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小学数学第十册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人教小学数学第十册

轴对称 教学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知道轴对称图形的含义,能够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重点:使学生知道轴对称图形的含义,并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 ‎1、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2、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具准备:‎ ‎1、一张不对称的人的脸部图;‎ ‎2、写有轴对称图形含义的纸条;‎ 学具准备:‎ ‎1、每位学生找一些树叶;‎ ‎2、准备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的纸;‎ ‎3、一张白纸;‎ ‎4、一把小剪刀。‎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老师带来了一张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人的脸部图形,看后笑声可不能太大哟。‎ ‎(出示两眼都在左边的大头娃娃的脸部图形。)‎ 提问:你们为什么笑?‎ 通过学生的说逐步引导,得出“对称”的含义。‎ 那请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有对称的情况?‎ ‎(学生个别口述。)‎ 那我们今天就来研究这样的图形的特征。(板书课题:轴对称图形)‎ 二、新授:‎ ‎(一)教学轴对称图形的含义:‎ ‎1、下面请同学们拿出老师给你的纸,先对折一下,然后随你剪一个什么图形,(注意剪时从折痕边下剪。)再展开,并观察一下,你有什么发现?(个别口述)‎ ‎2、让学生把各自的作品上来展示,并请同学们说出这些图形的共同之处。(个别口述)在学生说的基础上,共同总结出: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出示纸条,学生齐读定义)。‎ ‎3、让学生口述如何区别“轴对称”和“对称轴”的意义 ‎4、让学生相互指出刚才所剪图形的对称轴。‎ ‎(二)研究树叶中的对称情况:‎ ‎1、要求学生把课前准备的树叶拿出来,按今天所学把它们分成两大类。(学生小组讨论、合作完成。)‎ ‎2、然后选出有代表性的轴对称树叶到展示平台上展示,并让学生说理由。(个别口述。)‎ ‎3、学生举例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了轴对称知识?(个别举例。)‎ ‎(三)研究学过的平面图形中有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1、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学过的各种图形的纸片,找出轴对称图形,并分工画出它们的对称轴。(学生小组合作,共同讨论研究。)‎ ‎2、学生先汇报哪些是轴对称图形,教师注意对特殊图形要加以指导,比如平行四边形、一般的梯形等。‎ ‎3、进一步研究刚才的轴对称图形中各有几条对称轴?‎ ‎(学生口述,教师注意对特殊图形要全班交流、讨论、校对。比如等边三角形、等腰梯形、圆形等。)‎ 三、练习:‎ 完成第131页“练一练”中的第3小题 四、全课小结:‎ 通过刚才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个别口述。)‎ 五、主题延伸:‎ ‎1、展示精美的蝴蝶图案,让学生欣赏,进一步体验对称美。‎ ‎2、要求学生课后到生活中去寻找轴对称的美。‎ ‎3、也可以自己设计精美的轴对称图形,相互进行交流。‎ 六、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二十七的第5题。‎ 图形的旋转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事例认识图形的旋转变换,探索它的基本性质。‎ ‎2.能按要求画出简单的平面图形旋转后的图形。‎ ‎3.通过观察、操作等探索过程,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图形的旋转变换,探索它的基本性质。‎ 难点:能按要求画出简单的平面图形旋转后的图形。‎ 教学过程 一、提问。‎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哪些运动是旋转运动的?下列图中哪些是旋转运动的现象?‎ 接着让学生看课本图‎11.2.1‎、图11.2.2这五幅图,并回答上述问题。‎ 最后让学生回答:这些图形有什么特征呢?‎ 二、导入新授。‎ ‎1.看课本图‎11.2.3‎,根据单摆上小球的转动,让学生回答。‎ ‎(1)什么是旋转?‎ ‎(2)什么样的点是旋转中心?‎ ‎(3)_____在旋转过程中保持不变,图形的旋转由_____和______所决定。‎ ‎2.如图,可以看到点A旋转到点A′,OA旋转到OA′,∠AOB旋转到∠A′OB′,这些都是互相对应的点、线段与角。那么,‎ 点B的对应点是点_____;‎ 线段OB的对应线段是线段______;‎ 线段AB的对应线段是线段______;‎ ‎∠A的对应角是_______;‎ ‎∠B的对应角是_______;‎ 旋转中心是点______;‎ 旋转的角度是______。‎ ‎3.想一想。‎ ‎4.做一做。‎ 课本第10页“做一做”。学生观察后,回答问题。‎ ‎(1)旋转后的点、角、线段有什么关系?‎ ‎(2)旋转后的角度怎样确定?‎ ‎5.(师生共同讨论。)课本第10页例1和例2。‎ ‎6.让学生举出现实生活中旋转的一些实例。‎ ‎(针对自己画的旋转图形,找出对应角、对应点、对应线段。)‎ 三、课堂小结。‎ 你在这节课上学到了哪些知识?谈一谈好吗?‎ 四、布置作业。‎ 真分数 教学内容:新课标人教五年级下第70~71页例3、4和“做一做”,练习十三第4~9题。‎ 教学目的:‎ ‎1.知识:巩固真假分数的知识,并使学生理解带分数的意义,会读、会写带分数;能够正确地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 ‎2.能力:培养学生从不同侧面观察事物的能力。‎ ‎3.教育:教育学生用发展、变化的观点对待事物。‎ 教学重点、难点:‎ 带分数的认识;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方法。‎ 教具准备:‎ 课件或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读出下面的分数,再指出哪些是真分数,哪些是假分数。‎ 二、新课 ‎(一)教学例3带分数的概念 ‎1.(课件或挂图)生活情境——分橙子。小明说:“我吃了一个半。”引出问题:“一个半”怎么用分数表示?‎ ‎2.学生小组讨论后,交流汇报。‎ 可以用32来表示一个半,还可以看成是22(就是1)和12合成的数,写成112。我们把这样的由整数和真分数合成的数叫做带分数。‎ ‎3.教师介绍带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和读法 ‎4.举一反三:用分数表示出其他学生吃的橙子。‎ ‎(二)教学例4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 有时根据需要,要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 ‎1.把44、84化成整数。‎ ‎(1)学生小组讨论后,交流汇报。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2)教师总结化的不同方式:‎ A.根据分数的意义:4个就是1。‎ B.利用直观图。‎ C.利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板书)‎ ‎2.把73、65化成带分数。‎ ‎(1)学生分小组讨论怎样把73化成带分数。提问:用哪种方法改写更好?怎样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来改写呢?‎ ‎(2)汇报交流(学生说,教师板书)73=7÷3=213‎ 师:如果分子、分母都比较小,中间的“7÷3”可以省略,直接写出“213”。‎ ‎(3)让学生自己把65化成带分数。教师巡视时,注意检查学生的思考过程。做完后,指名回答。‎ ‎3.教师指明:“从例4可以看出,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通过计算可以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所以说,带分数只是一部分假分数(分子不是分母的倍数的)的另一种书写形式.”‎ ‎4.总结:“谁能说一说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者带分数的方法?”让几个学生叙述后,教师归纳:“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者带分数,要用分母去除分子。能整除的,所得的商就是整数;不能整除的,商就是带分数的整数部分,余数就是分数部分的分子,分母不变。”‎ 三、巩固练习 ‎1.教科书第70页“做一做”。‎ 生独立思考完成后,全班交流讲评。‎ ‎2.练习十三的第4、5题。生独立思考完成后,全班交流讲评。‎ 四、小结 教师:让我们一起回忆这两节课学习的内容。(什么是真分数,什么是假分数,什么是带分数,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的方法。)再次强调:带分数只是分子不是分母的倍数的假分数的另一种书写形式。‎ 五、作业 练习十三的第7、9题。‎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2.能运用长、正方体的体积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归纳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用具 教具:1立方厘米的立方体24块,1立方分米的立方体1块.‎ 学具:1立方厘米的立方体20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提问:什么是体积?‎ ‎2.请每位同学拿出4个1立方厘米的立方体,把它们拼在一起,摆成一排.‎ 教师提问:拼成了一个什么形体?(长方体)‎ 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4立方厘米)‎ 你是怎样知道的?(因为这个长方体由4个1厘米3的正方体拼成)‎ 如果再拼上一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呢?(5立方厘米)‎ 谈话引入: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今天我们 来学习怎样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二、学习新课.‎ ‎(一)长方体的体积【演示动画“长方体体积1”】‎ ‎1.拼摆长方体:请同学们四人为一组,用12个小正方体来拼摆长方体,并分别记下摆 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 ‎2.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教师提问:这些长方体有什么共同点?(体积相等)‎ 不同点?(数据不同)‎ 为什么形状不同而体积相等呢?(因为它们都含有同样多的体积单位——‎ ‎12个1立方厘米)‎ 教师引导:请观察自己摆出的长方体长、宽、高的数,除了表示出长方体的长、宽、高的长度外,还表示什么?‎ 师生共同归纳:表示长的数,如4,除了表示4厘米长外,还表示出一排摆了4个1‎ 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同样的道理,表示宽的数还表示摆了几排,表示高的数还表示有几层.‎ ‎3.【演示动画 “长方体体积‎2”‎】‎ 第一组:请同学们摆出一个长4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的长方体,说出它的体积.‎ 一排摆出4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一共摆了三排→摆两层 第二组:同上要求摆出长3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的长方体.‎ 一排摆出3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一共摆了3排→摆2层 第三组:想象一个长5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的长方体,说出体积.‎ 一排摆出5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一共摆了4排→摆2层 思考:请观察这些从实际操作中得出的数据,结合拼摆成的图形,看一看这些数据与长 方体的体积有没有关系?是什么关系?‎ ‎(长方体的体积正好等于它的长、宽、高的乘积)‎ 教师板书: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教师:用V表示体积,a表示长,b表示宽,h表示高,公式可以写成:‎ 板书: V=abh.‎ 出示投影图:‎ ‎4.自学例1.‎ 一个长方体,长7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7×4×3=84(立方厘米)‎ 答:它的体积是84立方厘米.‎ ‎(二)正方体体积.‎ ‎1.【演示课件“正方体体积”】‎ 教师提问:此时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变成了什么图形?‎ 这个正方体的体积可以求出来吗?‎ ‎2.练习 棱长为2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平方分米?2×2×2=8(立方分米)‎ 棱长为4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平方厘米?4×4×4=64(立方厘米)‎ ‎3.归纳正方体体积公式.‎ 教师板书: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用V表体积,a表示棱长 V=a·a·a或者V=‎ ‎4.独立解答例2.‎ 光明纸盒厂生产一种正方体纸板箱,棱长是5分米,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分米3)‎ 答:体积是125立方分米.‎ ‎(三)讨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是否相同.‎ 学生归纳:因为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在正方体中长,宽,高都相等,所以公式中 b,h都变为a.变换后,虽然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写出来不相同,但计算方法的实质是一样的,都是长×宽×高.‎ 三、巩固反馈.‎ ‎1.口答填表. ‎ ‎2.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① ( )‎ ‎② ( )‎ ‎③一个正方体棱长4分米,它的体积是: (立方分米)( )‎ ‎④一个长方体,长5分米,宽4分米,高3厘米,它的体积是60分米.( )‎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新知识?谁来说一说?‎ 五、课后作业 .‎ ‎1.一块砖的长是24厘米,宽是12厘米,厚是6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2.一块正方体的石料,棱长是7分米,这块石料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如果1立方分米石料重2.7千克,这块石料重多少千克?‎ 六、板书设计 .‎ 长方体的表面积 ‎ 教学目标 ‎ ‎1.通过操作观察,使学生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含义.‎ ‎2.初步学会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建立表面积概念,初步学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教学难点 ‎ 正确建立表面积的概念.‎ 教学步骤 ‎ 一、铺垫孕伏.‎ ‎1.长方体的特征是什么?‎ ‎2.标出自带长方体纸盒的长、宽、高,并说出右面、上面的长和宽是多少?面积是多少?‎ 二、探究新知.‎ 导入 :同学们对长方体的每个面的面积都会计算了,那么整个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怎么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内容.‎ ‎(一)建立长方体表面积的概念.‎ ‎1、教师提问:什么叫做面积?‎ 长方体有几个面?‎ ‎(用手按前、后,上、下,左、右的顺序摸一遍)‎ ‎2、教师明确:这六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3、学生两人一组相互说一说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 ‎4、教师板书:长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二)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演示课件“长方体的表面积”】‎ ‎1.学生归纳:‎ 上下两个面大小相等,它是由长方体的长和宽作为长和宽的;‎ 前后两个面大小相等,它是由长方体的长和高作为长和宽的;‎ 左右两个面大小相等,它是由长方体的高和宽作为长和宽的.‎ ‎2.教学例1.‎ 做一个长6厘米,宽5厘米,高4厘米的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硬纸板?‎ 教师启发:“做这样一个长方体纸盒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就是要计算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首先要找出每个面的长和宽.根据长方体的长、宽、高可以计算每个面的面积,把每个面的面积合在一起就是表面积.‎ 第一种解法:‎ 长方体表面积=6个面积的和 ‎ 6×4+6×4+4×5+4×5+6×5+6×5‎ ‎ =24+24+20+20+30+30‎ ‎ =148(平方厘米)‎ ‎ 答:至少要用148平方厘米硬纸板.‎ 第二种解法:‎ 长方体表面积=上下面面积+前后面面积+左右面面积 ‎ 6×5×2+6×4×2+4×5×2‎ ‎ =60+48+40‎ ‎ =148(平方厘米)‎ ‎ 答:至少要用148平方厘米硬纸板.‎ 第三解法:‎ 长方体表面积=(下面面积+前面面积+右面面积)×2‎ ‎ (6×5+6×4+5×4)×2‎ ‎ =74×2‎ ‎ =148(平方厘米)‎ ‎ 答:至少要用148平方厘米硬纸板.‎ ‎3.思考:你认为哪种解法简便?‎ ‎(根据乘法分配律可以把第一个式子和第二个式子改写成第三个式子;第三个算式更简便些)‎ ‎4.教师小结:‎ 计算长方体表面积的关键是找出每个面的长和宽.‎ ‎5.练习:‎ 一个长方体长4米,宽3米,高2.5米.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我们学习了长方体的表面积有什么用?(铺地砖、粉刷墙壁、计算长方体罐头商标纸的大小,都要用到这部分知识)‎ 四、随堂练习.‎ ‎1.用两种方法计算自带长方体的表面积.‎ ‎2.计算下图的表面积.‎ ‎①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 ‎②有几种计算方法?‎ ‎③哪种方法比较简便?‎ 五、课后作业 .‎ 一个长方体的形状大小如下图:‎ 它上、下两个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分米?‎ 它前、后两个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分米?‎ 它左、右两个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分米?‎ 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六、板书设计 .‎ 长方体的表面积 长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例1.做一个长6厘米,宽5厘米,高4厘米的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硬纸板?‎ ‎6×4+6×4+4×5+4×5+6×5+6×5‎ ‎=24+24+20+20+30+30‎ ‎=148(平方厘米)‎ ‎=60+48+40‎ ‎=148(平方厘米)‎ ‎6×5×2+6×4×2+4×5×2‎ ‎=60+48+40‎ ‎=148(平方厘米)‎ ‎(6×5+6×4+5×4)×2‎ ‎=74×2‎ ‎=148(平方厘米)‎ 答:至少需要148平方厘米硬纸板. ‎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表面积的意义.‎ 教学难点 ‎ 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准备.‎ ‎1、说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2、看图回答.‎ ‎(1)指出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2)哪些面的面积相等?‎ ‎(3)填空.‎ 这个长方体上、下两个面的长是( )宽是( ).‎ 左、右两个面的长是( )宽是( ).‎ 前、后两个面的长是( )宽是( ).‎ ‎3、想一想.‎ 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几个面?(6个面)‎ 二、揭示课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和研究有关这6个面的一些知识.‎ 三、教学新课.‎ ‎(一)长、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 ‎ ‎1.