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7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新教材人教版选修上册同步练习:大学之道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Word版含解析
大学之道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课后篇一起巩固 随堂演练 一、夯实基础(22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致知在格物 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B.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庶人:指一般人。 C.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怵惕:惊骇、恐惧。 D.犹其有四体也 四体:四肢。 答案B 解析庶人:指平民百姓。 2.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由是观之 是非之心 B.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非有仲尼、墨翟之贤 C.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 而青于蓝 D.自贼者也 贼其君者也 答案D 解析A项,这;对的,正确的。B项,不是;无。C项,到;比。D项,都是“伤害”的意思。 3.下列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 ) A.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B.谓其君不能者 C.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10 D.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答案A 解析A项,“内”同“纳”。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3分)( ) A.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B.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 C.知止而后有定 D.不足以事父母 答案B 解析A项,明:形容词作动词,彰明。C项,止:动词作名词,目标所在,要达到的“至善”境界。D项,事:名词作动词,侍奉。 5.下列各句的句式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3分)( ) 例句: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A.义,人之正路也 B.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C.五谷者,种之美者也 D.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答案D 解析A、B、C三项与例句都是判断句,D项为状语后置句,也是省略句。 6.“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下列对“止于至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一种“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实践过程 B.一种向往美好、永不言弃的精神状态 C.“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积少成多,积善成德 D.只有做大事,才能达到至善 答案D 解析“止于至善”是一种精神境界,是一种“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实践过程,是一种向往美好、永不言弃的精神状态,追求“至善”要求我们从点滴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积少成多,积善成德,因此A、B、C三项说法正确,符合题意,D项说法错误。 