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8 发布 |
- 37.5 KB |
- 2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西藏自治区拉萨市二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汉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
★启用前秘密★ 拉萨市第二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汉语文期末测试高一年级试卷 命题人: 时间:150 分钟 满分:150 分 一、基础题(每小题3分15题共计45分) 1. 下列各项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 A. 竦峙(zhì) 欢娱(yú) 裨益(pì) 面面相觑(qù) B. 湍急(tuān)解剖(pāo)充沛(pèi)转弯抹角(mó) C. 吐蕃(bō) 畜牧(xù) 游弋(gē) 闻名遐迩(xiá) D. 弹拨(bō) 关卡(qiǎ)丘壑(hè) 咄咄逼人(duō)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汉字字音的能力。做此类题目要注意平时多积累,还要掌握做题的技巧,常见字注音正确的可能性小;生僻字一般不会标错音。审清题干,用排除法是较好的方法。 A项,“裨益”的“裨”读bì。 B项,“解剖”的“剖”读pōu;“拐弯抹角”的“抹”读mò。 C项,“游弋”的“弋”读yì。 故选D。 2. 下列选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A. 关键 跋涉 钦佩 诱导 改斜归正 B. 渊博 怯懦 忧虑 零乱 好高鹜远 C. 告诫 情致 污秽 迁徙 骇人听闻 D. 嶙峋 绝别 笼罩 凝重 侃侃而谈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识记汉字字形的能力。学会识别形似字、音近字,根据字形、意义来准确记忆和辨析,坚持向字典学习汉字,要养成勤查字典的好习惯。本题要求选出“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 24 - A项,“改斜归正”应改为“改邪归正”, B项,“好高鹜远”应改为“好高骛远”, D项,“绝别”应改为“诀别”。 故选C。 3. 下列词语完全构成反义词的一项( ) A. 古朴—奢华 充沛—缺乏 雷同—相似 B. 拒绝—接受 谦恭—傲慢 轻率—慎重 C. 平庸—出众 峻峭—陡峭 无聊—有趣 D. 零乱—整齐 消瘦—肥胖 钦佩—敬重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反义词辨析,要准确理解词语含义。找反义词的技巧:①从词的性质去找:词按性质又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等。一对反义词的词性必须是相同的。②从词的范围去找:反义词所指的范围应该是相同的。 A项,“雷同”与“相似”不能构成一对反义词; C项,“峻峭”与“陡峭”不能构成一对反义词; D项,“钦佩”与“敬重”不能构成一对反义词。 故选B。 【点睛】反义词就是两个意思相反的词。有以下特点: 1.组成反义词的一对词必须属于同一意义范畴,如:长——短(长度),开头——结尾(过程),古——今(时间)。 2.不是任何一个词都有反义词。反义词以形容词最多,其次是动词;表示具体事物的名词(书、笔)大部分没有反义词。 3.多义词可以有几个跟不同义项相配的反义词,如:快——慢、钝,清淡——浓郁、油腻。 4.只有广泛意义上的形容词才有反义词。确定的动词、名词之类的没有反义词。 4. 找出词语感情色彩完全相同的一项( ) A. 绝伦 浪漫 猎奇 小题大做 B. 诀别 失意 急迫 重峦叠嶂 C. 端详 诱导 呵护 执迷不悟 D. 真挚 赏识 豪爽 栩栩如生 - 24 -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词语的感情色彩的能力。感情色彩是指某些词除了基本意义(概念义)之外,还带有人们主观评价的色彩,表达喜爱或憎恶,肯定或否定,赞许或贬斥的感情,我们把词语的基本意义之外所表达的这种特殊的附加意义,叫做词语的感情色彩。感情色彩是区别同义词的一个重要方面,往往在一组同义词中,褒、中、贬三性俱全。有的词不止一个义项,不同义项的多义词带有不同的感情色彩,这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来辨别。感情色彩方面几种特殊用法:褒义词贬用的现象,贬义词褒用的现象。 A项,绝伦、浪漫是褒义词,猎奇、小题大做是贬义词; B项,诀别是褒义词,失意、急迫、重峦叠嶂是中性词; C项,端详、呵护是褒义词,诱导、执迷不悟是贬义词; D项,四个词语都是褒义词。 故选D。 5. 依次填入横线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⑴由于你管理不善,公司严重亏损,现在谁来收拾这 ? ⑵为了 国庆气氛,我们在院子里挂了很多面小国旗。 ⑶因为我很平凡,所以经常被领导 。 A. 败局 创造 忽视 B. 残局 创造 无视 C. 败局 营造 无视 D. 残局 营造 忽视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词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词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第一组,败局:意思是失败的局势。残局:事情失败后或社会变乱后的局面。此处语境中的表述对象是“公司的经营管理”,故选择“残局”。 - 24 - 第二组,创造: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做出新的成绩或东西。营造:有计划、有目的地造。此处语境中,“营造”与“气氛”搭配,选择“营造”。 第三组,忽视:不注意;不重视。无视:不放在眼里;漠视;不认真对待。语境中,“我”因为平凡,不引人注意,选择“忽视”更恰当。 故选D。 【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6. 依次填入横线上的关联词,最恰当的是 我相信,_______不断地努力拼搏,________能取得成功。有些人,______想而不做,____做而不想,_______他们没有成功。 A. 除非 才 不是 而是 因此 B. 只有 才 要么 要么 所以 C. 与其 不如 或者 或者 所以 D. 