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8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高三年级一轮复习 综合测试卷 6文科
高三年级一轮复习 综合测试卷 6(文科)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1.英国外相巴麦尊在议会上发表讲话:“(虎门销烟) 把能给我们大英帝国带来无限利益的大批的商品,全部给予销毁!这是我大英帝国的奇耻大辱!我要求议会批准政府派遣远征军去惩罚那个极其野蛮的国家!要狠狠地教训它!要迫使它开放更多的港口,要保护我们天经地义的合法贸易!”由此看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主要目的是( ) A.保护鸦片贸易 B.割占中国领土 C.打开中国商品市场 D.争取外交礼仪平等 2.1840年以来,西方国家“以技术补助距离之不及,以极紧凑的组织克服数目上的劣势”,并因此而战胜清政府。清政府对此有较为清楚的认识开始于( ) A.鸦片战争后 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C.甲午中日战争后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 3.有西方学者在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原因时说:“欧洲人渴望中国做出更大的让步以实现其贸易扩张。”若对此进行补充,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西方国家希望通过“最惠国待遇”获得更多权益 B.西方国家想借“修约”名义攫取更多的在华利益 C.清朝政府没有遵守《南京条约》各项条款的规定 D.总理衙门拒绝了西方提出的公使进驻北京的要求 4.近代西方列强开始影响和操纵清朝统治中心的不平等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5.洪秀全尊奉“皇上帝”, 自命为上帝之子下凡救世,认为其他一切偶像皆为妖魔。太平天国运动初期,太平军所到之处毁学宫、拆孔庙、查禁孔孟“妖书”;而在后期洪秀全则要求“学尧舜之孝弟忠信,遵孔孟之仁义道德”。太平天国运动由反孔到尊孔主要是因为 ( ) A.拜上帝教不足以支撑其政权 B.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战局出现逆转 C.反孔受到传统士绅的抵制 D. 太平天国未能得到西方势力的支持 6.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正在进行,洪秀全写了一份御诏给英国特使额尔金,翻译官很艰难地把它译成英文,额尔金看后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奇特的作品,这份御诏充满着像“西洋番弟把心开,替天出力该又该,替爷替哥杀妖魔,报爷生养战胜回”这样的词句。这反映了当时( ) A.国内阶级矛盾激化 B.列强侵略导致民族危机加重 C.中外反动势力勾结 D.强国御侮成为思潮 7. “只有媳错无爷错,只有婶错无哥错。只有人错无天错,只有臣错无主错。”洪秀全《天父诗》实质上旨在宣扬( ) A.男女平等 B.人际和谐 C.君权神授 D.上下尊卑 8.有学者在评论某部著作时说:“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它第一次闪烁着具有近代民主色彩的精神火花,是中国近代化的先声,在近代中国具有重要的启蒙作用。”这部著作是( ) A.《海国图志》 B.《资政新篇》 C.《天朝田亩制度》 D.《新学伪经考》 9.太平天国运动时期,东王杨秀清诰谕英国使节:“平定时,不惟英国通商,万国皆通商,天下之内皆兄弟也。立埠之事,俟后方定,害人之物为禁。”这反映出太平天国( ) A.同意对列强开放通商口岸 B.允许除鸦片贸易外的通商 C.形成完整的对外贸易体系 D.主张自由贸易将不受限制 10.《重读近代史》一书中有这样的叙述:“(缔造者们)言辞的崇高与行为的凶暴,平等的许诺与特权的森严,恰成反比,越来越使渴望解脱重重压迫的贫民失望。”与这一叙述相关的历史事件应该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国民革命 11. “它标示的不只是这场战争胜败的严峻性,更因为它标示着以商品和资本来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的轨道,作为中国的近代与中世纪的分界线,是显而易见的。”材料中的“它”是指( ) A.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 D.日本全面侵华战争 12.据统计,19世纪40年代下半期,广州对外贸易的绝对值出现下降的趋势,对英国的贸易总额由3100万元下降到1600万元,来广州的美国商船由93艘下降到70艘。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南京条约》开放五口通商 B.鸦片战争时期广东人抵制洋货 C.鸦片战争打击了广州对外贸易 D.清政府加强限制广州对外贸易 13.甲午战争后的“公车上书”与巴黎和会时的五四运动都是爱国救亡运动,但两者的规模与影响差别甚大,其主要原因在于( ) A.民族觉醒程度与群众基础不同 B.外交失利导致的损害程度不同 C. 大众传媒发展水平与方式不同 D.列强攫取中国权利的手段不同 14.近代西方观察家曾将当时的一场战事称为“李鸿章一人与日本一国的战争”。其依据是( ) A.