-+H2↑,若收集22.4LP(标准状况下),即收集H2的标况下的物质的量为=1mol,根据电极反应,则转移电子数为2mol,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睛】考查电解原理,明确电解池中阴阳极发生的电极反应是解题的关键,由电解装置图可知b极区稀硫酸变为浓硫酸,说明SO2在b极区发生氧化反应,则b极区为电解池的阳极,再结合电解质溶液和电解产物即可写出电极反应式并分析判断。‎ 第Ⅱ卷(共52分)‎ ‎17.A、B、C、D、E是核电荷数依次增大的五种短周期主族元素,A原子核内只有1个质子;B原子半径是其所在主族中最小的,B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化学式为HBO3;C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比次外层的多4;C的简单阴离子与D的阳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两元素可形成化合物D‎2C;C、E同主族。回答下列问题: ‎ ‎(1)B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2)B、C、D、E形成的简单离子半径由大到小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用离子符号表示)。‎ ‎(3)用电子式表示化合物D‎2C的形成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由A、B、C 三种元素形成的常见的离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该化合物的水溶液中各离子的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化合物D2EC3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分解反应生成两种盐,其中一种产物为无氧酸盐,则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第二周期第ⅤA族 (2). S2->N3->O2->Na+ (3). (4). NH4NO3 (5). c(NO3-) > c(NH4+)> c(H+)> c(OH-) (6). 4Na2SO3Na2S+ 3Na2SO4‎ ‎【解析】‎ ‎【分析】‎ A、B、C、D、E是核电荷数依次增大的五种短周期主族元素,A元素的原子核内只有1个质子,则A为H元素;B元素的原子半径是其所在主族中最小的,处于第二周期,B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化学式为HBO3,B元素最高正价为+5,故B为N元素;C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比次外层多4个,原子只能有2个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为6,故C为O元素;C的阴离子与D的阳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排布,离子核外电子数为10,两元素可形成化合物D‎2C,D元素化合价为+1,处于IA族,故D为Na;C、E同主族,则E为S元素,据此解答。‎ ‎【详解】(1)B为N元素,原子核外有2个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为5,则位于周期表中第二周期ⅤA族;‎ ‎(2)元素B、C、D、E形成的离子分别为N3-、O2-、Na+、S2-,S2-离子核外有3个电子层,离子半径最大,N3-,O2-与Na+离子核外电子排布相同,都有2个电子层,核电核数越大,离子半径越小,则离子半径N3->O2->Na+;‎ ‎(3)化合物D‎2C为Na2O,为离子化合物,用电子式表示的形成过程为;‎ ‎(4)由A、B、C三种元素形成的盐为NH4NO3,NH4NO3的水溶液中NH4+水解使溶液显酸性,则溶液中各离子的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c(NO3-) > c(NH4+)> c(H+)>c(OH-);‎ ‎(5)化合物D2EC3为Na2SO3,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分解反应生成两种盐,其中一种产物为无氧酸盐,应为Na2S,由氧化还原反应的电子守恒规律,另一种产物应为Na2SO4,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Na2SO3Na2S+3Na2SO4。