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8 发布 |
- 37.5 KB |
- 2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1高三语文人教版一轮学案:第三部分 专题十一 一、小说阅读 考点三 赏析人物形象
www.ks5u.com 考点三 赏析人物形象 人物是作品内容的重要因素,更确切地说是作品的主要构成部分。因为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刻画人物、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问题,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的。常考的题型有三个:①概括人物形象特点;②鉴赏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③分析形象(人物形象及其他物象)的作用。 知识储备 小说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是复杂的,分析人物形象必须要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宏观上,一般分为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外在特点,包括人物的身份、职业、外貌等;第二个层面是内在特点,如下: 类型 举例 精神品质 乖僻与媚世、朴实与圆滑、淡泊与世俗、真诚与虚伪、直爽与油滑、沉稳与急躁、高雅与粗俗、开明与保守、奸诈与正直、单纯与复杂、聪明与愚笨、坚强与软弱等。 行为品质 老练与稚嫩、果断与拖沓、仁慈与毒辣、轻佻与庄重、勤劳与懒散、积极与消极、奋发向上与消极低沉等。 自我认识 自大与谦虚、自信与自卑等。 待人、对 事态度 热情与冷漠、和蔼与粗暴、宽容与刻薄、谦逊与傲慢、自私与无私、认真与马虎、严谨与草率、一丝不苟与敷衍了事等。 技法突破 设问 方式 1.小说在刻画某人物时,突出了他(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概括(或分析)。 2.从某段文字可以看出人物怎样的心态? 3.某某人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概括。 4.概括文中某某人物的形象特点。 答题 方法 1.从小说中交代的人物身份、地位、经历、教养等方面入手。因为这些直接决定人物的言行,影响人物的形象(性格)。 2.从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入手。通过小说对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等的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概括出人物的形象(性格)特征。这是概括分析人物性格时最需要关注的一点。 3.从分析情节入手。在情节的展开中,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行为和心理状态,再现人物的鲜明个性。因此,欣赏人物形象,可以从情节入手,据情节论人。 4.从分析环境入手。人物的成长变化、人物性格的形成与社会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什么样的典型环境塑造什么样的典型性格。如《祝福》一文中祥林嫂的性格特点就明显带有时代的烙印。 5.从人物关系、作者议论(评价)、其他人物的评价入手。①许多小说作品所写的人物往往不止一个,这就要求我们准确分析几个人物之间的关系,确定主次,从他们之间的复杂关系中,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②作者的评论或其他人物的评价,更是人物性格特征的直接体现。如《林黛玉进贾府》中贾母对王熙凤的评价“泼皮破落户儿”“凤辣子”,就揭示了王熙凤泼辣的性格特点。 答题 模板 模板一 ×××是一个……(思想性格特点)+……(身份地位)的人。(题干问:×××是一个怎样的人?) 模板二 ①特点+分析;②特点+分析;③特点+分析;……(题干问:×××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温馨提示:如何解决人物形象特征分析或概括不全面的问题? 1.处理“平面”与“立体”的关系。所谓“平面”与“立体” ,是对人物形象形象的说法。所谓“平面”人物,就是性格较为单一的人物;所谓“立体”人物,就是性格复杂多变的人物。 生活中少有“平面”人物,多是“立体”人物。文学就是人学,文学中的人物是以现实人物为基础的,其性格是丰富、复杂、多侧面的,而且是在变化着的。人性有善有恶,性格有优有劣;境遇条件不同,人的性格表现是不同的;人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更是各种各样。认识到这一点,就能更好地分析人物形象,要用联系、发展、辩证的眼光看待人物,绝不能单一地、静止地评价人物。 