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9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北省张家口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
- 1 - 2020-2021 学年第一学期阶段测试卷高二历史 一、选择题 1. 左宗棠主持重刻《海国图志》的序中叙述到,中国“水陆战备少弛”,英吉利“蹈我之瑕, 构兵思逞”,“廿余载,事局如故”,“然同、光间福建设局造轮船,陇中用华匠制枪炮”, “此魏子所谓师其长技以制之也”。这可以用来说明 A. 洋务派迈出了学习西方的第一步 B. “师夷长技以制夷”是洋务派的思想先导 C. 洋务派认识到了中国落后的根源 D. “中体西用”主张彻底冲破了旧观念束缚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此魏子所谓师其长技以制之也”,体现出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影响洋 务派,是其自强之道的思想先导,故选 B 项;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的地主阶级抵抗派提出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迈出学习西方的第一步,排除 A 项;“洋务派认识到了中国落 后的根源”既不符合题干主旨,也不符合史实,排除 C 项;洋务派的“体用观”,强调“中 学为体”并未彻底冲破旧观念的束缚,排除 D 项。 2. 20 世纪初期,某报刊写道,自从严复“介绍了一册《天演论》以后,我们时常在报章杂志 上,看见一大堆什么‘物竞天择’‘优胜劣败’底(的)话。……无论什么哲学、伦理、教 育,以及社会之组织……没有一种不受他(它)的影响”。这反映了当时 A. 民主共和思想逐渐深入人心 B. 进化论思想被国人普遍接受 C. 变革成为了思想解放的潮流 D. 报刊推动维新思想走向成熟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无论什么哲学、伦理、教育,以及社会之组织…没有一种不受他(它)的影 响”表明进化论思想对各种思想都有影响,变革思想促进思想的解放,故 C 项正确;严复是 维新派的代表,主张君主立宪,故 A 项错误;“进化论思想被国人普遍接受”,“普遍接受” 不符合史实,B 项错误;维新思想的成熟是在 19 世纪末,不是 20 世纪初,D 项错误。 3. 如图是 1912 年 1 月 1 日《申报》头版刊登的庆祝中华民国成立的贺词“恭祝中华民国万岁 孙大总统万岁”。此贺词集中体现了孙中山的 - 2 - A. 民族革命思想 B. 国家独立思想 C. 主权在民思想 D. 平均地权思想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贺词中的“囻”字,意在说明民众是国家的主体,这体现了民权主义思想中的 主权在民思想,C 项正确;民族革命和国家独立体现为反对满清统治和列强侵略,材料信息不 体现,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主权在民的思想,A、B 项错误;“平均地权”是孙中山民生主义 的内容,材料中的贺词与此无关,D 项错误。 4. 胡适说:“打倒今日之恶政治,固然要大家努力;然而打倒恶政治的祖宗父母——二千年 思想文艺里的‘群鬼’,更要大家努力!”材料中的“群鬼”是指 A. 北洋军阀统治 B. 陈腐的旧文学 C. 尊孔复古思潮 D. 封建伦理纲常 【答案】D 【解析】 【详解】中国传统思想文艺是以儒家的伦理纲常为内核的,这也是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思想 根基,因而料中的“群鬼”指的是封建伦理纲常,D 项正确;北洋军阀统治只是当时的“恶政 治”,是“群鬼”导致的结果,A 项错误;陈腐的旧文学只是“群鬼”在文学上的载体,B 项 错误;尊孔复古只是当时的思想逆流,C 项错误。 5. 据统计,至 1920 年,全国至少出版了有四百余种白话期刊,一些原来影响较大的期刊和报 纸副刊也都相继改用白话文。这说明 A. 白话文实现官方化 B. 文学革命成效显著 C. 白话报刊已成主流 D. 传统文字已被废止 - 3 - 【答案】B 【解析】 【详解】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革命倡导白话文,材料中的白话文在期刊或报纸中的普遍使用, 说明文学革命在社会上取得了显著成效,B 项正确;虽然后来白话文得到了官方的认可,但材 料不能说明实现官方化,A 项错误;材料没有白话报刊与传统文言文报刊数量的对比,不能说 明已成主流,C 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文体的变化,而不是文字的变化,传统文字至今仍在使 用,D 项错误。 6. 下表是 1919 年北京《晨报》(是当时北京发行量较大的报纸)刊登的有关马克思的文章。 据此可知,当时 时间 文章 1919 年 4 月 《社会主义鼻祖马克思之奋斗生涯》 1919 年 5 月 5 日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 1919 年 5 月 9 日至 6 月 1 日 《马克思经济学说》 1919 年 6 月至 11 月 《马氏资本论释义》 A. 马克思主义进入到系统宣传阶段 B. 马克思主义已成为主流社会思潮 C. 知识界已经普遍接受马克思主义 D. 《晨报》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宗旨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出北京《晨报》所刊登的马克思的文章,既包括马克思的个人经历,也包 括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和哲学思想,这说明当时己经进入全面而系统地宣传马克思主义 的阶段,A 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反映出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已经超越其他任何学说或思想,不 能说明马克思主义成为主流社会思潮,排除 B 项;材料没有反映知识界对马克思主义的接受 程度,不能说明普遍接受马克思主义,C 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以刊登有关马克思及其文章 为主体,不能说明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宗旨,D 项错误。 7. 毛泽东在文章中说:“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打倒贪官污吏,打倒土豪劣绅,这几个 政治口号,真是不翼而飞,“飞到无数乡村的青年壮年老头子小孩子妇女们的面前,一直钻 进他们的脑子里去,又从他们的脑子里流到了他们的嘴上。”