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9 发布 |
- 37.5 KB |
- 2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专题八 人口与城市发展学案
专题八 人口与城市发展 体系构建 高频考点 命题方向 1.人口增长及人口问题。 2.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及影响。 3.城市空间结构。 4.城市化及城市问题。 1.结合人口结构统计图考查人口增长状况及人口问题。 2.结合某地区人口流动状况考查人口迁移知识。 3.以某城市为例考查城市规划对城市服务功能、城市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影响。 高频考点一 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 (2017·江苏卷)下图为“某年我国部分省市城乡65岁及其以上人口占各自总人口比重图”。读图回答1~2题。 1.城乡65岁及其以上老年人口的分布反映了( ) A.东部超大城市的城镇老年人口占比高 B.中西部地区的城乡老年人口占比均高 C.经济发达的省市均已进入老龄化阶段 D.东北地区农村老龄化现象比城市明显 2.影响贵州、湖南等中西部省份农村老年人口占比高的主要因素是( ) A.人口出生率 B.人口迁移 C.人口死亡率 D.人口密度 解析: 第1题,A对:上海、北京、天津是东部地区的超大城市,是城镇老年人口比重最高的地区。B错:河南、安徽、江西、湖南、湖北等中部省区城镇老年人口比例在4%以下,比例较低。C错:广东经济发达,其农村和城镇老年人口的比例都不高,还未进入老龄化阶段。D错:东北地区的黑龙江、吉林、辽宁的农村老年人口比例小于城镇,因而城镇老龄化现象更明显。第2题,贵州、湖南位于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大量农村青壮年到东部经济发达的城市务工、经商,导致农村老年人口比例高。 答案:1.A 2.B 3.(2016·天津卷)读下图,回答问题。 我国某省1990~2014年间常住人口数量变动示意图 以下四图中,与该省人口增长率变化过程基本符合的是 ( ) 解析:根据该省1990~2014年间常住人口数量的增长变化图可知,该省人口增长率基本上是由快变慢,故其人口增长率变化过程应是由高逐渐降低,且1990年至2000年降速较快。 答案:D (2014·全国卷Ⅰ)下图显示某国移民人数及其占总人口比例的变化。读图,完成4~5题。 4.下图所示的①②③④四幅图中,符合该国人口增长特征的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5.该国人口自然增长数量最多的时段为( ) A.1910~1930年 B.1930~1950年 C.1950~1970年 D.1970~1990年 解析:第4题,从图中可知,1990年移民人数接近20百万,移民占总人口比例约为8%,因此该年总人口数约为250百万。②图中1990年总人口数接近300百万,因此B项错误。1950年移民人数约为10百万,移民占总人口比例约为7%,因此该年总人口数为143百万左右,而③图中1950年总人口低于100百万,④图中1950年总人口略高于50百万,因此C、D项错误。第5题,从图中可以看出,1910年移民人数约为13百万,移民占总人口比例约为14%,因此1910年总人口数约为93百万;1930年移民人数约为14百万,移民占总人口比例约为12%,因此1930年总人口数约为117百万。所以从1910年到1930年人口自然增长量约为24百万。同理,1930~1950年人口自然增长量约为26百万;1950~1970年人口自然增长量约为57百万;1970~1990年人口自然增长量约为50百万。1950~1970年人口自然增长量最多,但该时段内人口迁入的总量较少,所以这段时间内人口自然增长数量最多。 答案:4.A 5.C (2015·福建卷)下图示意我国不同生育率方案预测的2050年人口结构。读图完成6~7题。 6.c方案与a方案的人口结构比较,差异最大的是( ) A.人口性别比 B.老年人口比重 C.青壮年人口比重 D.少儿人口比重 7.从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判断,三种生育率方案 ( ) A.a方案较合理 B.b方案较合理 C.c方案较合理 D.均不合理 解析:第6题,比较a方案和c方案两图可知,a方案少儿人口比重小,而c方案少儿人口比重大。第7题,分析三种生育率方案可知,a方案生育率太低,导致老年人口比重太大,老龄化问题严重;c方案生育率较高,导致少儿人口比重较大,出现人口增长过快问题;b方案生育率条件下人口年龄结构比较合理,故该方案较合理。 答案:6.D 7.B 1.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影响分析 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不同,导致人口增长的速度不同,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也不同。