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 全套 教学设计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精品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 全套 教学设计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学设计 ‎24 少年闰土 ‎1.会写“郑、拜”等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一望无际、家景、郑重、供品”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自然段,体会闰土在“我”心中的美好形象。‎ 重点 ‎1.关注文中含义深刻的词句,感受“我”内心世界的变化。‎ ‎2.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方法,学会仿写。‎ 难点 指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1.字词教学 本课共有12个生字,生字的学习,要结合词语教学进行。“伶俐”中的两个字是形声字,由“人+令=伶、人+利=俐”的构字特点,从而明确“伶俐”的意思,指清楚明白,说明这个人很聪明机智,可以利用形旁表义的特点进行归类识记。汉字的书写归类,指导好左右结构的字该如何写,如“郑、拜、租、撒、缚、猬、伶、俐”。‎ ‎2.阅读理解 关注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通过换词、边读边想象、边读边演练的阅读方法,引导学生充分想象画面。指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出闰土的聪明能干、活泼可爱、见识多广,感受“我”对闰土的喜爱之情,体会“我”内心对自由自在的生活的向往,激发学生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 ‎3.表达运用 学会表达是语言学习的重要内容。仿照课文中描写人物的方法,写一写我们生活中的一个个瞬间。‎ ‎1.预习提纲 ‎(1)搜集鲁迅相关的资料及作品。‎ ‎(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3)再读课文,想想闰土给“我”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4)回读课文,思考:文中是通过哪几件事来描述闰土这一人物形象的?‎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郑、拜”等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一望无际、家景、郑重”等词语。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培养识字能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闰土在“我”心中的美好形象。‎ ‎3.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语言文字展开联想,初步体会作者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方法。‎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播放歌曲《小小少年》,请学生说说歌曲中描绘了一位怎样的少年。‎ ‎2.今天,我们也将认识这样一位少年,他和我们年纪相仿,不仅健康、天真、活泼,而且机智勇敢、见多识广,他就是——少年闰土。(板书课题:少年闰土)注意“闰”的读音,学生齐读课题,读准课题。‎ ‎3.出示课件,介绍鲁迅。‎ 课件出示:‎ 作家名片: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1918年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主要作品: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华盖集》等。‎ ‎【设计意图】‎ 美妙的音乐可以激发学生的无限想象力,抓住这一特点,以认识少年闰土为话题引入新课,让学生满怀期待,学习兴趣盎然。‎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请大家自由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2.教师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认读与理解情况。‎ 课件出示:‎ 课件出示:‎ 一望无际 家景 郑重 供品 祭器 讲究 盼望 厨房 毡帽 项圈 刺猬 伶俐 经历 潮汛 ‎ ‎(1)指名读。‎ ‎(2)开火车读。‎ ‎(3)齐读词语。‎ ‎(4)同桌间交流词语的意思,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汉字书写时,引导学生分析结构相同的字在写法上的异同点,然后逐步帮助学生养成分析字形、归类书写的习惯。词语教学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中的具体语境,体会词语的含义。‎ ‎3.读了课文,少年闰土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吧。‎ ‎(1)课件出示自读要求:‎ 课件出示:‎ 自读要求:请同学们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边读边圈画重点词句,思考:闰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学生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①预设关键词:聪明活泼、机智能干、见多识广。‎ ‎②追问:你是从哪些语段中感受到闰土的这一性格特点的呢?‎ ‎4.请再次默读课文,用“_________”画出体现少年闰土性格特点的相关语句。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 默读,是读的一种重要方式,是语文教学上训练阅读能力的重要方法。本环节采用学生自主默读,勾画圈点的教学形式,以小组交流讨论的学习方式,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三、再读课文,初识闰土 ‎1.自由读课文,思考:“我”与闰土初次见面时,闰土的模样如何?‎ ‎(1)快速阅读,画出相关句子。‎ 课件出示:‎ 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愿心,用圈子将他套住了。‎ ‎(2)学生交流汇报。‎ ‎①课件出示课文第二幅插图,学生结合图片,便对闰土的形象一目了然。‎ 课件出示:‎ 预设1:从他那“紫色的圆脸”可以看出闰土长年生活在海边,这是被风吹日晒的结果。‎ 预设2:从他“戴一顶小毡帽”可以得知他是个穷苦人家的孩子,因为那时候的穷人都戴这种帽子。‎ ‎②追问:课文中接着写闰土“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从这里又能看出什么呢?‎ 指导:明晃晃:“晃”是多音字,在这里读huǎnɡ,指光亮闪烁。‎ ‎③请同学们继续朗读,找出答案。‎ ‎④学生交流汇报。‎ ‎“他的父亲十分爱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愿心,用圈子将他套住了。”‎ ‎2.自由读课文,思考:‎ 课件出示:‎ ‎1.文中对闰土的性格特点是怎样描写的?‎ ‎2.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少年?‎ ‎(1)自读课文,画出相关语句,思考并归纳其特点。‎ ‎(2)学生交流汇报,教师巡视指导。‎ 预设1:从闰土的外貌、语言、动作等方面进行描述。‎ 预设2:闰土是一个健康天真、活泼可爱、机智勇敢的少年。‎ 追问:作者向我们展示了这样一位少年,表达了作者对闰土怎样的感情呢?‎ 预设:对闰土的喜爱之情。‎ ‎【设计意图】‎ 小学教材中的插图色彩鲜艳,富有童趣。此环节引导学生借助文中的插图了解闰土这一人物形象,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思维和表达能力。所以,教学时,充分发挥插图的作用,借助图画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是很有必要的。‎ 四、布置作业,仿写练笔 ‎1.认清生字的形,描红、临写生字,互相提醒易错的部位。‎ ‎2.仿照文中描写闰土外貌的方法,用几句话描写一位同学或老师的外貌。‎ ‎【设计意图】‎ 通过描红、临写生字,帮助学生把字写规范,写美观,提高学生识字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仿写是提高写作水平的有效方法,而课文不仅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凭借,更是教师写作训练的直接资源,习作既可以“取其法”,还可以“用其材”。‎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具体方法。‎ ‎2.关注文中含义深刻的词句,感受“我”内心世界的变化。‎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少年闰土》,大家还记得闰土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吗?‎ ‎2.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想一想:文中还有哪些描写人物的方法?‎ ‎3.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 学习写作方法是高年级学生训练的一个重点,需要多训练、多复习。‎ 二、精读课文,再识闰土 ‎1.学习第l自然段。‎ ‎(1)课件出示教材中第一幅插图:‎ ‎(2)学生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幅图片。‎ ‎(3)自读课文第1自然段,比较与自己描述的异同。‎ ‎(4)引导背诵,填空练习。‎ 课件出示:‎ ‎_____的天空中挂着一轮_____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_____的西瓜,其间有一个_____的少年,项带_____,手捏一柄_____,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_____,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小结:第1自然段采用了倒叙的方法,一开始就把要介绍的人物介绍出来,然后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逐步回忆,依次叙述,同学们在今后的写作中可以借鉴运用。‎ ‎(5)小练笔:照片定格了我们生活中的一个个瞬间。请同学们从自己的照片中选一张,仿照第1自然段写一写吧。‎ ‎(6)同桌间交流、评议,教师巡视指导。‎ ‎2.学生品读第6~17自然段。‎ ‎(1)课件出示“自读提示”:‎ 课件出示:‎ 请同学们快速地默读课文,边读边做批注,思考:闰土向“我”讲述了哪几件事?‎ ‎(2)结合相关语段,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闰土向“我”讲述的第一件事是什么?‎ 课件出示:‎ 须大雪下了才好。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 学生交流概括:‎ 预设:下大雪了,在沙地里捕捉各种鸟。‎ 教师引导:______(什么地方)______(干什么)?(用更简洁的语言概括)‎ 预设:雪地捕鸟。‎ 追问:你能用相同的方法概括出其他几件事吗?‎ 预设:海边拾贝,瓜地刺猹,沙地观鱼。‎ ‎(3)结合语段,回答问题。‎ ‎①从“扫出空地、支起大竹匾、撒下秕谷、一拉”等词语中可以体会到什么?(闰土经验十分丰富。)‎ ‎②这些鸟你见过哪几种?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闰土见多识广。)‎ ‎③省略号省略了什么?(省略了其他的鸟雀。)‎ ‎3.闰土向“我”讲述自己的海边生活时,你能想象他说话时的语气、神态吗?‎ ‎(1)学生朗读想象。‎ 课件出示:‎ 现在太冷,你夏天到我们这里来。我们日里到海边检贝壳去,红的绿的都有,鬼见怕也有,观音手也有。晚上我和爹管西瓜去,你也去。‎ ‎①指名读,其他学生评议。‎ ‎②同桌分角色朗读。‎ ‎③各小组赛读:选出2人朗读人物对话,大家共同讨论、研究,该怎么读?‎ ‎④师范读,学生交流汇报。‎ 预设:读出轻快、热情、自豪、喜悦的语气。‎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几个自然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交流感悟:作者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外貌等方面细致地刻画出一位机智勇敢、活泼可爱、见多识广的少年形象。‎ 追问:通过课文的学习,你喜欢闰土这样的少年吗?“我”对闰土有着怎样的感情呢?(羡慕、喜欢、钦佩之情。)‎ ‎【设计意图】‎ 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有的学习小组创造性地运用实验法研究闰土捕鸟的步骤与方法;有的小组在感情朗读中领悟闰土的“见多识广”;有的小组研究动词的使用和标点符号的妙用,体会鲁迅先生在用词用句方面的精准恰当。‎ 三、深读悟情,长忆闰土 夏日,海边拾贝的乐趣,令人陶醉;冬季,雪地捕鸟的情趣,令人向往。这一幅幅生动有趣的画面,更是令人难忘。