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8 发布 |
- 37.5 KB |
- 1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陕西省西安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模拟考试 语文
西安市第一中学 2021 届高三第五次模拟考试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共 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历史变迁、时代变革和社会思潮等,常常会极为敏感而又具象化地表现在文 化创造与文艺创作之中。19 世纪后期,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以金钱和机器 为代表的资本主义价值观洪水猛兽般贬黜了基督教所代表的欧洲最高价值,虚无 主义应运而生,尼采判定“上帝死了”。对于欧洲来说,“上帝死了”意味着信 仰的消泯与理想的崩塌。也正是在“重估一切价值”的口号下,虚无主义思潮毫 无遮掩地对存在、不朽、价值、意义、道德、真理进行否定与怀疑。虚无主义从 它产生的那一刻起,就是“否定性的、消极的”力量,就是“颓废的逻辑学”。 它对人类、民族、国家、历史、文化、传统、真理、正义的价值消解无时不有、 无处不在。值得注意的是,作为“欧洲特产”的虚无主义,从一开始就与西方的 形而上学传统勾连在一起,不仅以“现代性”的名义进行传播和扩张,同时借助 资本主义强大的文化生产进行全球传播和市场拓展,妄图使欧洲历史逐渐演化为 世界历史。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和市场化的扩张中,这种源于历史虚无 主义的文化意识和文艺实践,就更容易在“现代性”的外衣下进行的隐性渗透和 广泛辐射中被认同、被接受、被效法。 在我国新时期的文化创造与文艺创作中,曾经“主义”多多、歧论蜂起,以 至颠覆传统、恶搞历史、消解思想、否定民族特色、淡化时代精神的现象频繁出 现,“重写文学史”不绝于耳,向现代派靠拢、让西方现代文艺思潮和现代文化 理念、创作方法成为文化创造和文艺创作方向的愿望和期待,时时都在撩拨着一 些创作者的情愫与心旌。他们以为:举凡历史的、传统的、民族的、地域的,就 都是陈旧的、落后的、老套的、迂腐的,而对以革命和战斗为题材的作品,则将 其一律同“左”画上了等号,不仅认为那是过时的,而且认为那是残酷的,是无 人性和不人道的。只有写生活的阴暗面、时代的隐痛处,才有“戏份”,才好逗 乐,才能咂出味道,才有趣、好看、惹眼、“抓”人,并因此而提升上座率,增 加发行量。而时代精神强、民族特色显的重大题材和英雄人物,则容易刻板化和 同质化,不但吊不起读者的胃口,而且也难以激发社会性、大众化的愉悦感和认 同性,以致影响作品辐射力与覆盖面。因此,尽管我们的创作量年年都在攀升, 可真正称得上史诗杰作、鸿篇佳构的作品却是“高峰”难觅,也就是习近平总书 记说的“有高原”“缺高峰”。而深获大众景仰、值得大众学习的文学典型与艺 术楷模,就更无法构成气势磅礴的改革发展时代的“正气堂”“先锋榜”“群英 谱”了。而与此相类似的,还有将邱少云烈士化身为烤肉,将狼牙山五壮士的跳 崖化身为滑稽跳水,等等。凡此种种,显然不能仅仅从制造无聊的“搞笑”和追 求浅薄的娱乐的意义上去解释了,而委实是一种对历史的否定,对革命的否定, 对中华文化的否定。 自觉抵御历史虚无主义对文艺创作的袭扰与侵蚀,必须牢固树立正确的历史 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坚定文化自信。因为文化的丰赡,文学的崇高, 艺术的壮美,根源在于它属于历史,属于生活,属于不断变革发展并始终葆有强 大创造性和进取力的时代与人民,这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坚实根基,也是自觉抵御 历史虚无主义的坚实根基。唯物史观始终认为,驾驭时代和创造生活的人民永远 都是历史的缔造者和生活的主人翁。中国有五千年历史,是全世界唯一绵延不断 的辉煌文明。在这五千年的悠久岁月中,中华民族以无比开放包容的态度,用自 己的智慧和文明为人类的进步作出了无可替代的巨大贡献,显示了巨大的生命力、 创造力、向心力和凝聚力。 (节选自《人民周刊》,2018 年第 19 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历史虚无主义在本质上其实是对历史的客观性和核心价值观的反叛与颠覆。 B.历史虚无主义以“现代性”为外衣进行袭扰和侵蚀,我们应该警惕其传播和 扩张。 C.事实证明,我国新时期的文化创造与文艺创作屡屡受到历史虚无主义的侵害。 D.我们不缺重大题材和英雄人物形成的“高原”,而缺史诗杰作和鸿篇佳作“高 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本文在分析历史虚无主义产生的原因、表现与危害之后,提出了抵御的方略, 逻辑清晰。 