2.要注意区分形象与性格用语的不同,分析形象要外在与内在相结合。人物形象题题干中“形象”与“性格”用语是有区别的,审题时要注意区分。人物形象这一概念的内涵大于人物性格的内涵,人物形象特点的核心是人的性格特点,但还包括人物的肖像、衣着、身份、职业、地位、技能、行为习惯等因素,而人物的性格特点则只指人物的品行、情感、精神等心理特点。当分析人物形象特征时,要由表层到内在精神,由外在形象特征到内在思想性格特征。 (2016·全国卷Ⅲ)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玻 璃 贾平凹 约好在德巴街路南第十个电杆下会面,去了却没看到他。我决意再等一阵,踅进一家小茶馆里一边吃茶一边盯着电杆。旁边新盖了一家酒店,玻璃装嵌,还未完工,正有人用白粉写“注意玻璃”的字样。 吃过一壶茶后,我回到了家。妻子说王有福来电话了,反复解释他是病了,不能赴约,能否明日上午在德巴街后边的德比街再见,仍是路南第十个电杆下。第二天我赶到德比街,电杆下果然坐着一个老头,额头上包着一块纱布。我说你是王得贵的爹吗,他立即弯下腰,说:我叫王有福。 我把得贵捎的钱交给他,让给娘好好治病。他看四周没人,就解开裤带将钱装进裤衩上的兜里,说:“我请你去喝烧酒!” 我谢绝了。他转身往街的西头走去,又回过头来给我鞠了个躬。我问他家离这儿远吗,他说不远,就在德巴街紧南的胡同里。我说从这里过去不是更近吗,老头笑了一下,说:“我不走德巴街。” 他不去德巴街,我却要去,昨日那家茶馆不错。走过那家酒店,玻璃墙上却贴出了一张布告—— 昨天因装修的玻璃上未作标志,致使一过路人误撞受伤。 敬请受伤者速来我店接受我们的歉意并领取赔偿费。 我被酒店此举感动,很快想到王有福是不是撞了玻璃受的伤呢,突然萌生了一个念头:既然肯赔偿,那就是他们理屈,何不去法院上告,趁机索赔更大一笔钱呢?我为我的聪明得意,第二天便给王有福打电话,约他下午到红星饭店边吃边谈。 红星饭店也是玻璃装修,我选择这家饭店,是要证实他是不是真的在酒店撞伤的。他见了我,肿胀的脸上泛了笑容,步履却小心翼翼,到了门口还用手摸,证实是门口了,一倾一倾地摇晃着小脑袋走进来。 “我没请你,你倒请我了!”他说。 “一顿饭算什么!”我给他倒了一杯酒,他赶忙说:“我不敢喝的,我有伤。” “大伯,你是在德巴街酒店撞伤的吗?” “你……那酒店怎么啦?” “这么说,你真的在那儿撞的!” “这……” 老头瓷在那里,似乎要抵赖,但脸色立即赤红,压低了声音说:“是在那儿撞的。”一下子人蔫了许多,可怜得像个做错事的孩子。 “这就好。”我说。 “我不是故意的。”老头急起来。“我那日感冒,头晕晕的,接到你的电话出来,经过那里,明明看着没有什么,走过去,咚,便撞上了。” “你撞伤了,怎么就走了?” “哗啦一声,我才知道是撞上玻璃了,三个姑娘出来扶我,血流了一脸,把她们倒吓坏了,要给我包扎伤口,我爬起来跑了。我赔不起那玻璃呀!” “他们到处找你哩。” “是吗?我已经几天没敢去德巴街了,他们是在街口认人吗?” “他们贴了布告……” 老头哭丧下脸来,在腰里掏钱,问我一块玻璃多少钱。 我嘿嘿笑起来。 “不是你给他们赔,是他们要给你赔!” “赔我?” “是赔你。”我说,“但你不要接受他们的赔偿,他们能赔多少钱?上法院告他们,索赔的就不是几百元几千元了!” 老头愣在那里,一条线的眼里极力努出那黑珠来盯我,说:“你大伯是有私心,害怕赔偿才溜掉的,可我也经了一辈子世事,再也不受骗了!” “没骗你,你去看布告嘛!” “你不骗我,那酒店也骗我哩,我一去那不是投案自首了吗?” “大伯,你听我说……” 老头从怀里掏出一卷软沓沓的钱来,放在桌上:“你要肯认我是大伯,那我求你把这些钱交给人家。不够的话,让得贵补齐。我不是有意的,真是看着什么也没有的,谁知道就有玻璃。你能答应我,这事不要再给外人说,你答应吗?” “答应。” 老头眼泪花花的,给我又鞠了下躬,扭身离开了饭桌。 我怎么叫他,他也不回头。 他走到玻璃墙边,看着玻璃上有个门,伸手摸了摸,没有玻璃,走了出去。 我坐在那里喝完了一壶酒,一口菜也没吃,从饭馆出来往德巴街去。趁无人理会,我揭下了那张布告:布告继续贴着,只能使他活得不安生。顺街往东走,照相馆的橱窗下又是一堆碎玻璃,经理在大声骂:谁撞的,眼睛瞎了吗?! 我走出了狭窄的德巴街。 (有删改) 1.(高考题)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D ) A.“约好在德巴街路南第十个电杆下会面”,是对地下斗争题材影视作品的模仿,为后文悬念丛生的情节做出铺垫。 B.发现王有福正是受伤的路人后,“我”劝他到法院上告酒店,寻求更多赔偿,因为“我”不仅热心帮助朋友,也有打官司的经验。 C.“我”经过照相馆时,见经理面对碎玻璃大骂,这一细节暗示此地这类纠纷不少,王有福担心的“投案自首”之事是经常发生的。 D.玻璃墙伤人事件的背后,交织着伦理观念、法治观念、诚信意识等不同理念的矛盾、困惑与冲突,是转型期中国社会的一面镜子。 解析:A项,“是对地下斗争题材影视作品的模仿”脱离文本内容,“为后文悬念丛生的情节做出铺垫”错误,仅是作为两个人物见面时的地点标志物。B项,“因为‘我’不仅热心帮助朋友,也有打官司的经验”系无中生有。C项,“王有福担心的‘投案自首’之事是经常发生的”中“经常”的说法在文中无据。 2.