让我们拿起手中的书本,再次跟随闰土一起去感受自由自在的海边生活吧!‎ ‎1.学生自由读课文。‎ 课件出示阅读提示:‎ 课件出示:‎ ‎1.默读课文第6~19自然段,勾画出你认为有趣的词句,展开丰富的想象。‎ ‎2.思考:闰土向“我”讲述了四件事,他心里仅有这四件事吗?‎ ‎3.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感受,找出文中相关语句。‎ 汇报交流: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事,他知道的新鲜事很多很多。‎ ‎2.引导学生品读第13~18自然段,注意画横线的部分,说说从中感受到“我”内心世界怎样的变化。‎ 课件出示:‎ 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猹的是怎么一件东西——便是现在也没有知道……‎ 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 阿!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 ‎(1)文段中分别出现了四个“不知道”,“我”不知道的事有哪些呢?四个“不知道”前均有一个程度词,“并、也、素、所”分别表示怎样的含义呢?‎ 预设1:“并”表示两件以上的事,“我”不仅不知道看瓜要管的是獾猪、刺猬、猹,而且不知道“猹”到底是怎么一件东西。‎ 预设2:“也”表示即使过去很长时间,现在还是不知道。‎ 预设3:“素”表示从来、一直,“我”一直都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 预设4:“所”表示都,“我”和往常的朋友都不知道闰土所知道的新鲜事。‎ ‎(2)再次朗读课件中的三句话,交流“我”此时内心世界的变化。‎ 预设:表达了“我”对闰土在海边自由自在的生活的羡慕、赞叹之情。‎ 追问:当闰土在瓜地刺猹、海边拾贝、雪地捕鸟、沙地观鱼时,“我”和往常的朋友们又在干什么呢?‎ 课件出示:‎ 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指导学习:“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指的是“我”和往常的朋友们如井底之蛙,生活的天地非常狭窄。由于整天关在院子里,不能广泛地接触大自然,所以知识贫乏。这句话表达了“我”对当时生活的不满和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 ‎3.联系实际,表达运用。‎ 课件出示:‎ 当闰土在瓜地刺猹的时候,“我”正在__________(干什么)‎ 当闰土在雪地捕鸟的时候,“我”正在__________(干什么)‎ 当闰土在海边拾贝的时候,“我”正在__________(干什么)‎ 当闰土在沙地观鱼的时候,“我”正在__________(干什么)‎ 预设:当闰土在瓜地刺猹的时候,“我”正在院子里的藤椅上看星星。‎ 当闰土在雪地捕鸟的时候,“我”正围坐在火炉旁读书。‎ ‎……‎ 指导: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我”在干什么。‎ ‎4.“我”能和闰土永远在一起吗?‎ ‎(1)学生自读第19自然段。‎ ‎(2)想象“我”与闰土依依惜别的场景。‎ 预设1:“我”会对闰土说些什么?闰土又会对“我”说些什么?‎ 预设2:闰土送给“我”贝壳和鸟毛,“我”又会送什么东西给他呢?‎ ‎(3)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 小结:此刻,我们脑海中一定浮现出一个头戴毡帽,颈戴银项圈,手捏钢叉,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少年形象。可是,你们知道吗?三十年后,“我”重返故乡,见到了心心念念的闰土时,却早已物是人非,他成了一个脸色蜡黄、麻木糊涂,仿佛木偶一般的老人,是什么让他变成这样呢?赶快去读读鲁迅的小说《故乡》吧,你会得到想要的答案。‎ ‎【设计意图】‎ 正如一位大教育家所说:“一位语文老师的最大功德便是引导学生爱上阅读。”“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可以增强内涵,陶冶情操,改变气质,阅读还可以充实人生。通过文本的学习,学生对闰土这位少年充满了喜爱,此时,教师适时地引导学生想象三十年后的闰土的形象,并推荐学生阅读鲁迅的《故乡》,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总结全文,领悟写法 ‎1.课文中写了记忆中的闰土、初见时的闰土、给“我”讲新鲜事的闰土。想一想作者是怎样用文字来体现人物特点的呢?‎ ‎2.学生小组内交流讨论文章的表达方法。‎ ‎3.教师总结:课文通过肖像、衣着的描写突出人物的外貌特征,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的描写刻画了人物的个性特征。作者以一种回忆的方式叙述了一段儿时的往事,表达了作者与闰土之间深厚的友谊和对闰土的怀念之情。‎ ‎【设计意图】‎ 让学生畅谈学习后的感受,可以有效地加深对文章主题内容的理解。‎ 这堂课有以下几个突出的特点:‎ ‎1.重视研读,培养自读自悟的能力。这节课,改变了以往阅读教学面面俱到、串讲串问的传统做法,以学生研读为主体,探究发现为手段,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在研读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开放课堂,还课堂给学生,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灵活处理汇报方式。在交流中,学生从各个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丰富课文的内容,以较短的时间在整体上感知了教学内容,凸现了少年闰土的形象。在重点词句的研读中放手让学生自行探究——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涨,读思结合,在探究中获得了成功的快乐。‎ ‎2.重视点拨,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碰壁,教师在关键处一点拨,学生便会对疑难豁然开窍,教学也由局部向整体推进。如:“阿!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学生对这句话的理解有点懂,但又说不明白,这正是学生在学习中的“愤悱”‎ 状态,需要教师点拨。老师在让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1)“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指哪些事?(2)“我”往常的朋友是指谁?(3)“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又指什么?学生联系上下文,在解题中逐渐明白其中之意,尤其是一个“阿”字,融入年少时“我”的种种情感于一体,在赞叹中又一次凸现了少年闰土的形象,领悟“我”的心声,使学生真正感悟到了其中隐藏着的深刻内涵。‎ ‎3.重视活动,放飞自由的心灵。争辩研读也是这堂课的亮点之一。寓辩论活动于课堂之中,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而且使学生的参与变得真情投入,他们的情感、兴趣、习惯、个性、思维、人格等在争辩、交流中得以真实地再现,充分展示学生的心灵自由,学生在争辩中进行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进一步锻炼了口语表达的组织能力。‎ ‎25 好的故事 ‎1.能认识并掌握本课生字词。会写“搁、综、澄”等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预告、烟草、烟雾”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品悟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3.学习对比的写作手法,感受“好的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 ‎4.体会作者美好的人生信仰和执着的人生追求。‎ 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品悟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2.感受“好的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 难点 体会作者美好的人生信仰和执着的人生追求。‎ ‎1.字词教学 本课共有13个生字。生字的学习,要结合汉字结构进行。比如“搁”“综”“瞬”等字在教学时,可利用左形右声的特点帮助记忆;“萍”“藻”等字也是形声字,但要强调上形下声的特点。多音字“削”在教学中,可借助句子理解记忆。本课有许多难懂的词语,可运用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它们的意思。‎ ‎2.阅读理解 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品悟“好的故事”就是一个“美丽、幽雅、有趣”的梦,体会作者从现实到梦境,再回到现实的情感变化。从文章的圆形结构中披文入情,既学习了阅读理解的方法,又品味了文字的魅力,还能更好地理解文本的深刻含义。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朗读,体会作者美好的人生信仰和执着的人生追求。‎ ‎3.表达运用 学习对比的写作手法。通过现实与梦境的对比,引导学生理解梦境中的景物的意蕴。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美好的人生信仰和执着的人生追求。从而使学生将方法灵活运用在自己的习作中,让学生真正从学过走向学会。‎ ‎1.预习提纲 ‎(1)搜集《野草》的相关文章以及写作背景。‎ ‎(2)初读课文,通过查阅字典认识本课生字,遇到难懂的词语可以先跳过去。‎ ‎(3)再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综、漾”等13个生字,理解运用“预告”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文章的结构特点,明确“好的故事”就是一个“美丽、幽雅、有趣”的梦。‎ 一、别样风景引文章,故事内容触于心 ‎1.出示课件。‎ ‎(一组照片;播放优美的音乐)‎ 师:上课之前,老师想带大家去看看别样的风景。这次观赏从一条老街开始,老街上有一家历史悠久的小酒店,有一间名叫“跨湖”的书院,有一座总有游客端着相机去拍照的老房子。老街的出口是一座桥,站在桥上眺望,可以望见远处的亭子,传说站在这个亭子上可以望见远处的大海。出了老街向右转,宽阔的河道一直陪伴在马路边,河上有桥,河边有塔,还有广袤的田野上那金色的海洋。‎ ‎2.这条路线就是鲁迅先生曾经走过的山阴道。在鲁迅先生的日记里,我找到这样一条记载:‎ 课件出示:‎ ‎1913年6月26日,他“同三弟至大路浙东旅馆偕伍仲文乘舟游兰亭,又游禹陵。归路经东郭门登陆,步归”。‎ ‎——《鲁迅日记》‎ ‎3.我们刚才领略的就是鲁迅先生当年的行船路线,今天,我们就一起感受先生在这条路线上所见的《好的故事》。‎ ‎(板书课题:好的故事)‎ ‎【设计意图】‎ 美的环境可以丰富人的情感,美化人的精神世界。充满诗情画意的照片与婉转动听的轻音乐相结合,使学生身临其境。美好情境的创设,是丰富学生情感的良好手段,有利于直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快乐的事。并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创造思维,使学生更快地投入文本的学习中。‎ 二、初读课文识生字,解词方法学于心 ‎1.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遇到难懂的词语可直接跳过。‎ ‎2.检查学生对生词的认读情况。‎ ‎(1)课件出示生词:‎ 课件出示:‎ 预告 烟草 烟雾 昏沉 错综 澄碧 萍藻 荡漾 解散 退缩 瘦削 浮动 瞬间 凝视 骤然 ‎ 陡然 凌乱 ‎(2)请一组学生开火车读词语,师相机纠正读音。‎ 预设:纠正“瞬间”“骤然”“瘦削”的读音。‎ ‎(3)学生齐读词语。‎ ‎(4)区别“综”的形近字。‎ 综( )‎ 踪( )‎ 棕( )‎ ‎(5)学习多音字。‎ 削xuē(瘦削)‎ xiāo(削铅笔)‎ ‎3.请学生默读课文,试着联系上下文理解难懂的词语。‎ 课件出示:‎ 膝髁(xī kē):骨头上的突起,指膝盖。‎ 皱蹙(zhòu cù):皱缩。‎ 瘦削(shòu xuē):形容身体或脸很瘦。‎ 参差(cēn cī):不整齐。‎ 澄碧(chénɡ bì):清而明净。‎ ‎【设计意图】‎ 小学语文教学是学习语文的启蒙阶段,要为学生打好识字、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初读课文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才能为精读教学的“读得有感情”打下基础。只有加强对初读课文的自学情况检查,才能掌握字音、字形、词义,使之正确运用,积累词句。‎ ‎4.读课文,评价朗读情况。‎ ‎(1)听课文录音。‎ ‎(2)指名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3)指出不足之处。‎ 预设:‎ ① ‎“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这句话中的“倒影”读作“dào yǐnɡ”,不读“dǎo yǐnɡ”。‎ ‎②“茅屋,狗,塔,村女,云,……也都浮动着。”读时注意停顿,省略号停顿时间稍久一些。‎ ‎③“但我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在昏沉的夜……”一句要读出话已尽、音未了之感。