‎ ‎【点睛】离子半径大小比较的常见方法:①电子层结构相同(核外电子排布相同)的离子半径(包括阴、阳离子)随核电荷数的增加而减小,如O2->F->Na+>Mg2+>Al3+;②同种元素形成的微粒:同种元素原子形成的微粒电子数越多,半径越大。如Fe3+<Fe2+<Fe,H+<H<H-;③电子数和核电荷数都不同的,可通过一种参照物进行比较,如比较A13+与S2-的半径大小,可找出与A13+电子数相同的O2-进行比较,A13+<O2-,且O2-<S2-,故A13+<S2-。‎ ‎18.锰及其化合物用途广泛,工业上可用作脱硫剂、催化剂。‎ ‎(1)工业上由二氧化锰通过铝热反应制备锰,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 ‎(2)制备KMnO4的最佳方法是电解法,实验室以镍片(不参与反应)和 铁丝作电极,电解K2MnO4的水溶液(绿色)制备KMnO4,装置如图:‎ ‎①A应与直流电源的_______极相连接,铁丝电极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电解的总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电解一段时间后,溶液的pH________________。(“升高”“降低”“不变”)‎ ‎【答案】 (1). 4Al+3MnO22Al2O3+3Mn (2). 负 (3). 2H++2e-=H2↑ (4). 2MnO42-+2H2O2MnO4-+2OH-+H2↑ (5). 变大 ‎【解析】‎ ‎【分析】‎ ‎(1)二氧化锰通过铝热反应制备锰,同时生成氧化铝;‎ ‎(2)电解总反应为2K2MnO4+2H2O2KMnO4+2KOH+H2↑,铁丝作阴极,阴极上氢离子得电子,阴极的电极方程式2H++2e-=H2↑,镍片为阳极,阳极反应为MnO42--e-═MnO4-,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1)二氧化锰通过铝热反应制备锰,同时生成氧化铝,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Al+3MnO22Al2O3+3Mn;‎ ‎(2)①根据电解总反应为2K2MnO4+2H2O2KMnO4+2KOH+H2↑可知,铁没有参与反应,所以铁丝为阴极,则A应与直流电源的负极相连,阴极的电极方程式2H++2e-=H2↑;‎ ‎②电解总反应为2K2MnO4+2H2O2KMnO4+2KOH+H2↑,其离子方程式为:2MnO42-+2H2O2MnO4-+2OH-+H2↑,电解时生成氢氧根离子,所以溶液的碱性增强,pH变大。‎ ‎19.氯化铵焙烧菱锰矿制备高纯度碳酸锰的工艺流程如下:‎ 已知:①菱锰矿石主要成分是MnCO3,还含有少量Fe、Al、Ca、Mg等元素;‎ ‎②常温下,CaF2、MgF2的溶度积分别为1.46×10-10、7.42×10-11‎ ‎③相关金属离子c(Mn+)=0.1mol/L形成氯氧化物沉淀时的pH如下:‎ 金属离子 Al3+‎ Fe3+‎ Fe2+‎ Ca2+‎ Mn2+‎ Mg2+‎ 开始沉淀的pH ‎3.8‎ ‎1.5‎ ‎6.3‎ ‎10.6‎ ‎8.8‎ ‎9.6‎ 沉淀完全的pH ‎5.2‎ ‎2.8‎ ‎8.3‎ ‎12.6‎ ‎10.8‎ ‎11.6‎ 回答下列问题:‎ ‎(1)“焙烧”时发生的主要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下列图1、图2,氯化铵焙烧菱镁矿的最佳条件是:焙烧温度_________,氯化铵与菱镁矿粉的质量之比为_________。‎ ‎(3)浸出液“净化除杂”过程如下:首先加入MnO2将Fe2+氧化为Fe3+,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然后调节溶液pH使Fe3+、Al3+沉淀完全,此时溶液的pH范围为_________。再加入NH‎4F沉淀Ca2+、Mg2+,当c(Ca2+)=1.0×10-5mol/L时,c(Mg2+)=______mol/L ‎(4)碳化结晶时,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流程中能循环利用的固态物质是____________。‎ ‎【答案】 (1). MnCO3+2NH4ClMnCl2+2NH3↑+CO2↑+H2O (2). ‎500℃‎ (3). 1.10 (4). MnO2+2Fe2++4H+=Mn2++2Fe3++2H2O (5). 5.2≤pH<8.8 (6). 