假如 那么 不仅 而且 因此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关联词的运用。考生应先浏览语段,把握整体内容,然后依据关联词的搭配和句间的关系进行排除。第一处和第二处之间是条件关系,“不断地努力”是“取得成功”的条件,使用“只有……才”恰当;第三处和第四处属于选择关系,一种是“想而不做”,一种是“做而不想”,这两种做法的结果都是“没有成功”,第五处应填写表示结果的词语,且与前面“想而不做”“做而不想”之间是因果关系,前面是因,后面是果,由此可以选出答案。解答关联词语,首先要准确掌握各类关联词语的作用。同一个句子,运用不同的关联词语,作用就不同,表达的意思也就不一样。然后准确把握关联词语的固定搭配,有些关联词语是要求配对使用的,不可随意改换。同时要特别要注意的是关联词语的位置不能放错。 7. 下列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县令大人明察秋毫,收集齐了证据,将犯罪分子绳之以法。 B. 我们必须找到一个合适的办法,才能釜底抽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 24 - C. 他这个人没什么本事,平时就爱侃侃而谈,不切实际 D. 园林设计者,别具匠心,在假山上造了一个亭子。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成语的理解使用能力,平时应该多储备,复习成语时应该具有问题意识,也就是以设问的方式做好自我检测,比如意思是什么,有几个义项,搭配对象是什么,使用语境如何,情感或语体色彩等等。实际上要做好此题还涉及到近义词辨析情况。近义词辨析的重点在于区别不同语素,大体有以下八种方法:(1)从字形上去区分,(2)从词性上去区分,(3)从词语涉及的对象上去区分,(4)从词语适用的对象上去区分,(5)从词语的侧重点上去分析,(6)从词语的感情色彩上去区分,(7)从词语的轻重色彩上去区分,(8)从词语的特指和泛指上去区分。 A项,“明察秋毫”:多形容人能洞察一切,也指视力很好。符合语境,正确。 B项,“釜底抽薪”: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符合语境,正确。 C项,“侃侃而谈”:指理直气壮、从容不迫地说话。是褒义词。而句中指人“不切实际”,应该用“夸夸其谈”,不符合语境,错误。 D项,“别具匠心”:指在技巧和艺术方面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构思。符合语境,正确。 故选C。 8. 下列修辞手法判断有误一项( ) A.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对偶) B. 皇帝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的时候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夸张) C. 你这样一个人玩耍,不也有点寂寞吗?(设问) D. 春月是一只青春鸟,驮着幽幽夜色,栖落在古城的檐角。(比喻)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手法。常用的修辞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对偶、夸张、设问、排比、反问等,本题着重考查比喻的修辞手法。比喻就是抓住两种不同性质事物的相同点,用一事物喻另一事物。构成比喻的关键是: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性质不同的两类事物; 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C项判断错误,这一句是反问句,不是设问句。 - 24 - 故选C。 9. 下列各项变换句式后与原句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A. 如果拿看书画的眼光来看宇宙,必可发现更大的三昧镜。 变为否定句:如果拿看书画的眼光来看宇宙,不可能发现更大的三昧镜。 B. 难道我就能忍住满心的欢喜和激动,不向你吐出我心中的“咿呀”。 变为陈述句:我不能忍住满心的欢喜和激动,向你吐出我心中的“咿呀”。 C. 生活的艰辛和人生的磨难不可避免地出现在他的音乐中。 变为反问句:难道生活的艰辛和人生的磨难能避免出现在他的音乐中吗? D. 在音乐的流水声中,我们狭小的屋子变得无比宽阔。 变为感叹句:在音乐的流水声中,我们狭小的屋子变得多么宽阔啊!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句式变换的能力。根据语气的不同,句子可分为:陈述句、疑问句(设问句、反问句)、祈使句和反问句,不同语气的句子可以表达大致相同的意思。但表达效果不同。根据表达的需要,不同语气的句式之间可以相互转换。答题时要注意,无论句式怎么转换,要看句子的意思有没有改变,重点注意两个句子之间哪些词语变了,这些词语有没有影响句意的表达。 A项,原句中“必”表示肯定,原句意思是“一定能发现更大的三昧镜”,变换之后的句中“不可能”表示否定,意思是“不能够发现更大的三昧镜”句。两个句子意思正好相反,句式变了,意思也不相同。 B项,原句中“难道……不”表示反问,相当于肯定句,意思是“我不能忍住满心的欢喜和激动,向你吐出我心中的‘咿呀’”,和变换之后的句子虽然句式变了,但是意思相同。 C项,原句中“不可避免”表示否定,意思是“不能够避免”,变换之后的句子中“难道”表示反问,相当于肯定,意思是“生活的艰辛和人生的磨难不可避免地出现在他的音乐中。”所以虽然句式变了,但意思相同。 D项,原句“我们狭小的屋子变得无比宽阔”是陈述句,变换之后的句子“我们狭小的屋子变得多么宽阔啊!”是感叹句,语气强烈些,但都是在强调“屋子变得无比宽阔”,所以意思相同。 故选A。 10. 下列句子缩句后与原句意思相同的是( ) - 24 - A. 某一个夜晚,一只小燕子飞过城市的上空。 缩句:夜晚飞过上空。 B. 随后,他看见了立在高圆柱上面的那座像。 缩句:他看见那座像。 C. 我的小屋玲珑地立于山脊上。 缩句:我立于山脊上。 D. 月亮的女儿从菊儿的床边跑出来。 缩句:月亮跑出来。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分析缩句的表达效果的能力。缩句,就是把写得比较具体、生动形象的句子的枝干去掉,留下主干,使其简单明了,缩句的原则是:留下主、谓、宾的中心词,去掉定、状、补,兼及句子基本意思不变和完整性。缩句时要注意:缩句时不保留补语;复指短语如果本身很短,可将整个复指短语保留在主干中;原句意思如果改变,要保留状语;“着、了、过”是时态助词,助词在句子中几乎没有独立性,不能删;缩句不能改变原句的主语、谓语;缩句不能改变原句的结构;连动句中的谓语动词必须都保留在主干中,宾语必须或宾语中心语也必须保留在主干中。 