(高考题)小说中的王有福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①性情谦卑,甚至有点窝囊:见了晚辈,也弯腰鞠躬,说话谦和。②胆小怕事,有些狡黠:撞了玻璃偷偷溜掉,别人问起也不敢承认。③有点固执,但不失善良本分:怀疑酒店的诚意,承认自己的责任,不愿借机发财。 3.(原创题)“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①热心助人。“我”把王得贵捎的钱设法交给了王有福,并转告得贵的话。②自作聪明。“我”萌生了去法院上告酒店的想法,想让王有福趁机索赔一大笔钱,还为自己的聪明得意。③同情并维护善良者。趁无人理会,“我” 揭下了那张布告,想使王有福生活得自在些。④享受生活(有闲情逸致)。“我”坐在茶馆喝茶,觉得茶不错,第二天还去。 4.(原创题)文中画横线的段落表现了王有福怎样的心理和性格?请简要分析。 答:①对王有福掏钱动作和央求“我”的语言描写,表现了他愿意承担责任、息事宁人、不愿张扬的心理。②掏钱要赔偿人家的损失,真诚地表示道歉,还央求“我”不要对外人说,反映出王有福胆小怕事、老实本分的性格特征。 知识储备 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作用,要挖掘其典型性,把握人物性格特征所折射出来的社会历史的内涵,明确其对现实生活中人们思想的引导作用。小说中的形象可分为主要人物形象、次要人物形象和事物形象。而高考对形象作用的考查重点一般是次要人物形象和事物形象。 技法突破 1.分析主要人物作用 设问 方式 1.结合文中×××这一人物形象分析作品主旨。 2.结合文中×××这一人物形象谈谈小说给你的启示。 3.请简要分析文中×××这一人物形象的艺术价值。 4.作者刻画×××这一人物有什么用意? 答题 方法 1.考虑其对表现主题的作用。小说的人物形象众多,其中置于中心地位、被作者着力塑造的就是小说的主要人物。刻画人物是小说的核心,但不是根本目的,刻画人物的美丑善恶无非是为反映现实服务的,小说的最终落脚点是借助形象透露出作者对社会生活的某些方面的感受和体会。人物形象的典型性,即人物形象折射出的社会现象以及带给人们的某种启示,是主要人物形象承担的重要任务。简言之,主要人物承担着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 2.考虑其对推进情节的作用。人物性格(命运)变化往往会影响故事情节的发展,使情节发生变化,从而对情节起推进作用。因此是否推进情节发展也是分析主要人物作用的一个思考点。 3.考虑其对体现社会意义的作用。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结合社会现实深切理解人物对当代社会的思想指导等方面的作用,以及分析人物形象的艺术价值给人们带来的某种启示,这也是作品的真正写作意图。 2.分析次要人物作用 设问 方式 本文的主人公是××,××(次要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题 方法 牵线搭 桥推动 情节 主要人物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往往从次要人物的眼睛里看出来;对人物的感受、评论,往往从次要人物的嘴里说出来。通过次要人物的见闻,把故事相关的情节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推动情节发展。他们的出现主要担当特定的角色,完成一定的叙事功用,常常起到线索作用。 侧面衬 托个性 鲜明 次要人物可以将原本单调的故事情节衬托得活灵活现,凸显主要人物品质,表达思想感情,使主要人物更加鲜明清晰。 渲染气 氛奠定 基调 很多小说中次要人物的出现为主要人物的活动提供了具体环境,起到了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的作用。渲染气氛的次要人物多是群体人物。 揭示主 题增添 魅力 次要人物的设置是为塑造主要人物服务的,更是为揭示小说主题服务的。小说对次要人物的刻画貌似平淡轻松,实则蕴含着厚重的力量,既揭示了小说的主题,又增添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如《祝福》中的“我”就揭示了当时社会中具有现代意识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新旧历史交替时期精神上的种种矛盾。 3.分析物象作用 设问 方式 1.小说多次写到××(物),有什么艺术效果?请简要分析。 2.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物)在文中的作用。 答题 方法 从人物 塑造方 面思考 物象衬托了人物品格,突出了人物形象。应格外注意物象本身的特点对主要人物品格的映衬。 从情节 安排方 面思考 物象往往是组织和推动情节发展的线索物件。物象反复出现,串起相关情节,从而成为全文的线索,兼有使结构更加严谨的作用。 从环境 作用方 面思考 指的是它对时代特色氛围做了怎样的揭示或暗示以及对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的作用。 从表现 主题方 面思考 物象或点明社会环境,或具有象征意义,进而深化文章主旨。 