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8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2021学年高中地理新教材中图版必修第一册课后素能强化:2-6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一、选择题 下图为我国两个不同区域土壤有机质含量随深度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影响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低的主导因素是( C ) A.地形和地质 B.气候和岩石 C.气候和生物 D.成土母质 2.对①②两种土壤的判断,正确的是( B ) A.①为草原土壤,可能位于我国青藏高原 B.②为草原土壤,可能位于我国内蒙古东部 C.①为森林土壤,可能位于我国海南岛中部 D.②为森林土壤,可能位于我国东北地区 解析:考查影响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低的主导因素,土壤的分布规律。第1题,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水热条件影响植被;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肥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有机质含量的多少。所以形成图中两种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差异的主导因素是气候与生物。故选C。第2题,从图中①②两种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来分析,①②土层深厚,② 表层有机质含量较大,青藏高原是高山高原气候,降水少,植被稀少,不可能有这么厚的土壤,A错误;内蒙古东部是温带草原,草原植被覆盖,土壤有机质丰富,多集中于土壤表层,B正确;海南岛中部属于热带森林,水热条件较好,植被茂盛,有机质丰富,但分解快,淋溶作用强,土壤贫瘠,C错误;东北地区属于温带森林,植被茂盛,土壤有机质丰富,而且较深厚,符合①图,D错误。故选B。 茶树是富锰植物,茶叶中积累了大量的锰,且茶中近30%的锰能通过Mn2+的形态溶入茶水中,因此,饮茶是人体摄取锰的重要来源。根据理想土壤成分的体积分数示意图,回答3~5题。 3.不考虑人类活动的影响,茶叶的锰元素主要来自土壤成分中的( A ) A.① B.② C.③ D.④ 4.森林中的枯枝落叶绝大部分变成了土壤中的( B ) A.① B.② C.③ D.④ 5.最适合茶树栽种的土壤是( B ) A.黄土 B.红壤 C.水稻土 D.黑土 解析:本题组考查土壤的形成。第3题,根据题意可知,“锰元素”为矿物元素,因此来源于成土母质。结合图形各自比例,比重最多的为成土母质,故选A。第4题,“森林中的枯枝落叶” 为有机质的来源,结合图形各自比例,比重最小的为有机质,故选B。第5题,结合学习的知识可知,茶叶生长于我国南方低山丘陵的酸性的红壤中。故选B。 土壤的淋溶作用与降水有着直接的关系,降水越多,淋溶层越厚。图1是不同气候下(湿润、半干旱、干旱)的土壤剖面发育示意图,图2是不同植被(森林、草原)作用下土壤剖面深度与有机质的质量百分比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6~7题。 6.与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密切相关的因素是( A ) A.生物 B.地形 C.降水 D.成土母质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生物。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质,有机物能够腐烂形成腐殖质,形成土壤中的有机质。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与土壤肥力的产生密切相关,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7.能代表草原地区土壤发育情况的组合是( D ) A.甲与Ⅰ B.甲与Ⅱ C.乙与Ⅱ D.丙与Ⅰ 解析: 由材料可知,土壤的淋溶作用与降水有着直接的关系,降水越多,淋溶层越厚,因此湿润地区的淋溶层最厚,半干旱次之,干旱层最薄,因此图1中丙的淋溶层居中,属于半干旱地区的,对应的植被为草原。草原根系茂密且集中在近地表的土壤中,向下则根系的集中程度递减,从而为土壤表层提供了大量的有机质,因此有机质主要分布在土壤的表层,对应图2中的Ⅰ,结合选项,答案选D项。 读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图,回答8~9题。 8.图中影响土壤形成最活跃的要素是( D ) A.风化基岩 B.气候 C.地形 D.生物 解析: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肥力的产生与生物作用密切关联。故答案选D项。 9.图示区域( A ) ①地表径流量与植被覆盖率呈负相关 ②陡坡上的土壤厚度一般比较浅薄 ③土壤的矿物养分主要来自植被 ④地下径流量受当地气温影响大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植被覆盖率越高,水体下渗越多,地表径流越少,因此地表径流量与植被覆盖率呈负相关,①正确;陡坡上由于水土流失较为严重,水土迁移较快,因此土壤厚度一般比较浅薄,②正确;土壤中的矿物养分来自于成土母质,③错误;地下径流量受当地降水和植被的影响大,④错误。