文章描述的现象表明 - 4 - A. 反帝反封得到民众高度认可 B. 列强和封建军阀开始勾结起来 C. 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日渐成熟 D. 国民革命得到各阶层普遍支持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打倒贪官污吏,打倒土豪劣绅”的口号受到乡村 人们群众的欢迎,说明这些政治口号被人民接受,符合了人民群众的需求并得到了高度认可, 故选 A 项:据材料“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可知,此时处于国民大革命时期,工农武装 割据理论还未形成,排除 C 项;B 项“列强和封建军阀开始勾结起来”不符合史实,排除:材 料中指的是乡村群众并非社会各阶层,排除 D 项。 8. 1949 年 6 月,毛泽东撰文指出,中国人民在几十年中积累起来的一切经验,都叫我们实行 人民民主专政,或曰人民民主独裁,总之是一样,就是剥夺反动派的发言权,只让人民有发 言权。毛泽东的论述 A. 抨击了封建专制的思想基础 B. 指明了中国革命的方向 C. 总结了中国民主革命的经验 D. 分析了中国落后的根源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就是剥夺反动派的发言权,只让人民有发言权”可知,毛泽东关于人民 民主专政的论述,实际上指出了新中国是人民掌握政权的国家,是对国家性质的阐述,从而 指明了中国革命的方向,B 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毛泽东对国家性质的描述,没有涉及 抨击封建专制思想基础的相关信息,A 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毛泽东对人民民主专政这一政体 的解释,并不是总结中国革命经验,排除 C 项;“分析了中国落后的根源”不符合题干主旨, 材料体现的是毛泽东对国家性质的描述指明了中国革命方向,D 项错误。 9. “从一定意义上说,邓小平同志的全部理论,都是建立在对社会主义和中国国情进行再认识 的基础之上的。”此观点意在强调“邓小平理论” A. 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总方针 B. 首创了“一国两制”理论 C.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 D. 开创了市场经济体制理论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建立在对社会主义和中国国情进行再认识的基础之上”说明邓小平理论是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C 项正确;ABD 项虽都 - 5 - 是邓小平理论的内容,但不是材料主题所论述的,故不符合题意。 10. 21 世纪初,中国共产党鉴于国内外形势的变化,适时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这 一重要思想 A. 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B. 明确了党的建设问题 C. 提出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D. 提出了建设小康社会 【答案】B 【解析】 【详解】“三个代表”主要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的性质和任务,解决的是“建设一个 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因而明确了党的建设问题,B 项正确:ACD 都是邓小平理 论的内容,不属于“三个代表”的内容,故不符合题意。 11. 1956 年“双百”方针提出后,“很快就出现了新的各种各样的作品和新的艺术探索”。下 列作品反映了此时期探索成果的是 A. B. - 6 - C. D.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B 项是 50 年代“双百”方针影响下的作品,正确;AD 项是改革 开放后的作品,C 项是“文革”时期的作品,均排除。故选 B。 12. 1956 年 8 月,我国全国遗传学座谈会在青岛召开,会议明确地表示:学术上的不同见解要 通过自由讨论和科学实践去解决。由此可知,此次会议 A. 摆脱了苏联学术理论束缚 B. 明确了高端科学的研究目标 C. 清除了“左”的科技思想 D. 有利于激发人们的创新精神 【答案】 D 【解析】 【详解】材料中的“自由讨论”体现了百家争鸣的精神,这有利于激发人们的创新精神,D 项 正确:尽管此会议有利于打破苏联学术理论的束缚,但并没有摆脱束缚,排除 A 项;材料反 映的是此次会议针对的是“学术”,而不是高端科学研究,排除 B 项;材料中的观点有利于 纠正“左”的科技思想,但并没有消除,排除 C 项。 13. 据《中国教育年鉴》统计,1966 年教育事业费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为 6.36%,1970 年最低,为 4.24%。此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7 - A. 国家财政经济严重困难 B. 知识青年大批上山下乡 C. 国家教育政策重大变化 D. 大中学校教育全面停办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66 到 1970 年,我国教育事业费在国家财政总支出中所占比例 明显下降的主要原因在于“文革”爆发后,国家教育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C 项正确;国家财 政经济严重困难是客观背景,不是造成教育事业费下降的主要原因,排除 A 项;全国各地大 中学校纷纷“停课闹革命”,学校教育处于停办状态,为国家教育政策重大变化的具体表现, B 项不符合题意;大中学校教育全面停办,为国家教育政策重大变化的具体表现,D 项不符合 题意。 14. 1977 年 8 月,邓小平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提出:“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从何着手呢?我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 就成为一句空话”。此主张在当时 A. 推动了高等教育招生改革 B. 奠定了义务教育思想基础 C. 促进了载人航天工程实施 D. 