‎ ‎【设计意图】‎ 在指导学生感情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听课文录音,及时发现自己朗读中的不足,寻找差距。如此,学生找到了学习的榜样,同时也不会被这个榜样所束缚。接着让学生朗读,在相互评价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掌握了朗读的技巧。‎ 三、再探课文解疑惑,结构特点明于心 ‎1.师:我们常常说,看人有第一印象,其实看文也是一样的。请大家谈一谈,《好的故事》给了你怎样的第一印象?‎ ‎2.生回答,师相机点拨。‎ 预设:‎ ‎(1)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他写得很美。写了乌桕、野花的迷人,同时,也写得非常细腻。‎ ‎(2)我的第一感觉是,这是一篇很轻松休闲的文章。‎ ‎(3)我感觉这篇文章非常具有画面感,在读的时候脑子会浮现相关画面。‎ ‎(4)这篇文章给我的第一印象是看不懂。‎ ‎(5)我感觉这篇文章很黑暗,重复出现“昏沉的夜”。‎ ‎3.师总结。‎ 师:这篇文章以《好的故事》为题,读了课文,我们知道了,“好的故事”实际上指什么?‎ 生答:作者的梦。‎ 师:作者从“昏沉的夜”开始,做了一个画面感极强的梦,最后又回到了现实中“昏沉的夜”。‎ ‎(板书内容:现实梦境)‎ 师:这种圆形结构的写作方式是我们第一次遇见,其实它与我们曾经学过的某种结构方式非常像,还记得是什么吗?‎ 生答:首尾呼应。‎ ‎4.小结。‎ 文章起于昏沉的夜,结于昏沉的夜。而在这起结之中,展开了一个美丽的故事。这个故事,这个美梦到底好在哪里呢?下节课我们继续探讨。‎ ‎【设计意图】‎ 整体感知课文可以有效地拉近学生与文本间的距离。让学生谈自己对课文的第一印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解决疑问,文章所谓“好的故事”其实就是梦。‎ 四、课后作业摹字帖,读写结合动于心 ‎1.描红、临写本课字帖。‎ ‎2.抄写本课词语。‎ ‎3.课后熟读课文。‎ ‎【设计意图】‎ 教学,不但要针对不同学习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式,还要在同一学习任务中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此,在作业布置中,要注意给学生留白,课内已教授朗读技巧,课后可以让学生自由熟读文章。生字的临写,词语的抄写,可以帮助学生把字写规范,写美观,提高学生识字写字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感受“好的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 ‎2.品悟含义深刻的语句。‎ ‎3.体会作者美好的人生信仰和执着的人生追求。‎ 一、复习旧知导新课,基础知识记于心 ‎1.复习生字词。‎ 课件出示:‎ ‎1.选字填空。‎ 综  踪  棕 ‎( )迹 ( )色 ( )合 ‎2.给下面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瘦削(xuē xiāo)的他正在削(xuē xiāo)土豆。‎ ‎2.请学生完成练习,师讲解答案。‎ ‎3.导入新课。‎ 过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文章题目《好的故事》就是鲁迅先生的(生答:梦),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是一场怎样的好梦,这是一个怎样的好故事。‎ ‎【设计意图】‎ 这一复习环节,既温习了形近字的学习,又巩固了多音字的运用,还让学生回忆了课文内容,为接下来的学习作好了必要的铺垫。‎ 二、品读课文寻美梦,景物意蕴现于心 ‎1.明确好故事的特点。‎ ‎(1)在昏沉的夜里,“我”静静地闭上了眼睛。在朦胧中,“我”看见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生:美丽,优雅,有趣的故事。‎ 课件出示语句:‎ 课件出示:‎ 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 板书内容:‎ ‎(2)我们可以先来看看,鲁迅先生写的“好的故事”主要集中在哪几个自然段?‎ 生:第3自然段到第10自然段。‎ ‎(3)默读课文第3自然段到第10自然段。‎ ‎2.体会好故事。‎ ‎(1)生自由读写“好的故事”的部分,思考这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里,并画出来,在旁边写上感受。‎ 课件出示:‎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 ‎(2)学生交流。‎ 课件出示句子:‎ 课件出示:‎ 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A.预设:生汇报交流内容 生:这是本文的文眼,告诉我们这个好的故事里有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无穷无尽,说明是一个很美好的故事。‎ ① 此处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错综起来的美的人与美的事比喻为云锦、万颗奔星。‎ ‎②云锦是非常美丽的云朵。(课件展示云锦图片)从这里,你读到了什么?‎ 生:作者对这“好的故事”的赞美与向往。‎ B.预设:生汇报交流内容(课件出示句子)‎ 课件出示:‎ 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诸影诸物,无不解散,而且摇动,扩大,互相融和;刚一融和,却又退缩,复近于原形。‎ 生:两岸的“乌桕、新禾、野花”,我觉得代表新的事物;“丛树和枯树”代表旧的事物,它们融合在一起,体现出一种新旧交替的现象。而“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有一种惬意的田间生活的样子。鲁迅当时生活的社会不是这个样子,这是一种新的生活。鲁迅通过这个梦表现了他对这种新的生活的热爱。但是又在融合后却又退缩,说明遇到了阻力。‎ ① 此处描写的景物非常多,试着把它们圈出来。‎ ‎ 乌桕、新禾、野花、丛树、枯树……‎ ‎②我们知道鲁迅先生的文章里,景物的象征意义非常丰富,想一想,文中的这些景物有何特殊意义?‎ 两岸的“乌桕、新禾、野花”代表新的事物,“丛树和枯树”代表旧的事物,它们融合在一起,体现出一种新旧交替的现象。‎ C.预设:生汇报交流内容(课件出示句子)‎ 课件出示:‎ 河边枯柳树下的几株瘦削的一丈红,该是村女种的罢。大红花和斑红花,都在水里面浮动,忽而碎散,拉长了,如缕缕的胭脂水,然而没有晕。茅屋,狗,塔,村女,云,……也都浮动着。大红花一朵朵全被拉长了,这时是泼剌奔迸的红锦带。‎ 生:第7自然段里的“茅屋、狗、塔、村女、云”与第5自然段相照应,同样也是描写了那种美好平静的田园生活。我发现作者描写的景物都是河中的倒影,而且倒影会不断延伸,不断变化。‎ ① 此段描写了与前文相同的景物,也出现了前文没有的色彩,试分析意蕴。‎ ‎“一丈红”,他先把它比喻成“缕缕的胭脂水”,然后又把它比喻成“红锦带”,“一丈红”立于枯柳下,看似瘦削无力,但也是新力量的出现,思想上的升华。‎ ② 文章描写的景物为何都是写的倒影?‎ ‎ 一是鲁迅先生坐在船上,这些景物是他在水面上看到的;二是河水中的倒影是变化的,而不是生活中的一成不变,这样描写景物是动态的、变化的。即新思想可能会被旧势力粉碎,但如水中的倒影一样,当水面风平浪静时,又会重现景物,不会消失。‎ ‎3.小结。‎ 师:这就是鲁迅先生在文章反复强调的:这是一个“好的故事”,一个“好的梦”,用文中的话讲就是——‎ 生:美丽,幽雅,有趣。‎ ‎(板书内容)‎ 现实⇌梦境 美丽,幽雅,有趣 好的梦 ‎【设计意图】‎ ‎ 鲁迅先生的文章中,具有象征意义的景物较多,在教学中,要抓住主要景物剖析意蕴,从而理解文本,情感上才能与作者产生共鸣。同时通过“读—找—圈—议—悟”的方式,使学生深入文本,同时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习惯。‎ 三、品析夜景探昏沉,执着追求立于心 ‎1.揭示现实。‎ 过渡:虽然我们还没明白这个梦到底好在哪里,但是大家不要着急,我们先放一放。我们知道这个梦最终醒了,而我们课文第3~9自然段写的是梦中的世界,而开头和结尾是现实中的世界,现实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生:昏沉的夜。‎ ‎(板书:暗的夜)‎ ‎(板书内容)‎ 暗的夜 现实⇌梦境 美丽,幽雅,有趣 好的梦 ‎2.理解昏沉的夜。‎ 我们知道这个好的梦就是作者在这个昏沉的夜晚做的,那么这个昏沉的夜有什么特点?鲁迅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或者说他写这篇文章时内心的情感又是怎样的?画出相关的语句加以品析。‎ 课件出示:‎ ‎1.昏沉的夜有什么特点?‎ ‎2.鲁迅先生在这个夜里是怎样的心情?‎ ‎3.学生交流。‎ A.预设:生汇报交流内容(课件出示句子)‎ 课件出示:‎ 鞭爆的繁响在四近,烟草的烟雾在身边:是昏沉的夜。‎ 生:我觉得当时的现实是喧嚣的、混乱的,而且缺乏正能量,阻碍了鲁迅先生的理想的实现。‎ ‎(1)请用两个词概括这个昏沉的夜。‎ ‎(喧嚣、混乱)(板书:喧嚣、混乱)‎ ‎(板书内容)‎ 暗的夜 喧嚣、混乱 现实⇌梦境 美丽,幽雅,有趣 好的梦 ‎(2)请注意这个句子的后边是冒号,冒号有什么作用?(‎ 解释说明。冒号一般有两种作用,用在前边是提示下文,用在后边是总结上文。也就是说最后一句“昏沉的夜”是对全段的总结,所以这两句话对发现夜的特点很有意义。)‎ ‎(3)此时作者在干什么呢?(抽烟,说明他有点惆怅的感觉,抽烟是因为心中有愁绪。)‎ ‎(板书内容)‎ 暗的夜 喧嚣、混乱、惆怅 现实⇌梦境 美丽,幽雅,有趣 好的梦 ‎(4)作者为什么感到惆怅呢?(梦想与现实的冲突使他惆怅。作者还是有些心烦意乱的,烟草的烟雾在身边,说明他的内心是烦乱的;鞭爆的繁响在四近,说明周围是嘈杂的。)‎ ‎(5)补充写作时间。‎ 文末是二月二十四日,其实应该是一月二十八日,因为这篇文章首发于二月九号的《语丝》。一月二十八,这一天是正月初五,农村习俗这一天在请财神,别人都热热闹闹地放爆竹,只有他是孤独的、寂寞的、单调的、沉闷的、冷寂的。‎ ‎(6)我们用这些词来概括夜的特点和先生那时的情感,这是现实世界的;还记得梦境中的情景吗?‎ ‎(美丽,幽雅,有趣的好梦。)文章将现实世界和想象的世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写出了梦境的美好,故事的美好。‎ ‎(7)男生朗读“昏沉的夜”部分,感受夜的黑暗;女生朗读“好的故事”部分,领悟故事的美好。通过鲜明的对比,体会“好的故事”。‎ ‎【设计意图】‎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理解体会“好的故事”的内容。鲁迅先生曾经和他的学生萧军说过这样一句话:“《野草》技术是不坏的,但心情有些颓唐。”技术就是技巧,其实我们读懂这篇文章的密码就是这个技巧——对比。通过现实与梦境的鲜明对比,去体会“好的故事”好在哪里。‎ B.预设:生汇报交流内容(课件出示句子)‎ 课件出示:‎ 我正要凝视他们时,骤然一惊,睁开眼,云锦也已皱蹙,凌乱,仿佛有谁掷一块大石下河水中,水波陡然起立,将整篇的影子撕成片片了。‎ 预设:美梦醒了,又回到了黑暗的现实社会。“大石”具有象征意义,指旧势力,鲁迅先生“好的故事”正受到黑暗社会的迫害。‎ ‎(1)试着想一想,“好的故事”在当时社会具体指什么?(《新生》《新青年》等。)‎ ‎(2)这些“好的故事”遇到了那些阻碍呢?‎ ‎(课件出示背景资料)‎ 课件出示:‎ ‎·《新生》流产 1907年 ‎·《新青年》解体 1922年 ‎·兄弟失和 1923年 ‎·婚姻和爱情 1925年 ‎(3)结合背景,同学们应该有了更深的感受:这个梦最终醒了,梦想的境界消失了,又回到了黑暗的现实中来。我们可以概括《好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作者于黑暗中守望光明,结果却依然黑暗。请大家仿照这个句子,再说几句话。(于迷茫中寻求阳光,却依然迷茫。于冷寂中寻找温暖,却依然冷寂。于沉闷中寻求生动,却依然沉闷。)‎ ‎(4)我们可以这样概括,现实的世界是让人绝望的,梦想的世界是充满希望的。因此我们可以这样仿写:(于绝望中呼唤希望,却依然绝望。)‎ ‎(5)但是文章就这样结束了吗?在这一种清冷、惆怅、孤独、寂寞、绝望的感觉中结束了吗?(没有,鲁迅先生要追回“好的故事”。)‎ C.预设:生汇报交流内容(课件出示句子)‎ 课件出示:‎ 我真爱这一篇好的故事,趁碎影还在,我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 预设:虽然刚一融合的新旧事物很快退缩,美好的梦境总是一次次被打碎,但是作者并没有放弃,还是要追回、完成、留下这篇“好的故事”。‎ ‎(1)明知是绝望,但仍然要和绝望抗争,北京大学汪晖教授称之为:反抗绝望。‎ ‎(2)结合“阅读链接”中的材料,说一说鲁迅先生流露在《好的故事》中的哲学。(美好的人生信仰和执着的人生追求。)‎ ‎(板书内容)‎ 暗的夜 喧嚣、混乱、惆怅 人生信仰 执着追求 现实⇌梦境 美丽,幽雅,有趣 好的梦 课件出示第12自然段,生齐读,读出作者美好的人生信仰和执着的人生追求。‎ 课件出示:‎ 但我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在昏沉的夜……。‎ ‎【设计意图】‎ 鲁迅先生曾说过:“我的哲学都在《野草》里。”《好的故事》的哲学也在文本中。通过背景资料的补充,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当时“好的故事”多次受到的迫害,同时结合“阅读链接”中的材料,理解文章最后两个自然段,体会鲁迅先生美好的人生信仰和执着的人生追求。‎ 四、拓展延伸多问题,推荐阅读 ‎1.课上到这个地方,大家一开始提出的问题有没有得到解决?或者有没有新的问题?请大家再交流一下。‎ 预设:‎ 生:鲁迅先生是充满怅惘和失望的,可为什么他在文章的最后还要呼唤希望?‎ 生:我想问:面对旧社会的黑暗,鲁迅先生内心到底有没有希望?‎ 生:文章多次提到《初学记》,其中有什么寓意?‎ ‎……‎ ‎2.推荐阅读。