这种影响有利有弊,如图所示: 2.人口结构与人口问题 人口结构主要包括人口年龄结构、人口性别结构、人口文化结构等,人口结构若出现不合理,则会引发人口问题。 (1)人口的年龄结构与人口问题 人口的年龄结构是指年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就目前而言,世界人口年龄结构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人口年轻化和人口老龄化。 项目 人口年轻化 人口老龄化 人口年龄结构趋势 少年儿童人口比重不断上升,而老年人口的比重不断下降 少年儿童人口比重不断下降,而老年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人口问题 人口年轻化可导致人口增长过快。人口持续增长,最终会超出环境的承载能力,进而引发各种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 人口老龄化可造成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社会上用于老年人的退休和养老等费用的增加、老年人生活困难和孤单等问题 (2)人口的性别结构与人口问题 人口的性别结构通常用“性别比”来衡量,即用100位女性对应的男性数来衡量。它用来反映该地区或国家人口的性别结构是否合理或协调。性别比失衡会造成婚姻、家庭和社会的不稳定,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应加大思想宣传教育,严禁非医学鉴定胎儿性别。 (3)人口的文化结构与人口问题 人口的文化结构主要是指各学历层次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人口总体文化水平过低,不利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国家应加大对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 人口增长的表现及其原因分析 生育率指总出生数与相应人口中育龄妇女(15~49周岁)人数之间的比例。读“世界人口最多5国近50年生育率(单位:%)变化图”,完成1~3题。 1.生育率的变化可直接影响( ) ①人口出生率 ②人口死亡率 ③家庭人口数量 ④人均寿命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1970年以来,人口增长模式转变最明显的国家是( ) A.中国 B.美国 C.印度尼西亚 D.印度 3.各国生育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B.人均寿命的延长 C.育龄妇女数量的减少 D.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 解析:第1题,结合生育率的含义知,生育率的变化可直接影响人口出生率和家庭人口数量。第2题,由图示信息知,1970年后,中国生育率下降速度最快,导致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最快,是人口增长模式转变最明显的国家。第3题,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社会观念和生育观念随之发生变化,所以各国生育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答案:1.C 2.A 3.A 我国的人口问题 空巢家庭是指老人独居的一种现象,目前我国城乡家庭空巢率超过五成以上。2016年1月我国全面放开二孩,即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图1示意不同政策下的人口总量变化趋势,图2示意不同政策下的人口年龄结构变化趋势。据此完成4~6题。 4.近年来,我国“空巢家庭”迅速增加的根本原因是( ) A.城乡差距 B.家庭原因 C.计划生育 D.个人原因 5.预计到2040年,实施“全面二孩”政策与“单独二孩”政策相比,0~14岁人口将增加约( ) A.0.2亿 B.0.7亿 C.1.0亿 D.1.3亿 6.“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对我国可能产生的影响是( ) A.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 B.家庭负担持续加重 C.出生人口性别比上升 D.有利于扩大内需 解析:第4题,空巢老人是指子女离家后的中老年人,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空巢老人”现象迅速增加的根本原因是计划生育,所以C正确。第5题,预计到2040年,实施“全面二孩”政策与“单独二孩”政策相比,0~14岁人口将增加约0.7亿,所以B正确。第6题,“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将缓解人口老龄化状况,利于保持合理的劳动力数量,但不能解决男女比例失衡问题,影响劳动力人口的职业构成,有利于扩大内需,所以D正确。 