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 文科数学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 文科数学

绝密★启用前 2008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数学(文史类)(北京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 1 至 2 页。第Ⅱ卷 3 至 9 页,共 150 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 共 40 分) 注意事项: 1. 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卡上。 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颇擦 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一、题共 8 小题,第小题 5 分,共 4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符合题目要求 的一项。 (1)若集合 A={x|-2≤x≤3}≤3,B={x|x<-1 或 x>4},则集合 A∩B 等于 (A){x|x≤3 或 x>4} (B){x|-1b>c (B)b>a>c (C)c>a>b (D)b>c>a (3)“双黄线的方程为 1169 22  yx ”是“双曲线的准线方程为 x= 5 9 ”的 (A)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B)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C)充分必要条件 (D)即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4)已知△ABC 中,a= 2 ,b= 3 ,B=60°,那么角 A 等于 (A)135° (B)90° (C)45° (D)30° (5)函数 f(x)=(x-1)2+1(x<1)的反函数为 (A)f--1(x)=1+ 1x (x>1) (B)f--1(x)=1- 1x (x>1) (A)f--1(x)=1+ 1x (x≥1) (A)f--1(x)=1- 1x (x≥1) x-y+1≥0, (6)若实数 x,y 满足 x+y≥0, 则 z=x+2y 的最小值是 x≤0, (A)0 (B) 2 1 (C) 1 (D)2 (7)已知等差数列{an}中,a2=6,a5=15.若 bn=a2n,则数列{bn}的前 5 项和等 于 (A)30 (B)45 (C)90 (D)186 (8)如图,动点 P 在正方体 ABCD-A1B1C1D1 的对角线 BD1 上,过点 P 作垂直平面 BB1D1D 的 直线,与正方体表面相交于 M、N.设 BP=x,MN=y,则函数 y=f(x)的图象大致是 第Ⅱ卷(共 110 分)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 6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30 分。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9) 若 角 α 的 终 边 经 过 点 P(1,-2), 则 tan 2 α 的 值 为 . (10)不等式 12 1   x x 的解集是 . (11)已知向量 a 与 b 的夹角为 120°,且|a|=|b|=4,那么 a·b 的值为 . (12)若 5 3 2 )1( x x  展开式的各项数之和为 ; 各项系数之和为 .(用数字作答) (13)如图,函数 f(x)的图象是折线段 ABC,其中 A,B,C 的坐标分别为(0,4),(2,0),(6,4), 则 f(f(0))= ; 函数 f(x)在 x=1 处的导数 f′(1)= . (14)已知函数 f(x)=x2=-cos x,对于[- 22 ππ , ]上的任意 x1,x2,有如下条件: 1 x1>x2; ②x21>x22; ③|x1|>x2. 其中能使 f(x1)> f(x2)恒成立的条件序号是 .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 6 小题,共 80 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演算步骤或证明过程。 (15)(本小题共 13 分) 已知函数 2( ) sin 3sin sin( )( 0)2f x x x x        的最小正周期为π. (Ⅰ)求ω的值; (Ⅱ)求函数 f(x)在区间[0, 2 3  ]上的取值范围. (16)(本小题共 14 分) 如图,在三棱锥 P-ABC 中,AC=BC=2,∠ACB=90°,AP=BP=AB,PC⊥AC. (Ⅰ)求证:PC⊥AB; (Ⅱ)求二面角 B-AP-C 的大小. (17)(本小题共 13 分) 已知函数 3 2( ) 3 ( 0), ( ) ( ) 2f x x ax bx c b g x f x      且 是奇函数. (Ⅰ)求 a,c 的值; (Ⅱ)求函数 f(x)的单调区间. (18)(本小题共 13 分) 甲、乙等五名奥运志愿者被随机地分到 A,B,C,D 四个不同的岗位服务,每个岗位至少有 一名志愿者. (Ⅰ)求甲、乙两人同时参加 A 岗位服务的概率; (Ⅱ)求甲、乙两人不在同一个岗位服务的概率. (19)(本小题共 14 分) 已知△ABC 的顶点 A,B 在椭圆 2 23 4x y  上,C 在直线 l:y=x+2 上,且 AB∥l. (Ⅰ)当 AB 边通过坐标原点 O 时,求 AB 的长及△ABC 的面积; (Ⅱ)当∠ABC=90°,且斜边 AC 的长最大时,求 AB 所在直线的方程. (20)(本小题共 13 分) 数列{an}满足 2 1 11, ( ) ( 1,2, ), .n na a n n a n       是常数 (Ⅰ)当 a2=-1 时,求λ及 a3 的值; (Ⅱ)数列{an}是否可能为等差数列?若可能,求出它的通项公式;若不可能,说明理由; (Ⅲ)求λ的取值范围,使得存在正整数 m,当 n>m 时总有 an<0. 绝密★考试结束前 2008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数学(文史类)(北京卷)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8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40 分) (1)D (2)A (3)A (4)C (5)B (6)A (7)C (8)B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 6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30 分) (9) 4 3 (10)|x|x<-2| (11)-8 (12)10 32 (13)2 -2 (14)②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 6 小题,共 80 分) (15)(共 13 分) 解:(Ⅰ) 1 cos2 3( ) sin 22 2 xf x x   = 3 1 1sin cos22 2 2x x   = 1sin(2 ) .6 2x    因为函数 f(x)的最小正周期为π,且ω>0, 所以 2 2    解得ω=1. (Ⅱ)由(Ⅰ)得 1( ) sin(2 ) .6 2f x x    因为 0≤x≤ 2 3  , 所以 1 2  ≤ 2 6x  ≤ 7 .6  所以 1 2  ≤ (2 )6x  ≤1. 因此 0≤ 1sin(2 )6 2x   ≤ 3 2 ,即 f(x)的取值范围为[0, 3 2 ] (16)(共 14 分) 解法一: (Ⅰ)取 AB 中点 D,连结 PD,CD. ∵AP=BP, ∴PD⊥AB. ∵AC=BC. ∴CD⊥AB. ∵PD∩CD=D. ∴AB⊥平面 PCD. ∵PC  平面 PCD, ∴PC⊥AB. (Ⅱ)∵AC=BC,AP=BP, ∴△APC≌△BPC. 又 PC⊥AC, ∴PC⊥BC. 又∠ACB=90°,即 AC⊥BC, 且 AC∩PC=C, ∴AB=BP, ∴BE⊥AP. ∵EC 是 BE 在平面 PAC 内的射影, ∴CE⊥AP. ∴∠BEC 是二面角 B-AP-C 的平面角. 在△BCE 中,∠BCE=90°,BC=2,BE= 62 3 AB , ∴sin∠BEC= .3 6 BE BC ∴二面角 B-AP-C 的大小为 aresin .3 6 解法二: (Ⅰ)∵AC=BC,AP=BP, ∴△APC≌△BPC. 又 PC⊥AC. ∴PC⊥BC. ∵AC∩BC=C, ∴PC⊥平面 ABC. ∵AB  平面 ABC, ∴PC⊥AB. (Ⅱ)如图,以 C 为原点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C-xyz. 则 C(0,0,0),A(0,2,0),B(2,0,0). 设 P(0,0,t), ∵|PB|=|AB|=2 2 , ∴t=2,P(0,0,2). 