老师和同学们都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并在上面分别用“上”、“下”、‎ ‎“左”、“右”、“前”、“后”标在6个面上.‎ ‎2.沿着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棱剪开并展平.(老师先示范,学生再做)‎ ‎3.你知道长方体或者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什么吗?‎ 教师明确:长方体或者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二)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例1.做一个长6厘米,宽5厘米,高4‎ 厘米的长方体的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 ‎1.这题的问题,实际上就是要我们求什么?‎ ‎2.长方体的表面积包括几组面积相等的长方形?每组面积相等的长方形的长、宽各是多少? ‎ ‎3.学生分组讨论.‎ 解法(一)‎ ‎6×5×2+6×4×2+5×4×2‎ ‎= 60+48+40‎ ‎= 148(平方厘米)‎ 解法(二)‎ ‎(6×5+6×4+5×4)×2‎ ‎=(30+24+20)×2‎ ‎= 74×2‎ ‎= 148(平方厘米)‎ ‎4.比较上面两种解答方法有什么不同?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解法(一)是分别算出上、下面的面积之和;前后面的面积之和;左右面的面积之和,然后算总和.解法(二)是先算出上面、前面、左面这三个面的面积之和,再乘2,根据乘法的分配律可将解法(一)改变成解法(二). ‎ 四、巩固练习. ‎ ‎1.一个长方体长‎4米,宽‎3米,高‎2.5米.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米?(用两种方法计算)‎ ‎2.一个长方体铁盒,长18厘米,宽15厘米,高12厘米.做这个铁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铁皮?‎ 五、课堂小结.‎ 通过解答例1和做一做,你发现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吗?‎ 结论: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2+长×高×2+宽×高×2‎ ‎=(长×宽+长×高+宽×高)×2‎ 六、课后作业 .‎ ‎1.一个长方体的木箱,长‎1.2米,宽‎0.8米,高‎0.6米,做这个木箱至少要用多少平方米木板?如果这个木箱不做上盖呢? ‎ ‎2.一个长方体的形状大小如下图.‎ ‎(1)它上、下两个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分米?‎ ‎(2)它前、后两个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分米?‎ ‎(3)它左、右两个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分米?‎ 七、板书设计 ‎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长方体或者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例1、做一个长6厘米,宽5厘米,高4‎ 厘米的长方体的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 答:至少要用148平方厘米的硬纸板.‎ ‎ ‎ 探究活动 小小设计师 活动目的 ‎1、理解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 ‎2、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活动形式 每4名学生为一组,分小组设计.‎ 活动题目 纸箱厂要用硬纸板制作立方体.用下面的六个正方形连接在一起,组成的平面图形经折叠后正好能构成立方体,这样的图形我们就叫立方体的表面展开图.请你设计不同的立方体表面展开图.‎ 参考答案 在立方体展开图的设计中,为了使图形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就需要进行适当的分类.我们称立方体展开图中最长的一条为主干,这一条如果由四个正方形组成,就称主干为四方连,同样主干有三方连,二方连等.这样,我们把展开图分成以下几类.‎ ‎(1)主干为四方连.‎ ‎(2)主干为三方连.‎ ‎(3)主干为二方连.‎ ‎【思考】立方体展开图中是否有主干为五方连的? ‎ 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目标 ‎ ‎1、认识并掌握正方体的特征,以及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关系.‎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分析综合及抽象概括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掌握正方体的特征,理解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关系.‎ 教学难点 ‎ 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引入.‎ ‎1、填空.‎ ‎(1)长方体有( )个面,每个面都是( )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 )形.长方体有( ‎ ‎)个顶点.‎ ‎(2)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 ),长方体有( )条棱,可分( )组,( )的( )条棱的长 度相等.‎ ‎(3)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长方体的( ).‎ ‎2、口答:说出每个图形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3、说出下面图形的长、宽、高以及每个面都是什么图形.‎ 教师设疑:这个图形的长、宽、高都相等,它的每个面是什么形呢?这样的长方体又叫什么形体?这节课 要研究它的有关知识.‎ 教师板书:正方体的认识.‎ 二、学习新课.‎ ‎1、观察、操作,认识特征.‎ ‎(1)让学生说一说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正方体.‎ ‎(2)让学生拿出正方体的纸盒,分组观察并讨论.‎ ‎①正方体有几个面?各个面有什么特点?‎ ‎②正方体有几条棱?所有的棱有什么特点?‎ ‎③正方体有几个顶点?‎ 小结:正方体是由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也有12条棱,它们的长度都相等.正方体有8个 顶点.由于正方体的棱长都相等,所以它的长、宽、高都叫做棱长.‎ ‎(3)操作:按教科书所给的图样,用硬纸做一个正方体,再量一量它的每条棱的棱长是多少厘米.‎ ‎2、观察比较,找到关系.‎ ‎(1)长正方体异同点:‎ ‎(2)长正方体的关系.‎ 三、反馈练习.‎ ‎1、下面图中哪个是正方体?棱长是多少?正方体有几个完全相同的面?‎ ‎2、下图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是由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的,它们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厘米?‎ ‎3、操作练习.‎ ‎(1)用24个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形状不同的长方体,可以摆几种?(6种)‎ 每种长方体的长、宽、高是多少厘米?‎ ‎①宽1厘米,长24厘米,高1厘米;‎ ‎②长12厘米,宽2厘米,高1厘米;‎ ‎③长8厘米,宽3厘米,高1厘米;‎ ‎④长6厘米,宽4厘米,高1厘米;‎ ‎⑤长6厘米,宽2厘米,高2厘米;‎ ‎⑥长4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 ‎(2)用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稍大一些的正方体,至少需要多少小正方体?动手摆一摆看.(8个)‎ ‎(3)有一块形状如图的硬纸,把它按照虚线折叠,能不能围成一个正方体?按照图中的形状,剪一块硬 纸折折看.‎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正方体的特征是什么?正方体与长方体有什么关系?‎ 五、课后作业 .‎ ‎1、说出下图中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分米,再说出它的上、下、前、后、左、右六个面的长和宽 分别是多少分米.‎ ‎2、分别计算出下面每个长方体和正方体向上的面的面积.‎ 六、板书设计 ‎ 正方体的认识 ‎ ‎ 探究活动 小画家 活动目的 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活动形式 每次选择4名同学在前面表演,其余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结果做出判断.‎ 活动过程 ‎ 每次挑选的4名同学分别坐在4个方向,观察同一个物体(如水壶、茶杯等),先把自己看到的画下来,然 后交给教师.教师组织学生交流,猜一猜某幅画是谁画的,他坐在哪个位置.‎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目标 ‎ ‎1.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3.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立体图形的识图.‎ 教学难点 ‎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立体图形的识图.‎ 教具准备 教具:长方体框架、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台、长方台等;投影片;动画.‎ 学具: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 教学设计 一、复习准备.‎ ‎1、请同学们自己画一个已经学习过的平面图形;再请每位同学用手摸一摸画出的图形;老师明确:这些图形都在一个平面上,叫做平面图形.‎ ‎2、教师摆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台、长方台、墨水瓶盒等.‎ 教师提问:这些物体的各部分都在一个面上吗?(不是)‎ 教师明确:这些物体的各部分不在一个面上,它们都是立体图形.‎ ‎3、引入: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有什么特征.‎ 教师板书:长方体的认识 二、学习新课.‎ ‎(一)长方体的特征.‎ ‎1、请同学取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 教师提问:请用手摸一摸长方体是由什么围成的?‎ 请用手摸一摸两个面相交处有什么?‎ 请摸一模三条棱相交处有什么?‎ 教师板书:面、棱、顶点 ‎2、参考讨论提纲来研究长方体的特征.【演示动画“长方体的特征”】‎ 讨论提纲:‎ ‎①长方体有几个面?面的位置和大小有什么关系?‎ ‎②长方体有多少条棱?棱的位置、长短有什么关系?‎ ‎③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 教师板书:长方体:‎ 面:6个,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棱:12条,相对的4条棱长度相等.‎ 顶点:8个.‎ 教师:请完整地说一说长方体的特征.‎ ‎3、比较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区别.‎ 老师提问:长方体是立体图形,画在纸上如何与平面图形区别呢?‎ 请观察,你能看到几个面?哪几个面?‎ 你能看见几条棱?哪几条棱?‎ 教师介绍长方体的画法:‎ 看不见的棱画在图纸上用虚线表示,最后面画出的是长方形,其它的面画出的是平行四边形.‎ ‎4、出示长方体框架观察.‎ 教师提问:框架上的12条棱可以分几组?怎样分?‎ 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 教师明确: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二)正方体特征.‎ ‎1、【演示动画“正方体的特征”】‎ 教师提问:看一看新得到的长方体与原来长方体比较有什么变化?‎ ‎(长、宽、高变为相等,六个面都变成了正方形,长方体变为正方体)‎ ‎2、对照长方体的特征学生自己研究正方体的特征.‎ 学生讨论、归纳后,教师板书:正方体:‎ 面: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棱:12条棱长度都相等.‎ 顶:8个.‎ ‎3、学生讨论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相同点:面、棱、顶点的数量上都相同;‎ 不同点:在面的形状、面积、棱的长度方面不相同.‎ 教师提问:看一看长方体的特征正方体是否都有?试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三、巩固反馈.‎ ‎1、量一量自己手中的长方体的长、宽、高,说出每个面的长和宽是多少?‎ ‎2、根据图中数据口答.‎ ‎(1) (2)‎ ‎(1)长方体的长是( )厘米,宽( )厘米,高( )厘米, 12条棱长的和是( )厘米.‎ ‎(2)这幅图中的几何体是( )体,12条棱长的和是( )分米.‎ ‎(3)如图一个长方体,它的长、宽、高分别是9厘米,3厘米和2.5厘米.它上面的面长是( )厘米,宽( )厘米,左边的面长( )厘米,宽( )厘米,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和是( )厘米.‎ ‎3、判断.正确的在括号里画√,错误的画×.‎ ‎(1)长方体的六个面一定是长方形;( )‎ ‎(2)正方体的六个面面积一定相等;( )‎ ‎(3)一个长方体(非正方体)最多有四个面面积相等;( )‎ ‎(4)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相等的长方体一定是正方体.( )‎ 四、课堂总结.‎ 谁来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看图纸上的立体图?‎ 五、课后作业 .‎ ‎1、拿一个火柴盒,量一量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然后说一说每个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2、说出下图表示的物体是什么形状,并且说明:‎ 它的上面是什么形?长和宽各是多少?‎ 它的右侧面是什么形,长和宽各是多少?‎ 它的前面是什么形?长和宽各是多少?‎ 它的下面和后面是什么形?长和宽各是多少?‎ 六、板书设计 ‎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 ‎ 面 棱 顶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一 教学目标 ‎ ‎1.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 ‎2.基本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3.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教学难点 ‎ 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学步骤 ‎ 一、铺垫孕伏.‎ 导入 :讲新课之前,我们先回忆一下,以前学过哪些几何图形?‎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 这些都是什么图形?(板书:平面图形)‎ 教师:平面图形我们已经认识了,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立体图形.‎ 二、探究新知.‎ ‎(一)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 ‎1.出示墨水盒、粉笔盒等实物.‎ 教师提问:谁说说这些物体与平面图形比较有什么不同?(占有一定的空间)‎ ‎2.教师明确:这些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我们把它们的形状叫做立体图形.‎ ‎(板书“立体图形”)‎ ‎3.在生活中你还见到哪些立体图形?‎ ‎4.引出课题:这节课,我们先来认识一下立体图形中的长方体.‎ ‎(板书课题:长方体的认识)‎ ‎(二)认识长方体的特征,教学例1.‎ ‎1.面 ‎①长方体有几个面? 长方体有6个面 ‎②每个面是什么形状? 每个面都是长方形(也可能有两面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③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 相对的面的形状大小完全相同 ‎2.棱 学生实际操作:‎ ‎①动手摸一摸长方体的每两个面相交的地方 ‎(教师明确:在长方体上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长方体的棱)‎ ‎②数一数,长方体有几条棱?(12条棱)‎ ‎③量一量每条棱的长度,你发现了什么?(相对的棱的长度是相等的)‎ ‎3.顶点 教师:请同学们拿起长方体的盒子或实物,用手摸一模三条棱相交的地方.‎ 教师明确:3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长方体的顶点.‎ 提问:一个长方体一共有多少个顶点?(8个)‎ ‎4.特征 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也可能其中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它有12条棱,8个顶点.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5.画法 把一个长方体放在桌面上观察一下,最多能看到它的几个面?(三个面)‎ 那么怎样把长方体画在纸上或黑板上呢?(看不见的棱画在图纸上用虚线表示,最后面画出的是长方形,其它的面画出的是平行四边形)‎ ‎(三)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教学例2.‎ ‎1.出示长方体框架,提问:‎ 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怎样分组?(按照相对的棱进行分组)‎ 分成几组?(3组)‎ 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不等)‎ ‎2.教师小结:在一个长方体中,有3组棱,每组棱互相平行,并且长度相等.我们把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3.实际测量:分不同角度测量自己手中的长方体的长、宽、高的长度 ‎(测量数据应该不同)‎ 教师强调:长方体的长、宽、高的位置不是固定不变的.一般情况下把底面中较长的一条棱叫做长,较短的一条棱叫做宽,垂直于底面的棱叫做高.‎ 三、全课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长方体有什么特征?什么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还有什么问题吗?‎ 四、随堂练习.‎ ‎1.说说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 ‎2.填表.‎ ‎ 面 棱 顶点 长方体 ‎ 有( )个面 都是( )形 相对的面( )‎ ‎ 有( )条棱 相对的棱长度( )‎ ‎ 有( )个 顶点 ‎3.判断对错,并说明为什么.‎ ‎(1)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的物体形状都是长方体.………( )‎ ‎(2)在长方体中,不是相对的棱长度都不相等.……………………( )‎ ‎(3)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 )‎ ‎(4)长方体相对面的大小、形状都相等.……………………………( )‎ 五、布置作业 .‎ ‎1.看图说出下面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2.说出下图表示的物体是什么形状,并且说明:‎ ‎(1)它的上面是什么形,长和宽各是多少?‎ ‎(2)它的右侧面是什么形,长和宽各是多少?‎ ‎(3)它的前面是什么形,长和宽各是多少?‎ ‎(4)它的下面和后面是什么形,长和宽各是多少?‎ 六、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 平面图形 ‎ 长方形 正方形 三角形 平行四边形 梯形 立体图形 长方体 ‎ 6个面,每个面是长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12条棱,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8个顶点,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长方体的认识(二) ‎ 教学目标 ‎ ‎1.认识和掌握长方体的特征,理解长、宽、高的概念.‎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及分析综合和抽象概括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教学难点 ‎ 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引入.‎ ‎1、教师谈话:我们已学过一些几何图形,你们还记得是哪些吗?‎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2、出示下面的实物.‎ 教师提问:这些物体是什么形状的呢?‎ 老师明确:以前学习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等都是平面上的图形,叫做平面图形.