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外来侵略已无力抵抗 B.甲午战争时中国民众民族意识未充分觉醒 C.清政府反对李鸿章因朝鲜问题与日本交战 D.力量弱小是甲午战争清军战败的根本原因 15.金冲及教授在其《中国近代历史的几个根本问题》一文中提到,甲午中日战争后有一份《中外日报》指出:我们在以前(指洋务运动时期)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这表明甲午中日战争 A.使中国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宣告破产 B.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C.促使先进知识分子研究中国前途问题 D.促使中国认清所处的国际地位 16.1870年前后,湖南、江西、江苏、湖北、直隶等地教案频发。民间传言,“或称教堂拐骗人口,或称教堂挖眼剖心,或称教堂诱污妇女”。此类传言盛行的主要原因在于( ) A.清政府允许传教士在华传教 B.民众与外国势力的矛盾加剧 C.普通民众受教育程度较低 D.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17.重庆海关税务司报告中记载的大足县余栋臣起义布告称:“我大清臣民皆忠孝之人,谁敢信奉夷狄之教。今洋人诈称通商传教……自道光以来……焚我皇宫,灭我属国,既占上海,又割台湾,强迫开埠胶州,竟欲瓜分中国。”这次起义应该发生在( ) A.1851年 B.1895年 C.1898年 D.1906年 18.下图是一幅法国报刊上的政治讽刺漫画:义和团杀外国人为“野蛮”(BARBARIE);外国人杀义和团为“文明”(CIVILISATION)。这幅漫画的作者意在( ) A.主张武力解决争端 B.抨击西方殖民侵略 C.混淆文明与野蛮的界限 D.承认殖民者的双重标准 19.1918年,陈独秀曾撰文严厉指责义和团野蛮、保守、盲目排外和传播迷信;1924年,他又认为义和团是反对帝国主义的爱国者。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 A.十月革命的影响 B.民族主义的高涨 C.民主主义成为时代主流 D.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20.辛亥革命爆发后,美国某报报道:“如果中国成功地按美国政府的模式建立起一个联邦共和国,由在欧美留过学的具有西方观念的人任领导,日本将不再是东方最西化的国家。”此后建立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与该报道的设想相符的是( ) A.临时政府基本按照美国政体原则架构 B.革命成功后建立了一个联邦共和国 C.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亚洲最西化的国家 D.民国临时大总统都有西方民主观念 21. 1923年《晨报》公布了一次社会调查,其中两个问项的统计数据如下:“你欢迎资本主义吗?”欢迎者占27%,不欢迎者占73%;“你赞成社会主义么?”赞成者占76%,不赞成者占24%。这一数据反映出被调查人群的多数( ) A.欢迎国民革命军北伐 B.主张选择资产阶级民主道路 C.渴望公正公平的社会制度 D.赞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 22.1851年和l911年都是农历辛亥年,都发生了大规模的革命运动。这两场革命运动最主要的相同点是 A.革命的力量 B.革命的指导思想 C.革命的目标 D革命的手段 23.晚清重臣端方上奏朝廷称:要消灭革命党人,“唯有于政治上导以新希望”。他所指的“新希望”是( ) A.利用义和团 B.颁布明定国是诏 C.预备立宪 D.南北和谈 24.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令:“查前清官厅,视官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光复以后,闻中央地方各官厅,漫不加察,仍沿旧称,殊为共和政体之玷。”有研究者发现,同年6月《申报》载:“公堂会审之时,(被告)就口口声声以老爷、大人相称,裁判官亦直受不辞。”上述材料最宜作为下列哪一观点的论据( ) A.作为“受之者”的裁判官沿用前清审判制度 B.作为“施之者”的被告不知民国政体之变 C.作为“受之者”的裁判官有意玷污平等制度 D.作为“施之者”的被告等级观念根深蒂固 25.太平军某将领回忆自己在1862年指挥的一段战事时,自豪地说:“有巡抚李鸿章到上海,招集洋鬼,与我交兵……那时洋鬼并不敢与我见仗。战其即败。”这位将领是( ) A.秦日纲 B.陈玉成 C.李秀成 D.石达开 26.史学家陈旭麓指出,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和90年代是中国社会从古代到近代变革过程中前后相接的三个历史环节。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是( ) A.反抗封建专制与建立君主立宪的统一 B.批判传统与全面引进西方文化的统一 C.发展资本主义与建立民主共和的统一 D.反抗西方侵略与学习西方文化的统一 27.史学家孟森在《清代史》中指出:“至于鸦片一案,则为清运告终之萌芽。盖是役也,为中国科学落后之实验,为中国无世界知识之实验,为满洲勋贵无一成才之实验。”从全球化的角度看,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是 ( ) A.中国军事的落后 B.中国科学落后 C.中国无世界知识 D.满洲贵族人才的缺失 28.