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8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专题四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综合测试课时作业含解析人民版必修3
专题综合测试(四)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今革命虽告成功,然亦只可指种族主义而言,而政治革命之目的尚未达到也。推翻专制政体,为政治革命着手之第一步,而尤要在建设共和政体。”根据材料判断,当时主要实现了( A ) A.驱除鞑虏 B.创立民国 C.平均地权 D.三民主义 解析:材料指出“种族主义”,意即实现了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故A项正确。 2.“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讲到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政体。……外人断不能瓜分我中国,只怕中国人自己瓜分起来,那就不可救了!所以我们定要由平民革命,建国民政府。”这一观点属于孙中山的( B ) A.民族主义理论 B.民权主义理论 C.民生主义理论 D.民本主义理论 解析:材料“讲到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政体”可见是强调建立民国,创立共和,属于民权主义理论,故选B项;A项是强调反对清政府,属于民族革命;C项属于社会革命;D项不符合孙中山三民主义的概念。 3.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说:“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吾国治民生主义者……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材料说明孙中山实行民生主义的目的是( D ) A.奠定政治革命社会基础 B.推翻欧美在华殖民统治 C.实现生产资料国民共享 D.改革社会财富分配不均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是为了“平均地权,节制资本”,改善人民生活,也就是为了改革社会财富分配不均的问题,故D项正确;孙中山民生主义的目的是一次性完成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而非为政治革命奠定社会基础,故A项错误;孙中山此时主要是进行反封建专制斗争,没有提出反帝主张,故B项错误;孙中山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而生产资料国民共享属于社会主义国家的理念,故C项错误。 4.1905年5月,孙中山自称是“中国社会主义者”,表示“要采用欧洲的生产方式,使用机器,但是要避免其种种弊端”,使中国由“中世纪的生产方式将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生产阶段,而工人不必经受被资本家剥削的痛苦”。这主要表明当时的孙中山( C ) A.已成为了社会主义者 B.彻底认清了中国国情 C.萌生了节制资本思想 D.完全了解西方的弊端 解析: 7 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家,排除A;孙中山没有认清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没有彻底反帝反封的革命纲领,排除B;西方资本主义的弊端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但材料要求“采用欧洲的生产方式”,排除D。由材料“工人不必经受被资本家剥削的痛苦”,可见当时孙中山萌生了节制资本思想,故选C。 5.孙中山认为: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他于20世纪20年代毅然改组国民党,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的含义是( D ) ①反对帝国主义 ②“耕者有其田” ③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④“制定劳工法”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解析: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耕者有其田”和“制定劳工法”均属于民生主义,并不是属于民族主义的含义,反对帝国主义和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才是新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的含义。 6.三民主义是国民党一直标榜的政治符号,从发动反清革命到反抗北洋军阀建立国民政府,再到领导全国抗战,三民主义是联合各种社会政治力量和知识分子的重要思想基础。这显示出三民主义( B ) A.成为中国反侵略的指导思想 B.迎合了中国革命的阶段性需求 C.是近代中国革命胜利的保障 D.为国民党赢得广泛的群众基础 解析:三民主义在晚清时期主要是推翻清王朝,国民革命时期是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抗战时期主要是民族主义,抵抗日本侵略,显然三民主义迎合了中国革命的阶段性需求,故B正确;A在清末体现不出;C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国民党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故D错误。 7.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 B ) A.新三民主义 B.毛泽东思想 C.新民主主义 D.邓小平理论 解析: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共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根源。 8.毛泽东词:“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描述的是哪一理论的实践( A ) A.“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B.新民主主义论 C.人民民主专政理论 D.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 解析:从“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可以看出,我方主要驻扎在农村,体现出的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故本题选择A项。B、C项材料没有体现;D项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理论。 7 9.历史学家陈旭麓指出:“新民主主义思想和理论以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目标接续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未竟的事业,又以无产阶级的领导取代资产阶级的领导,表现了新旧革命的嬗变,同时,它赋予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革命以社会主义的未来前途。”材料表明新民主主义革命( C ) ①革命目标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相一致 ②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 ③革命性质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④未来前途是社会主义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需要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革命目标、领导阶级、革命性质、革命前途等知识。依据题干“新民主主义思想和理论以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目标接续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未竟的事业”可知,新民主主义革命革命目标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相一致,都是反帝反封建,故①正确。依据题干“以无产阶级的领导取代资产阶级的领导”可知,新民主主义革命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故②正确。依据题干“它赋予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革命”可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革命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故③错误。依据题干“以社会主义的未来前途”可知,新民主主义革命未来前途是社会主义,故④正确。故C项正确。 10.“我们现在还没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怎么办呢?可靠的办法就是把军政费用降到一个适当的比例,增加经济建设的费用。”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段论述应出自毛泽东的( C ) A.《新民主主义论》 B.《论人民民主专政》 C.《论十大关系》 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题干中的信息,“军政费用”与“经济建设”要有一个“比例”,注重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按比例协调发展。据此可以判断这段论述出自《论十大关系》,故选C项。 11.孙中山和毛泽东是20世纪的两位伟人,对中国历史发展都做出了杰出贡献。他们思想的相同之处不包括( A ) A.直接来源于西方启蒙思想 B.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精神 C.成为中国民主革命指导思想 D.包含反帝反封建的内容 解析:孙中山的思想渊源是西方启蒙学说,毛泽东的思想渊源是马克思主义,故A项不属于两人思想的相同之处。 12.1978年,南京大学哲学系胡福明老师的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发表引发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全国性大讨论,人们普遍认为它带来了党和民族的大觉醒。这里的“大觉醒”是指( D ) A.放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 B.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7 C.使人们彻底认识了“文革”的错误 D.使人们回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轨道上来 解析:根据材料“1978年”“引发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全国性大讨论”得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使人们回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轨道上来,D正确;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放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使人们彻底认识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排除A、B、C。 