‎ 大家提出了很多问题,课后大家可以带着这些问题继续读读鲁迅先生的其他著作,如《野草》《呐喊》,你一定能找到答案的。‎ ‎【设计意图】‎ 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探究疑难,解决疑难,又带着新的问题走出课堂。正如本文的圆形结构。一堂课的教学并不能教会学生所有的内容,让学生带着新的问题自己去找答案,不仅可以提高阅读水平,也培养了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好的故事》作为鲁迅先生的一篇富有散文诗特点的短文,篇幅并不长,总共不到八百字。但是作者正是通过这简短的文字,展现给读者一种美丽而深邃的意境,表现了鲁迅先生关于人生哲学的深沉思考。这些深邃的人生哲学和现实感慨,是鲁迅先生在非常宁静的深夜里思索的,以精美的文字、新颖的联想和独特的构思呈现出来。因此,我在教学中主要做到以下三点:‎ ‎1.情感渲染,引起共鸣。学生不是无情物,只是未到动情时。在教学中,教师用音乐和图片来揭示鲁迅先生“好的故事”中的路线,拉近学生与文本,学生与作者的距离,使学生在课始就对鲁迅以及文章产生浓厚的兴趣。‎ ‎2.鲜明对比,深刻感悟。“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间的对话过程。”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批画词句,体会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尤其是“我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体现的人生哲学。本文的教学技巧在于对比,将现实的黑暗与梦境的美丽进行对比,感受“好的故事”;将新思想的出现与旧社会的迫害进行对比,体会鲁迅先生美好的人生信仰与执着的人生追求。再将文章进行多次对比朗读,从而突破教学重难点,以想促悟,读中悟情。‎ ‎3.先学后教,贴人而教。著名文学家沈从文说:“要贴到人物来写。”他的高徒汪曾祺认为,这是沈先生的小说创作经验的精髓。其实语文教学,也要体现这句话的精神:教师的教要贴着学生来教。这节课,教师始终坚持一个教学原则:先学后教。在对文本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教师补充本文的创作背景,再结合文本理解,得出对“好的故事”的深刻理解:“于黑暗中守望光明,结果却依然黑暗”“于绝望中呼唤希望,却依然绝望”“反抗绝望”。学生从此得到启发,说出自己的理解体会。最后结合“阅读链接”‎ 中的材料研读文章的最后两个自然段,揭示人生哲学。至此教师确认学生阅读的主要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再次提问学生是否还有新的问题。教师贴着学生的学习困难而施教,适时点拨。这才是贴着学生来教。‎ ‎26*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1.理解运用“囫囵吞枣、恍然大悟”等词语。‎ ‎2.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给文段加上小标题,品悟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3.学习通过具体事情写一个人,表达出自己的情感。‎ ‎4.体会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怀念,感受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崇高品质。‎ 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给文段加上小标题,品悟关键词句。‎ ‎2.学习通过事情写一个人,表达自己的情感。‎ 难点 体会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怀念,感受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崇高品质。‎ ‎1.生词教学 通过查阅资料、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词语。如:“吊唁”可出示祭奠类照片加以理解;“囫囵吞枣”“张冠李戴”“恍然大悟”可结合自身生活实际进行理解;“饱经风霜”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感受文中车夫生活的艰辛。‎ ‎2.阅读理解 抓住这些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课文写了关于鲁迅先生的哪几件事?你能给每件事加一个小标题吗?你认为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些词句体会到的?让学生在自主思考中披文入情,既学习了阅读理解的方法,又品味了文字的魅力,还能更好地理解文本的情感。“通过具体事情写一个人,表达自己的情感”是本单元的重点学习内容。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朗读,体会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怀念,感受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人格魅力。‎ ‎3.表达运用 学习通过具体事情写一个人,表达自己的情感。通过回忆的五件小事,让学生体会到鲁迅先生风趣幽默,爱憎分明,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崇高品质,感受到作者对伯父鲁迅先生的爱戴与怀念之情。从而使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将方法灵活运用在自己的习作中,让学生真正从学过走向学会。‎ ‎1.预习提纲 ‎(1)初读课文,借助资料理解“吊唁、囫囵吞枣”等词语。‎ ‎(2)再读课文,想想鲁迅先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一、悲壮之景展眼前,未成曲调情先染 ‎1.(出示课件:人们送别鲁迅先生场面的图片;播放悲伤的纯音乐)‎ 师:1936年10月19日,一颗伟大的心脏永远停止了跳动。一时间,成千上万的人们失声痛哭,纷纷前来见他最后一面,来送他最后一程。这个人就是鲁迅先生。他以笔作为武器,战斗了一生,被誉为“民族魂”。毛泽东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板书:鲁迅先生(提醒学生注意“迅”的笔顺)‎ ‎2.到底是一位怎样的伯父?到底是一位怎样的先生,能如此受人爱戴?今天,我们就同本文作者,鲁迅先生的侄女——周晔,一起走近鲁迅先生。‎ 板书课题: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设计意图】‎ 从视觉、听觉两方面同时为学生展示鲁迅先生离世时的悲伤之景,更能有效地拉近学生与文本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课文的学习奠定情感基础。‎ 二、琅琅书声初感知,怀念之情文句藏 ‎1.请学生快速默读课文,借助资料等理解不懂的词语。‎ 思考:课文写了关于鲁迅先生的哪几件事?尝试给每件事加个小标题。‎ ‎【设计意图】‎ 新课标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因此,在引入新课后对文本进行整体感知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对文章的情感加以体会,学生学习文章无疑会事半功倍。‎ ‎2.理解词语。‎ 课件出示:‎ 吊唁 囫囵吞枣 张冠李戴 恍然大悟 饱经风霜 学生交流理解词语的意思。老师随机点拨理解词语的方法。‎ ‎(1)“吊唁”:出示祭奠图片加以理解。(课件出示追悼会图片)。‎ ‎(2)“囫囵吞枣”“张冠李戴”“恍然大悟”:结合自身生活实际进行理解。‎ ‎(3)“饱经风霜”:通过联系上下文,想象车夫饱经风霜的样子,感受文中车夫生活的艰辛。‎ 课件出示:‎ 吊唁:祭奠死者并对家属进行慰问。‎ 囫囵吞枣:囫囵:整个儿。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地笼统接受。‎ 张冠李戴:把姓张的帽子戴到姓李的头上。比喻认错了对象,弄错了事实。‎ 恍然大悟:恍然:猛然清醒的样子;悟:心里明白。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 饱经风霜:饱:充分;经:经历;风霜:比喻艰难困苦。形容经历过长期的艰难困苦的生活和斗争。‎ ‎【设计意图】‎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理解词语,不仅复习了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的教学内容,也让学生在日后的学习中,能够自主理解、运用词语。‎ ‎3.拟小标题。‎ 师:《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写了关于鲁迅先生的哪几件事呢?‎ 根据预习情况,学生反馈。‎ 预设:沉重悼念、趣谈《水浒传》、笑谈“碰壁”、燃放焰火、救助车夫、关心女佣。‎ 板书内容:‎ ‎4.鲁迅先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你用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 预设: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板书内容:‎ 过渡:是呀,鲁迅先生那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品质如花朵一般灿烂地开放着。让我们一起进入课文,看看这朵人格之花是如何绽放美丽的。‎ 三、品词析句探内涵,伯父品质骤然现 ‎(一)学习第1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1自然段——沉痛悼念。思考:“我”为什么惊异?‎ ‎2.讨论。‎ ‎(1)“惊异”是什么意思?(惊奇,诧异。)‎ ‎(2)“我”对什么事情感到惊异?(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我”不理解,感到惊奇、诧异。)‎ ‎(3)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伯父受到许多人的爱戴?找出来读一读。‎ 学生齐读“‎ 他的遗体躺在万国殡仪馆的礼堂里,许多人都来追悼他,向他致敬,有的甚至失声痛哭。数不清的挽联挂满了墙壁,大大小小的花圈堆满了整间屋子。送挽联送花圈的有工人,有学生,各色各样的人都有”。‎ ‎(4)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是什么原因呢?‎ 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 过渡:作者当时年纪还小,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让我们跟随作者的回忆,去检验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确。‎ ‎【设计意图】‎ 略读课文应以读代讲,小组合作,做到略有所略。本单元已学习了两篇鲁迅先生的文章,学生对于鲁迅先生已有了初步的认识。让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主体会关键语句,既训练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又提升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二)学习作者回忆的五件事。‎ ‎1.自由读课文,画出体现伯父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句子,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 ‎2.学生交流。‎ A.预设:生汇报交流(课件出示句子)‎ 课件出示:‎ ‎“可是到了后来,碰了几次壁,把鼻子碰扁了。”‎ ‎“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生:我觉得这些句子很有意思,鼻子还能碰扁。“四周黑洞洞的”肯定象征着什么,“碰壁”也不只是指碰着墙壁,应该是指当时黑暗的社会,这是讽刺意味极强的句子。‎ ‎(1)这个句子写出了鲁迅先生说话时怎样的风格?(风趣幽默)(板书:风趣幽默)‎ ‎(2)鲁迅先生用这样幽默的语言告诉了我们“四周黑洞洞”的,还经常“碰壁”,这是什么意思?(“四周黑洞洞”指当时社会环境的黑暗;“碰壁”指的是革命者受到了恶势力的抨击和迫害。一如既往的讽刺性语言,让我们不禁感叹当时社会的黑暗。)‎ ‎(3)请学生再一次朗读“笑谈碰壁”,读出鲁迅先生的风趣幽默,体会当时社会的黑暗。‎ B.预设:生汇报交流(课件出示句子)‎ 课件出示:‎ 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他变得那么严肃。‎ 生:这一句与“燃放焰火”时伯父的表情形成鲜明的对比,此时的伯父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1)鲁迅先生在“燃放焰火”时是怎样的表情?(那么慈祥,那么愉快,眉毛,眼睛,还有额上一条条的皱纹,都现出他心底的欢笑来。)‎ ‎(2)鲁迅先生在帮助车夫后又是怎样的表情呢?(变得那么严肃。)‎ ‎(3)因为他看到焰火下的明亮,感受到家庭的和谐,所以眼中带着笑意,脸上充满了笑容。当他看到当时黑暗的社会对下层人民造成巨大的伤害时,又是充满憎恨的。所以,伯父鲁迅先生还是一个怎样的人?(爱憎分明。)(板书:爱憎分明)‎ ‎(4)文章一连用了两个“清清楚楚”是什么意思?(课件出示,圈出文段中的“清清楚楚”)(因为作者对伯父的神情记忆特别深刻,同时也写出了作者对伯父鲁迅先生深深的怀念之情。)