A项,错误,缩句不能改变原句的主语。本句的主语是“小燕子”,缩句的主语改成了“夜晚”,所以缩句后与原句意思不相同。 C项,错误,缩句不能改变原句的主语。本句的主语是“小屋”,缩句的主语改成了“我”,所以缩句后与原句意思不相同。 D项,错误,缩句不能改变原句的主语。本句的主语是“女儿”,缩句的主语改成了“月亮”,所以缩句后与原句意思不相同。 故选B。 11. 找出没有语病的一项( ) A. 响应上级号召,某社区决定加快创建文明社区的规模和速度。 B. 能否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财富观,是使他们形成良好人生观的关键。 C. 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军事活动中,马都起到过重要作用。 D. 在学习中,我们要及时解决并发现存在的问题。 【答案】C - 24 -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熟悉常见的病句类型及其特点,要特别注意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的语病;然后采用语感审读、句子紧缩、逻辑分析等方法找到病句的病因;最后“对症下药”,根据语病修改病句,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 A项,搭配不当,“加快”不能与“规模”搭配,应删除“规模和”; B项,不合逻辑,两面对一面,删除“能否”; D项,语序不当,“解决并发现”应为“发现并解决”。 故选C。 12. 找出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 A. 中国每人平均每年要吃掉四、五百斤粮食 B. 超市里摆满了西红柿、白菜、土豆……等蔬菜。 C. 人总是要死,就看怎样死去,是屈辱而死呢?还是为民族利益而死? D. 他自豪地说:“用自己挣的钱交学费,可美!”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从考查范围看,以点号为主,兼顾常用的标号。主要考查句号、问号、叹号、冒号、分号、逗号、顿号七种点号的用法,标号考查引号、书名号和括号等。从考查的题型看,主要有选择、改错两种。本题要求选出“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 A项,“四”“五”中间不应加顿号,相邻或相近两数字连用表示概数通常不用顿号。 B项,省略号与“等”不能同时出现,省略号的作用之一是表列举同类事物和序数词语的省略,而“等”也有省略之意,此处连用则重复,故去掉其一。 C项,“是屈辱而死呢”后面的问号使用错误,应改为逗号,句子有“是……还是”,构成选择疑问句,前面分句用逗号,后面分句用问号。 D项,直接引用别人的话,要注意引号与句末点号的位置,点号应放在引号的里面,此处使用正确。 故选D。 13.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24 - 自然界的物体,多数呈曲线状,崇山峻岭, ;江河溪流, ;大海汪洋, ;湖光粼粼, 。 ①是抖动着的曲线 ② 是翻腾着的曲线 ③ 是流动着的曲线 ④ 是屹立着的曲线 A ②③④① B. ④③②① C. ①②④③ D. ③①④② 【答案】B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解答此题,要通读全句段,理解大意,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辨析作答。本题要求选出“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分析题干可知,结合“崇山峻岭”这一语境,“屹立”体现了山的高峻;结合“江河溪流”这一语境,“流动”则体现了水的特点;结合“大海”这一语境,“翻腾”则体现了大海波涛的汹涌;而结合“粼粼”这一特点,“抖动”则形象地表现了水的动态。因此可判定④③②①的顺序是正确。排除ACD三项。 故选B。 14. 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我们看见的星星,绝大多数是恒星。 ②汹涌的热浪不断从这些大火球吐出来,射在广漠的宇宙空间。 ③无数颗星星在茫茫无际的宇宙中运动着。 ④看上去它们好像是冷的,但实际上每颗恒星都是一个火热的太阳。 ⑤它们的热度非常高,表面温度至少有三千摄氏度。 A. ①③⑤④② B. ③①④②⑤ C. ③⑤④②① D. ①⑤④②③ 【答案】B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语句连贯的能力。连贯的题目应注意时空语序、逻辑语序、陈述对象一致、句子结构对称等问题,答题是先确定某几组句子肯定是挨着的,据此排除其它选项,然后总体审查。解答语句衔接题,要先将题目所给语段读懂,明白其语境;然后再仔细研究题中几句话内部的逻辑关联,弄清其先后顺序。 文句主要说明:看上去恒星好象是冷的,但实际上每颗恒星都是一个火热的太阳。③引出“星星”,①由“星星”引入“恒星”;④紧承①的“恒星”,②的“这些大火球”指④的“每颗恒星”,⑤的“热度非常”解说②的“热浪”。故正确排序为:③①④②⑤。分析可知B - 24 - 项排序正确。 故选B。 15. 下列文学常识说法错误的一项 A. 记叙文六要素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B. 巴金是现当代作家,他的《爱情三部曲》为《家》《春》《秋》。 C. 《故都的秋》的作者是现代小说家、散文家郁达夫。 D. 《荷塘月色》的作者是现代作家朱自清。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识记能力。文学常识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解答此类题型,要求考生对于常见的文学常识能够了解、识记。答题时根据记忆储备提取即可。本题要求选出“文学常识说法错误的一项”。 B项,“他的《爱情三部曲》为《家》《春》《秋》”表述错误,《家》《春》《秋》这三部长篇组成的是《激流三部曲》,《爱情三部曲》是《雾》《雨》《电》。 故选B。 二、阅读理解(16-30共15题每题3分共计45分) (一)文言文阅读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也以为畏狐也 16. 下列为划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也以为畏狐也 B. 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也/以为畏狐也 C. 