现在看到的这些图形都占有一定的空间,我们把它们叫做立体图形.‎ 教师提问:在低年级时我们曾认识过长方体和正方体,谁能找出这些物体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 引入:这一单元我们要继续深入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今天先学习对长方体的认识.‎ ‎(板书课题:长方体的认识)‎ 二、学习新课.‎ 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学生举例)‎ ‎(一)认识长方体的面.‎ ‎1、教师演示告诉学生什么是长方体的面,并让学生摸一摸.‎ ‎2、让学生按照前、后、上、下、左、右的顺序,数一数长方体共有几个面.再观察每个面都是什么形状的.(板书:长方体有6个面,6个面都是长方形.)‎ ‎3、提问:6个面中有没有不都是长方形的情况呢?‎ ‎(板书: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4、提问:长方体的6个面还有什么特征呢?(板书: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5、总结特征:长方体有6个面,6个面都是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二)认识长方体的棱.‎ ‎1、让学生摸一摸长方体两个面相交的地方,说明这叫长方体的棱.‎ ‎2、让学生把直尺放在棱上,发现直尺平平的.说明棱是直的,是线段,可以度量.‎ ‎3、提问:长方体有多少条棱?想一想,怎样数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引导学生把棱分成三组,也可用同一颜色把每组互相平行的棱标出来.数出每组各有4条棱,有3组,一共有12条棱.(板书:有12条棱)‎ ‎4、让学生量一量每组中棱的长度,说一说发现了什么?‎ ‎(板书:互相平行的4条棱的长度相等)‎ ‎5、总结特征:有12条棱,互相平行的4条棱的长度相等 ‎(三)认识长方体的顶点.‎ ‎1、让学生摸一摸长方体三个面相交的地方,说明这叫长方体的顶点.‎ ‎2、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顶点.(按照一定的顺序数)‎ ‎(板书:有8个顶点)‎ ‎(四)总结长方体的特征.‎ 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它有12条棱,8个顶点.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五)认识长、宽、高.‎ 出示长方体框架,引导学生观察并回答:‎ ‎1、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怎样分组?每组棱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分3组,每组4条棱长度相等)‎ ‎2、相交于一个顶点的棱有几条?它们的长度有什么特点?‎ ‎(3条棱,3条棱的长度不相等.)‎ ‎3、教师小结:由于有三组互相平行的棱,每组棱的长度相等,我们可以取相交于一个顶点的3条棱作代表,把相交于一个顶点的3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4、指导学生理解长、宽、高的概念.‎ 可让学生把长方体横放、竖放、侧放,分别说出长、宽、高,使学生认识到长方体的形状和大小是由它的长、宽、高决定的.‎ ‎(六)教学识图,发展空间观念.‎ ‎1、让学生把长方体学具放在课桌左上角,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能看到几个面?‎ ‎2、教师启发提问:怎样用图表示出来呢?可同时板书画图.‎ 说明:虚线表示看不见的三条棱,并让学生指出长、宽、高,教师板书.‎ 三、反馈练习.‎ ‎1、按照教科书所给的图样,用硬纸做一个长方体,再量一量它的长、宽、高.‎ ‎2、拿一个火柴盒,量一量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再说一说每个面的长和宽是多少?‎ ‎3、看图说出下面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4、说出右面的物体是什么形状,并且说明:‎ ‎①它的上面是什么形,长和宽各是多少?‎ ‎②它的右侧面是什么形,长和宽各是多少?‎ ‎③它的前面是什么形,长和宽各是多少?‎ ‎④它的下面和后面各是什么形?长和宽各是多少?‎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长方体的特征,那么在长方体的6个面中只能有两个面是正方形吗?如果其它的面也是正方形,那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同学们想一想,这是下节课要研究的问题.‎ 五、板书设计 ‎ 长方体的认识 面:长方体有6个面,6个面都是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棱: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有12条棱,互相平行的4条棱的长度相等 顶点: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有8个顶点.‎ 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长方体的认识(三)‎ 教学目标 ‎ ‎1.通过观察实物和动手操作等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长方体特征,形成长方体的概念.‎ ‎2.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教学难点 ‎ 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准备.‎ ‎1、观察后回答:‎ ‎①我们已经学过这些图形,你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吗?‎ ‎②根据学生的回答有意归类并板书.‎ ‎③指着左边问:这些都是什么图形?(板书:平面图形)‎ ‎④指着右边问:这又都是什么图形?(板书:立体图形)‎ ‎2、出示第19页图中的各个实物,观察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什么图形?(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立体图形)‎ ‎②这些立体图形的特点是都占有一定的什么?‎ ‎(空间,占有一定空间的图形叫做立体图形.)‎ ‎③你知道这里面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肥皂、牙膏盒、墨水盒)‎ ‎④你还见到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让学生说)‎ 二、揭示课题.‎ 从今天开始,我们的数学课主要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这节课我们首先学习长方体的认识,并板书课题.‎ 三、教学新课.‎ ‎(一)教学例1,拿出一个长方体的纸盒来观察它们的特征.‎ ‎1、认识长方体的面.‎ ‎①用手摸一摸它有几个面?(注意培养学生有顺序地观察)‎ ‎②每个面是什么形状?(注意出示也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③哪些面完全相等?(演示给学生看)‎ 归纳: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的形状、大小完全相同.‎ ‎2、认识长方体的棱.‎ 在长方体上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 ‎①数:长方体有多少条棱?(要说出数的方法)‎ ‎②量:动手量一量每条棱的长度,看哪些棱的长度相等?(有什么规律?)‎ 归纳:长方体有12条棱,相对的4条棱的长度相等.‎ ‎3、认识长方体的顶点.‎ 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长方体有几个顶点?(8个)‎ ‎4、拿一个长方体放在讲台上让学生观察.‎ 最多能看到几个面?(3个面)‎ 讲解:所以我们通常把长方体画成这样.‎ ‎5、用填空的形式小结长方体的特征.‎ 长方体是由_____个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_____形)围成的____图形.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两个面_____,相对的棱的长度______.‎ ‎(二)教学长方体的长、宽、高.‎ 出示长方体框架 提问:‎ ‎1、它的12 条棱可以分为几组?怎样分?‎ ‎12条棱可以分为3组,把长度相等的棱分为一组.‎ ‎2、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 想一想:‎ ‎1、你知道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什么吗?(长、宽、高)‎ ‎2、长方体的长、宽、高的长短与这个长方体有没有关系? ‎ 结论:长方体的大小和形状是由它的长、宽、高决定的.‎ 四、巩固练习.‎ ‎1‎ ‎、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展开图,按要求做一个长方体,然后让学生说出自己度量的结果,并指出它的长、宽、高.(注意不同放置法的长、宽、高)‎ ‎2、看图说出下面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是多少?‎ ‎ ‎ ‎3、说出下图表示的物体是什么形状,并且说明:‎ ‎(1)它的上面是什么形,长和宽各是多少?‎ ‎(2)它的右侧面是什么形,长和宽各是多少?‎ ‎(3)它的前面是什么形,长和宽各是多少?‎ ‎(4)它的下面和后面各是什么形,长和宽各是多少?‎ ‎(注意搞清楚长方体的长、宽、高与它的每个面的长、宽之间的关系.)‎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六、课后作业 .‎ 自己设计一个长方体模型,量一量长、宽、高,然后与同学交流.‎ 七、板书设计 .‎ 长方体的认识 面: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的形状、大小完全相同.‎ 棱:在长方体上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12条棱,相对的4条棱的长度相等.‎ 顶点: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8个 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长、宽、高.‎ 分数的意义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在已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2、弄清分子、分母、分数单位的含义.‎ ‎3、掌握分数的读、写方法,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 抽象概括出分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 一、讲授新课.‎ ‎(一)分数的产生.‎ ‎1.请一位同学用米尺测量黑板的长,说一说,用“米”作单位,其结果能不能用整数表示?‎ ‎2.把一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的苹果数是不是整数?‎ ‎(板书课题:分数的意义)‎ ‎(二)分数的意义.‎ ‎1.以前我们已学过分数的初步认识,现在请大家仔细观察:下面把一个物体或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成了几份?想一想:其中的一份或几份怎样用分数来表示?‎ ‎(依次出现糕点图、正方形图、1米长的线段图)‎ ‎2‎ ‎.我们也可以把许多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如一堆苹果、一批玩具、一班学生等.‎ 出示图片“苹果图”‎ 教师提问:这幅图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 把它平均分成了几份?‎ 每份是几个苹果?‎ 每份苹果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 ‎(边讨论边板书)‎ 出示图片“熊猫图”‎ 教师提问:这幅图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 把它平均分成了几份?‎ 每份是几只熊猫玩具?每份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 ‎4只熊猫玩具是其中的几份?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 ‎(边讨论边板书)‎ ‎3.将下面的两幅图与上面的三幅图进行比较,它们有什么不同点与相同点?‎ 明确:一个物体、一个单位或是一些物体都可以看成整体1,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我们把它叫做单位“1”,它们的相同点在于都是把各自的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取其中的一份或者几份.‎ ‎(板书:单位“1” 若干份 一份或者几份 分数)‎ ‎4.总结、归纳分数的意义.‎ 根据上面的例子,谁能说一说,什么样的数叫做分数?‎ ‎5.练习.‎ ‎(1)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涂色部分.‎ ‎(2)用下面的分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对不对?‎ 教师提问:为什么第三个图不能用 表示?(强调平均分)‎ ‎(3)人人动手、动口,同桌互相检查,老师点名抽查.‎ ‎①拿出一个圆片,指出它的 是多少?‎ ‎②拿出两个圆片,指出它的 是多少?‎ ‎③拿出六个圆片,指出它的 是多少?‎ 教师提问:这里都是要求指出“ ”,为什么“多少”不一样呢?‎ ‎(三)分子、分母的含义;分数的读写.‎ ‎1.谁能自己说出一个分数,指出它的分母、分子,并说出这个分数所表示的意义.‎ ‎2.分数的读法和写法.‎ 填空: 读作: 读作:‎ 九分之四写作: 二十五分之十八写作:‎ 教师小结:读分数的时候,应先读分母,再读分子,并在中间加上“分之”二字;写分数时,应先画分数线,再在分数线下面写分母,在分数线上面写分子.‎ ‎(四)分数单位的意义.‎ ‎1.教师提问:‎ 自然数的单位是几?6里面有几个1?7呢?28呢?‎ 的分数单位是什么?它有几个这样的单位? 呢?‎ ‎2.概括分数单位的意义.‎ 强调:不同分母的分数,其分数单位不一样.‎ ‎3.练习.‎ ‎(1)用直线上的点表示分数.‎ ‎(2)填空.‎ 强调:应先找准单位“1”.再看把它平均分成了多少份,最后决定直线上的这一点用什么分数表示.‎ 二、巩固练习.‎ ‎1. 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 )份,表示这样( )份的数.‎ ‎2.把全班学生平均分成6组,一个组的人数是全班人数的( ),两个组的人数是全班人数的( ).‎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四、布置作业 .‎ ‎1.读出下面的分数,并说出每一个分数的分数单位.‎ ‎2.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1)九分之五,写作( ),表示有( )个 .‎ ‎(2)二十分之十一,写作( ),表示有( )个 .‎ ‎(3) 读作( ),表示有( )个 .‎ ‎3.一项工程需要10天完成,平均每天完成这项工程的几分之几?3天呢?7天呢?‎ 五、板书设计 .‎ 分数的意义 把一块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 把一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它的四分之一,3份是它的四分之三.‎ 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它的五分之一,4份是它的五分之四. ‎ 把4个苹果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1个苹果就是这个整体的 .‎ 把6只熊猫玩具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3份,每份的两只熊猫是这个整体的 .‎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者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在分数里,中间的横线叫做分数线;‎ 分数线下面的数叫做分母,表示把“1”平均分成多少份;‎ 分数线上面的数叫做分子,表示有这样的多少份.‎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 分数与除法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理解两个整数相除的商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2.明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加深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教学重点 理解、归纳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教学难点 ‎ 用除法的意义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步骤 ‎ 一、铺垫孕伏.‎ ‎1.读题说得数.‎ ‎3.2+1.68 0.8×0.5 14-7.4 0.3÷1.5 4.8×0.02‎ ‎7.8+0.9 1.53-0.7 0.35÷15 0.4×0.8 0.8-0.37‎ ‎2.口述 表示的意义.‎ ‎3.列式计算.‎ ‎(1)把40棵树苗平均分给5个小组栽,每组栽多少棵?‎ ‎(2)把8米长的钢管平均分成2段,每段长多少米?‎ 二、探究新知.‎ ‎1.新课导入 .‎ 出示例2:把1米长的钢管平均截成3段,每段长多少米?‎ 板书: 1÷3‎ 教师提问:1÷3的结果能用准确的数表示出来吗?怎么办?学习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就明白了.(板书、分数与除法)‎ ‎2.教学例2.‎ ‎(1)从分数的意义上理解1÷3,即把1米长的钢管着成单位“1”,把单位“1”平均分成3份,表示这样一份的数,可用分数 来表示,1米的 就是 米.(板书 米)‎ ‎(2)学生完整叙述自己想的过程.‎ ‎(3)反馈练习.‎ ‎①把1米长的钢管,平均分成8段,每段长多少?‎ ‎②把1块饼平均分给5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到多少块?‎ ‎3.教学例3.‎ 出示例3: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孩子,每个孩子分得多少块?‎ ‎(1)读题列式: 3÷4‎ ‎(2)动手操作:怎样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同学呢?‎ ‎(3)学生交流.‎ 甲生:先把每个圆剪成4个 块,然后把12个 平均分成4份,再把3个 拼在一起,每份是 块.‎ 乙生:把3个圆放在一起,平均分成4份后,剪下其中的一份,再把1份中的3个 拼在一起,得到每个分 块.(在3÷4后板书 块)‎ ‎(4)看图根据乙生分饼的过程说出 表示的意义.‎ ‎①乙生把3块饼平均分成了4份,这样的一份是3块饼的 ,即 ‎②甲生把1块饼平均分成了4份,表示这样的3份的数是 .‎ ‎(5)都是 ,意义有何不同?(结合算式说出 的两种意义)‎ 明确: 表示把3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1份;‎ 还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取这样的3份.‎ ‎(6)反馈练习:说说下面分数的两种意义 ‎4.归纳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1)教师提问:怎样用分数来表示整数除法的商呢?‎ 学生归纳:可以用分数表示整数除法的商,用除数做分母,用被除数作分子.也就是说分数既表示分数的意义,又表示整数除法的商.‎ ‎(板书: )‎ 教师明确:分数是一种数,除法是一种运算,所以确切地说,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的被除数,分数的分母相当于除法的除数.‎ ‎(2)讨论:用字母表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有什么要求?‎ ‎(3)反馈练习.‎ 三、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明白了什么?‎ 四、随堂练习.‎ ‎1.填空.‎ 分数可以用来表示除法算式的( ).其中分数的分子相当于( ),分母相当于( ).‎ ‎2.用分数表示下列各式的商.‎ ‎4÷5 11÷13 27÷35 ‎ ‎9÷9 13÷16 33÷29‎ ‎3.列式计算.‎ ‎(1)把5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12段,每段长多少米?‎ ‎(2)把一个4平方米的圆形花坛分成大小相同的5块,每一块是多少平方米?‎ ‎(用分数表示)‎ ‎(3)小明用15分钟走了1千米路,平均每分走几分之几千米?‎ 五、布置作业 .‎ 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式的商.‎ ‎3÷4 7÷12 16÷49 25÷24 9÷9‎ 六、板书设计 .‎ 真分数和假分数 教学目标 ‎ ‎1.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掌握它们的特征.‎ ‎2.学会把分子是分母倍数的分数化成整数.‎ 教学重点 理解真分数、假分数的概念和特征.‎ 教学难点 ‎ 理解假分数的两种实际意义.‎ 教学步骤 ‎ 一、铺垫孕伏.‎ ‎1. 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2.