4.分析小说中“我”的作用 从情节 结构看 “我”是一个线索式的人物,通过“我”串联起了小说的所有情节,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 从人物 塑造看 “我”是整个事件的亲历者、陈述者,见证了人物活动的过程,对人物有关切,有思考,写“我”是为了更好地塑造主人公的形象。 从主题 表达看 “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引领读者去思考、探索,有助于揭示作品的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马裤先生 老 舍 火车在北平东站还没开,同屋那位睡上铺的穿马裤,戴平光眼镜,青缎子洋服上身,胸袋插着小楷羊毫,足蹬青绒快靴的先生发了问:“你也是从北平上车?”很和气的。 火车还没动呢,不从北平上车,由哪儿呢?我只好反攻了:“你从哪儿上车?” 他没言语。看了看铺位,用尽全身的力气喊了声:“茶房!” 茶房跑来了。“拿毯子!”马裤先生喊。 “请少待一会儿,先生。”茶房很和气地说。 马裤先生用食指挖了鼻孔一下,别无动作。 茶房刚走开两步。 “茶房!”这次连火车好似都震得直动。 茶房像旋风似的转过身来。 “拿枕头!” “先生,您等我忙过这会儿去,毯子和枕头就一齐全到。”茶房说得很快,可依然是很和气。茶房看马裤先生没任何表示,刚转过身去要走,这次火车确是哗啦了半天,“茶房!” 茶房差点儿吓了个跟头,赶紧转回身来。 “拿茶!” “先生请略微等一等,一开车茶水就来。” 马裤先生没任何的表示。茶房故意地笑了笑,然后搭讪着慢慢地转身,腿刚预备好要走,背后打了个霹雳,“茶房!” 茶房不是假装没听见,便是耳朵已经震聋,竟自快步走开。 “茶房!茶房!茶房!”马裤先生连喊,一声比一声高。站台上送客的跑过一群来,以为车上失了火,要不然便是出了人命。茶房始终没回头。马裤先生又挖了鼻孔一下,坐在我床上。“你坐二等?”这是问我呢。我又毛了,我确是买的二等,难道上错了车? “你呢?”我问。 “二等。快开车了吧?茶房!” 他站起来,数他的行李,一共八件,全堆在另一卧铺上。数了两次,又说了话,“你的行李呢?” “我没有行李。” “!”他确是吓了一跳,好像坐车不带行李是大逆不道似的。“早知道,我那四只皮箱也可以不打行李票了!” 茶房从门前走过。 “茶房!拿手巾把!” “等等。”茶房似乎下了抵抗的决心。 马裤先生把领带解开,摘下领子来,分别挂在铁钩上:所有的钩子都被占了,他的帽子,大衣,已占了两个。 车开了,他爬上了上铺,在我的头上脱靴子,并且击打靴底上的土。枕着个手提箱,车还没到永定门,他睡着了。 我心中安坦了许多。 到了丰台,车还没停住,上面出了声,“茶房!” 没等茶房答应,他又睡着了;大概这次是梦话。 过了丰台,大概还没到廊坊,上面又打了雷,“茶房!” 茶房来了,眉毛拧得好像要把谁吃了才痛快。 “干吗?先——生——” “拿茶!” “好吧!”茶房的眉毛拧得直往下落毛。 “不要茶,要一壶开水!” “好啦!” 马裤先生又入了梦乡,呼声只比“茶房”小一点儿。有时呼声低一点儿,用咬牙来补上。 有趣! 到了天津。又上来些旅客。 马裤先生出去,呆呆地立在走廊中间,专为阻碍来往的旅客与脚夫。忽然用力挖了鼻孔一下,走了。下了车,看看梨,没买;看看报,没买。又上来了,向我招呼了声,“天津,唉?”我没言语。他向自己说:“问问茶房,”紧跟着一个雷,“茶房!” 我后悔了,赶紧地说:“是天津,没错儿。” “总得问问茶房。茶房!” 我笑了,没法再忍住。 车好容易又从天津开走。 刚一开车,茶房给马裤先生拿来头一份毯子枕头和手巾把。马裤先生用手巾把耳孔鼻孔全钻得到家,这一把手巾擦了至少有一刻钟,最后用手巾擦了擦手提箱上的土。 我给他数着,从老站到总站的十来分钟之间,他又喊了四五十声茶房。茶房只来了一次,他的问题是火车向哪面走呢?茶房的回答是不知道;于是又引起他的建议,车上总该有人知道,茶房应当负责去问。茶房说,连驶车的也不晓得东西南北。于是他几乎变了颜色,万一车走迷了路?!茶房没再回答,可是又掉了几根眉毛。 他又睡了,这次是在头上摔了摔袜子,可是一口痰并没往下唾,而是照顾了车顶。 我的目的地是德州,天将亮就到了。谢天谢地! 我雇好车,进了城,还清清楚楚地听见:“茶房!” 一个多礼拜了,我还惦记着茶房的眉毛呢。 (有删改) 5.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这篇小说以戏谑、夸张的漫画式手法,描写了马裤先生在火车上的经历,故事虽然简单,但情节曲折、紧张,极富戏剧性。 B.小说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细节表现人物内心的情感,茶房对马裤先生的不满,就是通过茶房眉毛的细微变化表现出来的。 C.马裤先生一上火车就向茶房要手巾把,一把手巾擦了至少有一刻钟,“一把手巾擦了至少有一刻钟”是因为马裤先生自私自利、毫无社会公德心。 D.“一个多礼拜了,我还惦记着茶房的眉毛呢。”这样结尾既表达了“我”对茶房的同情,也为小说画上了一个幽默的句号。 解析:A项,“情节曲折、紧张”不准确。 6.(主要人物作用)小说塑造马裤先生这一形象有什么作用?试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①推动情节发展。