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地理创新大一轮(精致教师用书)江苏专版:第十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30讲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版高考地理创新大一轮(精致教师用书)江苏专版:第十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30讲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学案

第30讲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知考纲 明考情 理线索 ‎1.中国省级行政区划及江苏省辖市的分布 ‎2.区域的含义 ‎3.不同发展阶段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4.不同区域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差异 ‎1.以世界或我国某区域为背景,考查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差异 ‎2.以区域图为背景,考查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一、中国省级行政区划 ‎1.中国省级行政区划 共有34个省级行政单位,其中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 ‎2.中国省级行政区的简称 ‎(1)取用全名中的一个或几个字:京、津、辽、吉、黑、苏、浙、藏、陕、甘、青、宁、新、港、台、澳、川、云、贵、内蒙古等;‎ ‎(2)用本省的河流或山名:闽、赣、湘、皖等;‎ ‎(3)用本省的历史名称:冀、鲁、豫、粤、琼、渝、蜀、黔、滇、沪、桂、晋、秦、鄂等;‎ ‎(4)一个省有两个简称:川或蜀、云或滇、甘或陇、贵或黔、陕或秦。‎ 方法技巧 中国省级行政区简称“三字经”‎ 京津沪、黑吉辽,内蒙古、晋陕甘;青新宁、冀鲁豫,苏浙皖、湘鄂赣;川黔滇、桂粤闽,藏琼台、渝澳港。‎ 二、江苏省省辖市 ‎1.江苏省行政区划 江苏省简称苏,位于中国大陆东部沿海中心、长江下游,东濒黄海,东南与浙江和上海毗邻,西接安徽,北接山东,地跨长江、淮河,京杭大运河从中穿过。省会南京,简称宁。全省有13个省辖市(地级市)。‎ ‎2.江苏省省辖市的分布 ‎(1)按方位找出省辖市 苏南5市指:南京市、苏州市、无锡市、常州市、镇江市;‎ 苏中3市指:南通市、扬州市、泰州市;‎ 苏北5市指:徐州市、淮安市、盐城市、连云港市、宿迁市;‎ ‎(2)沿海3市,自北向南依次是:连云港市、盐城市、南通市;‎ ‎(3)运河经过的8个省辖市,自北向南依次是:徐州市、宿迁市、淮安市、扬州市、镇江市、常州市、无锡市、苏州市。‎ 三、区域的含义 ‎1.概念: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 ‎2.特点: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或界线;区域有明确的区位特征;区域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并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 ‎3.划分目的:‎ 是为了进一步了解各区域之间的差异,因地制宜地对区域加以开发利用。‎ 点拨 “区域”和“地域”的异同 它们的实质是一致的,都是指一定范围内的地理空间。但“区域”是泛指,其范围有大有小;而“地域”一般范围较大,且更强调地方性、景观性,如农业地域、工业地域。‎ ‎4.区域的特征 区域特征 含 义 实践意义 整体性 区域内部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整体 区域开发要正确处理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差异性 不同区域之间存在普遍差异性,区域内部也有差异 因地制宜、扬长避短,促进区域发展 开放性 区域之间有各种各样的联系,使地理空间呈现出开放性的特点 加强区域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协调发展 点拨 正确认识区域的区位特征 可以利用经纬网、区位轮廓、区域内的重要地理事物等信息,确定区域的位置及其周围区域的联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1)经纬度位置:可确定一个具体地点,也可以确定一个区域范围,主要分析南、北所跨的纬度,东、西所跨的经度。‎ ‎(2)海陆位置:岛屿、半岛、大陆东西岸等。‎ ‎(3)山河位置:从山脉分布、走向,河流水系形状、流向等方面进行分析判断。‎ ‎(4)政治地理位置:根据国家或区域轮廓,邻国、邻省轮廓进行分析。‎ ‎【深度思考1】 地理位置和地理区位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提示 地理区位和地理位置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在实际的应用中易混淆。区位包括绝对区位和相对区位两层含义。绝对区位是指该事物的位置;相对区位是指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联系。由此可见,区位概念包含位置概念。地理位置可分为下列类型:绝对位置:经纬度位置;自然位置:海陆分布位置;政治位置:各种政治力量的空间配置关系;经济位置:事物间的经济空间关系。‎ 四、区域发展阶段的一般规律 学法指导 综合分析区域发展的方法 从时间上看 区域发展呈阶梯式递进。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成长阶段和衰落阶段。