体现了“科教兴国”战略 【答案】A 【解析】 【详解】1977 年邓小平在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提出要重视教育和科学,直接推动高等 教育招生改革,即推动了 1977 年冬高考制度的重新恢复,A 项正确;BCD 项都是改革开放后 进行的,时间不符,排除。 15. 英国某报刊曾经报道:“中国这次向空间进军的成功,意味着毛泽东和他的科学家通知美 国和俄国这两个核大国,中国也有了投掷洲际距离核武器的能力了。”材料所述事件 A. 改变了中国科技落后的局面 B. 开启了新中国的航天时代 C. 标志着中国跨入原子能时代 D. 掀起“向科学进军”的热潮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0 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标志着 我国“向空间进军的成功”,同时也意味着我国具有了投掷洲际距离核武器的能力,这一事 件开启了新中国的航天时代,B 项正确;我国在“文革”时期成功发射人造地球卫星并未改变 科技落后的局面,排除 A 项;标志着中国跨入原子能时代的是 1958 年中国第一座实验性原子 - 8 - 反应堆的建成,排除 C 项;掀起“向科学进军”热潮的是 1956 年《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 的制定,不是“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排除 D 项。 二、非选择题 16. 图 1、图 2、图 3 是中国近代不同时期的具有时代性的代表著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根据图 1、图 2、图 3 的图书信息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所处时期,并据此说明此著作(杂志) 在当时所产生的影响。 【答案】图 1 是鸦片战争后“学习西方”新思潮的代表著作。影响:《海国图志》是全面系统 介绍西方的历史地理著作,它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明确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 号,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图 2 是 19 世纪末维新思想的代表著作。影响:《孔子改制考》以孔子的名义提出了变法要求, 将西方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减小了变法的阻力,宣扬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思想,起 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图 3 是辛亥革命后新文化运动的代表杂志。影响:新文化运动前期,《新青年》大力宣扬了民 主和科学,批判了封建专制思想和伦理纲常,促进了思想解放;后期,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 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解析】 【详解】根据图片信息“《海国图志》”结合所学可知,19 世纪 40 年代,面对英国对中国的 侵略,林则徐等有识之士认识到西方的坚船利炮,鸦片战争后国内逐渐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新 思想,《海国图志》是典型的代表;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源受林则徐的委托,在《四 洲志》的基础上增补了大量资料,编成《海国图志》艺术,这是当时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 最详备的世界史地著作,也是探寻、学习西方富国强兵道路的启蒙书,明确提出了“师夷长 技以制夷”的口号,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 9 - 根据图片信息“《孔子改制考》”结合所学可知,《孔子改制考》是康有为在维新变法时期的 代表作。影响,根据所学可知,1898 年,康有为出版《孔子改制考》,用孔教名义提出变法要 求,是康有为托古改制的体现,为减少变法阻力,将西方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宣扬 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思想,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根据材料“《新青年》”结合所学可知,1915 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青年杂志》,新文化 运动从此拉开了序幕,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界的一次新觉醒,《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名为 《新青年》,因此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代表作。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青年》是新文 化运动的代表杂志,大力宣扬“德先生”和“赛先生”,即宣扬了民主和科学,批判了封建 专制思想和伦理纲常,有利于当时人们的思想解放;随着十月革命的爆发和我国工人阶级的 壮大,后期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理想,因各地、各时之情形不同,务求其适合者行之, 遂发生共性与特性结合的一种新制度,故中国将来发生之时,必与英、德、俄……有异。因 中国受国际压迫(帝国主义与资本主义),各阶级是相同的,所以实行时应当与资本中等阶级 联成一气,使中国成一独立者,不受国际压迫者之国际。惟最后应注意尚有国际资本阶级亦 应打破。社会主义的运动,当然以国际为范围,因为经济情形是国际关系之故。 ——摘引自李大钊《社会主义与社会运动》 根据材料,谈谈你对李大钊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 充分,逻辑清晰。) 【答案】认识:李大钊认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应与英德等不同,要结合中国的实际情況而形 成新制度。 