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河南省八市重点高中联盟2020届高三9月“领军考试”理综(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河南省八市重点高中联盟2020届高三9月“领军考试”理综(解析版)

河南省八市重点高中联盟2020届高三9月“领军考试”理综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细胞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线粒体可为颤藻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B. 叶绿体是生产者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C. 中心体与洋葱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 D. 染色质是细胞核内行使遗传功能的结构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原核生物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 ‎2、中心体主要存在于动物和低等植物中,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 ‎3、自养型生物包括光合自养型和化能合成自养型;‎ ‎4、染色质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 ‎【详解】A、颤藻是原核生物,细胞中无线粒体,A错误;‎ B、生产者可能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也可能通过化能合成作用制造有机物,进行光合作用的生产者不都含有叶绿体,B错误;‎ C、洋葱为高等植物,细胞中无中心体,C错误;‎ D、细胞内的遗传物质是DNA,在细胞核内是以染色质的形式存在的,染色质是细胞核内行使遗传功能的结构,D正确。‎ 故选D。‎ ‎2.利用水培法将番茄幼苗培养在含有Ca2+、Mg2+、SiO44-的培养液中,一段时间后,发现幼苗出现萎蔫现象,分析培养液中各种无机盐离子浓度的变化,结果如图所示。对上述现象进行分析,能得出的结论是 A. 无机盐必须溶解在水中才能被细胞吸收 B. 幼苗细胞以主动运输的方式吸收无机盐 C. 幼苗细胞对无机盐离子的吸收具有选择性 D. 无机盐的吸收会导致细胞失水而出现萎蔫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主要考查理解能力和实验与探究能力。‎ ‎【详解】根据图示结果可知,Ca2+、Mg2+、SiO44-实验结束时的浓度与初始浓度相比变化量不同,说明幼苗细胞对无机盐离子的吸收具有选择性,但无机盐以何种形式和方式被幼苗细胞吸收,不能从实验结果分析出来。幼苗出现萎蔫现象是因为幼苗细胞的细胞液浓度低于外界溶液,细胞失水导致,ABD错误,C正确,故选C。‎ ‎3.在适宜条件下,癌细胞能够迅速生长、分裂,无限增殖。在癌细胞增殖过程中,细胞内不会发生 A. 膜蛋白的合成与加工 B. 染色体的联会与分离 C. 核膜的消失与重建 D. 细胞相对表面积的减小 ‎【答案】B ‎【解析】‎ ‎【分析】‎ 癌细胞是指受到致癌因子的作用,细胞中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变成不受机体控制的、连续进行分裂的恶性增殖细胞。细胞癌变的原因包括外因和内因,外因是各种致癌因子,内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癌细胞的特征:能够无限增殖;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细胞表面发生变化;细胞膜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 ‎【详解】A、在分裂间期,癌细胞内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合成的蛋白质有DNA复制需要的酶、组成染色体的蛋白质,形成纺锤体的蛋白质、膜蛋白等,A错误;‎ B、染色体的联会发生在减数分裂中,B正确;‎ C、在分裂期,细胞内核膜、核仁周期性的消失与重建,C错误;‎ D、细胞有适度生长,体积有所增大,细胞相对表面积减小,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癌细胞的有丝分裂增殖方式,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理解染色体的分离和联会发生在减数分裂中。‎ ‎4.餐后或一次性摄入较多的糖,血糖浓度的暂时升高会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使其分泌胰岛素:也会引起下丘脑的兴奋,通过传出神经作用于多种内分泌腺,最终使血糖浓度保持相对稳定。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参与血糖浓度的调节方式有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 B. 兴奋在传出神经元和内分泌腺间通过突触传递信息 C. 胰岛素分泌增加会降低组织细胞转运葡萄糖的速率 D. 胰岛B细胞接受信号分子有高血糖浓度、神经递质等 ‎【答案】C ‎【解析】‎ ‎【分析】‎ ‎1、依据题干信息“血糖浓度的暂时升高会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使其分泌胰岛素”,这属于体液调节,“也会引起下丘脑的兴奋,通过传出神经作用于多种内分泌腺,最终使血糖浓度保持相对稳定”,这属于神经调节,因此血糖浓度的调节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 ‎2、胰岛素能加速组织细胞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使血糖浓度降低。