B.第 2 自然段运用举例论证、类比论证证明历史虚无主义对我国文化创造和文 艺创作的侵害。 C.作为一篇政论文,本文清楚地指出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旗帜鲜明地反对历 史虚无主义。 D.本文的语言具有精炼、概括准确的特点,还注意使用排比句式,增强了语言 的论辩力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历史虚无主义偶然产生,与历史变迁、时代变革和社会思潮等不存在必然联 系。 B.文艺创作只有写生活的阴暗面、时代的隐痛处,才能提升上座率,增加发行 量。 C.将邱少云烈士化身为烤肉,无非是吸引眼球,制造无聊的搞笑和追求浅薄的 娱乐。 D.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扎根历史是文艺同历史虚无主义彻底分离的有效途径 和根本方略。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材料一 便捷是货币发展变化的主线,支付在形态上的无形和时间上的无感,就是支 付货币的最高境界。纸币并非终极的空间占用最小者;作为仅有支付功能的观念 性的东西,数字货币连纸张都不需要,显然更为方便。和方便一样,支付的快捷 有种内在的力量,促使支付的时间耗费由多变少,而且越来越少,最后走向无感, 几乎完全不耗时间。如果说纸币支付可在数秒中完成,那么数字货币的支付速度 就是“瞬间”的概念,敢说实时到账又能够真正到账的,非它不可。支付速度的 超级加快,必定实现市场交易量的急剧增加,而单位时间内支付手段的周转次数 恰恰能反映这个增加过程。一张纸币一天周转可以达到五次或以上,理论上讲, 数字货币因其无有形形态,在一个单位时间里可以有无以数计的周转次数。 由此可见,纸币的消亡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可以肯定,在不远的将来,数字 货币将承载全部支付手段的功能,开创人类支付货币崭新的历史。 (摘编自陈彩虹《常识中走来的货币》) 材料二 数字货币加速无现金社会到来。非现金支付取代现金支付,在吃喝玩乐行、 政务金融医疗方面,人们不再受现金的约束,只要拿着手机,不带现金也能畅通 无阻。也少了丢钱包、收假币的担忧,人们在货币交易中的细菌传播机会也大大 减少。并且,无现金社会之“惠”比现金社会更普遍更普及:每一次消费支付不 仅可以瞬间完成,而且都能为人们积累更多信用,且社会信用体系将更完善。但 另一方面,没了实物货币,很多人逐渐失去“钱”的概念。发工资、奖金只是卡 上或数字账户上数字的变化,失去了以往数钱的满足感;婚庆礼金不需用红纸包 了,也少了一份仪式感。从消费心理学角度,现金支付会促使消费者更加理性和 谨慎,有助于消费者控制成本预算与消费冲动。非现金支付则增加消费的冲动, 催生更多“月光族”。无现金社会也会夺走个人隐私,你所有金钱收支信息都有 电子痕迹,鼠标一点,账户就可能被冻结。 (摘编自《数字货币与移动支付加速无现金社会到来的利与弊》) 材料三 一个支付手段从现金朝无现金过渡的时代,表面的混沌与无序不可避免。固 然在确认支付安全的前提下,人们会选择对自己最便捷的支付方式,并且无现金 支付积累的信用将等于财富,良好的信用可以让人们都获得公平金融和公共服务; 但认知水平不一的客户,有权利选择合法的支付手段。无论使用何种合法的支付 手段,都需要被平等对待,都需要被提供相应的最起码的服务。这非但属于技术 范畴,也属于社会道德范畴。除了央行的强力纠错,公共服务机构也要提供备选 的救济手段,在用技术给用户带来便利和价值的同时,关照特殊群体的需求,帮 助整个社会平稳过渡到无现金社会,而不是自筑藩篱,自毁来之不易的行业生态。 无现金不是拒绝现金,扫码也不是不要钱,大可不必在出门用不用带钱包上纠结。 扫码支付并不是社会的天然产物,而只是现阶段智慧生活外延的一种,是智慧生 活降临过程中的一瞬。生活场景的智慧化反过来加速金融等行业的重构,这才是 无现金社会有趣的前景。 (摘编自蒋光祥《无现金社会绝不是拒绝现金的社会》) 4.下列对材料中“数字货币”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数字货币作为观念性的东西,没有物质实体形态,又具备支付功能,达到支 付货币的最高境界。 B.数字货币支付快捷,几乎不耗时间,真正做到了瞬间支付、实时到账,急剧 增加了市场交易量。 C.数字货币因不存在周转次数的限制,必将取代纸币,承载起社会对支付手段 功能的所有需求。 D.数字货币改变了人们的日常支付习惯,让支付不再受现金约束,从而加速了 无现金社会的到来。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支付手段经历了从货币形态的有形到无形、从支付时间耗费的多到少甚至无 感的变化,人们对空间方便和时间快捷的追求是其中重要的推力。 B.“钱”的概念会因实物货币淡出货币舞台而逐渐失去,数字代替实物货币支 付会让人们在消费时失去理性,不控制成本盲目消费的现象将越发普遍。 