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经典易错题会诊与命题角度预测角度 考点21文言文阅读总复习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中语文 经典易错题会诊与命题角度预测角度 考点21文言文阅读总复习

高中语文总复习 经典易错题会诊与命题角度预测角度 考点21 文言文阅读 记人叙事类文章(主要是人物传记、小说等)的阅读。‎ 抒情说理散文(如小品丈、序文、墓志铭、碑文、赠序等)的阅读。‎ 对比阅读。不同文体、不同作者、不同出处、不同风格等放在一起进行考查。‎ 经典易错题会诊 命题角度1 记人叙事类文章(主要是人物传记、小说等)的阅读。‎ ‎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 武 技 蒲松龄 ‎ 李超,字魁吾,淄之西鄙人。豪爽好施。偶一僧来托钵,李饱啖之。僧甚感荷,乃曰:“吾少林出也,有薄技,请以相授。”李喜,馆之客舍,丰其给,旦夕从学。三月,艺颇精,意得甚。僧问:“汝益乎?”曰:“益矣。师所能者,我已尽能之。”僧笑,命李试其技。李乃解衣唾手,如猿飞,如鸟落,腾跃移时,诩诩然骄人而立。僧又笑曰:“可矣。子既尽吾能,请一角低昂。”李忻然,即各交臂作势。既而支撑格拒,李时时蹈僧瑕,僧忽一脚飞掷,李已仰跌丈余。僧抚掌曰:“予尚未尽吾能也。”李以掌致地,惭沮请教。又数日,僧辞去。李由此以名,邀游南北,罔有其对。偶适历下,见一少年尼僧弄艺于场,观者填溢。尼告众客曰:“颠倒一身,殊大冷落。有好事者,不妨下场一扑为戏。”如是三言。众相顾,迄无应者。李在侧,不觉技痒,意气而进。尼便笑与合掌。才一交手,尼便呵止曰:“此少林宗派也。”即问:“尊师何人?”李初不言,尼固诘之,乃以僧告。尼拱手曰:“憨和尚汝师耶?若尔,不必交乎足,愿拜下风。”李请之再四,尼不可。众怂恿之,尼乃曰:“既是憨师弟子,同是个中人,无妨一戏。但两相会意可耳。”李诺之。然以其文弱故,易之。又年少喜胜,思欲败之,以要一日之名。方颉颃间,尼即遽止,李问其故,但笑不言;李以为怯,固请再角。尼乃起。少间,李腾一踝去,尼骈五指下削其股,李觉膝下如中刀斧,蹶仆不能起。尼笑谢曰:“孟浪迕客,幸勿罪!”李舁归,月余始愈。后年余,僧复来,为述往事。僧惊曰:“汝大卤莽!惹他何为?幸先以我名告之,不然,股已断矣!”‎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超,字魁吾,淄之西鄙人 鄙:粗俗 ‎ B.又年少喜胜,思欲败之,以要一日之名 要:求取 ‎ C.然以其文弱故,易之 易:轻视 ‎ D.偶适历下,见二少年尼僧弄艺于场 适:到……去 ‎ [考场错解] C或D。‎ ‎ [专家把脉] 误认为C项应该译为“以……为易”,不知道“之”宇的意思是代词,指尼僧,所以应该译为“轻视”。D项中,因为不知道“历下”是地名,所以,就译不出“适”。‎ ‎ [对症下药] A。解析:A项中的“鄙”应该是“边境、边界”的意思。‎ ‎2.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吾少林出也。有薄技,请以相授 独是成氏子以蠹贫,以促织富 ‎ B.师所能者,我已尽能之 径造庐访成,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 ‎ C.李在侧不觉技痒,意气而进 天子偶用一物,未必不过此已忘;而奉行者即为定例 ‎ D.幸先以我名告之 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考场错解] A。 ‎ ‎ [专家把脉] A项中前一个“以”是“用”的意思,介词;后一个“以”是“因为”‎ - 20 -‎ 的意思,连词。B项中,两个“所”的后面都是接的动词,都是构成名词性短语。C项中前一个“而”表偏正关系,“意气”修饰“进”,后一个是转折连词,意思是“但是”。D项中前一个为代词,他。后一个为“的”的意思,助词。‎ ‎ [对症下药] B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李超武术技艺不精的一组是 ‎ ①李请之再四,尼不可。众怂恿之 ‎ ②僧忽一脚飞掷,李已仰跌丈余 ‎ ③三月,艺颇精,意得甚 ‎ ④李以为怯,固请再角 ‎ ⑤僧笑,命李试其技 ‎ ⑥方颉颃间,尼即遽止 ‎ A.①③⑥ B.①④⑤‎ ‎ C.②④⑥ D.②⑤⑥‎ ‎ [考场错解] C ‎ [专家把脉] 题干中要求找出“表现李超武术技艺不精”的内容,①交待的尼僧对待比武的态度。③写李超学完武技后的心态。句④是说,李超认为那个人胆怯,坚决要求再战,表现了他求胜、好表现的一面,不能用来说明他武艺不精。‎ ‎ [对症下药] D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李超与憨和尚交手,时时想找出憨和尚的破绽以打败他;憨和尚为了惩罚李超,一脚把他踢出一丈多远,愤而择日告辞而去。‎ ‎ B.憨和尚德高艺精,机智风趣;李超敏而好学,豪爽好施;尼僧武技高超,争强好胜。小说中几个人形象写得栩栩如生。‎ ‎ C.本文善于对过笑来刻画人物形象,表现憨和尚和尼僧高强的武艺、谦和的性情,这些关于“笑”的描写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 D.本文通过曲折跌宕的情节安排,重在描写变幻莫测的武术技巧,故事性强,引人人胜,体现了古代文言小说的独特魅力。‎ ‎ [考场错解] A或D ‎ [专家把脉] A项中的句末“愤而择日告辞而去”与原文不符。原文开头写李超摔出一丈多远,憨和尚对他进行了教育,数日以后,僧辞去。B项中说“李超敏而好学,豪爽好施”不对,他应该是一个“争强好胜”的形象,尼僧武技高超,谦逊有度,是作者褒扬的对象。D项中说“描写变幻莫测的武术技巧”不对,应该是重在通过动作和语言来刻画了人物形象。原文表面描写两个和尚对李超武技的指导,实际是写对其德行的指导。‎ ‎ [对症下药] C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1)李由此以武名,遨游南北,罔有其对。‎ ‎ 译文: ‎ ‎ (2)众相顾,迄无应者。‎ ‎ 译文: ‎ ‎ (3)李初不言,尼固诘之,乃以僧告。‎ ‎ 译文: ‎ ‎ [考场错解] (1)李超因此以武技而闻名,邀游大江南北,没有人能够跟他作对。‎ ‎ (2)大家互相看着,最终没有答应。‎ ‎ (3)李超开始不说,尼僧坚决诘问他,才将和尚的名字告诉地。‎ - 20 -‎ ‎ [专家把脉] 句(1)中没有译出“罔有其对”,“罔有其对”的意思应该是“没有竞争对手”。句(2)没有译出“迄”“应”两个词,它们的意思分别是“终、最后”和“相应的人、对手”等。句(3)译法生硬死板。‎ ‎ [对症下药] (1)李超从此凭武技闻名,走遍南北,没有他的对手。‎ ‎ (2)大家互相看着,最终没有应战的人。‎ ‎ (3)李超开始不说,尼僧一再追问,李超才把和尚的名字告诉地。‎ 专家会诊 ‎1.对于虚词,采用句子结构和内容结合起来分析的方法,不能只注重句子结构而不顾文字内容,因为虚词比较灵活,它往往由句子的内容来决定它的意义。熟练掌握考纲要求的18个虚词的基本意义。‎ ‎ 2.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判定,关键是能够翻译文中的关键句子,多与原文进行对照分析。找出某点内容在哪个位置,是否与原文有出入。‎ ‎3.对于文中的句子的翻译,关键是联系前后文,不能断章取义,更不能望文生义,往往对于句式的考查也杂在这个内容当中,所以在翻译时应该分析是否含有特殊句式。比如上面的翻译中就包含有对“判断句”句式译法。‎ 考场思维训练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 丙吉字少卿,鲁国人也。为人深厚,不伐善。地节三年,立皇太子,吉为大子太傅,数月,迁御史大夫。后五岁,代魏相为丞相。吉本起狱法小吏,后学《诗》《礼》,皆通大义。及居相位,尚宽大,好礼让。掾史有罪臧,不称职,辄予长休告①,终无所案验。客或谓吉曰:“君侯为汉相,奸吏成其私,然无所惩艾。”