初期阶段主要表现为以传统农业为主体;成长阶段可分为工业化阶段和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从空间上看 区域发展是一个由点到线再到面的过程 从产业结构上看 区域发展一般会经历由以第一产业为主到以第二产业为主,再到以第三产业为主的过程,区域产业结构日趋优化、合理 从人地关系上看 区域发展一般经历由人地关系基本协调,到明显不协调,再到以人地矛盾最为激烈,最后重新走向协调的过程 五、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1.区域差异的形成:地理位置不同→气候差异+地形的影响→自然环境差异→社会经济差异。‎ ‎2.区域差异比较——以日本和英国为例 日本 英国 自然环境 相似性 岛国,面积相差不大;地处中纬度,气候温暖湿润 位置 亚欧大陆东侧 亚欧大陆西侧 地形 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原狭小,多火山、地震 高原、低山、丘陵与平原、山谷交错分布 气候 季风气候,海洋性显著,南北差异大 温带海洋性气候 植被 森林覆盖率高 以草地为主 水文 河流短急,多峡谷,水力资源丰富 河网较密集,流量平稳,各河之间多有运河连通 矿产 贫乏 煤、铁、石油 经济发展 相似性 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充分发挥岛国的优势 经济 特点 经济大国,工业化起步较晚 工业化最早的国家 工业及 其布局 临海型布局,高新技术产业在世界上占突出地位 传统工业曾在世界上地位突出,有“世界工厂”之称,“资源型”布局为主 农业 以种植业为主 畜牧业发达 人口与 城市 人口稠密、城市众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地带 人口密集,城市化水平高,曾向海外大量移民 ‎【深度思考2】 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将如何变化?‎ 提示 初期:以第一产业为主,第二、三产业比重很低;中期: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后期:以第三产业为主,第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一产业比重很低。‎ ‎3.我国的区域差异 ‎(1)成因:①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②气温:由南向北递减;③降水:受夏季风影响由东南向西北递减。‎ ‎(2)划分指标:地形和气候。‎ ‎(3)具体划分(如下图)‎ ‎①三大自然区:a东部季风区,b西北干旱半干旱区,c青藏高寒区。‎ ‎②界线:Ⅰ大致与400 mm年等降水量线吻合;Ⅱ大致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Ⅲ大致与3 000米等高线一致。‎ ‎【深度思考3】 南米北面体现了我国粮食生产的地域差异,从气候角度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提示 我国降水南多北少,北方属于半湿润地区,适合耐旱的小麦生长。南方属于湿润地区,适合喜高温多雨的水稻生长。‎ 考点一 江苏省区域地理分析比较 ‎1.自然地理特征的比较 江苏以淮河、苏北灌溉总渠一线为界,分为两个自然区。‎ 干湿地区 湿润地区 半湿润区 气候类型 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水文特征 水量大,汛期长,含沙量小,无冰期 水量小,汛期短,含沙量大,有冰期 植被类型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温带落叶阔叶林 自然带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耕地类型 水田为主 旱地为主 熟制 一年两熟至三熟 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 ‎2.社会经济特征的比较 江苏省按地域划分苏南、苏中、苏北三个经济区,三区经济发展特点各异:‎ ‎(1)苏南地区 ‎①工业化程度高:20世纪70年代起步、80年代崛起、90年代提高。②农业基础较好:中纬度地带、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和土壤很好地结合,利于农业的发展,“鱼米之乡”。③良好的发展基础:大城市带特征明显,南京大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④积极吸引外资,发展外向型经济。‎ ‎(2)苏中地区 ‎①区位优势明显:京杭大运河与长江交汇的“黄金水道”、滨江临海、接受苏南和上海辐射。②资源比较优势突出:全国重要商品粮、商品棉生产基地,沿海滩涂、水网密布,淡水资源丰富,石油、天然气、地热就江苏而言较为丰富。③发展速度快:改革开放以来基本保持快速、协调发展的趋势,发展水平中等,优势特色产业初步确立。‎ ‎(3)苏北地区 ‎①独特的自然资源:煤炭为主的矿产资源、丰饶的海岸带资源、种类齐全的旅游资源。②经济发展速度较快:旱作农业为主的农业,能源与重工业为主的工业。③沿海滩涂资源开发较早,海岸带开发成效显著,海洋资源得到高效利用。‎ ‎                   ‎ ‎(2017·课标全国Ⅱ,1~3)19世纪50年代,淮河自洪泽湖向南经长江入海;黄河结束夺淮历史,改从山东入海。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自1999年,江苏境内又陆续建成了多座长江大桥。江苏习惯上以长江为界分为苏南和苏北两部分(下图)。据此完成(1)~(3)题。‎ ‎(1)目前,在洪泽湖以东地区,秦岭—淮河线(  )‎ A.无划分指标依据 B.与自然河道一致 C.无对应的自然标志 D.两侧地理差异显著 ‎(2)习惯上苏南、苏北的划分突出体现了长江对两岸地区(  )‎ A.自然地理分异的影响 B.人文地理分异的影响 C.相互联系的促进作用 D.相互联系的阻隔作用 ‎(3)进入21世纪,促使苏南、苏北经济合作更加广泛的主导因素是(  )‎ A.市场 B.技术 C.资金 D.