‎ ‎(5)请男生齐读第16自然段,女生齐读第25自然段,对比体会伯父的爱憎分明。‎ ‎(6)鲁迅先生在为车夫包扎时,文章运用了几个连续的动词,请学生找出来,并体会。(“扶、蹲、半跪、拿、夹出、洗、敷、扎”,从中体会到了鲁迅对劳动人民的关切、怜爱、同情,再一次感受鲁迅先生的爱憎分明。)‎ C.预设:生汇报交流内容(课件出示句子)‎ 课件出示:‎ ‎ “他对自己的病一点儿也不在乎,倒常常劝我多休息,不叫我干重活儿。”‎ 生:这句话体现了伯父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品质。‎ ‎(1)他自己生病,他并不在乎,但一位女佣生病了,他却多加关心,你从这里读出了鲁迅先生是一位怎样的人?(关心他人,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 课件出示第27自然段,师引读,读出对鲁迅先生的敬佩之情。‎ 课件出示:‎ 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2)引读:‎ 天色阴暗的黄昏,鲁迅先生亲自为受伤的车夫上药,并掏出自己的钱帮助车夫渡过难关。(生读: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月色渐浓的深夜,鲁迅先生依然拖着病体写文章,不顾自己接连不断地咳嗽,却关心着家里的女佣。(生读: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四周黑洞洞的社会,鲁迅先生毅然弃医从文,不在乎自己的功名利禄,一心只为拯救穷苦人们。(生读: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设计意图】‎ 本单元的单元目标是:通过具体的事情写一个人,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对学习文章回忆之事的设计,可以让学生在字里行间体会鲁迅的崇高品质,从而学会运用多种写作手法通过具体的事情写一个人,将自己的情感藏在叙述的事情中。三次引读,让学生的感情层层递进,读懂鲁迅先生的品质,读出众人对鲁迅先生的爱戴,读出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深深怀念。‎ ‎(三)总结文章结构关系。‎ 师:正是因为鲁迅先生风趣幽默,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所以在他离世之时,才会有这么多的人前来吊唁,失声痛哭。‎ 所以文章的第1自然段是后文的结果。文章前后是什么关系?(因果关系)‎ 四、读读写写意深长,为国为民万古扬 ‎1.师:如果你也在送别鲁迅先生的行列中,你想说些什么呢?‎ 生结合对鲁迅先生的了解,自由交流。‎ ‎2.课后作业:请同学们借鉴本文通过具体的事情写一个人的写作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写一篇小短文,可以写自己的父母、老师,也可以写一写同学、朋友。‎ ‎3.推荐学生课后阅读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 ‎【设计意图】‎ 学习了本文,学生对鲁迅先生的情感得到升华,趁热打铁,让学生说说心里话,让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一位教育家说过:“一位老师最大的功德就是引导学生爱上阅读。”课文《少年闰土》就是选自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推荐学生阅读此书,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的了解鲁迅先生,从而引发学生对他的敬仰之情。‎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鲁迅先生的侄女周晔在鲁迅先生去世九年后,回忆、怀念鲁迅先生写下的文章,体现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伟大人格,表达了作者对伯父的深深怀念。我在教学中主要做到以下三点:‎ ‎1.情感渲染,引起共鸣。学生不是无情物,只是未到动情时。在教学中,我用音乐和图片来配合导语,创设浓浓的悼念情境,使学生在课始就对鲁迅以及文章产生浓厚兴趣。‎ ‎2.概括标题,提高能力。学生是一幅未着色的画,是一首未谱完的曲。在小标题的拟定中,引导学生将书读通,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教师在此环节中无须照本宣科,更不必让学生答出预设小标题,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自主思考内容,以学生概括总结的小标题为板书对象。‎ ‎3.以想促悟,读中悟情。“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间的对话过程。”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批画词句,体会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尤其是鲁迅所折射出的人物精神。学生通过层层深入的朗读——个别读、齐读、男女生读、引读,在朗读中感悟词语,在感悟中激发思维,在思考中想象画面,在想象中得到情感的升华。如在“救助车夫”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前文“燃放焰火”中鲁迅先生的神情,与看到车夫在黑暗社会中举步维艰的深思进行强烈对比,从而,体会到伯父的爱憎分明。‎ 在这一节语文课的教学中,我感悟到指导朗读,除了可以创设情境,再现教材的有关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教材所讲述的画面,激发学生和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外,还可以巧用学生的想象,进行移情朗读,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享受文字的魅力,从而提高语文素养。‎ ‎27* 有的人 ‎ ——纪念鲁迅有感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了解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2.了解诗歌中的对比手法,并体会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多角度、多层次地朗读,在读中悟诗情,悟诗意,悟写法。‎ ‎3.指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生的价值,树立高尚的人生观。‎ ‎4.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美的情操,明白为人民服务的人在人民心中“永生”的道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重点 读懂诗歌内容,了解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难点 了解诗歌中的对比手法,并体会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 ‎1.朗读诗歌 这首现代诗对比强烈、形象鲜明、语言朴素、节奏明快,有着很强烈的情感倾向和浓浓的时代色彩。在朗读指导中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对比朗读,如:每一小节前后两句对比读;行为和结果的对比读;还有更加细化的第二小节第一句和第五小节第一句(以此类推)的对比读。朗读指导不能孤立地进行,要与理解课文有效结合起来,做到读中感悟,悟中促读,两者相辅相成,使学生从课文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朗读时自然地表达出来,做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通过这种对比朗读,既能帮助学生体会诗歌的内涵,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对比的表达手法。‎ ‎2.交流感受深刻的词句 诗句中部分词句生动形象,朗读时通过关键字词想象画面,如“骑”“烂”“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等词句。‎ ‎3.体会情感 这首诗是著名诗人臧克家1949年在北京参加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纪念活动时所作,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献身的美好品质和高贵精神。在教学中,重点指导学生体会这种高尚品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1.预习提纲 ‎(1)课前收集、查阅了解与鲁迅相关的信息资料,并结合前面几篇课文的学习,了解鲁迅是个什么样的人。‎ ‎(2)初读诗歌,了解诗歌内容。‎ ‎2.多媒体课件 ‎3.课文录音视频 教学课时 ‎1课时。‎ 一、谈话导入,了解背景 ‎1.同学们,上课前老师带给大家一句名言:“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你们知道这是谁写的吗?(鲁迅)‎ ‎2.对于鲁迅,你对他都有哪些了解呢?‎ ‎3.同学们,鲁迅先生离开我们已经有83年了。83年的时间,岁月的风尘并没有把这个名字掩埋在历史深处,相反,他的名字随着时间的流逝更加光彩夺目。鲁迅先生身上有什么独特的魅力让他得到了这么多人这么持久的爱戴呢?从《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文章中同学们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这节课,我们再走进著名诗人臧克家先生在1949年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挥笔写下的经典诗篇《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4.介绍写作背景。‎ 课件出示:‎ ‎1949年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当时,全国各地人民第一次公开隆重地开展了各种纪念活动,现代著名诗人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人民的纪念活动,瞻仰了鲁迅故居,“对着这遗迹,回忆鲁迅的一生,”心里感慨万分,便于11月1日写了这首诗。此诗自发表以来,一直受到读者喜爱,广为流传。‎ 指名读背景介绍。‎ ‎【设计意图】‎ ‎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富有哲理且浅显易懂的名言,很容易勾起学生的好奇心。接着介绍鲁迅先生虽逝世的时间很长,但他的名字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更加光彩夺目,随即引起学生的好奇和思考,再顺理成章地引出本诗的创作背景,学生可以很快地融入课堂的学习中。‎ 二、初识文本,指导朗读 ‎(一)看视频,听课文录音,谈体会。‎ ‎1.看视频,听朗读录音。‎ 课件出示:‎ 听完录音,思考:你觉得朗读得怎么样?你从朗读中听出了什么?‎ ‎2.学生小组内交流听后感受。‎ ‎(二)生自由朗读,初步感知。‎ ‎1.教师强调:诗歌重朗读,要读出节奏、重音、语气、语调、情感等。‎ ‎2.思考:‎ ‎(1)作者在诗中以鲜明的态度写出了哪两种人?找出文中的诗句,用“_______”画出来。‎ ‎(2)诗人是怎样描述这两种人的?请找出相应的诗句,用“ ”画出来。‎ ‎3.根据你对诗歌的理解,自由朗读,读出作者对这两种人的爱与憎。‎ ‎4.指名学生朗读(可读自己喜欢的章节),其他学生评议。‎ ‎(三)再读诗歌。‎ ‎1.调整顺序让学生分两组对比读,并说一说从中读出了什么。‎ 课件出示:‎ 朗读要求:‎ ‎1.将每节诗的前两句连起来读。‎ ‎2.将每节诗的后两句连起来读。‎ ‎3.男女生分别交替朗读每节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 ‎2.学生评价朗读效果,多角度挖掘朗读的技巧。‎ ‎3.学生初读,自由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以及所蕴含的情感。‎ ‎4.通过自读自悟,发现诗歌本身的内容和写作特点。‎ ‎【设计意图】‎ 俗话说:“书读百遍,而义自见。”‎ 书读得多了,其中的意义也就显现出来了。学生只有经过反复朗读,方能理解其中的韵味,领悟诗中的含义和所要表达的主旨。本环节采用了多种方式的对比朗读,既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语感,也可以增强学生对诗歌内涵的领悟。‎ 三、探究发现,走进文本 小组合作议一议。‎ ‎1.通过多种方式的读,你发现了什么?‎ 课件出示:‎ 可以说说诗歌的思想内涵、诗歌的内容,可以品评诗歌的表现手法,也可以点评诗人的炼字艺术,还可以谈谈你认为难以理解的诗句等等。‎ 预设1:诗的第一部分作者开门见山,以两种对立阶级的人为代表,紧紧抓住参加鲁迅纪念活动后感触最深的两点,即鲁迅生为人民鞠躬尽瘁,死后人民怀念他,从对鲁迅虽死犹存的感受入手,提出了对“生”与“死”的不同的观点。第二部分从两种人对待人民的不同态度中,热情赞颂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伟大精神。第三部分从人民对两种人的不同态度中,抒发了作者及人民永远怀念鲁迅的深厚感情。‎ 预设2:采用对比手法,每一小节一反一正的对比,使正反两面人物对立得更为鲜明,从而达到突出主题的作用。‎ 预设3:诗歌赞颂了鲁迅鞠躬尽瘁,为人民服务的伟大精神。‎ ‎2.解析诗中重、难点词句。‎ ‎(1)对词语的理解。‎ ‎①“有的人”分别指哪些人呢?联系所学和实际生活,说一说,两个“有的人”,分别指哪两类人呢?