C.社会支付手段从现金过渡到非现金,必然带来混乱,比如个人隐私面临泄露 的风险,公众的不同支付方式可能会被区别对待,这些只能靠央行解决。 D.无现金社会有趣的前景不在于支付方式的变化或消灭现金,而在于生活场景 的智慧化对金融等行业的重构,提高社会道德,让社会消费变得有序。 6.根据上述材料,按照示例概括无现金社会带给人们的另外两点好处。( )(6 分) (1)更方便:吃喝玩乐行和政务金融医疗方面支付便捷。 (2)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回乡 余显斌 将军离开的时候,才十八岁。那时,将军背着斗笠,戴着军帽,很精神,也 很帅气。 将军是跟着刘邓大军离开的。 将军离开时说,自己会回来的。将军拉着张婶的手说:“大妈,你救了我, 到时我会回来看你的。”将军红着眼眶又对吴哥说:“大哥,你等着,我一定会 回来的。” 将军挥着手走了。将军这一走啊,南北东西,就是几十年。 几十年里,将军汇来东西,打来电话,问张婶好,问吴哥好,问乡亲们好。 将军说,自己很想回来,可是,没有时间啊。将军说,自己一旦有时间,一定会 回来,一定会看望乡亲们的。 大家都说,将军还记得老家,还记得大家呢。 张婶擦着眼睛说:“哎,孩子受苦了。”在张婶眼中,将军一直还是个孩子。 吴哥也点着头,安慰道:“现在好了。” 时间,一天天过去,将军的电话慢慢少了。张婶有时会望着村口,自言自语 道:“咋不回来啊,是不是忘了老家啊?”吴哥摇着头,想说什么又没说,只是 叹一口气。 两人就谈起当年的将军,那样年轻,就是营长了,就带着部队打仗,就受伤 了,在张婶家养伤。那时,生活多苦啊,没啥好吃的,上顿红薯下顿红薯的。张 婶说罢,长叹一声道:“难为了这孩子,也不怪把我给忘了。” 吴哥仍不说话,咂吧着烟锅。那次,国军士兵听说一个解放军伤员在村里养 伤,还是营长,就赶来抓。自己听到消息后,赶到张婶家,背起将军就跑,躲在 山上三天三夜啊。国军士兵放火烧山。大火呼呼的,将一座山都烧秃了。自己和 将军躲在一个水塘里,一人嘴里衔着一根芦苇管,这才躲过一劫。 两个老人说着,仿佛再次回到了当年。 终于,张婶没有等到将军回来,闭眼前告诉孙子周根,将军回来了,替自己 告诉将军啊,当年,生活不好,受苦了啊。 周根点头,默默无言。 吴哥不久也走了,临走告诉儿子吴竹,将军回来了,告诉将军,老哥哥一直 想着他呢,盼着他呢。 吴竹也点着头,默无一言。 两人都想,将军能回来吗,以老人们所说的年龄,将军现在也是花甲老人了。 听村长说,将军身体一直不好。当年的那颗子弹一直没有取出,还在脑袋里。 老人们临终的嘱托,能兑现吗? 他们心中,就有了心结。 他们没想到,将军真的就回来了。 将军回来,是在一个深夜,四周静悄悄的,只有虫鸣唧唧。一辆车悄悄在夜 色里来,又悄悄在夜色里离开。第二天,当村人听到消息后,都围着村长炸开了: “将军回来了,咋不告诉我们一声啊?”有人叹气:“哎,老家毕竟是山里啊。” 周根咳了一声,这……这样,自已咋的告诉奶奶啊?奶奶听到这样的消息,会在 地下瞑目吗? 吴竹更是摇着头,一声不吭。 村长低沉着声音告诉大家,车子走了,将军没走,留了下来。见大家都睁着 眼睛,四处张望着。村长说,车子带回的不是将军,是将军的骨灰盒。将军十几 年前枪伤就发作了,瘫痪在床上,记忆力巳经模糊,啥也不知道了。临死前,将 军竟然清醒过来,告诉家人,他要回家,要回到霍山去,那儿的乡亲在等着自己, 张婶在等着自己,吴哥在等着自己,自己活着不能回去,死后也要回去。 大家听了眼圈都红了,有人问:“……葬在哪儿啊?”村长说,将军死前吩 咐,将自己骨灰带回来,悄悄葬在霍山的土地上,不要举行追悼会,不要起坟, 不要立碑,不要让人发现墓地。 周根急了道:“我们该去放一挂鞭炮啊。” 吴竹点着头道:“对啊,清明了,也得去挂一串纸啊。” 村长摇着头,因为,将军说,当年在这儿,自己受伤,连累了乡亲们。也连 累了这儿的树木山林,遭到火烧,自己一想到就愧疚。如果,将来大家要祭奠自 己,到了清明节,就栽一棵树吧。栽一棵树,就等于替自己报答了故乡一份情意。 大家再次沉默着,久久无语。 以后,每到清明,村子里的人都拿着树苗,在山上四处栽着。周根和吴竹栽 的格外多,山前山后,河边坝上。他们说,这是替他们的奶奶和父亲栽的,奶奶 和父亲是将军的老友,一定更想念将军。 村子,于是就掩映在一片绿色里,一片花光中,一片鸟鸣里。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小说以“回乡”为线索,讲述了军民之间发生的感人肺腑的故事,语言质朴 自然,明白晓畅。 B.小说开篇勾勒了将军年轻时的潇洒形象,定格了人们心中的将军印象,为下 文的情节发展做铺垫。 C.“难为了这孩子,也不怪把我给忘了”写出了张婶的愧疚,她认为将军把自 己忘了是在情理之中。 D.小说通过“村长”交代了“将军”后半生的生活状况,使故事情节完整,完 成了将军形象的塑造。 8.小说是如何刻画将军这一形象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 分) 9.