交通 解析 第(1)题,秦岭—淮河一线,作为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是按照一定指标划分的,我国800 mm年等降水量线经过,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等,但秦岭—淮河一线在洪泽湖以东,没有自然河段与之对应,没有自然标志与之对应,又因为洪泽湖以东地区以平原为主,地理环境南北变化是渐变的,在理论线的南北两侧差异并不大。 第(2)题,根据材料提示,江苏境内长江段建了好几座大桥的寓意为:“由于长江的阻隔,历史上南北两岸交通不便,联系较少,现在两岸交通大大改善”,故习惯上苏南、苏北的划分突出体现了长江对两岸地区相互联系的阻隔作用。故选D。第(3)题,从材料中可知,江苏境内修建多座长江大桥,交通更加便利,促使苏南、苏北经济合作更加广泛。故选D。‎ 答案 (1)C (2)D (3)D 考法 江苏省城市化和工业化 ‎(2015·江苏地理,29,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2014年10月29日,国务院印发《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新的城市规模划分标准以城区常住人口为统计口径,将城市划分为五类七档(见下表)。‎ 等级 小城市 中等 城市 大城市 特大 城市 超大 城市 Ⅱ Ⅰ Ⅱ Ⅰ 人口 ‎(万人)‎ ‎<20‎ ‎20~50‎ ‎50~100‎ ‎100~300‎ ‎300~500‎ ‎500~1 000‎ ‎≥1 000‎ 材料二 下图为某年江苏省城市地价及省辖市中心城市常住人口示意图。‎ ‎(1)按新的城市规模划分标准,江苏省13个省辖市可分为________类________档,其中特大城市有________个。(3分)‎ ‎(2)苏州的常住人口远大于户籍人口,主要由于________、________。(2分)‎ ‎(3)江苏省各城市地价空间分布的大致趋势是________,高地价带的城市主要沿________、________分布。对苏州和南通地价影响最大的城市是________。(4分)‎ ‎(4)影响江苏省内各城市地价差异的主要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地价差异对低地价区产业发展的影响是______,对高地价区产业发展的影响是__________。(4分)‎ 解析 第(1)题,仔细对比表和图即可得出答案。第(2)题,苏州的常住人口远大于户籍人口,说明人口迁入较多,主要是该地经济发达、工业化、城市化水平高吸引大量外来务工人员。第(3)题,主要考查学生读图分析能力,仔细分析图和图例即可得出答案。第(4)题,江苏省地价整体上从南向北逐渐降低,且大城市地价高,说明受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人口规模影响;低地价区生产成本低,利于承接产业转移;高地价区应进行产业优化升级,发展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提高效益。‎ 答案 (1)2 3 2‎ ‎(2)经济发达 工业化、城市化水平高 外来务工人员多(任答2点)‎ ‎(3)从南向北逐渐降低 京沪线或沪宁线或宁启线(任答1点) 长江 上海 ‎(4)经济发展水平 城市人口规模 有利于承接产业转移 优化产业结构 考点二 区域特征分析 在分析各区域的地理特征时,应从区位入手,从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两方面说明区域的特征。‎ ‎1.区域特征分析的角度 ‎(1)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所处的半球、温度带,在大洲、国家中的位置,经济地理位置,交通地理位置等方面说明地理位置。‎ ‎(2)从自然地理特征(地形、气候、河湖、土壤、生物、资源等)和人文地理特征(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等)两方面说明区域的特征,并着重进行区域的突出特征(如我国西北地区突出的自然特征:干旱)和区域发展优势因素、限制性因素(如我国西北地区农业生产的限制性因素:水资源)的分析。‎ ‎2.综合分析区域的地理特征 ‎                   ‎ ‎(2018·福州一模)纳马夸兰地区是世界上著名的野生多肉植物“王国”。下图示意纳马夸兰地区位置及其雨季近地面等压线分布(百帕)。据此完成(1)~(2)题。‎ ‎(1)纳马夸兰南部地区雨季时的水汽来源主要是(  )‎ A.东南风 B.东北风 C.偏北风 D.偏西风 ‎(2)多肉植物叶小、肉厚反映了当地的自然环境特征是(  )‎ A.昼夜温差大 B.干旱的气候 C.径流量丰富 D.多雾的环境 解析 第(1)题,注意该区域位于30°S以南的大陆西岸,属于地中海气候,雨季受盛行西风影响。另外图示气压值也能反映该地西侧气压较高。第(2)题,“叶小”是为了适应降水少而减少蒸腾,“肉厚”则储存有机质多,说明光照强,故反映了当地干旱的气候特征。‎ 答案 (1)D (2)B 区域图的判读方法 ‎(1)区域图类型:大尺度区域图(大洲)、中尺度区域图(国家、地区)、小尺度区域图(省、区等局部图)。近几年高考试题中,小尺度区域图更加多见。‎ ‎(2)区域图的组成:图名、图例、经纬网、辅图。‎ ‎(3)区域图判读方法:判读区域地图时,关键在于据图中的信息进行定位及获取答题所需的有效信息。‎ 考法一 区域地形、水文特征分析 ‎1.[2015·新课标Ⅱ,37(1)、(2),12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下图示意河套平原地区。当地将黄河水通过引水渠引入区内灌溉农田,农田灌溉退水经过排水渠汇入乌梁素海。近年来,乌梁素海出现污染加重趋势。‎ ‎(1)判断河套平原的地势特点,并简述理由。(6分)‎ ‎(2)指出长期维持河套灌渠功能必须解决的问题,并简述原因。(6分)‎ 解析 第(1)题,由图中水流流向以及文字材料体现的灌溉水流方向可以判断地势西高东低、南高北低。第(2)题,黄河含沙量大,因此必须解决灌渠泥沙淤积问题。‎ 答案 (1)特点:西高东低,南高北低(或西南高,东北低)。‎ 理由:引水口在西南部,出水口在东北部;或灌渠多呈西南—东北走向。(答出其他合理理由也可)‎ ‎(2)问题:泥沙淤积。‎ 原因:黄河含沙量大,引水入灌渠后流速变缓,泥沙易沉积。‎ 考法二 区域自然环境对民居建筑影响 ‎2.