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9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南省开封市2020届高三3月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河南省开封市2020届高三下学期3月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 一、选择题 1.王国维《商制度论》记载:“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盖诸侯之于大子犹后世诸侯之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逮克股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其在丧服,则诸侯为天子斩衰三年,与子为父臣为君同。”这一变化 A. 建立起天子的集权统治 B. 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C. 标志着贵族政治开始确立 D. 加强了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其在丧服,则诸侯为天子斩衰三年,与子为父臣为君同”可以得出,分封制下诸侯名义上为天子的臣下,相比之前没有君臣之分,可以得出天子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故B正确;商周时期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A不正确;夏朝开始即实行世袭制,贵族政治已经存在,故C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民族和文化认同的相关信息,故D不正确。 2.陈独秀认为:“三纲之名词,虽不见经,其学说实质是孔教之本意”;有学者认为“虽不见经”,但见于“子”,在《韩非子·忠孝》一篇中说过这样一种说法:“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这说明 A. “三纲”之说来源于法家学派 B. 陈独秀对孔教理解偏颇 C. 汉代儒学吸收了其他学派思想 D. 儒家与法家同源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三纲之名词,虽不见经,其学说实质是孔教之本意”“虽不见经”,但见于“子”及“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可知,汉代儒学吸收了法家等其他学派思想,故C正确;“三纲”之说吸收了法家等其他学派思想,并非“来源于”,排除A;陈独秀对孔教理解正确,B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儒家与法家同源,排除D。 3.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地区的矿冶、造纸、纺织、陶瓷、造船等私营手工业部门后来居上,在社会生产中超过了官营手工业,居于主导地位。这反映了 A. 私营产品生产质量超过官营手工业 B. 封建政府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 12 - C. 官营手工业走向衰落 D. 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答案】D 【解析】 【详解】民营手工业在社会生产中超过了官营手工业,居于主导地位,这是商品经济和生产力进步的结果,故D正确;私营手工业部门“在社会生产中超过了官营手工业,居于主导地位”不等于私营部分产品生产质量超过官营手工业,A错误;明朝中后期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这与史实不符,B错误;地位的变化不等于官营手工业的衰落,C错误。 4.研究18世纪中国物价、人口膨胀这些重大经济问题,难以避免会碰到一个十分荒谬的现象:一方面长期温和的通货膨胀的积累效应严重地削弱了国家的财力,使国计民生和吏治遭遇空前困扰;另一方面朝廷明知症结所在,却以权宜之计苟且敷衍。这种现象反映了 A. 通货膨胀导致了王朝衰落 B. 人口膨胀导致社会物价飞涨 C 统治阶级拒绝经济改革 D. 统治者重视统治稳定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一方面长期温和的通货膨胀的积累效应严重地削弱了国家的财力,使国计民生和吏治遭遇空前困扰;另一方面朝廷明知症结所在……以权宜之计苟且敷衍。”可知,统治者为了稳定统治,以权宜之计苟且敷衍,故D正确;A、B是对材料的片面理解,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表述过于绝对,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另一方面朝廷明知症结所在……以权宜之计苟且敷衍”,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即可。 5.郑观应强调,在与外国协定税率时,必须坚持独立自主;在外交交涉中,“异邦客商,一切章程,均南各国主权自定。实与公法吻合”。郑观应的这一观点 A. 体现了近代国家观念 B. 接受了西方民主政治理论 C. 已突破“中体西用”的观念 D. 