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5课《诗词五首——春望》课件(共15张PPT)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5课《诗词五首——春望》课件(共15张PPT)

他是谁? 他的诗多沉郁顿挫。 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的现实 ,故被誉为“诗史”。 他是唐代最伟大现实 主义的诗人。 后人尊称他为“诗圣”。 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 的年代。 “三吏”“三别”:《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 《垂老别》《无家别》 子美 唐代现实主义 “诗圣” “诗史” 《杜工部集》 “三吏”“三别” 沉郁顿挫 写作背景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 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而 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 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 这时的首都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而家人 久别,存亡未卜。第二年(757年)暮春,春回大地 ,鸟语花香,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但这只能增加 诗人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 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 望》。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sāo zān 战火连绵、 国破家亡、妻离子散、民不聊生 本诗作于安史之乱之后,于暮春三月远望长安城的 败落、萧条的景色,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忧国思 家的情感。 1、开头四句以 字统领,按 顺序写的。望 从远到近 从炼字角度来赏析首联: “破”字描绘了国都被占,城池破败,残墙断壁的 景象,使人触目惊心; “深”字写出了乱草遍地、树林苍苍、荒凉残破的 景象,令人满目凄然,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之情。 写法、修辞判断 简要分析(翻译) 内容 情感表达 1、开头四句以 字统领,按 顺序写的。望 从远到近 (从炼字角度来赏析。例:“搔”字好在哪儿?) “搔”字是对诗人想解愁而不得的细节描写,传神 地表达了诗人内心难以排遣的忧国思家之情。 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虑不 停地挠头叹息。老人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 经少得几乎无法梳髻插簪。 诗人“春望”,“望”的是什么? 诗中塑造了一位怎样的 诗人形象? 依尾联请你猜猜诗 人的年龄。 小结全文 望京城长安破败之景,希望战火平 息; 对于亲人团聚的守望和期望;(望能收 到家人来信报平安。) 望能顺利到达灵武,酬报国之志。 望官军早日收复京城,中兴国运。 诗人“春望”,“望”包含哪几层意思? 本诗塑造了一位面对 春城败象,心念国家兴衰, 思家恋亲,老泪纵横,白 发萧疏,忧心如焚的诗人 形象;是感时恨别的形象, 是忧国思亲的形象。 诗中塑造了一位怎样的诗 人形象? n 诗人时年45岁,对国家前途 的忧思,对百姓生活的担忧 令诗人未老先衰。 依尾联请你猜猜诗人的 年龄。 7、8 3、4句 5、6句 5、6句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