说出 的分数单位及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二、探究新知.‎ 我们理解了分数的意义,知道了分数也有大小之分,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有关分数的知识.‎ ‎(板书:真分数和假分数)‎ ‎(一)教学例1:用分数表示每个图形的阴影部分.‎ ‎1.学生分组讨论:这三个分数有什么特点?‎ ‎(板书:这三个分数的分子比分母小,这三个分数比“1”小)‎ ‎2.教师明确:我们把这样的分数就叫做真分数.‎ ‎3.交流总结: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真分数,真分数小于1.‎ ‎4.学生举例:说出几个真分数.‎ ‎(二)教学例2:用分数表示每个图形的阴影部分.‎ ‎1.教师提问:这三个数也是分数,观察这些分数的分子与分母你发现了什么?‎ ‎(板书:分子比分母大或分子和分母相等)‎ 教师明确:分子比分母大或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假分数,假分数等于1或大于1.‎ ‎2.学生举例:说出几个假分数.‎ ‎(三)反馈练习.‎ ‎1.下面的分数哪些是真分数,哪些是假分数?‎ ‎2.归纳总结:分数可分为哪两类?是根据什么划分的?‎ ‎(四)教学例3.‎ ‎1.导语 :有些假分数的分子恰好是分母的倍数,请同学们从例2的三个分数中找出分子是分母倍数的假分数.‎ ‎2.出示例3:把 化成整数.‎ ‎(1)根据分数的意义, 是3个 ,正好是一个圆,所以 ;‎ 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3÷3=1,所以 化成整数是1.‎ ‎(2)根据分数的意义, 是8个 ,正好是两个圆,所以 =2;‎ 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8÷4=2,所以 =2‎ ‎3、练习:把下面的假分数化成整数并说说是怎样化的.‎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 四、随堂练习.‎ ‎1.分数可分为哪几类?是怎样划分的?‎ ‎2.读下面的分数,判断哪些是真分数,哪些是假分数.‎ ‎3.用真分数或假分数表示图中阴影部分.‎ ‎4.指出下表中哪些是真分数,哪些是假分数.再指出哪些假分数小于1,哪些假分数大于1.‎ 思考:分母是2、3、4、5的真分数分别有几个?真分数的个数与它的分母有什 么关系?分母是6的真分数有几个?分母是10的呢?‎ 五、布置作业 .‎ 把下面的假分数化成真分数.‎ 六、板书设计 .真分数和假分数 例1.观察下面每个图形所表示的分数,比较每个分数中分子和分母的大小.‎ 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真分数小于1.‎ ‎ 例2.观察下面每组图形所表示的分数,比较每个分数中分子和分母的大小.‎ 分子比分母大或者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假分数大于1或者等于1.‎ ‎ 例3.把 化成整数 分数的基本性质(一)‎ 教学目的 ‎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应用“性质”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思考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3.渗透“形式与实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 教学过程 ‎ 一、谈话.‎ 我们已经学习了分数的意义,认识了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掌握了假分数与带分数、‎ 整数的互化方法.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分数的有关知识.‎ 二、导入 新课.‎ ‎(一)教学例1.‎ 出示例1: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阴影部分,并比较它们的大小.‎ ‎1.分别出示每一个圆,让学生说出表示阴影部分的分数.‎ ‎(1)把这个圆看做单位1,阴影部分占圆的几分之几?‎ ‎(2)同样大的圆,阴影部分占圆的几分之几?‎ ‎(3)同样大的圆,阴影部分用分数表示是多少?‎ ‎2.观察比较阴影部分的大小:‎ ‎(1)从4 幅图上看,阴影部分的大小怎么样?(阴影部分的大小相等.)‎ ‎(2)阴影部分的大小相等,可以用等号连接起来.(把图上阴影部分画上等号)‎ ‎3.分析、推导出表示阴影部分的分数的大小也相等:‎ ‎(1)4幅图中阴影部分的大小相等.那么,表示这4 幅图的4个分数的大小怎么样呢?‎ ‎(这4个分数的大小也相等)‎ ‎(2)它们的大小相等,也可以用等号连接起来(把4个分数用等号连起来).‎ ‎4.观察、分析相等的分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1)观察 转化成 , 的分子、分母发生了什么变化?‎ ‎( 的分子、分母都乘上了2或 的分子、分母都扩大了 2倍.)‎ ‎(2)观察 ‎(二)教学例2.‎ 出示例2:比较 的大小.‎ ‎1.出示图:我们在三条同样的数轴上分别表示这三个分数.‎ ‎2.观察数轴上三个点的位置,比较三个分数的大小:‎ 从数轴上可以看出:‎ ‎3.观察、分析形式不同而大小相等的三个分数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变化规律.‎ ‎(1)这三个分数从形式上看不同,但是它们实质上又都相等.‎ ‎(教师板书: )‎ ‎(2)你们分析一下, 、 各用什么样的方法就都可以转化成 了呢?‎ 三、抽象概括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1.观察前面两道例题,你们从中发现了什么变化规律?‎ ‎ “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乘上或都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板书)‎ ‎2.为什么要“零除外”?‎ ‎3.教师小结:这就是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内容:“分数的基本性质”‎ ‎(板书:“基本性质”)‎ ‎4.谁再说一遍什么叫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师板书字母公式:‎ 四、应用分数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1.请同学们回忆,分数的基本性质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哪一个知识相类似?‎ ‎(和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相类似.)‎ ‎(1)商不变的性质是什么?‎ ‎(除法中,被除数和除数都乘上或都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商的大小不变.)‎ ‎(2)应用商不变的性质可以进行除法简便运算,可以解决小数除法的运算.‎ ‎2.分数基本性质的应用:‎ 我们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目的是加深对分数的认识,更主要的是应用这一知识去解 决一些有关分数的问题.‎ ‎3.教学例3.‎ 例3 把 和 化成分母是12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板书:‎ 教师提问:‎ ‎(1) ?为什么?依据什么道理?‎ ‎( ,因为分母2乘上6等于12,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子1也要乘上6.所以, )‎ ‎(2)这个“6”是怎么想出来的?‎ ‎(这样想:2×?=12,2ד6”=12,也可以看12是2的几倍:12÷2=6,那么分子1也扩大6倍)‎ ‎(3) ?为什么?依据的什么道理?‎ ‎( ,因为分母24除以2等于12,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子10也得除以2,所以, )‎ ‎(4)这个“2”是怎么想出来的?‎ ‎(这样想:24÷?=12,24÷“2”=12.也可以想24是12的2倍,那么分子10也应是新分子的2倍,所以新的分子应是10÷2=5)‎ 五、课堂练习.‎ ‎1.把下面各分数化成分母是60,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2.把下面的分数化成分子是1,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 ‎ ‎3.在( )里填上适当的数.‎ ‎4. 的分子增加2,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母应该增加几?你是怎样想的?‎ ‎5.请同学们想出与 相等的分数.‎ 规律:这个分数的值是 ,然后只要按自然数的顺序说出分子是1、2、3、4、……分母是分子的4倍为:4、8、12、16……无数个.‎ 六、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这是学习分数四则运算的基础,一定要掌握好.‎ 七、课后作业 .‎ ‎1.指出下面每组中的两个分数是相等的还是不相等的.‎ ‎2.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八、板书设计 ‎ 分数的基本性质(二)‎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和自学能力.‎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故事引入:中秋节,妈妈买了一个大西瓜,分给哥哥这个西瓜的 ,(板书: ).‎ 分给组组这个西瓜的 ,(板书: ).分给弟弟这个西瓜的 ,(板书: ).哥哥、姐姐、弟弟三个人,他们谁吃的西瓜多呢?(学生答案不一)‎ 到底谁回答得对呢?上完这节课你们一定能得到准确的答案.‎ 二、新课.‎ ‎1.实际操作列等式证实两组分数,每组分数大小相等.‎ ‎(1)教师讲解:请同学们拿出三个大小相等的圆来,分别用阴影部分表示每个圆的 ‎.(板书: )‎ ‎(2)教师提问:比较一下阴影部分的大小,结果怎样?‎ 阴影部分相等,说明这三个分数怎样?‎ ‎(随着学生回答老师将三个分数用“=”连接)‎ ‎(3)教师拿出画着三条数轴的小黑板,讲:谁能在三条数轴上标出 ?‎ ‎(4)教师提问:这三个分数在数轴上所表示的长度怎样?这又说明了什么?‎ ‎(随着学生回答老师在三个分数间用“=”连接)‎ ‎2.初步概括分数基本性质.‎ ‎(1)观察两个等式,每个等式的三个分数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2)同学们从左到右观察第一个等式,想一下,这三个分数的分子、分母怎样变化才保证了分数的大小不变.‎ 板书:‎ ‎(3)谁能用一句话把这个变化规律叙述出来?‎ 板书: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乘上同一个数,分数大小不变.‎ ‎(4)从左到右观察第二个等式,这三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才保证了分数大小不变呢?‎ 板书:‎ ‎(5)问:谁能用一句话把这个变化规律叙述出来?‎ 谁能用一句话把这两个变化规律叙述出来?‎ ‎(板书:或除以)‎ ‎3.完整分数基本性质.‎ 填空:‎ 教师追问:第三题( )里可以填多少个数?第4题呢?‎ 为什么3、4题( )里可以填无数个数?‎ ‎( )里填任何数都行吗?哪个数不行?(板书:零除外)‎ 这里为什么必须“零除外”?‎ 教师小结:我们总结的分数的这个变化规律就是“分数的基本性质.‎ ‎(板书课题:分数基本性质)‎ ‎4.深入理解分数基本性质.‎ 教师提问:分数的基本性质里哪几个词比较重要?‎ 为什么“都”和“相同”很重要?‎ 为什么“分数大小不变”也很重要?‎ 为什么“零除外”也很重要?‎ 三、课堂练习.‎ ‎1.用直线把相等的分数连接起来.‎ ‎2.把下列分数按要求分类.‎ 和 相等的分数: ‎ 和 相等的分数:‎ ‎3.判断下列各题的对错,并说明理由.‎ ‎4.填空并说出理由.‎ ‎5.集体练习.‎ 四、照应课前谈话.‎ 问:现在谁知道哥哥、姐姐、弟弟三个人,谁吃的西瓜多呢?‎ 板书:‎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布置作业 .‎ ‎1.指出下面每组中的两个分数是相等的还是不相等的.‎ ‎2.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七、板书设计 ‎ 最小公倍数 ‎ 教学目标 ‎ ‎1.掌握公倍数、最小公倍数两个概念.‎ ‎2.理解求最小公倍数的算理,掌握用分解质因数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教学重点 建立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掌握求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 理解求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算理.‎ 教学步骤 ‎ 一、铺垫孕伏.‎ ‎1.导入 :这节课我们开始学习有关最小公倍数的知识.‎ ‎(板书:最小公倍数)‎ ‎2.复习倍数的概念.‎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1【演示课件“最小公倍数”】‎ 例1、顺次写出4的几个倍数和6的几个倍数.它们公有的倍数是哪几个?其中最小的是多少?‎ ‎4的倍数有:4、8、12、16、20、24、28、32、36……‎ ‎6的倍数有:6、12、18、24、30、36……‎ ‎4和6的公倍数有:12、24、36……‎ 其中最小的一个是12.‎ ‎1、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2、用集合图表示4和6的公倍数.‎ ‎3、质疑:两个数的公倍数有什么特点?有没有最大的公倍数?‎ 明确:因为每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都是无限的,所以两个数的公倍数的个数也是无限的.因此,两个数没有最大的倍数.‎ ‎4、反馈练习.‎ 把6和8的倍数和公倍数不超过50的填在下面的空圈里,再找出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是几.‎ 明确:50以内6和8的公倍数只有2个;如果扩展数的范围,也就是50以外6和8的公倍数则是无限的.‎ ‎(二)教学例2【演示课件“最小公倍数”】‎ 引入:我们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例2:求18和30的最小公倍数.‎ ‎1、用短除式分别把18和30分解质因数.‎ 板书: 18=2×3×3‎ ‎30=2×3×5‎ 教师提问:18的倍数必须包含哪些质因数?‎ ‎(18的倍数包含18的所有质因数)‎ ‎30的倍数必须包含哪些质因数?‎ ‎(30的倍数包含30的所有质因数)‎ ‎18和30的公倍数必须包含哪些质因数?‎ ‎(既要包含18的所有质因数,又要包含30的所有质因数)‎ ‎2、观察集合图:18和30的最小公倍数应包含哪些质因数?‎ 教师明确:18和30的最小公倍数里,只要包含它们全部公有的质因数(1个2和1个3)以及各自独有的质因数(3和5)就可以了.2×3×3×5=90,所以18和30的最小公倍数是90.‎ ‎3、小组讨论:如果少一个或多一个质因数行不行?‎ 教师明确:如果少一个质因数,就不能保证公倍数里包含18和30‎ 全部的质因数,因而就不能得到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如果多一个质因数,虽是18和30的公倍数,但不能保证是最小公倍数.‎ 板书:‎ ‎18和30的最小公倍数是2×3×3×5=90‎ ‎4、反馈练习.‎ ‎(1)先把下面两个数分解质因数,再求出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30=( )×( )×( )‎ ‎42=( )×( )×( )‎ ‎30和42的最小公倍数是( )×( )×( )×( )=( )‎ ‎(2)A=2×2 B=2×2×3‎ A和B的最小公倍数是( )×( )×( )=( )‎ ‎(3)用分解质因数法求24和18的最小公倍数时,小华得72,小林得144.谁做错了?‎ 可能错在哪里?‎ ‎5、求最小公倍数的一般书写格式.‎ ‎①引导学生把两个短除式合并成一个.‎ 板书:‎ ‎②明确:综合短除式中所有除数和商与18和30的最小公倍数90所包含的所有质因数是一一对应的,因此把短除式中所有的除数和商乘起来,就得到18和30的最小公倍数.‎ ‎③反馈练习:求30和45的最小公倍数.‎ ‎④总结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先用这两个数公有的质因数连续去除(一般从最小的开始),一直除到所得的商是互质数为止,然后把所有的除数和最后的两个商连乘起来.‎ ‎⑤反馈练习:求下面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6和8 24和20 28和21 16和72‎ 三、全课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研究了用什么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它是为以后学习通分做准备的,希望大家能熟练的掌握这部分知识.‎ 四、随堂练习【演示课件“最小公倍数”】‎ ‎1.填空.‎ ‎(1)A=2×3×5 (2)A=2×2×5‎ B=3×5×7 B=( )×5×( )‎ A和B和最小公倍数是( ). A和B的最小公倍数是2×2×5×7=140.‎ ‎2.判断.‎ ‎(1)两个数的积一定是这两个数的公倍数.( )‎ ‎(2)两个数的积一定是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 五、布置作业 .‎ 求下面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12和15 30和40 36和54 22和33‎ 六、板书设计 .‎ 最小公倍数 例1 顺次写出4的几个倍数和6的几个倍数.它们公有的倍数是哪几个?其中最小的是多少?‎ ‎4的倍数有:4、8、12、16、20、M、28、32、36……‎ ‎6的倍数有:6、12、18、30、30、36……‎ ‎4和6公有的倍数有: 12、24、36……‎ 其中最小的一个是12.‎ 例2 求18和30的最小公倍数.‎ ‎18和30的最小公倍数是 2×3×3×5=90.‎ 最小公倍数 活动目的 ‎1、理解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2、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活动题目 有两个自然数,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是48,那么这两个自然数各是多少?‎ 活动过程 ‎ ‎1、学生分小组讨论.‎ ‎2、小组汇报.‎ ‎3、师生共同研究方法,理解求最小公倍数的几种情况.‎ 参考答案 由题意可知,48是所求两个自然数的最小公倍数,那么所求两个自然数一定是48的约数,因此我们可以找出48的所有约数,然后进行两两组合,便可找出符合条件的数组.‎ ‎48的约数有:1、2、3、4、6、8、12、16、24、48经试验,符合条件的数组有:1和48,2和48,3和16,3和48,4和48,6和16,8和48,12和16,12和48,16和24,16和48,24和48,48和48.一共有14个数组.‎ 活动说明 学生寻找符合条件的答案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思维有序化的过程. ‎ 约分 教学目标 ‎ ‎1.理解和掌握约分的方法.‎ ‎2.掌握最简分数的概念.‎ 教学重点 掌握约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 ‎ 训练学生很快看出分子、分母的公约数,并能够准确判断约分的结果是不是互质数.‎ 教学步骤 ‎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135÷5 52÷13 33÷3 56÷7 99÷3‎ ‎45÷9 66÷11 24÷8 36÷12 125÷5‎ ‎2.投影出示下列各题,学生自由回答.‎ ‎(1)说出能被2、3、5整除的数有哪些特征?‎ ‎(2)说出下面每组两个数的公约数.‎ ‎18和 24 12和 30 9和 72‎ ‎(3)指出下面哪两个数是互质数.‎ ‎3和8 12和8 5和2 7和4‎ ‎(4)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并说出你的根据.‎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1.‎ 例1.把 化简.‎ ‎1.启发学生思考化简的实际含义.‎ 教师提问:看到例题1这个题目,你想做些什么呢?‎ 学生回答:把分数的分子分母都变小.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能把 化成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 ‎2.分组讨论:结合分数的基本性质,怎样将 化简?‎ ‎(1)分母24、分子18有公约数2,先用公约数2去除分子、分母 ‎(板书: )‎ ‎(2)9和12还有公约数3‎ ‎(板书: )‎ 教师明确:分子和分母是互质数就不能再化简了,这种过程叫约分.‎ ‎3.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约分的意义.‎ 板书:‎ ‎4.揭示最简分数的概念.‎ ‎5.反馈练习.‎ 指出下面哪些分数是最简分数.‎ ‎(二)教学例2.‎ 例2.把 约分.‎ ‎1.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2.师生共同小结:在约分时要把分子、分母的公约数记在脑子里,直接口算,通常要 除到得出最简分数为止.如果一下能看出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约数,直接用它们的最大公约数一次约分比较简便.‎ ‎3.反馈练习.‎ 把下面的分数约分.‎ 三、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谈谈你学到了哪些新知识?‎ 四、随堂练习.‎ ‎1.回答.