‎ 预设:前一种人指坏人,如:小偷、强盗、骗子。后一种人指对社会有用的人,如:军人、警察、科学家。‎ 教师指导:每节诗的前两句都指反动派,他们虽然“活着”,但在老百姓的心目中是“行尸走肉”,他们欺压百姓,行为可耻。每节诗后两句都是指鲁迅以及像鲁迅这样的人,他们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赢得人民的尊敬和歌颂。‎ ‎②“活”:第一个“活”字充满了作者的鄙夷和轻蔑,第二个“活”字是作者对鲁迅伟大一生的充分肯定和赞扬。‎ ‎③“死”:第一个“死”字充满了作者的痛恨和咒骂,第二个“死”‎ 字表达了作者的惋惜和怀念之情。‎ ‎④“骑”字是什么意思呢?你能用“骑”字组词吗?‎ 预设:跨坐,兼跨两边的意思。骑马、骑手、骑术、骑兵。‎ ‎⑤“骑”字在诗中运用得很巧妙,你能说说其中的含义吗?‎ 指导:“骑”字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反动派欺压人民,作威作福的丑恶嘴脸。‎ ‎⑥“摔垮”:人民要推翻反动派,打倒反动派,把仇恨和力量凝聚在一个“摔”字上,“垮”作为结果,形象地表现了反动派的可耻而又必然的下场。‎ 文中还有很多这样的字词,请同学们找出来,小组交流,谈谈自己的理解。‎ ‎(2)对句子的理解。‎ 课件出示:‎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设疑:这两种人分别指谁?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答案。‎ 预设1:前一种人指的是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只是躯壳活着,虽生犹死,生命毫无价值。‎ 预设2:后一种人指的是一生为人民、甘愿做人民牛马的人,这种人虽生命不复存在了,但他们的思想、精神永驻人间。‎ 小结:这是全诗提纲挈领的小节,抓住它品读全文,就会事半功倍。‎ 课件出示:‎ 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啊,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预设1:一个“骑”字,深刻地揭露了反动派蛮横的形象和凶暴的本质。‎ 预设2:“啊,我多伟大!”刻画了反动派的外强中干、自我吹嘘的丑态,对反动派进行了有力的讽刺。‎ 预设3:对于鲁迅先生,则用“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俯下身子”把鲁迅先生的精神表达得多么充分,刻画了鲁迅崇高而感人的形象!‎ 课件出示:‎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预设:比喻鲁迅愿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革命事业。‎ 教师补充:鲁迅有一本散文诗集叫《野草》,他在《野草》的《题辞》里说:“‎ 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课件出示:‎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预设1:把名字刻入石头的人,是想流芳百世,实际上这种人活在世上,灵魂早已死去,名字早已臭名昭著。“刻入”一词,真是入木三分。‎ 预设2:反动派想留名“不朽”,但事实上,他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这里的一个“烂”字,既写出了反动派恶贯满盈,又表现了人民的心愿和力量。‎ 预设3:“青青的野草”则给人以无限生机、无限希望的感受和联想,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比崇拜和爱戴的深厚感情。‎ 预设4:“春风”“到处”“青青”这些感情色彩鲜明的词语,是作者对为人民奋斗一生的革命战士蓬勃生命力和不朽的精神的热烈歌颂。‎ ‎【设计意图】‎ 本诗语言浅显易懂,对比强烈,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朗读后,基本能领悟诗面意思。诗中有些词句蕴含着特殊的含义,此环节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挖掘诗歌中的深层含义,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领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3.教师引导,深入内容:‎ ‎(1)同学们对两类人物已有了自己鲜明的认识,让我们用一些词语送给这两种人。‎ 预设1:前一种人是“行尸走肉”;‎ 预设2:后一种人是“人民英雄”;‎ 预设3: 后一种人为了人民的利益鞠躬尽瘁,值得人们尊敬。‎ ‎(2)人们对这两种人又是怎样的态度呢?也请同学们用词语来概括。(请各小组就某一方面将词语板书在黑板上)‎ 预设关键词:唾弃、憎恨、踩踏(前一种人);尊敬、拥戴、敬佩(后一种人)。‎ ‎(3)学生讨论、合作、交流。‎ ‎(4)积极主动地用词语表达出来。‎ ‎(5)学生概括、补充。‎ ‎(6)在品读欣赏的过程中让学生领略诗歌的魅力。‎ ‎(7)提升对主题的认识。‎ 四、体会写法,深挖主题 ‎1.同学们请看,这首诗的题目是《有的人》,在题目下面还有一个副标题,为什么?‎ 预设:副标题是为了补充说明这首诗歌是为了纪念鲁迅先生而作的。‎ ‎2.根据你对诗句的理解,选择对应的词语。‎ 课件出示:‎ ‎1.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 )‎ ‎2.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 )‎ ‎3.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 A.我为人人,鞠躬尽瘁。‎ B.虽生犹死,行尸走肉。‎ C.虽死犹生,永垂不朽。‎ ‎3.作者这样对比来写有什么目的?‎ 预设:通过两种人的对比,更加鲜明地表达了作者对为了自己的私欲而践踏人民的人的憎恨之情,充分体现了诗人对像鲁迅一样为了人民的利益鞠躬尽瘁的人的敬佩之情。‎ ‎4.巩固理解诗文的内涵,进一步体会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 ‎【设计意图】‎ 语文教学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指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生的价值,树立高尚的人生观。此环节在学习中有意培养学生“美”的情操,明白为人民服务的人在人民中“永生”的道理,塑造自己美好的人生。‎ 五、拓展认识,升华情感 ‎1.谈一谈。‎ ‎(1)在历史或现实中,既有流芳百世的英雄,也有遗臭万年的奸臣,你能联系具体人物来谈谈自己的感想吗?‎ 预设:流芳百世的英雄人物:文天祥、戚继光、岳飞、孙中山。遗臭万年的奸臣:赵高、秦桧、和珅。‎ ‎(2)结合单元所学课文以及通过其他途径对鲁迅的了解,说说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 ‎(3)学生小组交流。‎ 预设1:鲁迅是一个非常勤奋的人。‎ 预设2:鲁迅是一个性格非常刚强的人。‎ 预设3:鲁迅是一个正义的、富有民族气节的、忧国忧民的人。‎ 教师总结:毛泽东曾这样评价鲁迅:“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同学们,让我们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有的人》,来缅怀这位伟大的英雄吧!‎ ‎2.补充相关名人名言。‎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 ‎3.学生齐读。‎ ‎4.拓展加强学生对人生价值的认识。‎ ‎5.推荐阅读鲁迅的诗歌集《野草》,了解更多关于鲁迅的故事。‎ ‎【设计意图】‎ 在语文教学中,语言的积累尤为重要。因此,本环节中安排学生积累摘抄自己喜欢的名人名言,能够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推荐学生阅读鲁迅的诗歌集《野草》,从课内到课外,让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有机结合。‎ 六、仿写诗歌,成就理想 引导:你在日常生活中曾有过对人生的思考吗?‎ ‎1.请联系生活感受,仿照本诗的对比手法,写一写你对人生的看法或是读了本诗后的感想。‎ ‎2.学生动笔写作。‎ ‎3.读写结合,体验人生的价值。‎ ‎4.写完后与同桌交流,互相评议。‎ ‎【设计意图】‎ 叶圣陶先生说过:“就学生而言,作文是各科学习的成绩、各项课外活动的经验,以及平时思想品德的综合表现。”可见写作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性。本文是一首现代诗歌,节奏明快,语言鲜明,对比强烈,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仿写是可以做到的,因而此环节设计学生仿写,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人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1.对比朗读,读中悟情。如何让学生领悟到课文的深刻内涵,受到触动?我想诗歌应通过诵读来领悟它的内涵。对比是这首诗的主要写法,诗的每一小节都使用对比的写法,每一节都是先反后正。这样,使正反两方面的形象更加鲜明,主题更突出。所以这节课我主要是通过对比朗读让学生感受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的行为以及他们的不同的结果,从而进一步去感受鲁迅先生的爱憎和人生理想。最后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说说怎样的人才是为人民的人,以及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该如何去做。‎ ‎2.反复朗读,升华情感。在朗读指导中我采取了多种形式进行对比朗读,如:每一小节前后两句话对比读;行为和结果的对比读;还有更加细化的第二小节第一句和第五小节第一句(以此类推)的对比读。两者相辅相成,使学生从课文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朗读时自然地表达出来,做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通过这种对比朗读,既能帮助学生体会诗歌的内涵,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对比的表达手法。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自然也得到了提升。这样以读代教,让学生在读中品味,读中感悟,好多学生甚至能当堂背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习作:有你,真好 ‎1.引导学生交流回顾与某人初次相见时的情景,也可交流与其相处后发生的事以及印象的转变,能写出与“你”有关的事情,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 ‎2.通过回忆,引导学生理清主次,学会把与“你”有关的具体事情的经过写清楚,善于捕捉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来突出人物特点。‎ ‎3.回顾单元所学,引导学生交流本组课文中表现人物的多种表达方式,体会用事例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并运用到习作中。‎ ‎4.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真正让习作练笔成为学生的生活需要。‎ 重点 学会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的方法。‎ 难点 学会用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形象的方法。‎ ‎1.写作目的 ‎(1)培养学生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的欲望。‎ ‎(2)能写与某人有关的具体事情,内容要具体,详略得当,感情要真实,条理清楚。‎ ‎2.写作内容 ‎(1)能围绕与“你”有关的具体事件系统地搜集、整理材料。(2)能进行初步的记叙、议论、抒情的综合训练,为升入中学打好基础。‎ ‎(3)能熟练运用常用的修改符号进行习作的互评互改。‎ ‎3.写作形式 综合练习;日常记录;命题或自由作文;.文章修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围绕与“你”有关的具体事件,系统地搜集、整理材料,抒发真实情感。‎ ‎2.通过抓读写联系,帮助学生初步掌握如何抓具体事例和抓人物特点写人的习作方法。‎ ‎3.领悟题意,学会自拟与众不同、耳目一新又能突出主题的作文题目。‎ 一、启发回忆,确定素材 为了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教师可采用“迂回”的方式向学生提出习作的要求,启发学生从回忆自己的生活入手,帮助确定写作的素材。‎ ‎1.启发谈话,唤醒学生记忆的表象。‎ 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经常和各种不同的人打交道:在这些人中,有你熟悉的人,有你喜欢的人,有你讨厌的人,有你敬佩的人……能不能把他(她)们介绍给老师呢?今天先介绍你最想要让老师了解的那一位。你所要介绍的这个人有哪些事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呢?‎ 课件出示:‎ ‎1.最想要介绍给老师的那个人。‎ ‎2.这个人给你印象最深的事情。(可以是多件事)‎ ‎2.小组互议,相互启发,确定习作题目。