(2016·海南地理,22,10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华北地区传统民居大多坐北朝南,房前多植落叶阔叶树,而不植四季常绿的松柏等针叶树(如下图所示)。‎ 解释华北地区传统民居的房前多植落叶阔叶树,而不植松柏的地理原因。(10分)‎ 解析 注意文字材料提示,坐北朝南的房子,房前多植落叶阔叶树,而不植四季常绿的松柏等针叶树,理解落叶和常绿的区别,根据图中树木种植的位置,推断出传统民居植树的作用,夏季遮阴,冬季让阳光射入室内。‎ 答案 华北地区夏季炎热,与松柏(常绿针叶树)相比,落叶阔叶树夏季冠广叶密,遮阴取凉效果更好。冬季寒冷,太阳高度较低,落叶阔叶树落叶后,可让阳光充分射入室内,提高室内温度(松柏等常绿针叶树会遮挡阳光)。‎ 考点三 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 ‎                   ‎ 对比分析区域间的差异,是分析各区域发展方向、采取因地制宜开发治理措施的前提。区域差异应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分析。‎ ‎1.自然环境因素差异 ‎(1)地理位置差异 地理位置差异可从纬度位置差异、海陆位置差异、半球位置差异、相对位置差异等方面分析。‎ ‎(2)气候差异的形成 ‎(3)地貌差异的形成 ‎(4)河流水文差异的形成 ‎(5)土壤差异的形成 不同区域的气候、植被及人类生产活动因素的差异造成了土壤类型、厚度、肥力、酸碱度的差异。‎ ‎2.人类活动因素差异 人类活动 差异成因 具体表现 农业 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差异 作物种类、耕作制度、产量等差异 市 、劳动力、交通、科技、政策等社会经济条件差异 机械化、生产率、商品率等差异 工业 资源、市场、劳动力、科技、交通、政策等差异 工业类型、规模等差异 人口 区域耕地、水资源等自然条件和经济状况、科技水平、开发历史等社会经济条件差异 人口规模、密度、增 速度等差 ‎ 城市 城市气候、河流、资源、交通等差异 城市形态、数量、规模、发展水平等差异 交通 地形、位置、经济、科技、人口等差异 交通方式、通达度等差异 通过对以上因素的分析,确定区域特征差异,分析区域间的不同发展方向和状况。‎ ‎(2016·上海地理,15~16)在经济开放的条件下,劳动力倾向于从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通过地区间观念、信息和技术的交流,促使地区间的经济差异逐渐缩小,劳动力流动减弱。据此回答(1)~(2)题。‎ ‎(1)2000年我国劳动力区域流动的特点是(  )‎ A.东部地区以省际流动为主 B.西部地区以省际流动为主 C.中部地区以省内县际流动为主 D.全国平均以省内县际流动为主 ‎(2)图中数据显示,从2000年到2010年十年间,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是(  )‎ ‎①省际经济差异变小 ②县内经济差异变小 ③省际经济差异变大 ④县内经济差异变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 第(1)题,由图可以看出:东部地区省际流动约占40%,以省际流动为主;西部地区县内流动约占45%,以县内流动为主;中部地区县内流动约占60%,以县内流动为主;全国平均县内流动约占45%,最大,以县内流动为主。A正确。第(2)题,图示2000~2010年十年间,东部地区县内和省内县际间人口流动下降,说明县内经济差异变小;省际间人口流动比例上升,说明省际间经济差异变大。B正确。‎ 答案 (1)A (2)B ‎ 区域差异分析的方法 ‎(1)依据区域的整体性特点,执因索果层层推理自然环境差异:位置→气候(结合地形)→水文→土壤、植被等。‎ ‎(2)按照“遵地之规、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分析自然环境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从产业活动(农业、工业等)、交通运输、城市化水平、人口状况等方面比较人类活动差异。‎ 区域差异的综合分析如下所示:‎ 考法一 经济发展差异的分析 ‎1.(2016·浙江文综,7~8)人均GDP和人均GDP增长率分别是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的重要指标。下面为近年来五省市人均GDP和人均GDP增长率与全国平均值之比的统计图,图中X轴表示人均GDP增长率与全国平均值之比,Y轴表示人均GDP与全国平均值之比。各省市括号中的数值为其万元产值能耗,全国平均值为0.74(单位:吨标准煤/万元)。完成(1)~(2)题。‎ ‎(1)关于五省市经济发展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山西经济发展水平高于湖北 B.上海经济发展速度低于江苏 C.湖北经济发展水平高于江苏 D.广西经济发展速度低于全国 ‎(2)从万元产值能耗看(  )‎ A.山西最高,应优化工业结构以降低能耗 B.广西最低,应承接东部地区高耗能工业 C.上海和江苏较低,应大力发展重型工业 D.湖北较高,应发展资源密集型工业以降低能耗 解析 第(1)题,根据图示,从Y轴看,山西低于湖北,说明山西经济发展水平低于湖北,A项错误;湖北低于江苏,说明湖北经济发展水平低于江苏,C项错误;从X轴看,上海低于江苏,说明上海经济发展速度低于江苏,B项正确;广西经济发展速度高于全国,D项错误。第(2)题,根据图中各省市括号中的数值为其万元产值能耗,山西(1.76)最高,应优化工业结构以降低能耗,A项正确;广西(0.80)较低,能否承接高耗能产业取决于广西的经济发展方向,B项错误;上海(0.62)和江苏(0.6)较低,但该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高,适于发展技术导向型产业,而不应该发展重型工业,C项错误;湖北(0.91)较高,应提高科学技术水平来降低能耗,D项错误。‎ 答案 (1)B (2)A 考法二 水文特征差异比较 ‎2.[2014·课标Ⅱ,36(2)、(3),14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河流的侵蚀、沉积及沼泽的吸收(附)影响河流泥沙和营养物质含量。