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也/以为畏狐也 D. 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也以为畏狐也 17. 文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是( ) A. 逆:叛逆 B. 子:你 C. 不信:不诚实、不可靠 D. 走:逃跑 【答案】16. C 17. A 【解析】 - 24 - 【16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结构等。并且能通过选项的比对,排除错项,选定正确项。 划线句子的大意是:老虎信以为真,就和狐狸同行,群兽见了老虎,都纷纷逃跑,老虎不明白群兽是害怕自己于逃跑的,却以为是害怕孤狸。 “以为然”认为是真的,“然”与前面不能断开,排除AD两项。“兽畏己”是“不知”的宾语,与“不知”之间不能断开。排除B项。 故选C。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言实词的能力。学生应明确实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随时总结,不断积累。具体解题时,应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来分析词义。 A项解释错误,“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意思是:如果你吃掉载,就违背了上天的命令。逆,违背。 故选A。 【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众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 参考译文: 老虎捕捉各种野兽来吃。捉到一只狐狸,狐狸对老虎说:“你不敢吃我,上天派我做群兽的领袖,如果你吃掉载,就违背了上天的命令。你如果不相信我的话,我在前面走,你跟在较的后面,看看群兽见了我,有哪一个敢不逃跑的呢?”老虎信以为真,就和狐狸同行,群兽见了老虎,都纷纷逃跑,老虎不明白群兽是害怕自己于逃跑的,却以为是害怕孤狸。 (二)现代文阅读 离太阳最近的树 毕淑敏 ①30年前,我在西藏阿里当兵。这世界的第三极,平均海拔5000米,冰峰林立,雪原寥寂。不知是神灵的佑护还是大自然的疏忽,在荒漠的褶 - 24 - 皱里,有时会不可思议地生存着一片红柳丛。它们有着铁一样锈红的树干,凤羽般纷披的碎叶,偶尔会开出谷穗样细密的花,对着高原的酷寒和缺氧微笑。这高原精灵,是离太阳最近的绿树,百年才能长成小小的一蓬。到藏区巡回医疗,我骑马穿行于略带苍蓝色调的红柳丛中,[甲]以为它必与雪城永在。 ②一天,司务长布置任务———全体打柴去。我以为自己听错了,高原之上,哪里有柴? ③原来是驱车上百公里,把红柳挖出来,当柴火烧。 我大惊,说红柳挖了,高原上仅有的树不就绝了吗?司务长回答,你要吃饭,对不对?饭要烧热,对不对?烧热要用柴火,对不对?柴火就是红柳,对不对?我说,红柳不是柴火,它是活的,它有生命。做饭可以用汽油,可以用焦炭,为什么要用高原上[乙]的绿色。司务长说,拉一车汽油上山,路上就要耗掉两车汽油。焦炭送上来,一斤的价钱等于六斤白面。红柳是不要钱的,你算算这个帐吧! ④挖红柳的队伍,带着铁锹、镐头和斧,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⑤红柳通常都是长在沙丘上的。一座结实的沙丘顶上,昂然立着一株红柳。它的根像巨大章鱼的无数脚爪,缠附至沙丘逶迤的边缘。 ⑥我很奇怪,红柳为什么不找个背风的地方猫着呢?生存中也好少些艰辛。老兵说,你本末倒置了,不是红柳在沙丘上,是因为有了这红柳,才固住了流沙。随着红柳渐渐长大,流沙被固住的越来越多,最后便聚成了一座沙山。红柳的根有多广,那沙山就有多大。 ⑦啊,红柳如同冰山。露在沙上的部分只有十分之一,伟大的力量埋在地下。 ⑧红柳的枝叶算不得好柴薪,真正顽强的是红柳强大的根系,它们与沙砾粘结得如同钢筋混凝土。一旦燃烧起来,持续而稳定地吐出熊熊的热量,好像把千万年来从太阳那里索得的光芒,压缩后爆裂出来。金红的火焰中,每一块红柳根,都弥久地维持着盘根错节的形状,好像傲然不屈的英魂。 ⑨把红柳根从沙丘中提出,蕴含着很可怕的工作量。红柳与土地生死相依,人们要先费几天的时间,将大半个沙山掏净。这样,红柳就枝桠道劲地腾越在旷野之上,好似一副镂空的恐龙骨架。这时需请来最有气力的男子汉,用利斧,将这活着的巨型根雕与大地最后的联系一一斩断。整个红柳丛就訇然倒下了。一年年过去,易挖的红柳绝迹,只剩下那些最古老的精灵了。 ⑩掏挖沙山的工期越来越漫长,最健硕有力的小伙子,也折不断红柳苍老的手臂了。于是人们想出了高技术的法子———用炸药! ⑪只需在红柳根部,挖一条深深的巷子,用架子把火药放进去,人伏得远远的,将长长的药捻点燃。深远的寂静之后,只听轰的一声,再幽深的树怪,也尸骸散地了。 - 24 - ⑫我们餐风宿露。今年可以看到去年被掘走的红柳的沙丘,好像做了眼球摘除术的伤员,依旧大睁着空洞的眼脸,怒向苍穹。但这触目惊心的景象不会持续太久,待到第三年,那沙丘烟消云散,好像此地从来不曾生存过什么千年古木,不曾堆聚过亿万颗沙砾。 ⑬听最近到过阿里的人讲,红柳林早已掘净烧光,连根须都烟消灰灭了。 ⑭有时深夜,我会突然想起那些高原上的原住民,它们的魂魄,如今栖息在何处云端?会想到那些曾经被固住的黄沙,是否已飘洒到世界各处?从屋顶上扬起的尘雾,通常会飞得十分遥远。 18. 给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 ) A. 寥寂(liǎo) B. 褶皱(zhé) C. 訇然(yǎn) D. 药捻(niǎn) 19. 文中画线部分使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 20. 联系全文内容,想一想文中[甲][乙]两处填入哪一组词语最恰当( ) ①我骑马穿行于略带苍蓝色调红柳丛中,[甲]以为它必与雪域永在。 ②做饭可以用汽油,可以用焦炭,为什么要用高原上[乙]的绿色! A. [甲]总 [乙]可爱 B. [甲]还 [乙]罕见 C. [甲]曾 [乙]唯一 D. [甲]竟 [乙]珍贵 21. 司务长和“我”关于挖红柳的一段对话中,一连用了四个“对不对”,下面分析不够正确的一项( ) A. 从句式上看是反问句,加强了肯定语气。 B. 为了显示出自己挖红柳是有充分的理由。 C. 表面看去理直气壮,振振有词。 D. 突出司务长过于啰嗦。 22. 下边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不够恰当的是( ) A. 与下文对红柳的描写相呼应,表现红柳的外形美和内在美,这种写法叫欲扬先抑。 B. “酷寒和缺氧”强调红柳生长环境的恶劣,烘托出红柳的不平凡。 