‎ ‎(1)教师组织学生分小组交流,让学生在互动中相互启发,并允许学生调换所要介绍的那个人。‎ ‎(2)启发学生根据自己所要介绍的人,自拟习作题目。‎ ‎(3)教授拟题思路和方法。‎ 课件出示:‎ ‎1.可按人物性格特点拟题。‎ ‎2.可按人物品质特点拟题。‎ ‎3.可按典型事例拟题。‎ ‎【设计意图】‎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此环节引导学生根据所要介绍人物的性格特点、品质特点和典型事例来确定习作素材和题目。‎ 二、读写联系,领悟写法 ‎1.启发学生从学过的写人的课文中领悟写法。‎ 同学们,我们学过的课文中,有不少是描写人物的,想一想:在这些课文中,哪些人物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1)同桌间交流印象最深的人物。‎ ‎(2)思考:这些人物为什么会给你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呢?‎ ‎(3)交流、探讨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手法。‎ 教师小结: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神态等描写来表现人物,不仅可以把人物写活,而且能够把事情写清楚、写具体,写得打动人心。‎ ‎2.引导学生从读过的优秀习作中领悟写法。‎ 引导学生回忆:同学们在课外读了许多有关介绍人物的优秀习作,想一想:哪些习作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你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篇向大家介绍一下。‎ 设疑:通过复习学过的课文和读过的优秀习作,你认为要介绍一个人物,必须注意哪几方面呢?‎ 学生小组交流讨论,教师指导明确:‎ 课件出示:‎ ‎1.要抓住具体的事写人,可以是“一人一事一品质”,可以是“一人多事一品质”,也可以是“一人多事多品质”。‎ ‎2.要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来反映人物的特点。‎ 三、范文赏析,编写提纲 ‎1.课件出示范文赏析:‎ 朋友,有你真好!‎ 在茫茫人海中看到你,是一种幸运;在大雨滂沱时遇见你,是一种幸福。感谢那一次生命的邂逅,让我们走在一起,走向光明和温暖……我不禁感叹:“有你真好!”【直接抒情,引出下文。】‎ 还记得那个下午,酷热的夏阳使人昏昏欲睡。我来到学校,趴在桌上,舔着干裂的嘴唇。【环境描写、动作描写,突出天气的炎热和“我”口干舌燥的状态,为下文做铺垫。】水——‎ 是的,早上放学时我的水壶掉在了路上,是你打来电话告诉我你捡到了它。我盼望着你的到来,让水滋润我如火的喉咙,滋润我的心。‎ 突然,一只手搭在了我的肩上,我回头,看见你灿烂的笑容:“糊涂虫!给,你的水壶。”我接过水壶,迫不及待地喝了一口——酸甜而清凉的味道在口中荡漾开来,冲淡了夏日的炎热和浮躁。“是柠檬水吗?”“嗯,我亲手为你泡的,好喝吗?”你的笑像一块冰糖,有着香甜的滋味。我也笑了:“好喝!”【语言、神态描写,展现了“你”的细心体贴、善解人意。】‎ 原来,友谊就是如此,它有着把白开水变成酸甜清凉的柠檬汁的神奇魔法。【巧用修辞,赞美友情。】‎ 夏日的雨敲响了放学的铃声。你说:“下雨了呀,我们一起走吧——用我的伞!”我们牵着手,一起走进了雨帘中。雨丝在那一把小伞上跳着轻快的舞蹈,唱着欢快的小曲。【拟人手法,抒发畅快心情。】小小的伞下,我和你的手紧紧相握,在小路上踏出小小的水花,说着学校发生的趣事。夏日的雨,让笑声更加欢畅,让两颗心紧紧相依。‎ 雨声小了,你的手一指,兴奋地叫道:“快看!”我顺着你指的方向看去——蓝宝石般的天空中,隐隐约约出现了一道彩虹,就像在梦中一样。我们停住了脚步,看得入了迷。我能感觉到,你的手握得更紧了。这时,你看向我,笑着,我也微笑着看向你。我仿佛看到,你的眼眸中,也有一道美丽的彩虹。【动作、语言描写,“兴奋地叫”“手一紧”“手握得更紧了”,写出“你”的可爱、真诚。】‎ 友谊的样子,也许就是美丽的彩虹。【把友谊比喻成美丽的彩虹,表达了“我”对这份友情的珍视和喜爱。】‎ 那绚烂的彩虹,是你的笑,是你我的友谊。感谢你的陪伴,你的笑容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中……我不禁感叹:“有你真好,友谊真好!”【再次抒发情感,与开头呼应。】‎ ‎2.交流写作方法,明确要求:‎ ‎(1)抒发真实情感,首尾呼应。‎ ‎(2)巧用修辞,流露真情实感。‎ ‎(3)通过具体的事情,运用动作、语言、神态、环境等描写突出人物特点。‎ ‎3.编写提纲,写好后可以同桌间互相交流,评议。‎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让学生将所学的作文技巧运用到作文中去。‎ ‎2.让学生发现自己作文的特点和长处,增强自信心,激发写作兴趣。‎ ‎3.让学生发现和借鉴其他同学作文的优点。‎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同学们都想把自己印象最深的那个人介绍给大家,但是,由于时间关系,老师来不及听同学们一个个来介绍。那么你们能将自己最想介绍的那个人写下来给老师看吗?现在我们开展一次竞赛,看谁写得既快又好。在起草前先构思一下,然后再起草,能在25分钟内完成初稿的同学可获得“耕耘奖”。(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快速表达的能力)‎ ‎1.学生独立构思起草,教师巡视,并对习作有困难的学生单独辅导。‎ ‎2.对在25分钟内完成习作初稿的同学授予“耕耘奖”。没有完成习作初稿的同学可以继续写,已经完成习作的同学可以尝试修改。‎ ‎3.指导修改,完善习作。‎ ‎(1)启发谈话:美玉是琢出来的,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习作初稿写好以后,通过自己的修改可以使文章锦上添花。你有信心把自己的习作初稿修改得更完美些吗?改得好的同学还可以获得本次习作的“百花奖”呢!‎ ‎(2)学生自改习作。先进行错别字和病句的常规修改。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对照“是否通过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特点”这一要求进行重点修改。‎ ‎(3)同桌或分小组相互传阅习作,与对方商讨需要修改的地方,然后根据对方提出的修改意见进行再次修改。‎ ‎(4)课堂交流。指名交流时,学生可以按“原来怎么写的——现在怎么修改的——为什么要这样修改”的顺序说说自己修改的过程和理由。‎ ‎(5)评议“百花奖”。先分小组评议,再进行全班评议。‎ 二、指导评赏,成就激励 ‎1.启发谈话,激发评赏的兴趣。‎ 启发谈话:当你手里抓一把沙土放在太阳光下一照,就会看到点点金光。同样,每个人的作文都有闪光之处,哪怕是写得不够理想的作文,也有一两句优美的句子或几个闪光的词语。‎ 你的习作通过几次修改,一定有许多成功之处。请你将自己习作中的成功之处读给同桌或小组里的同学听听,和他们一起分享你成功的欢乐。如果你认为自己全文写得好,就读全文;如果你觉得只有某一片段写得精彩,就读这个片段。对评赏得到优秀的同学,老师将授予“浪花奖”。‎ ‎2.示例评赏,启发自我评赏 教师先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习作或片段组织学生评赏,然后分组交流自评,畅谈习作收获,分享习作成功的乐趣。‎ ‎3.教师组织学生评议班级“浪花奖”。‎ ‎4.创建习作环境,激发习作兴趣。‎ ‎(1)将优秀习作或修改后有明显进步的习作装订成册,在班内(或学校同年级内)传阅。‎ ‎(2)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习作寄给远方的亲人。‎ ‎(3)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习作向学校广播站或学校画廊投稿。‎ ‎(4)将班级中的优秀习作推荐给少儿报刊发表。‎ ‎(5)当学生的优秀习作积累到一定的数量后,教师可鼓励学生编写自己的优秀习作集,真正让学生感受到作文是他们精神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启发回忆,寻找素材。本课时的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回忆,并思考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通过在班级内分享事情,从而对写作的目的和人物特点进行了深刻的了解划分,有助于构建写作框架。随后通过范文赏析,学生了解到习作的相关要求:抒发真实情感,首尾呼应;巧用修辞,流露真情实感;运用动作、语言、神态、环境等描写突出人物的特点。此环节,通过引导,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能动性以及学习的主动性,将课堂交还给学生,引起学生自主思考,对学生的习作有较好的作用。‎ ‎2.指导评赏,成就激励。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并习作,使学生产生习作兴趣。教学中还通过学生自己修改作文,小组内互相修改作文的形式,培养学生自主修改习作的能力。在班级内指导评赏作文,激发了学生的习作动机和兴趣。同时,学生在班级内朗读优秀片段和作文,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赞美,通过评奖激励的方式,让学生爱上习作,并乐于习作。‎ 语文园地 ‎1.积累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引导学生联系本单元的课文学习,在课内外阅读时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理解文章内容。‎ ‎2.能在积累中借助课题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并发现不同类型的文章题目的独特之处,进而适当修改自己的习作题目。‎ ‎3.通过对比想象,体会“饱经风霜”“深处”用在不同地方的别样画面,并将画面用文字表达出来。‎ ‎4.利用多媒体课件欣赏柳公权的“柳骨”,积累楷书书写要点,并多加练习,产生对书法的兴趣。‎ ‎5.借助资料理解名人名言,在名句积累中进一步了解鲁迅先生。‎ ‎1.交流平台 积累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引导学生联系本单元的课文学习,在课内外阅读时,要注意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理解文章内容。‎ ‎2.语句段运用 通过对比,想象画面,学会表达;欣赏各类题目,领悟题目的妙处;学以致用,修改自己的习作。‎ ‎3.书写提示、日积月累 ‎“书写提示”中的《玄秘塔碑》(局部)是柳公权楷书代表作之一,对其书法的欣赏有利于学生积累书写楷书的方法,并产生对书法的兴趣。“日积月累”节选了四句鲁迅先生的名言,通过朗读练习和交流,体会名言的深刻含义,在名句积累中进一步了解鲁迅先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在学习课文后,交流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2.引导学生发现不同类型的文章题目的独特之处,进而适当修改自己的习作题目。‎ ‎3.通过对比想象,体会“饱经风霜”“深处”用在不同地方的别样画面,并将画面用文字表达出来。‎ 一、游戏导入趣味多,此曲只应天上有 ‎1.分类游戏。‎ 师:我们学过非常多的课文,但同学们还记得这些课文讲的主要内容吗?今天,我们做一个关于课文的游戏,请同学们将课文进行分类。‎ 课件出示分类游戏:‎ 课件出示:‎ 人物 动物 有趣 历史 白鹅 陶罐与铁罐 少年闰土 猫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草虫的村落 开国大典 母鸡 草船借箭 去年的树 ‎【设计意图】‎ 成功的课堂应是一幅慢慢展开的画卷,师生共同执笔,添光加彩。游戏导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师生置于一个平等的学习氛围中,更有利于学生大胆交流。‎ ‎2.引出新课。‎ 师:同学们能够如此正确的将课文分类,是因为我们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知道了课文写的是什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你们都是用什么方法来理解课文内容的。‎ 二、方法积累活运用,为有源头活水来 ‎1.如何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预设:‎ 生1:先了解每个部分主要讲的是什么,再把各个部分的主要意思连起来,就能把握主要内容,如《小英雄雨来》。‎ 生2:关注文章的题目,就能知道文章的主要内容了,就像《观潮》一课一样。‎ 生3:还可以抓关键语句,比如《乡下人家》一文写了“乡下人家,不论什么季节,不论什么时候,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从这里,我知道了这篇文章就是写乡下人家的独特、迷人的。‎ 生4:还可以结合写作背景,我们这个单元学习的鲁迅先生的文章,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就能读出鲁迅先生对黑暗社会的憎恨。‎ ‎……‎ ‎2.小结。‎ ‎(1)师:的确,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非常多,同学们非常善于积累,这些方法的积累可以更好地服务于阅读和习作。在今后的课内外阅读中,我们要灵活运用这些方法理解文章内容,掌握作者表达的情感。‎ ‎(2)过渡:有些同学谈到,只要看到课题就可以知道作者的写作方向,这就是文章的眼睛。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这些眼睛中,体会它们的独特之处。‎ ‎【设计意图】‎ 裴斯泰洛齐很重视“知识与知识的运用”。