5×10-6 (7). Mn2++2HCO3-MnCO3↓+CO2↑+H2O (8). NH4Cl ‎【解析】‎ ‎【分析】‎ 根据流程:将菱镁矿粉(主要成分是MnCO3,还含有少量Fe、Al、Ca、Mg等元素)与氯化铵混合研磨后焙烧:MnCO3+2NH4ClMnCl2+2NH3↑+CO2↑+H2O,浸出,浸出液含有Mn2+、Fe2+、Al3+、Ca2+、Mg2+,加入MnO2将Fe2+氧化为Fe3+:MnO2+2Fe2++4H+=Mn2++2Fe3++2H2O,然后调节溶液pH范围5.2≤pH<8.8使Fe3+、A13+沉淀完全,再加入NH‎4F沉淀Ca2+、Mg2+,过滤除去Fe(OH)3、Al(OH)3、CaF2、MgF2,净化液的成分主要含有MnCl2,加入碳酸氢铵碳化结晶,发生反应:Mn2++2HCO3-MnCO3↓+CO2↑+H2O,过滤,得到MnCO3产品和滤液NH4Cl,将滤液NH4Cl蒸发结晶得到NH4Cl晶体可循环使用,据此分析作答。‎ ‎【详解】(1)根据流程,菱镁矿粉与氯化铵混合研磨后焙烧得到氨气、二氧化碳和Mn2+,主要化学反应方程式为:MnCO3+2NH4ClMnCl2+2NH3↑+CO2↑+H2O;‎ ‎(2)由图可知,锰浸出率随着焙烧温度、氯化铵与菱镁矿粉的质量之比、焙烧时间增大而提高,到‎500℃‎、1.10、60min达到最高,再增大锰的浸出率变化不明显,故氯化铵焙烧菱镁矿的最佳条件是焙烧温度‎500℃‎,氯化铵与菱镁矿粉的质量之比为1.10;‎ ‎(3)浸出液含有Mn2+、Fe2+、Al3+、Ca2+、Mg2+,加入MnO2将Fe2+氧化为Fe3+:MnO2+2Fe2++4H+=Mn2++2Fe3++2H2O;然后调节溶液pH使Fe3+、A13+沉淀完全,同时不使Mn2+沉淀,根据表可知调节溶液pH范围5.2≤pH<8.8,再加入NH‎4F沉淀Ca2+、Mg2+,已知:CaF2、MgF2的溶度积分别为1.46×10-10、7.42×10-11,当c(Ca2+)=1.0×10-5mo1•L-1时,c2(F-)=‎ ‎=1.46×10-5mol/L,c(Mg2+)==5.0×10-6mol/L;‎ ‎(4)净化液的成分主要含有MnCl2,碳化结晶时,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Mn2++2HCO3-MnCO3↓+CO2↑+H2O;‎ ‎(5)根据分析和流程可知,可以循环使用的固体物质是NH4Cl。‎ ‎20.硫和氮的氧化物直接排放会引发严重的环境问题,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环境问题主要由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引发的是___________。‎ A.全球变暖 B.酸雨 C.水体富营养化(水华) D.白色污染 ‎(2)SO2的排放主要来自于煤的燃烧。常用石灰石脱硫,其产物可以做建筑材料。‎ 已知:CaCO3(s)=CO2(g)+CaO(s) ΔH=+178.2kJ/mol SO2(g)+CaO(s)=CaSO3(s) ΔH=-402kJ/mol ‎2CaSO3(s)+O2(g)=2CaSO4(s) ΔH=-234.2kJ/mol 写出CaCO3与SO2脱硫的热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NOx的排放主要来自于汽车尾气,包含NO2和NO,有人提出用活性炭对NOx进行吸附,发生反应如下:‎ 反应a:C(s)+2NO(g)N2(g)+CO2(g) ΔH=-34.0kJ/mol 反应b:‎2C(s)+2NO2(g)N2(g)+2CO2(g) ΔH=-64.2kJ/mol 对于反应a,在T‎1℃‎时,借助传感器测得反应在不同时间点上各物质的浓度如表:‎ 浓度(mol∙L-1)‎ 时间(min)‎ ‎0‎ ‎10‎ ‎20‎ ‎30‎ ‎40‎ ‎50‎ NO ‎1.00‎ ‎0.58‎ ‎0.40‎ ‎0.40‎ ‎0.48‎ ‎0.48‎ N2‎ ‎0‎ ‎0.21‎ ‎0.30‎ ‎0.30‎ ‎0.36‎ ‎0.36‎ ‎①0~10min内,NO的平均反应速率v(NO)=___________,当升高反应温度,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___________(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②30min后,只改变某一条件,反应重新达到平衡;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判断改变的条件可能是___________(填字母)。‎ A.加入一定量的活性炭 B.通入一定量的NO C.适当缩小容器的体积 D.加入合适的催化剂 ‎(4)某实验室模拟反应b,在恒压密闭容器中加入足量的活性炭和一定量的NO气体,测得NO的转化率 α(NO)随温度的变化如图所示:‎ ‎①由图可知,1050K前反应中NO的转化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②用某物质的平衡分压代替其物质的量浓度也可以表示化学平衡常数(记作Kp)。