小说通过写马裤先生与“我”的接触、交谈,使“我”认识到社会上一些人的言行举止,直接推动了情节向高潮、结局发展。②揭示小说的主题,即借助马裤先生的形象透露出作者对社会上某类人的感受和评价。这篇小说通过马裤先生这一人物形象,深刻揭示了中国社会公共文明的进步需要提高每一个人的素质和修养。③折射出某种社会现象,带给人们启示。通过马裤先生这一形象,折射出社会上有些人不注意自身行为,做出一些不文明的举止,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人们要以此为戒,修养性情,以弘扬社会美德,提高全体国民素质。 7.(次要人物作用)小说塑造茶房这一形象有什么作用?试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①衬托、丰富主要人物形象。用茶房这一次要人物前后对待马裤先生的不同态度,直到后来的特别反感,来衬托出主要人物的颐指气使、目中无人、自由散漫等性格特点。②使情节波澜起伏。因为马裤先生每叫一次“茶房”似乎都有重要的事情,实际上却又是令人不屑的小事,给周围人造成心理上的惊动,使情节在曲折中发展。③深化主题。揭示马裤先生这类人的言行举止,除了用“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来表达外,主要就是通过马裤先生与茶房的关系来表现的,对着茶房大呼高喊、随意使唤、不断驱使,能深刻地表现出社会上确实存在像马裤先生这类缺乏社会公德的人。 8.(物象作用)小说的故事发生在“火车”上,请结合文本说说这一物象在小说中的作用。 答:①提供了故事发生的背景。火车这一物象,把小说中互不相识的人物串联在一起,让“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有了依据。②推动情节发展。随着火车到达不同的站点,人物、事件发生不同的变化,简短的故事随着“我”的离开而结束。③ 突出人物性格,揭示、深化主题。描写人物在特定的火车空间里的言行举止,刻画人物的性格,揭示主题。④具有象征意义。火车是动态的,沿着一定的轨道前进。社会的文明素质也是动态发展的,也要遵循一定的公共秩序轨道向前发展,而不能超出轨道、自由散漫。 9.“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原文见本讲“题型一 概括、分析人物形象特点”《玻璃》) 答:①讲述故事:小说故事是由“我”叙述出来的,真实可信。②推进情节:“我”是事件的参与者,由于“我”的提议,情节得以发展变化。③衬托人物:小说主人公王有福的性格,由于“我”的存在而更加鲜明。(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此题为分析第一人称在小说中的作用。解答此类题目可以从叙述视角方面、推动情节发展方面、衬托人物形象方面、表达思想感情方面、留给读者印象方面等切入。本题可以从前几个方面作答。 知识储备 1.人物描写 类型 概念分析及作用阐释 直接描写 (正面描写) 肖像、神 态、动作 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内心及性格特征。 交代人物,突出特点,展示人物性格品质。 语言 言为心声,人物的语言也体现着人物的思想性格。①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②描摹人物的语态,使形象刻画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心理 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感情(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表现人物思想品质,推动情节发展。 细节 ①刻画人物性格、爱好、追求。②深化主题。③推动情节发展。④渲染时代气氛、地方特色。⑤ 渲染人物心情、心理活动。 间接描写 (侧面描写) 借助次要人物、物象、环境进行烘托,引发读者的联想、想象,含蓄曲折地表现人物性格特点或心理状态。 2.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主要用于人物描写,也可用于环境描写,它是小说最重要的描写艺术之一。 细节描写,就是把细小的事物(如一个动作、一种表情、一个特点)用特写镜头放大,准确、生动、细致地将其描绘出来,使读者“如见其人”“如睹其物”“如闻其声”。细节描写有两个特征:一是将细小的事物描写得极细致,极“特写”;二是所描绘的细节必须具有巨大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细节描写不只是动作描写,它有许多种,如场景细节、服饰细节、表情细节、语言细节和心理细节等。当动作描写具有较大的表现力时,也叫细节描写。 赏析细节描写,主要赏析细节描写的内涵和作用: 类型及作用 效果分析 推动情节发展 通过对细节的描写,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展示人 物性格 语言描写 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动作描写 透露出人物的心理。 