C. “微笑”一词写活了红柳面对“酷寒和缺氧”那种从容不迫的神态。 D. “微笑”与“酷寒和缺氧”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出红柳顽强的生命力。 23. 作者在结尾处把红柳根这种植物称为“高原上的原住民”。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4. 9-11段详细写了挖掘柳树的过程,分析不够正确的一项( ) A. 9段把柳树枝桠比作镂空的恐龙骨架生动刻画出枝桠裸露在土地外的惨像。 B. 9段中古老的精灵是指那些不容易挖掘的红柳。 - 24 - C. 11段加点词语尸骸散地形象写出了柳树树根被炸药炸的支离破碎的场景。 D. 9-11段着重刻画了柳树挖掘艰难,突出了人们生活的艰辛。 【答案】18. D 19. (1). 比喻 (2). 拟人 20. C 21. D 22. A 23. 呼唤人们热爱自然珍惜生命,要有保护生存环境的忧患意识。 24. D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汉字字音的辨析和修改。该题对于基础知识掌握的扎实的学生来说这样的题并不难。字音题考核的内容有多音字、形似字、音近字、形声字、统读字、生僻字、方言误读七类,高考字音考查的对象主要有多音字、形声字和异形(包括形似)同音(包括近音)字三种,所以,平时复习时要注意识记和辨析以上三种字的读音。 A项,有误。寥寂的“寥”应读作liáo。 B项,有误。褶皱的“褶”应读作zhě。 C项,有误。訇然的“訇”应读作hōng。 故选D。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修辞手法的能力。《考试说明》明确规定: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高考中对修辞手法的考查,不考概念,而是考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对常用修辞手法进行判定、评价以及运用的能力。 “铁一样锈红的树干”“凤羽般纷披的碎叶”“谷穗样细密的花”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把“树干”比喻成“铁”,把“碎叶”比喻成“凤羽”,把“花”比喻成“谷穗”;“对着高原的酷寒和缺氧微笑”中的“微笑”运用拟人手法,把红柳当成人来写,赋予红柳人的神态。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一般词语的能力。关联词运用:一看句间关系是否与关联词语的语法功能相合;二看关联词语的自身搭配是否得当;三看关联词语在句中的位置是否正确;四看关联词语是否滥用;五看关联词语的使用是否合乎语言习惯。 本题,先看第一句,词语的使用。结合下文人们把红柳挖出当柴火烧分析,此时作者认为“它必与雪域永在”只是之前的、曾经的认为,但是现在不是这样了,红柳被当作柴烧,就不会与雪域永在了,所以此处要选用“曾”。而A项的“总”和B项的“还”,表示“一直”这样认为,不合文中所说的现在红柳被当作柴烧,就不会与雪域永在了的事实。D项的“竟”便是出乎意料,此处不合语意。 - 24 - 再分析第二句,结合“不知是神灵的佑护还是大自然的疏忽,在荒漠的褶皱里,有时会不可思议地生存着一片红柳丛”“这高原精灵,是离太阳最近的绿树,百年才能长成小小的一蓬”理解,荒漠除了红柳,很难再有其它的植物了,强调红柳在荒漠植物中的唯一性。“可爱”“珍贵”“罕见”这三个词语看不出红柳是唯一的。所以,此处选用“唯一”。 故选C。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文中语句的意思和作用的能力。审读每个选项,结合相关语句,从句式特点以及说话人的语气和要表达的意思分析。原句是“司务长回答,你要吃饭,对不对?饭要烧热,对不对?烧热要用柴火,对不对?柴火就是红柳,对不对……司务长说,拉一车汽油上山,路上就要耗掉两车汽油。焦炭送上来,一斤的价钱等于六斤白面。红柳是不要钱的,你算算这个帐吧!”四个反问句连用,加强了肯定语气,司务长为了显示出自己挖红柳是有充分的理由。表面看去理直气壮,其实是他丢自己这种破坏环境的行为全然不觉的表现。所以A、B、C三项都正确。 D项,“突出司务长过于啰嗦”错,写出了司务长只顾眼前需要,破坏了环境却全然不觉,反而理直气壮、振振有词。 故选D。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的能力。散文类阅读的选择题,主要考核对文意、主旨、结构、人物形象等的分析、理解,这些是命题者的设题点,做题时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尤其要注意分析备选答案在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性格或心理等方面的表述是否得当,表达特色方面的判断是否恰当。 A项,“欲扬先抑”错。欲扬先抑是一种描写技巧。“扬”是指褒扬、抬高。“抑”是指按下、贬低。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或事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此处划线句子与下文对红柳的描写相呼应,都表现红柳的外形美和内在美,没有“抑”的描写。 故选A。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作者的情感的能力。这道题重点考查分析结尾段中蕴含的作者情感。解答此类试题时,要认真阅读文章,然后勾画圈点,把重点记录下来,再结合全文的内容,结合文章的中心,去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 24 - 散文的结尾段往往是点明主旨之处,结合前文内容来看,作者对红柳是极力赞美的,它生命力强大,是高原上的原住民,但人类却摧毁了它。结尾段不把话说完,而是运用两个问句,“它们的魂魄,如今栖息在何处云端?会想到那些曾经被固住的黄沙,是否已飘洒到世界各处”,含蓄地提出两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启发读者思考。这两个问句不仅告诉人们红柳是地球的原住民,人类却摧毁了它,是人类自己破坏了生存的家园,也是对人类的质问,鞭挞了人类的野蛮和愚昧,从而呼唤人们要热爱自然、珍惜生命,并要有保护生存环境的忧患意识。 【2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重要段落的分析和理解的能力。