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历史高考解题做题方法总结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1年历史高考解题做题方法总结

一、高考历史选择题常用技巧总结 技巧一 定时空明关键,迁移对照巧解选择题 第一步:定时空明关键 ‎(1)定时空 任何历史事件都是在特定的时间、空间中发生的。解答选择题只要锁定时空就可以缩小知识范围,准确排除与该时空无关的选项。所以做选择题时首先要定位好时空,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得分几率。‎ ‎(2)明关键 新课标下的高考,多数考查运用了新材料,设置了新情境,在诸多信息中,明确关键信息,试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第二步:题干选项对照 ‎(1)题干材料参照法:以题干材料传递的信息为参照,排除不符合要求的选项。如果题干材料信息包含时间、地点、性质、含义等,要以此作为参照,排除不符合要求的选项。‎ ‎(2)选项参照法 选项参照法就是利用某一选项提供的信息,对其他选项进行推理和判断的一种解题方法。具体选项之间的关系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因果、包含、交叉、矛盾、重复等。‎ 技巧二 审题干巧排除,转换思维巧解选择题 ‎1.审题干巧排除:先抓住题干材料的“主旨”,即材料所要表达的主要意图,然后再排查四个选项,最后根据题目要求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的方法。‎ ‎2.排除时间不吻合的选项:题目有时间的,首先确定此时间是否对解题有帮助,如果有,则考虑利用时间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被选项所述内容是否符合题干的时间限制。‎ ‎3.排除“说法绝对”选项 ‎“说法绝对”选项中主要有最终、克服了、不能够、决定了、标志着、确定等带有明显“终结性”语意的词语。选项中出现这类词语,一般都需要排除。‎ ‎4.排除“说法错误”的选项 四个选项中有的选项本身的表述有明显错误,与历史史实或历史基本常识不符合或不完全相符的(做否定型选择题除外),这些备选项也可以排除。‎ ‎5.排除与“题干材料无关”的选项 与“题干材料无关”的选项是指与题干意思不符合的选项,但选项本身表达的观点没有错误,是指在题干设定的情景下不符合题干意思的选项。‎ ‎6.排除“以偏概全”选项 以偏概全主要是指:当题干材料中有多个小分句时,选项只表达了题干中某个分句的意思而不是整个材料的主旨。这就要求学生全面阅读材料,抓住“共同主旨”,方能有效解题。‎ 技巧三 抓“题眼”巧筛选,谨慎推断巧解选择题 高考多数考题设置了新材料、新情境,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解答问题的综合能力。在诸多的有效信息中,题眼是最为关键的。所谓的题眼就是一道题中最关键的部分,比如说一个词语或者一个字,一句话。‎ 第一步:审题干,抓准“题眼”。首先应弄清题干的主旨,明确关键语句,再分析这个关键语句的特殊性,界定解答方向。‎ 第二步:根据题干中的“题眼”,巧妙筛选,判断每一个备选项是否符合历史史实,是否符合“题眼”要求,是否与“题眼”有必然的联系。‎ 第三步:验证结论,根据“题眼”与正确选项相互印证,再结合试题和所学知识验证答案。‎ 二、高考历史非选择题答题技法总结 一、 解答非选择题整体把握:“一个前提,两个原则”。‎ ‎“一个前提”:答案要准确规范,书写要工整,答在规定的答题框内。每年高考中都会有一些试卷,因卷面字迹潦草,序号乱置,模糊不清,答题空间安排不合理,使阅卷老师找不着要点。‎ ‎“两个原则”:‎ (1) 答案“点要多、面要全、话要短”。回答非选择题应注意答案要多角度,要点多而全,回答直接,尽量使用历史专用语言,太简洁易漏知识点,影响得高分,可适当采取“多多益善”的办法,但要注意“多”是答案的点多,是追求“广度”,而“深度”要适可而止,解释“话要短”,不要重复、啰嗦。‎ ‎(2)尽量把答案得分的“关键词”写在前面。要紧扣设问,把要求回答的要点,以最简洁的语句按①②③分别写来,每个小要点后,用冒号进行解释,让阅卷老师一眼就能看出你回答的要点。这样容易得高分,最起码能少失分。‎ 二、解答非选择题具体步骤:‎ 第一步、审设问 高考主观问答题的设问审读,一般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一审答案来源 纵观近五年的高考试题,无外乎两种形式,一是“据材料”,二是“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若是“据材料”‎ ‎,答案肯定在材料中,这种设问不受教材束缚,依据材料作答,答案需要提炼、概括、归纳、抽象等;若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答案在材料和教材中,作答既要充分提取材料的有效信息,又要利用教材结合点以及平时的知识积累。‎ 二审时空限制 要注意审清设问中的显性或隐性的时空范围;时空范围制约着解题的取向,对解题起着规定性作用;故要审清时空,并在一定时间、空间下理解和解释重大历史事件、历史现象。‎ 三审提示词语(即怎么答)‎ 即提示回答问题的方式。常见提示语有:指出、概括、简述、分析、阐述、说明、论证、总结、评价(或评析、评论)、评述、比较等。设问中的这些行为动词既体现了试题对学生学习历史学科方法的考查,又为学生正确解题提供了思路和方法。因此,要认真审读设问中的这些提示语,准确掌握解题方式,具体如下表所示:‎ 提示语 内涵 相应中心词 指出 即介绍、表达,回答“是什么”,无须分析“为什么”“怎么样”‎ 内容、措施、观点、意义等 概括 即归纳、总结,归结事物的相关要素,简明扼要的指出 背景、原因、影响、作用、特点、特征等 简述 即陈述、总结,回答时表述要“简”,要点要“全”‎ 原因、影响、过程等 分析 即找出历史现象或历史事物组成部分的本质属性和彼此关系 背景、原因、认识、启示、意义、影响、作用等 说明 即解释、解说 原因、过程、做法等 总结 即做出带有规律性的结论 启示、经验、教训等 比较 即横向或纵向对比、类比 事件、现象、人物及观点的异同等 四审答题中心语及求答语(即答什么)‎ 首先是审清中心语,以明确答题范围或角度要求。这是整个题目设问所围绕的中心,涉及政 治、经济、制度(政策)、思想、人物、国际关系等知识领域。其次是求答(答项)语:如背景类(背景、原因、条件、意图等)、性质类(实质、本质)、过程类(表现、内容、措施)、影响(作用、意义、地位),以及特点、异同点、胜败原因、启示与认识等。主要求答语的思维切入点如下表所示:‎ 求答语 思维切入点 原因(背景)类 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对外关系—民族关系—社会生活,国际—国内,主观—客观,必要性—可能性等 措施(内容、表现)类 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对外关系—民族关系—军事—教育—社会生活等 影响(作用)类 积极—消极,直接—间接—深远(由近及远),当时—以后,对内—对外等 特点类 阶段特征类 宏观上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与不同时期进行对比;在把握史实的基础上找出该阶段带有普遍性,与其他阶段相比又带有差异性,体现其特质的方面。