心理描写 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外貌描写 揭示人物特征、身份等。 环境描写 烘托出人物的性格。 凸显环境特征 一景一物,不仅能准确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还能凸显环境特征。 表达真挚情感 真挚情感除了来源于亲身经历的生活,还来源于成功的细节描写。 深化作品主题 折射广阔的生活画面,表现深刻的社会主题。 技法突破 设问 方式 1.小说在某段落是如何描写某某人物的?请进行简要分析。 2.本文在刻画人物时运用了哪些手法?请赏析。 3.请就文中画线的文字在人物描写方面的特点与作用进行简要分析。 4.某人的某一动作(或心理、语言)具有怎样的意义? 答题 方法 审题干 明要求 (1)题干提示具体描写手法的,抓住这种手法并结合小说具体描写内容作答。 (2)题干里没有提示具体描写手法的,根据小说描写人物的具体情况作答。 记牢答 题步骤 (1)定手法:根据某种手法的特点,结合小说人物描写的具体情况,确定小说人物描写采用的艺术手法。 (2)引内容:引入小说人物描写的具体内容,作为分析的对象。 (3)作分析:指出具体描写方式,或收到的艺术效果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医 者 周国华 读高二那年,我妈病了,痛得满床打滚。我背着她到赤脚医生那里。医生为她打了针止痛剂,手一摊:“怕是大病,赶紧送县医院。” 我借了辆三轮车,把我妈拉到县医院。医生诊断后,把我叫到一边:“你妈得的是癌症,晚期了,花再多钱也没用,你自己决定吧。” 癌症?我眼前一阵发黑。我爸走得早,这些年来,我妈就靠种那点承包田供我上学,如今…… 不能这么放弃!我刚想办住院手续,我妈含笑进来说:“医生,给我开点药吧,止疼的就行,我命硬,能挺过去。” 拗了半天,我还是按我妈的意思做了。我知道,我妈一旦决定了的事,没人能改过来。回家的路上,我拼命憋着,不让眼泪掉下来。兜里只有三百块钱,那是全家仅剩的那么一点点。 或许天不绝人,我去村里小店买东西,无意中听到有人说,邻乡有个老中医挺神的,治好过一些大医院都没法治的怪病。我立马找了过去。 老中医家里坐着很多病人,得什么病的都有。老中医话不多,而且声音很轻,只是在搭脉后简单地问上几句,就摇头晃脑开起了方子,完了,又叮嘱几句,也看不出有啥高明之处。最后一个轮到我,老中医瞅了我一眼:“病人呢?” 我拿出医院的诊断书,讲了我妈的病情和家里的情况。我说来得急,我妈也下不了地,先来问问。说到最后,我的眼泪扑簌簌往下掉。 老中医瞪了我一眼:“这么大了还哭,没出息。走,带我去看看。” 老中医给我妈搭完脉,捋着花白的山羊胡子在屋里踱来踱去。我垂手,惶惑地盯着他。老中医让我把三轮车上那个蛇皮袋子拿进来。一打开,里面全是草药。老中医告诉我把这几把药分均匀,半年服完,应该就可以了,不行的话,再去找他。 我连连点头,掏出三百块钱:“只有这些了,别嫌少。” 老中医没接钱,双手把玩着桌上的青花瓷瓶,左看右看,还不住地点头:“不用了,你留着做学费吧,这个东西卖给我吧。” 我妈连忙摇手:“不,这是我的嫁妆,几块钱买来的,乡下人没闲心插花,我常说,还不如碗勺来得实用呢。” 老中医晃头捻须,说:“实用不实用我不管,家里有一个,正好配个对。” 送走老中医,我和我妈还真不敢相信天下竟有这种好事,诊费、药费没付不说,还白白拿了一千块钱! 半年后,我陪着我妈去了医院,诊断结果让我欣喜若狂,我妈竟痊愈了! 我拿着锦旗去谢老中医,老中医一笑:“ 有钱了,就把瓶子赎回去,价钱嘛,翻倍。”我点头。 我如愿考上了医学院。用那些钱,我撑过了第一个学期。之后,我勤工俭学,再没用过家里一分钱。毕业后,我凭着优异的成绩,被省城一家大医院聘用。我接我妈进城,贷款买房,娶妻生子,进修深造…… 二十多年后的一天,我偶然观看《鉴宝》节目,里面一个青花瓷瓶引起了我的注意,那个瓶子,看上去跟我家的一模一样。专家几百万的估价让我又吃惊又愤怒,原来老中医早就知道瓶子的价值。我想起了老中医眯着眼的神情,哼,狡诈,虚伪! 我憋着满肚子怨气去找老中医。老中医已去世,他儿子接过我的字条,一笑:“家父说你会成为医生,果然没错。” 我突然想起,那天我对老中医说,我想放弃学业,赚钱养活我妈。我有点发蒙,是不是自己太小人了? 里屋的橱柜上,摆放着两个青花瓷瓶,花纹一样,成色迥异。老中医的儿子取过那个釉色发暗的瓶子:“民国的,不过也值几千块钱。” 我脸红了。瓶子的内壁上,依稀还能看到我儿时调皮的涂鸦,是我家的那个!我疑惑地望着另一个青翠欲滴的花瓶。 “这个是我祖上为一官宦人家诊病时,那家主人给的。” 我掏出一万块钱,老中医的儿子执意只收下两千:“家父嘱咐,不敢有违。” 对着老中医的遗像,我郑重地磕了三个头。泪眼婆娑中,我又看到了那双似笑非笑的眼睛,温馨,深邃。 一块匾额悬在墙上,上面的两个字熠熠生辉——“医者”。 10.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文章开头“读高二那年”,暗示妈生病“不是时候”和“我”需要治好妈的病的迫切,也为后面突出老中医的医术医德作铺垫。 B.老中医要青花瓷瓶并给一千块钱瓶钱是想帮助“我”,使“我” 能治好妈的病并完成学业,这体现了老中医高尚的医德。 C.