水体中营养物质含量影响浮游生物量,与水温共同制约鱼类资源数量。下图所示的西西伯利亚平原地势低平,冻土发育,河流众多,沼泽广布。‎ ‎(1)分析叶尼塞河泥沙含量较多,而鄂毕河泥沙含量较少的原因。(6分)‎ ‎(2)通常,大河河口的鱼类资源丰富,但鄂毕河河口鱼类资源相对较少。说明鄂毕河河口鱼类资源较少的原因。(8分)‎ 解析 ‎ 第(1)题,影响泥沙含量的主要原因是河流上游的地形、植被、土质状况等因素。图中显示了两河流经地形区的差异。叶尼塞河由高原流向平原,地势落差大,流速快,侵蚀强,河流含沙量大;而鄂毕河主要流经平原区,流速慢,泥沙沉积,含沙量小。第(2)题,影响鱼类资源丰富与否的原因主要从水温高低、营养物质多少角度考虑。鄂毕河注入北冰洋,河口纬度高,水温低,鱼类生长慢;河口结冰时间长,冰层厚,活动空间小,鱼类成活率低;鄂毕河流经沼泽,营养物质被沼泽植物吸收,很难到达河口,不利于河口浮游生物生长;北冰洋纬度高,冰层厚,营养物质和饵料也较为贫乏,不利于鱼类成活。‎ 答案 (1)叶尼塞河支流多流经中西伯利亚高原,(河床比降大)流速快,侵蚀强,增加了河流含沙量。鄂毕河主要流经平原,流速慢,泥沙沉积,含沙量小。‎ ‎(2)鄂毕河河口区纬度高,水温低,鱼类生长慢。结冰期长,鱼类存活率偏低。鄂毕河流经沼泽,营养物质被植物吸收,河水中营养物质严重缺乏,不利于浮游生物生长。北冰洋营养物质和饵料较为贫乏。‎ ‎ 区域差异分析类题目 ‎ [题 型 解 读]‎ ‎1.区域差异分析类题目的类型 区域差异的比较分析常有以下三种情况:‎ 一是比较区域条件或特征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常侧重于比较不同点即区域差异比较;‎ 二是比较区域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或者说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或者说优势条件和限制条件;‎ 三是比较区域的自然特征和社会经济特征。在高考中,常以“比较两区域的自然特征(或人文特征)”的设问形式出现。‎ ‎2.区域差异分析类题目的答题思路 角度一 比较区域条件或特征的异同点,其答题思路为:‎ 角度二 比较区域的优势条件和限制条件,其答题思路为:‎ 角度三 比较区域的自然特征和社会经济特征,其答题思路为:‎ ‎ [典 题 示 例]‎ 由于地理条件和历史发展的进程不同,区域发展水平和方向也存在差异。读以下材料,完成有关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湖南省、广东省简图。‎ 材料二 下表示意广东、湖南两省的区域综合发展指标。‎ 地 区 年 份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三次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 三次产业就业比重(%)‎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元)‎ 第一产业 第二 产业 第三 产业 第一 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广东 ‎1980‎ ‎249‎ ‎33.2‎ ‎41.1‎ ‎25.7‎ ‎70.6‎ ‎17.2‎ ‎12.2‎ ‎480‎ ‎2005‎ ‎21 701‎ ‎6.3‎ ‎49.5‎ ‎44.2‎ ‎32.0‎ ‎39.7‎ ‎28.3‎ ‎23 603‎ 湖南 ‎1980‎ ‎192‎ ‎42.3‎ ‎40.2‎ ‎17.5‎ ‎77.0‎ ‎14.1‎ ‎8.9‎ ‎365‎ ‎2005‎ ‎6 473‎ ‎19.4‎ ‎40.2‎ ‎40.4‎ ‎48.6‎ ‎21.5‎ ‎29.9‎ ‎9 616‎ 材料三 广东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加快制造业结构调整,重点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的装备、汽车、石化等重化工业。‎ ‎(1)比较湖南、广东两省地势特征的显著差异,说出两省地域联系的地形屏障。‎ ‎(2)依据材料二,比较广东、湖南两省区域发展差异的具体表现。‎ ‎(3)湖南、广东两省在重化工业发展过程中,如何扬长避短、加强区域合作,实现共同发展?‎ ‎[尝试自解] (1)                                    ‎ ‎(2)                                    ‎ ‎(3)                                    ‎ ‎                                    ‎ ‎[样卷评析]‎ 样卷 展示 得分:16分 样卷 剖析 失分原因:(2)小题没有据表中三次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比较湖南、广东工业化水平(程度)高低,扣2分。‎ ‎(3)小题一是答题要点不全,二是要点没有展开,合作关系没有说透。这类问题往往是学生的短板。扣6分 标准 答案 ‎(1)湖南省总体上南高北低(2分),广东省总体上北高南低(2分)。山地(南岭)横亘(2分)。‎ ‎(2)与湖南省相比,广东省经济发展速度快;经济发展水平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高);工业化程度高;城市化水平高;三次产业结构层次较高(第二、三产业比重大)。或答:与广东省相比,湖南省经济发展速度慢;经济发展水平低;工业化程度低;城市化水平低;三次产业结构层次较低。(每点2分)‎ ‎(3)湖南有丰富的有色金属、煤炭、水能等资源,可为广东提供重化工业所需的原料和能源;广东为湖南提供资金、技术;湖南可承接广东部分产业的转移;共同培育品牌,共同建立销售网络,开拓国内外市场等。(每点2分)‎ ‎[答 题 模 板]‎ ‎1.