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制定的《海关进口税则》确定进口货物税率为7.5%~27.5%,这废止了近代某一条约的相关规定。这一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29.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的依附地位。”要研究这一状况产生的原因,应首选的不平等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30. “革命,革命,剪掉辫子反朝廷;独立,独立,中国岂是鞑子的!”这首歌谣反映了当时( ) A.革命的主要目的是移风易俗 B.民族主义思想已影响到民众 C.民族区域自治思想深入人心 D.反对帝国主义成为思想主流 31.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 ) A.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 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 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32.法国政府曾向各国递交一份备忘录,为将要到来的议和定调子。其中写道:“由于各国使馆希望前往沿海或各国部队想要从沿海前往首都(北京),为了保持道路始终畅通起见,各国对某些地方进行军事占领。”该条文的核心内容最终写入了( ) A.《黄埔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33.庄秋水在《武昌三日:谣言下的革命》中写道:“10月10日的武昌城盛传清政府正在捉拿没有辫子的革命党的谣言。……不管是有罪还是无罪,汉族士兵都害怕自己会在大清洗中丢掉性命,意识到投入叛乱比丢掉性命更合算。”这则材料实际上反映了( ) A.辛亥革命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 B.清政府的失控与信用破产 C.谣言有时候能推动历史的发展 D.武昌首义带有一定偶然性 34.1907年8月26日《时报》刊登了漫画《中国现形记》,漫画揭露的“中国现形”是( ) (注:图中器具:坛、提勺、漏斗、壶) A.清廷成为“洋人的朝廷” B.政府统治岌岌可危 C.清末“新政”收效甚微 D.官府搜刮民脂民膏 35. “长江深入中国内地……谁拥有了长江流域这个中华帝国的中心地带,谁就具有了最可观的政治权威。”观察右下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②为《南京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 B.革命党人在③处打响辛亥革命的第一枪 C.李鸿章在②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 D.北伐战争期间国民政府从④迁到② 36.会审公廨是1869年出现在上海公共租界的一个特殊司法机关,由道台任命中方专职会审官(谳员),与外方陪审官(领事)会同审理租界内与华人有关的诉讼案件。会审公廨制度规定:当事人不用跪堂,还可以聘请律师,证人必须到庭接受双方交叉询问,对被告人不能刑讯逼供等等。据此判断以下关于会审公廨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维护了中国司法的自主权利 B.说明中外反动势力已经勾结起来 C.有利于近代中国司法制度的进步 D.反映出清朝法律已与西方兼容 37. “历史是现实的根源,任何一个国家的今天都来自昨天。”粱启超曾对甲午中日战争评论道:“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始。”这表明甲午中日战争( ) A.启迪了民众挣脱闭关锁国的牢笼 B.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C.促进了挽救民族危亡运动的高涨 D.导致了戊戌政变的发生 38.甲午中日战争后,一份中外日报指出:我们在以前(指洋务运动时期)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由此可以看出,甲午中日战争对有识之士的影响是( ) A.开始认识到中国落后于西方 B.开始寻找自强的道路 C.开始研究政治改革 D.开始走上反清革命道路 39.孙中山先生认为中国虽四万万之众,实等于一盘散沙,民众对国事毫不关心,国家民族观念相当薄弱,只知有自己不知有国家,不能团结。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国自古即以天朝上国自居,人民无法产生国家认同 B.人民“天高皇帝远”的心态,喜明哲保身而不涉政治 C.封建专制统治下,人民无从辨识国家问题 D.列强对中国采取挑拨与分化,使人民彼此猜忌 40. “辛亥革命留给人类的最大启示,就是中国人用最古老的智慧‘不战而屈人之兵’,共赢双赢多赢,大家都没有输。”对此,以下解读正确的是( ) A.清政府:获得优待,其统治得以延续 B.袁世凯:获得各方认可,积极维护共和 C.革命党:共和政体得以确立,民主政治实现 D.立宪派:投机革命时获取的权益得以维护 二、材料解析题(第41题18分,第42题22分,共40分) 41.东北亚地区的和平与发展符合时代的主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甲午)战争的结果使日本一跃而为新兴的军事强国,挤进了帝国主义的行列,构成对朝鲜和中国安全的威胁,进而纵横捭阖,与西方强国争权夺利。日本对于三国干涉还辽,强迫它交出已到手的赃物,引为奇耻大辱,认定日、俄为争夺朝鲜和中国东北迟早必出一战。