文章结尾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请谈谈你的理解。(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陈尧佐,字.希元,其先河朔人。高祖翔,为蜀新井令,因家焉,遂为阆州阆 中人。尧佐进士及第..,历魏县、中牟尉,为《海喻》一篇,人奇其志。以试秘书 省校书郎知朝邑县,会其兄尧叟使陕西,发中人方保吉罪,保吉怨之,诬尧佐以 事,降本县主簿。徙下邦,迁秘书郎、真源知县,开封府司录参军事,迁府推官。 坐言事忤旨,降通判潮州。修孔子庙,作韩吏部祠,以风示潮人。民张氏子与其 母濯于江,鳄鱼尾而食之,母弗能救。尧佐闻而伤之命二吏拏小舟操网往捕鳄至 暴非可网得至是鳄弭受网作文示诸市而烹之人皆惊异。 召还,直史馆、寿州知府。岁大饥,出奉米为糜粥食饿者,吏人悉献米至, 振数万人。后为两浙转运副使。钱塘江篝石为堤,堤再岁辄坏。尧佐请下薪实土 乃坚久,丁谓不以为是,徙京西转运使,后卒如尧佐议。徙河东路,以地寒民贫, 仰石炭以生,奏除其税。又减泽州大广冶铁课数十万。徙河北,母老祈就养,召 纠察在京刑狱,为御试编排官,坐置等误降官,监鄂州茶场。 天禧中,河决,起知滑州,造木龙以杀水怒,又筑长堤,人呼为“陈公堤”。 进枢密直学士、河南知府,徙并州。每汾水暴涨,州民辄忧扰,尧佐为筑堤,植 柳数万本,作柳溪,民赖其利。 祥符知县陈诂治严急,吏欲罪诂,乃空县逃去,太后果怒。而诂连吕夷简亲, 执政以嫌不敢辨。事下枢密院,尧佐独曰:“罪诂则奸吏得计,后谁敢复绳吏者?” 诂由是得免。以给事中参知政事,迁尚书吏部侍郎。 太后崩,执政多罢,以户部侍郎知永兴军。过郑,为郡人王文吉以变事告, 下御史中丞范讽劾治,而事乃辨。改庐州知府,徙同州,复徙永兴军。 初,太后遣宦者起浮图京兆城中,前守姜遵尽毁古碑碣充砖甓用,尧佐奏曰: “唐贤臣墓石,今十亡七八矣。子孙深刻大书,欲传之千载,乃一旦与瓦砾等, 诚可惜也。其未毁者,愿敕州县完护之。”徙郑州。既而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集贤殿大学士。以灾异数见,罢为淮康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判.郑州。 以太子太师致仕..,卒,赠司空兼侍中,谥文惠。 (节选自《宋史·陈尧佐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尧佐闻/而伤之命/二吏拏小舟/操网往捕/鳄至暴非可网/得至/是鳄弭受/网作 文示诸市/而烹之人/皆惊异 B.尧佐闻而伤之/命二吏拏小舟操网/往捕鳄/至暴/非可网得/至是/鳄弭受网/作 文示诸市而烹之/人皆惊异 C.尧佐闻/而伤之/命二吏拏小舟/操网往捕鳄/至暴非可/网得至/是鳄弭受网/作 文示诸市/而烹之人皆惊异 D.尧佐闻而伤之/命二吏拏小舟操网往捕/鳄至暴/非可网得/至是/鳄弭受网/作 文示诸市而烹之/人皆惊异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 20 岁、女 l5 岁)取字。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 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B.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因榜上题名有甲乙次第,故名。隋唐只用于考 中进士,明清殿试之一甲三名称赐进士及第,亦省称及第,另外也分别有状元及 第、榜眼及第、探花及第的称谓。 C.判:唐宋官制,以高位兼任低职、以京官出任州郡官叫“判”。 D.致仕:任命,授予官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尧佐担任寿州知府遇凶年,他拿出自己的俸米煮成粥给饥饿的老百姓食用, 手下的吏人也自发捐献大米,以此赈济了数万百姓。 B.尧佐任京西转运使时,因土地贫瘠,百姓贫困,他怜惜百姓,奏请朝廷不仅 免除当地百姓税收,还减少泽州大广冶铁课税几十万。 C.祥符知县陈诂治下太严,手下的官吏逃走使县为之一空,太后大怒,要惩处 陈诂,尧佐据理力争,最终使陈诂得以免罪。 D.太后派宦官在京兆城中起造佛塔,前任长官姜遵把古碑古碣全部毁掉充作砖 瓦用,尧佐进言希望没有被毁坏的能得到完整保护。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会其兄尧叟使陕西,发中人方保吉罪,保吉怨之,诬尧佐以事,降本县主簿。 (2)为郡人王文吉以变事告,下御史中丞范讽劾治,而事乃辨。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雁门胡人歌 崔颢 高山代郡东接燕,雁门胡人家近边。 解放胡鹰逐塞鸟,能将代马猎秋田。 山头野火寒多烧,雨里孤峰湿作烟。 闻道辽西无斗战,时时醉向酒家眠。 14.下列对这首诗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胡人”本为古代对北方与西域少数民族的泛称,诗中特指住在代郡临近边 境的少数民族百姓。 