在1050K、1.1×106Pa 时,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Kp=________(只列出计算式)(已知:气体分压=气体总压×体积分数)。‎ ‎【答案】 (1). B (2). 2CaCO3(s)+2SO2(g)+O2(g)=2CaSO4(s)+2CO2(g) ΔH=-681.8kJ/mol (3). 0.042mol/(L·min) (4). 减小 (5). BC (6). 1050K前反应未达平衡状态,随着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加快,NO2转化率提高 (7). 或 ‎【解析】‎ ‎【分析】‎ ‎(1)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引发酸雨、光化学烟雾等;‎ ‎(2)已知:①CaCO3(s)═CO2(g)+CaO(s)△H=+178.2kJ/mol,②SO2(g)+CaO(s)═CaSO3(s)△H=-402kJ/mol,③2CaSO3(s)+O2(g )═2CaSO4(s)△H=-234.2kJ/mol,根据盖斯定律计算(①+②)×2+③得到石灰石脱硫的热化学反应方程式;‎ ‎(3)①0~10min内,NO的平均反应速率v(NO)=;反应为放热反应升温平衡逆向进行;‎ ‎②30min后,只改变某一条件,反应重新达到平衡,C(s)+2NO(g)N2(g)+CO2(g),依据图表数据分析,平衡状态物质浓度增大,依据平衡常数计算K=‎ ‎,平衡常数随温度变化,平衡常数不变说明改变的条件一定不是温度;依据数据分析,氮气浓度增大,二氧化碳和一氧化氮浓度增大,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变,所以可能是减小溶液体积后加入一定量一氧化氮;‎ ‎(4)①1050kPa前,反应b中NO2转化率随着压强增大而增大的原因,1050KPa前反应未达平衡状态,随着压强增大,反应速率加快;‎ ‎②在T‎2℃‎、在1100 kPa时二氧化氮转化率40%,结合三行计算列式得到;设通入二氧化氮2mol,‎ ‎ ‎ Kp=。‎ ‎【详解】(1)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引发酸雨、光化学烟雾等;‎ A.全球变暖是二氧化碳,故A错误;‎ ‎ B.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引发硫酸型酸雨和硝酸型酸雨,故B正确;‎ C.水体富营养化(水华)是磷元素过量排放,故C错误;‎ D.白色污染是聚乙烯、聚氯乙烯等塑料制品造成,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2)已知:①CaCO3(s)═CO2(g)+CaO(s)△H=+178.2kJ/mol,②SO2(g)+CaO(s)═CaSO3(s)△H=-402kJ/mol,③2CaSO3(s)+O2(g )═2CaSO4(s)△H=-234.2kJ/mol,盖斯定律计算(①+②)×2+③得到石灰石脱硫的热化学反应方程式:2CaCO3(s)+2SO2(g)+O2(g)=2CaSO4(s)+2CO2(g)△H=-681.8kJ/mol;‎ ‎(3)①C(s)+2NO(g)⇌N2(g)+CO2(g)△H=-34.0kJ/mol,图表数据得到0~10min内,NO的平均反应速率v(NO)===0.042mol/(L•min),反应为放热反应升温平衡逆向进行,平衡常数减小;‎ ‎②30min后,只改变某一条件,反应重新达到平衡,C(s)+2NO(g)N2(g)+CO2(g),依据图表数据分析,平衡状态物质浓度增大,依据平衡常数计算K=,平衡常数随温度变化,平衡常数不变说明改变的条件一定不是温度;依据数据分析,氮气浓度增大,二氧化碳和一氧化氮浓度增大,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变,所以可能是减小溶液体积后加入一定量一氧化氮;‎ A.加入一定量的活性炭,碳是固体对平衡无影响,平衡不动,故A错误;‎ B.通入一定量的NO,新平衡状态下物质平衡浓度增大,故B正确;‎ C.适当缩小容器的体积,反应前后体积不变,平衡状态物质浓度增大,故C正确;‎ D.加入合适的催化剂,催化剂只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不改变化学平衡,故D错误;‎ 故答案为BC;‎ ‎(4)①1050 kPa 前,反应b 中NO2转化率随着压强增大而增大的原因,1050kPa前反应未达平衡状态,随着压强增大,反应速率加快,NO转化率提高;‎ ‎②在1100 kPa时二氧化氮转化率40%,结合三行计算列式得到;设通入二氧化氮mol;‎ 气体总物质的量=1.2mol,Kp==。