1904年2月,日、俄双方相互宣战。 ——摘编自丁铭楠等《帝国主义侵华史》 材料二 1905 年,日、俄签订《朴茨茅斯和约》。其主要内容有:俄国承认日本在朝鲜的政治、军事、经济的绝对利益;俄国自中国东北撤兵,除辽东半岛外,东北的一切地方均交还中国;俄国将辽东半岛的租借权、南满铁路及有关特权均无偿转让给日本。 ——摘编自赵建民《日本通史》 材料三 朝鲜半岛自分裂以来,民族饱尝对抗分裂之苦。“相约千年”的朝鲜和韩国首次首脑会晤,(2019年)6月15日在平壤落幕。双方在共商民族的和解与团结、交流与合作、和平与统一的大计上初结硕果,签署了《共同宣言》。北南首脑会晤的这一成果,利及北南、东北亚和亚太的和平与稳定。 ——摘编自《人民日报》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甲午战争前日本利用什么机会出兵朝鲜;说明甲午战争后日俄矛盾日趋尖锐以致引发战争的原因;分别归纳这两次战争对东北亚地区政治格局的影响。(14分) (2)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次首脑会晤所取得的重要意义。(4分) 42.辛亥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里程碑。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近代,政治革命通常指:对当时制度与秩序不满的人群,秉持一定的理念,由下而上发动群众力量,推翻统治者,建立新政权,而且随着新体制当权,通常还进行社会革命,改变社会价值,以贯彻掀起革命的理念。在近代世界,这种革命屡次出现,但以其重要性而言,当以美国独立革命、法国大革命、俄国大革命及中国的革命,影响最为深远。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材料二 诏书将起义称为“民军起事”,看到“各省响应,九夏沸腾”,诉求共和是“人心所向,天命可知”,“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对此,清帝愿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清帝逊位诏书》这个“中国版的光荣革命”,所表现出的核心原则也不是英国光荣革命的自由与权利原则,而是和平原则,“和平”是这个中国版的宪法性法律文件的一个基本特征。和平与暴力相对立,与战争相对立,面对中华民国肇始之际的革命激进主义,清王室最终选择了以和平逊位的方式,将统治权转让给未来的共和立宪国体,由此避免了频仍不断的战争烽火和生灵涂炭。 ——摘编自高全喜《辛亥革命与现代中国》 材料三 一个维系了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要废于一旦,必须具备多种条件,绝非单凭武力能够解决,《清室优待条件》并非由袁世凯一方炮制,而是由南方首先提出,南北双方经过协商达成一致意见。 ——摘编自章永乐《论清王朝与中华民国的“大妥协”》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辛亥革命属于“政治革命”的具体表现。(12分) (2) 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帝逊位诏书》的颁布背景与历史意义。(10分) 高三年级一轮复习 综合测试卷 6(文科)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1—5:CBBCA 6—10:ADBBA 11—15:AAABD 16—20:BCBBA 21—25:CDCDC 26—30:DCACB 31—35:BDDAB 36—40:CCCCD 二、材料解析题(第41题16分,第42题10分,第43题14分,共40分) 41、(1)清政府应邀出兵帮助朝鲜镇压东学党起义。(2分)争夺朝鲜和中国东北。(2分)甲午战争后,日本成为亚洲军事强国,跻身帝国主义行列;朝鲜和中国的安全受到威胁;中国被大大地削弱,国际地位急剧下降。日俄战争后,俄国在东北亚地区的势力遭到削弱;日本取得了中国东北南部地区的权益,把朝鲜变为其实际上的殖民地,势力得到更大的扩展。(10分) (2)进一步缓和了朝鲜半岛的局势,有利于东北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4分) 42、(1)表现:面对晚清的专制统治,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建立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发动一系列武装起义,最终通过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腐朽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中华民国建立后,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社会革命,如颁布《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奖励发展实业,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推动了社会习俗的变革。(12分) (2)背景:清廷统治土崩瓦解;南北和谈已达成协议;共和潮流势不可挡。(4分) 意义:承认革命的正当性;以和平方式转让统治权;加快结束清王朝君主专制统治的进程;促使中国实现了从专制王朝向立宪共和国的转变。(8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