10 7.下面的四则材料体现出同为儒家圣人的孔子与孟子在处世态度上的细微区别。你更推崇谁的处世态度?写一段话来阐明自己的理由。(要求:不少于60字)(4分) ①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语·公冶长》) ②子谓颜渊曰:“用(任用)之则行(施展抱负),舍之则藏(退隐),惟我与尔有是夫!”(《论语·述而》) ③孟子曰:“得志,与民由(分享,为百姓服务)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孟子·滕文公下》) ④孟子曰:“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孟子·公孙丑下》) 答案示例(1)我更推崇孔子的处世态度。孔子希望在自己得到重用时施行主张,而在自己得不到重用时,就选择韬光养晦、安贫乐道甚至归隐,更能体现出文人的尊严与操守。 (2)我更推崇孟子的处世态度。孟子有平治天下的雄心壮志,希望自己得到重用,把主张推广到天下。他更有舍我其谁的自信与担当,即使不得志也能坚守主张,独自践行。 解析此类题可先对四个语句进行疏通,然后概括出孔子和孟子的观点,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阐释即可。由①②可得出孔子的观点:在自己得到重用时施行主张,而在自己得不到重用时,就选择韬光养晦、安贫乐道甚至归隐。由③④可得出孟子的观点:要有平治天下的雄心壮志,希望自己得到重用,把主张推广到天下。然后从孔子的尊严与操守和孟子的自信与担当角度分析。 二、课内阅读(17分) 阅读《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一文,完成第8~11题。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B.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C.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D.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10 答案B 解析本题根据“也”“者”来判断。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先王:古代帝王,一般特指历史上尧舜禹汤文武几个有名的帝王。 B.孺子:儿童、幼儿。宋代苏轼《教战守策》:“今者治平之日久,天下之人骄惰脆弱,如妇人孺子。” C.乡党:这里指同乡的人。周制,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五百家为党。 D.四海:中国四境有海环绕,各按方位为“东海”“南海”“西海”和“北海”。 答案D 解析“四海”指全国各地,指天下、全国。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孟子认为,每个人都有同情心。古代圣贤之君正因为具有同情心,所以才会行仁政。而一旦施行仁政,天下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治理好。 B.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推导仁政。由于这种恻隐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所以,仁政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这就是孟子的思路。 C.这一章是孟子“性善论”的精髓。孟子认为,人不会因为厌恶孩子的哭叫声而把他推下井去,由此可见人都具有恻隐之心,人性本是善良的。 D.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包含四个方面,即“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简称即为“四心”。而这“四心”是“仁义礼智”这四种道德范畴的发端。 答案C 解析“人不会因为厌恶孩子的哭叫声而把他推下井去”对文本理解有误。