吉曰:“夫以三公之府有案吏之名,吾窃陋焉。”后人代吉,因以为故事,公府不案吏,自吉始。于官属椽史,务掩过扬善。吉驭吏嗜酒,尝从吉出,醉呕丞相车上。西曹主吏白欲斥之,吉曰:“以醉 饱之失去士,使此人将复何所容?西曹但忍之,此不过污丞相车茵耳。”遂不去也。此驭吏边郡人,习知边塞发奔命警备事,尝出,适边郡发奔命书驰来至。驭吏囚至公车刺取②,知虏入云中、代郡,遽归府见吉白状。未已,诏召丞相、御史,问以虏所入郡吏,吉具对。御史大夫猝遽不能详知,以得谴让;而吉见谓忧边思职,驭吏力也。吉乃叹曰:“士无不可容,能各有所长。向使丞相不先闻驭吏言,何见劳勉之有?”掾史由是益贤吉。吉又尝出,逢清道群斗者,死伤横道,吉过之不问,掾史独怪之。吉前行,逢 人逐牛,牛喘吐舌。吉止驻,使骑吏问:“逐牛行几里矣?”掾史独谓丞相前后失问,或以讥吉,吉曰:“民斗相杀伤,长安令、京兆尹职所当禁备逐捕,岁竟奏行赏罚而已。宰相不亲小事,非所当于道路问也。方春未可大热,恐牛近行用暑故喘,此时气失节,恐有所伤害也。是以问之。”掾史乃服,以吉知大体。五凤三年春,吉病笃。薨,谥曰定侯。‎ ‎ (节选自《汉书·丙吉传》)‎ 注:①长休告:放长假,使……离职。②刺取:刺探。‎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奸吏成其私,然无所惩艾 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B.①以三公之府有案吏之名 ②欲勿与,即患秦兵之来。‎ C.①因至公车刺取,知虏人云中、代郡 ②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当。‎ D.①诏召丞相、御史,问以虏所人郡吏 ②王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答案:B 解析:B项中的前一个“之”是助词“的”的意思,后一个“之”字处在主语“秦兵”与谓语“来”之间,是结构助词,作用是取消句子独立性,使它做“患”的宾语。C项中的“因”都是“于是”的意思,连词。A项中的两个“其”字,在句子中都作代词,意思是 - 20 -‎ ‎“他们的”,有考生误以为,一个代词指“奸吏他们”另一个指“秦国”应该不同,尽管所指代的内容不同,但意义还是相同的。当然,有时考得较细,也有考指代不同的,则另当别论。D项中的“以”的意义是“用”“把”,介词,也可相 同。有考生误以为“以”字后面所接词性不同,就胡乱地认为不同。这是极其错误的做法。‎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丙吉“为人宽厚”和“于事善分主次”的一组是 A.①后人代吉,因以为故事 ②死伤横道,吉过之不问 B.①公府不案吏,自吉始 ②掾史独谓丞相前后失问 C.①于官属掾史,务掩过扬善 ②岁竟奏行赏罚而已 D.①此不过污丞相车茵耳 ②非所当于道路问也 答案:D 解析:A项中的前一句是说丙吉为后人做的典范,是在为官上的表现,不是用来表现其宽厚的。B项中的前一句说“三公之府不直接处分属吏,从丙吉开始而形成惯例”,是说惯例的形成。C项中的前一句是说他做事能够分清主次,后一句是说他为官之首的。D项中的前一句说那人醉酒呕吐,不再追究了,只不过将车茵弄脏了而已,没事。正是体现了他的宽容和大度。分别表明丙吉“为人宽厚”和“于事善分主次”,两个方面,而有部分考生以为只要能够表现丙吉“为人”和“做事”就行了。‎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丙吉以狱吏出身,修习《诗》《礼》,通晓大义,最终 官至丞相。他处理政务以宽松礼让为怀,三公之府不直接处分属吏,从丙吉开始而形成惯例。‎ B.丙吉的车夫因酒醉而在车上呕吐,西曹主吏报告丙吉并主张赶走车夫,丙吉认为因醉酒将他赶走,会使他无处容身,于是劝西曹主吏予以容忍。‎ C.车夫被丙吉的宽容所感动,他主动要求去探听敌虏人寇云中、代郡的消息,并详尽报告丙吉,所以在皇帝召问时,丙吉能从容应对,受到褒奖。‎ D.丙吉观察问题十分细致,长于以小见大。他见到牛近行即喘息吐舌,进而联想到气候可能出现异常,将产生不利影响,他的下属对此十分佩服。‎ 答案:C 解析:C项中的“主动要求去探听敌虏人寇云中、代郡的消息”和“丙吉受到褒奖”的说法不符合文意。原文有“适边郡发奔命书驰来至”是说他恰好碰上听到此事。D项主要对丙吉处理牛喘气一事作了评价,有考生误以为这个评价不合理。‎ ‎4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御史大夫猝遽不能详知,以得谴让;而吉见谓忧边思职,驭吏力也。‎ 译文: ‎ 答案:(1)御史大夫仓促间不能知道详情,因而受到责备;而丙吉被认为能为边务与职守忧虑,是车夫的功劳。‎ ‎(2)方春未可大热,恐牛近行用暑故喘,此时气失节,恐有所伤害也。‎ 译文: ‎ 答案: (2)正当春天还不应当很热,害怕牛行走不远却因暑热而喘息,这意味着气候不合节令,担心会有所伤害。‎ 命题角度2 抒情说理散文(如小品文、序文、墓志铭、碑文、赠序等)的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记旧本韩文后 ‎ 欧阳修 ‎ 予少家汉东,汉东僻陋无学者,吾家又贫无藏书。州南有大姓李氏者,其子尧辅颇好学。予为儿童时,多游其家,见有弊筐贮故书在壁间,发而视之,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脱落颠倒无次序,因乞李氏以归。读之,见其言深厚而雄博,然予犹少,未能悉究其义,徒见其浩然无涯,若可爱。‎ - 20 -‎ ‎ 是时天下学者杨、刘之作,号为时文,能者取科第,擅名声,以夸荣当世,未尝有道韩文者。予亦方举进士,以礼部诗赋为事。年十有七试于州,为有司所黜。因取所藏韩氏之文复阅之,则喟然叹曰: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因怪时人之不道,而顾己亦未暇学,徒时时独念于予心,以谓方从进士干禄以养亲,苟得禄矣,当尽力于斯文,以偿其素志。‎ ‎ 后七年,举进士及第,官于洛阳。而尹师鲁之徒皆在,遂相与作为古文。因出所藏《昌黎集》而补缀之,求人家所有旧本而校定之。其后天下学者亦渐趋于古,而韩文遂行于世,至于今盖三十余年矣,学者非韩不学也,可谓盛矣。‎ ‎ 呜呼!道固有行于远而止于近,有忽于往而贵于今者,非惟世俗好恶之使然,亦其理有当然者。而孔、孟皇皇于一时,而师法于千万世。韩氏之文没而不见者二百年,而后大施于今,此又非特好恶之所上下,盖其久而愈明,不可磨灭,虽蔽于暂而终耀于无穷者,其道当然也。‎ ‎ 予之始得于韩也,当其沉没弃废之时,予固知其不足以追时好而取势利,于是就而学之,则予之所为者,岂所以急名誉而干势利之用哉?亦志平久而已矣。故予之仕,于进不为喜、退不为惧者,盖其志先定而所学者宜然也。‎ ‎ 集本出于蜀,文字刻画颇精于今世俗本,而脱缪尤多。凡三十年间,闻人有善本者,必求而改正之,其最后卷帙不足,今不复补者,重增其故也。予家藏书万卷,独《昌黎先生集》为旧物也。呜呼!韩氏之文、之道,万世所共尊,天下所共传而有也。予于此本,特以其旧物而尤惜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予为儿童时,多游其家 游:游玩,交往 ‎ B.然予犹少,未能悉究其义 悉:全,都 ‎ C.因怪时人之不道,而顾己亦未暇学 怪:责怪,责备 ‎ D.文字刻画颇精于今世俗本,而脱缪尤多 缪:通“谬”,谬误 ‎[考场错解] A。‎ ‎[专家把脉] 误以为“游”为“游玩”。‎ ‎[对症下药] C。解析:怪:以……为怪。‎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故予之仕,于进不为喜、退不为惧者 A.见有弊筐贮故书在壁间,发而视之 B.因取所藏韩氏之文复阅之 C.而尹师鲁之徒皆在,遂相与作为古文 D.予之始得于韩也,当其沉没弃废之时 ‎[考场错解] B或C。‎ ‎ [专家把脉] 没有弄清这两个“之”字的作用和意义。B项和C项中的“之”宇是“的”意思,助词。‎ ‎ [对症下药] D。例句中的“之”是结构助词,作用是取消句子独立性的。故D项中与它相同,A项中是代词。