‎ ‎(1)判断下面哪些分数是最简分数,并说出为什么?‎ ‎(2)观察下面每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哪些有公约数2?哪些有公约数5?哪些有公 约数3?‎ ‎2.下面哪些分数没有约成最简分数?‎ 五、布置作业 .‎ 把下面各分数约分.‎ 六、板书设计 ‎ 通分 ‎ 教学目标 ‎ ‎1.理解通分的意义.‎ ‎2.掌握通分的方法.‎ 教学重点 掌握通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 ‎ 通分一般方法的概括过程.‎ 教学步骤 ‎ 一、铺垫孕伏.‎ ‎1.说出下面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6和8 8和9 9和27‎ 教师提问:求最小公倍数有几种情况?‎ ‎(1)一般情况下,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用短除的方法,除到两个商互质后,把各除数和商连乘.‎ ‎(2)特殊的情况是:‎ ‎①当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倍数时,较大的数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②当两个数是互质数时,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就是这两个数的积.‎ ‎2.填空.‎ ‎3.比较下面分数大小.‎ ‎○ ○ ○ ○‎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通分的意义.‎ ‎1.出示例3,比较 和 的大小.‎ ‎2.小组讨论:怎样运用我们以前学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先把它们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然后再进行比较)‎ ‎3.教师明确:这个相同的分母叫做两个分数的公分母.这个公分母应该是两个分母的公倍数.‎ ‎4.教学两个分数化成同分母的分数.‎ 教师板书:‎ ‎5.教师明确: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 ‎(二)如何比较分数大小.‎ 思考:通分时先干什么?然后干什么?‎ ‎(三)教学例4.‎ ‎1.出示例4:(1) (2)‎ ‎2.启发学生思考:应该怎样想?‎ ‎(四)教学例5.‎ ‎1.出示例5:把 、‎ ‎2.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3.板书:‎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又学习了什么知识?‎ 四、随堂练习.‎ ‎1.说出下面每组中的两个分数的公分母.‎ ‎2.做一做 把下面每组中的分数通分,再比较它们的大小.‎ ‎3.下面哪组分数的通分是对的?哪组不对?哪组不够简单?‎ ‎(1) (2) (3)‎ ‎ 4.比较下面每组中两个分数的大小.‎ ‎○ ○‎ 五、布置作业 .‎ ‎1.把下面每组中的两个分数通分.‎ ‎2.比较下面每组中两个分数的大小 ‎○ ○‎ 六、板书设计 ‎ 通 分 比较的大小 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 最大公约数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掌握公约数、最大公约数、互质数的概念.‎ ‎2.使学生初步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的一般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公约数、最大公约数、互质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 ‎ 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的一般方法.‎ 教学步骤 ‎ 一、铺垫孕伏.‎ ‎1.说出什么是约数、质因数、分解质因数.‎ ‎2.求18、20、27的约数 ‎3.把18、20、27分解质因数 二、探究新知.‎ 教师引入:我们已经会求一个数的约数了,这节课我们学习怎样求两个数公有的约数.‎ ‎(一)教学例1【演示课件 “最大公约数”】‎ ‎8和12各有哪些约数,它们公有的约数有哪几个?最大的公有的约数是多少?‎ 板书:8的全部约数:1、2、4、8‎ ‎12的全部约数:1、2、3、4、6、12‎ 学生交流:发现了什么?‎ 学生汇报:8和12公有的约数是:1、2、4‎ 最大的公有的约数是:4.(教师板书)‎ ‎1.总结概念:8和12公有的约数,叫做8和12的公约数.‎ ‎1、2、4是8和12的公约数.公约数中最大的一个叫做最大公约数,4是8和12的最大公约数.‎ ‎2.阅读教材,理解公约数、最大公约数的意义.‎ ‎3.反馈练习:把15和18的约数、公约数分别填在下面的圈里再找出它们的最大公约数.‎ ‎(二)教学互质数【演示课件“互质数”】‎ ‎1.5和7的公约数和最大公约数各是多少?7和9呢?‎ ‎5的约数:1、5 7的约数:1、7‎ ‎7的约数:1、7 9的约数:1、3、9‎ ‎5和7的公约数:1 7和9的公约数:1‎ ‎5和7的最大公约数:1 7和9的最大公约数:1‎ 教师提问:有什么共同点?(公约数和最大公约数都是1)‎ 教师点明:公约数只有1的两个数,叫做互质数.‎ ‎2.学生讨论:8和9是不是互质数,为什么?‎ 强调:判断两个数是不是互质数,只要看这两个数的公约数是不是只有1.‎ ‎3.分析:质数和互质数有什么不同?‎ ‎(意义不同,质数是对一个数说的,互质数是对两个数的关系说的.)‎ ‎4.反馈练习:学生举例说明互质的数.‎ ‎(三)教学例2.‎ 求18和30的最大公约数.‎ ‎1.用短除法把18和30分解质因数.‎ ‎2.教师提问:根据结果能否知道18和30的约数各有哪些?怎么想的?‎ 明确:根据分解质因数的方法可以求一个数的约数.‎ ‎3.师生归纳:18和30的约数,要能整除18,又能整除30,就必须包含18和30公有的质因数.最大公约数是公约数中最大的,它就必须包含18和30全部公有的质因数2和3.2×3=6,所以18和30的最大公约数是6.‎ ‎4.教学求最大公约数的一般书写格式.‎ 启发:为了简便能不能边分解质因数边找公有的质因数?‎ ‎(把两个短除式合并)‎ ‎18和30的最大公约数是2×3=6‎ ‎5.反馈练习:求12和20的最大公约数.‎ ‎6.小结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的方法.‎ ‎①学生讨论.‎ ‎②师生归纳: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一般先用这两个数公有的质因数去除,一直除到所得的商是互质数为止,然后把所有的除数乘起来.‎ ‎③教师说明:做短除法时,除数通常是这两个数公有的质因数,并从最小的开始除起;也可以用一个合数去除,只要能够整除这两个数就行.‎ ‎④反馈练习:求36和54的最大公约数.‎ 三、全课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研究了用什么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及相应概念,(板书:最大公约数)它是为以后学习约分做准备的,希望同学们知道知识间是有必然联系的.‎ 四、随堂练习.【演示课件“练习”】‎ ‎1.填空.‎ ‎(1)( )叫做这几个数的公约数,其中( )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大公约数.‎ ‎(2)( )叫做互质数.‎ ‎(3)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一般先用这两个数( )连续去除,一直除到所得的商是( )为止,然后把( )连乘起来.‎ ‎2.先把下面的两个数分解质因数,再求出它们的最大公约数.‎ ‎12=( )×( )×( )‎ ‎30=( )×( )×( )‎ ‎12和30的最大公约数是( )×( )=( )‎ ‎3.判断.‎ ‎(1)3和5是互质数.( )‎ ‎(2)6和8是互质数.( )‎ ‎(3)1和6是互质数.( )‎ ‎(4)1和44不是互质数.( )‎ ‎(5)14和15不是互质数.( )‎ 五、布置作业 .‎ 求下面每组数的最大公约数.‎ ‎6和9 16和12 42和54 30和45‎ 六、板书设计 ‎ 容积和容积单位 ‎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知道容积的含义.‎ ‎2.认识常用的容积单位,了解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关系.‎ 教学重点 建立容积和容积单位观念,知道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关系.‎ 教学难点 ‎ 理解容积的含义和升、毫升的实际大小.‎ 教学步骤 ‎ 一.铺垫孕伏.‎ ‎1.什么是体积?‎ ‎2.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3. 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是怎样计算的?‎ 二.探究新知.‎ 我们已经学习了体积和体积单位,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一个新的知识:容积和容积单位.(板书课题)‎ ‎(一)建立容积概念.‎ ‎1.学生动手实验(每四人一组,每组一个有厚度的长方体盒,细沙一堆)‎ 实验题目:计算出长方体盒的体积.‎ 把长方体盒装满细沙,计算细沙的体积.‎ ‎2.学生汇报结果.‎ 长方体盒的体积:先从外面量出长方体盒的长.宽.高,再计算其体积.‎ 细沙的体积:细沙的体积就是长方体的体积,但要从长方体里面量长.宽.高,再计算其体积.‎ 教师追问:计算细沙的体积为什么要从长方体里面量长.宽.高?‎ ‎3.师生共同小结.‎ 教师指出:这个长方体盒所容纳细沙的体积,就是长方体盒的容积.我们看见过汽车上的油箱,油箱里装满汽油.这就是油箱的容积.长方体鱼缸里盛满水,它就是鱼缸的容积.‎ 师生归纳:容器所能容纳的物体的体积,就是它们的容积.(板书)‎ ‎4.比较物体体积和容积的相同和不同.‎ 相同点:体积和容积都是物体的体积,计算方法一样.‎ 不同点:体积要从容器外量长.宽.高;容积要从里面量长.宽.高.‎ 所有的物体都有体积;但只有里面是空的能够装东西的物体,才能计量它的容积.(出示长方体木块)‎ ‎(二)认识容积单位.‎ ‎1.教师指出:计量容积,一般就用体积单位.但是计量液体的体积,如药水,汽油等,常用容积单位升和毫升.(板书:升 毫升)‎ ‎2.出示量杯:这就是‎1升的量杯.‎ 出示量筒:这就是刻有毫升刻度的量筒.‎ ‎3.教师演示升和毫升之间的关系:‎ ‎①认识量筒上1毫升的刻度,找出100毫升的刻度.‎ ‎②用量筒量100毫升的红色水倒入1升的量杯,一直到量杯满为止.‎ 板书:1升=1000毫升 ‎4.学生演示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间的关系:‎ ‎①把1升的红色水倒人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盒里 小结:1升=1立方分米 ‎②把1毫升的红色水倒入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盒里 小结:1毫升=1立方厘米 ‎5.小结:容积单位有哪些?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6.反馈练习.‎ ‎3升‎=( )毫升 2700毫升=( )升 ‎2.57升‎=( )毫升 640毫升=( )升 ‎2.4升‎=( )毫升 ‎3.5升=( )立方分米 ‎500毫升=( )升 760毫升=( )立方厘米 ‎(三)计算物体的容积.‎ ‎1.教学例1.‎ 一种汽车上的油箱,里面长8分米,宽5分米,高4分米.这个油箱可以装汽油多少升?‎ ‎8×5×4=160(立方分米)‎ ‎160立方分米=‎‎160升 答:这个油箱可以装汽油160升.‎ ‎2.反馈练习.‎ 一个长方体水箱,从里面量长12分米,宽6分米,深5分米,这个水箱可装水多少毫升?‎ ‎12×6×5=360(立方分米)‎ ‎360立方分米=360000毫升 答:这个水箱可以装水360000毫升.‎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容积和体积有什么不同点?计算容积应注意什么?‎ 四.随堂练习.‎ ‎1.填空.‎ ‎(1)( )叫做容积.‎ ‎(2)容积的计算方法跟( )的计算方法相同.但要从( )是长、宽、高.‎ ‎(3)6.09立方分米=( )升=( )毫升 ‎1750立方厘米=( )毫升=( )升 ‎435毫升=( )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 ‎9.8升‎=( )立方分米=( )立方厘米 ‎2.判断.‎ ‎(1)冰箱的容积就是冰箱的体积.( )‎ ‎(2)一个薄塑料长方体(厚度不计),它的体积就是容积.( )‎ ‎(3) 立方分米( )‎ ‎3.选择.‎ ‎(1)计量墨水瓶的容积用( )作单位恰当.‎ ‎①升 ②毫升 ‎(2)3毫升等于( )立方分米.‎ ‎①0.3 ②0.3 ③0.003‎ ‎4.一种背负式喷雾器,药液箱发容积是‎14升.如果每分钟喷出药液700毫升,喷完一箱药液需用多少分钟?‎ 五.布置作业 .‎ ‎1.手扶拖拉机的油箱,从里面量长3分米,宽2.3分米,深1.6分米.这个油箱可以装柴油多少升?每升柴油重按0.82千克计算,装的柴油重多少千克?(得数保留整数)‎ ‎2.把调查的实际数字填在括号里.‎ 一小瓶红药水是( )毫升.‎ 一瓶墨水是( )毫升 汽车(或拖拉机)油箱的容积是( )升 六.板书设计 .‎ 容积和容积单位 容器所容纳物体的体积,就叫做它们的容积.‎ ‎1升‎=1000毫升 ‎1升=1立方分米 1毫升=1立方厘米 例6.一种汽车上的油箱,里面长8分米,宽5分米,高4分米.这个油箱可以装汽油多少升?‎ ‎8×5×4=160 (立方分米) 160立方分米=‎‎160升 答:这台油箱可以装汽油160升. ‎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目标 ‎ ‎1、了解并掌握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2、理解并掌握体积高级单位与低级单位间的化和聚.‎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准确地运用单位间的化聚 法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 体积单位进率和单位之间的互化.‎ 教学难点 ‎ 复名数和单名数之间的转化.‎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准备.‎ ‎1、教师提问:‎ ‎(1)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板书:长度单位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厘米 ‎(2)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板书:面积单位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平方厘米 ‎2、口答填空,并说明算法和算理.‎ ‎(1)4米=( )分米=( )厘米 算法:进率×高级单位的数 ‎(2)500厘米=( )分米=( )米 算法:低级单位的数÷进率 ‎3、谈话引入:我们复习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进率,和高级单位和低级单位之间转换的方法,今天我们学习常用的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和单位之间的转化.(板书课题: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二、学习新课.‎ ‎(一)认识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1、认识立方分米和立方厘米的关系.‎ ‎(1)指导学生自学.出示自学提纲:‎ A、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B、棱长是10厘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C、1立方分米与1000立方厘米哪个大?为什么?‎ ‎(2)学生分组汇报.教师演示动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1”‎ 因为1分米=10厘米,所以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也可看作棱长是10厘米的正方体.‎ ‎1分米×1分米×1分米=1(立方分米)‎ ‎10厘米×10厘米×10厘米=1000(立方厘米)‎ ‎(3)板书: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2、推导立方米与立方分米的关系.‎ ‎(1)教师提问:请同学们猜想一下立方米与立方分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用什么方法可以验证你的想法是否正确呢?‎ ‎(学生分组讨论,汇报)‎ ‎(2)(演示动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2”)‎ 棱长是1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米.而1米=10分米,所以棱长是1米的正方体可以划分成1000个棱长是1分米的小正方体,即1000个体积为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 板书: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3)思考:1立方米等于多少立方厘米呢?‎ ‎3、小结: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 ‎4、比较: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及进率,比较它们有什么不同处?‎ ‎(名称、进率两方面.)‎ ‎(二)体积单位的互化.(演示课件“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1、出示例3:8立方米、0.54立方米各是多少立方分米?‎ ‎8立方米=( )立方分米 ‎0.54立方米=( )立方分米 教师:看一看问题是从高级单位向低级单位转换,还是低级单位向高级单位转换?‎ 想:因为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8立方米有8个1000立方分米 列式:1000×8=8000,填8000‎ ‎(第2题同上理) 1000×0.54=540,填540‎ ‎2、出示例4:3400立方厘米、96立方厘米各是多少立方分米?‎ ‎3400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 ‎96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 教师:审题时首先要注意什么?试说出这两道小题的解答过程和算理.‎ 想:因为1000立方厘米为1立方分米, 3400立方厘米中包含有多少个1000立方厘米,就有几立方分米,列式:3400÷1000=3.4,填3.4‎ ‎(第2题同上理)96÷1000=0.096填0.096‎ ‎3、教师:请对比例3,例4,说一说这两道题有什么不同?‎ 板书:‎ ‎(例3下面)高级单位→低级单位,用进率×高级单位的数.‎ ‎(例4下面)低级单位→高级单位,用低级单位的数÷进率.‎ ‎4、教师:想一想,体积单位间的转化与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的转化有什么相同处与不同处?(换算的方法相同,但进率不同.)‎ ‎(三)练习.‎ ‎1、2立方米80立方分米=( )立方米 提示:哪部分需要转化?没转化的部分如何办?‎ 板书:2+80÷1000=2+0.08=2.08,填2.08‎ ‎2、5.34立方分米=( )立方分米( )立方厘米 提示:哪部分可以直接填?哪部分需要转化?‎ 板书:1000×0.34=340 填5和340.‎ ‎3、3.09立方米=( )立方米( )立方分米 老师:从上面三道题的解答中,你们有什么体会?‎ ‎(复名数与单名数的互化,除了要注意是由高级单位向低级单位转化还是低级单位向高级单位转化外,还要注意审清题中哪一部分需要转化.)‎ ‎(四)练习解决实际问题.‎ 出示例5:一块长方体钢板长2.2米,宽1.5米,厚0.01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方法一:2.2×1.5×0.01=0.033(立方米)‎ ‎0.033立方米=33立方分米 方法二:2.2米=22分米 1.5米=15分米 0.01米=0.1分米 ‎22×15×0.1=33(立方分米)‎ 答:这块钢板的体积是33立方分米.‎ 三、巩固反馈.‎ ‎1、口答填空,说出计算过程.‎ ‎0.9立方米=( )立方分米 540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 ‎38立方分米=( )立方米 4立方分米50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 ‎10.35立方米=( )立方米( )立方分米 ‎2、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0.5立方米=500立方厘米( ) 2.6立方分米=2立方米60立方厘米( )‎ 四、课堂总结.‎ ‎1、体积单位的进率.‎ ‎2、体积单位的转化方法.‎ 板书:‎ 五、课后作业 .‎ ‎1、4平方米=( )平方分米 ‎4立方米=( )立方分米 ‎2.5平方米=( )平方分米 ‎2.5立方米=( )立方分米 ‎2、0.3立方分米=( )立方厘米 ‎1.08立方米=( )立方分米 ‎4600立方分米=( )立方米 ‎3450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 六、板书设计 ‎ 体积和表面积的比较 ‎ 教学目标 ‎ 正确区分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概念,熟练掌握各自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 区分长、正方体的表面积与体积的概念.‎ 教学难点 ‎ 进一步建立体积和表面积的空间观念.‎ 教学步骤 ‎ 一、铺垫孕伏.