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2)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参考答案(1)以怜恤别人的心情,实行怜恤别人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像在手掌上运转小东西一样容易了。 (2)所有具有这四种发端的人,若晓得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最终会形成燎原之势),就像泉水开始流出(最终将汇聚成大江大河)。 10 课时作业 建议用时:40分钟 实际用时: 分钟 满分:39分 实际得分: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 丁鸿字孝公,颍川定陵人也。父纟林,字幼春,封定陵新安乡侯,食邑五千户,后徙封陵阳侯。鸿年十三,从桓荣受《欧阳尚书》,三年而明章句,善论难,为都讲,遂笃志精锐,布衣荷担,不远千里。初,纟林从世祖征伐,鸿独与弟盛居,怜盛幼小而共寒苦。及纟林卒,鸿当袭封①,上书让国于盛,不报。既葬,乃挂缞绖于冢庐而逃去,留书与盛曰:“鸿贪经书,不顾恩义,弱而随师,生不供养,死不饭唅,皇天先祖,并不祐助,身被大病,不任茅土。前上疾状,愿辞爵仲公,章寝不报,迫且当袭封。谨自放弃,逐求良医。如遂不瘳,永归沟壑。”鸿初与九江人鲍骏同事桓荣,甚相友善,及鸿亡封,与骏遇于东海,阳狂不识骏。骏乃止而让之曰:“昔伯夷、吴札乱世权行,故得申其志耳。《春秋》之义,不以家事废王事。今子以兄弟私恩而绝父不灭之基,可谓智乎?”鸿感悟,垂涕叹息,乃还就国,开门教授。鲍骏亦上书言鸿经学至行,显宗甚贤之。永平十年诏征,鸿至即召见,赐御衣及绶,禀食公车,与博士同礼。顷之,拜侍中。 十三年,兼射声校尉。建初四年,徙封鲁阳乡侯。肃宗诏鸿与广平王羡及诸儒,论定《五经》同异于北宫白虎观。鸿以才高,论难最明,诸儒称之,帝数嗟美焉。时人叹曰:“殿中无双丁孝公。”数受赏赐,擢徙校书,遂代成封为少府。门下由是益盛,远方至者数千人。和帝即位,迁太常。永元四年,代袁安为司徒,是时窦太后临政宪兄弟各擅威权鸿因日食上封事书奏十余日帝以鸿行太尉兼卫尉屯南北宫于是收窦宪大将军印绶,宪及诸弟皆自杀。六年,鸿薨,赐赠有加常礼。 (选自《后汉书·丁鸿传》,有删改) 注①袭封:子孙承继前辈受封的爵位。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是时窦太后临政宪兄弟/各擅威权/鸿因日食上封/事书奏/十余日/帝以鸿行太尉兼卫尉/屯南北宫/ B.是时窦太后临政/宪兄弟各擅威权/鸿因日食/上封事/书奏十余日/帝以鸿行太尉兼卫尉/屯南北宫/ C.是时窦太后临政宪兄弟/各擅威权/鸿因日食/上封事/书奏十余日/帝以鸿行太尉兼卫尉/屯南北宫/ D.是时窦太后临政/宪兄弟各擅威权/鸿因日食上封/事书奏/十余日/帝以鸿行太尉兼卫尉/屯南北宫/ 答案B 10 解析语段中有个难点涉及古代文化知识:“上封事”,即古代臣下上书言事时,将奏章用皂囊缄封呈进,以防泄漏,谓之“上封事”。根据文意,注意主语和事件,两个独立事件之间要断开,如“是时窦太后临政”“宪兄弟各擅威权”两件事两个主语,应断开,故排除A、C两项;然后根据“上封事”的概念,“上封事”中间不能断开,可排除D项。故选B项。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缞绖,古代缞和绖就是丧服和丧带,“缞”“绖”合在一起说就指整套丧服,后渐渐引申为服丧。 B.茅土,古代分封王侯时,用五色土筑坛,按封地所在方向取一色土,包以白茅而授之。后以茅土指王侯的封爵。 C.就国,古代当一个人受到君主的分封册封而获得领土领地后,这个人前往该地进行管理统治。 D.薨,诸侯或后妃死曰“崩”,天子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庶人死曰“死”。 答案D 解析应该是:诸侯或后妃死曰“薨”,天子死曰“崩”。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丁鸿聪慧刻苦,求学精益求精。丁鸿从师学习,三年便明白了章句,善于辩论诘难,担任都讲以后,还继续深造,不远千里求学,精神可贵。 B.丁鸿对弟善慈,托病辞爵让国。父亲死后,丁鸿假托求医,放弃世袭封爵,辞让爵位给丁盛,友人鲍骏盛赞其有伯夷、吴札的让国之风。 C.丁鸿才学过人,广受赞誉推崇。在研究经学方面,与之论难的诸儒都称赞他,丁鸿深得鲍骏、显宗、肃宗等人赞赏;他教授学徒,影响深远。 D.丁鸿渐居要职,深得皇帝信任。显宗召见丁鸿,礼遇拜官;肃宗赏赐丁鸿并提拔他为少府;和帝更是任用丁鸿为太常、司徒、太尉等要职。 