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9 发布 |
- 37.5 KB |
- 7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八年级下语文课件藤野先生 (14)_鲁教版
形散:是指取材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神不散:是指中心必须明确,无论散文内容多么广 泛,表现手法如何灵活,都必须为中心服 务。 背景 1898年,18岁的鲁迅,怀揣着慈母多方设法筹措的8块银元,离开家 乡进了南京水师学堂,后来又改入南京路矿学堂。鲁迅在南京路矿学堂 期间成绩优异,使他在毕业后获得了官费留学的机会。 1902年,他东渡日本,开始在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后来进入仙 台医学专门学校。他之选择学医,意在救治像他父亲那样被庸医所害的 病人,改善被讥为“东亚病夫”的中国人的健康状况。鲁迅想通过医学 启发中国人的觉悟。但他的这种梦想并没有维持多久,就被严酷的现实 粉碎了。在日本,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鲁迅,经常受到具有军国主义倾 向的日本人的歧视。在他们的眼睛里,凡是中国人都是“低能儿”,鲁 迅的解剖学成绩及格,就被他们怀疑为担任解剖课的教师藤野严九郎把 考题泄露给了他。这使鲁迅深感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悲哀。有一次,在 上课前放映的幻灯片中,鲁迅看到一个中国人被日本军队捉住杀头,一 群中国人却若无其事地站在旁边看热闹。鲁迅受到极大的刺激。这使他 认识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体上的虚弱更加可怕。要改变中华民族在世 界上的悲剧命运,首要的是改变中国人的精神,而善于改变中国人的精 神的,则首先是文学和艺术。于是鲁迅弃医从文,离开仙台医学专门学 校,回到东京,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筹办文学杂志,发表文章,从事文 学活动。 藤野先生, 名叫藤野 严九郎,是 鲁迅在仙 台学医时 的先生. 课文写于1926年, 回忆了1902—1906 年留学日本的片段。 鲁迅本想以学医来 救国救民,但后来 却弃医从文了,我 们在本课的学习中 会认识到作者思想 变化的原因。 v1902年4月到日本,入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积极参加 反清爱国活动,在《自题小像》诗中发出“我以我血荐轩辕” 的誓言。 v1904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两年后弃医从文, 想以此改变国民精神入手,挽救民族危亡。 v1906年到东京开始文学活动,翻译介绍外国文学作品, 并写出《文化偏至论》等一系列论文。 v1908年从章太炎学《说文解字》,加入光复会。 v1909年8月,从日本回国。 鲁 迅 留 学 日 本 的 经 历 本文记叙的是作者赴日本留学时的生活片断,当时中国由于受到 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已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其中 就有日本对中国的侵略。鲁迅是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日本 求学的。 1926年10月12日,鲁迅离别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于厦门大学写作此文。 仙台医学专门学校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作者离别了藤野先生 二十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 地点在厦门大学,正当“三、 一八”惨案发生之后,鲁迅积 极支持爱国学生的正义行动, 与反动军阀以及反动文人进行 英勇斗争,用战斗的文章抨击 “正人君子”的迫害,抒发自 己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歌颂 没有民族偏见、正直、热忱的 藤野先生所代表的日本人民对 中国人民的友谊。 今日的厦门大学 绯红( FĒI H NG ):鲜红 油光可鉴(JI N) 标致( BIĀO ZH ) 驿站(Y ) 芋梗汤(Y GĚNG) 解剖学(PŌU) 落第( LU D ) 畸形(JĪ) 不逊(B X N) 诘责(JI Z ) 托辞(TUŌ C ) 杳无消息(YǍO) 教诲(HU ) 瞥见(PIĒ) 抑扬顿挫(Y Y NG D N CU ) 深恶痛疾(W ):厌恶而痛恨到极点。 物以希为贵:物品稀少就显得其珍贵。 解释下列词语。 ⑴宛如: ⑵绯红: ⑶油光可鉴: ⑷驿站: 这里是说头发上擦油,梳 得很光亮,可当镜子照。鉴,原意 是镜子,这里作动词。 古代供传递政府文书的人中途 更换马匹或休息、住宿的地方。 ⑸掌故: ⑹不逊: ⑺诘责: ⑻杳无消息: ⑼瞥见: 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的传 说或故事。这里指学校发生过的一些 事情。 无礼。逊,谦逊。 反问并责备。 从此再没有消息。 杳:远得不见踪影。 一眼看见。 1、考虑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 2、变换了几个地点?找出相应的语句。 3、在此基础上考虑怎样来划分文章的段 落层 次,说说各部分的大意。 4、记叙的线索是什么?围绕什么选材的? 