‎ ‎1、复习长方体体积与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列式:‎ ‎(1)一个长方体的长是3分米,宽是2分米,高是1分米.它的表面积是多少?体积是多少?‎ ‎(2)一个长方体的长是6分米,宽是4分米,高是2分米.它的表面积是多少?体积是多少?‎ 导入 :同学们已经学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那么,表面积和体积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体积和表面积的比较”的内容.‎ 板书:体积和表面积的比较.‎ 二、探究新知.‎ ‎(一)体积和表面积的对比.‎ ‎1、区分体积和表面积这两个概念.‎ 归纳小结:‎ 长方体的表面积指它的六个面的总面积,而体积则是指它所占空间的大小.‎ ‎2、区分表面积和体积的计量单位.‎ 归纳小结:‎ 表面积用面积单位来计量,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体积用体积单位来计量,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3、区分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在计算表面积和体积时,所需的条件相同,计算方法为什么不同? 归纳小结:‎ 计算长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所需的条件相同,但因计算内容不同,所以计算方法不相同.‎ ‎(二)教学例7.‎ 例7、光明纸盒厂生产一种长方体纸箱,长8分米,宽5分米,高6分米.‎ ‎(1)做一个纸箱至少要多少平方分米硬纸板?‎ ‎(2)它的体积是多少?‎ ‎(求做纸箱要用多少纸板,需要计算纸箱的表面积)‎ 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体积:长×宽×高.‎ ‎(1)表面积 ‎(8×5+5×6+8×6)×2=118×2=236(平方分米)‎ ‎(2)体积 ‎8×5×6=240(立方分米)‎ 答:做一个纸箱至少要236平方分米的硬纸板,它的体积是240立方分米.‎ ‎(三)练习: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是12厘米,求它的表面积和体积 区别: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答:它的表面积是864平方厘米,体积是1728立方厘米.‎ 三、全课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体积和表面积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四、随堂练习.‎ ‎1、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2、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3、在()里填上合适的计量单位.‎ ‎(1)一个粉笔盒的表面积大约是6( ).‎ ‎(2)一个火柴盒的体积大约是14( ).‎ ‎(3)一个游泳池,它最多可容水3000( ).‎ ‎4、判断.‎ ‎(1)一个棱长是6分米的正方体,它的体积和表面积相等.( )‎ ‎(2)表面积是6平方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米.( )‎ 五、课后作业 .‎ ‎1、人民革制品厂用合成革做长方体的箱子,长‎0.9米,宽‎0.6米,高‎0.4米.做一个箱子至少要用多少合成革?‎ ‎2、黎明纸盒厂做正方体的纸盒,棱长‎0.6米,做一个纸盒至少要用多少硬纸板?纸盒的体积是多少?‎ ‎3、永丰水泵厂计划25天制造1575台水泵,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制造12台.照这样计算,完成原定生产任务可少用多少天?‎ 六、板书设计 .‎ 体积和表面积的比较 例7、光明纸盒厂生产一种长方体纸箱,长8分米,宽5分米,高6分米.‎ ‎(1)做一个纸箱至少要多少平方分米硬纸板?‎ ‎(2)它的体积是多少?‎ 答:做一个纸箱至少要236平方分米硬纸板,它的体积是240立方分米. ‎ 约数和倍数的意义 教学目标 ‎ ‎1、掌握整除、约数、倍数的概念.‎ ‎2、知道约数和倍数以整除为前提及约数和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 教学重点 ‎1、建立整除、约数、倍数的概念.‎ ‎2、理解约数、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 ‎3、应用概念正确作出判断.‎ 教学难点 ‎ 理解约数、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 教学步骤 ‎ 一、铺垫孕伏(课件演示:数的整除 下载)‎ ‎1、口算 ‎6÷5 15÷3 23÷7‎ ‎1.2÷0.3 24÷2 31÷3‎ ‎2、观察算式和结果并将算式分类.‎ ‎ 除 尽 ‎ 除 不 尽 ‎6÷5=1.2 15÷3=15‎ ‎1.2÷0.3=4 24÷2=12‎ ‎ 23÷7=3……2‎ ‎31÷3=10……1‎ ‎3、引导学生回忆:研究整数除法时,一个数除以另一个不为零的数,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第一个数能被第二个数整除.‎ ‎4、寻找具有整除关系的算式.‎ 板书: 15÷3=5 15能被3整除 ‎5、分类除 尽 ‎ 除 不 尽 不能整除 ‎ 整 除 ‎6÷5=1.2‎ ‎1.2÷0.3=4‎ ‎ 15÷3=15‎ ‎24÷2=12‎ ‎ 23÷7=3……2‎ ‎31÷3=10……1‎ 二、探究新知 ‎(一)进一步理解“整除”的意义.‎ ‎1、整除所需的条件.‎ ‎(1)分析: 24能被2整除,15能被3整除;‎ ‎23不能被7整除,31不能被3整除;(商有余数)‎ ‎6不能被5整除;(商是小数)‎ ‎1.2不能被0.3整除;(被除数和除数都是小数)‎ ‎(2)引导学生明确:第一个数能被第二个数整除必须满足三个条件:‎ a、被除数和除数(0除外)都是整数;‎ b、商是整数;‎ c、商后没有余数.‎ 板书:整数 整数 整数(没有余数)‎ ‎15÷3=5‎ ‎2、用字母表示相除的两个数,理解整除的意义.‎ ‎(1)讨论:如果用字母a和b表示两个数相除,那么必须满足几个条件才能说a能被b整除?‎ ‎(板书:a÷b)‎ 学生明确:a和b都是整数,除得的商正好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a能被b整除.‎ ‎(板书:a能被b整除)‎ ‎(2)继续讨论:在什么情况下才能说a能被b整除?(板书: b≠0)‎ 学生明确:整数a除以整数b(b≠0),除得的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a能被b整除(也可以说b能整除a).‎ ‎3、反馈练习.‎ ‎(1)下面的数,哪一组的第一个数能被第二个数整除?‎ ‎29和 3 36和12 1.2和 0.4‎ ‎(2)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a.36能被12整除.( )‎ b.19能被3整除.( )‎ c.3.2能被0.4整除.( )‎ d.0能被5整除.( )‎ e.29能整除29.( )‎ ‎4、“整除”与“除尽”的联系和区别.‎ 讨论:综合以上所学知识讨论,“整除”和“除尽”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区别?‎ ‎(举例说明)‎ ‎(二)约数、倍数的意义 ‎1、类推约数、倍数的意义.‎ ‎(1)教师讲解:15能被3整除,我们就说15是3的倍数,3是15的约数.‎ ‎(2)学生口述:‎ ‎24能被2整除,我们就说,24是2的倍数,2是24的约数.‎ ‎10能被5整除,我们就说,10是5的倍数,5是10的约数.‎ a能被b整除,我们就说a是b的倍数,b是a的约数.‎ ‎(3)讨论:如果用字母a和b表示两个整数,在什么情况下才可以说a是b的倍数,b是a的约数?(在数a能被数b整除的条件下)‎ ‎(4)小结:如果数a能被数b(b≠0)整除,a就叫做b的倍数,b就叫做a的约数(或a的因数).‎ ‎2、进一步理解约数、倍数的意义.‎ ‎(1)整除是约数、倍数的前提.学生明确:约数和倍数必须以整除为前提,不能整除的两个数就没有的数和倍数的关系.‎ ‎(2)约数和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 学生明确:约数和倍数是一对相互依存的概念,不能单独存在.‎ ‎(3)反馈练习:‎ A、下面各组数中,有约数和倍数关系的有哪些?‎ ‎16和2 140和20 45和15‎ ‎33和6 4和24 72和8‎ B、判断下面说法是否正确.‎ a、8是2的倍数,2是8的约数.( )‎ b、6是倍数,3是约数.( )‎ c、30是5的倍数.( )‎ d、4是历的约数.( )‎ e、5是约数.( )‎ ‎3、教师说明:以后在研究约数和倍数时,我们所说的数一般不包括零.‎ ‎4、教学例2 :12的约数有哪几个?‎ ‎(1)引导学生合作学习,讨论分析.‎ ‎(2)汇报、板书:‎ ‎12的约数有:1、2、3、4、6、12‎ ‎(3)练习:15的约数有哪几个?‎ ‎(4)学生明确:‎ 一个数的约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约数是1,最大的约数是它本身.‎ ‎5、教学例3:2的倍数有哪些?‎ ‎(1)引导学生合作学习,讨论、分析.‎ ‎(2)汇报、板书:‎ ‎2的倍数有:2、4、6、8、10……‎ ‎(3)练习:2的倍数有哪些?‎ ‎(4)学生明确:‎ 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其中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在进一步研究整除的基础上又学到了什么?通过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板书课题:约数和倍数的意义)‎ 四、随堂练习 ‎1、下面的说法对吗?说出理由.‎ ‎(1)因为36÷9=4,所以36是倍数,9是约数.‎ ‎(2)57是3的倍数.‎ ‎(3)1是1、2、3、4、5,…的约数.‎ ‎2、下面的数,哪些是60的约数,哪些是6的倍数?‎ ‎3 4 12 16 24 60‎ 教师说明:一个数可以是另一个数的约数,也可以是某个数的倍数.‎ ‎3、下面的说法对吗?为什么?‎ ‎(1)1.8能被0.2除尽.( ) 1.8能被0.2整除.( )‎ ‎1.8是0.2的倍数.( ) 1.8是0.2的9倍.( )‎ ‎(2)若 a÷b=10,那么:‎ a一定是b的倍数.( ) a能被b整除.( )‎ b可能是a的约数.( ) a能被b除尽.( )‎ 五、布置作业 ‎ ‎1、先写出下面每个数的约数,再写出下面每个数的倍数(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各写5个)‎ ‎10 13 36‎ ‎2、在下面的圈里填上适当的数.‎ 六、板书设计 ‎ 约数和倍数的意义 探究活动 动脑筋离课堂 游戏目的 ‎1、巩固约数和倍数的意义.‎ ‎2、树立敢于探索的勇气和信心.‎ 游戏规则 老师出示一张卡片,如果学生的学号数是卡片上的数的倍数,就可以走开.走的时候,必须先走到讲台前,大声说一句话,再走出教室.学生说的一句话,可以是“几是几的倍数”、“几是几的约数”或“几能被几整除’其中的任意一句.”‎ 能被2、5整除的数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初步掌握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 ‎2、使学生知道奇数、偶数的概念.‎ 教学重点 掌握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及奇数、偶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 ‎ 灵活运用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及奇数、偶数的概念进行综合判断.‎ 教学步骤 ‎ 一、铺垫孕伏(课件演示:能被2、5整除的数) 下载 ‎1、我们已经掌握了约数、倍数的意义,谁能根据整除的意义判断这几个数能否被2或5整除?‎ ‎8267 6972 1867 5625‎ ‎2、导入 :你们通过笔算都能判断出哪个数能被2整除,哪个数能被5整除.想不想不用笔算就判断出一个数能否被2或5整除呢?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 ‎(板书:能被2、5整除的数)‎ 二、探究新知(继续演示课件:能被2、5整除的数) 下载 ‎(一)教学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 ‎1、新课导入 :写出20以内(包括20)2的倍数 ‎2、教师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观察并讨论)‎ ‎ ‎ ‎3、引导学生明确:右边的数是左边的数的倍数,都能被2整除.‎ 右边的数个位上是0、2、4、6、8.‎ ‎(教师板书: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能被2整除)‎ ‎4、反馈练习:‎ ‎(1)判断:下面这些数能否被2整除.‎ ‎102、718、900、96、34‎ ‎(2)学生相互举例并判断:能被2整除的数 ‎(二)教学奇数和偶数的概念.‎ ‎1、教师提问:什么样的数不能被2整除?(个位上不是0、2、4、6、8的数)‎ 也就是个位上是什么样的数?(1、3、5、7、9)‎ 教师总结并板书:‎ 能被2整除的数,叫做偶数.2、4、6、8.10……是偶数.‎ 不能被2整除的数,叫做奇数.1、3、5、7、9……是奇数.‎ ‎2、学生举例:说明奇数、偶数.‎ ‎3、判断:0是不是偶数?为什么?‎ 总结:因为0能被2整除,所以也是偶数.‎ ‎(三)教学能被5整除的数的特征.‎ ‎1、求出30以内(包括30)5的倍数.‎ ‎ 观察5的倍数(即能被5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 ‎2、引导学生总结:个位上是0或5的数,都能被5整除.(板书)‎ ‎3、反馈练习:大家检验具有这种特征的数是不是能被5整除.‎ ‎4、判断:下面哪些数能被2整除?哪些能被5整除?‎ ‎60、75、106、130、521‎ 思考:哪些数既能被2整除又能被5整除呢?(60 130)‎ 说一说你是怎样判断的?‎ 能同时被2和5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 总结:个位上是0的数既能被2整除又能被5整除.‎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是今后学习通分、约分、分数运算的重要基础,希望同学们掌握并能灵活运用.‎ 四、随堂练习 ‎1、下列数哪些是奇数,哪些是偶数?‎ ‎52、77、 124、501、3170、4296、6003‎ ‎2、按要求将下面的数分类.‎ ‎47、75、96、100、135、246、369、718、900‎ ‎(1)能被2整除的数:‎ ‎(2)能被5整除的数:‎ ‎(3)能同时被2和5整除的数:‎ ‎3、判断.‎ ‎(1)一个自然数不是奇数就是偶数.( )‎ ‎(2)能被2除尽的数都是偶数.( )‎ ‎(3)能同时被2、5整除的数个位上的数字一定是0.( )‎ ‎4、填空.‎ ‎(1)能被2整除的最小的三位数是( ),最大的三位数是( ).‎ ‎(2)能被5整除的最小两位数是( ),最大的两位数是( ).‎ ‎5.选择题 ‎(1)( )的数是偶数.‎ A.能被2除尽 B.能被2整除 C.个位上是0、2、4、6、8‎ ‎(2)任何奇数加1后( ).‎ A.一定能被2整除 B.不能被2整除 C.无法判断 ‎(3)一个奇数相邻的两个数 ( ).‎ A.都是奇数 B. 都是偶数 C.一个是奇数,一个是偶数 ‎(4)任何一个自然数都能被5( ).‎ A.整除 B.除尽 C.除不尽 ‎(5)三个偶数的和( ).‎ A.一定是偶数 B.可能是偶数 C.可能是奇数 五、课后作业 ‎ 用5、6、8排成一个三位数,使它是2的倍数;再排成一个三位数,使它是5的倍数.‎ 各有几种排法?‎ 六、板书设计 ‎ 质数和合数 课题:质数和合数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理解质数、合数的概念.‎ ‎2.熟记20以内的质数.‎ 教学重点 ‎1.理解掌握质数、合数的概念.‎ ‎2.初步学会准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教学难点 ‎ 区分奇数、质数、偶数、合数.‎ 教学步骤 ‎ 一、铺垫孕伏.‎ 例1.写出下面各数的所有约数:‎ ‎1的约数: 2的约数: 3的约数: 4的约数:‎ ‎5的约数: 6的约数: 7的约数: 8的约数:‎ ‎9的约数: 10的约数: 11的约数; 12的约数:‎ 二、探究新知.‎ ‎(一)引导学生归纳.‎ ‎1.按这些约数个数的多少,可以分为哪几种情况?‎ ‎2.分组讨论后汇报.‎ ‎3.引导学生说明:‎ 有一个约数的.(板书:有一个约数的)‎ 有两个约数的.(板书:有两个约数的)‎ 有三个约数的,有四个约数的,有六个约数的.‎ 教师提示:像有三个、四个、六个甚至更多的约数,我们把它们归纳为一种情况,用一句话概括为有两个以上约数的.(板书:有两个以上约数的)‎ ‎(二)按约数个数的多少,把自然数分成三种情况.‎ ‎1.分组再讨论.‎ ‎2.汇报讨论结果.‎ ‎3.引导学生说出:1的约数是:1(板书:1的约数:1)‎ 有两个约数,它们分别是:‎ 板书:2的约数:1、2‎ ‎3的约数:1、3‎ ‎5的约数:1、5‎ ‎7的约数:1、7‎ ‎11的约数:1、11‎ 有两个以上的约数,它们分别是:‎ 板书:4的约数:1、2、4‎ ‎6的约数:1、2、3、6‎ ‎8的约数:1、2、4、8‎ ‎9的约数:1、3、9‎ ‎10的约数:1、2、5、10‎ ‎12的约数:1、2、3、4、6、12‎ ‎(三)观察比较发现特点.‎ ‎1.观察2、3、5、7、11的约数,你发现了什么?‎ ‎(板书: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 ‎2.观察4、6、8、9、12的约数,你发现了什么?‎ ‎(板书: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约数)‎ ‎3.教师明确:根据这些数约数的个数的多少,给这些数分类,也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 的新知识,质数和合数.(板书课题:质数和合数)‎ ‎(四)质数、合数的定义.‎ ‎1.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板书)‎ ‎2.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约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板书)‎ ‎3.教师提问:1是质数还是合数?‎ 学生明确: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因为1只有一个约数,既不符合质数的特点,又不符合合数的特点.‎ ‎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板书)‎ ‎(五)按约数个数的多少给自然数分类.‎ ‎1.按照能否被2整除可以把自然数分为奇数、偶数,那么,按照约数个数的多少,自然数又可以分为哪几类?(三类:质数、合数和1)‎ ‎2.教师提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关键是找什么?(关键:找约数的个数)‎ ‎(六)教学例2.‎ ‎1.判断下面各数,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 ‎17 22 29 35 37 87 ‎ ‎(学生独立练习,集体订正)‎ 教师强调:熟练运用找约数的方法,这种做题法是做对题的关键.‎ ‎2.反馈练习: 下面哪些数是质数,哪些数是合数?‎ ‎19 21 43 67‎ ‎(七)介绍100以内的质数表.‎ ‎1.除了用找约数的方法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还可以用查质数表的方法.‎ ‎2.用质数表检查例2‎ 检查方法;表中有17、29、37,说明是质数;‎ ‎22、35、87表中没有,又不是1,说明是合数.‎ ‎3.教师提示:要熟记20以内的质数 三、全课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四、课堂练习 ‎1.下面是2到50的数,下话画掉2的倍数,再依次画掉3、5、7的倍数(但2、3、5、‎ ‎7、本身不画掉),剩下的数都是什么数?‎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教师提示:古希腊的数学家就是用这种方式找质数的,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用这种方法找100以内的质数.‎ ‎2.检查下面各数的约数的个数,指出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分别填在指定的圈里,再用质数表检查.‎ ‎3.填空题.‎ ‎①质数有( )个约数,合数至少有( )个约数.‎ ‎②最小的质数是( ),最小的合数是( ).‎ ‎③( )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4.判断.‎ ‎①所有的奇数都是质数.( )‎ ‎②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 )‎ ‎③在自然数中,除了质数以外都是合数.( )‎ ‎④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 ‎5.在整数1~20中:‎ ‎①奇数有: 偶数有:‎ ‎②质数有: 合数有:‎ 五、板书设计 质数和合数 有一个约数的 ‎ 有两个约数的 ‎ 有两个以上的数的 ‎1的约数1 ‎ ‎ 2的约数1、2 ‎ ‎3的约数1、3 ‎ ‎5的约数1、5‎ ‎7的约数l、7 ‎ ‎11的约数1、11 ‎ ‎ 4的约数1、2、4‎ ‎6的约数1、2、3、6‎ ‎8的约数1、2、4、8‎ ‎9的约数1、3、9‎ ‎10的约数l、2、5、10‎ ‎12的约数1、2、3、4、6、12‎ l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 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素数) ‎ ‎ 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约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 分解质因数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质因数、分解质因数的意义,初步会把一个合数分解质因数.