‎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当尽力于斯文,以偿其素志 ‎ B.此又非特好恶之所上下 ‎ C.盖其久而愈明,不可磨灭 ‎ D.岂所以急名誉而干势利之用哉 ‎ [考场错解] B或D。‎ ‎ [专家把脉] 不能够从语法的角度将词语放在文中来分析;‎ ‎ [对症下药] C。A项中为句中“这篇文章”,现指“文化或文人”。B项“上下”的意思是 - 20 -‎ ‎“把下等的当作上等的”即“以劣充优”;今义为:上上下下的人。D项中的意思是“有利”,现为“以看待财产和地位来对待人”。‎ ‎4.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追述了作者得韩集、读韩文、作古文的亲身经历,反映了韩氏之文从“沉没弃废”到“大施于今”的情况,从而也反映出北宋中期“古文”创作逐渐兴盛的发展过程。‎ ‎ B.本文开头部分记叙了作者年少时偶然从朋友家得 到《昌黎先生文集》的经历。文中提到的《昌黎先生文集》《昌黎集》《昌黎先生集》以及标题中的“旧本韩文”均指同一部书。‎ ‎ C.欧阳修认为,韩氏之文的湮没无闻与盛行于世都有其当然之理。韩文的兴废表明,真正的好文章固然可能“沉没弃废”于一时,但终究会为”万世所共尊,天下所共传”。‎ ‎ D.欧阳修曾利用其他版本对旧本韩文进行多次修订, 补足了缺失的卷帙,使之最终成为善本。他认为韩文之大行于世,并非因为自己的倡导,而是因为韩文本身“深厚而雄博”。‎ ‎ [考场错解] B。‎ ‎ [专家把脉] 选B是误以为考文学常识。从表面上看有一定的迷惑性。实际上也反映了文学常识掌握得不牢靠。‎ ‎ [对症下药] D。他认为韩文之大行于世,并非因为自己的倡导,而是因为韩愈的文章和文道让天下人所遵从,即“亦其理有当然者”。‎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①因乞李氏以归。‎ ‎ 译文: ‎ ‎ ②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 ‎ 译文: ‎ ‎ ③特以其旧物而尤惜之。‎ ‎ 译文: ‎ ‎ [考场错解] ①于是请求李氏回家。②学者应当达到这个地步就停下来啊!③特地认为它是旧有的东西而特别珍惜它。‎ ‎[专家把脉] 一是没有弄清古代汉语中“乞”、“学者”、“特”等词语在文中的含义,二是对前后文理解分析不够。只孤立地将某个句子进行生硬的翻译。‎ ‎[对症下药] ①于是向李氏讨取(这部书)回家。②学写文章的人应当达到这个地步才罢休啊!③只因为它是旧有的东西而特别珍惜它。‎ 专家会诊 ‎ 1.抓住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主要观点,把握和理解作者的对人和事所表现出来的态度。‎ ‎ 2.分析作者所用来证明观点的材料,是正面还是反面,有什么作用,是概写还是略写。‎ ‎ 3.注意翻译、理解,说明应该符合作者的思想倾向和表达目的。‎ 考场思维训练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 自予初识贞甫,时贞甫年甚少,读书马鞍山浮屠之偏。及予娶王氏,与贞甫之妻为兄弟,时时过内家相从也。予尝入邓尉山中,贞甫来共居,日游虎山、西崦上下诸山,观大湖七十二峰之胜。嘉靖二十年,予卜居安亭。安亭在吴淞江上,界昆山、嘉定之壤,沈氏世居于此。贞甫是以益亲善,以文字往来无虚日。以予之穷于世,贞甫独相信,虽一字之疑,必过予考订,而卒以予之言为然。‎ ‎ 盖予屏居江海之滨,二十年间,死丧忧患,颠倒狼狈,世人之所嗤笑,贞甫了不以人之说而有动于心,以与之上下。至于一时富贵翕吓,众所观骇,而贞甫不予易也。嗟夫!士当不遇时,得人一言之善,不能忘于心,予何以得此于贞甫耶?此贞甫之没,不能不为之恸也。‎ ‎ ‎ - 20 -‎ ‎ 贞甫之为人伉厉,喜自修饰。介介自持,非其人未尝假以词色。遇事激昂,僵仆无所避。尤好观古书,必之名山及浮屠、老子之宫。所至扫地焚香,图书充几。闻人有书,多方求之,乎自抄写,至数百卷。今世有科举速化之学,皆以通经学古为迂,贞甫独于书知好之如此,盖方进于古而未已也。不幸而病,病已数年,而为书益勤。予甚畏其志,而忧其力之不继,而竞以病死,悲夫!‎ 初,予在安亭,无事,每过其精庐,啜茗论文,或至竟日。及贞甫没而予复往,又经兵燹之后,独徘徊无所之,益使人有荒江寂寞之叹矣。‎ 其卒以嘉靖三十四年七月日,年四十有二。可悲也已!‎ 铭曰:天平命乎不可知,其志之勤而止于斯!‎ ‎ (节选自归有光《沈贞甫墓志铭》)‎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以予之穷于世 穷:贫穷 B.贞甫了不以人之说而有动于心 了:全然 C.而贞甫不予易也 易:轻易 D.予甚畏其志 畏:畏惧 答案:B 解析:A项,“穷”,困厄,仕途不通达;C项,“易”,轻视,看不起;D项,“畏”文中是敬重的意思。‎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其志之勤而止于斯 ②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B.①此贞甫之没,不能不为之恸也 ②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 C.①予甚畏其志,而忧其力之不继 ②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D.①其卒以嘉靖三十四年七月日 ②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 答案:C 解析:“其”都是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作“他的”;A项,分别是“在”“向、对”;B项,分别是取消主谓短语独立性用法和一般结构助词;D项,分别是“在”“因为”。‎ ‎3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及予娶王氏,与贞甫之妻为兄弟 B.以予之穷于世,贞甫独相信 C.贞甫之为人伉厉,喜自修饰 D.又经兵燹之后,独徘徊无所之 答案:D. 解析:A项,“兄弟”,古代男女通用,文中指“姊妹”,作者与贞甫是连襟关系;B项,“相信”,文中是“信任我”的意思;C项,“修饰”,文中指仪表修饰和品德修养;D项,“兵燹”,古今意思相同。‎ ‎4 下列对本文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归有光,明代后期散文家,他继承了西汉和唐宋散文的优良传统,反对当时浮饰雕琢的文风。本文和《项脊轩志》都显得文笔质朴简洁,情感真挚动人。‎ B.作者以自己同沈贞甫的交谊为线索,简要记叙两人从初识到厚交的过程,重点介绍贞甫的身世以及他的为人和为学。最后简介其卒年,并以铭文作结。‎ C.文章在乎实质朴的记叙中,揭示了贞甫为人耿直,交友诚笃,鄙弃趋炎附势,抵制浮躁学风的性格特点。这正是平凡读书人的不平凡之处。‎ D.本文记叙和抒情紧密结合:自己狼狈不堪却受敬重,失知音,不能不恸;畏其志,忧其力,而竟以病死,不能不悲;昔同啜茗论文,今独处寂寞,不能不叹;最后赞其勤学不倦,至死方休的精神。‎ 答案:B 解析:“重点介绍贞甫的身世”错,文中重在介绍沈贞甫为人和为学的态度,对其“身世”基本没有介绍。‎ - 20 -‎ ‎5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一字之疑,必过予考订,而卒以予之言为然。‎ 译文: ‎ 答案:(1)即使是一个字的疑惑,也一定要来我这里考核订正,并且最终认为我的话是对的。(关键词语“虽”“过”“卒”“然”)‎ ‎(2)士当不遇时,得人一言之善,不能忘于心,予何以得此于贞甫耶?‎ 译文: ‎ 答案:(2)士人在潦倒(或不得意)时,听到别人一句好话,也不能忘怀,我凭什么从贞甫那里得到这样的(恩遇)呢?(关键词语“遇”,“一言之善”,“何以”,译对宾语前置,“于贞甫”,翻译时应前移,得此”,应译出“此”指代的内容。)‎ 探究开放题预测 预测角度 对比阅读。不同文体、不同作者、不同出处、不同风格等放在一起进行综合考查。