语言要简洁、概括,要上升到史观高度 具体特点类 本质(阶级属性)+各方面状况(指导思想、主导者、目标、内容、方式手段、范围或领域、规模速度等)+新发展、新变化(比较)+地位(最早、首创、领先)+作用+影响(广泛、深远、持久)‎ 变化(趋势)类 ‎“由……到……”“越来越……”“之前……之后……”等 体会(启示)类 材料反映的基本原理和观点,得出的经验或教训,应该努力的方向或整改措施(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等 第二步: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 一、读什么——读全、读懂、读透 读全——指全面阅读情景材料。‎ 文字型材料一般包含引言、正文、出处三部分。正文是材料的核心,而引言及出处往往为考生所忽略,但二者往往有时给考生提供答案方向,有时蕴含重要的解题信息,有时可以给解题提供知识背景等,阅读材料时应引起重视。若是图表型材料则要全面认真阅读标题、图表、图例及文字信息等。‎ 二、怎么读——粗读、细读、重点读 第三步:扣教材——依据所学知识 联系教材知识,做出准确判断;联系题目提问,寻找相应信息;围绕观点组织材料。做到按顺序,列要点(全面考虑,精炼简洁)。‎ 第四步:组答案——条理严谨作答 ‎(1)规范:标题化、序号化、段落化、层次化、要点化。‎ ‎(2)简洁:详略得当、精准整洁。‎ ‎(3)科学:叙述有序(时间、空间、逻辑);条理清楚(概括、准确、精炼);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史由证来”);论证有力(抓住要点、切中要害)。‎ 答题时要严防以下几类失误:‎ ‎(1)审题不严密,阅读材料不够冷静、细心,不能真正弄懂题干的要求,或遗漏问题要求(特别是“分别”“各”等字眼,对比“异同”的“同”等)。‎ ‎(2)阅读材料不够细心,遗漏有效信息,即不能“最大限度地”提取有效信息,对有效解读不“完整”。‎ ‎(3)不能把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教材知识相结合,只用教材知识或只用材料信息作答,不能两者互补,致使答案不全面,遗漏答案要点。‎ ‎(4)把几个问题合并作答。要尽量将问题拆解为具体的小问,一问一答,问与问的答案之间要区隔开来。‎ ‎(5)观点、立场错误,不是客观地按历史发展规律评价事物,而是凭个人的感情和主观臆断评价。‎ ‎(6)不能史论结合,空发议论,缺少史实论据,或者只列举史实而没有评论。‎ ‎(7)答题针对性差,不着边际;答案层次不清、杂乱无序,要点不清晰、条理不清楚、表达不准确;缺乏逻辑,前后矛盾,因果颠倒。‎ ‎(8)答题欠规范,文字书写潦草,难以辨认。‎ 三、高考历史高频答题术语总结 一、 原因类设问答题术语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长期存在的原因 ‎(1)经济:封建经济的分散性需要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来加以保护,同时也是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 ‎(2)政治:地主阶级需要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巩固其统治地位,同时也是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 ‎(3)思想理论:法家思想为其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汉武帝以来,经过改造的儒家思想不断发展,为其长期存在提供了理论基础。‎ ‎(4)自然环境:中国属于大 河文明,以农业生产为主,国土疆域辽阔,需要统一的强有力的政权进行管理。‎ ‎2.中国古代小农经济长期存在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1)有利因素:封建政府采取重农政策,扶植小农经济;小农经济下,农民掌握一定生产资料和生产工具,生产积极性提高;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使用促进其发展。‎ ‎(2)不利因素:小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在封建地主阶级的沉重压迫与剥削下,农民承担了沉重的赋役,小农经济十分脆弱,每遇灾荒瘟疫,多数农民家庭就会陷于贫困,失去土 地或破产流亡;自给自足,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很少进行商贸交流;严重的自然灾害。‎ ‎3.明清资本主义发展未突破萌芽状态的原因 ‎(1)封建自然经济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空前强化。‎ ‎(2)“重农抑商”政策与 “闭关锁国”的阻碍。‎ ‎(3)陈旧的经济观念,商人、地主广置田地,影响了扩大再生产。‎ ‎4.中国古代传统科技没有发展到近代科学的原因 ‎(1)经济:封建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不能为科学发展提供相应的动力。‎ ‎(2)政治:明清君主专制加强,仍顽固地坚持重农抑商政策。‎ ‎(3)文化:文化专制的强化,禁锢了思想的发展和科技的创新。‎ ‎(4)对外:明清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 ,阻碍了中西科技文化的交流。‎ ‎5.“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1)经济上井田制崩溃。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 ‎(3)阶级关系上“士”活跃起来。 (4)在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学术出现了“学在民间”。‎ ‎6.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 ‎(1)一战期间日本帝国主义提出了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北洋军阀政府大肆出卖国家权利。‎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队伍壮大。 (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4)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 ‎7.两极格局形成的原因 美苏战时同盟的破裂;美苏双方争霸、扩张产生矛盾;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根本原因在于国家利益的争夺。‎ ‎8.新航路开辟的原因与条件 ‎(1)经济根源:15世纪前后,西欧国家商品经济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2)社会根源:黄金、白银的需求量日增,欧洲人狂热地追求货币和黄金;《马可•波罗行纪》的诱导。‎ ‎(3)商业危机: 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了东西方的商路。‎ ‎(4)宗教原因:欧洲人传播天主教的热情。‎ ‎(5)欧洲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的进步以及地理知识的提高,相信地圆说。‎ ‎(6)西班牙和葡萄牙统治者支持海外探险。‎ ‎9.