‎ ‎【点睛】应用盖斯定律进行简单计算的基本方法是参照新的热化学方程式(目标热化学方程式),结合原热化学方程式(一般2~3个)进行合理“变形”,如热化学方程式颠倒、乘除以某一个数,然后将它们相加、减,得到目标热化学方程式,求出目标热化学方程式的ΔH与原热化学方程式之间ΔH的换算关系。‎ ‎21.某同学在实验室进行铁盐与亚铁盐相互转化实验。‎ 实验Ⅰ:将Fe3+转化为Fe2+‎ ‎(1)Fe3+与Cu粉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某学生用对比实验法探究白色沉淀产生的原因,请填写实验万案:‎ 实验方案 现象 结论 步骤1:取4mL①__________ mol/LCuSO4溶液,向其中滴加3滴0.1mol/LKSCN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CuSO4溶液与KSCN溶液反应产生了白色沉淀 步骤2:取4mL②__________mol/LFeSO4 溶液向其中滴加3滴0.1mol/LKSCN溶液 无明显现象 查阅资料:‎ 已知:①SCN-的化学性质与I-相似 ②2Cu2++4I-=2CuI↓+I2‎ Cu2+与SCN-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Ⅱ:将Fe2+转化为Fe3+‎ 实验方案 现象 向3mL0.1mol/LFeSO4溶液中加入3mL0.5mol/L稀硝酸 溶液变为棕色,放置一段时间后,棕色消失,溶液变为黄色 探究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 查阅资料:Fe2++NOFe(NO)2+(棕色)‎ ‎(3)用离子方程式解释NO产生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化学反应速率与限度的角度对体系中存在的反应进行分析:反应Ⅰ:Fe2+与HNO3反应;反应Ⅱ:Fe2+与NO反应。请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解释溶液由棕色变为黄色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2Fe3++Cu=2Fe2++Cu2+ (2). 0.1 (3). 0.2 (4). Cu2++4SCN-=2CuSCN↓+(SCN)2 (5). 3Fe2++4H++NO3-=3Fe3++NO↑+2H2O (6). Fe2+被硝酸氧化为Fe3+,溶液中Fe2+浓度降低,导致平衡Fe2++NOFe(NO)2+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最终Fe(NO)2+转化为Fe3+,溶液由棕色变为黄色 ‎【解析】‎ ‎【分析】‎ ‎(1)Fe3+与Cu粉发生反应生成铜离子与亚铁离子;‎ ‎(2)图1中得到溶液中Fe2+为0.2mol/L,Cu2+为0.1mol/L,分别取相同浓度的硫酸铜溶液、硫酸亚铁溶液,滴入KSCN溶液进行对照实验;‎ 由题目信息ii可知,Cu2+与SCN-反应生成CuSCN沉淀,同时生成(SCN)2;‎ ‎(3)亚铁离子具有还原性,酸性条件下硝酸根具有强氧化性,反应生成铁离子、NO与水;‎ ‎(4)Fe2+被硝酸氧化为Fe3+,导致溶液中Fe2+浓度降低,导致平衡发生移动,最终Fe(NO)2+完全转化为Fe3+。‎ ‎【详解】(1)Fe3+与Cu粉发生反应生成铜离子与亚铁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为:2Fe3++Cu═2Fe2++Cu2+;‎ ‎(2)由反应2Fe3++Cu═2Fe2++Cu2+,可知图1中得到溶液中Fe2+为0.2mol/L,Cu2+为0.1mol/L,分别取相同浓度的硫酸铜溶液、硫酸亚铁溶液,滴入KSCN溶液进行对照实验,故实验方案为:‎ 步骤1:取4mL 0.1mol/L CuSO4溶液,向其中滴加3滴0.1mol/L KSCN溶液;‎ 步骤2:取4mL 0.2mol/L FeSO4溶液,向其中滴加3滴0.1mol/L KSCN溶液;‎ 由题目信息ii可知,Cu2+与SCN-反应生成CuSCN沉淀,同时生成(SCN)2,反应离子方程式为:2Cu2++4SCN-=2CuSCN↓+(SCN)2;‎ ‎(3)亚铁离子具有还原性,酸性条件下硝酸根具有强氧化性,反应生成铁离子、NO与水,反应离子方程为:3Fe2++4H++NO3-═3Fe3++NO↑+2H2O;‎ ‎(4)Fe2+被硝酸氧化为Fe3+,导致溶液中Fe2+浓度降低,导致平衡Fe2++NOFe(NO)2+逆向移动,最终Fe(NO)2+完全转化为Fe3+,溶液由棕色变为黄色。‎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