‎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 ‎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勃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荚迈,与兄勖、励,才藻相类。父友杜易简常称之曰:“此王氏三珠树也。”沛王贤闻其名,召为沛府修撰,甚爱重之。诸王斗鸡,互有胜负,勃戏为《檄荚王鸡文》。高宗览之,怒曰:“据此,是交构之渐!”即日斥勃,不令入府。久之,补虢州参军。‎ ‎ 勃恃才傲物,为同僚所嫉。有官奴曹达犯罪,勃匿之,又惧事泄,乃杀达以塞口。事发,当诛,会赦除名。时勃父福畴为雍州司户参军,坐勃左迁交趾令。上元二年,勃往交趾省父。渡南海,堕水而卒,时年二十八。‎ ‎ 初,吏部侍郎裴行俭有知人之鉴。李敬,玄尤重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与勃等四人,必当显贵。行俭日:“士之致远,先器识而后丈艺。勃等虽有丈才,而浮躁浅露,岂享爵禄之器耶!杨子沉静,应至令长,余得令终为聿。”果如其言。‎ ‎ (选自《旧唐书·卷一百九十·文苑上》)‎ ‎ 父福畴坐是左迁交趾令。勃往省觐,途过南昌,时都督阎公新修滕王阁成,九月九日大会宾客,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欣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日:“天才也厂请遂成文,极欢罢。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皆以文章齐名,天下称“王、杨、卢、骆”,号“四杰”。炯尝曰:“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议者谓然。‎ ‎ (选自《唐才子传》、《新唐书·卷二百一·文艺上》)‎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事发,当诛,会赦除名 当:应当,应该 ‎ B.据此,是交构之渐 构:构陷,陷害 ‎ C.勃恃才傲物,为同僚所嫉 物:世间所有事物 ‎ D.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宇 寤:睡觉。‎ ‎ [解题思路] 结合文章内容,根据前后文来判定实词在文中的意义。A.“当”,判罪;C“物”,别人、他人,古人常如此称除自己之外的人或物,如成语“待人接物”;D.“寤”,睡醒,与“寐”相对。‎ ‎ [答案] B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20 -‎ A.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B.勃等虽有文才,而浮躁浅露。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C.士之致远,先器识而后文艺。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 D.又惧事泄,乃杀达以塞口。 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 ‎ [解题思路] 根据句子结构和词性来确定虚词的意义。A中的“因”:于是,依靠,凭借;B.“而”:均表转折;C“之”:均为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D.“以”:均表目的,可译为“来”。‎ ‎ [答案] A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王勃六岁时就才情过人,与其兄王勖、王励的才华相当。兄弟三人为父亲的朋友杜易简所赞赏。他写文章时的独特习惯,给世人留下了“腹稿”的典故。‎ ‎ B.当时吏部侍郎裴行俭认为,王勃将不如杨炯显赫富贵,能善终就已是万幸。果然,后来王勃专门写了《檄英王鸡文》严厉批评诸王,结果差点被诛杀。‎ ‎ C.勃因官奴曹达而获罪,他的父亲也被连累贬谪到非常偏远的交趾。当王勃前往探望路过南昌时,他为都督阎公写下了著名的《滕王阁序》。‎ ‎ D.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时“四杰”。但对于他们的排位先后,杨炯很有意见,并不心服D服。‎ ‎ [解题思路] 王勃写《檄英王鸡文》是“戏”,即开玩笑,并非专门为了批评诸王;结果也并不是差点被诛杀,而是被高宗愤怒斥责,赶出沛王府。‎ ‎ [答案] B ‎4.下列各项推断,不能解释王勃短短一生却屡遭不幸的原因的一项是 ‎ A.王勃才华横溢,自幼就被赞誉包围,故不容易对自己的行为作出清醒的判断。‎ ‎ B.王勃对官奴曹达一事的处理,甚为怪异。可见王勃处事浮躁、幼稚,不够镇定。‎ ‎ C.王勃写《檄英王鸡文》《滕王阁序》时,都显得过炫耀自己的才华,容易遭人妒忌。‎ ‎ D.王勃才能不足以居“四杰”之首,又恃才傲物,这使议论者特别是杨炯十分不服,杨便制造舆论,认为王的排名在己之前是种耻辱。这也导致了王后来的处境不顺。‎ ‎ [解题思路] 杨炯并没有制造舆论,他的看法也是“议者谓然”,即大家都认为本是如此的。而且,杨的本意是卢照邻的地位应该更高一些。他这一议论并不直接针对王勃,对其一生的不幸更未起到任何影响。‎ ‎ [答案] D。‎ ‎5.把下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于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及以纸笔巡让宾客,勃不辞让。公大怒,拂衣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是亦老生谈。”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沉吟不言。又云“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遂 亟请宴所,极欢而罢。‎ ‎ ——选自《唐摭言》(卷五)‎ ‎(1)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于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 ‎ 译文: ‎ ‎(2)及以纸笔巡让宾客,勃不辞让。‎ ‎ 译文: ‎ ‎(3)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 - 20 -‎ ‎ 译文: ‎ ‎[解题思路] 句(1)中的关键词语有:“意属”应该用意译,可译为“倾向”、“安排”等。“宿”,意思是“预先”、“先前”。句(2)注意“巡让”有“依次”之义。句(3)注意“所”表地点。‎ ‎ [答案] (1)王勃虽在座,但阎公本想让女婿孟学士写这文章,也已经预先构思好了。‎ ‎ (2)到了(阎公)拿纸笔在宾客间来回推让时,王勃并不推辞谦让。‎ ‎ (3)(阎公)于是急忙邀请王勃到宴会场所,极尽欢娱才停止。‎ 考场思维训练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6题。‎ ‎ 陵,字少卿。善骑射,爱人谦让,下士,甚得名誉。武帝以为有广之风。天汉二年,贰师将三万骑出酒泉,击右贤王于天山。召陵,欲使为贰师辎重。陵于是将其步卒五千人出居延,至浚稽山。陵居谷中,虏在山上,四面射,矢如雨下。陵太息曰:“兵败,死矣。”虏骑数千追之,韩延年战死,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军人分散脱至塞者四百余人。陵败处去塞百余里,边塞以闻。上欲陵死战,召陵母及妇,使相者视之,无死丧色。后闻陵降,上怒甚。责问陈步乐,步乐自杀。群臣皆罪陵。上以问太史令司马迁,迁盛言:“陵事亲孝,与士信,常思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有国士之风。