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这种选择题,主要考核对文意、主旨、结构、人物形象等的分析、理解,这些是命题者的设题点,做题时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尤其要注意分析备选答案在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性格或心理等方面的表述是否得当。 D项,“突出了人们生活的艰辛”错,9-11段着重刻画了柳树挖掘艰难,说明红柳战胜恶劣自然环境的伟大生命力,但是红柳最终竟然断送在人类的手下,突出人类对生存环境的破坏力之大。 故选D。 【点睛】小说阅读的选择题考查的范围非常广泛,所涉及的考点有分析人物形象、梳理小说情节、概括小说主题、鉴赏表达技巧等,可以说是一种综合型试题。做好这种题目,既要通观全文,又要分析细节。(1)首先要分析人物,明辨感情。小说中的人物是鲜活的,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往往会通过小说中的人物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或爱或憎,或褒扬或贬抑。在选项中,命题人往往从亲贬错位、轻重失误的角度设置陷阱。(2)然后根据情节,分析因果。在选项中命题人往往从强加因果、曲解原文、断章取义等角度设置陷阱。遇到这类选项,考生要结合相关情节仔细推究小说的因果关系。(3)借助原文,明辨技巧。这道题时常考查表达技巧,在选项中,命题人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小说进行赏析,一般会从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的角度设置陷阱。考生要对表达技巧的基础知识心中有数,准确判断小说是否采用某种表达技巧。(4)最后还要梳理内容把握主旨。一篇小说中有情节设计、人物刻画、环境描写等多项具体内容,这些内容又都和主旨情感有关。命题人往往会在内容和主旨上设题。 人类面临抗生素危机 ①1940年青霉素开始用于临床,几十年来,它挽救了数以千万计的生命,使人类平均寿命从40岁提高到60岁。青霉素的功绩可谓抗生素为人类社会所做贡献的缩影。 - 24 - ②抗生素是指治疗细菌﹑真菌或力克次氏体感染的药物。这类药物是从细菌或霉菌中分离的,或者是人工合成的,它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抑制感染,如:抑制细胞壁合成;激活一系列溶解细胞壁的酶,增加细胞膜通透性;干扰蛋白质合成或者核酸合成。 ③但是,在抗生素投入使用至今的60多年间,很多细菌对抗生素产生了严重的耐药性,有的甚至产生了多重耐药性,这些耐药细菌毒力很强而大多数高效抗生素又战胜不了。许多可怕的毁灭性新生或再生性传染疾病正在世界各个角落出现,如20世纪50年代在欧美就发生了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感染,这种感染很快席卷全球,有5000万人被感染,50万人死亡。 ④各国学者研究发现,耐药菌的出现是人类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直接结果,并且细菌产生耐药性的速度远远快于人类新药开发的速度,如不遏止,人类将进入“后抗生素时代”,即回到抗生素发现之前的人们面对细菌性感染束手无策的黑暗时代。 ⑤中国是世界上滥用抗生素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世界卫生组织在国际范围内的多个中心调查显示,住院患者使用抗生素的约30%,而我国却占80%-90%,其中使用广泛抗生素或联合使用两种以上抗生素的各占58%,就连门诊感冒患者都有75%使用抗生素,大大超过了已经很不正常的国际平均水平。这造成了我国的细菌耐药性问题尤为突出。我国临床分离的一些细菌对某些药物的耐药性已居世界首位。筀诺酮类抗生素进入我国仅20多年,可其耐药率已经达60%-70%。上海人群感染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中,80%已经产生了对青霉素G的耐药性 ⑥造成我国抗生素滥用的原因很多,有几点可能是我们应该特别关注的:一是医疗卫生系统对医务人员如何正确使用抗生素缺乏行政与法律的规定,医务人员在抗生素的使用上存在不规范的操作;二是抗生素在畜牧业中的大量使用,导致在环境中大量的抗生素释放和耐药细菌的驯化与进化。这不光是我们国家的问题,也是全球的问题。 ⑦当前,世界卫生组织已呼吁全球各国采取紧急措施杜绝多重耐药菌株的出现和传播。越来越多的国家更多的采用立法手段禁用抗生素。我国已再次将抗生素规定为处方用药,同时,正在起草《合理使用抗生素指南》,并下发了《关于开展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宣传活动的通知》,以此来规范对抗生素的使用。 25. 根据文意,下列关于抗生素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抗生素是指治疗细菌、真菌或立克次氏体感染的药物,能用来杀死感冒病毒,但是不能滥用。 B. 抗生素通过激活一系列溶解细胞壁的酶,增加细胞膜通透性,进而干扰蛋白质或核酸合成来抑制感染。 C. 抗生素在抑制细胞感染的同时,也促进了细菌的进化,使所有细菌的破坏性更强。 - 24 - D. 在“后抗生素时代”,由于细菌的耐药性越来越强,人们难以用抗生素来治疗细菌性感染。 26. 根据文意,对“人们面临抗生素危机”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滥用抗生素使很多细菌对抗生素产生了严重的耐药性,有的细菌产生了多重耐药性。 B. 细菌产生耐药性的速度远远快于人类新药开发的速度,如不遏止,人类将进入“后抗生素时代”。 C. 抗生素的大量运用降低了人的抵抗能力,使人更容易受到细菌的侵害。 D. 耐药性细菌的大量出现,会使许多可怕的毁灭性新生或再生性传染疾病出现在世界各个角落。 27. 下面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在我国,住院患者使用抗生素的占80%---90%,而国际上的正常水平约为30%。 B. 耐药菌的出现完全是人类不当行为造成的,人类不得不继续与这些细菌斗争。 C. 我国细菌耐药性问题极为突出,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已居世界首位。 D. 耐药细菌毒力极强,人体受到它的感染后,无药可治,连医生也束手无策。 28. 根据文意,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 为彻底解决耐药细菌对人类的危害,人类将集中主要精力,研究新型的更高效的抗生素。 B. 抗生素多是从细菌或霉菌中分离出来的,所以可以有效抑制细菌的感染。 C. 在畜牧中,只要符合科学合理地使用抗生素,就不会出现耐药细菌的驯化与进化。 D. 