理解: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是全面系统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结果;他反对照搬马克 思主义,而要求结合中国实际情况辩证地运用马克思主义;这一认识有利于实现马克思主义 与中国实践相结合,也有利于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这一认识为后来中国共产党灵活运 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奠定了基础,客观上有利于中国革命道路的形成。 【解析】 【详解】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并从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提出对 李大钊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表述成文,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 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解答时选择自己熟悉的角度,如可根据材料“社会主义(马克 思主义)的理想,因各地、各时之情形不同”“故中国将来发生之时,必与英、德、俄…… - 10 - 有异”等信息可得出李大钊认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应与英德等不同,要结合中国的实际情況 而形成新制度的认识,结合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国情不断相结合的史实分析回答。要求,表述 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18. 歌谣(民歌)既具有时代特色,也具有史料价值。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20 世纪 20、30 年代湖南、江西地区的民谣(民歌) 歌谣或民歌 流行地 区 红军上了井冈山,革命有了立脚点;地是根,枪是胆,有地有枪胆包天。 湘赣苏 区 太阳出山红艳艳,宁冈来了毛委员。领导穷人闹革命,武装割据湘赣边。 井冈山 地区 哎呀嘞,天上(里格)太阳暖洋洋,田地(里格)稻谷全黃黃,全靠(里格)毛委 员领导好,土地还农哟稻谷香! 井冈山 地区 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有哪些史料价值。 【答案】材料歌谣或民歌多是当地当事人根据亲身经历所写,属于直接史料,可直接用于研 究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主要内容。 材料内容:材料中的歌谣或民歌基本上包含了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基本内容,如 “红军上了井冈山”“立脚点”反映了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枪是胆”反映了武装斗争, “土地还农”反映了土地革命。 材料中的歌谣或民歌较全面地反映了毛泽东在井冈山进行革命斗争的主要活动,客观上反映 了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的实践,因而具有研究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史料价值。 【解析】 【详解】从材料来源来看,歌谣或民歌多是当地当事人根据亲身经历所写,属于直接史料, 可直接用于研究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主要内容;从材料内容来看,材料中的歌谣或民 歌基本上包含了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基本内容,如“红军上了井冈山”“立脚点”反映了 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枪是胆”反映了武装斗争,“土地还农”反映了土地革命;材料中的歌 谣或民歌较全面地反映了毛泽东在井冈山进行革命斗争的主要活动,客观上反映了毛泽东“工 农武装割据”的实践,因而具有研究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史料价值。 - 11 -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这次盛会让 1978 年的春天显得格外温暖—3 月 14 日,全国科学大会胜利召开。这 是新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的又一座里程碑。邓小平同志在大会上重申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中科院院长郭沫若在大会闭幕式上用诗人的语言宣告:“这是革 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 ——摘自新华网《向科学进军——新中国科技事业 60 年回眸》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1978 年“科学的春天”形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学的春天”到来所产生的影响。 【答案】(1)“文革”结束后中国科学研究得到恢复;中国经济建设需要科技发展的促进; 中国科学研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日益拉大。 (2)重新确立了“尊重知识,尊重人オ”促进了科技的发展;推动了科技体制的改革;中国 在尖端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 【解析】 【详解】(1)背景:根据材料一中“(1978 年)3 月 14 日,全国科学大会胜利召开”,结合所 学知识,从当时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和科研状况等方面分析可知,“科学的春天”形成的背景 为,“文革”刚刚结束,中国科学研究得到恢复,中国经济建设需要科技发展的促进,中国科学 研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日益拉大。 (2)影响:根据材料二中“邓小平同志在大会上重申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结合所学知识, 从科技发展的条件、保障和成果等方面分析可知,“科学的春天”的到来,重新确立了“尊重知 识,尊重人才”促进了科技的发展,推动了科技体制的改革,中国在尖端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了 重大成就。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