开启了外交观念的近代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郑观应提出在对外交往之时应独立自主,应该遵守国际公法,这实际上突破了传统上中国 - 12 - 夷夏之防观念,反映出近代国家观念的形成,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郑观应只是接受了国际外交观念,没有涉及对西方民主政治的认识;C选项错误,材料不能表明郑观应已突破“中体西用”的观念;D选项错误,依据材料信息无法得出这是中国外交观念近代化的开始。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6.下表反映了1895—1910年中国纺纱工业的部分发展状况。据此推断 A. 纱厂的创立得益于民国政府的建立 B. 创办者皆为儒学士大夫出身 C. 纱厂的创立受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 D. 维新变法运动取得较大成效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10世纪末20世纪初的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这一时期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主要和政府政策放宽、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和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有关,C正确;民国政府成立于1912年,A排除;荣宗敬、张石君明显不是儒学士大夫出身,B排除;维新变法运动在1898年就已经失败,D排除。故选C。 7.1937年7月,蒋介石表示,“决心运用全力抗战”“以保持我国家之人格”。1938年,毛泽东也说:“我们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但是国内各个党派各个阶级的,而且是国内各个民族的”。这表明当时 A. 中国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已经高度重合 B.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初步建立 C. 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 D. 国共之间的分歧已经基本消除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国共两党都认可全民族对抗日本,表明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结合,A正确;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建立,B排除;1935年华北事变标志着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C排除;D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A。 - 12 - 8.1953年,苏联对我国“一五”计划提出一些建议,例如:要十分注意农业的发展,不仅要大量生产质量好、价格低的农机具和肥料,还要保证工业品对农村的供应,发展城乡物资交流等。基于此,我国对“一五”计划作了较大的调整。这一调整 A. 推动了农业专业化的实现 B. 避免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 C. 有利于工业化举措的完善 D. 实现了国民经济结构的均衡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苏联对我国“一五计划”的建议主要集中于工业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强调工业品要保证农村的需要,这有利于工业化措施的完善,故选C;材料信息与农业专业化无关,排除A;结合所学可知,我国没有避免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这一调整的效果,排除D。 9.最初,罗马大法官审理案件,完全处于被动地位,仅是机械地按照法律的规定办理。然而随着《布艾体亚法》的颁布,大法官被授予自行决定诉讼程式的权力,大法官就有了指挥诉讼过程的主动权力。从而,使法官在某种程度上获得了法律创制杈,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和“公平”、“正义”对法律进行解释、补充和纠正,这一变化体现了 A. 大法官掌握了司法权和立法权 B. 司法审判具有高度灵活性 C. 司法审判注重保障公民的权利 D. 司法程序中形式主义较严重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表明,以前法官职能按照既定的程序和规定审理案件,《布艾体亚法》颁布后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法律进行解释、补充和纠正,由此可以得出司法审判突破了程序束缚,更加灵活务实,故B正确;法官只拥有司法权,没有立法权,故A不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公平、正义,没有突出保护公民权利问题,故C不正确;《布艾体亚法》颁布后,司法更加注重实用灵活,而不是程序,故D不正确。 10.法国大革命期间,制宪会议于1791年颁布宪法,其中在选举制度上规定:按照财产多少将公民划分为享有选举权的“积极公民”和不享有选举权的“消极公民”。这一规定 A. 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 B. 刺激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C. 