理清文章思路 1、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 按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组织材料的。 2.作者在日本变换了几个地点? ①“我”在东京 ②“我”在仙 台③“我”离开仙台后 表明地点转换的语句: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 “我离开仙台之后”. 东京 仙台 北京 相识 相处 离别 第二部分(4~35) :与藤野 相识 相处 离别 第三部分(36~38) :对藤野的怀念。 第一部分(1~3): 见藤野前,在东京。 3、理清文章段落结构 。 (主体部分) 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 质这一中心组织材料。 4、叙事线索: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相识—相处—离别—怀念) 选材: 要写好一个人,可以从侧面、正面去描写, 在事件中更好地表现、刻画人物。 外貌——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 动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 声调——缓慢而很有顿挫 抓住特征 目睹印象—— 耳闻亲见—— 治学严谨 生活俭朴 学者形象 课文如何描写藤野先生的形象? 文章记叙了与藤野先生相处的哪 几件事,表现了他的什么品质? 添改讲义—— 正直热忱、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 纠正解剖图—— 严格要求、循循善诱、 尊重科学 关心实习—— 真诚关怀、正直无私、热情 了解裹脚—— 认真求实的精神 严谨的治学态度 正 直 热 诚 治 学 严 谨 没 有 民 族 偏 见 课文具体写了四个典型事例,从不同的 侧面表现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 小结 这是藤野先生给鲁迅添改过的讲义 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 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①装订收藏讲义②悬挂先生的照片③多写文章, 把怀念之情化为斗争和力量. 他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治学严谨, 教学认真,能以公正之心对待来自弱国 的学生,而且给予了极大的关心、鼓励 和真诚的帮助,等等,在当时的历史背 景下,能够做到这些尤其难能可贵。所 以,他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 结合历史背景,及文章内容) 1.课文除直接写藤野先生外,还依次写 了哪些内容? A.在东京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 B.赴仙台途中对日暮里和水户的深刻印 象; C.受到仙台医专的职员的优待; D.“匿名信”事件; E.看电影事件。 在 东 京 东京也无非 是这样—— 清国留学生不学无 术丑态百出,作者 对他们厌恶之极, 不屑与之为伍 修辞:夸张、比喻、反语 爱 国 清国留学生 赏樱花、学跳舞 去 仙 台 去仙台 日暮里: 水户: 触发忧国之情 反清志士客死之地 爱 国 念念不忘 在 仙 台 得到优待“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 弃医从文的原因 匿 名 信 事 件— — 弱 国 民 受 歧 视 , 从 而 激 发 了 作 者 立 志 使 自 己 祖 国 富 强 的 志 向 看 电 影 事 件— — 思 想 受 到 极 大 震 动 , 民 族 自 尊 心 严 重 挫 伤 让 他 认 识 到 中 国 民 不 觉 悟 , 真 实 造 成 民 族 衰 弱 的 主 要 原 因 。 爱 国 在仙台 离开仙台,怀念先生 直抒怀念之情——热情赞颂 高度评价 怀念付诸行动—— 藏讲义 挂照片 写文章 怀 念 之 情 化 为 斗 争 的 勇 气 和 力 量 爱 国 在东京 所见所闻-- 憎恶至极 日暮里、水户-----忧国忧民 匿名信事件----愤慨心酸 看电影事件----悲愤震动 弃医从文----救国救民 双线结构: 明线:作者与藤野先生的 交往 暗线:作者的思想感情的 变化(作者的爱国情感— 弃医从文) 思 考 其他事件与藤野先生有什么关系? “清国留学生”的生活情况 我在仙台的生活情况 —— 所作所为使我失望,促使我离开, 为后文与藤野先生的相见埋下伏笔。 ——为后文藤野先生更加感人的教诲与 关怀作陪衬。 匿名信事件 看电影事件 由藤野先生订正讲义而来。 用部分日本青年的狭隘来反衬 藤野先生的正直无私和心胸广阔。 ——是我与藤野先生分别的原因。 小 结 本文看似散乱,但实际上都是 围绕着歌颂与怀念藤野先生这一中 心来选择和组织材料。 形散神聚 主题思想 .课文以“我”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明线, 以爱国主义思想为暗线,赞扬了藤野先生的 高尚品质,抒发了对他的真挚怀念;同时追 述了自己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洋溢着强烈 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学会 整理 (一)见藤野之前(1—3) (在东京) (二) 相识、相处、离别 (在仙台)(4—35) (三)对藤野的怀念(36—38) (1)往仙台、初到仙台(4—5) (2) 相识(6—10) 相处(11—23) (3)离别(24—35) 匿名信事件 看电影 惜 别 明线: 与先生 的交往 暗线: 作者爱 国情感 拓展迁移 研读精彩语段,体味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 1.