今举事一不幸,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蘖”其短,诚可痛也!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蹂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虏救死扶伤不暇,悉举引弓之民共攻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士张空誊,冒白刃,北首争死敌,得人之死力,虽古之名将不过他。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 死,宜欲得以报汉也。”‎ ‎ (《汉书·李广苏建传》)‎ ‎ 或曰:武帝不能明察而苟听流言,遽加厚诛,岂非负德?答曰:设使陵不苟其生,能继以死,则必赏延于世,刑不加亲;战功足以冠当时,壮节足以垂后代。忠、孝、智、勇四者立,而死且不朽矣,何流言之所及哉?呜呼,予闻之古人云:“人各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生或轻于鸿毛。”若死重于义,则视之如泰山也,若义重于死,则视之如鸿毛也。故非其义,君子不轻其生;得其所,君子不爱其死。惜哉!陵之不死,失君子之道也。‎ ‎ (白居易《汉将李陵论》)‎ 注:①媒蘖:喻构陷害人以罪。‎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素所畜积也 素:向来 B.抑数万之师 抑:统领 C.士张空弮 张:拉弓 D.亦足暴于天下 暴:显露 答案:B 解析:抑:压制。‎ ‎2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部分与现代汉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甚得名誉 B.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 C.冒白刃,北首争死敌 D.何流言之所及哉 答案:D 解析:A名誉:名声/名声、名义上的。B不满:不足/有意见或不够。C死敌:死于敌/死对头。D流言:没有根据的话。‎ ‎3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20 -‎ A.①宜欲得以报汉也 ②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B.①则视之如泰山也 ②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C.①而死且不朽矣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①军人分散脱至塞者四百余人 ②此数者用兵之患也 答案:B 解析:A表目的,用来/表修饰,而;C承接/转折;D 组成名词性短短数词后,可译为“个”。‎ ‎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陵谦让下土,有李广的风范,深得武帝的依赖, 被派去戍边,后来在与匈奴的交战中,兵败降敌, 武帝不能明察,杀害了他一家。‎ B.武帝希望李陵“死战”,召来李陵的母亲和妻子,派人察言观色,发现他们脸上没有李陵死丧的表情,后来听说李陵投降了,非常愤怒。‎ C.对于李陵降敌一事,群臣都责怪李陵,武帝在拿不准的情况下,征询司马迁的意见,表现了汉武帝对司马迁的信任与器重。‎ D.司马迁说李陵侍奉父母孝顺,与士卒讲信用,为解国家急难,愿意奋不顾身,有国士之风,他不死降敌是为了寻机回报汉室。‎ 答案:C 解析:“表现了汉武帝对司马迁的信任与器重”不当。‎ ‎5 对于李陵其人,司马迁和白居易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对照原文,以下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迁认为李陵战功显赫,投降非其本意,情有可原,白居易则认为李陵当死不死,违背了做人的道理,不可原谅。‎ B.司马迁认为李陵虽败,但他的战功却是“古之名将不过也”,白居易则认为李陵如果在兵败之后,以死继之,方能“战功足以冠当时”。‎ C.司马迁认为大臣们对李陵是落井下石,白居易则认为不能因为大臣们的流言而掩盖了李陵的实质性错误。‎ D.司马迁说:“诚可痛也”,痛的是李陵不幸而兵败;白居易说“惜哉”,惜的是李陵兵败不死,有失君子风范。‎ 答案:D 解析:司马迁说“诚可痛也”,不是说李陵不幸兵败可痛,而是说李陵的做法没有受到公正的待遇,还受到一些人的诽谤,全家遭受被处死的惨刑。‎ ‎6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虏救死扶伤不暇。‎ 译文 ‎ 答案:(1)敌人没有时间顾及自己一方的伤亡(将土)。‎ ‎(2)遽加厚诛,岂非负德?‎ 译文 ‎ 答案:(2)立即把李陵一家全都处死,难道不有负于李陵的(巨大)功劳?(厚诛;杀死很多人;负:辜负,对不住;德:功劳)‎ 考点高分解题综合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 ‎ 王修字叔治,北海营陵人也。年七岁丧母。母以社日亡,来岁邻里社,修感念母,哀甚。邻里闻冬,为之罢社。年二十,游学南阳,止张奉舍。奉举家得疾病,无相视者,修亲隐恤之,病愈乃去。初平中,北海孔融召以为主簿,守高密令。顷之,郡中有反者。修闻融有难,夜往奔融。贼初发,融谓左右曰:“能冒难来,唯王修耳!”言终而修至。‎ ‎ 袁谭在青州,辟修为治中从事,别驾刘献数毁短修。后献以事当死,修理之,得免。时人益以此多焉。谭、尚有隙。尚攻谭,谭军败,修率吏民往救谭。谭喜曰:“成吾军者,王别驾也。”谭之败,刘询起兵漯阴,诸城皆应。谭叹息曰:“今举州背叛,岂孤之不德邪!”‎ - 20 -‎ 修曰:“东莱太守管统虽在海表,此人不反,必来。”后十余日,统果弃其妻子来赴谭。谭复欲攻尚,修谏曰:“兄弟还相攻击,是败亡之道也。”谭不悦,遂与尚相攻击,请救于太祖。太祖既破冀州,谭又叛。太祖遂引军攻谭于南皮。修时运粮在乐 安,闻谭急,将所领兵及诸从事数十人往赴谭。至高密,闻谭死,下马号哭曰:“无君焉归?”遂诣太祖,乞收葬谭尸。太祖欲观修意,默然不应。修复曰:“受袁氏厚恩,若得收敛谭尸,然后就戮,无所恨。”大祖嘉其义,听之。‎ ‎ 魏国既建,为大司农郎中令。其后严才反,与其徒属数十人攻掖门。修闻变,召车马未至,便将官属步至宫门。大祖在铜爵台望见之,曰:“彼来者必王叔治也。”顷之,病牛官。初,修识高柔于弱冠,异王基于幼童,终皆远至,世称其知人。‎ ‎ (节选自《三国志·卷十一·魏书十一》)‎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游学南阳,止张奉舍 止:住宿,落脚 B.辟修为治中从事 辟:征召 C.别驾刘献数毁短修 短:诋毁,指摘 D.时人益以此多焉 多:增多,增加 答案:D 解析:多:推重,赞美。‎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母以社日亡 ②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 B.①邻里闻之,为之罢社 ②臣闻之胡龅曰 C.①无君焉归 ②吾何辞焉 D.①其后严才反 ②则或咎其欲出者 答案:C 解析:前者是疑问代词,哪里;后者是疑问语气助词,相当于“呢”。A都是介词,表示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B都是代词,代指这件事;D都是指示代词,表远指,作定语,可译为“那”“那个”。‎ ‎3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王修“知人”的一组是 ‎①能冒难来,唯王修耳 ②东莱太守管统虽在海表,此人不反,必来 ③识高柔于弱冠 ④彼来者必王叔治也 ⑤成吾军者,王别驾也 ⑥异王基于幼童 A.①③④ B.②③⑥‎ C.①④⑤ D.