教师教授的方法最终是要让学生自己掌握,并在日常实践中灵活运用。多种方法的掌握能让学生在阅读的海洋中遨游,在习作中才会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注入。‎ 三、课文多样题目新,绝知此事要躬行 ‎1.男生读第一组题目,女生读第一组题目上小气泡里的内容。‎ 课件出示第一组内容:‎ 课件出示:‎ 少年闰土 狼牙山五壮士 军神 ‎(1)师:第一组题目分别写的是一篇怎样的文章,大家还记得吗?‎ 预设:‎ 生:《少年闰土》写了鲁迅先生与闰土儿时的几件趣事;《狼牙山五壮士》写了五位革命战士为了革命事业在狼牙山英勇牺牲的故事。‎ ‎(2)师:所以,这些文章都是用——(生齐说)主要人物作题目。‎ ‎(3)师:这是第一组课题的特点,同时这也是我们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一个小技巧,此类文章,只要看到题目,就可以知道文章有哪些主要人物。同学们还知道哪些文章的课题也具有这样的特点呢?‎ 预设:‎ 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晏子使楚》《扁鹊治病》……‎ ‎2.课件出示第四组课题。‎ 过渡:文章除了用主要人物作题目,还有更有趣的题目。‎ 课件出示:‎ 在牛肚子里旅行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 ‎(1)全班齐读此组课题。‎ ‎(2)你认为这组课题有趣吗?为什么?‎ ‎《在牛肚子里旅行》用旅行的地点作题目,《“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用父母对作者写的诗的观点为题;《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用文中人物的性格作题目。‎ ‎3.学法迁移。‎ 过渡:我们掌握了两种不同类型的题目,那你能说说下面这两组课题的特点吗?‎ 课件出示:‎ ‎1.竹节人 桥 芦花鞋 ‎2.开国大典 “诺曼底”号遇难记 草船借箭 ‎(1)学生相互交流讨论,归纳两组课题的特点。‎ ‎(2)交流。‎ 预设:‎ 生:第一组是用文章的重要事物作题目;第二组课题非常大气,都是历史上的大事。‎ ‎4.师总结。‎ 看看这些题目,再回想我们曾经写过的作文题目,是不是太粗糙了呢?希望同学们将今天学习到的课题类型运用在自己的作文题目中,让自己的作文更加生动。‎ ‎【设计意图】‎ 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眼睛,不同的眼睛具有不同的特点,如何写好这个眼睛,就要学生自己体会。因此,在此部分教学中,采取“先扶后放”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把握不同题目的特点。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让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题目,将知识运用于实际,又从实际上寻得真知。‎ 四、词语意境展画面,千树万树梨花开 ‎1.过渡:不同的题目也有不一样的风景,同一个词语用在不同的地方也会构成不同的画面,请同学们读读下面的词语,说一说,你想到了什么?‎ 课件出示:‎ 饱经风霜的脸 饱经风霜的老屋 饱经风霜的大树 ‎2.生交流。‎ 预设:‎ 生1:读到“饱经风霜的脸”时,我仿佛看到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里车夫的脸,那张脸因风吹日晒,因食不果腹,因遭受社会压迫,变得黑漆漆的,满是皱纹沟壑,刻画着岁月的年轮,反映着当时社会的黑暗。‎ 生2:当“饱经风霜的老屋”出现在眼前时,我想到了《总也不会倒的老屋》。课文中的老屋因为时间的磨砺,如今摇摇欲坠,那是年龄的展现,是岁月的沉淀。‎ 生3:“饱经风霜的大树”让我联想到了《去年的树》的另一种结局,那棵树坚守着与鸟儿的约定,面对伐木工,顽强抵抗;面对风吹雨打,勇敢生长;面对电闪雷鸣,拼搏向上。这是一棵饱经风霜的树,也是一棵勇敢、坚强的树。‎ ‎3.师小结。‎ ‎(1)在“饱经风霜”一词中,老师带领同学们看了三张不同的图片。在我们平时的写作中是不是也可以斟酌词句呢?将最合适的词语,最想表达的画面用文字记录下来。‎ ‎(2)布置作业。‎ 师:老师这还有一组词语,请同学们选择一个你最有感觉的词语,将它带给你的画面用一段话写下来,记录下这美丽动人的场景。‎ 课件出示:‎ 树林的深处 秋天的深处 心灵的深处 ‎【设计意图】‎ 学生是一部正在撰写的书,一幅正待着色的画,一首正在谱写的曲。面对同一个问题,学生的回答会千差万别。在词语给予不同画面的教学上,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让学生自己想、自己说,最后再通过“写”来提高写作水平。‎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欣赏柳公权的“柳骨”,并产生对书法的兴趣。‎ ‎2.积累名人名言,在名句积累中进一步了解鲁迅先生。‎ 一、复习旧知引新课,诗非易作须勤读 ‎1.检查作业。‎ ‎(1)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写作的多种方法,还在运用中“看”了几张美丽的图片。大家将剩下的图片变成文字了吗?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2)指名学生,将其作业放在实物展示台中展示。‎ 预设:‎ 生1:“树林的深处”——在一片静谧的树林中,葱葱茏茏的枝叶遮住了刺眼的阳光,只有斑斑驳驳的日影照耀在地面的黄叶上。“吱——”一声虫鸣打破了这片寂静,显得这片树林更加幽静了。‎ 生2:“秋天的深处”——“一场秋雨一场寒”,几场秋雨过后,校园里的绿色越来越少了,树叶几乎都投入了大地妈妈的怀抱,偶尔还有几片叶子不忍离开大树的关怀,在枝头随风摇摆。同学们早已穿上棉衣,打招呼时空中多了几团白雾,操场上嬉戏的同学少了,教室里,依然一片欢声笑语。‎ 生3:“心灵的深处”——昨晚,我睡得很晚,早上强行被妈妈从被窝中拽起,带着朦胧的双眼坐上公交车。隐约中,我看见一位老奶奶站在我的身旁,但我实在太困了,不愿忍受站立的颠簸。于是,没有给老奶奶让座。突然,司机一个急刹车,老奶奶站得不稳跌倒了,我赶紧扶起老奶奶坐在我的位子上。同时,我感到很惭愧,如果我早一点让座,老奶奶一定不会摔跤。这是我心灵深处发出的谴责。‎ ‎2.导入新课。‎ 同学们写得可真好,一个简单的词语,却给了我们一幅幅别样的画面。但是老师发现,许多同学本子上的画面可不怎么美。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大书法家柳公权的作品,看看他是怎样让自己的“本子”变得美不胜收的。‎ ‎【设计意图】‎ 通过复习旧知导入新课,虽没有音乐之动听,也没有图片的精美,但对上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了巩固。利用实物展示台,展示学生的作业,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不会写作的学生借鉴他人写作手法,又为下一环节的“书写提示”做了铺垫。‎ 二、楷体书法养心性,偷得浮生半日闲 ‎1.欣赏书法:课件出示柳公权《玄秘塔碑》(局部)。‎ ‎2.书法家介绍:‎ 柳公权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他的楷书用笔方圆并施,点画棱角分明,结构精妙。人们常说的“颜筋柳骨”之“柳骨”,即形容其书法瘦硬挺拔,骨力遒劲。《玄秘塔碑》是其楷书代表作之一。‎ 课件出示:‎ 柳公权(778—865),字诚悬,汉族,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人。唐朝中期著名书法家、诗人,兵部尚书柳公绰之弟。‎ 柳公权的书法以楷书著称,初学王羲之,后来遍观唐代名家书法,吸取了颜真卿、欧阳询之长,融汇新意,自创独树一帜的“柳体”,以骨力劲健见长,后世有“颜筋柳骨”的美誉。与颜真卿齐名,人称“颜柳”,又与欧阳询、颜真卿、赵孟頫并称“楷书四大家”。传世碑刻有《金刚经刻石》《玄秘塔碑》《冯宿碑》等,行、草书有《伏审帖》《十六日帖》《辱向帖》等,另有墨迹《蒙诏帖》《王献之送梨帖跋》传世。柳公权亦工诗,《全唐诗》存其诗五首,《全唐诗外编》存诗一首。‎ ‎3.书写总结。‎ ‎(1)同学们根据刚刚欣赏的名家作品,结合柳公权的介绍,说一说我们在写楷体字时要注意什么?‎ 预设:‎ 生:要方圆并施,棱角分明。也就是一笔一画写清楚。‎ ‎(2)这是写字时的笔画技巧,还有其他需要注意的吗?可以结合我们平时的写字经验说一说。‎ 预设:‎ 生:要注意坐姿,头正、身平、肩开、足安。还要注意写字的距离,身体距桌子一拳,手距离笔尖一寸,眼睛距纸面一尺远。‎ ‎(3)总结得非常到位,但光说不练假把式,请拿出你的笔和纸,展示你的书法吧。‎ ‎【设计意图】‎ 从教学实际出发,将课件作为学生与知识交流的工具,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写字注意事项,规范学生书写习惯。“三个一”的提醒及时必要,它培养的是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体现的是最基本的人文关怀。‎ 三、日积月累育真知,梅花香自苦寒来 ‎1.积累名人名言。‎ ‎(1)请同学们将“日积月累”中鲁迅先生的名人名言用正楷字一笔一画的抄写在摘抄本上。‎ 课件出示:‎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鲁迅《答客诮》‎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故乡》‎ 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鲁迅《学界的三魂》‎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2)给时间让学生抄写,师结合学生总结的书写提示相机指导学生书写,并相机讲解难写字。‎ 预设:‎ ‎①“豪杰”不可写作“毫杰”。‎ ‎②注意“魂”字的书写。‎ ‎③注意“脊”的笔画顺序。‎ ‎2.展示名人名言。‎ ‎(1)将书写工整的学生的字放在实物展示台上展示,给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 师:希望同学们都可以写出这样漂亮的字。‎ ‎(2)齐读名人名言。‎ 师:请同学们大声地齐读“日积月累”中的内容。‎ ‎(3)纠正读音。‎ 预设:‎ ‎“舍身”读作“shě shēn”;‎ ‎“脊梁”读作“jǐ liáng”。‎ ‎3.感悟名人名言。‎ ‎(1)这些名言都是出自谁的笔下?‎ 预设:‎ 生:鲁迅先生。‎ ‎(2)你最喜欢哪一句?结合预习,分析它的含义。‎ 预设:‎ 生1:我最喜欢“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这一句不仅是鲁迅回答别人对他爱孩子的讥讽,表现他对孩子深厚的感情,而且可以看作是鲁迅对革命后代的殷切期望。‎ 生2:我喜欢“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一句,谁也不能断定一种理想能不能最终得到实现,关键在于有没有人去追求。有人去追求,有更多的人去追求,就有希望,哪怕前方没有道路,我们也能开创出一条道路。‎ 生3:我最喜欢“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中国与中华民族是一体的。中国想要发展,前提是中华民族的发展。而最能代表一个民族的就是他的民族精神和文化,这就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就是民族魂。只有民族魂发扬起来,民族才能站立起来,国家才能发展。‎ 生:我最喜欢“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这句话。其中的省略号表示还有很多,比如舍己为国的人,奉献终身的人,这些人为中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中国的脊梁。‎ ‎(3)师小结。‎ 通过这些名言,我们对鲁迅先生的了解似乎更进了一步,对鲁迅先生的崇敬之情也更多了几分。‎ ‎4.积累名人名言。‎ 师:请同学试着背诵鲁迅先生的名言,在文句中继续体会鲁迅先生的高尚品格,在背诵中大声表达出我们的崇敬之意。‎ ‎【设计意图】‎ ‎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没有前期学习课文的认真,资料收集的完整,如何能收获这名言中的人生哲学?此环节的设计以抄写进入,既复习了上一节的学习内容,又积累了鲁迅先生的名言,最后在背诵声中走出,达到了情感的升华。‎ ‎1.游戏激趣,实践出真知。“语文园地”的教学过程中,我先采用游戏激趣的方式,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进入课堂学习中。随后通过对课文题目的分析,逐步让学生体会,通过题目理解文章主要内容和主要人物。同时,通过趣味训练,学生学习了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拟题的写作技巧,使文章显得生动有趣,引人入胜。在此部分教学中,我采取“先扶后放”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把握不同题目的特点。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让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题目,将知识运用于实际,又从实际上寻得真知。‎ ‎2.以笔写心,培养情操。本课时的教学过程中,我先让学生欣赏柳公权的书法,随后引导学生自己尝试书写,并展示优秀的书法作品,不仅激起学生的书写兴趣,还对学生进行榜样的激励作用。随后通过对课文的回顾,引导学生了解关于鲁迅先生的名言警句,品析名言,感悟情感。此环节以抄写进入,既复习了上一节的学习内容,又积累了鲁迅先生的名言,最后在背诵声中走出,达到了情感的升华。‎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