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高考复习专题资料文言虚词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湘教版高考复习专题资料文言虚词

新田一中高三语文复习方案 文 言 虚 词 一、何 ‎1、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大王来何操? 其间旦暮闻何物? 以上的规律是 ‎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 以上的规律是 ‎ ‎3、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徐公何能及君也?‎ 以上的规律是 ‎ 作疑问代词和作疑问副词的区别是,前者需要作出回答,后者用在反问句中,无须回答。‎ ‎4、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以上的规律是 ‎ ‎5、复音虚词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 ) 何以战?( ) ‎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 )‎ 小结:“何”的三种用法:1 疑问代词 2 疑问副词 3 表感叹的副词。‎ 练习 ‎1、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2、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3、吾实为之,其又何尤? 4、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5、然则何时而乐耶? 6、 豫州今欲何至?‎ ‎7、作计何不量 8、 君以袁某为何如人哉?‎ 二、乎 语气助词 ‎①表示( )语气,相当于( )‎ 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触龙说赵太后》) ‎ ‎②表示( )语气,相当于( )‎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 ‎ ‎③表示( )语气,相当于 ( )‎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 ‎④表示( )语气,相当于( ) ‎ 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 ‎⑤用在( ),表示( )语气 ‎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 ‎⑥( ) 有时相当于 ( )‎ 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介词 ‎ ‎①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或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可译为( )‎ 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 ‎②表示动作涉及的对象,可译为( ) ‎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 ‎③表示比较,可译为( ) ‎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 • ‎——因为我比您们年龄大一点,不要因为我(年龄大这一点就不说了)。 ‎ 练习 ‎1、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2、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 ‎3、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4、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 ‎5、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6、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7、吾尝疑乎是 8、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 ‎9、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 三、且 ‎ 副词 ‎ ‎①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状态,可译为( ) ‎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 ‎②表示动作行为即将出现,可译为( )‎ 若属皆且为所虏!‎ ‎③用于数词前,表示接近某一数字,可译为( )‎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 连词 ‎ ‎①表示( )关系, ‎ 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钟山记》) ‎ ‎③表示( )关系,译为( ) ‎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 ‎④表示( )关系,相当于 ( )‎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 ‎⑤表( )关系,译为( )‎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⑥表( )关系,译为( )‎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 复音虚词 ‎“且夫”连用,表示下文更进一步议论 ‎ •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过秦论》) ‎ 练习 ‎1、王公直虽无杀人之事,且有坑蚕之咎;法或可恕,情在难容。 ‎ ‎2、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3、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 ‎4、诺,且留待之须臾 5、不出,火且近 ‎ ‎6、且战且退边 7、河水清且涟猗。(《伐檀》)‎ 四、之:‎ 代词 ‎ ‎①指示代词,表近指。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 ‎②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作宾语。可代人,代事,代物 ‎ 我见相如,必辱之。 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 以刀劈狼首,数刀毙之。(《狼》) ‎ ‎③活用为第一人称,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 动词 ‎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 助词 ‎ ‎①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 ‎②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 ‎③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 ‎④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⑤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久之,目似瞑,意遐甚。 (又如“顷之”)‎ ‎⑥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 课堂检测 解释下列“之”的意义和用法 ‎1、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2.人非生而知之者  ‎ ‎3、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4、姜氏何厌之有 ‎ ‎5、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 6、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7、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8、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9、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10、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11.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五、其 ‎ 代词(请注意翻译)‎ ‎① ‎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 ‎ ‎② ‎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廉颇蔺相如列传》) ‎ ‎③ ‎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 ‎④ ‎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游褒禅山记》) ‎ ‎⑤ ‎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副词(翻译和表什么语气)‎ ‎① ‎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 ‎② ‎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 ‎③ ‎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 ‎④ ‎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崤之战》) ‎ 连词 ‎① ‎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逍遥游》) ‎ ‎② ‎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送东阳马生序》) ‎ 助词, ‎ • ‎①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诗经·氓》) ‎ • ‎②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诗经·静女》)‎ 复音虚词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多么)‎ 课堂检测 ‎1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2、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3、死而有知,其几何离?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也。