因此①②正确,故答案选A。 腐殖质是土壤有机质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在微生物分解作用下可形成无机质。读我国某地局部土壤腐殖质层级土壤剖面图,回答10~11题。 10.该地区土壤表层黑色腐殖质层厚度小,最主要的原因是( B ) A.植被稀疏 B.气温较高 C.降水量大 D.地下水丰富 解析:土壤中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可以分解成无机质。该地区土壤表层黑色腐殖质层厚度小,最主要的原因是气温较高,微生物活跃,有机质分解的多,积累少,B对。不能体现植被稀疏,A错。降水量大、地下水丰富不是有机质分解快的主要原因,C、D错。 11.该图体现的物质循环有( A ) ①水循环 ②生物循环 ③地质循环 ④大气三圈环流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该图有降水、径流,体现的物质循环有水循环,①对。有植物、腐殖质、微生物,体现了生物循环,②对。没有岩石转化,不能体现地质循环,③错。不能体现大气三圈环流,④错。A对,B、C、D错。 富铝土是指土壤形成过程中铁、铝等成分相对富集后的一类土壤的总称。其在我国分布广,包含多种土壤类型,并具有下图所示的过渡关系。读图,回答12~13题。 12.影响富铝土形成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B ) A.成土母质 B.气候 C.生物 D.地形 解析:成土母质影响土壤类型,其经岩石风化形成土壤,但不是富铝土最主要成因,A错。富铝土是土壤在湿热气候条件,土体铝硅酸盐矿物受强烈分解,使得氧化铝在土壤中残留和聚集,其形成的最主要自然因素是气候,故B正确。生物因素参与不同类型土壤形成的影响差不多,故C错。富铝土分布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形因素会影响其形成,但不是主因,故D错。 13.下列土壤类型中,铁、铝相对含量最高的是( B ) A.赤红壤 B.砖红壤 C.红壤 D.黄壤 解析:湿热气候促进矿物分解,更易形成富铝土。红壤、赤红壤分布区,热量较低,气候干燥,土壤铁、铝含量较少,故A、C错。根据热量和干湿变化规律判断,南方气温较高,东部沿海湿润,所以铁铝含量最高的是砖红壤,故选B。黄壤分布的纬度较高,热量较低,铁铝含量较少,故D错。 科考队在大兴安岭考察时,发现当地的原始地貌为山前冲积扇前缘,土壤分为粗颗粒层和细颗粒层两种。土壤类型主要为淋溶黑钙土。但在背风坡海拔200米处(122°33′47″E,45°45′01″ N)发现土壤变为栗钙土,并且该处地层的上部偏红,说明氧化铁(三氧化二铁)在该处富集。据此回答14~15题。 14.若土壤温度与铁元素的富集能力成正比,则土壤变为栗钙土的条件应为( B ) A.高温多雨 B.高温少雨 C.低温多雨 D.低温少雨 解析:分析材料可知,栗钙土的上层往往富集氧化铁,而铁元素的富集能力与土壤温度呈正相关,说明栗钙土形成的条件为高温状态,又由材料可知栗钙土分布在背风坡,说明该地降水较少,因此土壤变为栗钙土的条件应为高温少雨,B项正确。 15.当地越靠近冲积扇的前缘方向,土层的变化情况为( C ) A.粗颗粒层变厚,细颗粒层变厚 B.粗颗粒层变厚,细颗粒层变薄 C.粗颗粒层变薄,细颗粒层变厚 D.粗颗粒层变薄,细颗粒层变薄 解析:冲积扇是由于流水冲积而形成的沉积地貌。由出山口到冲积扇的前缘,流速逐渐减缓,挟带能力逐渐减弱,沉积颗粒逐渐减小,因此越靠近冲积扇的前缘粗颗粒层变薄,细颗粒层变厚,故C项正确。 二、综合题 16.读各气候带和风化壳发育阶段示意图,回答问题。 (1)图中四条曲线中,与风化壳发育的厚度有明显对应关系的是植被生产力曲线和降水量曲线。 (2)图中D纬度地带导致植被生产力较弱的最主要因素是降水量。 (3)图中B和C纬度地带比较,有机质含量较高的是B(填字母),主要是因微生物分解作用缓慢。 (4)A、D、E三个地带中能形成完整土壤剖面的是E地带;即使增加降水也很难形成完整土壤剖面的是A地带。(填字母) (5)D范围内的植被类型是温带荒漠,开发该区域的关键性制约因素是水源。 (6)风化壳发育最好的地区是F(填字母),分析其原因。 答案:该区温度高,降水最多,生物及物理、化学风化作用强烈;植被生产力强,有机残体归还多,风化壳发育最好。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与风化壳发育的厚度有明显对应关系的是植被生产力和降水量。第(2)题,图中D纬度地带导致植被生产力较弱的主要原因是干燥,降水少。第(3)题,图中B和C纬度地带比较,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应该是B,该地纬度高,气温低,微生物分解作用缓慢,有机质积累较多。第(4)题,A处为寒冷的极地气候区,D为干旱的荒漠环境,只有E处,降水较多,气温较高,风化壳较深,有一定植被,能形成完整的土壤剖面;A处因为气温极低,即使降水量增多,也很难形成完整的土壤剖面。第(5)题,由D处的气温、降水量、蒸发量数据和对应的极薄风化壳,可判断该处为温带荒漠,制约该区域开发的关键性因素为水源。第(6)题,由图可知,F处为高温多雨的环境,淋溶作用强,物理、化学风化作用强,风化壳发育最好。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