②③⑤‎ 答案:B 解析:①④⑤分别是孔融、曹操、袁谭知王修,而非王修知人。‎ ‎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社日是王修母亲的忌日,王修在这一天悼念母亲极为哀痛。邻里深为其孝心感动,为此罢免了组织社日欢庆活动的负责人。‎ B.对于得疾病的张奉一家,王修暗中亲自精心照顾他们,直到他们病好了才离开。这反映了他坚守道义的精神和不事张扬的性格。‎ C.袁谭不听王修之言,兄弟相残以致众叛亲离。他向太祖求救,但太祖反而攻破了冀州去攻打袁谭,袁谭于是就背叛了太祖。‎ D.王修能做到“受其恩,食其禄,赴其难”,忠义之行深为其主赞誉和推崇。‎ 答案:D 解析:A“罢社”是“停止了社日活动”,旷隐”是“同情、怜悯”之义,C太祖攻破冀州攻打的是袁尚。‎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 八大山人传 ‎ 陈 鼎 - 20 -‎ 八大山人,明宁藩宗室,号人屋。“人屋”者,“广厦万间”之意也。性孤介,颖异绝伦。八岁即能诗,善书法,工篆刻,尤精绘事。尝写菡萏一枝,半开池中,败叶离披,横斜水面,生意勃然;张堂中,如清风徐来,香气常.满室。又画龙,丈幅间蜿蜒升降,欲飞欲动;若使叶公见之,亦必大叫惊走也。善谈谐,喜议论,娓娓不倦,常倾倒四座,父某,亦工书画,名噪江右,然喑哑不能言。‎ 甲中国亡,父随卒。人屋承父志,亦喑哑。左右承事者,皆语以目:合则颔之,否则摇头。对宾客寒暄以手,听人言古今事,心会处,则哑然笑。如是十余年,遂弃家为僧,自号曰“雪个”。未几病颠,初则伏地呜咽,已而仰天大笑,笑已,忽跌殉踊跃,叫号痛哭。或鼓腹高歌,或混舞于市,一日之间,颠态百出。帝人恶其扰,醉之酒,则颠止。岁余,病间,更号曰“个山”。既而自摩其顶曰:“吾为僧矣,何可不以驴名?”遂更号曰“个山驴”。数年,妻子俱死,或谓之曰:“斩先人祀,非所以为人后也,子无畏乎?”个山驴遂慨然蓄发谋妻子,号“八大山人”。其言曰:“八大者,四方四隅,皆我为大,而无大于我也。”‎ ‎ 山人既嗜酒,无他好。人爱其笔墨,多置酒招之,预设墨汁数升、纸若干幅于座右。醉后见之,则欣然泼墨广幅间,或洒以敝帚,涂以败冠,盈纸肮脏,不可以目。然后捉笔渲染,或咸山林,或成丘壑,花鸟竹石,无不入妙。如爱书,则攘臂搦管,狂叫大呼,洋洋洒洒,数十幅立就。醒时,欲求其片纸只字不可得,虽陈黄金百镒于前,勿顾也。其颠如此。‎ 外史氏曰:“山人果颠也手哉?何其笔墨雄豪也?余尝阅山人诗画,大有唐宋人气魄。至于书法,则胎骨于魏晋矣。问其乡人,皆曰得之醉后。呜呼!其醉可及也,其颠不可及也!”‎ ‎5 下列句子加点字古今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颖异绝伦 ‎ B.忽跌趵踊跃 C.个山驴遂慨然蓄发谋妻子 D.何其笔墨雄豪也 答案:A 解析:踊跃,跳跃:妻子,妻儿:何其,为什么他的。‎ ‎6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或鼓腹而歌,或混舞于市 或师焉,或不焉 B.斩先人祀,非所以为人后也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C.子无畏乎 美哉乎,山河之固 D.醉之酒,则颠止 顷襄王怒而迁之 答案:D 解析:A,有时,有的人;B.用来……的,……的原因;C.反问语气,感叹语气;D.代词“他”。‎ ‎7 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八大山人“性之颠”和“精绘事”的一组是 A.性孤介,颖异绝伦 张堂中,如清风徐来,香气常满堂 B.初则伏地呜咽,已而仰天大笑 若使叶公见之,亦必大叫惊走也 C.既而自摩其顶曰:“吾为僧矣,何可不以驴名?” 欣然泼墨广幅间,或洒以敝帚,涂以败冠。‎ D.山人既嗜酒,无他好 捉笔渲染,或成山林,或成丘壑,花鸟竹石,无不入妙 答案:B ‎8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八大山人从小聪慧异常,八岁就能作诗,特别擅长绘画,他画的荷花,极为传神,挂在厅堂,立时便香气满室;他画的龙吓得叶公大叫惊走。‎ B.国破家亡之后,八大山人的生活遭遇剧变,由贵族公子沦为混迹街头的乞丐。在装聋作哑十多年后出家为僧,几年后又因死了妻儿还俗。‎ - 20 -‎ C.八大山人只能在醉中作画,在宽大的画纸上,用破笤帚洒墨,用坏帽子涂抹,拿起笔画成山林丘壑,花鸟竹石,极其精妙;酒醉之后,灵感顿失,画不出像样的画了。‎ D.作者认为八大山人并非真颠,而是一种后人难以企及的至高的艺术境界。他认为其诗画有唐宋气魄,书法有魏晋风骨。‎ 答案:D 解析:A.“香气满堂”、“吓得叶公大叫惊走”错误;B.“沦为混迹街头的乞丐”、“装聋作哑”错误,C.“只能”、“酒醉之后,灵感顿失”文中无信息。‎ ‎9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左右承事者,皆语以目。‎ 译文 ‎ ‎②尝写菡萏一枝,半开池中,败叶离披,横斜水面,生意勃然。‎ 译文 ‎ ‎③虽陈黄金百镒于前,勿顾也,其颠如此。‎ 译文 ‎ 答案:①他身边跟随的奉命办事的人,都用眼睛给他示意。②曾经画一枝荷花,半开于池中,败叶散乱,横斜在水面,生气勃勃。③即使将百镒黄金陈放在他的面前,他也不屑一顾,他颠狂到这样的程度。‎ 三、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0—14题。‎ ‎ 谭澄,字彦清,德兴怀来人。父资荣,金末为交城令,国兵下河朔,乃以县来附,赐金符,为元帅左都监,仍兼交城令。未几,赐虎符,行元帅府事,从攻汴有功。年四十,移病,举弟资用自代。资用卒,澄袭职。澄幼颖敏,为交城令时年十九。有文谷水,分溉交城田,文阳郭帅专其利而堰之,讼者累岁,莫能直,澄折以理,令决水,均其利于民。豪民有持吏短长为奸者,察得其主名,皆以法治之。岁乙未,籍民户;有司多以浮客占籍,及征赋,逃窜殆尽,官为称贷,积息数倍,民无以偿。澄入觐,因中书耶律楚 材,面陈其害,太宗恻然,为免其逋,其私负者,年虽多,息取倍而止;亡民能归者,复三年。诏下,公私便之。壬子,复大籍其民,澄尽削交城之不土著者,赋以时集。中统元年,世祖即位,擢怀孟路总管,俄赐金符。换金虎符。岁旱,令民凿唐温渠,引沁水以溉田,民用不饥;教之种植,地无遗利。至元二年,迁河南路总管,改平滦路总管。‎ ‎ 七年,入为司农少卿,俄出为京兆总管;居一年,改陕西四川道提刑按察使,建言:“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宜令民年四十无子听取妾,以为宗祀计。”朝廷从之,遂著为令。四川佥省严忠范守成都,为宋将昝万寿所败,退保予城。世祖命澄代之,至则葬暴骸,修焚室,赈饥贫,集逋亡,民心稍安。会西南夷罗罗斯内附,帝以抚新国宜用文武才,遂以澄为副都元帅,同知宣慰使司事。比至,以疾卒,年五十八。‎ ‎ (录自《元史·谭澄传》,有删略)‎ 注:①浮客:客居的人户。②太宗:指元太宗窝阔台。③世祖:指元世祖忽必烈。‎ ‎10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澄折以理 折:折服,使屈服。‎ B.豪民有持吏短长为奸者 短长:偏义复词,指短处。‎ C.为免其逋 逋:欠交,拖欠。‎ D.诏下,公私便之 便:方便。‎ 答案:D 解析:便: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意动用法,意为“认为……适宜”。‎ ‎1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澄折以理 ‎ ②察得其主名,皆以法治之 B.①积息数倍,民无以偿 - 20 -‎ ‎ ②无以成江海 C.①朝廷从之,遂著为令 ‎ ②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D.①为宋将昝万寿所败,退保子城 ‎ ②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答案:D 解析:上句的“所”与“为”一起构成“为……所”格式,表被动;下旬的“所”与后面动词一起构成名词性词组。