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7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每日一题(第24周)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含解析)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一) 高考频度:★★★★☆ ┇ 难易程度:★★★☆☆ 【2015 年高考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种子萌芽从汲取水分开始,种子首先膨胀,胚部接着生长。发芽就像分娩,一旦启动就是 个不可逆的过程,因此发芽的时机攸关生死,种子早已演化出各式各样的手段找对时机。杨树 和柳树的种子寿命极短,若没有在散播后几个小时内找到湿泥地,就会死亡。热带雨林中,许 多树木结的大型种子如果没有在几周内发芽,就会腐败。对这些物种来说,要掌握正确的发芽 时机,得先掌握正确的结子时机,因为种子一旦成熟,保存期限是很短的。 一年中,若季节气候对种子来说太干燥或太寒冷,不利于发芽,种子就进入休眠,等待不 适宜的气候过去。 如果将植物行为以精巧度衡量,扁蓄的发芽行为只有初级程度。扁蓄是长在耕地和花园中 的杂草,种子先天为休眠型,未经冬天不会发芽。土壤中的种子在冬季感受到低温,打破休眠 状态,预备好在春天来临、土壤回暖时发芽。没有在五月发芽的种子,又逐渐进入休眠状态, 静待另一波寒意来临,准备好再次发芽。扁蓄的行为其实相当合理,称为初级程度好像不太公 平,更何况相似的植物还不少,许多杂草也有依季节循环的休眠期和发芽期。 另一种相当常见的杂草则要比扁蓄技高一筹,那就是羊腿藜。羊腿藜在年初结不休眠的种 子,产季时则结休眠的种子。有了年初生产的种子,这年的羊腿藜就有更多子代,后来所结的 种子则安然保存至明春。 一年生植物的种子发芽机制就更精巧了,这些植物会打赌冬天冷不冷。许多冬季一年生植 物,像雀麦草,都是在秋天发芽,这样做的风险是冬天的寒霜很可能冻死幼苗。但如果存活下 来,就有了回报,因为比起其他春天才发芽的种子,这些幼苗抢先一步发育成长,能长得比较 大,结的种子也多得多。冬季一年生植物也懂得分散风险,让部分种子在冬季休眠、春天发芽。 比起熬过冬天的幼苗,这些春天发芽的种子长出的植株比较小、结的种子也比较少,但是存活 的几率通常大一些。由于某几年的冬天比较冷,某几年比较不冷,所以有时不休眠种子长得好, 有时休眠种子胜算大。 目前为止所谈的发芽行为,精巧程度都还不及格。种子还能从其他线索得到更精确的讯息, 以决定什么时候发芽。许多像莴苣一类的种子,对光很敏感,在黑暗中不会发芽,即使温度和 湿度都很恰当。这样的机制可以避免那些被埋得很深的、没有机会到达土壤表层的种子发芽。 而只要一丝阳光,就能让种子自休眠中苏醒。替菜圃翻土会让阳光传递讯息给土壤中许多对光 敏感的杂草种子,让它们知道接近土壤表层了。 很多种子的招数更了不起。植物可借由远古演化而来的光感受体(即光敏素分子)感知光线。 光敏素分子有两种形式,可彼此转换。一种称为 Pr,吸收红光后转换成另一种形式,称为 Pfr, Pfr 吸收远红光后再转回 Pr 型分子。Pr 对 Pfr 的比率是由接收多少这两种不同波长的光而定。 这种 Pr 对 Pfr 的比率提供了地方环境的讯息,对植物来说极为重要。未被遮蔽的日光,红光/ 远红光的比率为 1,然而,阳光穿过树叶后,大部分红光为树叶吸收,这时比率远小于 1。