限制了公民的参政权 D. 否定了君主的专制统治 【答案】C 【解析】 - 12 - 【详解】法国《人权宣言》宣告: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平等的,但是1791年法国宪法规定:按照财产多少将公民划分为享有选举权的“积极公民”和不享有选举权的“消极公民”,这说明启蒙运动影响下的法国宪法一定程度上违背了权利平等的原则,限制了公民的参政权,故选C;1791年颁布宪法在选举制度上规定违背了权利平等的原则,不符合政治民主化的历史发展潮流,排除A;1791年颁布宪法在选举制度上规定与资本主义的发展没有直接联系,排除B;D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11.20世纪50年代英国对欧洲一体化的态度从拒绝逐步走向接近,并于1961年和1967年两度申请加入,但均遭到法国总统戴高乐的否决。戴高乐首先考虑的是:“英国一旦成为欧洲的第七个成员国。要它永远扮演二流角色,是不可想象的。”而且戴高乐还认为,联系如此紧密的英美关系将会使英国成为美国投放在欧洲的“特洛伊木马”。材料反映了 A. 美国企图通过英国控制欧洲 B. 英国霸权主义思想使其难以融入欧洲一体化 C. 英法矛盾是英国加入欧洲一体化的主要障碍 D. 国际形势和国家利益影响法国对英国入欧态度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英国一旦成为欧洲的第七个成员国。要它永远扮演二流角色,是不可想象的。’而且戴高乐还认为,联系如此紧密的英美关系将会使英国成为美国投放在欧洲的‘特洛伊木马’”可以得出,法国拒绝英国加入欧洲一体化更多考虑的是本国利益,故D正确;材料“联系如此紧密的英美关系将会使英国成为美国投放在欧洲的‘特洛伊木马’”表明法国只是担心美国会介入欧洲事务,并没有成为事实,故A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英国霸权主义问题,故B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英法矛盾,故C不正确。 12.有学者认为,反全球化的国家主要是债务缠身的第三世界国家以及根本就参加不了全球化的最不发达国家。得出这种结论的依据是( ) A. 发达国家是全球化最大受益者 B. 反全球化运动主要是反经济全球发展 C. 全球化阻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D. 全球化威胁着不发达国家的经济主权 【答案】A 【解析】 - 12 - 【详解】据材料“反全球化的国家主要是债务缠身的第三世界国家以及根本就参加不了全球化的最不发达国家”并结合所学可知,经济全球化是以发达国家为主导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A正确;反全球化运动是反全球化过程中的不利因素,而不是反经济全球发展,B说法错误;从长远看全球化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C错误;据材料可知,因为最不发达国家根本就参加不了全球化,因此也就谈不到威胁着国家的经济主权问题,D错误。 【点睛】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以发达国家为主导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1825年修筑了世界上第一条铁路后,美国联邦政府就给予了充分重视,在1824年到1838年间联邦政府就出黃并派遣技术人员勘探铁线路,美国一方面从英国购买机车,一方面加紧国产火车头的研制工作……由于运河在地理上有较大的局限性,只能连接已有的河流形成水路交通网,在河流稀少的地区就不能够发挥作用,而铁路长年可用,是不受地理条件限制的晨强大的交通设施,铁路建设如雨后舂笋迅達发展。到19世纪40年代,美国的铁路总长度已经在世界上排名第二,达到2818英里。 ——《19世纪美国交通运輸革命研究——以铁路建设为中心》 材料二 ——摘编自杨勇刚《中国近代铁路史》 材料三 改革开放40年,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中国铁路是这种沧桑巨变的缩影10年,中国铁路由小到大、由弱变强,从内燃机车到电力机车,再到高铁动车,中国铁路变迁史就是一部世界铁路革命史。铁路运营里程大幅延伸,时速大幅提高。40年前,中国铁路营业里程只有5。17万公里平均时速不到40公里。截至2017年底,铁路营业里程达12。7万公里,较1978年增长145。6%。其中,高铁2。5万公里,占世界高铁总里程的66。3%,居世界第一位。 ——《40年中国铁路变得越来越强大》 (1)根据材料一井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9世纪美国铁路建设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近代中国铁路发展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时期中国铁路建设发展的意义。 - 12 - 【答案】(1)美国政府重视铁路建设和科技研发;运河运输的局限性;铁路运输摆脱了时间和地理的限制;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民主共和制的确立;工业革命的影响 (2)起步时间晚、数量少、发展缓慢;铁路发展区域分布不平衡;铁路多为列强修筑并被他们直接或间接控制,呈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点;从引进技术到自主设计建设;推动了新兴社会力量壮大和近代化发展。 (3)加强了各地之间的联系,建成了四通八达的铁路网,开启交通强国的新篇章;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有利于国防安全和祖国统一;让人民的出行更加便捷和舒适;适应了改革开放的要求;加快推进“一带一路”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中“英国1825年修筑了世界上第一条铁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该时期铁路的发展受工业革命的影响,是基于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民主共和制的确立;据“美国联邦政府给予……研制工作”可知美国政府重视铁路建设和科研开发;据“运河……局限性”可知运河运输存在局限;据“铁路长年可用,是不受地理条件限制……的交通设施”可知铁路运输摆脱了时间和地理的限制。 (2)由表格第一、二列可得出中国铁路起步时间晚、数量少、发展缓慢;铁路多为列强修筑并被他们直接或间接控制,具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点;由表格第三列可得出铁路发展区域分布不平衡;由表格第四列可得出中国铁路发展从引进技术到自主设计建设;推动了近代化发展和新兴社会力量的壮大。 (3)从铁路发展对中国交通、国民经济、国防力量、人们的日常生活、改革开放、经济全球化等方面产生的影响回答可以得出,各地联系加强,促进了经济发展,方便了人民生活等。 14.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杜兰特指出:“社会主义反对资本主义之斗争,是财富集中与分散之历史乐章的一部分”,并预言“资本主义的恐惧迫使社会主义放宽自由,而社会主义的恐惧也迫使资本主义增加平等,东方是西方,而西方也是东方。不久,两者就要碰头。”为何如此?他在第三章“生物学与历史”中已经指出了三条教训:生命即是竞争、生命即是选择、生命必须繁衍。“学习和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人类最终必然相向而行。 ——摘编自《让历史真正“有意义”》 结合材料与所学现代史的史实,围绕“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说明。(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论题: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经济上可相互借鉴。 - 12 - 说明:社会主义俄国借鉴西方国家市场经济经验,制定并实施新经济政策,探索了一条适合苏俄国情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并借鉴西方经验,经济上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中,美国借鉴苏联当时建设的某些成功经验,通过国家干预的模式渡过了危机,并使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实现繁荣。 【解析】 【详解】本题属于开放型试题,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从材料中提取论题,然后依据材料和所学对于提取的论题进行阐述说明。比如本题可以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经济上可相互借鉴”来提取论题。说明依据材料和所学从俄国制定并实施新经济政策、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中,美国通过国家干预的模式渡过了危机分析说明。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清末,中国封建主义盐务管理制度已“弊窦百出”,加上清王朝垮台,政局混乱,省自为制,“盐枭活跃,倍徙平时”,至1913年时,“盐务腐败,已达极点”。 为此,北洋政府开展了广泛的盐务改革。1913年12月,公布《盐税条例》,将从前各项课税名目一律删除,改征统一税,统一税率每担2.5元。同时,又对盐场进行进行整顿,裁撤产量少,质量差的不合格盐场。1914年2月,又公布了《盐务稽核总、分说章程》。章程规定,在北京设立盐务稽核总所,在各产盐地方设立稽核分所。“征收一切盐税盐课”。1914年,北洋政府开始在直隶、河南两地74县废除封建专商垄断的运销体制,实行自由贸易。此后,全国各地又有一些县陆续开放了食盐贸易。到1931年,全国已有近半数的县实行了自由贸易,同年国民政府公布的《新盐法》规定:“盐就场征税,任人民自由买卖,无论任何人,不得垄断” ——摘编自丁长青《民国盐务史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北洋政府盐务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洋政府盐务改革的作用 【答案】(1)通过立法形式推进;删繁就简,统一税则;集中管理权与中央;由垄断到逐步开放。 (2)推动了盐税体制的近代化;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抑制了地方势力的膨胀;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日后改革所借鉴 【解析】 - 12 - 【详解】(1)依据材料中“《盐税条例》……《盐务稽核总、分说章程》……《新盐法》”、“将从前各项课税名目一律删除,改征统一税”、“在北京设立盐务稽核总所,在各产盐地方设立稽核分所。”、“1914年,北洋政府开始在直隶、河南两地74县废除封建专商垄断的运销体制,实行自由贸易。