如果多重耐药菌株的出现和传播在我国越来越严重,那么我国采取立法手段禁用抗生素不是不可能的。 29. 课文第五段主要说明方法是________ 30. 第五段划线句“中国是世界上滥用抗生素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中“之一”能否去掉为什么? 【答案】25. B 26. C 27. A 28. D 29. 列数字 30. 不能,之一表示中国是滥用抗生素国家中的一个去掉太过绝对,不符合文意。体现说明文语言的严谨性。 【解析】 【25题详解】 - 24 -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抗生素的说法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A项,“能用来杀死感冒病毒”错误。原文中“就连门诊感冒患者都有75%使用抗生素”是表示中国滥用抗生素达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并非指“能用来杀死感冒病毒”。 C项,“使所有细菌的破坏性更强”错误。是使细菌具有了抗药性。 D项,“由于细菌的耐药性越来越强”错误。原文为“细菌产生耐药性的速度远远快于人类新药开发的速度”。 故选B。 【2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根据文意,对‘人们面临抗生素危机’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C项,“抗生素的大量运用降低了人的抵抗能力,使人更容易受到细菌的侵害”错误。应是抗生素的滥用造成了病毒的耐药性,使细菌产生耐药性的速度远远快于人类新药开发的速度,让人类对细菌性感染束手无策。 故选C。 【2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然后浏览选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义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B项,“完全是人类不当行为造成的”错误。原文为“耐药菌的出现是人类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直接结果”。 C项,“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已居世界首位”错误。原文为“中国是世界上滥用抗生素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并非“首位”。 D项,“无药可治,连医生也束手无策”错误。原文为“大多数高效抗生素又战胜不了”,并非无药可治。 故选A。 【28题详解】 - 24 -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义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A项,根据原文“各国学者研究发现,耐药菌的出现是人类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直接结果,并且细菌产生耐药性的速度远远快于人类新药开发的速度”推测,要解决耐药细菌的问题,首先要防止滥用抗生素。 B项,“抗生素多是从细菌或霉菌中分离出来的,所以可以有效抑制细菌的感染”强加因果,原文为“这类药物是从细菌或霉菌中分离的,或者是人工合成的,它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抑制感染”,“细菌或霉菌中分离”与“有效抑制细菌的感染”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C项,根据原文“抗生素在畜牧业中的大量使用,导致在环境中大量的抗生素释放和耐药细菌的驯化与进化”推断,即使是符合科学合理地使用抗生素,也会有相当数量抗生素在环境中释放,这必然造成耐药细菌的驯化与进化,但耐药细菌的驯化与进化速度将大大减缓,这就给研制新的抗生素提供了时间。 故选D。 【2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方法的辨析能力。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事例、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引资料等。要注意各种说明方法的特征及作用。本题中,文章的第⑤段列出了一系列的数字。如“住院患者使用抗生素的约30%,而我国却占80%-90%”“可其耐药率已经达60%-70%”等一系列的数字,这是用的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30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说明文语言特点的分析理解能力。说明文的语言有其自身的特点,说明文语言特点为:内容的严密性、说明的条理性和语言的准确性。本题中,“中国是世界上滥用抗生素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一句中的“之一”,表示中国是滥用抗生素国家中的一个,如果去掉,中国就成为“世界上滥用抗生素最为严重的国家”,明显与文章所表达的意思不一致,不符合文意。所以,“之一”不能去掉,这个词恰恰体现出说明文语言的严谨性。 三、写作(60分) 31. 阅读材料按要求作文 - 24 - 人的一生中,无时无刻不在面临着选择,这些选择往往与一个个机会连在一起,把握机会,就可能收获到成功喜悦;而瞻前顾后,错过机会,就会与成功失之交臂,只会与懊悔相牵。在别人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助的手,从而结下真诚的友谊,是把握了机会;在挑战面前勇于担当重任,从而品味到成功的甜蜜,也是把握了机会…… 根据上述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文体不限(除戏剧、诗歌外);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地名等;③不得少于600字。 【答案】范文: 把握机会 人的一生,用两个字来形容就是“短跑”,只要你能把握机会,跑出关键的几步,那么你的一生必将是辉煌的。 《三国演义》中火烧曹营的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吧!但如果没有东风,不能把握住机会,周瑜还会胜、曹操还会败吗?20世纪晚期,韩国和新加坡利用发达国家经济转型的机会,结合本国国情,大力发展经济,从而使两国跨入了亚洲富裕国家行列,新加坡还成为了世界上的“花园城”。