植物 透过 Pr 对 Pfr 比率能侦测到光的改变。由此,植物利用光敏素察觉邻近植物的位置,调整自己 的生长以避开邻近植物。同样,种子如果暴露在透过叶子照射的阳光中,就不发芽。与其在其 他植物的遮蔽下发芽、长出难以存活的幼苗,还不如维持休眠状态。 光敏素有个缺点,就是在黑暗环境中无用武之地。因此只有位于土壤表层或接近表层的种 子能加以利用,侦测竞争对手是否环伺在侧。不过还有另一种线索,能让深埋土中的种子知道 上方有没有一线生机。土壤表层的植物,例如草类,就像一层隔绝物,调节土壤内种子感受温 度的范围。光裸的土壤表层没有这层隔绝物,所以底下的种子会感觉到强烈的温度起伏,许多 种子就从这种温度起伏中得知土壤表面是光裸的。如果感受到温度起伏,种子就会在春天发芽; 而如果感受到的温度很平稳,没有高低起伏,种子就不发芽。 (选自[英]乔纳森·西尔弗顿著、徐嘉妍译《种子的故事》,商务印书馆,2014 年,有删改) 作者认为有些种子发芽行为的精巧程度还不及格。请写出这些种子的发芽行为。 ①(扁蓄)种子感受到冬季的低温才结束休眠,在春天发芽。②(羊腿藜)不休 眠的种子和休眠的种子,各选择不同的时机发芽。③(许多冬季一年生植物)种子选择全部 在秋天发芽。④(有的冬季一年生植物)种子部分在秋天发芽,部分在冬季休眠、春天发芽。 名师点睛 1.定位筛选。首先,审好题干,勾画出关键句,锁定有效的答题区间,要准而全;其 次,对照题干要求,将文中的有效信息进行重新排列组合;最后,选择适宜的角度作答,按 照题干要求,使“问”和“答”有直接的关联性。 2.提炼整合。这类题目分值一般都是 6 分,往往是 3—6 个要点,有一两个要点用 直摘法(直接摘出原文中的重点句作为要点)或跳摘法(找到概括要点不可缺少的要素, 将这些要素进行总结)稍作整合即可。 注意:考生在对文中的重要句子进行摘抄时要从命题人所“问”的角度回答,严格紧扣 题干要求,将题干要求与文中的已知信息重新进行整合,使之成为全面、凝练、流畅而又切 合要求的答案,避免答案不到位,甚至答非所问。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太行之力——一种滴水穿石的坚韧 1960 年,红旗渠开挖不到两个月,张买江的父亲张运仁就牺牲在修渠的工地上。 取水,这个往日男人承担的重活,落在了母亲肩上。女人力气小,被抢水的人群挤落在 水中。母亲扛着空桶,穿着湿透的棉衣,一进家就撵张买江出门:“你去修渠!渠里不来水, 你别回家!” 通水的那天夜里,她坐在渠边,守着渠水,整整看了一夜。 第二天早晨,她拦住了前来挑水的人群。她要先于别人打第一桶红旗渠水,因为她贡献 了丈夫,又把 13 岁的儿子送到渠上,她比别人更有资格。 这是为内心一口气而坚韧地活着的女人! 又是一年桃花盛开的季节。 不是在春天,而是在千里冰封的雪天里;不是在温室,而是在高耸巍峨的绝壁上。 冬季每有游人来到林州,石板岩乡桃花洞村是必去的地方,那里冬天可以看桃花。 申兰英与原海生,青梅竹马,就生长在那个冬天里桃花烂漫的村子里。 2000 年,原海生掉入山谷。当支书的他,死在发展旅游的道路上。 就在他走后,桃花洞村的旅游开始热起来。原海生以冬天的离去,为这个小村带来了春 的生机。丈夫留给申兰英两个孩子:儿子上大学,女儿刚刚初二。还留下了点账面上的钱, 是一直没有领到的村主任工资,每年 700 元,一共欠了 10 年。 咬咬牙,申兰英支起了桌子,搭起了棚。过路人吃她一碗面,丢下两块钱。 一张桌变成了十张桌,棚子变成了面馆。 吃面的人开始直接叫这个爽快麻利的女人“桃花嫂子”。一位画家给她写了几个字贴到 了屋里:“桃花嫂子面,好吃看得见。”