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7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2021学年高一新教材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学案: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www.ks5u.com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 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该时期的民族交融和区域开发。 1.整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朝代更替的脉络、原因、影响,认识国家统一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2.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及意义,认识民族交融的趋势表现。 3.掌握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表现,认识经济发展为统一奠定物质基础。 一 三国与西晋 1.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1)形成:①220年,曹丕取代东汉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东汉灭亡。 ②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国号汉,史称蜀汉。 ③孙权称帝,定都建业(南京),国号吴。 (2)意义:蜀、吴两国加强了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 2.西晋统一:263年,曹魏权臣司马昭灭蜀;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 3.西晋的灭亡 二 东晋与南朝 1.东晋 (1)东晋建立:317年,司马睿重建晋朝,定都建康,史称东晋。 (2)士族崛起:自三国以来,一些声名显赫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特权,形成特殊社会阶层,称为士族。逃到南方的几家北方高门士族先后执掌朝政,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 2. 南朝 420年,出身低级士族的武将刘裕,篡夺东晋皇位,国号宋。此后170年间,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合称南朝,加上吴、东晋和南朝均定都建康,又统称为六朝。 3.江南经济的开发 (1)背景:从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为躲避战祸大批南迁,带来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 (2)表现:农业: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 手工业:纺织、陶瓷、矿冶、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 (3)影响:许多山区的少数民族与汉族逐渐交融。 4.东晋到陈朝的疆域变迁 (1)东晋北边到淮水,与南朝之交到黄河南岸附近,之后又退回到淮水一线。 (2)陈朝只能保有长江以南,上游丢掉了四川和荆襄,在南北对峙中处于劣势。 三 十六国与北朝 1.十六国时期 (1)十六国 东晋统治南方时期,北方先后出现了最主要的15个割据政权,加上西南的成汉,合称“十六国”,大部分由内迁少数民族建立。 (2)民族交融的趋势 北方少数民族政权采用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长期战乱中,原有民族布局被打乱,各族之间频繁接触。民族差异慢慢缩小。 (3)前秦的短期统一 4世纪下半叶,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了北方。在进攻东晋准备统一全国时,由于内部民族矛盾,大败于淝水之后,前秦政权崩溃。 2.北朝时期 (1)北魏孝文帝改革 ①背景:439年,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北魏政权统一了北方。 ②内容 政治上 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采用汉族统治政策 社会上 穿汉服,说汉语;将籍贯改为洛阳;改汉姓;与汉族通婚 ③意义 这些改革措施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2)北方政权的更替 6世纪前期,北魏发生动乱,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后东魏被北齐取代,西魏被北周取代,上述五个王朝合称北朝。 北周灭掉北齐,北周又被隋朝取代,589年,隋文帝杨坚统一全国,分裂割据局面结束。 [思考探究1] 读教材P26三国鼎立形势图,说一说魏、蜀、吴三国政权的相对位置,并概括此图反映出的本时期的阶段特征。 金版点拨:位置:略。阶段特征:中原政权与边疆少数民族政权并立;中国开发区域向边疆扩展。 [知识拓展] 八王之乱 晋武帝为削弱士族对朝政的干预,大封宗藩,并赋予政治、经济、军事大权,形成地方割据力量;继任的小皇帝懦弱无能,直接导致叛乱的发生;西晋统治者对少数民族残酷压迫,导致叛乱力量的迅速壮大,最终匈奴灭掉西晋,中国进入十六国时期。“八王之乱”是中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皇族内乱之一,长达16年的叛乱,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中国延续了近三百年的动乱。 [知识拓展] 士族制度 士族指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士族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从两汉到隋唐最为显著的选拔官员的系统,其实际影响造成国家重要的官职往往被少数士族所垄断,个人的出身背景对于其仕途的影响,远大于其本身的才能与专长。直到隋唐时期,才逐渐被以个人文化水平考试为依据的科举制度所取代。 [思考探究2] 魏晋时期政权频繁更替的原因是什么? 金版点拨:封建小农经济的分散性容易出现割据局面;中央集权的衰弱,是政权更替的主要原因。 [知识拓展]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主要形式 (1)民族迁徙:魏晋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大批内迁,他们在北方各地和汉族人民杂居相处。 (2)联合斗争:西晋末年统治者对各族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十六国时期的连年战乱,北方经济破坏,人民生活困苦,迫使各族人民联合起来,共同斗争,从而使民族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 (3)友好往来:魏晋以来,我国北方出现过几次统一局面,在和平的环境中,各族人民频繁交往使民族大融合进程进一步加快;在战乱期间,这种交往也始终未断。 (4)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汉化政策,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思维导图]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 主题一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 北魏统治者在统一黄河流域后,对其他各族人民的统治仍然采取了压迫的歧视政策。445年,陕西一带人民起义,参加者既有汉族,也有羌族等少数民族,起义军很快就发展到十余万人。 二 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尤精释义。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魏书·高祖纪》 三 魏主下诏,认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郡名)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资治通鉴》 史料一反映出北魏统治激化了民族矛盾,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必要性。史料二说明孝文帝自身对汉文化的仰慕。史料三分两层,第一层魏主阐释改姓元的理由;第二层下令改汉姓。 (1)根据史料一、二,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 金版参考:由于北魏统治者采取民族压迫和歧视政策,导致民族矛盾尖锐激化,北魏统治面临着危机;孝文帝自身汉文化的素养。 (2)史料三涉及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哪项措施?谈谈对这项改革的认识。 金版参考:措施:改汉姓。 认识:体现了孝文帝对汉文化的认同;以黄帝为拓跋氏祖先,目的是减小改革阻力;改汉姓有利于民族交融。 全面认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政策 (1)具体措施:汉化政策的具体措施表现为均田制、移风易俗和推行汉制等内容。对鲜卑族来说,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就中华民族而言,丰富、发展了各民族文化。 (2)根本目的:是要加强鲜卑族的统治;从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过程来看,促进了民族交融,为多民族共同发展作出了贡献。 (3)历史潮流:该政策体现了落后民族必然被先进民族文化所征服的历史规律,从这个角度讲,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政策顺应了历史发展规律,值得肯定。 (4)改革本质:汉化政策既是落后文化学习先进文化的过程,又是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过程。 主题二 魏晋南北朝时江南经济的开发 一 汉朝以后,长江流域开发进程较快。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洞庭湖流域成为主要的产粮区,至南朝后期,赣州一带,已开发成重要的稻米产地。但南方各地经济的发展还是很不平衡,南朝时期,欧阳触在湘、广地区“务是民天,敦其分地,火耕水耨,弥亘原野”。 ——摘自《中华文明史》 二 大抵东晋时之侨民半因不屑服属于胡族,半因于避兵祸及北人之酷虐,故由淮北而淮南,由淮南而江南,当其相率而来也。 ——周一良《南朝境内之各种人及政府对待之政策》 三 江南……自义熙十一年司马休之外奔,至于元嘉末,三十有九载,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盖东西之极盛也。 史料一分别叙述长江流域和湘、广地区的发展情况。史料二从北民为躲避战祸南迁角度,史料三从政策角度说明了这一时期江南经济开发的原因。 (1)史料一反映了南方怎样的经济发展状况? 金版参考:江南地区经济发展较快,尤其长江中下游地区开发速度快;但整体看,南方经济发展不平衡。 (2)史料二、三所述现象,与史料一江南的发展有何关系? 金版参考:①北方农民大量南迁为江南开发带来先进生产力和充足劳动力;②封建统治者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提高了农民劳动的积极性。 魏晋南北朝时江南经济开发的原因 (1)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和平稳定。 (2)北民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并补充了江南的劳动力。 (3)江南统治者为巩固统治,实行了一系列轻徭薄赋、发展经济的措施。 (4)南北人民共同劳动。 (5)南方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比较优越。 魏晋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确实出现过商品经济和传统市场萎缩的时段和地域,但主要是在北方,主要是三次大战乱造成的。内迁诸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将其落后的生产方式带入,既是后两次战乱的社会原因,也巨大地冲击了商品经济和传统市场。但是他们在汉族先进文明的影响下,一个个相继汉化了,尽管复杂曲折,到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毕竟恢复了小农经济的天下。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的小农经济无疑十分脆弱且难于发展,却又具有其生产较易恢复的特点,只要社会相当安定,他们有地可种,基本上不误农时,赋役大体承受得起,其经济便具备了恢复的可能。在有可能从事生产的时候,他们并没有放弃两汉以来的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农业生产并没有出现历史性的大倒退,而农业生产力的略许提高,又为其恢复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小农为了维持其再生产和基本生活,必然和市场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哪怕其中经济条件最差的租佃农民也是如此,长沙走马楼出土的吴国嘉禾年间租佃木简,为此提供了具有强大说服力的证据。本时期确实存在着地主用庄园经济模式配置其土地和劳动力的事实,但更多、更大量的是继承并发展了两汉以来的租佃模式,租佃关系仍占主导地位。和两汉相比,封建社会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产业部门,也即农业领域,在经济结构上没有什么大的差异。退一步讲,即便是庄园经济,也和市场有着这样那样的联系,他们不断地将自己生产的或剥削、掠夺来的产品投向市场,进行交换。“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但家无盐进耳”,在实际社会生活中是做不到的。 ——蒋福亚《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商品经济和 传统市场》,载《中国经济史研究》2001年第3期 课堂跟踪训练 1.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比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面能正确反映三国鼎立形势的是( ) 答案 D 解析 曹魏是曹丕建立,故排除A、B两项;开发东南的是吴国,蜀国在西南,故C项错误,D项正确。 2.(2019·山东曲阜月考)西晋永嘉年间,匈奴人刘曜攻破洛阳,杀死贵族、官僚、庶民三万余人,洛阳变成一片瓦砾,从此北方再次陷入分裂战乱之中。上述历史事件的结果是( ) A.大大削弱了豪族势力 B.西晋结束东晋开始 C.结束了北方门阀制度 D.形成军阀混战局面 答案 B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永嘉之乱后,北方再次陷入分裂战乱之中,其结果是西晋灭亡,东晋开始,B项正确。洛阳成为废墟,北方分裂战乱的情况下,遭受打击的更多的是普通民众,A、C两项错误;永嘉年间,匈奴人刘曜攻破洛阳,腐朽的豪族并没有促成军阀割据,而是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的情况下,国家进入东晋十六国对峙的局面,D项错误。 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其中“六朝古都”人口达百万,经济最活跃。这一城市是( ) A.成都 B.洛阳 C.建康 D.长安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吴、东晋和南朝四国都定都建康,故建康又称“六朝古都”,C项正确。 4.唐朝张籍在《永嘉行》中写道:“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晋语。”这则材料揭示了( ) ①北民南迁是天灾所致 ②北民南迁是为了躲避北方少数民族 ③北民南迁有利于民族交融 ④北民南迁推广了先进技术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 B 解析 根据“北人避胡多在南”可知,②正确;根据“南人至今能晋语” 说明北民南迁有利于民族交融,③正确;①④材料不能体现。故选B项。 5.北魏孝文帝带头纳汉女为妃,让五个弟弟娶汉女为妻,把公主嫁给汉人,改姓为元,在光极堂赐群臣汉衣,对30岁以下仍操胡语者降爵黜官。这段材料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哪些内容( ) ①采用汉姓 ②改穿汉服 ③学说汉语 ④提倡与汉族联姻 ⑤发展经济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④⑤ D.②③ 答案 A 解析 孝文帝纳汉女为妃,令其弟娶汉女为妻,体现了与汉族联姻;改姓为元体现了采用汉姓;赐群臣汉衣体现了改穿汉服;降黜30岁以下仍操胡语的官吏,体现出其大力提倡说汉话,①②③④正确,⑤材料没有体现。故选A项。 课时作业 1.“历史解释”是历史学科的基本素养之一。下列对曹丕称帝的标志解释正确的是( ) A.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B.东汉政权的结束 C.嫡长子继承的延续 D.南北朝对峙开始 答案 B 解析 曹丕称帝标志曹魏政权建立,东汉灭亡,故B项正确。曹魏是三国时期的开始,其他两个国家还未建立,“形成”一说错误,排除A项;曹丕是开国皇帝,继承一说错误,排除C项;北朝是鲜卑族建立的北魏,D项错误。 2.(2019·山东泰安月考)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对这一时期的历史说法正确的是( ) A.