此后,全国各地又有一些县陆续开放了食盐贸易。”、“盐就场征税,任人民自由买卖,无论任何人,不得垄断”等信息可从通过立法形式推进、删繁就简,统一税则、集中管理权与中央、由垄断到逐步开放等方面概括指出北洋政府盐务改革的特点。 (2)依据材料中“将从前各项课税名目一律删除,改征统一税”、“对盐场进行进行整顿,裁撤产量少,质量差的不合格盐场”、“在北京设立盐务稽核总所,在各产盐地方设立稽核分所”、“盐就场征税,任人民自由买卖,无论任何人,不得垄断”等信息结合所学从推动了盐税体制的近代化、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抑制了地方势力的膨胀、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日后改革所借鉴等方面简析北洋政府盐务改革的作用。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历史上,中国虽然宣布了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但并没有真正派出军队参战。真正卷入战争的中国人,是14万中国劳工,协约国称为“中国劳工旅”。 在欧洲战场上,以英法为首的协约国在德国的步步紧逼下损失惨重,面临着严重的人力资源危机。……为了更多的欧洲人从工业劳动中解放出来走向前线参战,英国和法国将他们的目光投向中国廉价又丰富的人力资源。……1916年至1918年间,英法两国在中国共招募华工14万人左右。按照最初约定,华工的工作是以工代兵,并不参战,但事实上华工的工作几乎都是处于最前线。他们到欧洲后多从事挖掘战壕、筑路、救护伤员等战勤和战斗工作,约两万人付出了自己的生命,有的只有工号连名字都没有留下。 中国劳工旅的大多数人在1919年和1920年回国,留下来的三千人在欧洲扎下了根,构成了当时法国和比利时华人社会的核心。 李肇星在凭吊一战赴欧华工墓地后表示,许多一战华工战后成为第一批移居法国的华人,为中法友谊做出贡献。 ——摘编自光明网《14万中国劳工参加一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劳工旅”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劳工旅”的历史贡献。 【答案】(1)背景:协约国面临严重的人力资源危机;中国人力资源廉价丰富;中国参加协约国对德宜战。 - 12 - (2)历史贡献:缓解了协约国人力资源危机,支援了协约国后方的工业生产;为协约国前线的军事斗争提供了有力的战斗服务;为中国赢得战胜国地位及中欧友谊做出巨大贡献。 【解析】 (1)本题根据材料“英法为首的协约国……面临着严重的人力资源危机。……为了让更多的欧洲人从工业劳动中解放出来走向前线参战,英国和法国将他们的目光投向中国廉价又丰富的人力资源”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协约国人力资源危机、中国人力资源廉价丰富、中国参加协约国对德宣战等方面概括“中国劳工旅”出现的背景。 (2)本题根据材料“许多一战华工战后成为第一批移居法国的华人,为中法友谊作出贡献”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缓解协约国的人力资源危机、协约国军事斗争的保障、中国赢得战胜国地位、中国与欧洲友谊等方面简析“中国劳工旅”的历史贡献。 17.材料 苏颂(1020~1101年),北宋杰出的政治家、外交家、文学家、史学家、科学家他出生于望族,自幼勤奋。苏氏有诗礼传家的传统,其祖父苏仲昌对他要求甚严。苏颂叔父苏缄及家人为国捐躯的壮烈之举,也深刻影响了少年苏颂。 苏颂出任江宁知县时,核实丁产,造册课税,严惩逃税劣绅,减轻了百姓的负担。在颍州知州任上,上书为民请命,减轻百姓负担。曾负责修撰仁宗、英宗两朝正史,编写外交史料《华戎鲁卫信录》29卷,书目5卷共200册。苏颂的科学贡献是多方面的,他主持创制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钟——水运仪象台;他主持编著的《本草图经》是我国古代的药物学巨著。苏颂注重用家风家训规范子孙,要求家人“广读博学”“学貴于勤”;既要重视文化知识的学习,但更注重道德操守的培养,身教重于言教,以孝为本;还训示子孙“处事必公″“为官必廉”。苏颂的廉政思想亦是流传后世的一份精神财富。 ——摘编自张沧海《苏颂:博学爱民清白传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颂的历史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颂取得卓越成就的原因。 【答案】(1)历史贡献:为政清廉,勤政爱民;负责修史,贡献颇丰;主持科学研究创制天文钟并主持编写《本草图经》;良好的家风家训成为当今社会的宝贵财富。 (2)原因:宋代重文轻武的政治环境;理学的兴起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深厚的家学渊源;个人的勤奋进取精神;长辈的严格要求;叔父一家的深远影响。 【解析】 【详解】(1)贡献:根据材料“严惩逃税劣绅,减轻了百姓 - 12 - 负担”,“编写外交史料《华戎鲁卫信录》29卷”,“主持编著的《本草图经》是我国古代的药物学巨著”,“苏颂注重用家风家训规范子孙”等,结合所学知识,从为官、修史、科研和家风作风等方面概括苏颂的历史贡献。 (2)原因:根据材料“苏氏有诗礼传家的传统,其祖父苏仲昌对他要求甚严。苏颂叔父苏缄及家人为国捐躯的壮烈之举,也深刻影响了少年苏颂”及其为官治学的成就,结合所学知识,从时代的、家庭的、教育的和个人性格等方面说明苏颂取得卓越成就的原因。 - 12 - - 12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