渐渐的,她把“桃花嫂子”的招牌挂在了外墙上。 “桃花嫂子”成了太行山里的品牌,老粗布、杂粮都追着赶着标出“桃花嫂子”的名字。 人们看到申兰英脸上总是挂着笑,可她内心却有不为人知的苦楚。她把自己与丈夫结婚 时的一张照片镶在镜框里,天天守着。 当我们提到原海生时,她说,只有一张合影,11 年了,还是想他…… 一语未了,掩面而去。 总是有一些英雄没有来得及戴上红花,就悄然隐退到历史的幕后。 所有的光荣与梦想,都付出了血与泪的代价,如同追日的夸父,“虽九死其犹未悔”! 不能说上天亏待了林州。但是,这个大山里的地方的确没有得到上天的厚爱。一个缺水 之地,一个守着一堆石头的穷县,凭什么 50 年前让漳河之水天上来?凭什么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让自己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河南 108 个县市中处于前列? 一个国家真正的财富,不仅在于拥有有形的物质,从某种意义上说更在于拥有无形的精 神力量。唯有精神的力量,可以让一个国家扛得起“伟大”的字眼。 太行山下,一个曾在井下挖煤的汉子,在充满韧性的坚持中获得了不止一次的重生。 桑中生从来都拒绝谈起他最艰难的时候。 记者试着问他,他回避:不提这个。 笑着拒绝,然而泪水就在瞬间流下。 ——“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 他是一个亿万富翁,也是一个穷得没钱吃饭的人。最苦的时候,机器全趴在厂房里,家 里拿不出一分钱,门口站满要账的。 2008 年桑中生投资搞起了用于太阳能的多晶硅,当年就缴税 1 亿元。2009 年投资 27 亿元扩大产业。国际金融危机的风浪扑到了中国的这个山区,原来 300 多万元一吨的多晶硅, 降到 1 万元也没有人要。 只得停产。 置之死地,能否后生?没有资金寸步难行,情急无奈之下,桑中生决意出让企业股份, 换来帮他进行技术改造的团队,以做最后一搏。 桑中生能否走出困境?没有人知道;这一搏就是最后一搏?没有人能回答。可桑中生说, 林州人认死理,一条道走到黑,就得成功。 (摘自新华网) “太行之力”是如何在太行人身上体现出来的?请简要概括。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知者乐,仁者寿 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先生已经 109 岁了。数字在年龄上的叠加并未使这位文化老人不堪 重负,他反而因宽仁的心态而愈显睿智,筋骨亦保持着令人惊讶的健康。“97 岁去体检, 医生以为我写错了年龄,给我改成了 79 岁。”难怪医生自作主张,周有光老人除了耳背眼 花,其敏捷的思维和健康的体态与真实年龄形成的反差的确令人惊叹。自从过了 80 岁生日, 周有光便从头开始计算年龄了。92 岁时他收到小朋友寄来的贺卡,上面写着:祝 12 岁的老 爷爷新春快乐! 周有光的学生、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究员冯志伟回忆说,1981 年去探望周先 生,一进门,地板就咯吱咯吱响起来,我们说,没想到像周先生这样世界知名的大语言学家 的住房条件竟这样差,他笑着说:“如果地板不响,我怎么知道你们来了呢?” 上世纪五十年代周有光调到北京工作后就住在位于沙滩的文改会宿舍,那是民国时期给 北京大学德国教授住的小洋房。“当时人家听说我住在德国教授的洋房里,以为一定是很好 的,想不到这个房子破烂得不得了。”