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7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
11.《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2.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3.激发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 【重点难点】 1.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2.激发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 【学法指导】 查阅资料、信息筛选、批注式阅读、交流讨论、启发指导,自主、合作、探究。 【知识链接】 作家: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广东省新会县人。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1915年至1923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大学,1924年赴美留学入康乃尔大学,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1928年回国。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历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土建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学部委员、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72年1月9日病逝于北京。梁思成曾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等设计,是新中国首都城市规划工作的推动者,建国以来几项重大设计方案的主持者,是新中国国旗、国徽评选委员会的顾问。北京清华园中有一座雕像,被人称为这所著名大学中的第十二座雕像:儒雅的梁思成先生,戴一副眼镜,正微微地笑着,平静,坦然,好像刚刚走出家门,到他创建的清华建筑系去上班…… 【学习过程】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帷幕( ) 屋脊( ) 接榫( ) 穹窿( ) 埋怨( ) 埋葬( ) 翘起( ) 翘首以盼( ) 点缀( ) 辍学( ) 厦门( ) 角色( ) 高楼大厦( ) 凤毛麟角( ) 门槛( ) 直栏横槛( ) 哺育( ) 二、感知课文,整体把握。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 至 ) 第二部分:( 至 ) 本部分又分三层: (一)( 至 ) (二)( 至 ) (三)( 至 ) 第三部分:( 至 ) 第四部分:( 至 ) 三、合作探究 1.作者概括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按什么顺序展开的?哪些特征属于结构特征?哪些特征属于装饰特征? 2.作者着重说明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中的哪几项? 3.作者在介绍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时,说到建筑和语言文字一样,把建筑的“风格和和手法”称为中国建筑的“文法”,它们有何共同点? 4.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基础达标】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缅甸(miǎn) 帷幕(wéi) 接榫(sǔn) 柁墩(tuó) B.抱厦(xià) 额枋(fānɡ) 脊吻(jǐ) 轮廓(kuò) C.水榭(xiè) 一轩(xuān) 穹宇(qiónɡ) 纯粹(cuì) D.夹道(jiā) 点缀(zhuì) 露台(lù) 墁地(màn) 2.下列横线处依次应填入的一组词语是( ) 这些地区的建筑 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 是同属于一个体系, 是大同小异,如弟兄之同属于一家的关系。 A.或 或 或 B.和 既 又 C.或 既 又 D.和 或 或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中国寺庙建筑宏大精美,因势构筑巧思妙想,真可谓鬼斧神工,令人叹服。 B.他购买彩票,连续两次中奖,真是左右逢源。 C.妻子初见他时大吃一惊,只见他满目疮痍,真没想到他的皮肤病竟如此严重。 D.他是个饱学之士,为人谦和,气度不凡,真是个附庸风雅的谦谦君子。 4.