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8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比的意义 冀教版 (2)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冀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11—12页。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比的意义,会正确读写比。 2、记住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正确求比值。 3、理解并掌握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明确比的后项不能为零的道理。 4、通过看书自学和小组讨论,激发合作意识,培养学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与自主学习的能力,并能运用新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5、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独立思考和大胆质疑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比的意义及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学会用比表示两数之间的关系,理解比、分数、除法的区别。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铺垫引导,诱发生成。 1、除不尽的用分数表示。 3÷4=( ) 5÷9=( ) 2÷7=( ) 5÷13=( ) (设计意图:“温故引新”既可以使学生巩固旧知识,又能调动其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在这里出示的复习题是要引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参与到新知的探究过程中去。) 2、根据情境写除法算式。 师:同学们,谁愿意告诉老师你们今年多大了?(学生回答) 师:大多数同学都是13岁,如果老师今年39岁。(板书:同学年龄 13 老师年龄 39) 师:你能根据老师年龄和同学年龄这两个信息,提一个用除法来解决的数学问题吗? 生1:老师的年龄是同学年龄的几倍? 师:怎样列式? 生2:39÷13(板书) 生3:同学的年龄是老师年龄的几分之几? 师:又该怎样列式? 生4:13÷39(板书) 3、揭示课题,引出比。 师:上面的两个问题都是用除法算式来表示两种数量的关系的。其实这种两数相除的关系我们数学上还有一种新的表示形式,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研究的新内容比。(板书课题:比) 师:关于“比”,你们想知道什么呢? 生1:什么是比? 生2:谁和谁比? 生3:怎么比? …… 师:同学们很会动脑筋,现在我们来共同研究这些问题。 (设计意图:问题情境的创设应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贴近学生的认知背景。设计形象直观而又蕴含开放性的问题情境,有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他们积极主动地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提出问题,从而因势利导,引入新课。) 二、自主体验,合作探究。 (一)教学比的意义 1、感知比的意义。 师:请同学们看课本第11-12页,完成活动(一): (1)每1千克水泥和3千克沙子的关系或3千克沙子和1千克水泥的关系还可以怎么表示?(2)你们有什么发现?(课件出示例1。) 学生汇报。 生1: 1千克水泥和3千克沙子的关系可以表示为1:3,读作:1比3。 生2: 3千克沙子和1千克水泥的关系可以表示为3:1,读作:3比1。 生3:我发现像1:3、3:1这样的表示方法,叫做比。“:”是比号。 师:都是比较1千克水泥和3千克沙子,为什么有人说成1:3也有人说成3:1呢?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4: 1比3是1千克水泥和3千克沙子的比,3比1是3千克沙子和1千克水泥的比。 生5:我觉得谁和谁比,谁在前、谁在后的顺序不能颠倒。 师:讲得好。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的例子,比如:“一辆汽车2小时行90千米,另一辆汽车3小时行120千米,哪一辆车开得快?”我们不能只看路程,也不能只看时间,而应该思考路程与时间的比。路程与时间的比就是速度。 (设计意图:针对学生缺乏“比”的感性认识,选取实例引导学生读书感悟,使学生初步感知了比的意义,并且注意到和初中物理知识的衔接。) 2、概括比的意义。 师:你们说什么叫做比呢?通过看课本,书上已经有了说明。 生1:两个数相除又可以叫做这两个数的比。 师:你认为这句话里哪个词是最重要的? 师:正如大家所说,两个数相除又叫做这两个数的比。这就是比的意义。(板书:的意义)齐读课题。 师:根据比的意义,能不能把刚才的除法算式改写成比呢? 39÷13=39:13(板书:39:13)把13÷39改写成比的形式13:39(板书:13:39)。 师:39:13与13:39这两个比有什么区别? 生2:它们的意义不一样,39:13表示老师年龄与同学年龄的比, 13:39是同学年龄与老师年龄的比。 师:用比来表示两个数量关系的时候,我们一定要说清楚是谁和谁的比。谁在前,谁在后,不能颠倒位置,否则,比表示的具体意义就变了。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事例的学习,使学生由形象感知过渡到建立表象,进而抽象概括出“比的意义”。