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原因 ‎(1)14~15世纪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中世纪宗教神学的束缚和压制。‎ ‎(3)成长中的资产阶级从文化领域进行反封建。‎ 二、影响类设问答题术语 ‎1.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影响 ‎(1)进步作用 ‎①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抵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 ‎②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组织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在统一的社会环境下,有利于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 化的交流、发展和提高,使我国古代人民创造了领先于世界的文明。‎ ‎(2)消极影响 ‎①君权专制易形成暴政统治和导致腐败现象的出现,成为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 ‎②在思想方面独尊一家,钳制了人们的思想, 出现了万马齐喑的可悲局面。‎ ‎③明清时期,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其危害尤为严重。‎ ‎2.古代小农经济的影响 ‎(1)小农经济的分散性,要求有强有力的中央集权保护,小农经济是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根本原因。‎ ‎(2)小农经济的脆弱性,促使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是统治阶级能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源。‎ ‎(3)小农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与农业生产相关领域如农学、天文历法等科技的发展,使古代中国科技具有实用性、实践性的特点;同时,小农经济发展的缓慢性,也决定了古代科技长期无法实现根本性突破,发展为近代科技。‎ ‎(4)文学方面,很多文学作品反映小农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理想和憧憬,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就反映了当时人们希望摆脱统治者的残暴统治,渴望世外桃源的理想和追求。‎ ‎(5)小农经济下的中国农民既有忠厚老实、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也有狭 隘、保守的不足的民族心理。‎ ‎(6)小农经济 条件下,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是男子,这是“重男轻女”思想的根源;同时注重孝道、重视邻里和睦等家庭伦理观念。‎ ‎3.“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1)积极:“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前期对农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起到了积极作用。‎ ‎(2)消极:封建社会后期,尤其是明清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的活跃,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而封建统治者仍然坚持“重农抑商”政策,把商农发展对立起来,并在“重农抑商”政策的指导下推行一系列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从而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违反 了经济发展的规律,失去了其产生之初的进步性。‎ ‎4.理学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1)理学是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理学对我国古代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都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并受到后世历代封建王朝的尊崇,逐步演变为我国封建社会后期近千年的占有统治地位的思想。‎ ‎(2)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3)理学重视人的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5.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社会性质: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社会矛盾: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转化为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中华民族和外国资本主义的矛盾,而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3)革命任务:中国人民从此肩负起反帝反封的双重革命任务,中国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4)经济上,中国自然经济开始逐步解体,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列强的经济附庸,同时开始了中国的近代化历程。‎ ‎(5)思想上开始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潮。 ‎ ‎(6)社会生活:社会生活开始发生新的变化。‎ ‎6.近代列强侵华的影响 ‎(1)对列强:拓展了原料产地、商品销售市场和资本投资市场,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对中国: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造成近代中国日益贫穷和落后,客观上加快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 ‎7.洋务运动的作用 ‎(1)引进了西方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在洋务派倡导下出现了,它们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3)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 ‎8.