‎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质因数和分解质因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 用短除式分解质因数.‎ 教学过程 ‎ 一、引入 ‎1.在5、13、21、32中,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为什么?‎ ‎2.把上面各数用两个自然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出来.‎ ‎5=( )×( ) 13=( )×( )‎ ‎21=( )×( ) 32=( )×( )‎ 教师:填出的这些数与原数有什么关系?‎ ‎3.以上几个自然数都可以用两个因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其它的自然数行吗?‎ 教师: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个自然数可以用什么形式表示出来?‎ 板书:把一个自然数用两个因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出来.‎ 二、新授 ‎1.如果我们做一个规定,“1除外”(板书于因数外),也就是因数不能用1,这句话还能这么说吗?举例说明.‎ 教师:在因数不用1的前提下,什么数仍能用两个因数相乘的形式表示,什么数就不能?‎ ‎(合数能,质数不能)‎ 板书:把一个合数用两个因数(1除外)相乘的形式表示出来.‎ ‎2.根据这条结论把下面几个合数用两个因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出来.‎ ‎6、15、24、28‎ ‎6=2×3 24=2×12‎ ‎15=3×5 =3×8‎ ‎=4×6‎ ‎28=4×7‎ ‎=2×14‎ ‎3.这些合数(指24、28)的因数中还有合数12、8、6……根据刚才的结论又可以用什么形式表示?现在不限制因数的个数(擦去结论中的“两个”)把这些合数用最多个因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出来.‎ 组织学生讨论汇报.‎ ‎24=2×2×2×3‎ 教师:6和15还能不能用更多个因数相乘的形式表示?为什么不能?‎ 明确:这些因数都是质数,根据这一特点,我们给它们起一个名字?(质因数)‎ 根据黑板上的例子说一说什么叫质因数?‎ ‎4.反馈练习 ‎6的质因数有( ).2和3是6的( )‎ ‎2和3还是谁的质因数?24的质因数有哪些?‎ ‎28的质因数有哪些?‎ 如果说3和5是质因数对吗?怎么改?‎ ‎(12、4、6……)这几个因数是不是质因数?‎ ‎5.现在我们是把一个合数用什么形式表示出来?‎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在原结论中添上“质”字,去掉“1除外”.‎ 同步板书课题:分解质因数.‎ 三、练习 ‎1.判断下面各题,对的画“√”,错的画“×”,并说明理由.‎ ‎(1)35分解质因数是35=1×5×7 ( )‎ ‎(2)60分解质因数是60=2×3×10( )‎ ‎(3)27分解质因数是27=3×3×3 ( )‎ ‎(4)14分解质因数是2×7=14 ( )‎ ‎2.把下面各数分解质因数.‎ ‎(1)口答:4、6、8、9、10.‎ ‎(2)笔答:16、18、54.‎ ‎3.把9、90、900分解质因数,你发现什么?‎ 四、小结 什么叫质因数?什么叫分解质因数?分解质因数时我们要注意哪些问题?‎ 五、作业 ‎ ‎1.把下面各数分解质因数.‎ ‎8 12 16 24 54 72‎ ‎2.下面的数是由哪几个质数相乘得到的.‎ ‎10 21 27 35 49 50‎ 六、板书设计 ‎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 教学目标 ‎ ‎1.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 ‎2.初步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计算法则.‎ 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正确计算比较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教学难点 ‎ 初步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 教学步骤 ‎ 一、铺垫孕伏.‎ ‎1.我们已经学习了分数,那什么叫分数呢?‎ ‎2.完成下列填空.‎ 的分数单位是( ) 里面有( )个 里面有4个( ) 3个 的和是( )‎ ‎3.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怎样?‎ 教师概括:同学们已经理解一个分数的分母是几,它的分数单位就是几分之一,分子是几就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那么分母相同的分数能不能相加减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二、探究新知.‎ ‎(一)出示例1.‎ 王老师拿来一张硬纸,做数字卡片用了这张纸的 ,做式题卡片用了这张纸的 .一共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1.分析过程(师生共同完成例1示意图)‎ 教师提问:这道题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用这种方法计算?‎ 学生说出:要求一共用了几分之几,就是把两个分数合并起来,所以要用加法算.‎ ‎2.整理方法.‎ ‎①教师提问:应该怎样计算呢?‎ ‎②学生分组讨论.‎ ‎③学生汇报.‎ 和 的分母相同,也就是它们的分数单位相同,可以把3个 和2个 直接加起来,是5个 也就是 .‎ 教师板书:‎ ‎④教师提示:观察什么没变,什么变了?‎ 相加的两个分数的分数单位,没有变化,也就是分母没有变化,只是把分子加起来.‎ ‎3.比较分数加法的意义与整数加法的意义的异同.‎ 分数加法的意义与整数加法的意义相同,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4.反馈练习.‎ ‎(二)出示例2.‎ 王老师拿来一张硬纸,做数字卡片和式题卡片一共用去了这张纸的 ,做数字卡片用了这张纸的 ,做式题卡片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1.学生独立分析题意并画出示意图.‎ ‎2.引导学生明确:分数减法的意义与整数减法的意义相同,是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3.反馈练习.‎ ‎4.总结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教师板书: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反馈练习: ‎ ‎(三)出示例3.‎ 计算 ‎1.思考:得到 以后应该怎么办?得到 怎么办? ‎ ‎2.教师强调:计算结果,能够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是假分数的一般要化成带分数或整数.‎ ‎3.练习:‎ 三、全课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新知识?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四、随堂练习.‎ ‎(一)判断题.‎ ‎1.分数减法的意义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 ‎2.分数加法的意义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 ‎3.同分母分数相加减,把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 )‎ ‎4. ( )‎ ‎(二)计算.‎ ‎(三)先口算,再根据口算结果把各式填在右面的方框里. ‎ 五、课后作业 .‎ 六、板书设计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法 则 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计算的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是假分数的,一般要化成带分数或整数.‎ ‎ ‎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2.初步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 教学重点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 运用通分的方法解决异分母分数不能直接相加减的问题.‎ 教学步骤 ‎ 一、铺垫孕伏.‎ ‎1.教师提问:前几节我们学习了什么?(通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通分方法是什么?(先求出原来几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然后把各分数分别化成用这个最小公倍数作分母的分数.)‎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是什么?(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2.出示一组数:‎ ‎(1)自己任选两个数组成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 ‎(2)学生可能出现的算式:‎ ‎(3)引导学生把上面算式分成两类:‎ 一类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一类为分母不同的分数加减法.‎ 教师引入:‎ 分母相同的分数加减法我们已会做,那分母不同的分数加减法又怎样计算呢?这节 课同学们自己解决这个问题,好不好?(板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二、探究新知.‎ ‎(一)异分母分数加法.(学生任选一个分母不同的加法算式)‎ ‎1.教师提示:你学过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又学过了通分,请你用学过的知识把 分母不同的分数加法计算出来,能行吗?‎ ‎2.学生分组讨论.‎ ‎3.汇报结果:你怎么做的?把思路说出来.‎ 引导学生明确:以 为例, 与 ‎ 分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用通分的方法使他们分母相同,找分母2和3的最小公倍数,用最小公倍数6做公分母, 就是 , 就是 , 加 就等于 加 .然后按同分母分数加法的法则计算.‎ 板书:‎ ‎4.你认为最关键的地方是干什么?‎ 运用通分方法把不同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 ‎5.反馈练习:‎ ‎(二)异分母分数减法(学生任选一个分母不同的减法算式)‎ ‎1.教师提示:请你依照异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解决异分母分数减法的计算问题.‎ ‎2.汇报结果.‎ ‎3.填空,并说明理由.‎ ‎4.反馈练习:‎ ‎(三)整理法则.‎ ‎1.启发学生讨论:根据上面做题的过程,怎样把异分母加法法则和异分母减法法则合并成一个法则.‎ ‎2.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教师板书.‎ 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先通分,然后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 ‎3.反馈练习: ‎ ‎①学生独立完成.‎ ‎②说说应用什么法则及计算过程.‎ ‎③验算.‎ 引导学生明确:分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与整数加减的验算方法相同,都是用交换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的方法来验算加法;用差加减数的方法来验算减法.‎ 三、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与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有什么联系?‎ 四、随堂练习.‎ ‎ 1.填空.‎ ‎(1)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先( ),然后按照( )法则进行计算.‎ ‎(2)分数的分母不同,就是( )不相同,不能直接相加减,要先( ),化成( )分数再加减.‎ ‎(3)分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与整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 ).‎ ‎2.列式计算.‎ ‎(1) 与 的和是多少?‎ ‎(2) 减去 的差是多少?‎ ‎3.填空.‎ ‎4.南京长江大桥建成以前,火车乘轮渡过长江,需用 小时,现在从大桥通过只用 小时.现在火车过江比乘轮渡节省多少小时?‎ 五、布置作业 .‎ 计算 六、板书设计 .‎ 导分母分数加、减法 ‎ 计算 (也可能是别的)‎ ‎ 计算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知道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 ‎2.使学生知道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也可以一次通分,再计算.‎ 教学重点 能运用运算顺序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 使学生掌握什么时候一次通分好,什么时候分步通分好.‎ 教学步骤 ‎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2.计算下面各题.‎ 二、探究新知.‎ 新课导入 :这节课,我们学习新的内容——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板书课题: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一)教学例1(没有括号的算式计算方法)【演示课件“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教师提问:回忆一下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学生回答:整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遇到有括号的,应该先算括号里面的.‎ 教师谈话:请同学们打开书136页读一下第一段的文字.这一段告诉我们什么内容?‎ 学生回答:这段文字告诉我们: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的相同;为了简便,几个分数可以一次通分,然后按照运算顺序依次进行计算.‎ ‎1.出示例1:计算 ‎2.观察算式:这是一个加减混合运算的等式;‎ 三个分数是异分母的分数,计算时应当从左往右计算;‎ 分母不同,计算时应先通分.‎ ‎3.学生独立解答.‎ 第一种算法: 第二种算法:‎ 思考:这两种算法有什么不同?哪一种简便?‎ 教师强调:三个分数是异分母分数,先一次通分比较简便.‎ ‎4.总结没括号算式的计算方法.‎ ‎5.反馈练习:‎ ‎(二)教学例2(有括号的算式的计算方法)【继续演示课件“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1.出示例2 计算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个算式与例1有什么不同?(有了小括号)‎ 这道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这道题的运算顺序是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2.学生独立解答.‎ 思考:这道题为什么分步通分计算比较好?‎ ‎3.总结有括号算式的计算方法.‎ ‎4.反馈练习.‎ 三、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它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四、随堂练习.‎ ‎1.填空.【继续演示课件“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____________相同.没有括号的分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是:______________;有括号的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先算____________,后算______________.‎ ‎2.计算.‎ ‎3.计算.‎ 五、布置作业 .‎ ‎1.从 里减去 ,所得的差与 相加,和是多少?‎ ‎2.从 里减去 与 的和,差是多少? ‎ 六、板书设计 ‎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 能被3整除的数 教学目标 ‎ 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并能利用特征判断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 教学重点 归纳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 教学难点 ‎ 归纳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 教学过程 ‎ 一、引入(课件演示:能被3整除的数) 下载 ‎1、教师提问:能被2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 能被5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 能同时被2、5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 ‎2、导入 ‎ ‎(1)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能被3整除的数.(板书课题)‎ 提问:谁能随便说个数?这个数要能被3整除.‎ ‎(2)教师:老师也说一个数,请你用3除一除,看这个数能否被3整除.(板书:123)‎ 如果你们说这个数能被3整除,那么老师立刻就可以说:132、231、213、312、321这些数统统都能被3整除!信不信?请除除看.‎ 为什么会有如此结果?能被3整除的数到底有什么特征呢?现在我们一起来研究.‎ 二、新课(继续演示课件:能被3整除的数) 下载 ‎1、我们先来研究12这个数.12为什么能被3整除?可以这样想:(教师演示)‎ ‎12根铅笔(10根一捆)‎ 提问:这10根铅笔,若3根一捆可以打成几捆?还剩几根?(3捆剩1根)‎ 教师:3个3也就是一个9,那么我们可以把10想成一个9加上1.9肯定能被3整除,可以不再考虑,只需考虑现在未打成整捆的零散根数,10根中剩下的1根加上另外2根是3根,正好打成一捆,说明12能被3整除.‎ 板书:‎ ‎2、再研究一个数:24‎ 演示:一个10可以想成一个9加1,那么20可以想成什么呢?(2个9加2)‎ ‎2个9加可以不再考虑,现在只需考虑谁?(2加4)‎ 如果3根一捆,正好打成两捆,说明什么?(24能被3整除)‎ ‎3、照这样我们来分析一下27‎ 板书:‎ 推理:一个10我们把它想成一个9加1,两个10我们把它想成两个9加2,照这样想,30可以想成什么?(三个9加3),40呢? 50呢? 80呢?‎ ‎4、分析一个较大的数:126(教师演示)‎ 把100根想成一个99加1,两个10想成两个9加2,零散根数则1+2+6=9.9能被3整除,所以126能被3整除.‎ ‎5、照此思路分析438‎ 板书:‎ 验证:用3整除,证明刚才的分析正确 ‎6、用此思路分析523‎ 板书:‎ ‎7、总结:请同学们观察板书,有什么发现吗?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 概括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的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 三、巩固练习(继续演示课件:能被3整除的数) 下载 ‎1、口答:现在你知道为什么你们说123能被3整除,老师就立刻可以说132、231……统统都能被3整除吗?‎ ‎2、判断下面各数能否被3整除:207、891、193、450、222、136‎ ‎3、在□中填几,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 ‎17□(指导思路:找出最小的数,然后依次加3)‎ ‎4□2(要求一次说全)‎ ‎□25□(不必说全,即问:只要保证什么就可以?)‎ ‎4、下面的数是能被3整除,能被2整除,还是能被5整除?‎ ‎58、115、207、80、108、45‎ ‎5、比赛:利用给出6个数字:0,1,2,3,4,5,在30秒钟内,看谁能组出最多个能同时被2、3、5整除的三位数.‎ 四、思考练习 看谁能用最快的方法判断出5169这个四位数能否被3整除.‎ ‎(引出弃3的倍数法,只考虑数字5+1)‎ 五、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新知识?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是什么?‎ 六、布置作业 ‎ ‎1、写出三个能被3整除的偶数;‎ ‎2、写出三个能被3整除的奇数;‎ ‎3、先求出下面每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看能不能被9整除;再算一算下面各数能不能被 9整除.‎ ‎162 378 586 632 2988‎ 七、板书设计 ‎ 真分数和假分数 ‎ 教学目标 ‎ ‎1.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掌握它们的特征.