自然要素差异比较 思考方向 答题思路 纬度位置 地处北温带(热带、北寒带或南温带、南寒带);地处西风带(信风带、东风带);地处高纬度(中纬度、低纬度)‎ 地理位置 海陆位置 大陆东岸(西岸),临太平洋(大西洋);四面环海(深居内陆)‎ 气 候 气温 终年高温(严寒);夏季高温;冬季温和;气温日(年)较差大(小)‎ 降水 降水季节分配均匀;降水集中于夏季(冬季);雨热同期;有明显旱、雨两季 地 形 地形类型 以山地、丘陵(高原、盆地)为主;平原面积广(狭小)‎ 地势起 伏状况 地势起伏大(小);西高东低(自西向东倾斜);自东南向西北倾斜 河 流 水文特征 水量大(小);汛期长(短),有明显夏汛;有(无)结冰期;含沙量大(小);水能丰富 水系特征 流域面积大(小);流程长(短);支流多(少);(南北)对称分布;河网密布(稀疏)‎ 土壤类型及肥力状况 肥沃的黑土(紫色土、水稻土);土壤贫瘠、荒漠化严重 植被 类型、覆盖率 以亚热带常绿硬(阔)叶林为主,植被茂密;以草原、荒漠为主,植被稀少 资源 种类、数量 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森林资源、旅游资源、水能资源等丰富(短缺);水资源丰富(短缺)‎ ‎2.人文要素差异比较 ‎ 思考方向 答题思路 农 业 农业地 域类型 农业地域类型:季风水田农业、商品谷物农业、热带种植园农业、乳畜业、大牧场放牧业、混合农业等 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地形、气候、水源、土壤。社会经济条件: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数量、价格、素质)、土地价格、科技 其他 耕作制度或熟制、作物种类、耕地类型(水田、旱地)‎ 工 业 工业类型 轻工业或重工业(为主)‎ 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主要为水源)‎ ‎;社会经济条件:原料、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数量、价格、素质)、土地价格、科技;环境条件 城市 城市化水平(高、低)、城市布局特点、城市区位因素、城市环境问题 交通 交通运输线、交通枢纽、交通运输网的密度、影响交通线布局的主要区位因素 环境 环境污染,如大气污染、水污染;生态破坏,包括资源(土地、生物、水、矿产)破坏与浪费和环境恶化(荒漠化、水土流失)两大方面 ‎[应 用 体 验]‎ ‎(2018·豫北五校联考)结合新疆(图a)和海南(图b)简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说明南疆地区和海南岛城市分布的差异并指出影响因素。‎ ‎(2)指出南疆地区农业生产类型并说出其与海南岛相比生产的突出优势。‎ 解析 第(1)题,南疆地区的城市都分布于河流沿岸,与水源有关;海南岛的城市分布于沿海地区,与地形有关。第(2)题,南疆地区水源短缺,农业主要分布在绿洲地区,因而为绿洲农业,与海南岛相比,其突出优势为光照强,昼夜温差大。‎ 答案 (1)南疆地区:沿河流分布,影响因素为水源;海南岛分布于沿海地区,影响因素为地形。‎ ‎(2)类型:绿洲农业。优势:光照强,昼夜温差大。‎ 限时规范专练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14小题,每题4分,共5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18·苏州模拟)读我国地理自然分区局部图,完成1~2题。‎ ‎1.综合考虑纬度、地形、气候等因素,四大区域中太阳年辐射总量丰富,且气温年较差较大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下列有关四大区域农业发展制约因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甲——风沙、盐碱、旱涝 B.乙——洪涝、风沙、低温 C.丙——积温低、气候生长期短 D.丁——水源不足,风沙危害大 解析 第1题,由图可知,丁区域位于西北内陆地区,气候干旱,光照丰富,且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气温年较差大。第2题,我国风沙灾害集中在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而乙区域风沙灾害很小;乙区域位于秦岭——淮河以南,受低温影响小。‎ 答案 1.D 2.B ‎(2018·杭州模拟)中国的饮食文化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演变至今,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菜系及相应的饮食习惯。一个地方饮食的建立与许多因素都有关联,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地理环境。结合下图,回答3~4题。‎ ‎3.关于该地区农业生产与饮食习惯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甲区域更适合发展水稻种植 B.乙区域更适合发展苹果等林业生产 C.该地区人们离不开牛羊奶酪和肉食 D.该地区饮食为“饭稻羹鱼”“山珍海味”‎ ‎4.下列关于饮食习惯与地理环境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山西人爱吃醋与该地区水土流失,土壤中钙较少有关 ‎②重庆人喜辣的食俗多与该区域冬季气候较同纬度气温更低、湿度更大有关 ‎③北方人喜爱咸是因为冬季寒冷干燥,新鲜蔬菜少,形成了腌制蔬菜的习俗 ‎④南方人喜爱甜食与南方多雨,光热条件好,盛产甘蔗有关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解析 第3题,该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河网稠密,应该是有“鱼米之乡”之称的江南地区,故饮食为“饭稻羹鱼”;图示该区域临海,又因区域界线一般为山地,故饮食又有“山珍海味”。注意甲区域为多条河流的源头,应该是山地地形而不宜发展水稻种植;乙区域位于河流中下游,地势低平而应发展水稻种植。第4题,当地气候条件决定了当地的物产,而物产会影响饮食习惯,故③、④正确。山西人爱吃醋与当地“水硬”(碱性强)有关,重庆人喜辣与气候潮湿有关。‎ 答案 3.D 4.D ‎(2018·徐州高三期初模拟)厄瓜多尔位于南美洲西部,气候类型多样。