‎ ‎4、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 5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 ‎6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7、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8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9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 ‎10、安陵君其许寡人! 11、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2、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13、国无主,其能久乎?‎ ‎14、霰雪纷其无垠兮 15 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 ‎ 六、而 连词(翻译和表什么关系)‎ ‎① ‎ 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 ‎② ‎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 ‎③ ‎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 • ‎——各位如果有这个意愿,看我的马头行事就可以了。 ‎ ‎④ ‎ 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病梅馆记》) ‎ • ‎——阻碍它的生机,来谋求高价,因而江浙一带的梅都成了病态的。 ‎ ‎⑤ ‎ 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促织》) ‎ • ‎——看到成名养的那只蟋蟀,就捂着嘴嗤嗤地笑了起来。 ‎ ‎⑥ ‎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荀子·劝学》)‎ ‎⑦。 ‎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 侣鱼虾而友麋鹿 (《赤壁赋》)‎ ‎⑧ ‎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鸿门宴》)‎ 代词 ‎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 ) ‎ 动词 ‎ 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 )‎ 复音虚词 ‎ ‎①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语气,相当于“罢了” ‎ •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 ‎②而后,相当于“才”,“方才” ‎ • 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柳敬亭传》) ‎ • ‎——要像优孟那样摇着头唱歌,才能够达到自己的目的。 ‎ ‎③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 •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 ‎ • ‎——现在把钟磬之类的东西放在水中,即使再大的风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音,何况是石头呢? ‎ 课堂练习 ‎1、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2、吾尝跂而望矣 ‎3、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4、剑阁峥嵘而崔嵬 ‎5、余闻而愈悲 6、掩口胡卢而笑 ‎7、诸侯而骄人则失其国 8、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9、若欲死而父,即前斗 10、军惊而坏都舍 七、焉 ‎ 代词 ‎ ‎①------------------------------------------------------------------‎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 心不在焉 ‎② ‎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焉用亡郑以陪邻?‎ 语气副词 (翻译)‎ 杀鸡焉用牛刀? ( )‎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 语气助词 ‎ ‎①用在句末,根据情况可译为“啊”“呢”“了”等,表感叹、陈述或疑问语气 ‎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 ) ‎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 )‎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 ) ‎ ‎② ‎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 ‎ ‎③ ‎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阿房宫赋》) ‎ 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 ‎(判断“焉”是否为兼词的方法,在动词后,是否可以翻译成两个词,组成介宾短语)‎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从这里)‎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和他)‎ 晋国,天下莫强焉。(比晋国)‎ ‎ ‎ 课堂检测:指出下列句中“焉”的用法:‎ ‎1、焉有仁人在位,罔(陷害)民而可为也? 2、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3、且焉置土石? 4、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 ‎5、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6、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 ‎7、少(不多时)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8、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 ‎9、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 10、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11、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12、万钟于我何加焉? ‎ ‎13、身长八尺(约‎1.84米),容貌甚伟,时人异焉。‎ 八、于 ‎ 介词 ‎ ‎① 表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或处所,可译为 “到”“在”“从”等 ‎ 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 ( )‎ 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指南录后序》) ( )‎ • ‎——大大小小的官员聚集在左丞相府,没有人知道办法从哪里想出来。‎ 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 ‎ ‎②表对象,可译为 ( ) ‎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 )‎ ‎③表对象,可译为 ( ) ‎ 事急矣,请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 ‎④表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 ( )‎ 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 ‎ ‎⑤介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 )‎ 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 ‎⑥介进事物比较的对象,可译为( )‎ 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 ‎ ‎⑦表对象,可译为 ( )‎ ‎ 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赤壁之战》) ‎ 复音虚词 于是 ‎①放在句子开头,和现代汉语的“于是”用法相同 ‎ 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 ‎ • ‎——吴郡的百姓正在内心痛恨他,于是乘他厉声呵斥的时候,就大声呼喊着追逐他。 ‎ ‎②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作状语或补语,根据情况可译为“在这时”“在这件事上”“对此”“从此”等 ‎ 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 • ‎——在这种情况下,秦王才很不高兴的为赵王敲了一下瓦盆。 ‎ 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崤之战》) ‎ • ‎——于是穿着黑色的衣服埋葬了文公。晋国从此才开始穿黑色的丧服。 ‎ • 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于是余有叹焉。(对这种情况)‎ 练习 ‎1、贫者语于富者曰 2、乃设九宾礼于庭 ‎ ‎3、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4、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 ‎ ‎5、而君幸于赵王 6、李氏子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 ‎7、行成于思毁于随 8、苛政猛于虎也 ‎ ‎9、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10、月出于东山之上 ‎ ‎1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12、寡人之于国也 ‎ ‎13、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 九、所 ‎ 助词 ‎ ‎① ‎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 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 )‎ ‎②构成“为……所”格式,表被动 ‎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 ‎ 名词 处所,位置 僻远悠闲之所。