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7 发布 |
- 37.5 KB |
- 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板块一专题六第二讲报告的特征与手法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
报告的特征与手法 规范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71.8%受访者确认身边遍存习惯性质疑者 ①不久前,鲁若晴这个名字在媒体报道中频繁出现。这个 23 岁的青岛女孩年初被确诊 患有白血病后,在微博中记录抗癌故事。然而,一些网友怀疑她是网络炒作者虚构的人物。 一些媒体和网友甚至宣称,最初向大家介绍鲁若晴抗癌故事的人在炒作中获利。最后经媒体 实地探访证实,鲁若晴确有其人,相关质疑完全是无中生有。 ②近年来,“质疑”似乎成了许多人的一种习惯。一听说有年轻干部被提拔,立刻就怀 疑是“官二代”;一看到有人不计回报地做好事,就质疑是在作秀……许多人感叹,当大家 都习惯性质疑时,我们社会原本就不多的信任,也被蚕食得所剩无几。 ③近期,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题客网,对 10709 人进行的调查显示,71.8%的 受访者确认身边普遍存在习惯性质疑者,41.1%的人坦言自己就有“习惯性质疑症”。 ④公众首次接触鲁若晴事件的相关新闻时是什么反应?调查显示,39.7%的受访者坦言 自己怀疑过其真实性,28.0%的人没有怀疑过,32.3%的人表示不知道这个新闻。 ⑤上海年轻白领许永是个“微博控”。他告诉记者,在看到朋友转发关于鲁若晴的微博 时,他的第一反应就是——这是不是又一个想炒作出名的人?“网络上类似的炒作太多了, 所以习惯性地选择不相信。” ⑥许永说,周围很多人都有“习惯性质疑症”,特别是在微博上,人们似乎时刻保持警 惕,不敢轻易被感动,生怕被欺骗。“狼来了的故事发生的次数太多了,傻子才敢轻易相信。” ⑦去年,河南商丘一名男子每天偕妻子以捡垃圾的方式晨练,被网友称为“街净哥”。 这本来是一件值得赞扬的好事,但遗憾的是,当得知这名男子是一名官员时,不少人便开始 质疑,“作秀炒作论”甚嚣尘上。 ⑧前段时间,在甘肃省武威市面向全国的公开选拔中,1989 年出生、工作刚刚半年的 清华大学毕业生焦三牛,拟被破格选拔为副县级的武威市外事侨务办公室副主任。消息一出, 类似“火箭干部”“萝卜招聘”“富二代”“官二代”之类的质疑声便频繁出现在网上。最后, 相关部门公布了严格而透明的选任程序,人们心中的“黑幕”疑虑才逐渐消除。 ⑨“质疑的确在我们社会中形成了一种气氛。”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何怀宏表示,有些 质疑并不是坏事,哲学家也常常质疑,但问题是,有一种习惯性质疑是不假思索、本能反应 的,且不管后来披露的证据如何,都坚持不变的质疑。这类质疑总是从负面去猜测别人的动 机,比如,一看到某人做好事,就认定别人在“炒作”,这种无端却坚定的习惯性质疑,可 能阻碍人们的行善之路。 ⑩为什么人们会习惯性质疑?调查中,排在首位的原因是“社会上炒作太多,不敢轻易 相信”(65.6%);紧接着是“社会出现信任危机,不再相信高尚和纯真”(63.8%)。 ⑪其他原因还有“许多质疑最终被证实是真的”(36.3%)、“人们形成了一种惯性思维, 凡事想最坏”(32.2%)、“一部分人误导公众的结果”(30.2%)等。 ⑫“习惯性质疑反映出当前人们对真实信息的一种焦虑,不知如何辨别真假。”武汉大 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张杨波表示,习惯性质疑现象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源于与事实相关的信息 不透明。当前社会部分公权力机构或社会名人在表述真相时缺乏公信力,因此人们觉得几乎 没有什么可信的东西。人们选择质疑,是害怕被欺骗。 (有删改)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近年来,“质疑”似乎成了许多人的一种习惯,习惯性质疑让人们时刻保持警惕, 不敢轻易相信,生怕被欺骗。 B.本来是值得赞扬的好事,常被疑为“作秀炒作”,这可能会阻碍人们的行善之路, 导致信任危机,让人不再相信纯真高尚。 C.