B.尾联是说只要听说没有战事,他们就满足于现状,醉生梦死,不关心国家大 事,寄寓作者的批判。 C.“胡鹰”“塞鸟”“代马”等意象都是有边塞特征的词,突出其地域特点, 颇具边地特色。 D.“野火烧山”“雨湿孤峰”两幅画面,意象或浓或淡,或辽阔生动或静谧苍 茫,富于季节特征。 15.诗歌中的“胡人”这一形象具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本题 6 分) (1)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描写太守喝醉的情形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荀子在《劝学》中以“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为例,引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论,强调了学习及自省的重 要性。 (3)屈原在《离骚》中表明即使被肢解也不会改变志向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在西安大雁塔南边的大唐不夜城中,游客 ,他们扎堆在一个个临时搭建 的工坊前,看得出神。麦草工艺工坊里,陕西渭南一位村民将麦草剪成细的“牛 毛”拼贴在画纸上,一幅牛耕图 ,在日光下熠熠闪光,他的麦草工艺品 已成为陕西“一村一品”特色产品……各具特色的工坊组成了本届匠人大会的 核心活动——“守艺长安大唐工坊”。活动以西安本地匠人展示为主,通过技艺 工坊的形式零距离与游客进行互动,向来自各地的世界游客表现中国的匠人精神。 对于工匠精神,《诗经·国风》中这样描述:“如切如健,如琢如磨。”在已出 土的中央官府烧制的秦代瓦当上,常会发现有一两厘米大小的不起眼的印文,包 括编号、机构、工匠名等。难道 2000 年前匠人的产权意识就已觉醒?答案并非如 此。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吕不韦要求器物的制造者在产品上刻下己名,方便管 理者检验产品质量、考核工匠技艺。这种制度客观上造就了中国工匠精益求精的 精神,之后的历朝历代,不管工料、工艺如何 ,不管是玉器、青铜器, 还是瓷器丝绸,( )。 “纵观中外历史,当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对文化艺术的审美需求 就会强烈。今天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 40 年,工匠精神被标举,是必然结果。一 个强大的国家需要一群 的人,需要一个具有匠心的群体。”参会的复旦大 学历史系教授钱文忠说。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项是 ( ) (3 分) A.络绎不绝 呼之欲出 推陈出新 卓尔不群 B.不绝如缕 惟妙惟肖 推陈出新 特立独行 C.不绝如缕 惟妙惟肖 革故鼎新 特立独行 D.络绎不绝 呼之欲出 革故鼎新 卓尔不群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3 分) A.活动以西安本地匠人展示为主,通过技艺工坊的形式零距离与游客进行互动, 向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展示中国的匠人精神。 B.通过技艺工坊的形式与游客进行零距离互动,以西安本地匠人展示为主,向 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展示中国的匠人精神。 C.活动以西安本地匠人展示为主,通过技艺工坊的形式与游客进行零距离互动, 向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展示中国的匠人精神。 D.活动以西安本地匠人展示为主,通过技艺工坊的形式与游客进行零距离互动, 向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表现中国的匠人精神。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3 分) A.匠人的初心始终是追求精益求精的匠心 B.精益求精的匠心,始终是匠人们的终极目标 C.匠人们精益求精的匠心,始终是其终极目标 D.精益求精的匠心始终是匠人的初心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 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本题 6 分)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同一本书,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阅读,往往会有不同的 理解和感受。