精读1—2段,思考: (1)“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与后文哪几句话相呼应?流 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与“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 呢?”“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 校去”呼应 以极其厌恶的情绪和辛辣讽刺的笔触,描写了清国留学生恶浊 庸俗的生活.流露出作者矛盾、失望、痛苦、厌恶的复杂情绪. 反衬一个爱国志士忧国忧民的悲愤. “只不过”的意思 (2)“实在标致极了”改为“实 在丑极了”可以吗? 句中“标致”是反语,用以讽 刺.“实在”表示“的确”的意 思,用“实在”加强“标致”, 增强反语的讽刺力量,更强烈 表达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鄙视 和反感.而改动后语意直露,缺 乏了讽刺意味. 2.精读第5语段,思考: (1)初到仙台的“我”受到优待,究其原因是“物以希为贵”,句中 的“大概”可以用“因为”替代吗? “大概”表示猜测,与句末语气的“罢”合用,更加强了不肯定语气.作者用诙谐的 口气猜测他在仙台受“优待”的原因,有自谦、 自喜、感激之情.但推断为“物 以稀为贵”,包含一个弱 国国民的辛酸,同时反映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因为”表达 不出这层意味. 似有此事, 但不完全肯定 (2)“居然睡安稳了”句中“居然” 是什么意思?对表达思想感情有什 么作用? “居然”表示出乎意料,想不 到.前面说这个客店居住条件 不好,不易安睡,但出乎意料的 睡安稳了,表露作者对生活环 境的恶劣不以为意. “居然”一 词加强了句子的幽默感. 3.精读第24---31段,思考: (1)怎样理解“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 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这 句话? ——这不是反语,只是一种愤激之辞。这个推理,省略了一 个中间环节——弱国的人是低能儿(小前提)正是这个环节判断失 误,正是这种浅薄,偏狭的认识,才导致了结论的荒唐。这句话 主要是为了表达作者遭受诬陷和人格受辱时极大的愤怒。 (2)“偏有中国人夹在里面……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 我。”这句话中包含了哪几类中国人? ——(1)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的人。(2)麻木的,同样毫 无意义甚至喝彩的看客。(3)被刺痛了的人(我)。 (2)“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 彩”句中的“何尝”是什么意 思? “何尝”与“不”连用,以反诘的 语气加强肯定,说明他们无一例外 的幸灾乐祸,麻木不仁.强烈表达 了作者对人们精神麻木的极其沉 痛的情感.“酒醉似的喝彩”原指 日本学生看到中国人被枪毙时兴 高采烈的表现.句中的“他们”指 麻木的中国人. “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是 因为什么? 这欢呼声深深地伤害了作者的 民族自尊心。 作者两次写到无聊的看客,写看 客的喝采,这又表现了什么? 当时一般中国人心理上的麻木和 思想上的觉悟。 (4)匿名信和看电影事件促成作者弃医从文的转变,对这两 件事的叙述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匿名信事件中作者有意揭示日本“爱国青年”的荒谬 逻辑,表现在遭受屈辱后极力辛酸和愤懑的感情.看电影事 件反映作者难以抑制的激愤.第一件事侧重写弱国国民受 人歧视,从而激发作者立志使自己祖国富强的志向,第二件 事写中国国民的不觉悟------这是造成民族衰弱的重要原因 之一,这两件事促使作者弃医从文. ⑵“我的意见却变化了。”那么, 原来“我的意见’”是什么,变化了 以后又如何?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原来我的意见”是学医,为祖国 服务,为科学服务,“变化了以后”是 想从事文艺运动,医治同胞的麻木和愚 昧。变化的原因是学医难以治国人的麻 木。 “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我的意见”指 。 “变化”指 。 “变化”的原因是: 弃医从文 认识到医学不能救国,更重要的是改变 国民的精神,而改变精神首先是靠文艺。 学医救国 爱 国 4.精读第38段,思考: “良心发现”指 “增加勇气”指 “正人君子”指 作者热爱祖国、勇于斗争的思想受到触动. 作者长期遭受反动势力的迫害,一想到藤野先生对 自己乃至中国的希望,便增加了勇气. 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反动政府的御用文人. 这句话有什么意思?这样一来的结尾有何作用? 这句话的意思是作者决心以笔做刀枪,与反动势力斗 争到底,为中国的光明继续奋斗. 这一结尾把对藤野先生的深切怀念之情与爱国主义精神 统一起来,把对往事的回忆与现实政治斗争结合起来,从而 深化了主题,使文章更具现实意义. 1、品味课文似褒实贬的讽刺手法:找出下列句子中 明似褒义实为贬义的词语,并体会所表达的讽剌意味。 