虽然文章很短,内容也是平常生活之事,但仍写得跌宕起伏而非平铺直叙,很有可读性。 D.“我”去送锦旗的时候,老中医说赎瓶子价钱要翻倍,这体现了老中医也爱财,这样就写出了老中医性格的复杂和真实。 解析:D项,“体现了老中医也爱财”不恰当,这是表现老中医想不动声色地帮助“我”,不想让“我”知道真相,文章这样写仍是表现其医德之高。 11.(人物形象塑造手法)文章是怎样表现老中医的医术高超的? 答:①正面描写。老中医从容自信交代将那些药半年服完,应该就可以了,不行再去找他,半年后,母亲真的痊愈了。②侧面描写。文中写“我”去村里小店买东西听到有人说老中医挺神,治好了一些大医院都没法治的怪病;老中医家里坐着许多病人,得什么病的都有;老中医从容诊断,毫不忙乱。③对比手法。将“我”妈“痛得满床打滚”与老中医轻松将其病治好进行对比;将赤脚医生、县医院治不好妈的病与老中医使妈的病药到病除进行对比,都突出老中医医术之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儿 子 苏 童 小孟站在柜台前没有动,他数了数小盒里的彩色蜡烛,你得给我五盒,他说。那位小姐美丽的眼睛里露出一丝厌烦,她说,对不起,我只能送你一盒,这是我们老板定的规矩。他逼视着小姐说,送不起就别送,我买总可以吧?后来老板就出来了,他息事宁人地拿了四盒小蜡烛给小孟,嘴里说了一串很快又很难懂的话。 小孟骑着摩托车向西郊而去,他母亲现在随他妹妹住在那里的居民小区里。小孟记不清有多长时间没见他母亲的面了,他妹妹在电话里说他已经三个月没去看望母亲了,他感到歉疚,所以当他妹妹问他知不知道后天是什么日子时,他立刻想起来了母亲的生日,他说,我记着呢,是六十大寿,生日蛋糕早就定好了。小孟不是那种不孝之子,他常常向他的知己朋友透露他的第一次婚姻破裂的原因,他的前妻什么都好,还是大学生,文学素养很高,她的语言天赋就被用来贬低和丑化他母亲了,有一次她对他说,你母亲天天忙里忙外的,怎么还那么胖?她说着还捂嘴哧哧地笑,小孟说他当时二话没说就给了她一个耳光,一个星期后他们就离婚了。 正逢下班,街上交通很拥挤,小孟不得不放慢摩托车的车速,偶尔地他伸手到后座上摸一摸那盒蛋糕,蛋糕安然无恙。小孟想象着母亲在家里翘首等待他的情景,他知道她的脾气,这么长时间不去看她,她一定生气了,她会说,你来干什么?你心里还有我这个妈吗?母亲怎么数落他他也会赔笑脸的,他记得母亲从来不喜欢甜点,这盒蛋糕最后会被他自己消灭一半,母亲会在一边很满足地看他吃,从小到大一直是这样的,小孟兀自一笑,他想象着母亲坐在他身边,手里拿着一块浸过水的手巾,随时准备替他抹去脸上的奶油。 小孟将摩托车停在建材公司的门口,黑鱼正好从门里出来,小孟低头调整蛋糕盒的位置,黑鱼就站在他身后看,黑鱼说,放不稳,吃掉算了。别闹,这是我母亲的生日蛋糕。黑鱼说他要赶时间去工人新村,要小孟捎他一程。小孟有点儿犹豫,黑鱼取出头盔戴上,跨上了摩托车的后座,他说,我给你捧着这蛋糕。 他带着黑鱼往工人新村去,他随口问了一句,去工人新村干什么?黑鱼却吞吞吐吐起来,他说,找大个子,谈夹板的事。小孟似乎愣了一下,紧接着问谁要的货?黑鱼说,还没有下家呢,这不是去看货吗?黑鱼越是闪烁其词,小孟越是穷追不舍,多少钱一张?这次黑鱼沉不住气了,你想干什么?摩托车停在一幢居民楼前,他问黑鱼,大个子是姓黄吧?黑鱼不解地点点头,说,那就一起进去坐坐?小孟从黑鱼手中接过蛋糕盒,他说,进去看看老朋友。 隔着门就听见了洗牌的声音,屋里乌烟瘴气的,黑鱼凑到大个子耳边说了句什么,大个子说,急什么?等打完这一圈牌再说。大个子没有认出小孟,他就提着蛋糕盒站在大个子身边看牌,黑鱼说,你怕谁抢你的蛋糕吃啊?小孟就走到一边把蛋糕盒放在电视机上,他看了看盒子里的蛋糕,发现那上面的几个红红绿绿的字已经扭结在一起,无法辨认了。 大个子手气不错,他们一来他就和了个清一色,小孟忍不住地渲染那只关键的九饼,黑鱼面有愠色,用一种冰冷的语调说,你还会打牌?小孟能猜到黑鱼在想什么,小孟嘿地一笑,意味深长地拍了拍黑鱼的肩膀,他说,我看完这圈牌就走。 小孟确实没有什么阴谋,但黑鱼如坐针毡,并且有意站到大个子一边,把小孟和大个子隔得远远的,大个子要上厕所,他就让小孟来替他,他说,你替我打两副,输赢都算我的。 小孟看了看黑鱼,黑鱼指了指自己的手表,他说,再不走你的蛋糕就坏啦。小孟盯着自己手上的牌,他没有注意到大个子在电视机那里停留的动作,他没有想到大个子的肚子这么饿,不分青红皂白就打开了他的蛋糕盒,他没有想到大个子一口就吃掉了小半块蛋糕,而且把那么一个高级的蛋糕抓得像一堆烂面团似的。他真的没有想到,后来他回忆起黑鱼突然爆发的那阵怪笑,后来他知道黑鱼在笑什么了,但事情已经无法挽回,他后来看见的就是这个一片狼藉的蛋糕,蛋糕上的那八个字被吃掉了两个,剩下的也失去字的形状了。 大个子发现了自己的过失,他说,我以为是我家的呢。小孟想大个子你又不跟我做生意,怎么把我的蛋糕给吃了?小孟心里这么暗暗骂着,嘴上却说,没关系,吃了我再买一盒。小孟看见那几盒彩色小蜡烛,有的散在电视机上,有的落在了桌上,他都收起来,放进了夹克的口袋里。临出门时他看了眼蛋糕盒,他说,这蛋糕就留给你们吃吧,我再去买一盒。 黑鱼跟在小孟的身后说,哪儿还有蛋糕卖?蛋糕店都关门了!小孟突然停住脚步,屋里的人看见他抓过蛋糕盒,狠狠地扣在黑鱼的头上,他们看见黑鱼的脑袋上像顶了一顶式样新颖的帽子,黑鱼对小孟的袭击猝不及防,他张大嘴看着小孟,小孟没说什么,突然哈哈一笑,然后他冷静地绕过麻将桌,朝四个人的后背每人拍了一下,扬长而去。 