之所以如此,①_________。有无阅历、阅历多少不仅影响着读书 的倾向,某些时候甚至关系到读书的效果。阅历之所以会对读书产生深浅有别的 影响,②_________,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再创造过程,人生的经历与生活的经 验都会参与进来。生活阅历越丰富,③__________。 21.下面是某校一则通知的初稿,其中有五处表达不得当,请找出并修改。(本题 5 分) 通知 尊敬的家长: 您好! 为了加强家校联系,提升教育合力,我校决定于 11 月 20 日下午在校报告厅 召开高三年级家长会。诚邀诸君莅临,与老师交流学生情况,并共同协商教育孩 子的方法。相关事项详见《给家长的一封信》,望您认真拜读。 xx 中学 2020 年 11 月 18 日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乐羊是战国时魏国的将军,魏文侯命他率兵攻打中山国。乐羊的儿子在中山 国,中山国君就把他杀死,煮成肉羹,派人送给乐羊。乐羊为了表示自己忠于魏 国,就吃了一杯儿子的肉羹。魏文侯重赏了他的军功,但是怀疑他心地残忍,因 而并不重用他。 秦西巴是中山国君的侍卫。中山君盂孙到野外去打猎,得到一只小鹿,就交 给秦西巴带回去。老母鹿一路跟着,悲鸣不止。秦西巴心中不忍,就把小鹿放走 了。中山君以为秦西巴是个忠厚慈善的人,以后就任用他做太傅,教育太子。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报告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请结合你阅读材料后的 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语文答案 1.D,“我们不缺重大题材和英雄人物形成的‘高原’”错误。结合文本内容“而时代精神 强、民族特色显的重大题材和英雄人物,则容易刻板化和同质化,不但吊不起读者的胃口, 而且也难以激发社会性、大众化的愉悦感和认同性,以致影响作品辐射力与覆盖面”分析可 知,“不缺重大题材和英雄人物形成的‘高原’”于文无据。故选 D。 2.B,“类比论证”错误。结合文本第二节内容分析,没有使用类比论证。原文“而与此相 类似的,还有将邱少云烈士化身为烤肉,将狼牙山五壮士的跳崖化身为滑稽跳水,等等”容 易误导选择,应该为举例论证。故选 B。 3.D,A 项,“偶然产生”错误,“不存在必然联系”错误。结合文本内容“历史变迁、时 代变革和社会思潮等,常常会极为敏感而又具象化地表现在文化创造与文艺创作之中。19 世 纪后期,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以金钱和机器为代表的资本主义价值观洪水猛兽般贬黜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答案第 2页,总 6页 了基督教所代表的欧洲最高价值,虚无主义应运而生”分析可知,虚无主义与历史变迁、时 代变革和社会思潮等存在必然联系,应运而生。B 项,“文艺创作只有写生活的阴暗面…… 增加发行量”错误。结合第二段内容“他们以为:举凡历史的、传统的、民族的……是无人 性和不人道的”分析可知,是“他们以为”的。C 项,“无非是制造无聊的搞笑和追求浅薄 的娱乐”错误。结合文本内容“在我国新时期的文化创造与文艺创作中,曾经‘主义’多多、 歧论蜂起,以至颠覆传统、恶搞历史、消解思想、否定民族特色、淡化时代精神的现象频繁 出现”分析可知,属于“颠覆传统、恶搞历史”的错误做法。故选 D。 4.C,“数字货币因不存在周转次数的限制,必将取代纸币”错误,因果不成立。“数字货 币取代纸币”不是因为“周转次数不受限制”,至少不是唯一的原因。另外,“数字货币不 存在周转次数的限制”只是“理论上讲”。故选 C。 5.A,B 项,无中生有。“数字代替实物货币支付会让人们在消费时失去理性,不控制成本 盲目消费的现象将越发普遍”无中生有。原文只是说“从消费心理学角度,现金支付会促使 消费者更加理性和谨慎,有助于消费者控制成本预算与消费冲动。非现金支付则增加消费的 冲动,催生更多‘月光族’”,并未说“失去理性”“不控制成本盲目消费的现象将越发普 遍”。 C 项,“这些只能靠央行解决”说法绝对。除了央行的强力纠错,还需要公共服务机构等。 D 项,曲解文意。“提高社会道德,让社会消费变得有序”并非无现金社会有趣的前景。原 文是“生活场景的智慧化反过来加速金融等行业的重构,这才是无现金社会有趣的前景”。 故选 A。 6. 更安全: 没有假币问题,不怕丢钱包。(或:减少货币交易中的细菌传播机会。) 更普惠(更公平、更广泛) 信用将等于财富,只要个人信用良好,都能获得公平金融和 公共服务(只答“为人们积累信用”不得分)。 