文章让上海青年许永现身说法,更充分地说明了周围很多人确实有“习惯性质疑 症”,习惯性的选择不相信成了风气。 D.专家认为,质疑并不是坏事,哲学家也常常质疑,但把质疑变成一种习惯并坚持下 去,就会阻碍人们的行善之路。 解析:专家认为“有些质疑并不是坏事”,“就会阻碍人们的行善之路”的是“无端却 坚定的习惯性质疑”而不是一般性质疑。 答案:D 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文章开头引用鲁若晴的例子主要是为了引出作者的一个看法,即许多质疑最终被证 实是真的。 B.许永对鲁若晴事件的第一反应说明多数人持质疑态度是可以理解的。 C.年轻干部被提拔常被怀疑是“官二代”的原因有许多,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相关部 门不能及时公布严格而透明的选任程序。 D.导致习惯性质疑的根本原因是社会上炒作太多,公众不敢轻易相信。 E.习惯性质疑反映出当前人们对真实信息的一种焦虑,这种现象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源 于与事实相关的信息不透明,社会部分公权力机构或社会名人缺乏公信力。 解析:A 项,不是为了引出“许多质疑最终被证实是真的”的看法。B 项,“是可以理 解的”不是作者的观点。D 项,表述不完整,应参考第⑫段。 答案:CE ★3.作为一篇调查报告,文章是怎样实现观点与材料的统一的?请简要分析。 答: 解析:结合文中运用的具体事例和典型数字,分析这些材料与观点的关系即可。 答案:①选取多个典型材料,如“街净哥”“火箭干部”等,令人信服地说明“质疑的 确在我们社会中形成了一种气氛”这一观点;②用精确的数字来直接说明观点,如文中多处 用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的数字来说明调查得出的观点,准确、严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揭秘城市生活成本:孩子教育占大头 上周,“中国十大城市生育成本排行榜”和“进口车国内售价远高于海外市场”引发广 泛关注。“算账”一时成为热词。 大城市生养一个孩子动辄需花费数百万元;一款同品牌、同款型的汽车在国内买要多掏 几十上百万元——触目惊心的账本背后,是众说纷纭的观点对立。有人有切肤之痛,有人觉 得言过其实。算来算去,都成了一本糊涂账。 在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城市生活,都需要支付成本。不同的是,有的很透明,有的 很朦胧。养育一个孩子、买一辆汽车,要求不同、标准不一自然会导致成本差异,尤其是在 市场化的商品时代。但这不应该是生活成本糊涂化的理由。真正值得追问的,是我们为尚不 富足的生活支付了多少不透明或半透明的“隐性成本”。 最近,网络上流行了一个“中国十大城市生育成本排行榜”,广州生育成本高达 201.4 万元。该排行榜说,按家庭年收入 12 万元计算,需要夫妻二人不吃不喝工作 16.78 年。 这 201.4 万元的账,是怎么算出来的呢?包括怀孕时的营养成本,一年 2 万元左右;产 前产后及月子费用,1.4 万元;学前日常用品成本,6 年 18 万元;学前教育成本及学前其他 成本,6 年 60 万元;7 岁到大学毕业的教育费用,如学校常规收费、择校费、补习家教费等, 16 年 95 万元;人情送礼花费及生活费,16 年 35 万元。 即便如此,广州仅能名列第四。“最贵”的北京生育成本竟然高达 276 万元。上海生育 成本达 247 万元,深圳达 216.1 万元,杭州 183.2 万元,南京 170.1 万元,武汉 160.6 万元, 青岛 152.6 万元,西安 142.5 万元,长春 131.5 万元。 该榜单发出后,引发了网民大讨论。意见则呈现两极化。有网友说:“谁家养孩子这样 养的?这不鬼扯吗?”也有网友认为“一点都不夸张”。 《人民日报》日前就此撰文,援引相关专家的说法称:“生育成本的下限是比较容易算 出来的,就是考虑一些基本的需要,而生育成本的上限是无止境的,可以无穷大,不宜做此 类比较。” 对于此榜单的科学性,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李丁博士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 表示质疑:“网络上并没有给出计算的具体方法,不知道是调查而来,还是粗略的估测?