通过引导,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重视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突出了教学重点。) 3、练习。 课件出示例2。 说说白色涂料和蓝色涂料的质量有什么关系呢? 白色涂料和蓝色涂料质量的比是( )。蓝色涂料和白色涂料质量的比是( )。 (设计意图:这是一组基本练习,根据需要把例题也安排在了这里,旨在强化学生对比的意义的初步理解。) (二)、教学比的各部分名称、求比值的方法,及比与分数、除法的联系。 1、看书自学课本12页中间部分内容,完成活动(二)。 (1)、比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 (2)、怎么求比值? (3)、比与分数、除法之间有什么联系? (4)、比的后项能不能为0?为什么? (设计意图:自学也是学生获取知识、探索研究、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根据高年级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适当安排学生看书自学是非常有必要的。学生通过研究、探索和小组讨论,学习与掌握关于“比”的其他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精神。) 2、汇报交流。 (1)、以老师的年龄与同学的年龄之比(39:13)为例,说明比的各部分名称。 生1:中间的“:”是比号,比号前面的39是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13是比的后项。 生2:两个数相除的结果,叫做比值。 师:说出下面每个比的前项和后项,并求出比值。 14:21 5:9 0.8:4 50:25 师:比值通常是什么数? 生3:比值可以是分数,也可以是小数,有时还可能是整数。 (设计意图:比值的讨论,加深了学生对比值意义的理解,深化了“比”和“比值”的区别。) (2)、探究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 师:你们觉得比与分数、除法之间有关系吗? 生4:我觉得比与分数、除法之间有关系。 师:请同学们观察下表,并各自填写。(学生在纸上填写)(课件出示空表) 小组讨论后根据学生交流汇报填写下表:(课件出示填好的表) 联系 区别 比 前 项 :(比号) 后项 比 值 一种关系 除法 被除数 ÷(除号) 除数 商 一种运算 分数 分 子 —(分数线) 分母 分数值 一个数 (设计意图:此环节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发挥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优越性,采用小组讨论学习、自学的方法,让他们交流、汇报,实现由模糊到清晰的过程,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真正感悟出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这也是让学生充分展现自己思维的过程。最后把三者联系填在表格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表格的出现使这三者的联系与区别显而可见。) (3)、讨论比的后项能不能为0。 生5:比的后项不能为0,因为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数,除法中除数不能为0。 生6:比的后项相当于分数的分母,因为分数的分母不能为0,所以比的后项也不能为0。 (设计意图:把“比的后项不能为0”这一知识点后移,这样可以使学生利用原有知识,从“比与分数”、“比与除法”两个角度的联系分别证明“比的后项不能为0”,加深了学生对“比的后项不能为0”这一知识点的理解。) 三、多层练习,拓展延伸。 1、看图填空。(课件出示) 2、生活中的比,人体中有趣的比。(课件出示) 人的身高与双臂平伸长度的比大约是1:1;将拳头翻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的长度的比大约是1:1;人的脚长与身高的比大约是1:7;身高与胸围长度的比大约是2:1;人的体重与血液重量之比大约为13∶1。 读后,说说感受。 3、拓展练习:福尔摩斯侦探术 (课件出示) 犯罪现场有一个脚印,这个脚印是30厘米,你能根据“人的脚长与身高的比大约是1: 7” 估计出犯罪嫌疑人的身高吗? (设计意图:思维拓展题的出现既帮助学生加深了对比的意义的理解,又积累了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大大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数学思考能力。而且还给学生增加了乐趣,特别是培养了学生辨析能力,使学生感到比在生活中处处可见,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 四、课堂总结,有序梳理。 请同学们想想这节课有什么收获?把你的收获说给你的同桌听,如果还有什么疑问,告诉老师,我们一起来解决。 (设计意图:在最后的总结中,重点让学生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有序地梳理。使每个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学习的成功和喜悦。) 五、作业设计,加强巩固。 完成教材练一练第1、2题。 板书设计: 比的意义 老师年龄 同学年龄 39 13 39÷13 =39:13 13÷39 =13 :39 39 : 13 = 3 前项 比号 后项 比值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