由“也少了丢钱包、收假币的担忧,人们在货币交易中的细菌传播机会也大大减少”可知, 无现金支付更安全;由材料二“并且,无现金社会之‘惠’比现金社会更普遍更普及”和材 料三“固然在确认支付安全的前提下,人们会选择对自己最便捷的支付方式,并且无现金支 付积累的信用将等于财富,良好的信用可以让人们都获得公平金融和公共服务”可知,无现 金支付更公平,只要个人信用良好,都能获得公平金融和公共服务。 7.B,“为下文的情节发展做铺垫”分析错误,这种说法是在文中站不住脚的,将军年轻时 答案第 3页,总 6页 的潇洒形象即使定格在人们心中,与“将军未能如愿回乡”没有关联,所以答案错误; 故选 B。 8.①运用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塑造了一位身经百战、作战勇敢,知恩图报(重情守 诺或感恩情怀)的将军形象。②细节描写。将军红着眼眶又对吴哥说,他一定会回来的。凸 显将军重情义的形象。③侧面描写。村民种树的情节从侧面烘托了将军受人爱戴的形象。④ 欲扬先抑的手法。通过张婶、吴哥、周根和乡民们对将军的误会以及最后误会的揭开的情节, 刻画了将军懂得感恩,重情义的形象。 9.①结尾描绘了绿树葱茏、鲜花盛开、山鸟鸣唱的美好景象,蕴含着对将军的怀念与敬爱 之情。②暗示今天的美好生活离不开先烈的奉献,离不开广大群众的奋斗,丰富作品的意蕴。 ③与前文“大火……将一座山都烧秃了”形成呼应,使情节更完整。④表现了将军报答家乡 父老的至死不渝的赤子情怀。 10.D 11.D 12.B 13.(1)恰逢他哥哥陈尧叟出使陕西,揭发宦官方保吉的罪行,方保吉怨恨他,捏造事情诬 陷陈尧佐,陈尧佐被降为朝邑县主簿。 (2)被该郡人王文吉以谋反的事告发,传送御史中丞范讽审理治罪,事情才得以辨明。 此题注意,会:恰逢;发:揭发;诬尧佐以事:状语后置句,捏造事情诬陷陈尧佐;为郡人 王文吉以变事告;被动句;乃:才。 参考译文: 陈尧佐,字希元,他的先辈是河朔人。他的高祖叫陈翔,是蜀州新井县令,因而安家在那里, 于是为阆州阆中人。陈尧佐进士及第,历任魏县、中牟县尉,撰写《海喻》一篇文章,人们 对他的志向表示惊奇。凭借试秘书省校书郎的身份,任朝邑知县,恰逢他哥哥陈尧叟出使陕 西,揭发宦官方保吉的罪行,方保吉怨恨他,捏造事情诬陷尧佐,陈尧佐被降为朝邑县主簿。 改任下邦县主簿,升任秘书郎、真源知县,任开封府司录参军事,升为开封府推官。因评论 政事忤逆圣旨,被降为潮州通判。修建孔子庙,建造韩吏部祠,以讽劝潮州人民。百姓中有 个张姓的孩子与他的母亲在江中洗涤,鳄鱼尾随而吃掉张姓孩子,母亲不能救助。尧佐听说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答案第 4页,总 6页 后为此伤心,命令两个下吏划小船拿着网前去捕捉。鳄鱼最为凶暴,不能网到,到这时,鳄 鱼顺服被网住,尧佐写文章把鳄鱼的事在街市公告出来,并烹煮了它,人们都感到惊异。 召尧佐回朝廷,任直史馆、寿州知府。当年大饥荒,尧佐拿出俸米做成粥供饥饿的人吃,吏 人都献出大米,赈济了几万人。后来担任两浙转运副使。钱塘江用竹笼装石作堤坝,堤坝第 二年就毁坏。尧佐请求放进柴薪装满泥土才坚固耐久,丁谓不认为他的观点是对的,尧佐移 任京西转运使,后来终于按尧佐的建议实行。改任河东路转运使,因河东土地贫瘠,百姓贫 困,依靠石炭为生,尧佐奏请朝廷免除税收。又减少泽州大广冶铁课税几十万。移任河北, 因母亲年老请求就近侍养,朝廷召他纠察在京刑狱,任御试编排官,因安排等次失误被降职, 任监鄂州茶场。 天禧年间,黄河决口,起用他任滑州知州,他制造木笼以减除猛烈的水势,又修筑了长堤, 人们称作“陈公堤”。进升枢密直学士、任河南知府,转任并州知府。每次汾水暴涨,并州 百姓总是忧虑,尧佐替他们修筑堤防,栽植几万株柳树,修造柳溪,百姓依靠这些得到好处。 祥符知县陈诂治理严厉苛刻,官吏打算加罪给陈诂,就逃离使县为之一空,太后果然发怒; 但陈诂与吕夷简连亲,执政大臣因避嫌不敢争辩。事情传送至枢密院,只有尧佐一个人说: “惩处陈诂就会使奸吏计谋得逞,以后谁还敢再约束官吏呢?”陈诂因此得以免罪。尧佐以 给事中的身份参与朝廷政事,升任尚书吏部侍郎。 太后去世,执政大臣大多被免除职务,尧佐以户部侍郎的身份掌管永兴军。经过郑州,被该 郡人王文吉以谋反的事告发,传送御史中丞范讽审理治罪,事情才得以辨明。改任庐州知府, 移任同州,又移任永兴军。 当初,太后派宦官在京兆城中起造佛塔,前任长官姜遵把古碑古碣全部毁掉充作砖瓦用,尧 佐上奏说:“唐代贤臣墓碑,现在已损失十分之七八了。子孙深深地镌刻大字,是想让它们 传承千年,没想到有一天竟会与瓦砾等同,实在是可惜。那些没有被毁坏的,希望敕令州县 完整保护。”移任郑州。不久授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因灾异多次出现,被 免为淮康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判郑州。以太子太师的身份退休,去世后,赠司 空兼侍中,谥号文惠。 14.B,是对尾联的误解,尾联是说猎人以为狼烟又起,准备投入对敌的战争,结果听说并 不是真正的战事发生,于是他们又放下武器,又像往常一样尽情享受和平生活的美好。 答案第 5页,总 6页 15.平时是猎人,战时是士兵;好勇尚武,粗犷豪迈;不惧怕战争,但也懂得享受生活。 