答案:4.C 5.B 6.D 高频考点二 人口迁移 (2016·全国丙卷)与2014年相比,2015年上海市常住人口减少了10.41万人,外来常住人口更是减少了14.77万人,这是近20年首次出现的人口负增长。调查发现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主要流向上海周边的中小城市。上海市已制定“十三五” 期间人口增长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的策略。据此完成1~3题。 1.导致2015年上海市外来常住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近年来上海市( ) A.产业转型升级 B.食品价格大增 C.环境质量下降 D.交通拥堵加重 2.上海市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多流向周边中小城市,主要原因是这些中小城市( ) ①服务设施齐全 ②承接了上海市转移的产业 ③适宜就业机会多 ④生态环境较好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今后,上海市引进的产业从业人员将主要分布在( ) A.资源密集型产业 B.劳动密集型产业 C.资金密集型产业 D.知识密集型产业 解析:第1题,上海市吸引外来人口的主要动力在于其经济发达,工、商业需要的劳动力数量大,可以为外来劳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和更高的收入。外来人口减少反映其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对劳动力需求减少。结合材料“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主要流向上海周边的中小城市”可以判断:由于上海市的劳动力导向型企业转移到了周边中小城市,上海市产业转型升级,对劳动力需求减少,人口出现了负增长;食品价格、环境质量、交通状况是影响人口变化的次要因素。第2题,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外来常住人口”。结合我国实际可知,人口迁移(流动)的主要目的是更好地就业和生活,因此人口迁往中小城市说明中小城市适宜的就业机会多。结合上题分析可知,该人口流动趋势与中小城市承接了上海市的产业转移有关。第3题,结合前面两题分析可以看出上海市原有产业(劳动力导向型产业)大量迁出,上海市产业结构升级,对廉价劳动力的需求减少。结合材料“人口增长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可以看出上海市对廉价劳动力需求减少、对高素质人才需求增加,由此可以判断上海市今后引进的产业从业人员将主要分布在知识密集型产业。 答案:1.A 2.C 3.D (2016·浙江卷)近年来,我国流动人口一直维持在2亿人以上,且持续增长,城乡间人口流动是主要的流动形式。完成4~5题。 4.城乡间人口流动与城市经济发展、农村经济水平提高联系密切,下面三者关系排序应是( ) ①城乡间人口流动 ②农业专业化发展 ③城市工业、服务业发展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③→②→① D.③→①→② 5.关于我国人口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口流动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 B.生态环境是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 C.区域协调发展会减缓流动人口增长 D.小城镇人口向大城市流动可提高城市化水平 解析:第4题,该题需要理清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城市工业、服务业的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大增,因而导致大量农村人口流入城市,促进了城乡间人口流动,同时给农村经济带来发展,进而促进农业专业化发展。第5题,人口流动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A项错误;经济因素是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B项错误;区域协调发展,使得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缩小,从而减缓流动人口增长,C项正确;小城镇人口也属于城市人口,其人口向大城市流动没有净增加城市人口比重,不会提高城市化水平,D项错误。 答案:4.D 5.C 6.(2016·海南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改革开放后,由于外来人口大量涌入,北京、上海、广州3个城市的人口规模持续快速增大。下图是2010年3个城市外来人口分省统计情况。 (1)归纳北京、上海、广州3个城市外来人口来源的共性特点。 (2)分析河南、四川、湖北3省在北京、上海、广州外来人口中均占较大比例的原因。 (3)诸如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超大城市是否应限制外来人口?请表明你的态度,并说明理由。 解析:第(1)题,对比三个城市外来人口来源省份的特点以及与各市地理位置的关系,可知共同特点主要是临近三市的省份;人口大省外来人口比例高,中东部省份比例高。第(2)题,河南、四川、湖北3省在北京、上海、广州外来人口中均占较大比例的原因主要与到城市的距离、文化习俗适应、剩余劳动力的数量等有关。第(3)题,此问为开放性问题,限制与否都可以,只要回答的理由能够充分支持自己的观点就行。 答案:(1)(地理位置)临近省份;人口大省(河南、四川、湖北等);中东部省份比例高。 (2)3省与3个城市的距离差别不大;3省兼具南北文化属性,适应性强;皆为人口大省,剩余劳动力多。 (3)应该限制:外来人口增加了城市负担(基础设施、社会服务设施、就业等);加重了大城市病(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 不该限制:外来人口(生产者与消费者的角色)促进了城市经济发展;促进了不同地域和城乡间的文化交流。 1.人口迁移影响因素的分析思路 (1)不同阶段、不同区域、不同人群人口迁移的成因分析: 差异 主要影响因素 时间差异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然环境因素的作用越来越小,社会经济因素的作用越来越大 地域差异 由经济落后地区迁入到经济发达地区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 年龄差异 青壮年人群迁移主要是经济因素或婚姻因素;老年人群迁移可能是家庭因素或环境因素;青少年人群迁移最可能是家庭因素或教育因素 性别差异 男性人口迁移,迁入区可能重工业发达,以第二产业为主;女性人口迁移,迁入区可能轻工业发达,以第三产业的服务业为主 文化差异 学历水平较高的人群迁入区一般高新技术产业发达;学历水平较低的人群迁入区一般劳动力导向型产业较多 (2)工业化、城市化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城市是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中心,第二、三产业发达,城市就业机会多,工资水平高,是发展中国家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工业化、城市化的不断发展,促进了农村人口的迁移。 (3)产业结构调整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产业结构调整对劳动力的数量和素质要求发生变化。高新技术的发展,促进了高端技术人才的迁入,加快了普通劳动力技能的提升;伴随着劳动力导向型产业的转移,劳动力迁移方向也发生了变化。 2.人口迁移的影响 (1)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人口迁移对城市化的影响 大量农村人口迁入城市,为城市注入了活力,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随着人口规模的扩大,城市的用地规模也不断扩大,城市功能区布局也随之发生变化, 郊区不断出现住宅小区,促进了郊区城市化的进程。 (3)人口迁移对就业结构的影响 伴随着人口迁移,会不断出现新的职业。如学龄儿童迁移人口增多,则迁入地应增加或加强中小幼教师的师资力量。 人口迁移及其影响因素 读2013年俄罗斯国内人口迁移示意图,回答1~2题。 1.关于俄罗斯国内人口迁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东部地区以人口迁出为主,西部地区以人口迁入为主 B.中央区人口迁入数和迁出数都是最多的 C.东部地区的人口都迁入中央区和西北区 D.伏尔加沿岸区人口迁移数量大于西北区 2.引起俄罗斯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 ) A.东部地区地形崎岖,气候寒冷 B.东部地区资源丰富,交通便利 C.西部地区资源缺乏,人口密度小 D.俄罗斯鼓励人口向西部地区迁移 解析:第1题,据图可知,乌拉尔山脉以东的地区、西部的伏尔加沿岸区和北高加索区以人口迁出为主,只有中央区、西北区和南方区三个区以人口迁入为主;中央区人口迁入数量最多,但人口迁出数量比伏尔加沿岸区少;东部地区的人口除迁入中央区和西北区之外,还有部分迁入南方区;人口迁移数为人口迁出量与迁入量之和,伏尔加沿岸区人口迁移数量大于西北区。第2题,俄罗斯位于中高纬度地区,气候寒冷,但西部地区由于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气温较东部高,而且东部以山地和高原为主,地形崎岖,人烟稀少;为开发东部,俄罗斯鼓励人口向东部地区迁移。 答案:1.D 2.A 人口迁移及其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经济快速发展引发了大规模的“移民潮” ,未来我国中西部经济的发展将使产业资本替代劳动力成为流动的主体,由“移民就业”向“移业就民”转换。