该 排行榜,不是很严肃。” 不过,研究人口与社会问题的李丁也提出,中国生育成本尤其是城市居民生育成本确实 在上升。“我们统计发现,不管是高收入家庭还是低收入家庭,孩子教育支出都占据了很大 的比例。更关键的是,有些成本是隐性的,无法量化衡量”。 公务员林女士的儿子今年 7 岁,下半年就要开始上小学。她看到这份榜单时笑了,觉得 不可信,但也道出她的苦水,养儿不易、开销很大。“我们都说义务教育是免费的,可实际 开销是多少呢?” “我一朋友小孩,幼儿园就上好的,一年要好几万元。我儿子上的幼儿园只是小区的, 已经让我觉得他输了,小学不能再输了。”她结婚时房子买在广州番禺区,为了儿子上学, 把番禺的房子卖了,跑到越秀区买房子。“我问了中介,我们那房子光学位费就值 30 万元。” 专家们说,养育孩子不应该攀比。但林女士说,现在生育一个孩子,不仅仅是养活他,还要 养好他。 我们要算出养一个孩子需要花多少钱,那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父母对孩子的投入,很 多难以量化。但一个基本判断大致是准确的:要想养好一个孩子,需要付出越来越高的成本。 这源于教育这种社会性资源也是分配不均的,是一种变相的“垄断”,迫使人们不得不花更 大的力气去获取这些资源。 我们的“衣食住行”,已经基本市场化,但要算出生活成本,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专栏作家李俊就曾写道,有一些东西表面看起来便宜,但是我们要获得它,付出隐性成本却 是非常高的。 导致这些隐性成本的重要原因就是垄断,这也是反垄断的意旨所在。要破解垄断转嫁的 成本,在于我们让社会一些并不是透明、开放的领域,变得开放透明。 4.下列对报告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城市生养孩子的成本达数百万元,进口车国内售价远高于海外市场,表明我们为 生活支付了许多“隐性成本”。 B.从怀孕时的营养成本到大学毕业的教育费用,中国十大城市生育成本均在百万以上, 对此,绝大多数网友表示认同。 C.对于“中国十大城市生育成本排行榜”专家认为生育成本难以量化,但有一点是肯 定的,孩子的教育支出占很大的比例。 D.我们的“衣食住行”已经基本市场化,许多东西看起来很便宜;但生活成本既零碎 又复杂,所以很难算出来,成了一本糊涂账。 解析:“绝大多数网友表示认同”与原文所说“意见则呈现两极化”不符。 答案:B 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要想养好一个孩子,需要付出越来越高的成本。这源于教育这种社会性资源的不均。 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是一种变相的“垄断”。 B.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城市,都有生活成本问题,在目前的中国,生活成本最大 的是养育孩子和买车,从实际情况看,养育孩子远大于买车。 C.我们的衣食住行,已经基本市场化,但要算出生活成本,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有一些东西表面看起来便宜,但获得它的隐性成本却非常高。 D.在调查的城市中,广州养育一个孩子的成本高达 201.4 万元,在这些成本中,孩子 的教育占据了很大的比例。可见教育是城市生活成本的大头。 解析:B 项“在目前的中国,生活成本最大的是养育孩子和买车”理解错误,文中只是 拿“买车”为例谈孩子的教育成本很高。 答案:B ★6.针对“中国十大城市生育成本排行榜”,网友和专家是如何看待的?请结合材料简 要分析。 答: 解析:此题考查分析报告的观点与材料。从报告的第七、八、九三段看,有网友的观点, 《人民日报》的观点引用的专家的观点,还有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李丁博士的看法。据此分析 概括即可。 答案:①有的网友认为言过其实,有的网友认为毫不夸张。②有专家认为生育成本的下 限很容易算出,而上限无止境,可以无穷大,不宜比较。③有专家认为该排行榜没有给出具 体的计算方法,不够严肃。④有专家认为不管是高收入还是低收入家庭,孩子教育支出都占 据了很大比重,并且还有许多无法量化的隐性成本。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