答案B 解析“友人鲍骏盛赞其有伯夷、吴札的让国之风”错,原文说到“骏乃止而让之”,“让”意为责备,应是鲍骏劝诫丁鸿不应有乱世中伯夷、吴札的让国之举,不应断绝父亲的“不灭之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鸿初与九江人鲍骏同事桓荣,甚相友善,及鸿亡封,与骏遇于东海,阳狂不识骏。 (2)鸿以才高,论难最明,诸儒称之,帝数嗟美焉。 10 参考答案(1)丁鸿起初与九江人鲍骏一同侍奉桓荣,两人关系很友善, 等到丁鸿逃离封爵,和鲍骏在东海相遇,丁鸿假装癫狂不认识鲍骏。(2)丁鸿因为才学极高,辩论诘难最为高明,众多儒士称赞丁鸿,皇上也多次感慨赞美丁鸿。 参考译文丁鸿字孝公,是颍川定陵人。父亲丁纟林,字幼春,被封为定陵新安乡侯,食邑五千户,后来改封为陵阳侯。丁鸿十三岁时,跟从桓荣学习《欧阳尚书》,三年明白了章句,善于辩论诘难,担任都讲,于是立志深造,穿上布衣,挑着行李,不远千里去求学。起初,丁纟林跟随世祖征伐,丁鸿独自与弟弟丁盛居住在一起,丁鸿怜爱丁盛幼小,因此一起过着贫寒清苦的生活。等到丁纟林死后,丁鸿应世袭受封,他却上书将封国让给丁盛,但没有得到回复。已经下葬了父亲,丁鸿于是悬挂孝服在庐墓上就离开了,他留信给丁盛道:“我贪读经书,不顾恩义,年少就随师学习,生不供养父母, 死不能尽孝道,皇天先祖,并不保佑帮助,我身染重病,不堪封爵。之前上书言明病情,希望将爵号留给仲公,奏章搁置没有回批,时间迫近当袭封爵位。我自动放弃袭爵,到外寻求良医。如果病治不好,死在沟壑算了。”丁鸿起初与九江人鲍骏一同侍奉桓荣,两人关系很友善,等到丁鸿逃离封爵,和鲍骏在东海相遇,丁鸿假装癫狂不认识鲍骏。鲍骏就让丁鸿停下并且责备道:“从前伯夷、吴札是因乱世才改变通常的做法,故而得以伸张他们的志气。《春秋》大义,不因为家事废弃帝王之事。现在你因为兄弟的私情而断绝父亲不灭的基业,可以说是聪明吗?”丁鸿有所感悟,流泪叹息,于是回去接受封国,开设讲坛教授学生。鲍骏也上书称丁鸿对经学十分纯熟,显宗认为丁鸿非常贤能。永平十年,皇帝下诏征贤,丁鸿到了即被召见,皇上赐他御衣及绶带,由公车署提供食物(让他在公车署内待诏),与博士同等礼遇。不久,丁鸿被拜为侍中。 永平十三年,丁鸿兼任射声校尉。建初四年,他被改封为鲁阳乡侯。肃宗诏命丁鸿与广平王刘羡和众多儒士,在北宫白虎观讨论《五经》的异同。丁鸿因为才学极高,辩论诘难最为高明,众多儒士称赞丁鸿,皇上也多次感慨赞美丁鸿。当时人们赞叹道:“殿中没有第二个丁孝公。”丁鸿多次受赏赐,被提拔为校书,于是代替成封担任少府。他的门下因此更兴盛了,远方来的达数千人。和帝即位,丁鸿升迁为太常。永元四年,代替袁安担任司徒。这时窦太后临朝执政,窦宪兄弟各自把持重要权力。丁鸿便趁着出现日食,向皇帝呈上密封的奏章。奏书呈上十多天,皇帝派丁鸿担任太尉兼卫尉,驻守南北宫。于是(皇帝)收缴窦宪大将军的印绶,窦宪和他的弟弟们都自杀。永元六年,丁鸿去世,皇帝对他的赏赐馈赠比常规礼仪有所增加。 二、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7题。 中国是文章大国,中国散文更是源远流长、 ,在殷商时代初具特质,发展到今天已成为中国文学的重要门类。自由、开放、包容、博大,是中国散文的独特气质,它植根中国大地,元气蓬勃, 。 10 特别是新世纪以来,中国散文 喷薄的生产态势、磅礴的创作力量、多元的文化禀赋、厚重的文学积淀,是中国文学中不可忽视的力量。由此我们想到编选一套新世纪以来的优秀散文选集,并且以“观”与“天下”之间的动静、起承、转合,命名为《观天下·新世纪散文精品文存》。 观天下,其实亦是一种天下观。江山盛文藻,风流亦吾师。昔者,老子观道,张衡观天地,陆羽观茶茗,鬼谷子观兵势进退,司马迁观史海沉浮,徐霞客观山川纵横,曹雪芹观人情厚薄……但有如兰之心,如炬之眼,世间万物,莫不可观,每观一物,莫不有所得。因此,中华文化时有天光迸射,奇绝突进——( ),观天下事,察世间理,洞幽烛微,豁然开悟,由此写下 篇章。 5.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在漫长历史的某个节点,在广袤大地的某个角落,忽然就会有人源于一生默默积累,也源于一时灵感驾临 B.忽然在广袤大地的某个角落,在漫长历史的某个节点,就会有人源于一生默默积累,也源于一时灵感驾临 C.在漫长历史的某个节点,在大地广袤的某个角落,忽然就会有人源于一生默默积累,也源于一时驾临的灵感 D.忽然在漫长历史的某个节点,在广袤大地的某个角落,就会有人源于一生默默积累,也源于一时驾临的灵感 答案A 解析根据前文“时有天光迸射,奇绝突进”语意,此处应该强调出现的偶然性,“忽然”应放在“就会有人”前面,由此排除B、D两项;“在大地广袤的某个角落”语序不当,“默默积累”与“驾临的灵感”字数不一样,由此排除C项。 