据此回答 3~4题。 3.最容易吸引移民就业的工业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4.“移业就民”带来的影响有( ) ①加快中西部地区城市化进程 ②促进东部地区产业升级 ③缓解东部地区就业紧张状况 ④降低中西部地区环境压力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第3题,吸引移民就业的工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属于劳动力指向型工业,这类工业的特点是工资投入比较多,所以C正确。第4题,“移业就民”的实质是将东部的产业转移到中西部地区,对中西部地区来讲,能够带动当地劳动力就业,增加收入,同时促进城市化进程;对东部地区来讲,有利于东部地区产业结构的完善、产业的升级,无法缓解东部地区就业紧张状况,导致中西部地区环境压力加大。 答案:3.C 4.A 高频考点三 城市等级与城市空间结构 (2017·全国卷Ⅲ)某条城市地铁线穿越大河,途经主要的客流集散地。下图示意该地铁线各站点综合服务等级。据此完成1~3题。 1.地铁站点综合服务等级的高低主要取决于( ) A.站点的用地面积 B.周边的人流量 C.站点的信息化水平 D.周边的环境质量 2.根据所处区位和地铁站点综合服务等级,推测甲、乙、丙站点沿线区域为( ) A.中心商务区 B.森林公园 C.大型住宅区 D.产业园区 3.该城市空间形态的形成最有可能( ) A.围绕一个核心向四周扩展 B.沿河流呈条带状延展 C.围绕多个核心向四周扩展 D.沿交通线呈条带状延展 解析:第1题,B对:地铁站点主要是供乘客上下车的地点,因而周边人流量的大小决定了地铁站点综合服务等级的高低。A、C错:地铁站点等级决定了用地面积的大小和信息化水平的高低。D错:周边的环境质量好坏与地铁站点等级高低关系不大。第2题,A对:甲、乙、丙位于城市中心附近,站点等级高,距离近,交通便利,应为人口最密集的中心商务区。B错:森林公园的人流量较小,附近站点的等级应较低。C错:大型住宅区占地面积大,一般不会布局在交通最为便利、地价高的城市中心。D错:产业园区一般位于市区外围、交通便利的地方。第3题,C对,A错:读图可知,地铁沿线分布着多个一级站点,因而有多个核心,故该城市的空间形态是围绕多个核心向四周扩展。B、D错:由图中的城市环线可以判断出城市空间形态为团块状。 答案:1.B 2.A 3.C (2016·全国乙卷)自20世纪50年代,荷兰的兰斯塔德地区经过多次空间规划,形成城市在外、郊区在内的空间特征:该区中间是一个接近3000平方千米的“绿心”——乡村地带;四个核心城市和其他城镇呈环状分布在“绿心”的周围,城镇之间设置不可侵占的绿地。四个核心城市各具特殊职能,各城市分工明确,通过快速交通系统连接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近20年来,该地区城镇扩展程度小,基本维持稳定的城镇结构体系。据此完成4~6题。 4.兰斯塔德地区通过空间规划,限制了该地区各核心城市的( ) A.服务种类 B.服务等级 C.服务范围 D.服务人口 5.兰斯塔德空间规划的实施,显著促进该地区同类产业活动的( ) A.技术创新 B.空间集聚 C.市场拓展 D.产品升级 6.兰斯塔德空间规划的实施,可以( ) A.提高乡村人口比重 B.降低人口密度 C.促进城市竞争 D.优化城乡用地结构 解析:第4题,由材料可知,四个核心城市各具特殊职能,各城市分工明确,说明在进行空间规划时,对各城市的服务种类进行了明确限定。第5题,由材料可知,各城市分工明确,即各自具备发展不同优势产业的条件,这有利于促使同类产业向最有利于该产业发展的地区集聚。第6题,由该地区的空间规划可知,其中间地带为乡村,周围为四个核心城市和其他城镇,城镇占地规模大于乡村,因此不可能提高乡村人口比重;该地区的空间规划有利于提高城市群的国际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吸引人口集聚,增加人口密度;在该空间规划下,各城市分工明确,该地区城市间的竞争较小;“绿心”、环状城市群及城镇之间绿地的规划等,有利于优化城乡用地结构。 答案:4.A 5.B 6.D 经济因素对城市功能区的影响 经济因素主要通过影响地租高低而影响城市功能分区,通常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有两个:交通通达度和距市中心的远近。 (1)距市中心的远近 与市中心的距离不同,土地租金不同,存在的经济活动也各不相同,城市内部各类土地利用类型及付租能力随距离(距离市中心的远近)递减规律及各功能区的区位特点图解如下: (2)交通通达性 交通通达度越好,土地价格或地租越高;交通通达性越差,土地价格或地租越低。具体如下所示: 城市功能区合理布局的方法 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区(主要是指住宅区与工业区),主要考虑五个方面: 第一,协调工业用地、住宅用地和交通用地,既要保证工业用地和住宅用地内部的交通联系,又要在两者之间布置便利的交通,以方便两者之间的联系。 