‎ ‎【详解】A、血糖浓度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使其分泌胰岛素,同时也受下丘脑神经中枢的控制,可见血糖浓度的调节方式有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A正确;‎ B、效应器包括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兴奋在传出神经元和内分泌腺间通过突触传递信息,B正确;‎ C、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胰岛素可使组织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载体的数量増加,从而提高转运葡萄糖的速率,C错误;‎ D、血糖浓度和神经递质都可作用于胰岛B细胞,可见胰岛B细胞接受的信号分子有高血糖浓度、神经递质等,D正确。‎ 故选C。‎ ‎5.物理因素或化学因素能诱发基因突变,从而改变生物的某些性状。下列过程及处理结果最可能与基因突变有关的是( )‎ A. 用X射线处理青霉菌后,获得青霉素产量很高的菌株 B. 用缺镁的“完全培养液”培养幼苗,幼苗叶片失绿变黄 C. 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处理未授粉的番茄雌蕊,获得无子果实 D. 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水稻单倍体幼苗,获得可育植株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基因突变特征和原因,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导致基因突变的外因有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生物因素。‎ ‎【详解】A、用X射线处理青霉菌,可诱发青霉菌产生基因突变,进而获得青霉素产量很高的菌株,A正确;‎ B、用缺镁的“完全培养液”培养幼苗,幼苗叶片因为缺镁不能合成叶绿素而失绿变黄,不属于基因突变,B错误;‎ C、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处理未授粉的番茄雌蕊,生长素促进子房发育为果实,属于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不属于基因突变,C错误;‎ D、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水稻单倍体幼苗,可诱导单倍体幼苗细胞染色体数目加倍,获得可育植株,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D错误。‎ 故选A。‎ ‎6.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总和称作种群,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种群具有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数量特征 B. 突变和自然选择会使种群基因库发生改变 C. 种间关系和群落的演替可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 D. 种群是群落的组成单位,具有垂直和水平结构 ‎【答案】D ‎【解析】‎ ‎【分析】‎ 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性别比例直接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年龄组成预测种群密度变化。‎ ‎【详解】A、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性别比例和年龄组成是种群的数量特征,A正确;‎ B、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会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改变种群基因库,B正确;‎ C、种间关系可影响相关生物的数量,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会发生改变,C正确;‎ D、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群落具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D错误。‎ 故选D。‎ ‎7.植物的生长发育需要根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各种矿质元素。科学实验发现土壤中缺磷,会导致植株矮小,叶色暗绿。回答下列问题:‎ ‎(1)土壤中的磷元素进入植物根尖成熟区细胞的方式为________。‎ ‎(2)某学者认为:植株叶色暗绿是缺磷造成类胡萝卜素缺乏所致。请以正常生长的菠菜幼苗为实验材料,提供完全培养液、仅缺磷的完全培养液、无水乙醇、SiO2、CaCO3、层析液等,设计实验确定该学者的观点是否正确。要求简要写出实验思路、__________预期结果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主动运输 (2). 实验思路:‎ 取正常生长的菠菜幼苗均分为甲、乙两组,分别用等量的完全培养液、仅缺磷的完全培养液,置于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到两组菠菜幼苗叶片出现颜色差异为止。分别从甲、乙两组中选取等量叶片,用无水乙醇提取叶片色素,用纸层析法分离色素,观察比较甲、乙两组色素带中类胡萝卜素色素带的宽度。 (3). (评分细则:研究对象:正常生长的菠菜幼苗;对照组和实验组:等量的完全培养液,仅缺磷的完全培养液;培养结果:培养到两组菠菜幼苗叶片出现颜色差异为止:提取和分离:无水乙醇提取叶片色素,纸层析法分离色素;观察因变量:观察比较甲、乙两组色素带中类胡萝卜素色素带的宽度 预期结果及结论:‎ ‎①甲、乙两组类胡萝卜素色素带宽度一致,则说明植株叶色暗绿不是缺磷造成类胡萝卜素缺乏所致。‎ ‎②若甲组比乙组类胡萝卜素色素带宽度大(或乙组缺少类胡萝卜素色素带),则说明植株叶色暗绿是缺磷造成类胡萝卜素缺乏所致。‎ ‎【解析】‎ ‎【分析】‎ 依据题干信息,本实验是探究“叶色暗绿是否是因为缺磷造成类胡萝卜素缺乏所致”,所在实验设计时一定要有对照实验,才能说明问题。在设计实验的时候,要注意单一变量的原则,也就是要排除无关因素对实验结果造成的影响,比如植物的长势、温度等一些无关条件。‎ ‎【详解】(1)植物细胞吸收矿质元素或无机盐离子的方式为主动运输。‎ ‎(2)根据题干信息,实验探究的目的是植株叶色暗绿是否缺磷造成类胡萝卜素缺乏所致。为了控制单一变量原则,具体实验思路为:取正常生长的菠菜幼苗均分为甲、乙两组,甲组用等量的完全培养液,乙组用仅缺磷的完全培养液,均置于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到两组菠菜幼苗叶片出现颜色差异为止。分别从甲、乙两组中选取等量叶片,用无水乙醇提取叶片色素,用纸层析法分离色素,观察比较甲、乙两组色素带中类胡萝卜素色素带的宽度。若甲、乙两组类胡萝卜素色素带宽度一致,则说明植株叶色暗绿不是缺磷造成类胡萝卜素缺乏所致;若甲组比乙组类胡萝卜素色素带宽度大(或乙组缺少类胡萝卜素色素带),则说明植株叶色暗绿是缺磷造成类胡萝卜素缺乏所致。‎ ‎【点睛】阅读题干可知,本题以实验探究为依托考查磷元素与类胡萝卜素关系,先分析题干找出实验目的和原理,根据实验目的和提供的实验材料实际并完善实验过程,对实验结果进行预期获取结论。‎ ‎8.为探究甲状腺激素的作用,某同学用麻醉后的实验兔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进行实验。实验内容如下:‎ a. 分别测量并记录甲、乙单位时间内呼吸放CO2的量。‎ b. 静脉注射适量的甲状腺激素,记录呼吸释放CO2的量。‎ c. 待呼吸恢复后,静脉注射适量的促甲状腺激素(TSH),记录呼吸释放CO2的量。‎ 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发现,与a相比,b处理后实验兔呼吸释放CO2‎ 量增大,原因是____________;b处理后的一段时间内,实验兔体内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____(填“增多”或“减少”或“保持不变”),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c处理后实验兔呼吸释放CO2的量也会增大,但在相同的一段时间内,其效果没有b处理明显,对此现象的合理解释是______。‎ ‎(3)实验发现,血液中甲状腺激素浓度的升高对下后脉细胞具有多方面的效应,这些效应包括____________(写出1点即可)。‎ ‎【答案】 (1). 甲状腺激素能促进代谢,加速体内物质的氧化分解 (2). 减少 (3). 注射后,体内甲状腺激素浓度暂时升高,暂时抑制了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促甲状腺激素(TSH)的分泌 (4). TSH不能促进物质的氧化分解,其通过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而起作用,该过程属于体液调节,较为缓慢 (5). 抑制某些下丘脑细胞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提高了下丘脑中神经细胞的兴奋性等(答案合理即给分)‎ ‎【解析】‎ ‎【分析】‎ 甲状腺激素能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能提高细胞代谢的速率,甲状腺激素的调节存在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具体过程如下,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再作用于甲状腺,使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当甲状腺激素含量高于正常值时,通过负反馈调节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使甲状腺激素含量维持正常范围。‎ ‎【详解】(1)甲状腺激素能提高细胞代谢的速率,加速体内物质的氧化分解,所以静脉注射适量的甲状腺激素,实验兔呼吸释放CO2量增大;调节甲状腺激素分泌的方式有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当内环境中甲状腺激素含量高时,甲状腺激素作为信号分子作用于下丘脑和垂体,通过抑制TRH、TSH的分泌,使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减少,进而使内环境中甲状腺激素含量保持相对稳定,因此b处理后的一段时间内,实验兔体内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减少。‎ ‎(2)激素调节作用过程范围广,速度慢,注射TSH不能促进物质的氧化分解,其通过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而起作用,因而在相同的时间内,注射TSH没有直接注射甲状腺激素的效果明显。‎ ‎(3)甲状腺激素能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当甲状腺激含量过高时通过反馈调节会抑制TRH和TSH的分泌,所以血液中甲状腺激素浓度的升高时,对下后脉细胞的效应可能有抑制某些下丘脑细胞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提高了下丘脑中神经细胞的兴奋性等。‎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脊椎动物激素的调节,主要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9.