依次填入下面两个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建筑是凝固的诗: ; 。诗有古诗和现代诗,建筑也有古今之分,泾渭分明。 在缓缓流逝的时间长河中,总有一些记忆像卵石般沉淀下来, , 。爱,特别是母爱,对他来说,就是这样一份沉甸甸的卵石。 ①或神采飞扬,透着现代的气息 ②或庄重沉稳,带着岁月的沧桑 ③压迫着人们的心灵 ④改变着人生的轨迹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②①③④ D.②①④③ 5.全文的整体结构是怎样的?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前两段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可以看作是引论。 B.中间谈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对中国建筑方方面面的特点予以总括说明。 C.然后,作者用很大的篇幅探讨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揭示“为什么”的问题,进一步深化了谈论的主题。 D.最后一段,从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立场出发,提倡熟悉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在现代社会把我们民族优良的建筑传统发扬光大,可以看作是结语。 6.作者着重说明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中的哪几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二)平面布置,表现出中国院落文化的特色 B.(三)结构方法,体现了中国建筑结构体系的特殊性 C.(五)举折,举架以及它们的作用 D.屋顶及色彩。 课内阅读1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①在这里,我打算提出一个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 ②如同语言和文学一样,为了同样的需要,为了解决同样的问题,乃至为了表达同样的情感,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是可以各自用自己的“词汇”和“文法”来处理它们的。简单的如台基、栏杆、台阶等等,所要解决的问题基本上是相同的,但许多民族创造了许多形式不同的台基、栏杆和台阶。例如热河普陀拉的一个窗子,就与无数文艺复兴时代窗子的“内容”完全相同,但是各用不同的“词汇”和“文法”,用自己的形式把这样一句“话”说出来的。又如天坛皇穹宇与罗马的布拉曼提所设计的圆亭子,虽然大小不同,基本上是同一体裁的“文章”。又如罗马的凯旋门与北京的琉璃牌楼,巴黎的一些纪念柱与我们的华表,都是同一性质,同样处理的市容点缀。这许多例子说明各民族各有自己不同的建筑手法,建筑出来各种各类的建筑物,如同不同的民族使用不同的文字所写出来的文学作品和通俗文章一样。 ③我们若想用我们自己建筑上的优良传统来建造适合于今天我们新中国的建筑,我们就必须首先熟悉自己建筑上的“文法”和“词汇”,否则我们是不可能写出一篇中国“文章”的。关于这方面深入一步的学习,我介绍同志们参考《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和宋李明仲的《营造法式》。关于前书,中国营造学社出版的《清式营造则例》可作为一部参考用书。关 于后书,我们也可以从营造学社一些研究成果中得到参考的图版。 7.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8.第①②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9.第②段中“同一体裁的文章”比喻的是什么? 10.结合全文思考:梁思成的建筑美学思想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课内阅读2(2011湖北卷)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1—14题。 中国建筑的“文法” 梁思成 一个民族的建筑有它自己的构造规则或组合方式,如同语言的“文法”。中国建筑就具有特殊的“文法”。 我们的祖先在选择了木料之后逐渐了解了木料的特长,创始了骨架结构初步方法—— 中国系统的“梁架”。这以后他们发现了木料性能上的弱点。当水平的梁枋将重量转移到垂直的立柱时,在交接的地方会产生极强的剪力,那里梁就容易折断。于是他们用许多斗形木块的“斗”和臂形短木的“拱”,将上面的粱枋托住,使它们的重量一层一层递减集中到柱头上来。梁柱间过渡部分的结构减少了剪力,消除了梁折断的危机。这是一种“文法”,而斗、拱、梁、枋、椽、檩、楹柱、棂窗等,就是主要的“词汇”了。 斗和拱组合而成的组合物,近代叫做“斗拱”。至迟在春秋时代,斗拱已很普遍地应用。它不仅可以承托粱枋,而且可以承托出檐,增加檐向外挑出的宽度。