读厄瓜多尔地形图,完成5~6题。‎ ‎5.造成厄瓜多尔气候类型多样的因素是(  )‎ A.国土面积广大 B.纬度和地形 C.海陆位置 D.大气环流 ‎6.厄瓜多尔香蕉出口量巨大,与我国海南岛香蕉生产相比,厄瓜多尔比较明显的优势是(  )‎ A.气候适宜 B.土壤肥沃 C.技术先进 D.受台风干扰少 解析 第5题,厄瓜多尔纬度低,中部海拔5 000米以上的高山,气候垂直变化明显,因而气候类型多样。第6题,厄瓜多尔位于赤道附近,地转偏向力较小,台风无法形成;而每年到香蕉收获的季节,我国海南岛经常受到强台风袭扰。‎ 答案 5.B 6.D ‎(2018·宿迁第一次模拟)下图图甲是美国M城市位置图,图乙是M城市产业结构演变图。读图回答7~8题。‎ ‎7.图乙中陷入困境的产业主要有(  )‎ A.炼铝、玻璃、精密仪表 B.机器人制造、医疗、金融 C.钢铁、煤炭、重型机械 D.生物制药、计算机、教育 ‎8.M城市经过多年的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之后,钢铁技术服务企业仍选址在该城市附近的原因不包括(  )‎ A.原有钢铁工业基础好 B.技术条件好 C.协作条件好 D.发展新兴工业的需要 解析 第7题,由图甲信息可知,M城市位于美国东北部工业区,接近阿巴拉契亚煤田,应是在煤炭资源开发利用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传统工业中心,结合图乙可以判定陷入困境的产业应该是传统产业,排除新兴工业,可以获得答案。第8题,除了发展新兴工业外,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升级还要运用先进技术对传统工业进行升级改造。M城市原是钢铁工业发达的城市,原有工业基础、技术条件和协作条件较好,为钢铁技术服务企业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答案 7.C 8.D ‎(2018·南京栖霞区高三模拟)永定土楼,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的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奇的山区民居建筑,是中国古建筑的一朵奇葩。永定土楼利用未经焙烧的按一定比例的沙质黏土和黏质沙土拌合而成的泥土,以砖或者夹墙板夯筑而成。据此并结合右图,完成9~10题。‎ ‎9.永定土楼屋顶大都采用“人字形”的双坡屋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排水 B.通风 C.地价 D.美观 ‎10.永定土楼墙体厚实,主要原因是(  )‎ A.采光 B.防风 C.散热 D.遮阳 解析 第9题,永定土楼地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降水多,屋顶大都采用“人字形”的双坡屋顶,主要是为了排水,所以A正确。第10题,福建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夏秋季节常受台风影响。建造土楼时,借助模夹板,经过反复的揉、捣、压、夯筑成了厚实严密的墙体,这样可以防止台风的侵袭。所以B正确。‎ 答案 9.A 10.B ‎(2018·无锡锡山高中高三模拟)下图为矿业城市发展示意图,读图回答11~12题。‎ ‎11.图示有关生命周期阶段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发生期——产业结构单一、人地关系协调 ‎ B.成长期——工业区沿交通线向外迁移 C.中兴期——区域内空间结构复杂 ‎ D.转型期——新区扩展导致环境恶化 ‎12.下列不是图示主导产业转型原因的是(  )‎ A.区域经济繁荣,扩大投资 B.区域环境污染加剧 C.区域传统产业衰败 ‎ D.区域矿产资源枯竭 解析 第11题,图示发生期——区域因矿建镇,矿业为主,人地关系协调;成长期——工业区沿交通轴向外扩展;中兴期——区域内向填充,空间结构日趋复杂;转型期——由于环境恶化,土地紧张,城市开发新区,对区域内企业进行关、停、并、转。第12题,图示区域内资源枯竭、传统产业衰落、环境恶化,为解决这些问题,产业由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向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升级。‎ 答案 11.D 12.A ‎(2018·宿迁沭阳高中模拟)读“我国两幅农业景观图”,完成13~14题。‎ ‎13.可以作为甲、乙两图所反映的农业景观地理分界线的是(  )‎ A.200 mm年等降水量线 B.1月份0 ℃等温线 C.太行山脉 D.大兴安岭 ‎14.造成甲、乙两地农业景观差异最主要的区位因素是(  )‎ A.地形 B.气候 C.土壤 D.市场 解析 第13题,甲图反映的是种植业景观,乙图反映的是畜牧业景观,大兴安岭属于农牧分界线。第14题,两地水分条件的差异是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影响因素,故受气候影响。‎ 答案 13.D 14.B 二、双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题5分,共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两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漏选、错选皆不得分)‎ ‎(2017·江苏地理,25~26)下图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同时期人均GDP年均增长率变化图”。读图回答15~16题。‎ ‎1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大地区人均GDP年均增速的特征有(  )‎ A.东部地区人均GDP年均增速一直领先全国 B.中部地区人均GDP年均增速呈加快的态势 C.1978~1990年,东中西三大地区人均GDP年均增速相同 D.1978~1990年,西部地区与全国的人均GDP年均增速最接近 ‎16.1978~2015年我国人均GDP年均增速变化反映了(  )‎ A.