某二倍体植物的花色受2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的控制,其中,R基因编码的酶可使白色物质转化为红色素,A基因的表达产物完全抑制R基因的表达,r与a基因没有上述功能。现有纯种的红花品系甲与纯种的白花品系乙,让甲与乙的植株杂交,通常情况下所产生的子一代(F1)全开白花。请回答:‎ ‎(1)为确定乙的花色基因型,可让上述F1自交并统计子二代(F2)的花色性状。若子F2中红花植株与白花植株的比例为1:3,则乙的花色基因型为_________;若F2中红花植株与白花植株的比例为_______,则乙的花色基因型为________。‎ ‎(2)甲与乙杂交,子代(F1)中偶尔会出现极少量的红花植株和三倍体植株。若上述红花F1是一种可遗传的变异,则这种变异可能来源于____________。三倍体高度不育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AARR (2). 3:13 (3). AArr (4). 基因突变或染色体变异(基因突变或染色体结构变异(染色体片段缺失)或染色体数目变异) (5). 三倍体细胞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联会紊乱,难以产生正常的配子 ‎【解析】‎ ‎【分析】‎ ‎1、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 2、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进而控制性状。利用以上规律结合题干条件去解决相关问题。‎ ‎【详解】(1)根据题意,基因型为A_R_、A_rr、aarr的植株开白花,基因型为aaR_的植株开红花。红花品系甲基因型为aaRR,甲与乙杂交子一代全开白花,乙的基因型可能为AARR或AArr。若乙的花色基因型为AARR,F1的基因型为AaRR。F1自交,子二代中红花植株(aaR_)与白花植株(A_RR)的比例为1:3。若乙的花色基因型为AArr,F1的基因型为AaRr。F1自交,子二代中红花植株(aaR_)与白花植株(A_R_、A_rr、aarr)的比例为3:13。‎ ‎(2)甲与乙杂交,子代基因型为AaRR或AaRr,子代(F1‎ ‎)中偶尔会出现极少量的红花植株,原因是没有A基因。A基因可能突变为a或A基因所在的染色体丢失或A基因所在的染色体片段缺失。三倍体细胞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联会紊乱,难以产生正常的配子,所以三倍体高度不育。‎ ‎【点睛】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植物的花色受两对独立基因控制,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R基因编码的酶可使白色物质转化为红色素,A基因的表达产物完全抑制R基因的表达,r与a基因没有上述功能,所以基因型为A_R_、A_rr、aarr的植株开白花,基因型为aaR_的植株开红花,据此答题。‎ ‎10.某山区灌木丛生、林木茂密,其中生存着甲、乙两物种,甲主要以某种树叶为食,乙以甲为食。在十年前,该山区各种生物数量保持相对稳定,而近十余年来,动物丙的迁入使甲、乙的数量减少,并逐渐形成了新的稳态。请回答下列问题:‎ ‎(1)调查发现,丙喜食甲,也会摄食少量的乙,则丙与乙之间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在食物链中丙属于第_____营养级的生物。请画出相应的食物网 _________。‎ ‎(2)丙迁入到该山区后,其种群数量逐渐增多,最可能表现为____型增长:理论上,丙的迁入使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___(填“增大”或“减小”),乙的环境容纳量减小。环境容纳量又称作K值,其含义是_____。‎ ‎(3)在丙迁入前后,该山区生态系统都能形成稳态,这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________的结果。‎ ‎【答案】 (1). 捕食与竞争 (2). 三、四 (3). (4). S (5). 增大 (6). 在一定环境条件下,一定空间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7). 共同进化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详解】(1)丙喜食甲,也会摄食少量的乙,同时乙以甲为食,甲以树叶为食,所以丙与乙之间的种间关系是捕食与竞争,具体的食物链食物网为,丙属于第三营养级和第四营养级。‎ ‎(2)丙迁入到该山区后,该山区中丙的食物来源是有限的,生存的空间是一定的,还有其天敌等,故其种群数量最可能表现出S型增长。丙的迁入增大了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的种类,使其营养结构复杂,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增大。K值的含义为在一定环境条件下,一定空间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3)共同进化指的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点睛】本题考查种群的数量变化、群落的结构特征、生态系统的结构及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主要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及综合运用能力。‎ ‎ [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 ‎11.植物秸秆中的纤维素可被某些微生物降解利用。