这些事实说明了什么呢?那就是,只有把握了机遇才能取得成功,雪莱曾说过:“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只要你把握了机会,就看到了胜利的曙光,离成功已不远了。 但一旦没有把握住机会,你的努力将付之东流,结果将是悲惨的。 “西楚霸王”项羽想必大家都知道吧!这个家喻户晓的项羽,就是因为没有抓住机会而落得一个无颜见江东父老、自刎乌江边的结局。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在当时,项羽拥有四十万军队,而刘邦只有十万之众,因此刘邦不敢与项羽抗衡。项羽邀请刘邦赴宴,就是历史上所称的“鸿门宴”。宴上亚父范增劝项羽杀了刘邦,但项羽没有同意。就是这一念之差,失去了机会,项羽失败了,历史的舞台上才上演了一幕“霸王别姬”的悲剧! 历史的教训是沉痛的,因此应正视历史,从中吸取教训。我们中学生正处于人的一生中最为关键、最为重要的时期,用“短跑”形容人的一生的话,我们就是正处于起跑阶段,这时就决不能走弯路,而应把握机会,集中精力,奋力直追,在奔跑中,紧握时间表,伺机“抢道”,从而超越别人,直至成为“闯线”的第一人。 花儿之所以艳丽,太阳之所以灿烂,人生之所以辉煌,都是因为抓住了其中的几个关键时期,抓住了关键就是住了机会。让我们把握住机会,把自己的活力充分展示出来吧!把握现在,努力奋斗,在人生的短跑中,跑出关键的几步,才能使自己的人生更加辉焊! 【解析】 【详解】 - 24 -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本题属于材料作文。材料作文所给的材料形式是灵活多样的,或散文,或名人轶事,或寓言故事,或名言俗语,或幽默漫画,但不管是何种类型的材料,都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来进行审题立意。如:提炼中心、抓关键(字)句、由果溯因、明确褒贬、辨别异同等方法。 本题中这则材料采用抓关键字的方法来进行审题。关键(字)句常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或者出现频率较高的字词。阅读这则材料内容可知,把握机会可以收获成功,把握机会可以获得友谊,把握机会可以战胜挑战,夺得成功,所以关键词是“把握机会”。 第一,把握材料所强调的中心——抓住机遇的重要性。机会可能是一个人人生的转折点、事业的起跑线。抓住机会,趁早动手,发展自己,就能取得优势;错过机会,难免处处被动,处处吃亏。只要善于抓住机会,事情就可能成功,人生就可能出现意料不到的精彩。要想抓住机遇是有条件的,要努力,有眼光、有决断、有抓住机遇的能力,因此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抓住这些,就能做到基础等级要求中的“符合题意”“思想健康”,就能得到相应的基础等级分数。 第二,文章要联系现实,使之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当今世界,竞争日趋激烈,可谓千帆竞发、百舸争流,自然也包括“机会”的竞争。胜利乃是机遇的影子,谁抓住了机会,谁就是胜利者;谁失去了机会,谁就失去了速度,失去了效益,失去了财富,必然会在竞争中处于不利的被动地位。比如,中国加入WTO、中国华为5G等都是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中国要发展,就不要错过这些绝好的机遇。 第三,围绕“机会”进行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做到思路开阔、内容丰富。抓住了机会,可以拥有友谊,可以证明自己,可以改变我们的人生,使自己有一个更光明的未来等。 第四,如写议论文,要做到论证结构完整。可用“设问”展开论证: (1)机遇是什么?(可用排比例征) (2)为什么要抓住机遇?(机遇是成功的钥匙) (3)古今中外有抓住机遇取得成功的人和事吗?(举典型事例) (4)机遇是成功的唯一因素吗?(辩证分析) (5)怎样才能抓住机遇?(即自身要具备什么素质) 立意: 1.把握机会 2. 留心上帝的眼神 3. 机遇漂流记 - 24 - 4.人和机会 5. 困厄出机遇 素材: 1. 古希腊神话中有这么一则小故事:宙斯让所有的神都来到一条开满鲜花的小径,规定他们每个人可以摘一朵花,但是不能重新采,看谁采的最大。有人上路后匆忙选择了一朵,谁知走到后半程却发现还有更大的,他留下的只是遗憾;有人上路后一直子找最大的,因此错过了许多,最后只好在到达终点前采了一朵最小的,他留下的也只是懊丧。如果你不及时抓住机遇,也许等你蓦然醒悟的时候已经太迟了。 2. 肖邦是波兰著名的钢琴家。他年轻时来到巴黎勤学苦练,却默默无闻。但他坚持不懈,从不放过任何一个在公共场合演奏的机会。他的才学终于被当时著名的钢琴大师李斯特发现。一次,李斯特举办了自己的钢琴演奏会,让肖邦上场弹奏一曲。肖邦充分把握好这次难得的机遇,展示了自己的才华,大家都被他那精湛高超的技艺所折服,全场顿时掌声雷动,肖邦从此一举成名。这正如坎贝尔所说:“假如你希望在你的生活中也获得那样的机遇,你必须播种,而且最好多播种,因为你不清楚哪一粒种子会发芽。” 3. 乐观主义者从每—个灾难中看到机遇,而悲观主义者却从每一个机遇中看到灾难。我们常说态度决定一切,一个人的成功与否未必全看他的运气、才能和境遇。有时候,一个积极乐观的心态才是关键。那么,在机遇面前,你看到了什么? 4. 一位美国大学生毕业求职时,问加州报馆的经理:“你们需要一个好编辑吗?”“不需要。”“记者呢?”“也不要。”“那么排字工、校对员呢?”“不,我们现在什么空缺也没有。”“那么你们一定需要它了。”大学生从包里掏出一块精致的牌子,上面写着:“额满,暂不雇用。”结果,这位年轻人被留下来干该报馆的宣传工作。这个故事表明,机遇只垂青于那些有准备的头脑。 5. 英国鞋厂和日本鞋厂的推销员同时到达太平洋岛推销产品,他们抵达后不久,都各自向上司发回电报。 英国推销员的电文是:此地人均不穿鞋,产品无销路,近日即回国。 日本推销员的电文是:此地人均光脚,亦无穿鞋历史,产品销售潜力大,拟长驻此地。 在机遇面前,不只需要天分、努力等,还要有发现机遇的眼光。 结构: - 24 - 这是一篇以事实论证为主的议论文。首先,符合题意,思想健康,中心明确。“把握住机会,你的一生必将是辉煌的。”其次,文从字顺,说理明确,表达客观,用词准确。如:“只要你把握了机会,就看到了胜利的曙光,离成功已不远了。”第三,结构完整。文章先用形象的表达说明机遇是时时存在的,要善于抓住机遇;然后又通过正反对比论证,说明抓不住机会,人生会很悲惨的。最后,联系实际,发出号召,鼓励中学生应该努力奋斗,在人生的短跑中,跑出关键的几步,才能使自己的人生更加辉焊! - 24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