6.下列各句中的省略号与画线句子中的省略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他说:“我……我不是你的……朋友。” B.有春天的太阳,夏天的向日葵,还有…… C.成岗说:“老许,你……” D.这个呢……呃……我也不太清楚。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A项,表示语言断断续续;B项,表示列举的省略;C项,表示话未说完;D项,表示语言断断续续。文中画线句子中省略号的作用是列举的省略。因此选B项。 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10 A.浩浩汤汤 淋漓酣畅 呈现 灿烂 B.浩浩汤汤 淋漓尽致 展现 辉煌 C.熙熙攘攘 淋漓酣畅 呈现 灿烂 D.熙熙攘攘 淋漓尽致 展现 辉煌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浩浩汤汤:指水势壮阔的样子。熙熙攘攘: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拥挤。此处根据“源远流长”的语境,应选用“浩浩汤汤”。淋漓酣畅:形容非常畅快。淋漓尽致:形容文章、谈话等详尽透彻,发挥充分,也形容暴露得很彻底。此处形容散文的生命力旺盛,应选用“淋漓酣畅”。呈现:显出;露出。展现:显现出;展示。此处指散文显出某些特征,应选用“呈现”。灿烂:形容光彩鲜明耀眼。辉煌:指光辉灿烂;显著,卓著。此处两词皆可。因此答案为A项。 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6分) 日晷由晷盘、晷针组成。带有刻度和文字的圆盘,称为晷盘。以晷盘中心为基点,均匀地分出刻度,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这“十二地支”来表示① ,一个时辰相当于今天的两小时。穿过晷盘中心,与晷盘保持垂直角度的铜针,称为晷针。晷针与地轴平行,起着“立竿”的作用,而当太阳光照到晷针上时,会在晷盘表面上“② ”,根据针影位置所在的晷度,就能知道现在是什么时辰。日晷计时简单可靠,却存在两个缺陷:一是日晷依赖阳光,③ ,日晷就失去了计时作用;二是春分和秋分时节,太阳运行轨道与赤道和晷盘平行,日晷上没有影子,也就无法标示时间。 参考答案①十二个时辰 ②见影 ③如果在夜晚或者阴雨天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本语段主要介绍“日晷”计时。第①处,根据“一个时辰相当于今天的两小时”推出应填“十二个时辰”;第②处,根据“当太阳光照到晷针上时”“针影”,推出应填“见影”;第③处,根据“日晷依赖阳光”“日晷就失去了计时作用”,推出应填“如果在夜晚或者阴雨天”。 9.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5分) 记者从无锡梅里遗址考古学术研讨成果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经过一年的考古发掘,无锡梅里遗址野外发掘工作已经结束,并通过了江苏省文物局组织的专家验收。专家表示,无锡梅里遗址内涵丰富,遗址的时代跨度为商代至春秋时期,文化因素兼具马桥文化和湖熟文化,其中还有部分中原文化因素; 10 这一时期和类型的遗址在本地区尚属首次发现,是太湖东岸一处重要的商周时期遗址,对探讨吴文化的起源及其早期面貌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答案关键信息:①无锡梅里遗址野外发掘工作结束并通过验收;②该遗址为商周遗址,内涵丰富;③该遗址的发现具有重要意义。(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抓住“无锡梅里遗址野外发掘工作已经结束,并通过了江苏省文物局组织的专家验收”分析,第一句主要讲无锡梅里遗址野外发掘工作结束并通过验收;结合“无锡梅里遗址内涵丰富,遗址的时代跨度为商代至春秋时期”等分析,该遗址为商周遗址,内涵丰富;结合“这一时期和类型的遗址在本地区尚属首次发现,是太湖东岸一处重要的商周时期遗址,对探讨吴文化的起源及其早期面貌特征具有重要意义”分析,此句主要讲该遗址的发现具有重要意义。该段文字的关键信息有三点:考古工作的进展、考古发现的内涵、考古发现的意义。 10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