13.某学生在备考研究生的时候,把邓小平理论概括成了下面表格,其中“三条鱼”的内容不包括( C ) “一块石头,两只猫” 摸着石头过河;黑猫白猫论 “三条鱼” “四只鸡”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五十加一百” “一国两制”五十年不变;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变 A.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B.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C.是否有利于促进党的发展和建设 D.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解析:根据整体的表格内容可以判断,其中“三条鱼”应该是指邓小平“三个有利于”的谈话精神;其内容是A、B、D三项所说,C项涉及党的建设问题,说法是准确的,但不是“三个有利于”的内容范畴。 14.邓小平指出:“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他的这段话( B ) A.是邓小平理论发端的标志 B.促进了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 C.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D.有力地推进了祖国统一进程 解析:这段话是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内容。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这段论述明确了改革开放的方向,极大促进了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 15.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创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二者的共同点是 ( D ) A.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 B.始终不渝地贯彻党的最高纲领 C.把反“左”作为革命进程中的重要任务 D.实事求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 解析: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共同的精髓都是实事求是,从中国国情出发,所以本题选D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6题24分,第17题16分,共40分) 16.民生问题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党的十八大报告用了较大的篇幅阐述了民生问题。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三位伟人,都曾高度重视和关注民生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7 材料一:民生主义真是达到目的,农民问题真要解决,是要耕者有其田。……现在俄国推翻一般大地主,把全国的土地都分到一般农民,让耕者有其田,耕者有了田,只对于国家纳税,另外没有地主来收租钱,这是一种最公平的办法。我们现在革命,要仿效俄国这种公平办法,才算是彻底的革命。 ——孙中山《耕者要有其田》 材料二:中国共产党如果不能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并首先使工人生活有所改善,并使一般人民的生活有所改善,那我们就不能维持政权,我们就会站不住脚,我们就会要失败。 ——《毛泽东选集》 材料三:十二亿人口怎样实现富裕,富裕起来以后财富怎样分配,这都是大问题。问题已经出来了,解决这个问题比解决发展起来的问题还困难。分配的问题大得很。我们讲要防止两极分化,实际上两极分化已然出现。要利用各种手段、各种方法、各种方案来解决这些问题。少部分获得了那么多财富,大多数人没有,这样发展下去总有一天会出现问题。分配不公,会导致两极分化,到一定时候问题就会出来。 ——《邓小平年谱》(1975~1997) (1)阅读材料一,回答孙中山在土地政策上有何新举措?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政策发生变化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毛泽东同志认为解决民生问题的重点和关键是什么?有何重要意义?(6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邓小平领导的改革有什么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6分)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从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有哪些共同追求?(6分) 答案:(1)举措:提出耕者有其田。 原因:苏俄土地政策的影响;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孙中山反封建的革命精神。 (2)重点:改善人民的生活。关键:发展生产力。 意义:巩固新生的政权。 (3)特点:敢于创新;及时总结、不断深化。 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追求公平正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关注民生。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可从材料中直接看出;第二小问,联系相关知识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二第一句话概括即可;第二小问,梳理材料逻辑及关键词可知目的是为了巩固政权。第(3)问第一小问,提取材料三中内容可知其敢于创新,勇于探索等;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第(4)问,联系相关时代背景、任务及三大思想内容予以比较,围绕三者追求回答。 17.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说:行百里者半九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20世纪以来,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根据各自所处时代,分别创立了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和建设中取得重大成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7 材料一:用我们三民主义的口号和法国革命的口号来比较……平等和我们的民权主义相同,因为民权主义是提倡人民在政治之地位都是平等的,要打破君权,使人人都是平等的,所以说民权是和平等相对应的。 ——孙中山《三民主义》(1924年) 材料二:毛泽东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方面,超过了他的同事。 毛泽东认为,如果你对事物有所了解,你就能够并且应该照那样做,但是你的经验和你实践的结果,应该引导你对你所知道的东西加以再认识。 ——[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材料三: 邓小平同志部分讲话的时间和名称 讲话名称 发表日期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1984年6月 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 1985年10月 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1992年1月、2月 ——《邓小平文选》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对民权的认识有何变化?联系时代背景,简析其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在井冈山时期、延安时期,毛泽东结合中国实际先后提出了哪两大理论? (4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邓小平“南方谈话”的核心思想及其实践成果。(4分) 答案:(1)变化:由推翻帝制、创立民国发展为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 原因:辛亥革命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五四运动的影响。 (2)理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3)核心思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实践成果: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 解析:(1)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民权主义是指推翻帝制,创立民国,结合题干“民权主义是提倡人民在政治之地位都是平等的”,可以得出孙中山对民权的认识由建立民国,资产阶级享有民主,发展为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第二小问“原因”可以从内因和外因分析,内因可从政治、思想上角度作答,外因可从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角度作答。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在秋收起义后放弃了“以城市为中心”,结合中国国情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革命根据地,并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革命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延安时期指的是中共中央在陕北的13年,具体指1935年10月19日至1948年3月23日,这一时期毛泽东第一次正式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个科学概念,以此为基点,构筑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框架。 (3)第一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邓小平“南方谈话”的核心思想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第二小问,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 7 ,邓小平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时,并就一系列重大问题发表了讲话。除了论述社会主义的本质、姓“资”姓“社”的标准等问题外,还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7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