《吕氏春秋·谨听》(处所)‎ 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适当的位置) 副词 表估计 ,相当于“许”。可译为“多”、“左右”。 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zēng单衣。《西门豹治邺》‎ ‎——跟着来的女弟子有十人左右,都身穿丝绸的单衣。‎ 潭中鱼可百许头。‎ 复音虚词 所以 ‎① ‎ •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 ‎② ‎ • ‎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 )‎ 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 ( )‎ • ‎——我用来礼待侯生的方法已经完备了。 ‎ 课堂检测 ‎1、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2、臣所过屠者朱亥 ‎ ‎3、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4、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 ‎5、吾知所以距子者,吾不言。《公输》 6、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三国志》 7、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 ‎ 十、 为 ‎ 介词 读音:wèi ‎ ‎①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 ) ‎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②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 )‎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木兰诗》) ‎ • ‎——木兰愿意为此去买鞍马,从今以后替父亲去从军。 ‎ ‎③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 ) ‎ 向为(义)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④表示动作行为的朝向,( )‎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 ‎⑤表被动,可译为“被”‎ • 语气助词 用于句末,常与“何”、“奚”相配合使用,表示反问或疑问语气。 ‎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何……为: 为什么……呢 “何辞为”‎ 奚以……为:哪用得着……呢 奚以九万里而南为?‎ 动词 ‎ ‎①表判断,译为( )‎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 课堂检测 ‎1、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2、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 ‎ ‎3、为国以礼 4、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 ‎5、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触龙说赵太后》) ‎ ‎6、为坛而盟 7、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 ‎8、孰为汝多知乎 9、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 ‎10、敌未灭,臣何以家为? 11、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 ‎12、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13、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14、臣请为王言乐。 15、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16、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 ‎17、百姓之不见保,为(君)不用恩焉。(《齐桓晋文之事》) ‎ • ‎——百姓不能受到保护,是因为您不肯使用您的恩惠啊。 ‎ 十一、则 ‎ 连词 ‎ ‎①表示( )关系,可译为( )等 (有事理上的和时间上的)‎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事理上的)‎ 此印者才毕,则第二版已具。(时间上的)‎ ‎②译为“那么”,表承接或假设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 ‎③表示( )关系,译为( ) ‎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④在( )句中加强对比,可译为“就”或不译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⑤表示( )关系,可译为( ) ‎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 ‎⑥表( )关系,和“非”、“不”连用,译为( )‎ 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 非死则徙尔。‎ 副词,用于表( ),译为( )。‎ •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 • ‎ ‎ 课堂检测 ‎1、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 2、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3、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4、内则百姓疾之,外则诸侯叛之。‎ ‎5、公子则往,群臣之子敢不皆负羁绁以从? 6、欲速则不达。 ‎ ‎7、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8、此则寡人之罪也。‎ ‎9、齐国之诸公子,其可辅者,非公子纠,则小白也。 10、入则孝,出则悌 ‎ ‎11、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谏太宗十思疏》)‎ • ‎——如果竭诚待人,那么即使吴越一样的仇敌也能团结为一体;如果傲视他人,那么就算是至亲骨肉也会成为陌生的路人。 ‎ 十二、、若 ‎(一)代词 ‎1、人称代词,你(的), 你们(的)‎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更若役,复若赋,何如? ‎ ‎2、指示代词,这样。 君如有中国之心,则若时可矣。《公羊传定公四年》‎ ‎---------你假如有为蔡国忧虑之心,这个时候可以(出兵)了 ‎(二)连词,表假设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三)动词 ‎1、动词,译为“赶得上”,“比得上”,相当于“如”。‎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 ‎2、动词,译为“像”、“如同”。 上善若水 ‎3.相同,相当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 (四)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五)复音虚词(译为“象那”、“至于那”)‎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 课堂检测 1、不若与人乐 2、予我千金,吾生若 ‎3、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4、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5、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6、布帛长短同,则贾相若。《孟子》‎ ‎7、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 ‎8、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十三、以 ‎(一)介词(请注意翻译)‎ ‎①表对象,可译为( )‎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 ‎②表工具,可译为( )‎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 ‎ ‎③表凭借,可译为( )‎ 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 ‎④表原因,可译为( )‎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 ‎⑤表时间,可译为( )‎ 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课堂检测 ‎1、成以其小,劣之 2、屠惧,投以骨 ‎ ‎3、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 ‎4、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5、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 ‎6、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7、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8、于是辞相印不拜,以资政殿学士行。(《指南录后序》) ‎ ‎9、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 ‎(二)连词(请注意翻译)‎ ‎①表( )关系,可译为( )‎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游褒禅山记》) ‎ ‎②表( )关系,可译为( )或省去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 ‎ ‎③表( )关系,可译为( )‎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观沧海》) ‎ ‎④连词,表原因,可译为( )‎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⑤表结果,可译为( )‎ 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以(实词用法)‎ ‎①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 ‎ ‎②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触龙说赵太后》)( ) ‎ ‎③宫之奇以其族行( )‎ ‎④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 复音虚词 ‎ ‎①“以是”“是以”相当于“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 ‎②“以为”,相当于“把……当作”;有时也可以作“认为”讲,动词 ‎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 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廉颇蔺相如列传》) ‎ ‎③何以,译为“凭什么”、“用什么”或“为什么”‎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凭什么)‎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为什么)‎ 何以战?