“房间阴暗,更显得窗子明亮。书桌不平,更怪我伏 案太勤。门槛破烂,偏多不速之客。地板跳舞,欢迎老友来临。卧室就是厨房,饮食方便。 书橱兼做菜橱,菜有书香……使尽吃奶力气,挤上电车,借此锻炼筋骨。为打公用电话,出 门半里,顺便散步观光……”周先生这篇戏仿的《新陋室铭》乐观豁达地描述了生活环境的 窘迫,其健康智慧的生活态度跃然纸上。 “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遇到难题,周有光就搬出古人的话来应对。他 说:“遇到困难,你要找一个缝缝,从这个缝缝里面可以走出去。‘文革’时,下放‘五七 干校’,只许带一本书,可我带了不同文字的《毛主席语录》一共 20 本,开始做比较文字 研究。”周有光八九十岁高龄仍有许多著作不断问世,许多人感到奇怪,他解释说:“其实 我一早就开始研究了,材料早弄好了,就差整理了。” 1969 年,周有光被下放到宁夏,当时同去的许多人以为再也回不来了,非常忧愁。“我 觉得很有趣味,假如不是‘文革’,宁夏这个地方我可能不会来。而且体力劳动竟把我的失 眠治好了,所以看似不好的事也有好的一面。”周有光如是说。当时,65 岁的周有光和 71 岁的教育家林汉达被派去看守高粱地,两位老先生仰望星空,热烈讨论中国语文大众化问 题……他们高声交谈,好像在对着几万株高粱演讲。当此情此景被定格在历史的大背景下, 一代知识分子的高远追求以另一种表情留存于人们的记忆中,正像周有光老人喜欢说的, “很有趣味”。 如此看待世事,是否因一生顺遂?事实上,周有光度过的一个世纪不可谓没有惊险和挫 折,可贵的是他战胜了恐惧,从不屈服。读中学时家道中落,靠向姐姐的朋友借钱支付 学费才得以读完大学;抗战期间,6 岁女儿小禾去世;两年后,儿子晓平中流弹险些丧 命;他自己也于逃难途中经历过炸弹在身边爆炸的惊险…… 2002 年,老伴猝然离世。“她忽然离我而去,使我如临霹雳,不知所措。有一天,我 偶然想起,青年时代读书,有一位哲学家说,个体的死亡是群体进化的必要条件,我豁然开 朗。这就是自然规律。”这是他的绝招,“想不通的时候,你拐个弯就通了啊。” 周老有“三不”:不立遗嘱,不过生日,不过年节。还有“三自”:自食其力,自得其 乐,自鸣得意。 “老不老,我不管,我是活一天多一天。”他讲着讲着便笑出声来,如孩童般乐不可支。 (原文有删改) 文中写了传主的多件逸事,请概括出反映传主“知者乐”的事件。 1.①在张氏一家等人的共同努力下,红旗渠有了水。②申兰英与原海生付出了血与泪的代价, 给太行山带来了春天。③挖煤汉桑中生,在充满韧性的坚持中获得了不止一次的重生。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作答此题,首先要注意标题对“太 行之力”的诠释,“太行之力”的实质是“坚韧”的精神。然后在文中寻找“太行之 力”在太行人身上的具体表现。文章写了张氏一家、申兰英与原海生夫妇、桑中生的 事迹,他们的事迹正是对“坚韧”精神的最好诠释。考生需概括人物事迹,表述时要 突出他们经历磨难时的坚强。 2.①住房条件差,房间地板咯吱咯吱响,他戏谑说可以提前知道客人的到来;②住在破烂的小 洋房,戏写《新陋室铭》描述窘迫的生活环境;③遇到难题,就用古人的话宽慰自己;④下 放“五七干校”,带 20 本不同文字的《毛主席语录》做比较文字研究;⑤下放宁夏,别人 觉得忧愁,他却感觉很有趣味;⑥老伴离世,不知所措,但认识到这是自然规律后又豁然开 朗。 今 日 收 获 如 何 ? 总 结 一 下 吧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