魏蜀吴三国当中魏国最先灭亡 B.十六国都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C.“六朝”政权被少数民族所左右 D.西晋灭亡吴国以后实现短暂统一 答案 D 解析 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D项正确。三国当中最先灭亡的是蜀国,A项错误;十六国中也有政权是汉族建立的,故B项错误;C项说法本身不符合史实,排除。 3.下图是西晋末年形势图,这幅图的名称应是( ) A.西晋短命而亡 B.十六国的建立 C.少数民族内迁 D.匈奴取代西晋 答案 C 解析 根据形势图并不能得出西晋短命而亡的结论,故A项错误;B、D两项材料不能体现,排除;由图中少数民族分布可知,少数民族迁至内地,故C项正确。 4.下列各项中,关于两晋、南朝政权情况表述正确的是( ) A.东晋和西晋的统治区域相同 B.结束东晋统治的是前秦 C.南朝从420年开始 D.南朝包括前秦 答案 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晋是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之后的大一统的王朝;西晋灭亡后,镇守长江下游的西晋皇族司马睿建立了东晋,其统治局限于江南;前秦属于北方十六国时期的政权之一,A、B、D三项错误;420年,东晋灭亡,宋建立,南朝开始,故选C项。 5.(2019·山东调考)东晋统治南方的时候,北方先后出现了一批割据政权,最主要的有15个,加上西南地区的成汉,合称为“十六国”。其中曾经短暂统一过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的是( ) A.北魏 B.前秦 C.西晋 D.隋朝 答案 B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前秦是氐族建立的政权,曾经短暂统一过北方,故选B项。北魏是南北朝时期,A项错误;西晋在东晋之前,C项错误;隋朝统一北方在南北朝末期,排除D项。 6.某位同学为更好地掌握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更替,特绘制了下面的年代尺。图中①-④分别应该填写的是( ) A.魏、西晋、东晋、北魏 B.魏、东晋、西晋、北魏 C.魏、西晋、北魏、东晋 D.魏、北魏、东晋、西晋 答案 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20年,曹丕建立魏国;266年,司马炎取代魏国,建立西晋;317年东晋建立;439年北魏统一北方,所以①-④分别应该填写的是魏、西晋、东晋、北魏,故选A项。 7.(2020·天津河东期末)北魏孝文帝在改革中要求朝臣“断诸北语,一从正音”。这里的“正音”是指( ) A.汉语 B.平城方言 C.礼乐制度 D.鲜卑语 答案 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朝廷上禁鲜卑语,改说汉话,故选A项。孝文帝改革中并未有学习平城方言的内容,排除B项;“断诸北语,一从正音”指的是孝文帝在语言方面的改革,而非制度上的改革,排除C项;鲜卑语是被改革掉的语言,不是“正音”的含义,排除D项。 8.(2020·北京朝阳期末)观察下图,这一对峙局面结束于( ) A.公元前3世纪末期 B.公元3世纪初期 C.公元3世纪末期 D.公元6世纪末期 答案 D 解析 根据地图信息“北齐、北周、陈”可知,这是北朝形势图,结合所学可知,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废掉北周皇帝自己称帝,589年隋灭陈完成统一,D项正确。 9.(2019·山东济宁月考)三国时期,造成鼎立局面持续的决定性因素是( ) A.吴、蜀联合对抗曹魏 B.封建经济的分散性 C.司马氏夺权影响魏国 D.三国经济相对均势 答案 D 解析 经济力量是一个国家政治和军事力量发展的基础。正是由于当时魏、蜀、吴三国经济发展相对均势,军事、政治力量相差不大,鼎立局面才得以维持,故D项正确。A项是曹魏未能统一全国的重要原因,但不是三足鼎立局面的决定性因素,排除;封建经济的分散性是造成三足鼎立得以维持的重要因素,但不是三足鼎立局面得以维持的决定性因素,故排除B项;司马氏夺权影响魏国统一,但没有考虑三足鼎立是基于相对均势,故C项错误。 10. 图片是北魏时期的“汉人胡食”画像砖,描绘的是汉人在吃烧烤的情形。这种情况反映出( ) ①当时社会动荡,人们不讲卫生 ②少数民族吸收了汉文化 ③汉族人吸收了少数民族的文化 ④当时民族交融的成果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B 解析 材料信息体现不出社会动荡,①错误;“汉人胡食”说明是汉人吸收少数民族文化,故②错误,③正确;图片中“汉人胡食”反映出汉人的饮食发生变化,胡食已融入汉人的生活中,这是民族交融的结果,故④正确。故选B项。 11.“历史解释”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下面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朝代更迭示意图,从图中能够得出的结论是( ) ①国家分裂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 ②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 ③民族交融是这一时期的主要内容 ④江南地区得到开发但北方优势明显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 答案 D 解析 从图中总体形势可以看出是国家分裂占这一时期多数时间,故①正确;西晋是统一的王朝,北魏和南朝是局部统一,最后隋朝统一,故总体趋势是统一, ②正确;民族交融和江南开发图示中没有体现,故③④错误。故选D项。 12.中国古代民族迁移有两个大的流向:一是由北方草原迁入黄河流域,一是由黄河流域迁入江南(见图)。