‎ ‎2.学会把分子是分母倍数的分数化成整数.‎ 教学重点 理解真分数、假分数的概念和特征.‎ 教学难点 ‎ 理解假分数的两种实际意义.‎ 教学步骤 ‎ 一、铺垫孕伏.‎ ‎1. 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2.说出 的分数单位及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二、探究新知.‎ 我们理解了分数的意义,知道了分数也有大小之分,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有关分数的知识.‎ ‎(板书:真分数和假分数)‎ ‎(一)教学例1:用分数表示每个图形的阴影部分.‎ ‎1.学生分组讨论:这三个分数有什么特点?‎ ‎(板书:这三个分数的分子比分母小,这三个分数比“1”小)‎ ‎2.教师明确:我们把这样的分数就叫做真分数.‎ ‎3.交流总结: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真分数,真分数小于1.‎ ‎4.学生举例:说出几个真分数.‎ ‎(二)教学例2:用分数表示每个图形的阴影部分.‎ ‎1.教师提问:这三个数也是分数,观察这些分数的分子与分母你发现了什么?‎ ‎(板书:分子比分母大或分子和分母相等)‎ 教师明确:分子比分母大或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假分数,假分数等于1或大于1.‎ ‎2.学生举例:说出几个假分数.‎ ‎(三)反馈练习.‎ ‎1.下面的分数哪些是真分数,哪些是假分数?‎ ‎2.归纳总结:分数可分为哪两类?是根据什么划分的?‎ ‎(四)教学例3.‎ ‎1.导语 :有些假分数的分子恰好是分母的倍数,请同学们从例2的三个分数中找出分子是分母倍数的假分数.‎ ‎2.出示例3:把 化成整数.‎ ‎(1)根据分数的意义, 是3个 ,正好是一个圆,所以 ;‎ 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3÷3=1,所以 化成整数是1.‎ ‎(2)根据分数的意义, 是8个 ,正好是两个圆,所以 =2;‎ 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8÷4=2,所以 =2‎ ‎3、练习:把下面的假分数化成整数并说说是怎样化的.‎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 四、随堂练习.‎ ‎1.分数可分为哪几类?是怎样划分的?‎ ‎2.读下面的分数,判断哪些是真分数,哪些是假分数.‎ ‎3.用真分数或假分数表示图中阴影部分.‎ ‎4.指出下表中哪些是真分数,哪些是假分数.再指出哪些假分数小于1,哪些假分数大于1.‎ 思考:分母是2、3、4、5的真分数分别有几个?真分数的个数与它的分母有什 么关系?分母是6的真分数有几个?分母是10的呢?‎ 五、布置作业 .‎ 把下面的假分数化成真分数.‎ 六、板书设计 .真分数和假分数 例1.观察下面每个图形所表示的分数,比较每个分数中分子和分母的大小.‎ 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真分数小于1.‎ ‎ 例2.观察下面每组图形所表示的分数,比较每个分数中分子和分母的大小.‎ 分子比分母大或者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假分数大于1或者等于1.‎ 统计 教学内容 ‎ ‎ 复式条形统计图。‎ ‎ 教学要求 ‎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学会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 一、复习 ‎ 口答:条形统计图的特点是什么? ‎ ‎ 二、新授 ‎ l.引入新课。‎ ‎ 请看课本第64页例2,每一车间有男工和女工,如果用一个直条代表男工,那女工怎样表示?就是说,每一车间必须要用两个直条来表示,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复式条形统计图。‎ ‎ 板书课题:条形统计图.(二)‎ ‎ 2.教学复式条形统计图。‎ ‎ (1)想一想。‎ 教师问:例2如果画成条形统计图,在画这幅图时,哪些地方与例l相同?哪些地方与例l不同?‎ 待学生讨论后,教师进行归纳: 相同的是:都要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射线;都要用直形的长度来表示数量的多少;标题和制图时间也都要写明。 ‎ ‎ 不同的是:例2每个车间的人数分成男工和女工的人数,所以画条形统计图时都要用两个直条分别表示男工和女工的人数。为了区别男工和女工,还要用不同的颜色(或线条)来表示。为了使看的人明白,还要标明图例。‎ ‎ (2)画一画。 ‎ ‎ 教师问:每个车间要画两个直条,怎么画?(先画表示男工的直条,再在每个车间男工人数的直条旁加上一个直条,表示女工人数就可以了。) ‎ ‎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第65页的图: ‎ ‎ ①水平射线分了9个格。第—个间隔占l格稍宽一点,第一车间表示男、女:工人数直条宽各占l格,第一车间和第二 车间间隔稍宽一点,后面同前。‎ ‎ ②与水平射线垂直的射线每—小格代表l0人,最多的有135人,所以必须最少画14格。‎ ‎ ⑧男工、女工的图例涂上了不同的颜色。‎ ‎ 学生分析完后,教师要求学生自己把这幅图补充完整。‎ ‎ 3.小结。‎ ‎ 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在制图时。有哪些不同?有哪些相同?‎ 三、全课总结(略)‎ ‎ 课后小结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学会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 ‎ ‎ ‎ ‎ 第二课时 ‎ 教学内容 ‎ ‎ 单式折线统计图。(教科书第62页例3,完成第63页“做一做”及第66页练习十三第l-3题。) ‎ ‎ 教学要求 ‎ ‎ 使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知道折线统计图的意义和用途了解制作折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初步学会制作折线统计图。‎ ‎ 教学步骤 ‎ ‎ 一、复习 ‎ 1.条形统计图的特点是什么? ‎ ‎ 2.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优点? ‎ 教师指出,从条形统计图里只是很容易看出各种数量的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不能清楚地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二、新授 ‎ ‎ 1.引入新课。 ‎ ‎ 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折线统计图。教师指出:这种统计图是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描出各点,然后把各点顺次连接起来。(上面内容,教师指着图说明。) ‎ ‎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统计图—折线统计图。 ‎ ‎ 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 ‎ 2.介绍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 ‎ 提问:与条形统计图比较,其特点有哪些相同的地方?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 引导学生回答:相同的地方都是用一个长度单位表示一定的数量;不同的地方,条形统计图表示多少的是用直条的 长短,折线统计图是根据数量的多少在图中描出各个点,然后把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成折线。‎ ‎ 因此,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够从折线的起伏,清楚直观地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 3.教学制作折线统计图的方法。‎ ‎ (1)教学例3。‎ ‎ 出示例3:(课本第62页)‎ ‎ 理解题意后,教师提问: ‎ ‎ 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有哪些相同的地方?(都是先确定水平射线的长度和与水平射线垂直的射线的高度;都是用 一个长度单位表示一定的数量;都要写统计图的标题;注明制图日期和单位。)‎ ‎ 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有哪些不同的地方?(条形统计图要画直条,折线统计图先根据数量描点,并依次把相邻两 点连接成一条折线,再在各点旁注明数字。)‎ ‎ 学生弄清楚上面的问题后,教师介绍具体制法。‎ ‎ ①描点。 ‎ ‎ 教师先描一月‎2C的一个点,再指名学生在黑板上试着描点。‎ ‎ ②连线。‎ ‎ 教师指导学生顺次连线。并提醒要写上标题、单位和制图时间。‎ ‎ 今天我们学习了制作折线统计图的方法,谁能说说,制作折线统计图和制作条形统计图有哪些相同的地方?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 ‎ 三、巩固 ‎ 四、全课总结(略)‎ 第三课时 ‎ 教学内容 ‎ ‎ 复式折线统计图 (教科书第64页例4,完成第65页“做一做”及第66页练习十三第5题。) ‎ 教学要求 ‎ ‎ 使学生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初步学会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的能力。‎ 一、复习 ‎ 口答:‎ ‎ 1.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是什么?‎ ‎ 2.我们学过的折线统计图是用几条折线来表示的?‎ ‎ 二、新授 ‎ 1.引入新课。‎ ‎ 教师根据复习口答2,指出:折线统计图有时需要表示两个量,就应该像复式条形统计图一样,用两条不同颜色的折 线来表示。这就是这节课学习的内容—复式折线统计图。‎ ‎ 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二)‎ ‎ 2.教学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方法。‎ ‎(1)教学例4‎ 出示例4:(看课本第64页。)‎ ‎ ①分析题意:‎ ‎ 从1992年到2000年前后共有几年?(9年。)而已知统计表的横向栏目里有几个年份?(5个。)中间少了哪几个年份? (1993、1994 1996 1998共4个年份。)‎ ‎ 从统计表可以看出:表中反映了几个数量?(2个。)哪几个数量?(无线电一厂、无线电二厂。)能不能用一条折线表示两个厂产值增长情况?(不能。)‎ ‎ ②教学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方法。‎ ‎ 画法与复式条形统计图相似,用两种不同的颜色或者不同的线条把两个厂的产值区分开来,并在制图日期下面画上 图例。 ‎ ‎ 与水平射线垂直的射线上一个单位长度表示2000万元比较合适。‎ ‎ 水平射线表示年份每经过一年的间隔要相同,才能正确地表示出增长的情况。‎ ‎ ③学生在教科书上描出无线电二厂的5个点,依次再连接成另一条折线。这条折线按照图例的设计,应用虚线表示。‎ ‎ 3.小结。‎ ‎ 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与单式折线统计图有哪些相同的地方?有哪些不同的地方?像例4那样如果年份有间隔时,应注意什么?‎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 三、巩固 ‎ ‎ 教科书第65页“做一做”。‎ 四、全课总结(略) ‎ 课后小结 学生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初步学会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培养了学生观察、操作的能力。‎ ‎ ‎ ‎ ‎ 第四课时 ‎ 教学内容 ‎ 扇形统计图。(教科书第68页例5,完成第70页练习十四第l*题。)‎ ‎ 教学要求 ‎ 使学生初步认识扇形统计图,知道扇形统计图的意义和用途;了解扇形统计图制作的一般步骤,初步学会制作扇形统计图。‎ ‎ 教学步骤 ‎ 一、复习 ‎ 口答算式和得数。‎ ‎ 六年级共有150人,其中优秀队员30人,优秀队员占全年级的百分之几? ‎ ‎ 二、新授 ‎ 1.引入新课。‎ ‎ 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条形统计图,什么是折线统计图,今天我们学习另一种统计图—扇形统计图。‎ ‎ 板书课题:扇形统计图 ‎ 2.介绍扇形统计图的特点。‎ ‎ 教师出示扇形统计图,并问:这种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 教师说明:扇形统计图是用整个圆表示总数,用圆内各个扇形的大小表示各部分占总数的百分数。通过扇形统计图可以很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数量同总数之间的关系。‎ ‎ 引导学生看教科书第68页某班学生在课外活动参加各种小组的人数的扇形统计图,并提出下列问题:‎ ‎ ①图中统计的内容是什么?‎ ‎ ②这幅统计图说明了什么?(各小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 ‎ 3.教学扇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 ‎ (1)分析各部分占总数的百分数与各个扇形圆心角大小的关系。‎ ‎ 学生用量角器量出每个扇形的圆心角的度数。‎ ‎ 教师问;①表示文娱活动小组的扇形的圆心角的度数是多少?它占360o的百分之几?‎ ‎ ②表示体育小组的扇形的圆心角的度数是多少?它占360o的百分之几? ‎ ‎ ③表示美术小组的扇形的圆心角的度数是多少?它占360o的百分之几?‎ ‎ ④同图中各小组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进行比较,你明白了什么?‎ ‎ 回答第④问时,教师指导学生并让学生明确:要使每个扇形的面积占整个圆面积的百分之几嘻只要使这个扇形圆心角的度数占整个圆心角(360o)的百分之几就可以了。因此,在制作扇形统计图时,首先要知道各部分占总数的百分数,再根据这些百分数算出每个扇形圆心角的度数,就可以画出各个扇形了。 ‎ ‎ (3)练一练。 ‎ ‎ 教科书第70页练习十七第1*题。‎ ‎ 5.小结 ‎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谁能说说制扇形统计图的步骤有哪些?‎ ‎ 三、巩固 ‎ 教科书第7页练习十七第2*题。‎ 四、全课总结(略)‎ 第五课时 ‎ 教学内容 ‎ 统计图的综合练习。(教科书第71页练习十四第3-6题。)‎ ‎ 教学要求 ‎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巩固制作这三种简单的统计图。‎ ‎ 教学步骤 ‎ 一、基本练习 ‎ 口答。‎ ‎ (1)常见的统计图有哪几种?它们各有什么优点?‎ ‎ (2)如果已知几个数量并列,不相关联,只要求表示数量的多少,例如各年级人数,那么制作哪种统计图最好?(条形统计图。)‎ ‎ 二、指导练习。‎ ‎ 教科书第71页练习十四第4题。‎ ‎ 第4题,先由同学们报出自己的身高(课外要求同学们量出身高),在黑板上依次板书身高数据。再根据此题提供的统计表进行统计,并填人统计表中。集体订正后,再画成条形统计图。‎ ‎ 三、全课总结(略)‎ 统计二 教学目标:‎ ‎ 1、进一步理解统计图表的意义和作用;‎ ‎  2、 能看懂图表,理解数量间的关系和事物的发展变化趋势;‎ ‎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语言表达等能力,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总复习统计与生活活动课 ‎  [评  析]:统计与生活这节课是在六年级学生学完统计单元知识知识后,所设计的一节活动课。根据大纲要求和新课程实施标准,统计内容要求学生掌握制图的程序,制图要求很底,重要的是学生能根据统计图所提供的图象数据进行分析,从而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 ‎  [教学重点]:能根据图形化的信息进行分析,整理;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  [教学难点]:扩充信息量,更好地解决课堂宽入窄出的矛盾。 ‎ ‎  [教学过程]:‎ ‎  一、课前社会调查,搜集信息 ‎ ‎  [评析]: 课前,学生通过社会调查,搜集了各自感兴趣的数据,以文字叙述式或表格式上传到校园网,使信息达到共享的层面,‎ 为课上制作统计图作准备。在社会调查活动中,学生摆脱了以往数学学习以课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模式,跨越了封闭的教材,将数学信息的来源扩展到生活这一广阔天地,这样,一个立体化、多样化、生活化、信息化的大教材呈现在学生面前,使他们逐步感受到:数学本就是来源与生活,生活中处处皆数学。学生在广阔的生活背景下,尽情地感受数学,品味数学的价值。‎ ‎  二、导入 ‎ ‎  1、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一位老朋友,(录象出现我校新闻播音员的图象)问:你们认识他吗?看他今天为我们带来了什么消息?(播放录象:本校爱心捐款情况统计,本校小数报订阅情况统计.逐步将声音变为画外音,画面上是两幅条形统计图) ‎ ‎  2、师:你从刚才的新闻中,了解到哪些信息? ‎ ‎  3、师:可见,统计与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今天,我们就利用网络环境一起研究统计与生活(出示课题) ‎ ‎  [评析]:学生的学习活动是由教师和学生所组成的共同体完成,其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 ‎  美国教育家托兰斯说过:学习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学生主动观察、反复思考、探索事物的强大动力,是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先导。新课程标准也说:有效的学习应该是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这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学佚始,用学生所熟悉的播音员来引起他们的好奇心,通过新闻的播报和统计图的出现有意识地把学生的生活与统计联系起来。 ‎ ‎  三、学生制图和交流 ‎ ‎  1、师: 对,生活中像这样的信息还有很多,同学们也搜集了大量的信息,已经上传到了校园网。就让我们一起点击我们的信息 ‎ ‎  2、师:你对哪些信息感兴趣?说说看。 ‎ ‎  3、师:刚才你们浏览的信息都 是原始的数据,那有什么好办法,能让人们一目了然的看出数据之间的联系、事物的发展、变化的情况呢?(用统计图) ‎ ‎  4、师:那么,你准备用什么形式的统计图来处理哪条信息?为什么? ‎ ‎  [评析]:当实践活动回归课堂后,新一轮的体验又开始了,请同学们利用计算机完成图形操作,从而使抽象的数据图形化,把数与形紧密结合,为学生分析信息提供强有力的表象支撑。由于小学阶段对学生的制图要求教低,同时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在现实生活中很少需要人们手工绘图,所以,我们认为:关键是要让学生掌握制图的程序。基于此,我们在设计的课件,都是让学生对计算机发出各种制图指令计算机根据指令自动生成准确而又美观的统计图,这样就利用现代技术媒体代替了手工操作过程,解放了课堂大量的时间,使学生在课内进行充分的交流和分析。 ‎ ‎  5、师:下面,你可以大显身手,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信息,点击我们来制图,用你喜欢的统计图进行整理,然后将制好的统计图上传到校园网与大家共享,再根据自己或他人的统计图提供的数据在我要留言栏内进行分析。(在学生制图过程中,教师打开留言,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现人机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 ‎  4、师:谁愿意展示自己的作品? ‎ ‎  (学生介绍:我是用----的形式来整理----号数据,从这张统计图所提供的数据可以看出------------------------------------------。 ‎ ‎  当学生介绍时,老师将他的作品切换到大屏幕) ‎ ‎  5、 师:那么,其他同学还有什么新发现吗?(如:两物比较;发展趋势;说明的问题或情况; ‎ ‎  等) ‎ ‎   ‎ ‎  1、 师:同学们,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是咱们数学课本上的两种常见统计图。那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形式的统计图? ‎ ‎  2、 师:老师在网上还见过其他形式的一些统计图,我已经把它下载到我们的信息,想看看吗?那就请点击我们的信息,打开信息提交者为吴蕾英的信息去看一看吧。 ‎ ‎  3、 师:你看到了哪些形式的统计图? ‎ ‎  [评析]:学生的生活层面毕竟是浅层的,无论知识还是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在这一环节的活动中则体现了教师的合作者、帮助者的作用,将课堂学习和知识体系延伸到课本以外,提供给学生更多的信息。以保持长效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 ‎ ‎  五、全课总结 ‎ ‎  通过这节课的研究,我对统计与生活的关系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课后,我将把我的感受写成小论文,上传到校园网中的教学论文栏目,与大家共同探讨。同学们如果对某一问题还有兴趣,可以继续深入研究,将你的研究成果也上传到校园网的数学小博士乐园与大家分享你的成功喜悦。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