第二,工业用地要充分考虑交通条件,工业用地应沿公路、铁路、通航河流等交通便捷的地区布局,以降低生产成本;工业区和住宅区之间也要有方便的联系,以方便工人上下班。 第三,合理布局住宅用地、工业用地的相对位置,可减少污染物对城市环境的污染。污染企业要布局在城市外围,并注意与盛行风和河流的关系。如大气污染严重的企业要布局在常年盛行风的下风向或最小风频的上风向(如在季风区,则布局在垂直于盛行风向的郊外)。水污染严重的企业,一定要布局在城市河流的下游。 第四,工业区与住宅区之间要有卫生防护带,带内可植树造林,安排一些非公用建筑物,如仓库等。这样既可对住宅区起到防护作用,又可增加绿地面积,改善城市环境。 最后,各功能区之间要留有发展的余地,目的是应对一些预想不到的情况,使各功能区有足够的“弹性”。 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区分布判断 读“某城市城区地价等值线图”,回答1~3题。 1.高级住宅区最有可能分布的区域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该城市的主导风向可能是( ) A.偏东风 B.偏南风 C.偏西风 D.偏北风 3.与其他区域相比,近年来④地地价涨幅较大的原因不包括( ) A.逆城市化发展 B.环境优美 C.交通通达度高 D.高科技产业的集聚 解析:第1题,结合图示知,④区地租相对较高且靠近奥体新区和创意软件园,环境优美,可以布局高级住宅区。第2题,由图示知,工业新区布局在北部和南部,再结合上题的分析及盛行风与工业布局的关系,可推知该城市的主导风向。第3题,结合前两题分析即可得出结论。 答案:1.D 2.C 3.A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变化及其原因 随着城市不断向外扩展,城市内部结构会出现多核心。下图示意我国某城市土地价格。据此完成4~5题。 4.导致图中8~20 km间地价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城市中心距和交通 B.人口密度和环境 C.城市中心距和环境 D.人口密度和交通 5.仅从地价推测,该城市距中心8 km附近( ) A.常住人口密度最小 B.公交线路最多 C.商业活动最频繁 D.生活便利度最差 解析:第4题,影响城市土地价格的主要因素是距离市中心的距离和交通通达度。第5题,距离市中心8 km附近地价较低,说明此处交通不便,生活便利度最差。 答案:4.A 5.D 高频考点四 城市化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015·全国卷Ⅰ)雨水花园是一种模仿自然界雨水汇集、渗漏而建设的浅凹绿地,主要用于汇聚并吸收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并通过植物及各填充层的综合作用使渗漏的雨水得到净化。净化后的雨水不仅可以补给地下水,也可以作为城市景观用水、厕所用水等。下图示意雨水花园结构。据此完成下题。 1.雨水花园的核心功能是( ) A.提供园林观赏景观 B.保护生物多样性 C.控制雨洪和利用雨水 D.调节局地小气候 解析:从材料可知“净化后的雨水不仅可以补给地下水,也可以作为城市景观用水、厕所用水等”,因此雨水花园的核心功能是控制雨洪和利用雨水,C项正确。 答案:C (2015·全国卷Ⅱ)桑基、蔗基、果基鱼塘是珠江三角洲地区传统的农业景观和被联合国推介的典型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基塘农业用地大部分变为建设用地,保留下来的基塘也变为以花基、菜基为主。据此完成下题。 2.该地基塘转变为建设用地对局地气候的影响是( ) A.大气湿度增高 B.大气降水增多 C.近地面风速增大 D.气温变率增大 解析: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基塘农业用地变为建设用地,使水域面积和地表植被减少,导致蒸发和植物蒸腾作用减弱,从而使局部大气湿度降低,空气变干,降水减少,故A、B项错误;近地面风速的变化与地表粗糙程度相关,基塘改为建设用地导致粗糙程度变大,风速减小,C项错误;水域面积和植被减少引起的大气湿度降低、空中云量减少等一系列变化将导致局部气温变率增大,故D项正确。 答案:D (2014·全国卷Ⅱ)珠江三角洲某中心城市周边的农民竞相在自家的宅基地上建起了“握手楼”(如图)。据此完成3~4题。 3.农民建“握手楼”的直接目的是( ) A.吸引外来人口定居 B.吸引市民周末度假 C.增加自住房屋面积 D.出租房屋增加收入 4.“握手楼”的修建反映该中心城市( ) A.居住人口减少 B.城区房价昂贵 C.人居环境恶化 D.城区不再扩大 解析:第3题,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达,人口迁入量大,对房屋住宅的需求量大,而中心城区房价高、租金昂贵,且房源有限。城市周边地区的农民在自家的宅基地建“握手楼”,可以提供房屋给外来务工人员租住,增加经济收入,D正确。外来人口来此居住的原因是“握手楼”租金低,租住人员一般为外来务工人员,并非定居于此,A错;城市居民周末度假停留时间短,城市周边农民建设“握手楼”主要出租给长时间租住的外来务工人员,B错;“握手楼”房屋众多,建设的目的主要是出租,而不是自己居住,C错。