开辟新航路的影响 ‎(1)对欧洲:引发了“地理大发现”,出现了“商业革命”“价格革命”,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2)对亚非拉:开始遭受欧洲殖民者的侵略,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3)对世界: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各地文明开始会合交融,日益连成一个整体。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9.欧洲启蒙运动的影响 ‎(1)对欧洲:破除了人们对天主教会和封建统治的迷信,解放了思想,自由平等思想日益深入人心。法国爆发大革命,推翻了封建王朝,建立了共和国。‎ ‎(2)对世界:在英属北美殖民地和拉美,启蒙思想鼓舞殖民地人民斗争;中国、日本借用启蒙思想改造社会;启蒙思想成为人们追求自由、平等的精神武器。‎ ‎10.“蒸汽时代”的影响 瓦特蒸汽机解决了工业发展的动力问题,蒸汽机是工业革命时期最伟大的发明,人类开始进入“蒸汽时代”;各行各业出现了使用和发明机器的热潮;蒸汽轮船和蒸汽机车的出现,交通运输业发生了彻底改变,人们的交往更加方便,经济和文化联系也日益密切,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促进了城市的兴起。‎ ‎11.“电气时代”的影响 发电机的发明与应用,更多的工业部门涌现出来,引发的技术革命浪潮促进了工业的迅速发展;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产生垄断,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掀起瓜分狂潮,世界市场最终确立;使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电走进了人们的生活,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12.美国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1)使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度过了经济大危机。‎ ‎(2)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 力。‎ ‎(3)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 ‎(4)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形成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迎来以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 三、实质特点类设问答题术语 ‎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族权和政权相结合,带有浓厚的原始社会的残余。‎ ‎(2)王位的继承以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 ‎(3)在地方管理上实行分封制。‎ ‎(4)在王族内部按血缘关系实行以嫡长子继承制为特点的宗法制。‎ ‎2.从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特点 从中央看,皇权日益加强、相权日益削弱、直至废除相权;从地方看,中央集权、地方分权,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益加强。‎ ‎3.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经济形态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2)耕作方式上铁犁牛耕为主,精耕细作。‎ ‎(3)土地制度上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为主。 (4)经营方式上小农个体经营为主。‎ ‎4.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1)建立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之上。 (2)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3)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劳动分工越来越细。 (4)生产技术不断进步。‎ ‎(5)生产规模扩大,在明清出现手工工场。 (6)经济重心南移与手工业分布呈相应的变化。‎ ‎(7)长期领先于世界。‎ ‎5.近代列强侵华的特点 ‎(1)甲午战争以前,处于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经济侵略以商品输出为主要方式。‎ ‎(2)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处于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经济上以资本输出为主,政治上瓜分中国。‎ ‎6.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的特点 把道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增加了神学色彩和纲常伦理,改造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7.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 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 ‎8.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 人民主权、法律至上、轮番而治。‎ ‎9.西方代议制的特点 ‎(1)具有形式上代表民意行使国家权力的代议机构(议会),是一种间接民主形式。‎ ‎(2)实行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的原则。 (3)实行资产阶级的政党政治。‎ ‎10.罗斯福新政的实质 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管制,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11.经济全球化的本质 在发达国家主导下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发达国家是最大受益者,对发展 中国家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12.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特点 深入发掘人类感情世界,以想象力丰富的构思和跌宕起伏的情节为主要特点。‎ ‎13.现实主义文学的主要特点 力图真实地表现现实生活;对现存社会秩序进行无情揭露和批判。‎ ‎14.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特点 作品内容强调集中表现自我;反传统。‎ ‎15.新古典主义美术的主要特点 题材选择历史重大事件;在表现形式上强调理性,注重画面的严整和谐。‎ ‎16.浪漫主义美术的主要特点 深入发掘人类的感情世界;在表现手法上特别强调色彩的作用。