改革开放对东中西部的影响呈现区域差异性 B.基础设施的改善促进西部地区的发展不断加快 C.全国人均GDP年均增速主要取决于中西部增速 D.21世纪以来,三大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格局发生了变化 解析 第15题,读图可知,东部地区人均GDP年均增速在2000~2015年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中部地区人均GDP年均增速呈加快的趋势;1978~1990年,东中西三大地区人均GDP年均增速较接近,但不是相同,其中西部地区与全国的人均GDP年均增速最接近,故选B、D。第16题,由图可知,1978~2015年我国人均GDP年均增速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年均增速差异较大,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对东中西部的影响呈现区域差异性;西部地区2000~2015年增速最快,反映了基础设施的改善促进西部地区的发展不断加快,故选A、B。‎ 答案 15.BD 16.AB ‎(2018·连云港东海高中模拟)下图为“我国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回答17~18题。‎ ‎17.下列地理事物,位于①②两地所在省区的是(  )‎ A.神府煤矿 B.四川盆地 C.秦陵兵马俑 D.黄山 ‎18.关于①②两地自然景观差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地是草原,②地是森林 B.①地是半干旱地区,②地是半湿润地区 C.①地是落叶阔叶林,②地是常绿阔叶林 D.①地是暖温带,②地是亚热带 解析 第17题,由图中区域轮廓特征可判断①②所在省区为陕西省,省内有神府煤矿和秦陵兵马俑。第18题,①②之间的山脉为秦岭,是我国800 mm年等降水量线的一部分,是温带落叶阔叶林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分界线,也是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 答案 17.AC 18.CD 三、综合题(共24分)‎ ‎19.(2018·商丘一模)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材料一 中国是非洲第一贸易伙伴国,非洲是中国第四大海外投资目的地。自2008年,中非贸易额超过1 000亿美元。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到非洲投资和开展贸易。预计到2020年,非洲大陆商机最突出的消费品和服务、自然资源、农业和基础设施将合计创造每年多达2.6万亿美元的收入。‎ 材料二 非洲轮廓图。‎ ‎(1)简述图示A、B两地区相似的地理特征。(4分)‎ ‎(2)图中F地和D岛屿东部的气候类型相同,但成因并不一致,试分析其差异。(4分)‎ ‎(3)我国与非洲之间往来贸易的主要产品分别是什么?(4分)‎ 解析 ‎ 第(1)题,地理特征包括位置、气候、地形、水文、植被、资源等自然地理特征,人口、城市、生产、文化等人文地理特征,以及存在的环境问题等。第(2)题,考查地带性热带雨林气候(F)和非地带性热带雨林气候(D岛屿东部)的差异。第(3)题,与非洲相比,我国是相对发达区域,非洲是相对欠发达区域。区域之间的贸易往来,发达区域输出的多是资金、技术和工业制成品等,欠发达区域输出的多是资源、劳动力和初级产品等。‎ 答案 (1)①地处两洋、三洲、五海之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②气候干旱,沙漠广布,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③居民多白色人种阿拉伯人,主要信奉伊斯兰教;④灌溉农业和畜牧业发达;⑤水资源短缺和土地荒漠化是其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2)F地:位于赤道附近,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热量丰富,盛行上升气流,多对流雨。D岛屿东部:纬度较低,气温高;终年受南半球信风带控制,遇到山地抬升,多地形雨,降水丰沛;沿岸暖流的增温增湿作用。‎ ‎(3)我国从非洲主要进口农矿产品,向非洲主要出口工业制成品。‎ ‎20.(2018·河南省淮阳模拟)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比较荷兰与江苏省地理位置的异同。(4分)‎ ‎(2)荷兰的风车和拦海大坝是世界闻名的旅游景观,拦海大坝使荷兰拥有世界著名的围海造田景观。分别说明风车和拦海大坝两处景观形成的地理原因。(4分)‎ ‎(3)荷兰和中国的江苏省都经历了从围海造田到退耕还海的过程。分析说明两地围海造田和退耕还海的共同原因。(4分)‎ 解析 ‎ 第(1)题,从两地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可知,两地都位于北半球、中纬度、亚欧大陆上;从相对位置看,两地位于不同大洲,临不同海洋。第(2)题,分析荷兰风车景观的形成原因,应该从该国风力资源丰富入手,主要考虑大气环流(西风带)、地理位置(沿海)。修建拦海大坝有利于保护陆地免遭海浪侵蚀,有利于填海造陆。第(3)题,围海造田的原因主要从扩大耕地面积角度考虑;而退耕还海的原因主要从生态保护角度考虑。‎ 答案 (1)相同点:都位于北半球、中纬度(北温带)、亚欧大陆。不同点:荷兰位于欧洲,西临大西洋(北海);江苏省位于亚洲,东临太平洋(黄海)。‎ ‎(2)风车:荷兰地处大陆西岸或大西洋(北海)沿岸,终年受西风影响,风力资源丰富。‎ 拦海大坝:荷兰国土面积小,地势低洼,修筑拦海大坝可以防止海浪侵袭,有利于填海造陆(围海造田)。‎ ‎(3)围海造田可以解决土地资源不足的问题(扩大耕地面积或陆地面积)。退耕还海可以保护生物多样性、减少旱涝灾害、减轻土地盐碱化等。‎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