外面已经是万家灯火。小孟现在能够想象到母亲和妹妹她们等得忧心如焚,可是他可以向天发誓他不是故意的,他确实没想到看一圈牌会花这么长的时间。 小孟的摩托车向西郊急驰而去,路上他清晰地听见了从口袋里传来的那种声音,他猜到是那些彩色小蜡烛被折断了。这下好了,他在蛋糕店里所做的一切都变得荒诞可笑了,小孟想今天也许并不是一个好日子,不是好日子,却是他母亲六十大寿的日子,不管怎样他也得赶回去,赶回去为母亲祝寿。小孟曾经路过两家夜间营业的点心店,橱窗里陈列着各种诱人的大蛋糕,但是小孟没有下车,小孟只想早点儿赶到母亲身边,其实有没有蛋糕他也无所谓,他了解他母亲的脾气,他更懂得他们的母子感情,带不带蛋糕他都是他母亲的儿子。 (有删改) 1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小说善于通过人物之间的对比塑造人物形象。顾客买一个蛋糕,蛋糕店老板就送五盒生日蜡烛,说明蛋糕店老板为人大方,这与小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B.小说多处运用心理描写表现人物特点,如小孟想象着母亲在家里等待着他的情景,想象着母亲看着他吃蛋糕的情景。 C.小孟给母亲买的生日蛋糕最终没有送到母亲手里,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并且使小说的情节出现了转变,引人入胜。 D.小说叙述了一个普通人的普通故事,没有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和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却蕴含着深刻的内涵,能触动读者的心灵。 解析:“蛋糕店老板为人大方,这与小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与文意不符。 13.(人物性格概括)小说在刻画小孟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答:①有孝顺母亲之心,但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母亲的感受。②喜欢占小便宜,势利心强,有心机。③贪玩误事。④ 暴躁。把蛋糕扣在黑鱼身上。 解析:小说的主要事件就是儿子给母亲过生日,所以反映了他孝顺的性格;通过他买蛋糕的言行表现了他喜欢占小便宜;通过他对黑鱼说去看老朋友说明他势利心强,有心机;从最终的结果来说,说明他贪玩误事,忽略了母亲的感受。 14.(主要人物的作用)小说以“儿子”为题,是出于哪些方面的考虑?请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答:①(从“情节安排”角度)小说的故事情节围绕儿子回家给母亲过生日展开。②(从“塑造人物”角度)小说主要刻画了主人公的三种角色,“丈夫”“儿子”这两种伦理角色及与生存相关的社会角色,儿子是其中的中心角色,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主要形象。③(从“表达主题”角度)小说的深层主题是“中国式儿子”,是在“儿子”与另两种角色的冲突中表达出来的:“儿子”轻易压倒“丈夫”,又自觉地屈服于其社会角色。 解析:“儿子”是文章的主要人物,情节都是围绕“儿子”展开的,所以回答本题应从情节、人物、主题的角度去考虑。 15.(次要人物的作用)你认为作者刻画“大个子”这一形象有什么作用? 答:①陪衬(衬托)作用。衬托主要人物小孟,一是小孟与大个子就待了一会儿,大个子上厕所时就信任他让他顶牌,衬托小孟善于与人交流、交往;大个子因为肚子饿就随便吃了小孟为母亲祝寿的蛋糕,而小孟虽心里骂着,但嘴上却说没关系,衬托小孟遇事有心机,也能原谅他人的性格特征。②推动情节发展。因为黑鱼提到大个子做夹板生意,小孟自己也做生意,就想去坐一会儿;大个子打牌要上厕所让小孟顶一下,没想到大个子把小孟买的蛋糕吃了一小半。这才导致有了后面的情节。③深化主题。通过对大个子形象的塑造,来描述小孟对待朋友或者陌生人的事情与涉及自己的母亲、家庭的事情时的处理,揭示了作为社会角色的青年能心态平和、积极健康地处理好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烦恼的主题。 解析:要从次要人物与主要人物的关系、与主题的相关度等方面进行分析。次要人物有时还能起到升华主题、画龙点睛的作用。 16.(物象的作用)小说围绕“蛋糕”展开叙事,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答:①小说以“蛋糕”为叙事线索展开叙述,情节集中。②人物关系以“蛋糕”为纽带来维系,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③小说的主题因购买“蛋糕”、带“蛋糕”回家、失去“蛋糕”而得以表达,含蓄蕴藉。 解析:可以从情节结构作用(线索)、表现人物、对主题的作用三个角度回答,本题没有涉及“自身作用”“环境作用”这两个角度。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