这两大迁移最主要的后果是( ) ①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加剧了民族矛盾 ③促进了民族交融 ④使人口分布趋于平衡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答案 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原汉族由黄河流域迁入江南,为江南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故①正确;中国古代少数民族由北方草原迁入黄河流域,与汉族杂居相处,促进了民族交融,故③正确;加剧了民族矛盾和使人口分布趋于平衡不属于两大迁移最主要的后果,故②④错误。故选A项。 13.(2019·辽宁盘锦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国和两晋时期,北方的匈奴、羯、氐、羌、鲜卑等少数民族开始内迁到黄河流域……各民族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他们彼此征战,人民被屠杀,牛马被掠夺,城市化为废墟,田地大量荒芜,为躲避战乱,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第一次南迁的浪潮。 材料二 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与当地的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定居生活,他们不断向汉族人民学习……民族隔阂不断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到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材料三 三国鼎立时期,魏、蜀、吴都在局部地区实现了统一,这种局部统一较之东汉末年众多军阀割据混战的状况前进了一步,也为后来的全国统一准备了条件。各国都重视发展生产,整顿政治,增强国力,促进了局部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魏、蜀、吴三国还重视处理与少数民族的关系,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大交融。 (1)根据材料一,指出“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第一次南迁的浪潮”的主要原因。这一现象导致的直接后果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概括魏晋时期的社会现象。 (3)根据材料三,评析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答案 (1)原因:北方战乱频繁。 后果:北方民众大量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2)魏晋南北朝时期,内迁少数民族与汉族杂居相处,相互学习,民族差异逐渐消除,民族大交融局面形成。 (3)三国的局部统一为全国统一准备了条件;各国为增强国力,发展生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各国重视民族关系,促进了民族的大交融。尽管三国时期国家分裂,但同东汉末割据混战相比,相对稳定的局面,具有进步性。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为躲避战乱,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可得出北方战乱的影响。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知,北方民众的大量南迁直接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第(2)问,根据材料二分层概括,注意不要照抄材料。第(3)问,首先根据材料三从统一、经济、民族关系三个角度概括影响,然后作简单评价。 1.(2019·辽宁六校协作体月考)下表是西晋时期将相大臣出身大族比例,这些现象( ) 西晋泰始年间将相大臣出身大族比例 元年 二年 三年 四年 五年 77.3% 72.7% 73.7% 63.2% 63.2% 90.9% 86.4% 89.5% 84.2% 84.2% 六年 七年 八年 九年 十年 66.7% 72.7% 70.8% 66.7% 70.6% 83.3% 90.9% 87.5% 77.8% 88.2% A.表明世家大族控制了政权 B.推动了士族集团的形成 C.直接导致西晋政权的灭亡 D.激化了各民族间的矛盾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西晋初期,将相大臣出身大族者,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这表明世家大族控制了政权,A项正确。曹魏政权实行的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形成的重要标志,西晋初期笼络世家大族巩固了士族门阀政治,B项错误;内迁匈奴贵族的进攻直接导致了西晋政权的灭亡,C项错误;将相大臣出身大族与各民族间的矛盾激化没有必然关系,D项错误。 2.(2020·海南临高期末)《隋书·食货志》云:“晋自中原丧乱,元帝寓居江左,百姓之自北南奔者,并谓之侨人。皆取旧壤之名,侨州郡县。”如在京口(今江苏镇江)侨立南徐州。侨州郡县设立的主要影响是( ) A.促进了长江流域的开发 B.提高了地方行政的效率 C.实现了北人还乡的愿望 D.维护了江南士族的特权 答案 A 解析 材料中东晋元帝时期将北方南迁的民众称之为侨人,并且用旧地的名称设立侨州郡县,可见侨州郡县的设立起到招徕民众、稳定人心的作用,其主要影响是促进了长江流域的开发,故A项正确。B、D两项均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排除;侨州郡县仅满足北人还乡的心愿,但不能实现其愿望,故C项错误。 3.(2019·山东淄博期中)对以下两幅魏晋壁画解读合理的是( ) A.经济重心南移 B.农业生产恢复 C.民族交融加强 D.社会分工扩大 答案 C 解析 “北方内迁少数民族耕耙图”,证明游牧民族已学会农耕,而“北部边境汉人放牧图”说明汉人学习畜牧业,由此可知,游牧民族与汉族相互学习,出现民族交融局面,故C项正确。A、B、D三项材料未反映,故排除。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