试题分析:题干是“诗歌中的‘胡人’这一形象具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此题的考点 是分析诗歌的人物形象。首先读懂诗的意思:这首边塞诗反映的是边塞胡人的生活。首联交 代了雁门郡的地理环境和当地胡人的分布。颔联生动地描写了雁门胡人日常的狩猎生活: “解放胡鹰逐塞鸟,能将代马猎秋田。”从胡人的放鹰捕鸟、骑马游猎的生活描写中,读者 能真切地感受到一种富有民族特色的生活气息。平时是猎人,战时是士兵。好勇尚武,粗犷 豪迈。不惧怕战争,但也懂得享受生活。颈联生动地刻画了边地的自然景象。这两句描绘了 “野火烧山”和“雨湿孤峰”两幅画面。尾联写饱受战争蹂躏的人们渴望和平,并在和平的 环境中尽情享受生活的情景。这首诗生动形象地描摹了胡人的生活状态,有声有色地写出了 边地少数民族好勇尚武,粗犷豪迈的精神面貌。秋日出猎、山头野烧的代北景色及胡人在和 平时期从容醉酒的风习,极其新颖别致。诗中先写胡人的日常生活,然后写了一个小插曲, 即误将野火雨雾当作烽烟而最终释然。在诗人笔下,胡人与汉人一样,同样厌恶战争并同样 富有人情味,因此赋予了此诗以凝重的反战主题。然后抓住诗句概括“胡人”形象特点:平 时是猎人,战时是士兵;好勇尚武,粗犷豪迈;不惧怕战争,但也懂得享受生活。 16.苍颜白发 颓然乎其间者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虽体 解吾犹未变兮 岂余心之可惩 17.A,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络绎不绝:形容人、马、车、船等连续不断。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儿就要断了, 多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不能形容人来来往往不断。句子强调的是游客人来人往, 应选“络绎不绝”。 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逼真。呼之欲出:形容画像非常逼真,似乎一叫就将走出 来,泛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肖像十分生动。也指某件事即将揭晓或出现。语境说的是牛耕图 很生动,应选“呼之欲出”。 推陈出新: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多指继承文化遗产)。 革故鼎新:去掉旧的,建立新的。多指改朝换代或重大变革。此处形容“工料”“工艺”, 应选“推陈出新”。 卓尔不群:优秀卓越,超出常人。特立独行:保持独特高尚的品行,不随波逐流。此处形容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答案第 6页,总 6页 的是“人”且没有“随波逐流”的意思,应选“卓尔不群”。 故选 A。 18.C,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文段画线的句子中,“零距离与游客进行互动”语序不当,“零距离”应修饰“互动;”“向 来自各地的世界游客表现……精神”搭配不当,应为“展示……精神”。 A 项,语序不当,“零距离”应放在“互动”之前。 B 项,成分残缺,主语残缺,应在句首加“活动”。 D 项,搭配不当,应将“表现”改为“展示”。 故选 C。 19.D,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的能力。 本段文字的中心内容是“工匠精益求精的精神”,所以陈述对象应是“精益求精的匠心”, 排除 A 项。根据前句话“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吕不韦要求器物的制造者在产品上刻下己名, 方便管理者检验产品质量、考核工匠技艺”判断,这是当初衡量产品质量、考核工匠技艺的 方法和手段,体现的是匠人们的“初心”,不是“终极目标”,排除 BC 项。 故选 D。 20.是因为阅历的缘故 原因在于阅读不是对书的简单再现 越有助于对作品的理解 和把握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语言运用的综合考核题,首先应浏览语段,把握主要内容,然后要注意 上下文的衔接和前后的照应。第①处,结合语境内容“有无阅历、阅历多少不仅影响着读书 的倾向”及关联词“之所以”分析,此处主要讲是因为阅历的缘故;第②处,结合“再创造” 等内容分析可知,阅读不是对书的简单再现。第③处,结合“生活阅历越丰富”分析,最作 品的把握应该越准确等。 21.① “下午”改成“下午 2:00”(时间具体明确即可)②“诸君”改为“您”; ③“莅 临”改为“参会”或“光临”;④“协商”改为“探讨”; ⑤“拜读”改为“阅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