第4题,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高,就业机会多,城市人口密集,房价高,房租贵。外来务工人员难以承担昂贵的房价和租金,故租金低、靠近城市中心的“握手楼”成为其最佳的选择,B项正确,A项错误;中心城市交通、治安、生活基础设施均比“握手楼”区域完善,C项错误;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规模不断扩大,D项错误。 答案:3.D 4.B 1.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分析 城市化过程表现为人口的转变、空间地域利用方式的转变和产业构成的转变,在转变过程中和转变完成后,对地理环境带来深刻影响,具体可从三方面分析: (1)景观变化的影响: ①不利影响: ②有利影响:合理的城市化可以使城市景观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形成最佳人居环境。 (2)产业结构转变带来的影响: (3)空间地域利用方式带来的影响: 随着城镇规模的扩大,郊区农业用地将转化为城镇用地,将增加城镇用地和农业用地之间的矛盾,并带来郊区农民就业方式的转化。 2.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随着城市用地规模和人口规模的急剧扩大,会出现一系列的城市化问题。常见的城市化问题和一般的治理措施如下所示: 不同地区城市化进程特点分析 下图为1950~2050年世界上较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的数量变化趋势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甲、乙、丙、丁曲线分别代表( ) A.欠发达地区城市人口、欠发达地区农村人口、较发达地区城市人口、较发达地区农村人口 B.欠发达地区农村人口、欠发达地区城市人口、较发达地区农村人口、较发达地区城市人口 C.较发达地区农村人口、较发达地区城市人口、欠发达地区农村人口、欠发达地区城市人口 D.较发达地区城市人口、较发达地区农村人口、欠发达地区城市人口、欠发达地区农村人口 2.图中乙曲线2010年后发生变化的原因主要有( ) ①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外迁 ②农村死亡率上升 ③城市就业机会多 ④城市出生率下降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第1题,欠发达地区人口较多,城市化水平较低,城市人口数量少于农村人口数量,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城市化水平会越来越高,城市人口数量逐渐超过农村人口数量;较发达地区人口较少,城市化起步较早,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较大,城市人口数量多于农村人口数量。第2题,结合上题可知,图中乙曲线2010年后发生的变化主要是由城市化的发展速度快,城市就业机会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迁移导致的。 答案:1.A 2.C 城市问题及解决措施 国务院办公厅2015年10月印发《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部署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工作。下图为海绵城市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可以( ) A.避免城市交通拥堵 B.减轻城市雨涝问题 C.调整城市产业结构 D.避免耕地面积减少 4.海绵城市的建设需要有“海绵体”。关于“海绵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透水路面不是“海绵体” ②改变了城市水循环的类型 ③改变了城市的人文景观 ④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第3题,根据图中湖泊、森林、湿地、雨水花园、透水路面等信息判断,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可以减轻城市雨涝问题。第4题,由图中信息可以推断出海绵城市指的是城市像海绵一样,在下雨时可以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透水路面是“海绵体”;城市水循环类型取决于水循环的空间位置,与城市建设无关;“海绵体”是人为建设的景观,会改变城市的人文景观;城市绿地、湖泊等的建设会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答案:3.B 4.C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