‎ ‎17.现实主义美术的主要特点 注重表现社会现实。‎ ‎18.印象画派的主要特点 早期印象派画家们用光和色来描绘外部世界;后期印象画派强烈主张抒发个性,并吸收包括中国水墨画在内的东方艺术的一些特点,线条粗犷,形式夸张富有装饰性。‎ ‎4、认识类 ‎(1)如何认识清明之际的民主启蒙思想 背景 封建社会衰弱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兴起 主张 抨击封建君主专制,重视发展工商业,提倡经世致用,具有初步的反封建民主色彩,但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性质 从本质上未摆脱传统的儒学范畴,不属于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主张 影响 批判继承中促使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但无法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并没有在中国引起深刻的社会革命 ‎(2)如何认识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一个方向和主题 向西方学习,寻求变革,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 双重性质 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启蒙思想与救亡图存相结合,体现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 三个阶段 器物阶段、制度阶段再到思想文化阶段 四个阶级 参与阶层广泛、内容多样。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等各个阶层面对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都提出了自己改造社会的新方案和新思想 五大运动 思想解放运动是社会变革的先导:洋务思想付诸实践,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维新变法思想的发展直接导致了戊戌变法,开启了中国政治近代化的第一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推动了辛亥革命的爆发;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及其中国化,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 ‎(3)如何认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性质 是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三者融为一体的混合物 权力分配 国家权力的中心在议会,议会是国家的最高立法机关。由下院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担任首相,首相通过国王形式上的任命即可组阁,内阁掌握行政权并对议会负责,接受议会的监督 国王的地位 国王是国家元首,但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是民族团结的纽带和国家统一的象征,起着维系英联邦的纽带作用 ‎(4)如何认识美国政治体制中的“侵权与制衡”原则 从联邦制来看 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种州在不违背宪法的前提下有一定自治权,这样既发挥了地方的积极性,又避免了过度集权的弊端,既实现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又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从三权分立 体制来看 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司法和行政,分别由国会、最高法院和总统掌握,三者独立平等,但相互制约,为防止专制的出现,这充分体现了三权分立原则 从两党制来看 两党通过选举不仅控制国会,还左右着总统选举和地方选举,两党对垒、交替执政成为美国共和政体的一大特色,两大政党在美国政治生活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5)如何认识斯大林模式 特点 所有制形式 单一公有制 管理体制 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 调节手段 排斥市场,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 管理手段 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评价 积极 斯大林模式的实质是对落后的国家如何走向现代化的一种探索和创新,它开创了一条不同于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崭新道路。它同苏联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使苏联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了工业化,关且在二战前后发挥了巨大作用,对战后世界经济发展模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局限 其存在严重的缺陷和弊端。它没有解决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经济建设运行中的根本问题,严重妨碍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随着苏联经济的发展,其弊端日渐突出,为日后苏联解体和东欧巨变埋下隐患 ‎(6)全面认识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 原因 根本动力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 技术手段 交通运输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 体制保障 市场经济体制得到普遍认可 障碍消除 两极格局的结束,多极化趋势的到来 ‎ 推动者 跨国公司和国际组织 表现 国际贸易增加;世界市场扩大;国际分工日趋成熟;大型跨国公司数量增多 本质 发达国家主导下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评价 对世界 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但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对发达国家 在经济全球化中居于主导地位,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 对发展中国家 为其赶超发达国家提供了机遇,但在经济竞争中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面临着空前的压力和挑战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