《孟子》里就有“榱题数尺”之句,意思说檐头出去之远。这种结构同时也成为梁间檐下极美的装饰。可能在唐以前,斗拱本身各部已有标准的比例尺度,但要到宋代,我们才确实知道斗拱结构各种标准的规定。全座建筑中无数构成材料的比例尺度都以一个拱的宽度作度量单位,以它的倍数或分数来计算。宋时把每一构材的做法,把天然材料修整加工到什么程度的曲线,榫卯如何衔接等都规格化了,形成了类似“文法”的规矩。 中国建筑的“文法”还包括关于砖石、墙壁、门窗、油饰、屋瓦等方面,称作“石作做法”“小木作做法”“彩画做作法”和“瓦作做法”等。 屋顶属于“瓦作做法”。它是中国建筑中最显著、最重要、庄严无比、美丽无比的一部分。瓦坡的曲面、翼状翘起的檐角、檐前部的“飞椽”和承托出檐的斗拱,给予中国建筑以特殊风格和无可比拟的杰出姿态,这都是内中木构使然,因为坡的曲面和檐的曲线,都是由于结构中的“举架法”的逐渐垒进升高而成。盖顶的瓦,每一种都有它的任务,有一些是结构上必需的部分,略加处理便同时成为优美的瓦饰,如瓦脊、脊吻、重脊、脊兽等。 油饰本是为保护木材而用的。在这方面中国工匠充分地表现出创造性。他们使用各种颜色在梁枋上作妍丽繁复的彩绘,但主要的却用属于青绿系统的“冷色”而以金为点缀,所谓“青绿点金”,柱和门窗则只用纯色的朱红或黑色的漆料,这样,建筑物直接受光面同檐下阴影中彩绘斑斓的梁枋斗拱,更多了反衬的作用,加强了檐下的艺术效果。 至于建筑物之间的组合,即对于空间的处理,我们的祖先更是表现了无比的智慧。院落组织是中国建筑在平面上的特征,无论是住宅、官署、寺院、宫廷、商店、作坊,都是由若干主要建筑物,如殿堂、厅舍,加以附属建筑物,如厢耳、廊庑、院门、围墙等周绕联络而成一院,或若干相连的院落。这种庭院,事实上是将一部分户外空间组织到建筑范围以内。这样便适应了居住者对于阳光、空气、花木的自然要求,供给生活上更多方面的使用,增加了建筑的活泼和功能。数千年来,无论贫富,在村镇或城市的房屋没有不是组成院落的。一样,在一个城市部署方面,我们祖国的空间处理同欧洲系统的不同,主要也是在这种庭院的应用上。 11.下列对斗拱作用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整座建筑物无数构成材料的比例尺度,是根据它们相对于拱的宽度,按倍数或分数计算出来的。 B.用斗拱承托梁枋,是为了减缓梁枋直接压在木柱上所产生的剪力,以消除梁折断的危机。 C.斗拱既有实用价值又有审美价值,既可以用来承托梁枋和出檐,也可以用来装饰美化建筑物。 D.檐下彩绘的梁枋斗拱,在阳光的直接照射下,色彩显得更加绚丽,艺术效果格外强烈。 12.下列涉及中国建筑“文法”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建筑屋顶的辉煌,表面上出自瓦脊、脊吻、重脊和脊兽等的奇妙组合,实际上全都源自建筑物内部的木构。 B.盖顶的瓦,有一些具有双重功能,既能在结构上发挥作用,也能成为美化屋顶的饰物,如瓦脊、脊吻、重脊、脊兽等。 C.梁枋上妍丽繁复的彩绘,使用了各种颜色,主要的用属于青绿系统的“冷色”,并以金为点缀,这就是“青绿点金”。 D.如果说“彩画作做法”是中国建筑特有的一种“文法”,那么木柱和门窗上朱红或黑色的漆料,就应该是它的“语汇”。 13.下列对文章最后一段内容的理解和推断,准确的一项是( ) A.在中国,无论官署寺院还是住宅作坊,都是由若干主、辅建筑物按一定的布局规则组合而成的一个庭院。 B.把阳光、花木等引入到建筑范围内,打通内外,让居住者尽享无限空间带来的生趣,并使建筑更加活泼和适用。 C.数千年来,遍及中国的构型各异的建筑,从富丽堂皇的宫廷到简陋朴素的民居,无一不是同一结构的院落。 D.院落组织有主有次,主次分明,错落有致,显示了古代中国人在空间处理上非凡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14.本文阐述了中国建筑的多种“文法”,请列举其中的三种。 【拓展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千栏居 千栏居是一种将房屋同桩柱架离地面的宫室形式。《新唐书·南乎獠传》称:“山有毒草、沙风、蚣蛇,人楼居,揹而上,君曰‘千栏’。《说文》中的“泽中守草楼”它应是千栏形式、与其认为千栏居是累居的演化。倒不如说千栏居就是果居的一种较高级形式,并且与楼阁的起源有着密切关系。 千栏居以下都架空的桩柱或“千栏”得名,但与上都房屋的结构形制并无确定关系,故就整理建筑而言,千栏居并不能算作一种结构类型。 浙江奈姚河游建,在别具匠心今约1000年前的第四期原始聚落遗址上,发现了现知最早的千栏居遗迹。桩柱可分为圆桩、乱世形桩和板桩等,直径或边长在10-20厘米之间,入地60-80厘米。桩柱上用主渠和坎梁架起厚约10厘米的地板,一般高出地面80厘米到1米左右,地桩以上的房子为“长屋”形式,进深约7米,檐下还有宽约1.1米的室外走廊。 河渡千栏居的“长屡”,是长江流域史前的一种特殊的家族聚居形式,即以家族长辈的房子为中心,左右毗连的小辈房子“一”字形延伸开来。河渡干栏居的长度约30米,而属于大汶口文化的安徵尉迟寺长屋遗址长达25间,有80米左右,川下王岗长屋遗址竟长达100米左右。此外,成都十二桥发现的千栏居(相当于商代),立体建筑面积在1200平方米以上。 