A.“以”均为介词,意为“凭,用”;B.“无以”均为“没有……的办法”;C“为”均为动词,意为“成为,作为”。‎ ‎12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谭澄抑制豪强、制民之产的一组是 ‎①澄折以理,令决水,均其利于民 ‎②察得其主名,皆以法治之 ‎③官为称贷,积息数倍,民无以偿 ‎④亡民能归者,复三年 ‎⑤ 沁水以溉田,民用不饥;教之种植,地无遗利 ‎⑥宜令民年四十五子听取妾,以为宗祀计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⑤ D.③④⑥‎ 答案:C 解析:①②表明谭澄抑制豪强,⑤表明他制民之产。‎ ‎13 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谷水北岸的郭帅筑堰独揽水利,谭澄以理说服郭帅,令其把水堰决开,使交城百姓均受其利。‎ B.强豪之民中有人掌握着官吏的问题,因而作奸犯科,谭澄查出这些官吏的姓名,都依法予以处理。‎ C.谭澄任陕西四川道提刑按察使,建议听凭那些年纪在四十岁以上仍没有儿子的百姓娶妾,以延续子嗣。‎ D.西南夷人罗罗斯族归附元朝,元世祖认为安定新归附者该选用文武全才,于是任命谭澄为罗罗斯副都元帅,同时知宣慰使司事。‎ 答案:B 解析:谭澄处理的是作奸犯科的豪强,而不是官吏。‎ ‎14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复大籍其民,澄尽削交城之不土著者,赋以时集。‎ 译文: ‎ 答案:(1)又大规模登记户口,谭澄把不是长久居住在交城者的户口全部删去,赋税因此能够按时征收。‎ ‎(2)至则葬暴骸,修焚室,赈饥贫,集逋亡,民心稍安。‎ 译文: ‎ 答案:(2)谭澄赴任后,掩埋抛弃在外的将士遗骸,修缮好被烧毁的房屋,赈济饥贫的百姓,召集逃亡的民众,百姓才稍稍安定。‎ 四、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19题。‎ ‎ 初,太傅邓禹尝谓人日:“吾将百万之众,未尝妄杀一人,后世必有兴者。”其子护羌校尉训有女曰绥,性孝友,好书传,常昼修妇业,暮诵经典,家人号曰“诸生”。绥后选入宫为贵人,恭肃小心,动有法度,承事阴后,接抚同列,常克己以下之,虽宫人隶役,皆加恩借,帝深嘉焉。尝有疾,帝特令其母、兄弟入亲医药,不限以日数,贵人辞曰:“宫禁至重,而使外舍久在内省,上令陛下有私幸之讥,下使贱妾获不知足之谤,上下交损,诚不愿也!”帝曰:人皆以数入为荣,贵人反以为忧邪!”‎ - 20 -‎ 每有宴会,诸姬竟自修饰,贵人独尚质素,其衣有与阴后同色者,即时解易,若并时进见,则不敢正坐离立,行则偻身自卑,帝每有所问,常逡巡后对,不敢先后言,阴后短小,举止时失仪,左右掩口而笑,贵人独怆然不乐,为之隐讳,若己之失。帝知贵人芳心曲体,叹曰:“修德之劳,乃如是乎!”后阴后宠衰,贵人每当御见,辄辞以疾。时帝数失皇子,贵人忧继嗣不广,数选进才人以博帝意。阴后见贵人德称日盛,深疾之。帝尝寝病,危甚,阴后密言:“我得意,不令邓氏复有遗类!”贵人闻之,流涕言曰:“我竭诚尽心以事皇后,竟不为所祜。今我当从死,上以报帝之恩,中以解宗族之祸,下不令阴氏有人豕之讥。”即欲饮药,官人赵玉者固禁之,因诈言“属有使来,上疾已愈”,贵人乃止。明日,上果瘳。及阴后之废,贵人请救,不能得。帝欲以贵人为皇后,贵人愈称疾笃,深自闭绝。‎ ‎ 《资治通鉴·卷四十八》‎ 注:人豕:即“人彘”。汉孝惠帝时,太后曾因嫉恨戚夫人而断其手足,去眼,辉耳,饮喑药,使居厕中,命日“人彘”。‎ ‎15 对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帝特令其母、兄弟人亲医药 特:特意 B.虽宫人隶役 虽:虽然 C.即时解易 易:更换 D.数选进才人以博帝意 意:欢心 答案:B. 解析:虽:即使。‎ ‎16 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1)阴后见贵人德称日盛,深疾之 (2)及阴后之废,贵人请救。‎ B.(1)帝欲以贵人为皇后 (2)常克己以下之 C.(1)即时解药 (2)即欲饮药 D.(1)而使外舍久在内省 (2)属有使来,上疾已愈 答案:C 解析:即:立即。A①“之”,代词,指邓绥;②“之”,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D·①“以”,介词,把,让;②“以”,连词,可译为“来”。D.①“使”,动词,让;②“使”,名词,使臣。‎ ‎17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表明邓绥“恭肃小心”品性的一组是 ‎①昼修妇业,暮诵经典 ‎②接抚同列,常克己以下之 ‎③虽宫人隶役,皆加恩借 ‎④贵人每当御见,辄辞以疾 ‎⑤其衣有与阴后同色者,即时解易 ‎⑥忧继嗣不广,数选进才人以博帝意 A.①②④ B.③⑤⑥‎ C.③④⑤ O.②③⑤‎ 答案:D 解析:①说的是刻苦学习;④说的是不与阴后争宠;⑥说的是悉心呵护皇帝。‎ ‎18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叙说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邓绥是邓禹的孙女,她因终日勤勉读书,诵读经典,学习女工,因而家人给她起了个名字叫作“诸生”。‎ B.在宫中,邓绥无论是对皇帝、皇后还是下人,都温文有礼,爱心呵护,因而深得皇帝的赏识。‎ C.由于邓禹“将百万之众,未尝妄杀一人”,所以其孙女邓绥能被选人皇宫为贵人,成为邓禹所说的“兴者”。‎ - 20 -‎ D.皇帝屡遭丧子之痛,邓绥为此忧心忡忡。为解除皇帝的忧虑,她多次为皇帝遴选妃嫔,以使皇帝后继有人。‎ 答案:C 解析:邓禹预言和邓禹的孙女邓绥人选皇宫,不能说成因果关系。‎ ‎19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每有所问,常逡巡后对,不敢先后言。‎ 译文: ‎ 答案:(1)每当皇帝有所问话,总要犹豫之后回答,而且不敢抢在阴后之前回答。‎ ‎(2)上以报帝之恩,中以解宗族之祸,下不令阴氏有人豕之讥。‎ 译文: ‎ 答案:(2)以便对上用来报答皇上的恩德,然后可以解除我宗族的祸患,对下不让皇后有人彘的讥讽。‎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0—24题。‎ ‎ 黄州快哉亭记 苏 辙 ‎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闽。昼则舟揖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令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 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①,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日:“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夫风无雌雄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别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今张君不以谪为患,‎ 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注:①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宋玉有《风赋》,讽楚襄王之骄奢。楚襄王,即楚顷襄王,名横,楚怀王之子。宋玉、景差都是楚襄王之侍臣。兰台宫,遗址在现在湖北省钟祥县东。②窃会(kuài)计之余功:窃,偷得,这里即“利用”之意。会计,指征收钱谷等事。余功,功劳之余,即剩余时间。