某同学欲从土壤中筛选出能高效降解纤维素的菌株,做了如下实验:‎ ‎①用酵母膏、纤维素粉、KH2PO4,Na2HPO4,X、H2O、CR(刚果红)配制培养基,并制作无菌平板;‎ ‎②制作并稀释土壤溶液,并接种到平板上:‎ ‎③培养后,挑选产生透明圈的菌落,并进一步做稀释涂布培养.‎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培养基中,X通常是________,KH2PO4与Na2HPO4的作用有________,微生物所需的氮来源于________。从功能上分,该培养基属于________培养基。‎ ‎(2)制作无菌平板时,对培养基进行灭菌常采用的方法是_____。接种时,对接种环或涂布器进行灭菌常采用的方法是_____。‎ ‎(3)培养后发现,在红色的刚果红培养某平板上出现了周围有透明圈的多个菌落,且不同菌落周围透明圈的大小不同。菌落周围出现透明圈的原因是________,透明圈大说明该菌株降解纤维素的能力________(填“强”或“弱”)。‎ ‎【答案】 (1). 琼脂 (2). 为微生物生长提供无机盐并保持培养过程中pH的稳定(答案合理即给分) (3). 酵母膏 (4). 选择 (5). 高压蒸汽灭菌 (6). 灼烧灭菌 (7). 刚果红只与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菌落分泌的纤维素酶将纤维素降解后,刚果红—纤维素复合物消失,使菌落周围出现透明圈 (8). 强 ‎【解析】‎ ‎【分析】‎ ‎1、培养基的制作过程是:计算、称量、溶化、调整pH、分装、灭菌。倒平板冷凝后,应将培养皿倒置;‎ ‎2、选择培养基是指通过培养混合的微生物,仅得到或筛选出所需要的微生物,其他不需要的种类在这种培养基上是不能生存的;‎ ‎3、刚果红染液可以与纤维素结合呈红色,纤维素酶可以分解纤维素,不能与刚果红反应呈红色。‎ ‎【详解】(1)制作平板需要用固体培养基,所以X应该是琼脂用作凝固剂;培养基中加入的KH2PO4与Na2HPO4能为微生物生长提供无机盐并保持培养过程中pH的稳定;培养基中酵母膏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氮源,同时以纤维素粉为唯一碳源用于筛选降解纤维素的菌株,这样的培养基从功能上属于选择培养基。‎ ‎(2)培养基的灭菌方法为高压蒸汽灭菌;接种环或涂布器用灼烧灭菌法。‎ ‎(3)培养基中刚果红只与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若菌落分泌的纤维素酶将纤维素降解后,刚果红—纤维素复合物消失,菌落周围则出现透明圈,透明圈越大说明该菌株降解纤维素的能力越强。‎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微生物的分离培养等相关知识,识记和理解常见培养基的分类,常见的灭菌方法以及筛选纤维素分解菌利用的原理等知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12.某种植物甲能抗真菌病,其抗性是由细胞内的几丁质酶基因A决定的。利用基因程将甲的A基因转移到乙植物体内,可提高乙抗真菌病的能力。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获取目的基因时,可从甲的细胞中提取几丁质酶的mRNA,然后合成cDNA。利用mRNA合成cDNA的过程称作________;与甲细胞中的A基因相比,利用mRNA合成的cDNA中不具有________等核苷酸序列。‎ ‎(2)在利用农杆菌转化法时,需将目的基因插入到Ti质粒的T—DNA中,原因是________:将目的基因插入到T—DNA中用到的工具酶有________。‎ ‎(3)在获得转基因植物乙后,可利用基因探针来检测乙的细胞中是否存在A基因的转录产物。基因探针指的是________,‎ ‎(4)实验发现,将携带了A基因的乙植株体细胞进行离体培养,会获得具有抗真菌病能力的完整植株。上述离体培养过程称为________。植物细胞发育成完整植株的潜能称作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 ‎【答案】 (1). 逆转录 (2). 启动子、内含子、终止子 (3). T—DNA可转移到植物细胞中,并能整合到染色体单链DNA上 (4). 限制酶和DNA连接酶 (5).‎ ‎ 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含A基因的单链DNA片段 (6). (植物)组织培养 (7). 细胞的全能性 (8). 分化后的植物细胞中具有形成完整植株的全部基因 ‎【解析】‎ ‎【分析】‎ 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步骤主要包括四步:①目的基因的获取; ②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③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④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 ‎【详解】(1)根据题意分析,上述人工合成cDNA的过程是以RNA为模板合成DNA的过程,为逆转录过程;与A基因相比,人工合成的cDNA中不含启动子、终止子和内含子。‎ ‎(2)农杆菌细胞中的Ti质粒上的T-DNA(可转移DNA)能进入植物细胞并整合到植物细胞染色体DNA上,因此在利用农杆菌转化法转基因时,需将目的基因插入到质粒的T-DNA中,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常需要使用限制酶和DNA连接酶。‎ ‎(3)为了检测乙的细胞中是否存在A基因的转录产物,可使用放射性标记的含A基因的单链DNA片段做基因探针。‎ ‎(4)将携带了A基因的乙植株体细胞离体培养成完整的植株的过程为植物组织培养,利用了植物细胞的全能性,依据的原理的是分化后的植物细胞中具有形成完整植株的全部基因。‎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基因工程的有关知识,识记和理解基因工程中表达载体的构建以及目的基因的检测等知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