(凭什么)‎ 课堂检测:‎ ‎1、路幽昧以险远 2、各各竦立以听 ‎ ‎3、淫侈之俗日日以长 4、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 ‎5、杀之以应陈涉 6、属予作文以记之 ‎ ‎7、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8、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 ‎9、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10、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 ‎11、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12、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 ‎13、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 ‎14、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15、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 十四、也 ‎ 一、语气助词,经常放在句末,表示各种语气 ‎ ‎①表示( )语气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②表示( )语气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③表示( )语气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何为其然也?‎ ‎④表示( )语气 ‎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 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 ‎ ‎⑤表示( )语气 ‎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 ‎ ‎ 二、语气助词,( )‎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课堂检测 ‎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2、余闻之也久。‎ ‎3、故以羊易之也。 4、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 ‎5、苟政猛于虎也! 6、是说也,人常疑之。‎ ‎7、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8、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 ‎ ‎12、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13、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14、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黄生借书说》‎ ‎ 15、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16.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十五、因 ‎ 副词 ‎ ‎①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就” ‎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形容虎对驴轻侮戏弄的样子)。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 介词 ‎ ‎1、译为( )‎ 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 ‎ ‎2、译为( )‎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3、译为( )‎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4、译为( )‎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 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 动词 ‎ ‎①表示两件事前后相承,可译为( )‎ 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②( ) ‎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 ‎ 名词 ‎ 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 ( ) ‎ 课堂检测 1、 权曰:“孤与老贼势不两立,君言当击,甚与孤合,此天以君授孤也 。"因拔刀斫前奏案曰:"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赤壁之战》) ‎ ‎3、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 ‎5、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降武。‎ ‎6、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屈原列传》) ‎ ‎7、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 ‎8、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12、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 ‎ ‎17、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割山河。(《过秦论》), ‎ ‎18、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 依照牛天然的生理结构,击入大的缝隙,顺着骨节的空处,依照牛本来的结构。‎ ‎13、因噎废食 因地制宜 因人成事 因循守旧 ‎ 十六、乃 一.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 二.☆副词(请注意翻译)‎ ‎ 1 表顺承 ( )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 ‎ 2 表判断: ( )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 3 表情理相悖或事出意外 ( )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 ‎4表范围 ( ) 项王乃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5译为( ):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复音虚词 ‎【无乃】表猜测,译为( )‎ ‎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 课堂检测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十七、与 ‎ 语气词 ‎ 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 ‎ 动词 ‎ ‎① 我持……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 ‎②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 ) ‎ ‎③蹇叔之子与师。(《肴之战》) ( )‎ 课堂检测 ‎1、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2、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 ‎3、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4、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5、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6、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7、朝过夕改,君子与之 8、蹇叔之子与师 ‎9、然则废衅钟与 10、沛公曰:“孰与君少长?”‎ 十八、者 ‎ 代词 ‎ ‎①附在别的词或短语后面,组成名词性短语,相当于“……的(人、事、情况)” ‎ 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指南录后序》) ‎ ‎②放在数词后面,可译为“个”“样” ‎ 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赤壁之战》) ‎ ‎③放在时间词后面,起补足音节的作用 ‎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 ‎④放在主语之后,表示提顿或判断,往往构成判断句 ‎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 ‎⑤用于主语后,引出原因、解释等。‎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⑥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 ‎⑦放在陈述句末,表示陈述结束 ‎ 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石钟山记》) ‎ • ‎——(我)送他到湖口,因此能够看到所说的石钟山。 ‎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3、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4、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5、客何为者? ‎ ‎6、用叶者取叶初长足时,用芽者自从本说 7、此数者用兵之患也 ‎ ‎8、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在也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