‎ ‎20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即其庐之西南为亭 即:就着,凭借 B.周瑜、陆逊之所骋骛 骋骛:纵横,活跃 C.王披襟当之 当:抵挡,挡住 D.将何往而非病 病:忧愁,怨恨 答案:C 解析:当:应该是“面临”、“面对”的意思。‎ ‎2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 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①庶人安得共之 ②沛公安在 C.①昼则殉楫出没于其前 ②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 20 -‎ D.①乌睹其为快也哉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答案:A 解析:以:“因为”,“由于”,表原因。安:副词,“怎么”、“哪里”代词,“哪里”、“什么地方”,作前置宾语;则:连词,“就”,表示对举,连词,“就”表顺承;其:代词,指前面的“连山绝壑”等事物/代词,“他的”,代指人。‎ ‎22 下面属于亭子命名为“快哉”的原因的一项是 ‎①以览观江流之胜 ‎②有风飒然至者 ‎③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 ‎④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 ‎⑤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⑥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②⑤⑥ D.①③⑤‎ 答案:D 解析:②说的是楚襄王之事,⑥说的是由快哉亭所见及张君行为引起的感想。‎ ‎23 下列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快哉亭上,既能见到长江美景,又能观赏岸上的山川草木,还可由故城遗迹,缅怀古代英雄,这些都足以让人感到愉快欢乐。‎ B.写楚襄王的故事是为了说明,君王富贵者的那种快乐,不是人人都追求得到的,普通的人只要得到世俗的快乐就够了。‎ C.人是否感到快乐,固然与山川形势等外部环境有关,但更在于无论得意还是失意,要内心有自得之乐,要有坦然自适的态度。‎ D.写张梦得不以谪为患,既然是对他遭“不遇之变”而自放山水之间的旷达行为的赞许,也是对失意士人的慰藉。‎ 答案:B 解析:意在说明是否感到快乐,在于人的态度。‎ ‎24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译文: ‎ 答案:(1)那些遗留的风流胜迹,也足以使世俗的凡人称快。‎ ‎(2)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 译文: ‎ 答案:(2)楚王所感到快乐的,与百姓所感到忧愁的。这就是人的变化,与风有什么相干?‎ ‎(3)土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 译文: ‎ 答案:(3)士人生存于人世,假如内心不能自我得意,那么到哪里又不会忧愁呢?‎ 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24—28题。‎ ‎ 罗企生,字宗伯,豫章人也。多才艺。初拜佐著作邓。殷仲堪之镇江陵,引为功曹。累迁武陵太守。未之郡而桓玄攻仲堪,仲堪更以企生为谘议参军。仲堪多疑少决,企生深忧之,谓弟遵生曰:“殷侯仁而无断,事必无成。成败,天也,吾当死生以之。”仲堪果走,丈武无送者,唯企生从焉。路经家门,遵生曰:“作如此分离,何可不执于!”企生回马授乎,遵生有勇力,便牵下之,谓曰:“家有老母,将欲何之?”企生挥泪曰:“今日之事,我必死之。汝等奉养不失子道,一门之中有忠与孝,亦复何恨!”遵生抱之愈急,仲堪于路待之,企生遥呼曰:“生死是同,愿少见待。”仲堪见企生无脱理,策马而去。‎ ‎ 玄至荆州,人士无不诣者,企生独不往,而营理仲堪家。或谓之曰:“玄猜忍之性,未能取卿诚节,若遂不诣,祸必至矣。”企生正色曰:“‎ - 20 -‎ 我是殷侯吏,见遇以国士,为弟以力见制,遂不我从,不能共殄丑逆,致此奔败,亦何面目复就桓求生平!”玄闻之大怒,然紊待企生厚,先遣人谓曰:“若谢我,当释汝。”企生曰:“为殷荆州吏,荆州奔亡,存亡未判,何颜复谢!”玄即收企生,遣人问欲何言,答曰:“文帝杀嵇康,嵇绍为晋忠臣,从公乞一弟,以养老母。”玄许之。又引企生于前,谓曰:“吾相遇甚厚,何以见负?今者死矣!”企生对曰:“使君既兴晋阳之甲,军次寻阳,并奉王命,各还反镇,升坛盟誓,口血未干,而生奸计。自伤力劣,不能翦灭凶逆,恨死晚也。”玄遂害之,时年三十七,众咸悼焉。先是,玄以羔裘遗企生母胡氏,及企生遇害,即日焚裘。‎ ‎ 赞曰:重义轻生,亡躯殉节。劲松方操,严霜比烈。白刃可陵,贞心难折。道光振古,芳流泉哲。‎ ‎ ——选自《晋书·列传五十九》‎ ‎25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仲堪更以企生为谘议参军 更:再 B.我是殷侯吏,见遇以国士 遇:相逢 C.荆州奔亡,存亡未判 判:辨别,断定 D.自伤力劣,不能翦灭凶逆 伤:悲伤 答案:B解析:遇:对待。‎ ‎26 下列各组句于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吾当死生以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B.作如此分离,何可不执手 徐公何能及君也 C.并奉王命,各还所镇 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D.口血未干,而生奸计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答案:B 解析:A对/因为;B怎么/怎么C他们的/地方;D却/并且 ‎27 下面六句话,分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罗企生“重义轻生”的一组是 ‎①仲堪多疑少决,企生深忧之。‎ ‎②成败,天也,吾当死生以之。‎ ‎③仲堪果走,文武无送者,唯企生从焉。‎ ‎④生死是同,愿少见待。‎ ‎⑤自伤力劣,不能翦灭凶逆,恨死晚也。‎ ‎⑥及企生遇害,即日焚裘。‎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④⑤ D.①③⑥ ‎ 答案:C 解析:②视死如当,④不怕死,⑤以死相拼 ‎28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殷仲堪性情优柔寡断,罗企生很为他担忧,认为他仁慈却不能决断,事情一定不会成功。仲堪果然失败,逃跑时,除了企生外,文武官员中没有一个跟随他。‎ B.桓玄不但猜疑残忍,而且野心很大,常常背信弃义。他与各路军队升坛结盟,信誓旦旦,犹在耳边,但转身就发动战争,攻击其他盟友。企生斥他为“凶逆”。 ‎ C.罗企生多才多艺,很得殷仲堪赏识,接连被任命为佐著作郎、功曹、武陵太守。企生到武陵任职不久,桓玄发兵攻打仲堪,仲堪又任命罗企生为谘议参军。 ‎ D.罗企生知恩图报,在仲堪失败时,他决心与仲堪 同生死。他为被弟弟牵制不能追随仲堪而后悔不已,他不畏桓玄的威吓和利诱,坚持“士为知己者死”的节操。‎ 答案:C。‎ ‎29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20 -‎ ‎(1)殷仲堪之镇江陵,引为功曹。‎ 译文: ‎ 答案:(1)殷仲堪镇守江陵时,提拔(推荐)企生(他)担任功曹。‎ 解析:“引”字译对并补出宾语“企生”。‎ ‎(2)生死是同,愿少见待。‎ 译文: ‎ 答案:(2)我和你同生死,希望(请)稍等等我。‎ ‎(3)玄即收企生,遣人问欲何言。‎ 译文: ‎ 答案:(3)桓玄立即把企生收入监牢,派人问他想说什么。‎ - 20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