语言品味: (1)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 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2)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 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 在学跳舞。” (3)日本报纸上很斥责他的不逊,爱国青年也愤然,然而 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 (4)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 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 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 “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1、品味课文似褒实贬的讽刺手法:找出下列句子中明似褒 义实为贬义的词语,并体会所表达的讽剌意味。 (1)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 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标致——原是“漂亮”之意,这时是反语, 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和嘲讽。 讽刺一些在日本东京的“清国留学生”不 务正业,注重容貌打扮的丑态。 1、品味课文似褒实贬的讽刺手法:找出下列句子中明似褒 义实为贬义的词语,并体会所表达的讽剌意味。 (2)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 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 在学跳舞。” 精通时事——他们“精通”的“时事”其 实是一些无聊的事,讽刺了一些“清国留 学生”浑浑噩噩、醉生梦死的生活丑态。 1、品味课文似褒实贬的讽刺手法:找出下列句子中明似褒 义实为贬义的词语,并体会所表达的讽剌意味。 (3)日本报纸上很斥责他的不逊,爱国青年也愤然,然而 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 爱国青年——是指当时日本一些受军国主 义思想影响而妄自尊大、盲目忠君、思想 狭隘的青年。称他们为“爱国青年”,有 讽刺意味。 1、品味课文似褒实贬的讽刺手法:找出下列句子中明似褒 义实为贬义的词语,并体会所表达的讽剌意味。 (4)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 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 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 “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正人君子——这是反语,用来讽刺那些为 军阀正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人。 体会文中使用副词来增 强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 1、“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在东京 造成恶浊气氛的强烈厌恶。 “只不过”的意思 2、“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 ——与句末语气的“罢”合用,以诙谐的口 气猜测在仙台受“优待”的原因,带有弱国 国民的辛酸。 似有此事, 但不完全肯定 3、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 与“不”连用,以反 诘的语气加强肯定 ——说明他们无一例外的幸灾乐祸,麻木 不仁,强烈的表达了作者对反动派长期统 治下的人们精神麻木的痛恨。 从以上例子能看出,调动一些语 言因素,对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是大有益处的。 4、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 ——表明事实并未出现,不过是作者想象中 的情景,而鼓舞的力量是巨大的。这就强烈 的表现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本体是盘着辫子,把学生制帽高 高顶起,喻体是形成一座富士山,抓 住特征是:头上盘着辫子,揭示心理 是“既不想剪除辫子又怕外国人嘲 笑”,揭示这些人的政治倾向是:效 忠满清王朝。 作者抓特征运用比喻、反语等修辞 写在东京看到了中国留学生“成群结队” 地赏樱花,听到了中国留学生吵闹“响 得震天”,“污浊”,“油光可鉴”, 表露了作者对东京的失望之情,为下文 离开东京“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埋下伏 笔。是作者离开东京到仙台也藤野先生 交往的缘由。 写人的文章的要点: 1、学会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叙事应该有详略; 3、上下文注意过渡; 4、叙事时要注意刻画人物的神态。(抓住富有特征的外貌、抓住言 谈举止写出人物性格)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