千栏居也可建于水面上,如湖北薪卷毛家嘴遗址(相当于西周),做一日和尚撞一天钟是在水塘上立桩架度的。 中国古代木构建形的结构件结合部位,是一种榫卯的结点构造。配柱的交接,是在梁柱端做出榫头,有燕尾声榫和销钉榫等,较之集居的绑扎技术迈进了一大步。板之间的连接已盒口技术。这种榫卯构建在蕲春毛家嘴千栏居遗址中用得更为娴熟,榫卯就迄今掌握的材料看,最早发现了于河姆渡的千栏居遗构中。 千栏居及其长屋,广泛地存在于我国南方以及东南亚等古代作文化圈中,并一直延用到近世,从河姆渡遗址中的榫卯构造可以推定,中国古代木构宫室产生的主要源头之一,是在长江流域,这里的宫室建筑以先进的榫卯构造方式,取代了原始的绑扎构造。 6.下列关于“千栏居”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千栏居是巢居的一种较高级形式,属宫室演化过程中的一种建筑类型。 B.楼阁建筑应是居定、宫室演化过程中的高级阶级,它的起源就是千栏居。 C.“千栏居”不因上房屋的结构形制取名,而是因为下都架空的桩柱或“千栏”得名。 D.就整座建筑而言,千栏居形制的建筑并不是一种房屋屋结构类型。 7.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浙江余姚河姆渡,在别具匠心今约7000年前的第四期原始聚落的遗址,是最早的千栏居遗迹。 B.河姆渡千栏居的“长星”,是古代长江流域的一种特殊的家族聚居形式。 C.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榫卯的结点构造,在蕲毛家瑞千栏居遗构中用得更为娴熟。 D.河姆渡遗址中的千栏居建筑使用的是先进的榫卯构造方式,白白此推断、长江流域是中国古代木构官宫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8.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 A.千栏居采用将房屋用桩柱架离地面的建筑形式,与原始巢居一样,都具有躲避野兽、蛇虫侵扰的作用。 B.文章开头引用古代的两则材料来说明千栏居,其中《说文》“泽中守草楼”中的千栏居形式与湖北蕲春毛家嘴遗留千栏居基本同一种类型。 C.以家族长辈的房子为中心左右毗连的小辈房子“一”字形延伸开米的“长”,属家族聚居形式,它体现了宫室建筑的某些特征。 D.从古代千栏居及其长屋广泛分布的区域及建筑制来看,潮和防寒是其主要功能。 【学习反思】 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还有哪些不足? 【参考答案】 【学习过程】 一、wéi jǐ sǔn qióng mán mái qiào qiáo zhuì chuò xià jué shà jiǎo kǎn jiàn bǔ 二、第一部分:(1至2)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 第二部分:(3至13)谈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本部分又分三层: (1)((一)(二))说明中国建筑的总体特征。(一) 讲立体构成。(二)讲平面布局。 (2)((三)至(五))说明中国建筑的结构特点。(三)从整体上介绍了中国建筑的结构方法。(四)说明斗拱的作用。(五)说明“举折,举架”的作用。 (3)(六)至(九)介绍中国建筑外观、颜色、装饰等方面的特点。(六)介绍屋顶,指出它是“中国建筑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骄傲。(七)从着色方面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八)介绍中国建筑的装饰部件。(九)说明中国建筑在用材方面的装饰特点。 第三部分:(14至17)探讨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文法”)。 第四部分:(18至20)作者最后提出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问题,并提出提倡熟悉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 三、1.作者按照事理顺序对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进行高度概括,逻辑上先总后分,先主后次,从结构特征到装饰特征,层次简洁严密。前五个特征属于结构特征,后三个特征属于装饰特征。 2.作者总结出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并不是平均用笔的,而是根据重要程度或说明的难易程度有所侧重,重点说明的特征有:(二)平面布置,表现出中国院落文化的特色;(三)结构方法,体现了中国建筑结构体系的特殊性; 3.