取 AP 中点 E,连结 BE,CE. ∵|AC|=|PC|,|AB|=|BP|, ∴CE⊥AP,BE⊥AP. ∴∠BEC 是二面角 B-AP-C 的平面角. ∵E(0,1,1), ),1,1,2(),1,1,0(  EBEC ∴cos∠BEC= .3 3 62 2      EBEC EBEC ∴二面角 B-AP-C 的大小为 arccos .3 3 (17)(共 13 分) 解:(Ⅰ)因为函数 g(x)=f(x)-2 为奇函数, 所以,对任意的 x∈R,g(-x)=-g(x),即 f(-x)- 2=-f(x)+2. 又 f(x)=x3+ax2+3bx+c, 所以-x3+ax2-3bx+c-2=-x3-ax2-3bx-c+2. 所以 .22 ,   cc aa 解得 a=0,c=2. (Ⅱ)由(Ⅰ)得 f(x)=x3+3bx+2. 所以 f′(x)=3x2+3b(b≠0). 当 b<0 时,由 f′(x)=0 得 x=± .b x 变化时,f′(x)的变化情况如下表: x (-∞,- b ) - b (- b , b ) b ( b ,+∞) f′(x) + 0 - 0 + 所以,当 b<0 时,函数 f (x)在(-∞,- b )上单调递增,在(- b , b )上单调 递减,在( b ,+∞)上单调递增. 当 b>0 时,f′(x)>0.所以函数 f (x)在(-∞,+∞)上单调递增. (18)(共 13 分) 解: (Ⅰ)记甲、乙两人同时参加 A 岗位服务为事件 EA,那么 P(EA)= .40 1 4 4 2 3 3 3  AC A 即甲、乙两人同时参加 A 岗位服务的概率是 .40 1 (Ⅱ)记甲、乙两个同时参加同一岗位服务为事件 E,那么 P(E)= .10 1 4 4 2 3 4 4  AC A 所以,甲、乙两人不在同一岗位服务的概率是 P( E )=1-P(E)= .10 9 (19)(共 14 分) 解:(Ⅰ)因为 AB∥l,且 AB 边通过点(0,0),所以 AB 所在直线的方程为 y=x. 设 A,B 两点坐标分别为(x1,y1),(x2,y2). 由 2 23 4,x y y x      得 1,x   所以 1 22 2 2.AB x x   又因为 AB 边上的高 h 等于原点到直线 l 的距离, 所以 12. 2.2ABCh S AB h    (Ⅱ)设 AB 所在直线的方程为 y=x+m. 由 2 23 4,x y y x m       得 2 24 6 3 4 0.x mx m    因为 A,B 在椭圆上, 所以 212 64 0.m    > 设 A,B 两点坐标分别为(x1,y1),(x2,y2). 则 2 1 2 1 2 3 3 4, ,2 4 m mx x x x     所以 2 1 2 32 62 .2 mAB x x    又因为 BC 的长等于点(0,m)到直线 l 的距离,即 2 . 2 mBC  所以 2 2 2 2 22 10 ( 1) 11.AC AB BC m m m          所以当 m=-1 时,AC 边最长.(这时 12 64 0   > ) 此时 AB 所在直线的方程为 y=x-1. (20)(共 13 分) 解:(Ⅰ)由于 2 1 ( ) ( 1,2, ),n na n n a n       且 a1=1, 所以当 a2=-1 时,得 1 2    , 故 3.  从而 2 3 (2 2 3) ( 1) 3.a        (Ⅱ)数列{an}不可能为等差数列.证明如下: 由 a1=1, 2 1 ( )n na n n a     得 2 3 42 , (6 )(2 ), (12 )(6 )(2 ).a a a               若存在  ,使{an}为等差数列,则 a3-a2=a2-a1,即 (5 )(2 ) 1      , 解得  =3. 于是 2 1 4 31 2, (11 )(6 )(2 ) 24.a a a a                这与{an}为等差数列矛盾,所以,对任意  ,{an}都不可能是等差数列. ( Ⅲ ) 记 2 ( 1,2, ),nb n n n      根 据 题 意 可 知 , b1 < 0 且 0nb  , 即  > 2 且 2 (n n n   N*),这时总存在 0n N*,满足:当 n≥n0 时,bn>0;当 n≤n0-1 时,bn<0. 所以由 an+1=bnan 及 a1=1>0 可知,若 n0 为偶数,则 0 0na < ,从而当 n>n0 时 an<0;若 n0 为奇数,则 0 0na > ,从而当 n>n0 时 an>0. 因此“存在 mN*,当 n>m 时总有 an<0”的充分必要条件是:no 为偶数, 记 no=2k(k=1,2, …),则  满足 2 2 2 2 1 (2 ) 2 0 (2 1) 2 1 0. k k b k k b k k             > , < 故  的取值范围是 24 2k k < <4k2+2k(kN*).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