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借语言文字中“文法”的术语来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作者所谓“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既寓于九大特征中又在某些方面具有普遍意义,是一种“沿用的惯例”,是一种为世代遵循的“法式”,守之则能体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创新则能建造出各具其妙的独特建筑。这非常类似于语言中的“文法”,既有它的“拘束性”,但也有它的“灵活性”,体现在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也具有独特的个性。 4.这也是用“语言和文学”为喻。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却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一样。所谓的“可译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 【基础达标】 1.B(“厦”读shà。) 2.D 3.A(A项,“鬼斧神工”形容建筑、雕塑等技艺的精巧。符合题意。B项,“左右逢源”指做事得心应手,毫无阻碍,今也常用于贬义,喻处事圆滑。感情色彩不当。C项,“满目疮痍”指看到的都是创伤,都是荒芜破败的景象,多指遭受战乱、灾祸严重破坏后的景象。这里完全是望文生义,使用不当。D项,“附庸风雅”指本来文化水平不高,却硬要装作有文化修养的样子。这里与语义完全相反,不妥。) 4.C 5.D(没有“洋为中用”。) 6.C((五)不是重点,重点除A、B、D之外还有(四)斗拱。) 7.这也是用“语言和文学”为喻。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却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一样。所谓的“可译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 8.打比方 举例子 9.性质相同的建筑 10.梁思成的建筑美学思想,带有中国建筑师的典型群体特征,主要表现在:立基于强烈的民族文化复兴意识和民族精神的审美意识;以“体形环境”为内核,追求社会、历史和环境的和谐统一的艺术精神;兼收并蓄的艺术态度;以辩证统一观念为特征的系统美学思想。 11.D 解析:D文章第六段“建筑物直接受光面同檐下阴影中彩绘斑斓的梁枋斗拱,更多了反衬的作用,加强了檐下的艺术效果”,直接受光的彩绘增加的是檐下的艺术效果,而非彩绘本身,故D项错。 12.A 解析:A文章第五段“盖顶的瓦,每一种都有它的任务,有一些是结构上必需的部分,略加处理使同时成为优美的瓦饰,如瓦脊、脊吻、重脊、脊兽等”。可知“瓦脊、脊吻、重脊、脊兽” 有一些是结构上必需的部分,言外之意还有一些不是结构上必需的部分,因此A项错。 13.D 解析:D 文章最后一段,“无论是住宅、官署、寺院、宫廷、商店、作坊,都是由若干主要建筑物,如殿堂、厅舍,加以附属建筑物,如厢耳、廊庞、院门、围墙等周绕联络而成一院,或若干相遂的院落”,可知 A项以偏概全。文章最后一段“事实上是将一部分户外空间组织到建筑范围以内,这样便适应了居住者对于阳光、空气、花木的自然要求,供给生活上更多方面的使用,增加了建筑的活泼和功能”一句中是“将一部分户外空间组织到建筑范围内”,故B项内容以偏概全。 C项“无一不是”的说法绝对化,故C项错。 14.梁架做法(斗拱组合法)、瓦作做法、彩画作做法(青绿点金法)、院落组织法。(答出任意3个 即可) 解析:作答时,首先要通读全文,理解“文法”,文中将建筑的构造规则或组合方式比作“文法”;其次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语句,如“中国建筑的‘文法’还包括关于砖石、墙壁、门窗、油饰、屋瓦等方面”,抓住作者在解说“文法”时用到的概念即可。 【拓展提升】 1.A 解析:A项正确,根据第一段的内容可知;B项中“楼阁的起源就是干栏居”的说法过于武断,文中第一段只是说“干栏居与楼阁的起源有关系”而已;C项表述有误,“干栏居上部房屋的结构形制”问题与“干栏居”的取名没有关系,两者无必要相提并论;D项表述有误,由于上部与下部的结构形制并无确定关系,干栏居并不能算作一种结构类型,而不是“并不是一种房屋结构类型”,是因为它的上部可能经常变幻样式,因而同样叫干栏居,但可能结构类型却多种多样。 2.D 解析:A项表述不严密,“河姆渡遗址的干栏居是现知最早的干栏居遗址”(见第三段);B项表达不严密“长屋”应是长江流域史前的一种特殊的家族聚居形式,是史前而不是古代(见第四段);C项表述不具体,文中是说“板之间的连接已用企口技术的这种榫卯构造”在薪春毛家嘴干栏居遗址中用得更为娴熟,而不能象C项表述得那样一概而论(见第六段);D项正确,根据最后一段内容可得知。 3.D 解析:A项正确,根据第一段文献记载的内容可推知;B项正确,根据第一段和第六段内容可知“泽中守草楼”需要较高超的加固技艺,而蕲春毛家嘴的干栏居在摔卯结合技术运用方面显得更为娴熟;C项正确,根据第一段第一句话和第四段的内容可知;D项错误,文中无任何信息与“防潮”和“防寒”有关,故推断D项错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